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12|回复: 0

朱晓农:同构推演法:中国逻辑如何论证

[复制链接]

33

主题

42

帖子

2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8
 楼主| 发表于 2018-6-16 11:02:44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自然语言逻辑都基于自然语言的语法。基于汉语语法的中国逻辑因此不同于希腊逻辑。由于具有生物学基础,因此全人类都会使用同构思维方式。但是中国人特别善于也乐于进行同构思维,这是因为汉语的同构语法原理规定了我们的思维路向,加上同音原理的放大强化。这些语言因素发扬光大了同构思维,使得它成为中国逻辑的两大思维范畴(同构观、本末观)之首,也成了两大思维方式(同构推演、对比推演)之一。

关键词:同构;同构推演法;中国逻辑;同构语法律;同音联想;证同同构推;驳异对比演;同同异对


导  论

本文从汉语同构语法原理和中国逻辑的同构推演法着手,探讨语言与逻辑的关系。具体来说,是揭示汉语使用者如何通过一种基于同构语法原理的同构思维方式来进行论证的。同构思维具有生物学基础,所以是全人类共有的。但汉语中有一些特定的因素强化、放大了这种思维方式,使得它成为汉语使用者的基本思维方式。引发本文及系列相关研究的源头有两个:一个是一般性理论,从洪堡、维特根斯坦、沃尔夫以来的“语言决定论”和“语言相对论”;一个是较为特定的研究,是赵元任对“汉语逻辑”的探讨。

(一) 中国逻辑:从赵元任到本文

一般认为,逻辑就是形式逻辑,是全人类共同的。其实自然语言逻辑都是基于语言本身的结构。形式逻辑就是基于古希腊语的希腊逻辑。同样,具有不同结构的中国话是构成中国逻辑的语言基础。这个语言基础由三条语法原理和一条语音原理组成。前两条(同构和对比)语法原理构成汉语自然逻辑中同构推演法和对立推演法这两大推理法则的语言基础。本文主要讨论同构推演法。

有关汉语语法和自然逻辑(natural logic)关系的研究,赵元任在半个多世纪前进行了最初的尝试。他认为“汉语逻辑运作的工具和形式就是汉语,因而受制于汉语本身可操作范围内允许的‘自由度’”。这种自然逻辑在中国人的日常语言中不知不觉地存在并运作。赵元任说:“像否定、命题、前提、推论这些术语哪怕是受过教育的中国人都不太明了。不过,所有中国人,不管认不认字,都能用日常言语来论证和推理,只不过他们终生都未意识到这一点。”几十年前,90%的中国人不认字,当然更不知道逻辑是怎么回事,但他们照样能论证和推理。那是怎么进行的呢?原来会说话就会讲道理,中国文盲会说中国话,顺着话语之法,顺带着就把道理给说出来了,也就是顺着语法就进行了论证和推理。不过,这种论证和推理不是演绎逻辑(那是顺着欧洲语言的语法所进行的推理)的论证和推理,而是顺着汉语语法,很自然地说出了中国式逻辑的命题,并以此来论证和推理。

赵元任的工作目标是找到全体中国人用日常话语来论证和推理的汉语自然逻辑,其在《汉语的逻辑如何运作》一文开宗明义地说他的“目标是要找出汉语逻辑运作的方式”,但最后可能找到的只是“形式逻辑在汉语里的运作表达方式”。在文末他遗憾地承认了这一结局:“这就是汉语逻辑如何运作的一般情况,或者如最后所表明的,逻辑在非逻辑学家们说的汉语中是如何运作的。”

以赵元任的天才而博学,想寻找汉语逻辑或中国逻辑,竟无功而返,最终找到的仅是用汉语表达希腊逻辑的方式。我们凭什么可以重拾赵元任的目标,去探索蕴含于汉语语法中的中国逻辑呢?

逻辑受制于语言,这个观点很早以前就有人提到了。马克斯·缪勒说:“逻辑是从文法中抽绎出来的,而不是文法从逻辑中抽象出来。”文法按逻辑原理来编写,这是近代以前唯理语法和规定性(prescriptive)语法的通则。但反过来逻辑如何按语法来解释呢?汉语的语法书才刚出现一百年,而中国逻辑在墨子、孟子、公孙龙时代即已盛行。缪勒、赵元任那种天才的猜想有点像天,再有勇气的老虎也难以下口,我有多大的嘴才敢去、才能去吃天呢?

三十多年前初涉此域,的确不知天高地厚。那时写了些稿子,后来发表了两篇。然后一搁多年,直到三年前才又发表了两篇,总算捡起了往日的头绪,重走赵元任的未竟之路:从汉语结构着手、顺着由汉语语法控制的语句中自然蕴藉之义,去探索中国逻辑的形态,即有异于希腊逻辑的推理方式。

(二) 语言前提论中的认知观

语言影响甚至决定思维,这是一个从洪堡、维特根斯坦、萨丕尔以来的语言决定论观点。沃尔夫进一步发展出“语言相对论”,主要从词语对概念形成的制约作用,来看不同语言的民族由此发展出来的对外部世界的总体观念。这个观点历来争论很大,赞同者称它可以与爱因斯坦相对论媲美,而学术反对者认为沃尔夫从未揭示某种语言现象与某种心智现象之间的关联,他们认为沃尔夫假说并未提出一个正式的可供检验的假说,还有政治反对者更是扣他一顶种族主义大帽子。

我们从语法角度来探讨逻辑命题构成的必要的语言条件,由此推及不同思维方法、推理路线、认知模式出现的前提和形态,提出了一种“语言前提论”的认知观。简单地来说,语言前提论包括如下语言—认知观:

[假设1]  语言是认知的必要条件。

认知是通过某种思维方式得到的,在西方是逻辑思维。在中国由于以往缺乏形式逻辑,所以是以中国逻辑来进行的。概括而言,认知是通过逻辑获取的。逻辑命题是以语言的结构作为前提条件,所以认知不能超越语言之外。认知不同表示推理方式、逻辑命题构成方式及语言结构不同。这意味着没有某种形式的语言,就没有某种类型的逻辑;即一个民族有什么样的推理、说理方式,就有相应的语法形式。我们从以上认识出发,进一步推出:语言类型是产生相应逻辑类型的必要条件,主谓结构语言是主谓结构演绎逻辑的必要前提。演绎逻辑是科学的必要前提;主谓结构语言是科学的必要前提。由此从负面即缺乏必要条件的角度,解释了为什么中国不产生科学的原因。

本文将从正面阐述不用演绎逻辑的中国人是如何进行推理的。推理可以分为证明和反驳两个方面,本文讨论的是中国逻辑的证明方式。有关中国逻辑的反驳方式见《汉语中三条与中国逻辑相关的基本语法原理》。

我们提出的语言前提论比以往的语言相对论更为一般,更为普遍,涉及更深的思维层次,涉及更抽象的语法层面而非以往的构词层面。两者有六方面不同:

1) 语言相对论把语言(或其范畴化功能)看成(直接的)充分条件以决定看待世界的方式,即各种形式的科学;而我们的语言前提论认为a)语言和科学的关系是间接的,中间还隔着逻辑一层,b)语言起到的是必要前提作用而非充分条件作用。

2) 他们没有明确论证语言对逻辑的制约作用,我们认为语言是形成逻辑的必要条件。

3) 他们没有提到逻辑对认知世界或科学的作用,我们认为逻辑是认知/科学成立的必要条件。

4) 我们认为,由于必要条件的传递性,所以,语言对于科学也是必要条件。

5) 语言相对论注重的是具体的语义及其概括程度,语词及其语法化情况,形态语言范畴对思维范畴的影响,词语及其形成的概念(语义如颜色和空间认知,以及语法范畴如时态、性数格)在认识世界时的“决定”作用(这是加强版语言相对论,弱化版用“影响”)。我们注重的是更为抽象的范畴、最核心的语法原理对推理形式(即不同形式的逻辑)的必要性,以及强化这些原理的语音因素。

6) 认知世界靠科学,而科学建立在逻辑(和实证、一元本体论)上,逻辑又来自语法,所以语言限定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和范围。科学和认知的进步是跟语言的精密化、人工化、丰富化同步的。

语义、构词等都是表层现象,很容易看到它们的踪迹,所以会觉得它们在起作用。由构词形成概念而影响思维很容易,但同样容易的是,下一代人形成新概念马上改变了思维。实际上这里的“思维”是思维的内容,而不是思维形式。思维形式是抽象的,难以一眼看到的,表面上觉察不到它的存在和功能,但却深深扎根在大脑深处,控制着我们的言语行为及其他行为,是千年不变的。我们平时所看到的只是它的效应,如通常所见的攀比、红眼病,圆滑、世故、钻空子等,都只是深层思维形式的外化表现。


一   从同构语法原理到三种同构推演法

(一) 同构语法原理和话题句句型

汉语语法的结构在相当程度上不同于印欧语。其主要结构特征,按照赵元任的观点,零句是基本句式,由零句组合而成的话题句在口语中是常态句式,主谓结构是话题句的特例。当然,由于一个世纪以来汉语书面语的欧化,主谓句在现代公文体中成了标准句法。本人提出了三条决定中国人的逻辑和认知模式的基本语法原理:1)句法成分的同构原理。2)句子成分的对比原理。3)适境原理。

这三条汉语语法原理,对于中国人的认知起到关键作用。前两条通过对推理和论证的决定性作用,最终确定中国人的认知模式。从汉语同构和对比这两条基本语法原理,可导出中国逻辑中同构和对立两大范畴,以此为基础可建立同构和对比两大推演法。中国式立论惯常使用同构推演法来论证,中国式驳论惯常使用对比推演法来驳斥。

汉语语法的一个显著特点是词—短语—句子的同构性,构词用什么方式,短语和句子的构成也用什么方式。汉语构词有合成和派生两类,合成词的结构有并列、主谓、动宾、偏正、动补等,派生词包括前附、后附、重叠等结构,而短语和句子构成也分那么几种,如述补结构“提高/看清楚/美得他冒泡”。多个句子可以组合成一个更大的语法单位——句群,也与句子结构相同,句群同时是个意群。


640.jpeg

图 1 语法四级同构示意图   

这种表示关联概念的同构圈在组合时理论上有四种方式:交叉、包含、重合、互补。后两种实际上不出现,因为重合表示两个概念相等,互补表示无关。一般出现交叉和包含两种情况,包含可以看作是交叉的特例。

汉语以零句为主,组合成话题句(群),由于缺乏形式标记,所以没有像英语那样严格的句界,往往意群构成一个句群。下面来看一个极端的例子,长篇小说《繁花》中三四十个小句构成一个句群的情况到处都是,最多竟达66个小句:

阿宝爸爸说,一提到具体细节,先生是老习惯,慢慢贴近我,咬耳朵,声音像蚊子叫,嗡嗡嗡,窸窸窣窣,窣粒窣落,我以前到DDS见先生,声音同样轻,但我现在,已经听不惯了,讲的大部分,就是我多年申诉的内容,我已经写了几百遍,毫无兴趣,唉,真是难为了先生,应该讲,变的人是我,先生还是过去脾气,我已习惯闷头写材料,独自闷想,根本不习惯开口谈论了,后来,先生岔开话题,提到另外几种,最复杂的背景细节,我心里一沉,先生当年经手的内容,不晓得比我深多少倍,责任重多少倍,一肚皮的陈年宿古董,三角四角情报交易,牵涉到敏感事件,敏感人物,先生随便讲,随便提,我表面麻木,心惊肉跳,先生的记性,特别清爽,也经常混乱,因为是老了,长年不接触政治,不参加学习,完全过时了,像一个老糊涂,其中只有小部分内容,现在可以公开谈,大部分内容,即使到了将来,恐怕一个字也不能谈,一百年以后也不能谈,有的内容,我心知肚明,有的内容,我根本是两眼翻白,有的内容,可能先生讲错了对象,有的呢,是我记错了对象,唉,这次碰面,一言难尽。

话题句群有两种句型:套叠式同构和连环式同构,这在古汉语中就已是常例。

晋灵公不君。厚敛以雕墙。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宰夫胹熊蹯不熟,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左传·宣公二年》)

按照传统主谓分析法,第一句“晋灵公”是主语,“不君”是谓语。后三句都是主语“晋灵公”承上省略。但实际上这是套叠式同构的话题说明句群。下面的括号分析,[]中是话题,{}中是说明。

[[晋灵公]1{不君}1]2:{{厚敛以雕墙}3a;{从台上弹人,而观其辟丸也}3b;{[宰夫胹熊蹯不熟]4,{杀之,置诸畚,使妇人载以过朝}4}3c}2。

第一句“晋灵公”是话题,“不君”是说明——这是第一层。然后很重要的是,这个小句“晋灵公不君”本身又构成一个话题,后面是一整个大说明——这是第二层。大说明中又分为a,b,c三个并列的小说明——第三层。每一个小说明都是举例说明晋灵公如何的不君。而3c本身又是一个话题说明结构——第四层。图示见图 2左;下文谈中国逻辑的外推和内推法时,用的是同样的图解。


2.jpg

图 2 语题句结构,[左]套叠式同构,[右]连环式同构(T=topic话题,C=comment说明)   

第二种同构式句群是连环式同构。下面例句的第一层,“藐姑射之山”是话题,“有神人居焉”是说明。第二层也是一个话题说明结构,它的话题是前一层里的“神人”,“肌肤”以下是说明。第二层说明里还可分几个小说明。图示如图 2右,后文分析中国逻辑的旁推法命题,也是同样的结构。

[藐姑射之山]1,{有[神人]2居焉}1,{肌肤若冰雪,淖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2。(《庄子·逍遥游》)

需要指出一下,按照过去的层次分析法,晋灵公这个意群的第2层和第1层应该换一下,即“晋灵公不君”是全意群的第一层大话题,其余为第一层大说明。然后在大话题下又是第2层小话题“晋灵公”和第2层小说明“不君”的组合,大说明中是三个并列小说明。但我现在把“晋灵公”加“不君”看成第一层话题说明结构,一方面是像陆丙甫说的同步组块过程,另一方面像是一个外推过程。尤其与藐姑射句群相比,更是以现在的分析过程为佳。藐姑射句群中只能同步组块,因为它的第二层话题不是第一层的整个话题说明结构,而是第一层说明中的“神人”。下面这个例句,前半是套叠,后半是连环:“买臣见汤”是话题,“(汤,承上省略)坐床上弗为礼”是说明。然后“买臣见汤,(汤)坐床上弗为礼”,是下一层套叠的话题,后面“买臣深怨,常欲死之”是说明,其中买臣“深怨”和“常欲死之”构成连环式连环说明。

[[买臣见汤i]1,{()i坐床上弗为礼}1]2,{[买臣]3{深怨}3a,{常欲死之}3b}2。(《汉书·朱买臣传》)

汉语构词缺乏形态,句中没有语法标记,所以句子的界限就很不清楚,往往一个段落构成一个意群,或者一个意群构成一个句群。现代小说里这种情况比古汉语不遑多让,见上长篇小说《繁花》例。

(二) 类属同构性和内/外推法

同构推演法有三种,内推、外推、旁推。内推法,从大类所具有的任何性质作为前提内推,可得出小类也具有同样性质的结论。外推法,从小类所具有的任何性质作为前提外推,可得出大类也具有同样性质的结论。同构内推就是把一个集合的总体属性或平均性质,向内推到它的某个特定子集上。例如:“在20~29岁年龄组,2010年,女性已经超过了男性。换言之,新入学的研究生,以女性为主”(网2016-12-05)。前句2字头年龄组是个外延较大的集合,后句“新入学研究生”,假定他们也处于20—29岁年龄组,其外延小于前者,作者却很流畅地以前者的数据作为前提和依据,内推到一个子集中。问题还在于,有可能少数新入学的研究生在20—29岁范围之外的,那就是从2字头研究生旁推到非2字头研究生了。


3.jpg

图 3 内推:从全体20—29岁研究生到新入学研究生(假定20—29岁)   

同构外推方向正相反,从小类推到大类。这在方法论中就是过度概括(over generalization),比如本来是说中学生的青春期逆反心理,一不留神就推到全体学生头上去了。下面这个例子说的是有位有心人收集民国小学课本,那些课本让他读得全身血液都澎湃起来。于是花功夫搜集重印,还写文章推介,最后推到一个超级大题目,为什么现代中国出不了大师:

很多人看了民国老课本后说:部分答案就在这旧书里……傅国涌先生说过一段话:“小学教科书固然不能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高度,但是它能够为一个民族提供文明的底线。”源头的石头改变了河流的方向,这或许就是民国一代出大师的一大原因吧!(网2016-09-15)

这儿的推理有两个相关问题,一个是概括过度或同构外推。另一个是因果关系,使用外推法一定会忽视逻辑。民国小学课本很好、很重要,也许与大师有相关性,但它连必要条件都不是,更不用说充分条件。五四时代的大师们和蔡元培、叶圣陶同辈,他们没读过蔡、叶编的课本。再进一步,蔡元培、叶圣陶本人小时候也没读过他们自己编的小学课本。

这种外推和内推的命题结构,来自前文讨论的“同构套叠式”句群结构,与图 2左小图相同。当我们用同构套叠句群说话时,同时就顺带着在构建外推命题链。就像德国人在说一个Satz(句子)时,顺带着就建构了一个演绎逻辑Satz(命题)了。

(三) 异类同构性和旁推法

第三种同构推演法叫“旁推法”:从甲类的性质可以旁推到与之相交的乙类。来看一个例子:只想睡觉的人可能不想大炼钢铁,也可能想,两者是相交关系;余同。

有人在大炼钢铁的年代几天几夜没休息,说了句“我现在只想睡觉”,给人抓住小辫子,来了番这样的“推理”(见下图):只想睡觉就是不想大炼钢铁,不想大炼钢铁就是不想搞大跃进,不想搞大跃进就是反对三面红旗,反对三面红旗就是右派。还算幸运没当成右派,只算有右倾思想。


4.jpg

图 4 旁推:只想睡觉   

这一连串旁推的命题结构,与图 2右小图中的同构连环式句法结构相同。当我们用同构连环句群说话时,顺带着就构建了旁推命题链。鲁迅所论之“中国人的想象力”,用的就是跟大炼钢铁例一样是连串同构旁推:

一见短袖子,立刻想到白臂膊,立刻想到全裸体,立刻想到生殖器,立刻想到性交,立刻想到杂交,立刻想到私生子。中国人的想像惟在这一层能够如此跃进。(《而已集·小杂感》)

同构旁推也许是三种同构推演法中最常见的。这种从孟子以来的论辩方式,给后代中国人发扬光大了。董卿主持的2017年中国诗词大会第一期节目,首先出场的是一个八岁小学生冯子一。

董卿说:“他名字里有个‘一’,又是我们第一场,第一个上场的。也希望你一马当先。”

那小子也不含糊,同样是个同构推演高手,无师自通地说:“得到第一名。”

第一场的第一个选手叫什么“一”和得第一名,可没什么逻辑关系。但现在节目这么安排,也许是巧合,但在中国式逻辑发达的文艺圈里,我宁可相信这是根据同构推演灵感,刻意安排的台词,否则就既没意义,也没意思了。有篇评论国际科学期刊赚钱的文章,文内有个小标题非常赚眼球:

科学期刊集团利润超苹果、谷歌、亚马逊(网2017-07-13)

但内容读下来,才知道:

2010年,以科技和医药期刊为主营业务的跨国出版巨头里德—爱思唯尔的科学出版部门营业额二十亿英镑,利润却高达七亿英镑,35%的利润率超过当年的苹果、谷歌、亚马逊。

不是“利润”,是“利润率”,但因为都有个“利润”,就旁推过来了。同构旁推甚至还用到逻辑严谨的德国人身上:

在那钢制的古罗马大纛下,复活了那曾经战无不胜的古罗马帝国的军礼,德国人在伸直了手臂的同时,坚定地认为自己的腰杆也伸直了。(网2018-03-03)

作者是德国华人,按她的同构推演,德国人也跟中国人一样,不用逻辑推理,而用同构推演,他们伸直了手臂,就感到像是伸直了腰杆,就能跟英法对着干了。最后来看个“演绎”的例子,我总说“演绎”“演绎”,到底怎么演绎过来的?

某歌手把这首歌演绎得感性十足|某演员领衔这电影演绎真爱永恒|车模真情演绎奥迪

这样的用法现在已经很流行了。本来演员的演出是形象表演,跟演绎法的逻辑推演正相反。但就是因为大家都带个演字,最理性的词儿就演绎出最感性的含义。有趣的是,演绎的原义不是演绎法的演绎,如朱熹“汉儒解经,依经演绎”(《朱子语类》卷六七),还是联想解说之义。看来演绎法的演绎本身就是“车模激情演绎”般演绎出来的。

正如前文所说,语法同构性中包含可看做交叉的特例,同构推演中的旁推法是基本方式,内推和外推可看作是它的特例。

(四) 古往今来一以贯之

同构推演在古代比现在更为流行,举凡政治、伦理论辩中可谓司空见惯。它的极致形式便是中国逻辑史上有名的演连珠。魏晋之时把种种联想抽象为思维范畴,发展成格式化的推式,这可以看作是形式化了的中国逻辑。演连珠被当代逻辑学家解读为“融归纳、类比和演绎于一体的错综的逻辑关系,用‘互相发明’四字来概括,真是再确切不过了”。所谓“互相发明”,其实就是来回联想的意思。归纳、演绎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推理方式竟然都糅合到一块儿了,这样的超级联想的成果是怎么进行推理获得的呢?让我们来看一例陆机的《演连珠》。

臣闻:春风朝煦,萧艾蒙其温;秋霜宵坠,芝蕙被其凉。(前提)

是故威以齐物为肃,德以普济为弘。(结论)

这不过是个比喻,拿具体的春风秋霜,来比喻君王的德与威。但逻辑学家说:“这首连珠虽然只有前提和结论两段,但其前提具有归纳的性质,其结论则具有演绎的性质,前提与结论并不具有直接的推导关系,其间还隐含着一个类比的过程,类比的前提原来就是从归纳得出的结论,类比的结论则又作了演绎的前提。而且其类比又是异类相比,与一般类比推理的同类相比显然不同。”把古代的同构旁推看成演绎加归纳加异类类比的组合,这种做法不是逻辑分析,而是生搬硬套。

中国历史上最雄辩的演说家、辩论家孟子就是用同构推演来说理的。也许有人会说:孟子那套“修身然后家齐,家齐然后国治”不是推理,而是说教。从演绎逻辑来看,的确不是推理。照黑格尔的评价,是一连串的不知所云。但问题是咱们三千年来一直是这样说理、讲理、推理的。如果这不叫推理,不叫逻辑,那总得有个名称。不叫演绎法,叫推演法行吗?不叫推理,叫讲理行吗?总不见得我们连个讲理的民族都不是吧?记得前面赵元任的话吗,中国的文盲也能用大白话来论证和推理。

墨子是传统文化中最大的逻辑学家,他也是这样推理的,不但如此,他还给出了这样推理的规则:“以类取,以类予”(《墨子·小取》篇)。一般把这解读为归纳和演绎。但我们现已了然于胸,古人不懂归纳和演绎,汉语的语言结构也不支持演绎推理的命题结构。墨子只是在进行内推(以类取)、外推或旁推(以类予)而已。

这种同构式思维方式我曾称之为“秦人逻辑”,而这种推理方式的语言基础是语法同构原理,所用句式是同构套叠句或同构连环句。其实反过来说道理更清楚,当我们在用同构套叠或连环句式说话时,已经潜在地在进行中国逻辑的同构推演了。


二   同音:同构旁推的强化剂

(一) 同构推演与同音字成正比

如上所述,中国式思维的同构推演,其语言基础是语法单位的同构性。而促成、强化同构推演的还有同音字(包括近音字)这个语音基础。

同构推演的一种通俗表达就是联想,这个概念比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外延要大得多。隐喻是通过具体的东西来认知抽象的东西,而联想除了通过各种比喻(明喻、暗喻、借喻)进行,还可通过借代、比拟、夸张等其他形象化的修辞手段,还可通过非形象手段,如从老子联想到儿子,从父亲老子联想到哲学家老子,还可以反过来从实的联想到虚的/形象的,还可以通过其他手段,如普遍使用的通过同音词、同形字、同义词来进行联想,或通过任何可搭得上一点关系的东西来进行。

联想本是全人类都有的,以联想来孳乳繁衍新概念并不是中国人的专利,在演绎法出现以前所有民族文化中的常规推理都是如此。不过汉语中这种情况尤甚,这除了有同构语法原理作为自然逻辑的基础,还与同音字众多这个强化因素有关。形象思维中运用最为广泛的可能便是同音联想。下面是语言前提论中的一个子假设:

[假设2]  同构推演的用途范围和程度,与语言中同音字比例成正相关。

(二) 同音联想创造的风俗习惯

同音词影响到生活的方方面面,谁都想讨个同音好口彩。可以说,中国各地淳朴的风俗习惯大多建立在联想,尤其是同音联想上:北方人送礼不能送钟,因为“送钟”和“送终”同音。广东人住楼不能住四楼,因为广东话“四”“死”音近。上海人探病不能送“苹果”,因为在上海话“苹果”和“病故”同音。过鸡年讨的口彩是:

好好抓住鸡会,个个生鸡勃勃,不要坐失良鸡,哪怕只有一线生鸡,也要费尽心鸡,抓住可乘之鸡,就会得到天赐良鸡,天鸡不可泄露,祝你在鸡年鸡智过人,神鸡秒算,猴会有期,鸡续再战,加油!

风俗体现最丰富的大概就是结婚仪式了,传统婚礼要准备红枣、花生、桂圆、莲子,寓意早生贵子。有的地方婚礼上两个新人从火盆上跨过,象征生活红红火火。新婚庆风俗还在不断联想滋生。10月10号那天结婚的把登记处撑爆了:十月十号就能十全十美!新风所及,已婚的和未婚的也不落后,在2010年10月10日10点10分那一刻,北京还举行千人接吻活动,留取浪漫慰平生。这种联想是不会有尽头的,估计到2222年2月22号那天结婚的可能数以百万计了,那是“双双对对对双双”!有时还真搞不明白,这算是民族想象力丰富呢还是贫乏?

(三) 同音联想的方方面面

淳朴风俗可不会自觉自愿地待在精神文化层面,它要做大做强创造商机。我看到的大陆最早的同音广告是20世纪80年代的一家三黄鸡店的广告:鸡(机)不可失(这在香港当然习以为常)。一经刊布,立刻流行到泛滥:做女人挺好(内衣广告);谦(千)变万化(魔术广告);鲜入为煮(餐厅广告);上天猫下单,到非诚脱单。最隐晦的广告也许是“喝我水~和我睡”。影响所及,成语都随音而变了:深入裙中、愚民同乐、植树造零、白收起家、勤捞致富、择油录取、检查宴收、大力支吃、为民储害、提钱释放、攻官小姐。顺着这风气继续往下、或者往上走,连政策决策都形同民俗,比如海南颁发的车牌号取消了与“死”谐音的“4”。2008年,奥运会开幕选在8月8号8点零8分,那是广东同音联想民俗对全民文化的影响:“8”与“发”近音,于是可旁推为体育大发。

同音联想是汉人最坚实的思维基础,也是宣传、煽情、讽刺最有效的口头武器。比如近年来华北雾霾严重,网上纷纷议论要给PM2.5取个中文名:

高端点叫京尘,霸气点叫尘疾思汗,乐观点叫尘世美,娱乐点叫尘惯吸,直到那五个字映入我眼帘,才知道中文的强大:喂人民服雾!

经过市民几天几夜的呼吸,空气质量终于有所改善!由此,新的城市精神诞生了:“厚德载雾,自强不吸,霾头苦干,再创灰黄。”我们也终于认识到:“雾以吸为贵!”

同构式同音联想的另一个广泛用途是语言游戏和心理暗示。例如有个画谜,一条蛇、一只鸡、一个“9”字、一张脸,表示的是“舍己救人”。网友“五一快乐”调侃道:“一觉醒来,突然很想当兵去,因为当兵的口号是:立挣,向钱看,向左赚,向右赚,向厚赚,向钱走,一二亿,一二亿,收息,提前祝您五亿快了。”高考开始了,这是影响到千家万户的大事,联想段子手们也纷纷出山助兴:

高考三天穿衣要求:第一天穿红色(开门红),第二天穿绿色(一路绿灯),第三天穿灰色和黄色的(走向辉煌)。送考的妈妈一定要穿旗袍,露大腿的那种。叫旗开得胜,送考的爸爸一定要穿马卦,叫马到成功!再有,考生拿到试卷以后不要慌,先亲一下,这叫吻过,稳过!提前祝所有同学高考成功!

(四) 隐喻、联想和同构推演

《方音民韵》QQ群(228702015)上金生提了个问题(2017-10-14):

请问各位专家,“围脖”由于语音的近似,产生了“微博”的语义,算不算转喻机制?

这引起了一阵讨论。胡生认为是“语音象似,属于隐喻……微博和围脖属于两个不同的概念域”,所以不是转喻。苏生认为“不是隐喻,围脖不过是语音相似,应该就是同音假借而已。隐喻的本体和喻体虽然不是同一个认知域,但是两者在结构上应该有相似,才能从一个域投射到另一个域,比如人的脚位于身体下部,山脚也在下部,这两个脚的词义之间算是隐喻。围脖和微博在认知结构上并没有一致性,我觉得只是音同的假借,与隐喻所带来的词义引申不同”。

金生又问:围脖具有微博义,是新造词,还是产生新词义?

苏生:其一个抽象义的概括,从名词转化为动词……两个义素没有引申关系,我觉得该处理成不同词。我想还没成词,现在还只是个人修辞,等到扩散到足够大的范围再词汇化。

金生又问:“织围脖”可以表示“写微博”的意思,还有“织男织女”的说法。为什么表示微博义的名词,可以作为“织”的宾语呢?

苏生:可不可以这么解释,围脖这个词形,有本义和假借义。在使用假借义的时候,人们再次借用了其本义的搭配义。也就是说,这个与“织”的搭配,并不是其假借义本身具备的,而是人们使用的时候自觉产生的。所以这个词组也就被赋予了“写微博”的语义?

金生:假借义等于承认是转喻机制了?

苏生:我认为转喻机制是借代义,并不是假借义了。

金生:但是假借是什么机制,这个怎么解释呢?

苏生:借代义,具有词义某个概括特征的相似性,比如红领巾指代小学生。而假借则只有语音上相似。

郑张先生:谐音本即修辞方式一种,如以咸人喻闲人。

胡生:微博和围脖是语音上的联想,从修辞上,借音表义,跟通假原理一样,跟修辞上的谐声更近,不像转喻和隐喻,但是从语义演变机制来看,我偏向是隐喻。

用修辞学概念来分析就是谐音。用概念隐喻套不上,因为联想的范围超出隐喻。用本书中的语言认知论来看很简单,这是同构推演。下图左显示的是同音联想式旁推,下图右显示的是语义外推加内推,类似于图 2。此处的语义“织(外推)做(内推)写”,是基于宾语同音相关性而建立。


5.jpg

图 5 [左]“weibo”同音旁推.[右]语义外推加内推   

这种同音联想式同构推演充斥着中国社会。有人买了辆车,不巧车牌是“1674”,谐音“一路去死”,郁闷得不行。后来灵光一现,从“4”联想到“逗来咪发”的发,原来是“一路去发”。千万别小看民间联想高手,他们是民族文化的代表,民族精神的化身。他们的所思所为是历代圣贤慷慨激昂讲哲理时推理成立的基础。圣贤高论能为历代民众接受,关键在于圣贤们的思维方式同样是“逗来咪发”。圣贤们想人民之所想,思人民之所思,用和广大民众同式同款的同构推演,由此孳乳繁衍出来的种种联想论断,天然合乎民众心意。所以,是老百姓自己选择或创造了自己的圣贤。

(五) 被同音联想的意外后果

明清时不乏文字狱,很多都是皇上通过同音联想罗织的罪名,被联想的臣民连喊冤的机会都没有。明太祖出身贫寒,做过和尚、乞丐、盗贼。登基后自卑性自尊作祟,老怀疑知识阶层对他不恭。有浙江府学教授上表,内有“作则垂宪”句,结果伏诛,因为朱皇帝把称颂之词“作则”(做榜样)谐音解读为“作贼”,杀了解气兼立威。又有人分别写“睿性生知”和“天下有道”,均被处死,因为“生”谐“僧”,“有道”谐“有盗”,朱皇帝忌讳人家说他做过和尚和盗贼。连满族人入关坐了江山,也学汉语同音联想大兴文字狱,最有名的大概是徐述夔写了“清风不识字,何必乱翻书”,被疑为嘲讽大清朝没文化,牵连后世多人。这大概是利用小说兴文字狱的先声,所以,这不是帝王时代的怪事,而是植根于中国人头脑深处的语言—认知机制。

同音联想在东南沿海如广东、福建尤为严重,原因恐怕是东南方言单音节词比较多,比如粤语动词有70%是单音节的,而相比之下,普通话(词汇基础是北方话)“其实百分之七十的词语都是双音节的,所以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是单音节语言”。单音节词语更容易同音或近音。


三   孳乳繁衍的联想

同音联想多了,会再联想到别处,这是一种行为类化。言语(包括静思默想的内部言语)是最频繁的行为,如果最频繁的行为以联想为主,那么它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人的其他行为。

(一) 形体联想

汉字形体也可同构联想。11月11号是光棍节,靠的是那四根并列的“1”号棍。原义“光明”的“囧”字染上了倒霉的“囧”义(倒霉蛋的郁闷无奈状),靠的是那“倒眉”(倒挂眉毛)形。有一副对联:

上联:若不撇开终是苦  |  下联:各自捺住即成名  |  横批:撇捺人生

撇捺是笔画,正好写一个“人”字,于是联想到人生的“撇开”和“捺住”。当中再加联想“苦”撇开为“若”,“各”捺住成“名”。上联很妥帖,但下联颇牵强,不过网上分析说此联很有深度,估计是文字游戏玩得好,寓意也水涨船高。实质迁就形式是中国文化的一大特色。下面是更多的汉字联想:

「熊」对「能」说:“咋穷成这样啦?四个熊掌全卖了!”

「王」对「皇」说:“当皇上有什么好处?你看,头发都白了!”

「口」对「回」说:“亲爱的,都怀孕这么久了,也不说一声!”

前几年网上创造了一个新的訾词:氧化钙。这个化学物质怎么变骂人话了呢?原来氧化钙的英文是calcium oxide,化学符号是CaO→拼音字母Cao →读音为“操”。还有一个愤世嫉俗的超越中文字形联想:锑是一种金属,化学符号“Sb”。世界已探明的Sb储量中,中国占了一半多,目前中国Sb储量和产量均居世界首位。永远不要低估这国SB的浓度!而图 6是直接的形体联想。


6.jpg

图 6 吃货的形体联想   

形体联想的另一个例子是演员和角色的联想。有些电影电视很受欢迎,里面的反派角色演得太好,有些观众竟把角色和真人同构了。二十年前《还珠格格》大热,里面有个容嬷嬷,恃宠嚣张,心狠手辣,演得活龙活现。结果演容嬷嬷的演员上街买菜,让义愤填膺的革命群众认出本相,一顿臭鸡蛋砸来。无独有偶,前不久,有位男子KTV里挨了一顿揍,原因是长得像《人民的名义》中的反派角色祁厅长。有道是:舞台小社会,社会大舞台——又是一个同构,这实在是我们心底最爱,是认识世界、指导行为的思维准则。

(二) 语义联想

孳乳繁衍的联想表现在词义上便是词义的扩大、缩小、转移、引申等等。网上列了个“四大二奶”的名单,然后评论说“四大二奶,就是八婆”。原来“八婆”是二四得八,“奶”联想到同义的“婆”。还有一种语义的蔓延,比如“抽屉”中“抽”是修饰语,表示“屉”是可以来回抽动的。但时间长了,抽也有屉义了,比如家具广告“橡木带抽书桌”,“两抽置物,收纳方便”,抽就表示抽屉。2017年,马云见了美国总统特朗普或译川普,下面这篇报道有几重同构推演:

标题:从马云会川普,看他的高情商!这就是传说中的一马平川吗?

从“马”云见“川”普,联想到成语“一马平川”,这已经不单单是同音联想,还有同字联想。再进一步,川普曾放话打压中国企业,而马云“比他还能吹”,这时的“一马平川”就不再是“放马奔腾的大平原”的意思了,而联想到“马云踏平川普”之意,从“平坦”到“踏平”,语义也在相交而旁推。

(三) 以同构法探索真理

有位网友在转发了汉字形体联想段子后评论说:“笑过之后,你会发现几乎每一条都是真理。”也就是说,不是仅仅语言游戏,人们还要顺着同音联想和繁衍联想的思维程序去发现真理!

1.领导写一“众”字,问下属何意?答:打牌三缺一。

领导说:错!意为:虽然仅有三人,也须有一人高高在上。

2.领导又写一“从”字,又问何意?答:形影不离。

领导说:错!意为:即便二人也分主次,有前有后。

3.领导最后写一“金”字,再问何意?答:人中之王须两碗水端平。

领导叹了口气说:你们悟性太差了!这个字的意思是:只要成为人中之王,就能腰缠万贯。

由于言语是人类最频繁的有意识的自主行为,所以语言行为方式和规则很容易类推到其他行为中去。同音字多造成我们同音联想的丰富能力,而每日没完没了的同音联想操练使得我们深谙此道,熟能生巧,把我们个个人练成基本功过硬的联想高手,然后把这基本功跨境拿到视觉、味觉、触觉、思维领域中去驰骋,甚至包括思维需要严密的哲学领域。这种超出语音联想之外,再进一步的联想,也就是我们传统思想史中最常见的孳乳繁衍式演化过程。我们传统的大思想家如孟子、墨子,大多是联想能力出众的形象思维高手,而不是逻辑推理严密的科学家、哲学家。

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缺乏演绎逻辑,富于利弊思维和形象思维,这两者互相促进,结果是缺的越缺,多的越多。传统说理主要以形象思维进行推理,典型的如演连珠、中医、风水等。其推理的基础就是常常表现为联想的同构推演法。

(四) 过度联想

有时联想过了头,会造成实质性问题。比如说20世纪50年代初订立交通规则,有人提出,红绿灯应该改一下,红灯行,绿灯停。理由是红色代表革命,革命怎么能叫停呢?幸好这主张没通过,否则还不定造成多少交通事故。红灯比绿灯醒目,尤其是在雾霾天、阴雨天、黄昏天,红灯更为清晰。这一直观经验是得到物理学的瑞利散射定律证明的。

如果说交通灯弄得不好会死人,股票价格的红绿色便没有直接的肉体伤害,所以,20世纪90年代建立股票交易所,红色联想为革命/好/正确,所以应该表示“涨”。这个主张通过了,于是绿色就表示“跌”。本来绿色表示生长、生命、希望、环保、宁静、和谐,还有绿卡,全世界的股市都用绿色表示涨(成长),但沪深交易所偏偏相反,结果变成了全世界最反常的股票交易所。把时间、精力、聪明才智花在玩弄象征义、比喻义、联想义上,花在玩弄语言、概念上,非让实质屈服于形式不可。


四   同构思维的共性和特色

(一) 同构认知假设

同构推演是人类头脑中最基本、最常用的思维活动,可以说,以联想来繁衍新概念不但是汉民族,实际上是所有民族在没有或不用演绎法时的常规思维方式。从人类共同具有的记忆类推思维可派生出如下普适性“同构认知假设”。这是一种最便捷的从已知推未知,从自身经验外推获取新知识的方式。

[假设3]  同构思维是人类的基本认知方式。

对于中国人来说还有条关于汉语自然逻辑的特定性假设:汉语由于有同构语法原理和同音类推倾向,同构思维方式得到极大的强化和放大。

(二) 同构思维的脑神经基础

由于同构思维是人类共有的思维方式,因此必定有普遍的生物学基础。

1.镜像神经元

同构思维具有脑神经生理方面的物质基础,那就是引发人类模仿的镜像神经元。神经科学家很早就发现,人类会模仿是因为有一种镜像神经元的细胞在起作用。猴子脑中就有这种镜像神经元,处于F5区。人类也有这种类似神经元,处于大脑负责语言的布洛卡区。当这个区域的神经受到损伤时,模仿能力就会下降。

语言神经生物学家格雷戈里·希科克在其著作《神秘的镜像神经元》中解释道……我们都会在社会交流时自然地无意识地复制对方的一些动作、表情和行为方式。……模仿是我们生而为人的关键能力……发展心理学家安德鲁·梅尔佐夫说:“我们这个物种表现出了创造性和思维,所有人都为此感到欢欣鼓舞。证据就是,对于再创造和模仿,我们都表现出了强烈的癖好,这两种癖好相互补充,在我们快速心理发展的早期表现得尤为突出。”……

模仿是人类的组成部分,是在我们的大脑内已经预设好的行为。……

实际上,生活中大多数无意识的模仿行为都是社会交往机制的润滑剂。在你大脑深处的自动化部分,你会无意识地与跟你相像的人建立联系并喜欢这些人。阿姆斯特丹大学的里克·范巴伦和同事们证实,比起没有被模仿的人,被模仿的人不仅对模仿自己的人,同时也对在场的其他人更加慷慨,更乐于助人。

所以,当你在无意识地模仿某个人的时候,这个人很有可能会变得不仅对你,也对你身边的人更好,产生更多的共情、喜爱以及顺利的交流过程。这种通过加强亲社会行为将人们联系在一起的过程也许具有适应性的价值,它可以作为社会的黏合剂将一群人结合在一起,并建立群组内的安全感。(网2017-03-25)

模仿就是一种同构活动,它是人类天生的能力,它甚至是高级动物都具有的能力。

2.神经连接

同构思维还有进一步的生理基础,这对于人类学习、创造、进步、以至更大效能、更大范围地控制环境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脑科学家鲁白说:

小孩儿可以学习认字。一般是用什么方式来学的呢?外界环境的刺激,也就是反复出现的汉字,可以激发脑子里特异的电活动,从而调控神经细胞的生长,有些细胞会长出新的连接,有时也会把一些已有的神经连接给去掉。他是通过这种调控神经细胞连接的方式,将学到的汉字铭刻到脑子里,形成一个关于那个字的特定的神经环路。这其实是通过一个生物学的过程来实现的。而电脑它是不会产生一个新的环路出来的,它只能在现有的网络里面运转。人脑也能干这个,但是人脑还可以把非常非常不相干的事情通过神经生长和可塑性来接通,把两件事情连起来,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创造性。而创造性有些时候会把完全不相干的事情联系起来。你是一个数学家,你会理解某一些音乐的东西,对你的数学有灵感。这种事情电脑是不行的,因为你在设计电脑的时候,根本就没有产生这种连接的机制。(网2017-02-25)

学习过程就是在神经细胞之间建立新的连接,这跟旁推思维模式完全相同。旁推思维就是把“非常非常不相干的事情”(如从想睡觉到右倾),通过联想某个或某串相似点,而“把两件事情连起来,这个时候就产生了创造性”。人类学习的神经原理就是以这种旁连或旁推的方式进行的。所以,同构思维对于创造,对于科学工作的第一步“随机探索”作用重大,当然它不能用于推理和论证。

(三) 同构思维的演化生物学基础

1.认知假设的心理共性:一致性需求

我们的同构认知假设还得到心理学的支持。心理学有个“一致性需求”假设,是说人类天生有一种求取一致的需求。有科学道理可讲时,就用科学来解释,没有科学之前或科学无法解释的,就找个鬼怪神秘原因。一致性需求最早由海德和西美尔提出。①他们制作了一个几何图像移动的影片让受试者看,结果在34个被试中除了一个描述了移动的几何图形,其他人都描绘成某种生命体,主要是人的活动。

海德根据这一现象认为,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一种一致性需求,就是希望世界的运动依照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预期来行动,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网2017-01-24)

2.安全需求引发同构心理需求

海德说的人类的两种心理需求:一致性需求和控制需求,都可进一步简化。

第一,一致性需求其实不是人类的最基本需求。人类作为个体,基本需求是生存(作为种群还有繁衍需求),所以他首先要求安全感。陌生的东西,尤其是无法控制的陌生物会威胁到安全感,所以人类会把陌生物同构为熟悉物,以便控制,哪怕是虚拟控制。这方面最典型的就是下面前两种做法:

1) 以外推法向外统一地、同构性地归因于鬼神,因而可以通过拜神(宗教)或驱鬼(巫术)来理解陌生物以获取安全感。这是所有社会,尤其是前理性社会普遍使用的思维方式。

2) 以内推法向内同构性地归因于自我,归因于心。这是中国和印度文明中常用的思维方式。

3) 在理性社会中使用假设—演绎—检验,即科学方法统一地、同构性地归因于某种定律、共性等。

因此,同构思维是全人类一致的,因为人类有同构性需求,以助求得生存所需的安全感。

第二,控制需求。根据上面说的人类的三种控制方式,前两种是虚拟控制,这其实是人类社会满足控制需求的常态方式。海德说的积极控制即上述第三种科学方法的控制,这是人类社会最近三百年来从局部地区发展出来的方法,也许以后会成为全人类的共同需求,但现在只是理性社会的需求。在中国只是科技界小社会中的工作需求。即使科研人员,出了科技界,所作所为又是非理性的了。在科技界以外,比如现在有些玄说古书经典的,把社会问题内推归结到心灵问题,以“心静自然凉”看待社会不公,并没实际控制欲念,还深得非理性大众欢迎。

3.繁衍求偶引发的同构行为

生物的同构由多种途径形成,首先是演化传递,生物在长期的演化过程中会形成相似的结构。其次是出于一种类聚配偶律(Law of Assortative Mating),“门当户对”是有生物性基础的,反过来又促使同类相聚。另外更多的是接触感染,比如几十年的夫妻由于行为类化以及体液交换,脾气和长相会越来越接近。又如社会朋友圈中一个有影响力的人,会类化其他人的行为特征。这种种常见的生物性、社会性的同构现象对形成同构思维会起到一个引发和强化作用。

总之,同构思维具有生物遗传基础,是人类与生俱来的,也是生存所需要的。

(四) 同构联想不是中国特有的

1.英语的同音联想

其他民族也会同音联想,他们也同样乐于在游戏、讽刺、调侃等场合进行同音联想,例如:

  澳大利亚工党(Labour Party)前总理吉拉德长着大大的耳垂。媒体调侃说,可以把工党改名为“耳垂党”了,就因为labour和lober(耳垂)近音。

  在《语言导论》第四版中有一句“If you watch a side view of an X-ray(that's -ray,not -rated!) video of someone's tongue moving during speech...”,“如果侧面观察某人说话时舌头活动的X光录像(是X光录像,不是X级录像!)”,利用ray和rated近音打趣。

  英国物理学家爱丁顿(A.Eddington)尝用纯理论计算,得出精细结构常数等于136,与当时的实验结果相符。但后来的实验结果表明此常数更接近137,于是爱丁顿发现原先计算中有个小错误,改正后他断定一定等于整数137。他的学生便给老师起了个绰号叫“爱丁旺”Adding-One。(据《百度百科》精细结构常数条)

最显豁的例子可能是林书豪在NBA中的新星爆发引来一个联想造词运动:Linsanity/林来疯,Lincredible/林难信,Lin-sation/林效应,Legend in New York/纽约传奇,Lin-mania/林癫疯,Linderella/林姑娘。当然,英语世界远不如汉语能发挥得那么淋漓尽致,这服从[假设2]原理:他们的同音词远远不如我们那么多。汉语同音词多,因而创造了一个外部环境促进同音联想,甚至过度联想;这进一步强化并丰富了中国逻辑已有的同构思维。

2.西方的修齐治平

同构思维不是中国特有的,西方也同样有,但有几点可评论。

第一,西方科学中追求的普遍共性可看作广义的外推式同构思维,比如万有引力,就是把天上的月亮和树上的苹果的运动轨迹看作是服从相同的原理。不过,科学中的同构联想处于科学工作的第一步假设阶段,它最终还要通过逻辑论证和实证检验;而中国式同构思维则停留在第一步。

第二,过度概括在逻辑推理中是一种错误,但可用于科研第一步假设,如果继之以逻辑论证和实证检验,过度概括也是标准的科研过程,哪怕最后被证伪,因为科研假设绝大部分会被淘汰。如果不进行检验,过度概括等同于同构外推。

第三,西方人总是希望在对他们有利的情况下,把其他社会看作与西方社会同构而推广他们的价值观和制度。这是标准的从已知推未知、由己及人式的旁推式同构思维。在日常生活中,西方民众的思维也会用同构推演,也会由己推人,把熟悉的套用到陌生事物上,正如莱考夫在名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中所说的,他们最基本的思维是靠隐喻(我们靠外延更广的联想)来进行的。

因此,同构推演是全人类在学会逻辑思维之前或不用逻辑论证时普遍使用的。有位美国退役上将、现大学校长麦克拉文在毕业典礼上的演讲爆红网络,标题是:“点燃全美2000万人的大学毕业演讲,海豹突击队总司令:想要改变世界,记得早上起床叠被子。”如果修身齐家的小事都做不好,那么你永远无法成就治国平天下的大事。下面是一段有名的墓志(据说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教堂墓碑林中),它所表达的代表了相当多西方人的看法。

When I was young and free and my imagination had no limits,I dreamed of changing the world. As I grew older and wiser,I discovered the world would not change,so I shortened my sights somewhat and decided to change only my country. But it,too,seemed immovable. As I grew into my twilight years,in one last desperate attempt,I settled for changing only my family,those closest to me,but alas,they would have none of it. And now,as I lie on my deathbed,I suddenly realize:If I had only changed myself first,then by example I would have changed my family. From their inspiration and encouragement,I would then have been able to better my country,and who knows,I may have even changed the world.

少时发梦平天下,及长或觉可治国,晚来微愿仅齐家;

而今羸躯将就木,方悟修身先齐家,方可治国平天下。(意译)

据说曼德拉看到这碑文后,从原本赞同武装斗争,改为从修身齐家入手达到治国,并以反种族歧视的世界领袖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天下。网上有很多类似的鸡汤感应,如“要想撬起世界,它的最佳支点不是地球,不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也不是别人,而只能是自己的心灵”(网2010-11-05)。

3.区别所在

由内及外、从小到大、由己推人的同构推演,是中西方都会的,而且几乎是不教自会、无师自通的,那么区别在哪儿呢?这个区别也是演绎文化和非演绎文化(或理性文化和前理性文化)之间的区别。在非演绎或前理性文化中,联想和隐喻不但作为科学第一步随机探索的手段,作为生活的、艺术的手段,还是论证的手段,如修齐治平古典哲学,以及传统医学、天文、化学等需要以理性探讨的场合,都是用同构推演法。而在演绎文化中联想和隐喻可用于宣教、体悟、鼓动、鼓励等感性思维场合,但不能作为科学研究第二步论证的手段。所以,莱考夫等说的“赖以生存”,指的是日常生活、宗教生活、政治生活,所有除了逻辑论证之外的人类活动都可使用、依赖隐喻。换句话说,科学赖以生存的手段是逻辑,而不是隐喻。再进一步,现代社会中理性范围在扩大,法律、商务、新闻、教育等领域中也引入了科学的理性机制。是逻辑,而不是联想和隐喻,是这些新的理性活动赖以生存的手段。

在希腊文化中首先发现,理性思维不能依赖隐喻联想。亚里士多德既看到修辞的力量,又看到它的不足,所以发展出理性思维的基本法则形式逻辑,成为西方两千多年来论证讲理的标准程式。莱考夫发现非科学生活、非理性活动有赖于形象思维,这在西方可以突出讲一讲,但对于中国来说,却意义不大,咱们什么时候缺过隐喻、缺过联想、缺过形象思维?就好像体质热的人补些寒性食物,体质本身就寒的还学人家补寒性食物,是作死。

我们这么依赖包括各种联想的同构推演,主要原因在于汉语的同构语法原理规定了我们的推理路径,汉语大量的同音字在起着放大、强化同构推演法的作用,这使得中国人在同构思维这条思维路径上走得比其他民族更快更远,对社会、文化起到的作用也更大。当然我们还有受对比语法原理规定的对比推演法,受适境语法原理引发的笼统思维模式和适境思维模式。

(五) 同构思维的积极意义

同构思维用于推理是无效的,但它有用武之地。联想能力强对科学而言不是坏事。它很适合用于科学研究第一步提假设,对于技术移植更是有用,也许这能解释日本人对于把科学开发为技术、技术上的翻新移植转化等方面成就引人注目,而日语同音词也很多。至于我们,各种翻版山寨可以说是全民无师自通,一般把这解释为注重实用的民族性。其实这跟我们的联想转换能力强有关,还跟随机处事的习性有关。前者出自同构语法原理,后者出自适境语法原理。我们来看一个例子:

来自印度的学霸Anirudh Sharma毕业于麻省理工学院……他一直没有忘记离乡时那被污染物笼罩着的灰蒙蒙的城市……有一次他观察到蜡烛燃烧后产生的黑色灰烬主要由碳物质组成,甚至可以用来当涂料。于是他想能不能将空气污染变成实用的墨水呢?就是因为这个想法,一个很牛X的项目在麻省理工学院诞生了——AIR-INK(空气墨水)。(网2017-03-01)

咱们历史上也有过相似的联想:“蜡炬成灰泪始干。”不过区别在于咱们这个诗歌之邦思考问题是始于感性/利弊,终于感性/利弊,停留在科学三阶段的第一阶段:联想或同构推演。没能像他们那样始于感性,终于理性。这位印裔科学家经过了论证、实验才成功的,也就是继续了科学工作的第二和第三步。

同构可用于文学创作,这是不言而喻的。文学创作中的形象思维大多通过同构推演的比喻、比拟来进行的。同构思维用于教学,形象而生动,能取得极佳效果。下图取自民国时代的小学课本。“山东如跪倒的骆驼,陕西如风中舞动的美女”,一下就抓住了读者,过目不忘,地理知识就在这惊鸿一瞥中学得了。

图 7 山东和陕西的形象(网2016-09-15)   

又如背诵圆周率,这是个苦差事,同音联想能手把它编成故事,想象老师爱喝酒,扔下圆周率给学生当作业。苦不堪言的学生终于被逼成同构推演高手:

山巅一寺一壶酒(3.14159),尔乐苦煞吾(26535),把酒吃(897),酒杀尔(932),杀不死(384),遛尔遛死(6264),扇扇刮(338),扇耳吃酒(3279)。(网2010-03-12)


五   同同异对:中国特色的论辩

(一) 两大准则

同构和对比思维其他民族都会都有,但中国式思维有三点特殊之处,前两点上文说过:一、中国式同构思维比其他民族更为强烈,因为从汉语同构语法原理中天然导出的自然逻辑是中国人头脑中内在的思维方式,此外它还受到同音类推强化。二、由同构思维引发的应付、控制方法不同。三、最重要的是我们把同构思维和对比思维组建到一起构成本末同构观。这引出一大后果,表面看上去我们的论证任意性很强、很没逻辑,有几次我都不愿用“中国式论证”“中国式辩论”,只想用“中国式争辩”“中国式驳斥”,但构建了汉语语法三条基本原理及在其基础上建立的中国逻辑的范畴和思维律后,发现中国式论辩是有路数的,倾向于服从以下同同异对准则:

证明用同构推演法;反驳用对比推演法。

求同用同构推演法;显异用对比推演法。

同同异对准则可简单表达为:

证同同构推,驳异对比演。

世间万物本来就都有相同点(用比喻的话到处是相同点),也都有相异点(同卵双胞胎都有不同处),所以用同同异对准则简直无往而不利。这就是为什么中国人说起理来,不管正方还是反方,都那么振振有词,而且从不认错。比如发改委2016年1月宣布成品油定价机制:

下限水平定为每桶40美元,即当国内成品油价格挂靠的国际市场原油价格低于每桶40美元时,国内成品油价格不再下调。

这项决定在网上被评为2016年中国十大特色新闻,并轨就是证同,自己定价就是显异,这就是同同异对。又如剑桥历史学博士查良镛的两段推理:

  我认为过去的历史家都说蛮夷戎狄、五胡乱华、蒙古人、满洲人侵略我中华,大好山河沦亡于异族等等,这个观念要改一改。我想写几篇历史文章,说少数民族也是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北魏、元朝、清朝只是少数派执政,谈不上中华亡于异族,只是“轮流坐庄”。

  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西方文明的优点在于不断地发明、创造、追求、向外扩张,是“动”的文化。中国文明的优点在于和平,就好像长城,处于守势,平稳、调和,是“静”的文化。

当查博士论证大一统观点时,他用同构推演来论证,蛮夷戎狄五胡蒙满都是大中华民族的一分子,蒙元大清时我们不是亡国,而是各民族同构地“轮流坐庄”。但他谈论东西文化差异时,就引“动静说”来证明,这时他忘了长城外戎狄胡蒙满的文化性质也是“动”的,那他们还属于中华民族的一分子吗?从形式逻辑来说,这叫自相矛盾,但从中国逻辑来说,这叫圆通无碍、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从演绎逻辑出发来质疑查良镛等,是不可能达到常说的“真理越辩越明”的效果,相反,是越捣越糨糊,因为这是完全不同的思维方式。如果查等坚持同同异对法,那么再多再强烈的逻辑反驳都是对牛弹琴或与聋人对话,而如果查等接受逻辑是论证的基础,那么不烦他人口舌,他自己就会重新考虑他的结论。

说实话,当我首次意识到同同异对法这一中国式论辩法则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多年来觉得矛盾难决之处似乎一朝迎刃而解。尤其当讨论中国人的德行(攀比、红眼病、两极震荡不妥协、机会主义钻空子、随遇而安、因循守旧、顺而不从、能忍且韧、节俭又铺张,等等)时,错综海量的材料,本来一直觉得毫无头绪,现在有了一条主线串连。从历史到现实,为什么那么多论辩都那么任性随意,那么具有跳跃性?哪怕已经整理出了中国人思维中的两个最基本观念本末和同构,但这两者似乎是矛盾的,怎么才能够统一起来?由于我们语言中的同构原理和对比原理同时在发挥作用,所以我们从根本上能够容忍矛盾,或者说有两个消除矛盾的方法,一个是具体情况具体分析,一个是干脆把矛盾融消了,那就是构建本末同构架来包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好就是坏,坏就是好”“天与地卑,山与泽平”“日方中方睨,物方生方死”(惠施历物十事,见《庄子·天下》篇)。

(二) 同构规避

同构规避指的是使用同构思维方式规避问题。这是一种典型的中国式逻辑、中国式智慧、躲避式聪明,有人说是狡辩,或者脑筋急转弯。总之,不是为了解决问题、澄清问题,而是规避问题、搅浑问题。记得有一次在饭桌上跟一所名校的教授争论科学研究中演绎和归纳孰重孰轻,我先问了一个简单点的问题:“爸爸有个苹果,妈妈有个苹果,冰冰有个苹果——大家都有苹果。这是归纳吗?”这位教授停箸长考,突然急中生智反诘道:“你说是归纳吗?”同桌吃饭的哈哈一乐,争论就此愉快地结束。

同构规避中有一种常用手段,就是使用类比来转移话题,从而规避正面回答问题,如网上流传的很多名人巧答。这些类比论证,或异类类比,说他有点急智、联想力,会点脑筋急转弯,那还算称赞。至于真正讲道理,不管是专业上还是逻辑上,都谈不上是从逻辑或事实上驳倒对方,只是为自己开了个躲避的后门。

还有一点是辩论中要避免的,那就是不能“诛心”,不能碰到尴尬的、难以回答的问题,就指责对方“不怀好意”“别有用心”,不能把肮脏的诛心术当作中国式智慧。一方面,别人可能真的想了解某种矛盾情况;另一方面,即使对方别有用心,只需正面回答,这正是自信阐述的好机会。但现在巧妙地闪避了,别人却起了疑心:不敢回答啊!这种答不上来而耍小聪明的规避应战,在我们文化中广受欢迎,因为它可以使我们避免挫折、逃离失败,面子上还很光鲜,是一种文人式的阿Q精神。


结  语  

语言影响思维,这没有异议。但怎么个影响法,影响到什么程度,怎么来研究,则非常难把握。这从众多大学者如洪堡、维特根斯坦、萨丕尔、沃尔夫、赵元任的入不敷出的努力中可见一斑。本文从同构语法原理和话题句结构着手,分析中国逻辑的同构推演法的结构和功能,得出一系列以往想象不到的结论。

(一) 与生俱来和与众不同

同构思维是一种全人类共有的从已知推未知的思维方式。它有生理学基础:1)人的大脑中有一种镜像神经元细胞,使得人类具有模仿能力,而模仿是一种同构行为。2)学习新事物是通过脑神经连接的方式进行的,即以一种同构旁推的方式进行的。它还有演化生物学的基础,高级动物都会模仿;人类在寻求个体生存必需的安全感以及求偶过程中同构思维都是有效的认知手段。

在我们的语言—思维总体框架中,人类思维分为文化性和非文化性思维。文化性思维即语言思维,语言思维包括形式语言思维和自然语言思维,前者包括逻辑、数学、电脑程序等,后者有汉语逻辑,“标准平均欧洲语”逻辑,印度因明、印第安语逻辑等。

非文化性思维即非语言思维,从来源看,是前语言思维。因此,非文化性思维具有生物普遍性,可分为利弊思维、感性思维(包括情绪思维、形象思维、巫术思维)、记忆思维(包括条件反射、归纳、类推)。同构思维的原始形态来自前语言非文化思维,但现在的表现形式大部分属于文化思维。

在西方,自从两千多年前发明了形式逻辑,尤其是经历了包括科学革命在内的近代理性主义运动,凡有论证都依仗逻辑思维,但在日常生活中,包括隐喻的同构思维依然盛行。

在中国,同构推演法是汉语逻辑的两大思维律之一。它受到汉语语法原理的规定,并得到汉语语音原理的强化和放大。它是运用于所有领域的基本思维方式,在中国式论证的证同中占据中心地位(另一条对比思维律则用于反驳)。当然,最近一个世纪逻辑思维被引进,磕磕碰碰地应用于科学以外的一些论证场合,不过大部分人依然习惯于同构和对比思维,而且还未意识到这一点。

所以,尽管同构是与生俱来、人人皆有的普遍思维方式,它在汉人这个族群中,在中国文化中的确有与众不同的特色。中国人特别善于也乐于到处攀比、随时比附,这都是同构思维。我们固有地具备强过西方人的同构思维能力。亚洲有很多和汉语相关的民族语,想必这些民族也会有程度不等的同构思维方式。不过说实话,我们对兄弟民族或邻居所知有限(叫人家兄弟又是同构思维)。

(二) 认知演化两阶四段

我们常常“希望世界的运动依照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预期来行动,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见前引海德语),这表明我们还处于“前理性人”阶段。当世界文明发展出逻辑理性和实证理性后,理性社会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人都明白,在逻辑论证和实证结论面前,得把自己的信仰预期等放到第二位,而前理性人常常放反了地位。

个体认知要走四步:口语习得然后认字(可合为获得语言能力),掌握逻辑并建立实证观(可合为获得理性)。这四步个体认知是在重演人类群体认知进化的四阶段:有声语言的出现使人类区别于动物,文字创制使文明社会区别于前文明社会,而逻辑的发明与实证的建立使理性社会区别于前理性社会。我们在20世纪50年代的识字扫盲运动中取得了辉煌成就,把之前近90%的文盲率降低到了百分之几。往后逻辑理性和实证理性的扫盲工作任务更艰巨、道路更漫长——但这是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25 08:07 , Processed in 0.073366 second(s), 27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