sunzhenpo 发表于 2019-8-8 17:41:24

错误的做法,糊涂的争论

错误的做法,糊涂的争论 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的现实社会里所凸显的4大缺点,是有目共睹的事实。从1840年鸦片战争过后,一些爱国人士就看到了楷体系统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的一些缺点,于是提出了改革汉字楷体系统的一些“汉字罗马化”方案。“汉字罗马化”方案方案一出,立即就遭到“楷字保守派”的反对。从此就发生了““汉字罗马派”与“楷字保守派”的斗争。这一斗争,不光是理论之争,更掺杂着严重的利益之争。利益之争,就是“聋子的对话”。所以,这一斗争,延续了100多年,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直到今天也没有停止的原因,除了利益没有解决之外,第二个原因是,“楷字保守派”和““汉字罗马派”双方都没有掌握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所以,100多年以来,不论哪个时期,哪派占据了上风,都不能解决汉字楷体系统的4大缺点。例如:2012年7月15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和商务印书馆合作,对《现代汉语词典》进行了5年的修订,做成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然后正式出版发行。第6版《现代汉语词典》增加单字600多个,共收各类单字1.3万,增收新词语和其他词语3000多条,增补新义400多项,删除少量陈旧的词语和词意,共收条目6.9万多条。其中不乏“雷人”、“给力”等网络热词,以及“NBA”、“PM2.5”等外来词,还有与社会建设和管理有关的有“医疗保险、医改、民调、首问制、调峰、限行、摇号、调节税”等;与大众日常生活相关的有“产权证、房贷、群租、二手房、廉租房、两限房、动车、屏蔽门、高铁、轨道交通、车贷、车险、代驾、酒驾、醉驾”等。  “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节中,列入了230多个英文词或英汉混合词,例如:a liziAA制CDCe化CPI PPI PM2.5  FTAECFA。。。。。。 为什么在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中要收集这些外文词呢?   2012年7月19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修订编纂主持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中国辞书学会会长江蓝生和商务印书馆总经理于殿利就曾以“《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修订”为话题做客人民网强国论坛。  访谈中,有网友提问,第六版词典中可以看到一些方言词和外来词,这是出于什么考虑?江蓝生答道:“为了要反映我们丰富多彩的生活,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一些特色,普通话必须要从方言、地区词,乃至外来词当中,吸收营养,来丰富自己。正是因为我们汉语一直都是不断地从外来的词、方言词当中吸收营养,所以才使得普通话越来越有表现力。如果普通话拒绝方言,完全拒绝方言,拒绝外来词,那么它将会成为一潭死水,就没有生命力了。”      2012年08月26日《人民网》“强国论坛”中,发布了如下一则消息:今天上午,来自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会和北京语言大学等高校的140位专家、学者联名向新闻出版总署、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提交“陈情书”,针对商务印书馆《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收录“NBA”等239个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进行“讨伐”,认为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并要求立即撤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节。  昨日下午,这些专家、学者专门就此召开了研讨会,并将研讨成果形成了意见。今日上午,该意见已由专家、学者代表向新闻出版总署和国家语言文字委员会分别进行了提交。  作为此次“上书”活动发起人,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研究员李敏生说,要汲取其他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营养,首先要学习的是他们对待本民族语言文字的态度,他们为了捍卫本民族语言文字的独立颁布了相当严格的法律、法令,表现了维护自己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主义精神。因此,我们绝对不能实施汉语汉字西化,不能用英语代替汉语,用英文代替汉字。此外,《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修订增加英文字母一节,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  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所研究员江枫表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中收录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不是为了规范和使用,而是表现了一种对汉语的自卑心态。  在王码公司董事长、王码汉字键盘输入发明者王永民看来,顽固坚持语文要全盘西化的观点堪称中国语文界60年之怪现状。《人民日报》海外版科教文卫部原主任傅振国说,“没错,汉语是开放的,汉语是包容的,汉语在吸收外来语言中丰富自己并与时俱进。但是,汉语吸收外来语,是通过翻译把它变成方块字,化为汉语的血肉,而不是直接将外文字母嵌入汉语。” 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编纂者和“讨伐”者两方的辩论中可以看出, 他们是在进行“以错对错”的混战。为什么这么说,且看下面的分析:一、“陈情书”的签字者们,“认为其违反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不对的。不信者可以看看此《法》的第十八条:“国家通用语言文字以《汉语拼音方案》作为拼写和注音工具。  《汉语拼音方案》是中国人名、地名和中文文献罗马字母拼写法的统一规范,并用于汉字不便或不能使用的领域。初等教育应当进行汉语拼音教学。”由此可见,《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是明文支持汉字拉丁化的。 “CPI”三个符号,说它是汉语拼音字母也行,说它是英文字母也行,因为两国的字母都是一样的。参加“讨伐”的140名专家学者中,大概也不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制订的参与者或在法律通过大会上的举手赞同者,在今天需要这个《法》支持自己的观点的时候,才觉得自己落入“陷阱”了吧?    这个《法》,是“汉字拉丁化”派,为了维护自己利益而做的缺乏正确理论和实践性的随意“规定”。“陈情书”的签字者们,想用此《法》大棒来打“汉字拉丁派”,岂不是“孙悟空”枉用“金角大王”老母的“捆仙绳”来捆“金角大王”吗?二、撤除《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西文字母开头的词语”一节,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从这个报道的争论双方的说辞来看,它们的分歧点,不在于是否吸收“外来词”,而是在于用汉字表示外来词呢,还是直接用英文字母表示外来词。首先,表示两种语言单词的文字,是不能互相借用,来表示对方的语言单词的读音的。为什么?因为两种语言的音素数量不会相同,发音的方式和舌位不会相同,所以,两种语言单词的语音就不会相同,那么,其对应的文字,怎么能表示对方的单词的读音呢?所以,“音译”外语单词,是行不通的,最多只能部分地近似地“音译”。所以,对于外来单词,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意译”。但是,如果找不到与这个外来单词的含意相同的本语言的单词,就必须创造一个新单词来表示这个外来单词的含意,否则,就无法“意译”这个外来单词了。这140位专家学者的“讨伐”的理由,似乎是有道理的。但是,他们没有思考一下,《现代汉语词典》的编纂者们,为什么要这样做?他们为什么没有“维护自己国家民族语言文字的民族主义精神?”为什么“实施汉语汉字西化,用英语代替汉语,用英文代替汉字”呢?   用英文代替汉字,从1980年中国实行全民普及英文教育以后,就出现了。近30多年来,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汉字文章内,都夹杂着很多用汉字楷体“音译”的外语单词,搞得“表意”汉字退化为“音节文字”。例如:克隆、色拉、的士、桑拿等等。其实,这类非专用人名和地名的外来词,完全可以用汉字楷体“意译”。例如:克隆、色拉油,“意译”就分别是“复制、提纯油”,完全没有必要实行“音译”。还有更离谱的,干脆直接使用外文。例如CT、DVD、CCTV、CPU 、G20、AA制 、J粒子 、UFO、CPI、ECFA、FTA等等。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根源有二:1、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中国一直处在跟在世界先进国家的屁股后边爬的状态,一直遭受着洋人的鄙视、打击、剥削、奴役、利用、驱使的状态。这样,中国一些喝过洋人“墨水”的所谓“权威”、“学者”、“专家”,就形成了“崇洋媚外”的脾性。具有“崇洋媚外”脾性的人,以做“假洋鬼子”、沾点“洋味”、当洋人的走狗、受洋人的驱使、讨得一点洋人的施舍或讨得洋人的一句“OK”为荣。2、中国政府没有设立创造新汉字的机构,又不允许民间创建新汉字来表示新事物或外来单词;并且,中国没有创建“独立自主的电脑中文信息系统”,汉字楷体信息是挂接在美国的英文信息系统上的。汉字在电脑上的使用,是从汉字库里调取整字的,不是像英文单词那样,用少量的构字元件构建出来的,所以,字库里没有的汉字,电脑就打不出来了。如果要想在汉字库里补上一个汉字,就必须经过“汉字国际标准”机构的允许,并更改汉字库的调用程序、字体库程序、其他有关的操作程序等等。因此,普通的民众对于英文单词,如果找不到现有的汉字实行“意译”,又无法用语句来表示英文单词的含意时,却又既不能造个新汉字来表示,也不能随时向汉字库里添加新字,那就只好直接用英文了。因为只有如此,才能被美国制造的电脑使用。反对“汉字拉丁化”的“权威”们,不从根源上解决问题,只会口头上谴责“汉字拉丁化”的现象。这些“爱国者”,只有激情,没有办法,所以,说了等于白说,干喊不起作用,《现代汉语词典》第6板依然原封不动地出版发行了。怎样才能彻底解决《现代汉语词典》第六版所出现的问题呢?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遵循汉语汉字发展的固有规律,像“篆体”升级为“隶体”,“隶体”升级为“楷体”那样,把“楷体”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只有这样,才能建立起脱离英文信息系统的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系统;才能用463个构字元件,用78个键盘代码,在电脑上随意构建任何所需要的新体汉字;才能取消汉字字库,才能永远不会出现电脑打不来的汉字;才可以随着新事物的无限增加,而构建出无限个的新字来表示之;才能永远不需要用外文表示汉语单词、用外文充当汉字。三、语言、文字都没有“开放”性。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封闭的系统,任何两种语言之间,都没有“融合性”。所以,语言不存在“开放”性。因为,每一种语音,都是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调控的一种方法造成的发音结果。各种语言的发音方法不同,就使各种语言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种类和比例不同;各种语言的语法的也不同;约定语音所代表的事物也不同。这三种不同,就使各种语言各不相同了。所以,当说两种语言的人们相遇是时,各用各的语言向对方说话,双方都听不懂对方的话。不同语言的群落合并为一个民族后,语言并不会跟着混合,这就出现“百里不同音”的语言岛现象(方言)。民族语言,其实就是主导群落的语言。   因每一种语言的“5要素”(发音舌位、发音口型、声调、单词的含意、语法)都是不同的,并且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发音方式和语法都具有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所以是不可缺损的,也是不可掺杂的,否则,就不能被本民族的大众都理解。大家都知道,黄梅戏曲与天鹅湖“舞蹈曲”是不能混的。两种语言系统的差别,比这两种曲调的差别还大,怎么能相融呢?历史一再证明,当两种语言相碰时只能出现一胜一败的结果,是不会互相融合的。胜方虽然可以吸收败方的一些词汇,但是,胜方对这些词汇全都是按自己的发音方式说出的,用自己的语法组织使用的,也只有本方的人才能理解,对方的人还是不能理解的。这叫做语言的排它性或无兼容性。由于世界上的任何两种语言单词的发音舌位、发音口型都是不同的,发出的词音都不同,所以,用甲语言“音译”乙语言单词,大多都找不到完全相同的语音来表达,有的可以找到近似音,也与乙语言的原音相差很远。况且甲语言的“音---意关系”,不可能与乙语言的“音---意关系”一致。所以,两种语言之间,只可以对单词或语句实行“意译”,是不能实行“音译”的。至于一些专用地名、人名、物名,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意译”,就只好“音译”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用甲语言的拼音字母表示乙语言的“词音”,也只能是“近似”的,或者连“近似”都达不到。例如俄语中的“P”音,是一个颤舌音,这种颤舌音,就如军队令哨的“嘚嘚嘚嘚。。。。”声音一样。汉语和英语、法语、日语。。。。都没有这种颤舌音,所以,不管你用汉字或汉语拼音字母,都是不能“音译”的。为什么世界上一些语言随着民族融合而消失呢?就是语言的“不可融合”的规律导致的。由于语言具有不兼容性或叫排它性。即任何两种语言系统,都是不能互相融合的,只能二择其一。所以,表示不同语言单词的文字,也是具有排它性的,即任何两种文字,是不能互相混合使用的。一种文字,虽然可以使用另一种文字“单体”,但是,这种文字单体是被该种文字,当作一个“表事符号”来使用的,不是把它当作本系统的“文字”来使用的;外来的文字单体,是用本地的语言读音的,是按本地的语法组织使用的。四、《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说明”中说:“删除少量陈旧的词语和词意”。其实,《词典》是不应该拒绝“陈旧的词语和词意”的。凡是有历史文件记载的“词语、词意”,都应当收集在《词典》里。为什么?有些历史上曾经通行的词语、词意,在今天的普通话里不用了,但是,不能确定在一些地方语言里不存在;也不能确定今后不再恢复使用了;后人学习、研究历史文件时,遇到这些被删除的“陈旧的词语和词意”,还能理解历史文件吗?按照汉语的本性和汉字的本性,只要定期编纂《汉字字典》就够了,所以,在《康熙字典》之前,中国历代政府,就只编纂《字典》,并不编纂《词典》。这是什么原因?因为汉语属于“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单词的词性,又能随单词的语言环境灵活地发生转变。所以,汉语可以用“单音单词”(用一个汉字表示),像组建语句一样,组建合成双音词或多字多音合成词。例如,用“白”的本义和“羊”的本义,联合构建一个二字二音的合成单词“白羊”;用“黄”和“蝴蝶”,构成三字三音的合成单词“黄蝴蝶”;用两个合成词“热火”、“朝天”,再构建合成词“热火朝天”。等等。汉语这样的“意、意联合”的合成词,造出来以后,不需要另加“注解”,汉语人一听就懂,所以,人人都可以像说话一样,随意构建“合成词”,所以,汉语除了汉字可以统计出个定数以外,汉语的单词是无法统计的,是无限的。因此,汉语人只出《字典》就够了,即使出《词典》,也永远包括不了所有的汉语合成词。近代为什么要出《词典》呢?原因如下:1、一直以来,中国人就没有创建出一种正确的系统的关于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理论,在中国的文人中,关于“语言、文字”问题上,不是保守主义的“汉字神圣”论,就是东施效颦的“汉字罗马化”论。在最近100年以来,中国基本上停止了创建新汉字,来表示新事物的做法;只能用现有的汉字,来表示新事物或新概念。这样,多数的常用汉字,就由原来的“一字一意”,变成“一字多意”。2、由于中国的社会制度和科学技术远远落后于世界发达国家,多数中国的留学人员就不动脑筋地照搬照套外国的东西,连语言文字都照搬照套。对于外来单词,如果找不到含意相当的现有汉字或汉语来“意译”,就用现有汉字的读音,来近似地表示外语单词的读音。这样,就使汉字变质成了表示外语单词的“音节文字”,从而导致表示外语音节的汉字,由“表意文字”退化成“音节文字”。从这方面,也促使了“单意字”变成“多意字”。3、中国大陆政府搞汉字楷体简化字,胡乱合并一些常用的“同音异义字”,导致很多常用字变成了“多义字”,使与此相关的二级合成词也出现歧义。例如:把“干、亁、榦、幹”合并为“干”。“干”的本意是“天干地支”的“干”;“亁”的本意是不含水分;“榦”的本意是树本或长着细小的枝桠的大树枝;“幹”的本意是行为。现在有一种细胞,被简化字表示为“干细胞”。因为简化后的“干”含有“干、亁、榦、幹”四种意思,这样一来,这个“干细胞”一词的含义就有四种了,哪种含义是正确的呢?只有查“医学词典”了。像这样的歧义单词很多,由此使汉字文章和口头汉语,表达不准确了。由于以上3个原因。使汉语中出现了大量的不能用汉字“本义”来理解的“多音节词”,这类多音节词,不另行“注解”,就不能让人们理解和使用了,所以,就得出《词典》了。可以说,出了《词典》,就标志着,汉语已经退化变质得很严重了。一些不懂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人,看到汉语、汉字这种向英语、英文靠拢的退化现象,还说是汉语、汉字的“发展”。《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编纂者们,没有将《字典》中各字的含意弄明白,把《字典》弄成了“民间口语收集记录本”。在分类上,显然看不到汉语的“合成词”和外语的“多音节词”的不同,看不清汉语的“短语句”、“缩略语”、代意词与“合成词”的不同,就把民间所有的口头语都划为“汉语单词”了。例如:调节税、医疗保险、二手房、廉租房、轨道交通----属于“短语句”;产权证、两限房、房贷、群租、动车、高铁、车贷、车险、代驾、酒驾、醉驾----属于“缩略语”;雷人、给力-----是“词意联合词”。“短语句”和“词意联合词”,人们都能“见字晓意”; “缩略语”,只是在特定人群、特定场合、特定时间内使用的,根本没有长时间的普遍意义,无需让它们上《词典》。五、语言的生命力,来自哪里?一种语言有没有“生命力”,不在于它吸收多少外来词,而在于它本身的科学性的高低和使用它的民族力量的强弱。不要把“词汇”的增加误以为是语言的发展。因为“词汇”是语言表示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它是语言对于客观事物的“加工”结果,而不是语言本身。词汇数量的增、减是由客观事物的增、减决定的,不是由语言决定的。“语言发展”,是指音素(声母、韵母)的增加、“音型”的增加,声调的增加、语气的增加、语法规则的精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增强,语句更加简练精彩,让人们更易于学会。每一种民族语言的发展,基本上是与这个民族的人口发展和社会发展同步的。由于世界上各民族的社会发展的进程不同,所以,处在人类社会不同阶段的民族,其语言也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不同阶段。所以,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虽然千差万别,按其语音功能特性来分类,都可以划归到如下三个阶段上去:初级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第二阶段-----“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第三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处在人类语言不同发展阶段上的语言,其特性和优、劣是不同的。今天,这三类语言,在世界上还都存在。表示这三类语言单词的最佳文字的特性,也是不同的,并且是不可互相代用的。例如,第二阶段的语言,其最佳文字是“读写一致”纯拼音字母文字;第三阶段的语言,其最佳文字是“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如果用英文字母表示汉语单词,就无法区分汉语中的大量的“同音异义词”,就行不通。如果用汉字表示英文单词,就是英文退回到1000年前的“音节文字”的阶段。从《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的编纂者和“讨伐”者各自的言辞来看,他们都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发展的理论,他们不是受西方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学说”的误导,成了“投降派”,就是受“汉字完美无缺,汉字万能、汉字神圣不可改变”的保守思想的误导,成了“顽固派”。所以,两方的争辩,是一种以错对错的“混战”。不论谁胜谁负,他们都不会拿出解决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所出现的4大缺点的正确办法。由于汉字楷体系统不能建立中国独立自主的纯中文电脑信息系统,“汉字罗马化”违背汉语的规律也行不通,所以,使中国如今陷入了美国的“战略陷阱”,成了美国的“网中之鱼”。在这种危机状态下,两派就如战俘营里的两派俘虏一样,为了争论“是吃发霉的米饭比吃掺砂的米饭好,还是吃掺砂的米饭比吃发霉的米饭好?”而打得不可开交时,却不去考虑如何逃命。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错误的做法,糊涂的争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