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老农

十万个那什么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0:07:48 | 显示全部楼层
十万个那什么之五——道德、无私与自私是什么关系?








    我们常说:人都是自私的。这话应该没错。但由于“自私”这个词带有过强的负面色彩,变得排他性较为突出,等于“被污名化”了,以至人们常常专用其贬义。故此,我想用一个更中性的词来代替它,就是“利己”。


    于是,我们说,人都是利己的,利己并不排斥利他、利人。而一说“自私”,感觉就好像不能与利他、利人并存了。所以,用“利己”能避免由“自私”一词带来的误解。


    当然,排他的“自私”是真实存在的,而且顽固,非常有损于社会的团结、合作,招来了道德的压制。但关于道德,人们通常关注其压制人性负面力量的功能,又担心其损及自身合理利己需求的满足,便容易视道德为不自然的强制力量,内心不免敬而远之。甚至有不少人更热衷于道德绑架,把道德工具化,而非真正内化。在这一点上,社会的认识和教育也是有缺失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0:33:02 | 显示全部楼层
    从根源上说,道德是人对一切价值进行综合、全面把握的能力,是人人都有的(只是水平高低不一)。因为人人都有,人们反而视而不见,并被另一种道德吸引了注意力。即人们把道德视为社会成员思想行为的尺度,当做对所有人一致化的要求。


    这其实是为了维持社会秩序,保证社会运行的平稳,而将一定水平的道德能力规定为社会成员资格的“及格线”,达标者称为“有”道德;不达标者则被视为“没有”道德、缺德。这实质上是把道德“意识形态化”了。


    作为意识形态的道德,是对人与人之间的利益格局,进行社会性调整的成熟“定式”,是对自私与无私进行平衡性把握的常规套路、成熟模式。能用的叫“有道德”,不用的、不会用的叫“没道德”。但是会用的人就真有道德吗?手里有钱的就真是富人吗?


    真实的道德是什么样子?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1:14:11 | 显示全部楼层
    道德是有血有肉的,是从个体生活经历中生长出来的,包含了自私(利己),又部分超越了自私,能利人、利他,进入了无私的层次。而能沟通这多个层面的东西,则是情感。


    情感是(人或动物,甚至某些植物)具有特定价值导向、跨本能、对诸本能进行整体、综合把握的直接性能力。这种能力既是原生的,也能在后天复杂发展,甚至超越自私的天性。如母亲(母兽)对婴儿、幼崽的保护、关心、照顾。由于母亲经历了长时间的孕育、生产的苦痛、哺育的艰辛,因而把婴儿、幼崽视为非我之“我”,对其本能的需要有切身的感知或感应,近乎于自己的本能、需要。她的自私也就跨越了自身,包容了婴儿、幼崽的利益。这里已经真实地体现出了跨越自私与无私的具体途径,即命运与共。这是化“小我”为“大我”的必由之路。情感在其间成为浸润一切的必要元素。


    举几个正、反例子,来看出命运与共的重要价值。一对夫妻,各方面有强有弱,彼此互补,容易形成长期命运与共的局面;特殊情形下,如遭遇灾难,大家都成了弱者,更须相濡以沫,命运与共,报团取暖(当然,灾难太大,能力太弱,也可能“各自飞”,无法命运与共)。若两个都是强人,各自都要追求自己的命运、前途,自然无法命运与共,最后往往是一拍两散。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1:57:00 | 显示全部楼层
    情感是由特定的联接(对自己、他者、环境的感受、感知、感应),带来的整体、内在回应。这是其价值导向的来源,综合了本能、需要、现实条件和限制的全方位信息,并高效地做出了相对复杂的直觉判断,且直接地流露和行动。这种合目的性,内在地出于闭环的结构要求,即须有一个目的作为轴心,统合一切,赋予秩序,实现复杂格局下的全面安定。仿佛不得不如此的必然,又自然而然。

    比如,女孩结婚离开娘家时,往往会很伤感。明明是喜事,伤心似乎并不符合这个场合的气氛。但这种情绪恰恰是自然的:一方面是对结束过往依恋父母呵护的安心生活的不舍,一方面也是对父母辛劳付出和爱护的最好肯定和感恩,更能让父母在失去女儿时和之后,拥有情感上的一丝慰藉,不会是全然的失落感。最后,还能让女孩在情绪宣泄过后,放下包袱,全力迎接新的生活。这种表现是如此的自然而然,以至于,旧日嫁女,普遍要求女儿表现出这样的伤感,以示不忘父母恩,而不是喜新厌旧、没心没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2:21:53 | 显示全部楼层
    由此,我们能看出,情感是社会关系的个性化根基(利益则是关系的社会性根基)。孟子说的、对善具有奠基性作用的“恻隐之心”,就属于这个范畴。俗话说:“天理大不过人情”,也盖因于此(但唯物地、客观地说,利益往往会压倒人情,这是更硬核的真相)。个体真实的道德,就是从利己与情感的自然结合,开始生长的,即因为真实的喜怒哀乐而有所回应、行动。情感是人际联系的直接桥梁,道德也因为情感的这份奠基与沟通,而成为利己与无私之间的桥梁,而非外来的强行索取。


    所以,单从利益调整的角度看,社会关系就是利己+道德+无私,是在利益上的血肉一体。


    而道德绑架则出于对道德及无私的血肉属性的无知,单以意识形态来理解道德,视为社会工具箱中的一把僵直的“尺子”,并做投机性的利用,是以自私勒索他人的无私,是无耻的流氓行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2:44:10 | 显示全部楼层
    理清了道德与无私的来源,去除了相关的干扰和遮蔽,也就更容易看清自私、或说利己了。


    利己是生命生存的重要保证(“人不为己,天诛地灭”,在原始的生存层面,有其合理性。但进入社会层面则不然:社会有合作、这个更强选项。在社会中,不合作,才容易“天诛地灭”。比如,“社会性死亡”),也是贯穿生命体、人的一切行为表现、乃至内在活动的核心本质。无私是高级的利己,是有情有义。情是无私的(个性化之)根。抽象的无私(如“圣母情结”)是缺少根基的,是有义无情,近乎表演,不能长久。


    真实的无私之所以高级,就在于真实地经历了命运与共的情感历程(其中包括借助学习历史获得的情感体验),穿越了自私的狭隘,切实包含了他者的存在、需要,将之与自身的需要、体验、付出融为一体。于是,能视他人为己身,感同身受,并相互打动,同频共振,结成大我。情即是我,情即是私。无私即是大“私”,就是命运与共,是利人又利己。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5-22 12:52:43 | 显示全部楼层
    无私是高尚的,且其来有自。而抽象地谈论无私,凭空鼓吹无私,动不动拿个标准来打压人,逼人“反思”,无异于打劫高尚者、善良者,甚至是打劫普通人。


    中国人凡事都讲个“缘”字,其内涵就包括情与共同经历、经验、背景、相似性,是同频共振的基础,是跨越自私、小我的一个桥梁、引子,是从0到1的突破,是从非到是的过渡。


    无私不是无情物,洒向人间都是爱——爱具体的人、具体的物、具体的事、具体的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21 22:07 , Processed in 0.043574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