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农 发表于 2022-6-27 11:46:57

栩然:从教材中删除鲁迅,背后是何居心?

栩然:从教材中删除鲁迅,背后是何居心?



2022年6月27日10:45:24

前不久,毒教材事件闹得沸沸扬扬,引发了广泛讨论,不少人对教材中“夹带私货”、“打擦边球”的行为进行了严厉批评。

对此我深表认同。


尽管现在这件事情的热度有所减弱,但我的思考却没有停止。


从这件事情上,我不禁想起,之前教材中鲁迅先生文章被删的事情。


说到鲁迅,你也许听过这样一个梗。


每个人的学生年代都曾经历过三怕:
一怕写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树人。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我都能想起来,当年考鲁迅文章时被按在地上摩擦的痛苦经历。


01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毛主席评价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这几句话最后进了《毛主席语录》,又因为这本发行量仅次于《圣经》的红本本,而变得家喻户晓。


所以那段时间,课本里基本上除了主席的文章就是鲁迅的文章。几乎每篇文章都会在毛主席语录之后,引用鲁迅的话。


“毛主席教导我们”和“鲁迅先生说”几乎是一整个时代的口头禅。


要知道,有段时间,“先生”这个词是被打倒的,因为它代表了封建主义和资产阶级的落后文化。


鲁迅破例享受了这个待遇,当时全中国只有鲁迅一个人是先生,其他人都是同志。


有朋友说,想了解更多关于鲁迅的事迹,但就在我们继续想去找找鲁迅的其他资料时,却惊讶地发现:

这些年,鲁迅先生的文章正在以肉眼可见的速度从我们的课文中消失了。


背后的原因细思极恐。


很多人不知道,鲁迅的文章,其实早在民国时期就已经被编入了教科书。


比如,1923年,由胡适等人校订的《新学制国语教科书》里,就选了鲁迅的《故乡》和《鸭的喜剧》。


据统计,民国时期各版本教科书,共收有鲁迅作品《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雪》、《一件小事》等19篇。


而建国后,很长时间里,鲁迅的文章都是在教科书里处于“霸榜”的位置。


直到前些年,情况发生了变化。


2013年,初中语文教材删除了《风筝》,保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有老师表示:


“对于初一学生而言,要理解鲁迅在《风筝》当中想要表达的内涵和深度,确实有一定局限性”。


我查了一个数据,2017年新版义务教育语文教材,小学选入2篇鲁迅作品,包括《少年闰土》等,初中选入6篇,包括《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较以往略有减少。


到了高中课本里,鲁迅更是以肉眼可见的速度,逐渐远离。


1981年修订的初高中教材中选有鲁迅文章23篇。到了2004年后,高中语文教科书中的鲁迅文章就只剩下几篇了。


据媒体报道,近两年不少老师和学生发现,新版的高中语文课本删除了鲁迅的《阿Q正传》,《药》,《纪念刘和珍君》等文章,引起了很多争议。


删除的原因,据说有三条:


一是鲁迅的文章艰深难懂;



二是要挪点位置让其他作家文章也露露脸;


三是与时代脱节。


但,鲁迅真的与时代脱节了吗?







02

学生时代总觉得鲁迅先生的文章很晦涩,那时的我们可能一句也没有真正读懂。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丰富,在社会上起起伏伏、摸爬滚打,经历了人情冷暖,离合悲欢,被资本无情暴打后。回头再看他的文字,就会发现,每一句话,都是如此的透彻、深刻。


每次遇到什么热点事件,想要说几句,写下一大段文字后才发现,鲁迅早已站在那里,冷眼看着一切。


就像作家余华曾经说过的:


“鲁迅的叙述在抵达现实时是如此的迅猛,就像子弹穿越了身体,而不是留在了身体里。”


在看到丰县八孩女被拐卖、被非法拘禁相关新闻的时候,会想起这句:


勇者愤怒,抽刃向更强者;怯者愤怒,却抽刃向更弱者。——《杂感》


而那么多当地人对这样的事件熟视无睹、无动于衷,更会想起这句:


人类的悲欢并不相通。——《小杂感》


在江歌案里,看到有网友希望江歌母亲能原谅刘鑫时,会想起这句:


损着别人的牙眼,却反对报复,主张宽容的人,万勿和他接近。——《鲁迅遗嘱》


看到去年以来,那么多演员明星人设崩塌,光鲜亮丽的背后却无比肮脏时,会想起这句:


面具戴太久,就会长到脸上,再想揭下来,除非伤筋动骨扒皮。——《鲁迅日记》


在《零容忍》里看到那么多“老虎”、“苍蝇”落马的时候,会想起这句:


敌人是不足惧的,最可怕的是自己营垒里的蛀虫,许多事情都败在他们手里。——《鲁迅书简》


在看到聊城于欢和昆山于海明反杀案后,会想起这句:


中国一向就少有失败的英雄,少有韧性的反抗,少有敢单身鏖战的武人,少有敢抚哭叛徒的吊客;见胜兆则纷纷聚集,见败兆则纷纷逃亡。——《华盖集•这个与那个》


在看到之前有人欠债自尽,刘学州被网暴,围观网友起哄时,会想起这句:


在中国,尤其是在都市里,倘使路上偶暴病倒地、或翻车摔伤的人,路人围观甚至高兴的人尽有,有肯伸手来扶助一下的人却是极少的。——《经验》


在看到环境破坏、资源枯竭后的煤炭城市景象时,会想起这句:


虽然有人说,掘起地下的煤来,就足够全世界几百年之用,但是,几百年之后呢?


几百年之后,我们当然是化为魂灵,或上天堂,或落了地狱,但我们的子孙是在的,所以还应该给他们留下一点礼品。”——《拿来主义》


看到娱乐圈、直播界一大票明星网红偷逃税被罚的时候,也会想起这个经典段子:


范XX、郑XX你又逃税了吧?伊便涨红了脸:胡说,明星的事,怎么能叫逃呢?——《孔乙己》





还有一段时间,网络上大面积掀起的侮辱英雄的风气,黄继光、邱少云都被造出了一堆人生污点,似乎找到了这些,就可以否认这些英雄的价值时,会想起这句:


战士战死了的时候,苍蝇们所首先发见的是他的缺点和伤痕,嘬着,营营地叫着,以为得意,以为比死了的战士更英雄。但是战士已经战死了,不再来挥去他们。


……然而,有缺点的战士终竟是战士,完美的苍蝇也终竟不过是苍蝇。——《战士和苍蝇》


在疫情之中,在冬奥会赛场,看到无数中国的青年志愿者、运动员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这个国家尽一份力的时候,会想起这句特别有力量的话:


最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流的话。


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就令荧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至于,为什么对那么多的热点,我们都倾注了那么大的关注度,这个问题鲁迅已然做了回答:


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这也是生活》







03

以前我们学鲁迅的文章,以为是在看历史。


长大以后才知道,其实是在看现实。


鲁迅的笔下,闰土、祥林嫂、豆腐西施、阿Q、假洋鬼子、孔乙己……


你会发现这样的人就在你的身边,几乎人人可以“对号入座”,才知道我们时至今日,仍然没有“走出未庄”。


阅读鲁迅,意味着反思与自省,这个过程很难、很沉重。


相比之下,那些鸡汤散文、娱乐小说读来要简单轻松得多。


如果有一天,我们真的从课本里彻底删除了鲁迅,再按照某些人的观点删除了文言文,删除了一切需要思考的东西。


初高中课本,可能就只能从《谁的青春不迷茫》、《从你的全世界路过》、《阿弥陀佛么么哒》《小时代》、《悲伤逆流成河》之类“青春文学名著”里面选文章了。


从此后,我们很可能就永远错过了“你也配姓赵”、“和尚摸得我摸不得”这样言简意赅、力透纸背的文字。


而要背诵“这个年头,重要的不是纵横捭阖的能力,不是倾国倾城的长相,不是三宫六院的胸怀,也不是株连九族的家世,而是态度”之类的东西了。


我挺喜欢的作家余华,曾经在奥斯陆大学演讲时,讲起了他和鲁迅的故事。


这段演讲在发回国内后,被媒体们起了一个令人惊悚的标题《鲁迅是我这辈子唯一讨厌过的作家》。


因为这个长篇演讲里,超过五分之四的篇幅都在讲余华当年如何讨厌鲁迅,曾讨厌、瞧不起鲁迅的作品。


他甚至说:


“后来我自己成为了一名作家,中国的批评家认为我是鲁迅精神的继承者,我心里十分不悦,觉得他们是在贬低我的写作。”


直到最后,我都以为余华真的是为了说明他有多讨厌鲁迅的时候。


突然峰回路转,图穷匕见,他所有的压抑所有的贬低,都是为了最后一句话的高山仰止。


「不要糟蹋鲁迅了,这是一位伟大的作家。」——余华





1936年10月19日,上午5时25分。鲁迅的《日记》写着“星期”二字就中断了。手稿摊放着。灯却亮着。


鲁迅先生逝世了。


他这一生都是在奔走呼号、投枪匕首的战斗中度过。


他的眼里所见都是黑暗,内心里却满是光明。


从绝望中看见希望,这才是鲁迅最强的力量。他是以燃烧的生命,给今天的我们以无穷的光与热。

虽然之前不少教材删除了鲁迅先生的文章,但幸运的是,现在先生的很多文章又渐渐回归了。


这是好事。


我相信,多年以后,当我们遇到艰难困苦和社会不公的时候,鲁迅的文字仍将会是我们最好的武器和解药。


鲁迅曾经写过:


“遇见深林,可以辟成平地;遇见旷野,可以栽种树木,遇见沙漠;可以开掘井泉。”


我说,遇见鲁迅,可以照见人生。


平生荆棘向前进,未死精神待后人。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栩然:从教材中删除鲁迅,背后是何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