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8|回复: 0

语言文字发展论-----第2至4章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4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4
 楼主| 发表于 2022-5-19 14:44: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我们把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前的语言阶段,称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或第一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在今天无从直接考证了。因为人类社会某一时期的横面,反映着一段很长时期的历史纵面。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那些仍处在近乎原始社会状态的落后民族的语言状态上,作间接论证。他们的语言不受文字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到纯语言状态了。我们可以发现,越是落后的民族,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越简单,他们的语言词汇也就越少。
作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由于那时生活方式简单和劳动工具原始,生活条件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提供,只有渔、猎或采摘的手工劳动,所活动的范围很小,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很差,生活十分艰难。生活的自然环境几乎千年不变。每个群体的人数,也不会很多。因为一旦多了,出现了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的失衡,出现了食物的缺乏,必然为争夺食物而争斗,失败的人们就被迫逃到别的地方。这种分裂现象,直到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重新出现平衡时为止。这种生活上的局限性,就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内容不会很多。并且,人类口腔的发音功能和变音技巧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初期阶段,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高级。所以,在初期阶段,人类的语言,用一个音节表示一个事物,就能把身边的事物都表示出来了,就可以满足思想交流所需要的词汇了。因此,他们的语音型类不会很多,也不会出现音节很多的单词的情况。所以,人类初级阶段的语言,是用一个单音节来表示一个事物的,即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的。我们把这种“音、意一 一对应”的关系,叫做“语音单载”(如果语音和语意不是 一 一 对应的,是一个语音,表示多个语意的,叫做“语音多载”)。
语音单载的语言, 因为其“音、意一 一对应”,所以,对话双方,就可以只根据语音的不同来直接知道语意的不同了,从而实现了直接“由音知意”,给记忆带来很大方便。又因为单词是单音节的,所以,语言可以达到最简练最容易学会的程度。
在初期阶段,语法是自然形成的,人们说话的吐词顺序,反映了他们的思维顺序。原始阶段的人们,大脑思维也并不复杂,他们一般的思维顺序,就是他们从感觉到动作的顺序或从动作到结果的顺序:眼睛看到一条鱼,心里想的要去用木钎锸,嘴中说出的话就是“鱼,用钎锸”;用手摘下树上的桃子,嘴中说出的话就是“手摘下树上的桃子”。所以,这种语法,可以称为“直觉顺序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以上分析了语意、音型、语法三者的作用关系:音型的少,导致了语意的少和语法的简单。由于“听音知意”、“语言简练”、“语法简单”就使这种语言学习起来,十分容易。这是这种语言的主要优点。但是,因为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音型又相对较少,所以,所扩建的新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扩展新词的局限性。这是这种语言的一个主要的缺点。
此时的语言,我们称为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
第一阶段的语言有如下主要基本特点:
1、语音的类型较少。这是由语言的元音、辅音、声调都相对较少的缘故导致的。
2、以单音词为主。由于词汇少,只用一个单音就可以表示一种事物了,所以,他们的语言单词是单音的或以单音词为主的。
3、语音是单载的。即“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对话时,可以不用对话环境物的参照,实现直接的“听音知意”。
4、词汇相对较少。因为单音词汇的扩展,主要是通过增加音型(由元音、辅音、声调、语气构成)来实现的。由于音型的增加,要经过很长时期的锻炼,单词的扩展就受到很大的局限了,这就隐藏着新词无限扩展与音型数量有限的矛盾。
5、自然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6、很容易学会。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人们的劳动简单,思维简单,表达事物的词汇自然就少。这样,在很简单的社会状态下,单音类型数量也能涵盖人们需要表达的一切事物的。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暂时显露不出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初级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初级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
第三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提高,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发展,改造自然的成果不断增加,人类的劳动收获不断增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人类的食物来源靠自然提供的不可靠部分逐步减少。由此导致如下的循环:人越多,劳动的收获就越多;收获越多,养活的人也就越多。由此促进了各个群落人数极限的升高,以致扩大为部落,再扩大为民族和国家,这就使人们需要交流的信息量不断增多。但是,在一个群体中一旦形成了一种语言,其音素和音调的数量很难在短期内增加。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也就成为一个定数了,那么所能发出的单音样式(包括音型和音调)的数量也就固定下来了,成了一个有限数,而需要用语音来表达的事物,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内容不断的增加而增加的,这有限的单音样式是不能满足表示无限的事物的需要的。当所有的单音样式都用完了后,再增加新词时,如果仍然坚持“一音一意”的规则来表达新词,词音就重复了,就会出现“一音多意”现象,就会出现误解。这时,新词的无限扩展,与相对较少的单音型数量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在人们没有发现和自觉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之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最自然的做法,就是在原来单音样式的基础上,再添加上一个单音样式(即音节),建成双音节词。当双音样式的单词也不够用后,照此办法,再从双音节样式的词上添加一个音节,建成三音节词。以此类推,大量多音节词,就随新词的逐渐增加而出现了。这种“用增加音节建造新词”的方式,暂时解决了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为新词的扩展,开拓了一定的空间。
由此形成了“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从而使人类的语言发展到第二阶段。
人们在采用这种“新词增加,单词音节添加”的造词方式的时候,在初期,一般使用“关联法”添加音节。例如英语中“pin”(针);在此基础上再加音节“ k”,成为“pink”(刺);“pinkie”(便衣侦探);“pinnacle”(小尖塔);“pinnatifid”(羽状半裂的) 。这样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把“pin”叫做这些词的词根。但是,这样在词根上添加音节的做法,不是无限的。因为,人们一口气能说出几个音节,是有限的;人们在瞬间能记住和分辨的最多音节的词意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一般常用的词的音节数,都在1至8个之间。到达这一数量极限以后,就得另造词根了。所以,关联造词法是很有极限的。大量的单词之间都是无关联性的。所以,大多数的多音节词之间没有关联线索,没有规律可循,都得靠死记硬背。
多音节词同原来的单音节词一样,仍然是“语音单载”的,即“音、意同一”、“意异音异”、“一词一意”的。这样,可以不用参考对话时的现场环境,来判断语音的含意,直接实现“听音知意”。这是多音节词语言,继承的第一阶段语言的一个优点。这一优点,是不能持久的。
因为,随着多音节词的增加,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音节越多越难记忆;
第二个问题是语言的表达速度随着单词音节的增加跟着变慢。当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快时,速度慢的缺点就越显得突出。
第三,当着单词的音节增多到一定数量后,说话就显得憋气和拗口了,出现了单词音节的数量极限(例如英语,一般最长的单词音节也不能超过10个)。因为各型语音使用率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单词的音节数不久就达到极限了。达到了极限以后,再有新事物出现后,怎么表达呢?
以上三个缺点,是多音节词的语言与生俱来的,只要不改变这种语言的基本的组织方式,这些缺点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即使在现有的基础上作些改进,也只能暂时缓解一下。例如,采取增加新的音素的办法。增加音素,就要改革该语言族的全体人员的说话习惯,这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况且,随着新词的无限增加,原来的问题会重复出现。这反映了多音节词语言的固有的局限性。
处在多音节词语言阶段上的人们,对于表达速度慢的问题,一是在一个最常用的多音节单词上,采用掐中间留两头的办法来缩减音节;二是对由两个以上的单合成词成的常用固定联合词语上,采用只说每个单词的词头音的办法来缩减音节。缩减后的语音可能会与另一个单词同音,会出现“同音异义词”问题,容易出现误解。所以,缩减音节的办法,是不能普遍使用的,只可在特定条件下暂时使用一下。
对于音节极限的问题,一般采用组合词的办法解决,实在没有办法时,就用一个旧词来代用,于是出现了“一词多意(不算延意。例如英语,pit表示‘坑’。延意: 地窖; 深渊; 陷阱; 矿井; 楼下正厅;兽栏; 等等)”的单词,同样也导致出现“同音异义(不算延意)词”的问题。
为了分辨“同音异义词”,人们一般采用变通叙述的办法来避开;在无法避开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对话现场的具体的事物、说话环境、前后语句的逻辑关联、语气、表情、对话双方共同的生活背景和用词习惯、等等作为参考,来区分“同音异义词”。采用对话现场作参考,对发话人的语言进行分析判断,即发话者使用不同的语言,对方也能理解对方话语所指的事物。例如,一个小孩子,即使在他妈妈面前,手指着一个“板凳”,口里说的是“八的”,他妈妈也知道他说的是“板凳”。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语音不需要十分精准。所以,操不同语言的两人之间,最初是用什么办法沟通的呢?就是利用对话现场的环境-----对话现场的具体事物、语气、表情,等等,作为参考,来理解发话者的语意。不然,操两种语言的民族,就永远不能出现“语言翻译人”了。有的猎人,经过对某一种小鸟的鸣叫时的现场观察,还能理解这种小鸟的“鸟语”。
然而,在文字环境里,因为缺少了对话现场的很多参考条件,只剩下语句上下文的关联逻辑推理一个条件,所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状来表示“同音异义词”,即“字形单载”,就成了区分“同音异义词”的主要办法了。
由此可见,在“对话现场参考”和“字形单载”两个规则的帮助下,就能区分“同音异义词”了。这样,就允许用一种语音,来表示多个不同含意的单词。我把这种“一种语音表示多个单词”的规律,叫做“语音多载规律”。
“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就能允许“同音异义词”的存在。但是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多音节单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的单词出现了歧义,又一方面打破原来“意、音同一”的组词规则,失去了统一性。把原来“不用参考对话现场,直接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变成“必须参考对话现场,才能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了。使最初所具有的优点被削弱了,使语言变得难学了。然而,这是多音节词语言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向。这样,“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期就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了,由此,第二阶段的语言就出现了向第三阶段的语言过度的现象。
今天的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等发达国家的语言,都出现了大量的“缩写字母单词”,在这些“缩写字母单词”里,一切语法标志都没有了。都由原先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发展成现在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都进入了从第二阶段的语言向第三阶段的语言过度的阶段。
“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期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后,在增加新词时,就必须有文字的支持了。表示“语音多载的语言”的单词的文字,就必须是“字形单载”的,否则,就不能在文字环境里,区别“同音异义词”了。所以,使用拼音字母文字的,就只好在“同音异义词”里,添上不拼音只表意或只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来进行区分。但是,这样就使表示单词的文字结构复杂化,出现了“词缀”、“词尾”等成分。由于单词上加了语法成分,就使单词变成了一个具有固定接口的“模版”,由此使单词在使用时,具有了固定性,失去了灵活性,从而使单个词的含意和延义,不会很多。当新事物不断地出现以后,还是必须不断地创建新的单词来表示之;并且,由于人们的记忆力有限,单词中的“哑音符号”就不能无限的增多,太多了,就让人很难记忆和书写了。所以,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上,使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是有限的。所以,“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即使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也还是不能具有无限的扩展单词的性能,还是不能随社会的无限发展而无限地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国家,在语法上打起了主意:规定了很多关于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词与词结合的方式。让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出现不同的词性、词意。这些外加在自然语言上的繁多的语法规则,只能暂时地增加一点扩词空间,还是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扩词局限性问题,却加大了多音节词语言和其对应文字的难学程度。
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1、语言扩词的思路是“单词增加----音节增加”,为新词的增加,开辟了一定的空间。这是原始语言发展成多音节词语言的主要原因。
2、外加了繁多复杂的语法。多音节词语言有繁多死板的语法规则,必须遵循死板的教条谴词造句。不经过专门的语法训练,难于学会应用。
3、比初级阶段的语言难学。因为比初级阶段的单词增加了音节和繁多的语法。
4、音型比原始语言增加不多,相对贫乏。因为在新事物出现后,用来表示这一事物的新词,只考虑在某个词根上增加音节来表示之,不考虑如何增加音型来表示之,所以,其音型得不到及时扩展,长期停留在第一阶段的数量上不变。所以,其辅音、元音、声调都较少。
5、“多音节词语言”仍然按原始语言的“音、意对应”的扩词规则扩词的。只是将原来的单音节表示法,改为用不同的语音样式(音型、音调)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词意的多音节表示法。所以,语音同语意的关系,仍然如原始语言一样,为“语音单载”的关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用对对话环境的参考物,直接通过音节的不同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就能区别单词的不同含意了。
6、单词的音节数量是有极限的。这种局限性,加上音型的相对贫乏,就导致了多音节词语言单词的相对贫乏。
7、多音节词语言的每一个单词,都必须是社会的人们预先约定好的,否则就不能被他人理解。所以,任一时间的多音节单词是一个可以统计的有限数。人们在使用单词时,只能局限于从现有《字典》内选择。只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语句,不能构建“合成词”。
8、随着单词的增多,“一词多意(不算延意)”的现象不可避免,“同音异义(不算延意)词”增多,导致原先的“意、音对应”的组词规则的破坏。使整个语言系统失去和规律性。单词增加越多,破坏程度越大。所以,单词增加越多,难学程度也就越大。“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来就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了。今天的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等发达国家的语言,都由原先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发展成现在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我们将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跟语音单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对比来看,就可以发现,人们为什么要把单音节词语言转变为多音词语言呢?根本原因是为了克服原始单音节词语言的局限性,开拓扩词空间。并且,为了开拓扩词空间,语法也增多了。由此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多音节词的语言是从“单音节词为主的语音单载语言”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这第二阶段,虽然比第一阶段先进了一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扩词局限性和语法的局限性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第二阶段的语言,在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第二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这个阶段的后期出现了“缩减音节”、“一词多意”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规律”来区分“同音异义词”的现象,呈现了它向第三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至此,可以把第二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综述如下:
单音节à多音节à压缩音节
语音单载à语音多载;
语法简单à语法复杂;
音素、声调基本无增。
第四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从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中可以看出, “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虽然在后期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但是,“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存在着,表达啰嗦、音型相对较少、单词的相对贫乏、语法繁多死板、随着一词多意的单词的增多,越来越难于学会等等缺点。这些缺点,导致第二阶段的语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缺点,使它不适应单词不断增多和社会生活频率不断提高的需要。“语音多载规律”的发现,使人们可以创造“同音异义”的新词,也使人们可以大量压缩多音节词的音节数量。
这样,人们就逐步压缩“多音节单词”的音节和简化语法规则,从而使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上升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语言,就是“以 “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中国今天的汉语,是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第三阶段的典型语言。所以,我们就以汉语为例,说明第三阶段语言的一般特性。
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有如下3种情况,使其自然地朝着“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方向发展:
1、人们的说话习惯有时会自然缩减音节,造成某个单词发音与别的单词的发音一样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人们无意中也会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开来的。当说话速度加快时,多音节词中的音节就往往吐音不清了,例如三个音的词,夹在中间的音往往就变成轻音,一带而过,听者有时只能听清开头音和结尾的音,却没有造成听者的误会。为什么?因为对话双方处在一个现场环境里,在这个三音词的上下语句中有互相关联的内容,所以,即使这个三音词缩减成二音词,并且可能还与另外一个二音词的声音相同,听者也能理解那个三音词变成两音后所表示的意思,而不会误解成另一个二音词所表示的意思。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于是就启发人们把“多音节词”的音节逐渐缩减。缩减以后,又造成一些“同音异义”词。例如,甲问乙:“你去哪个庄?”,乙答:“我去李家庄。”在他们的对话中,“个”、“家”两音都很轻、很模糊,甚至可以不要,甲、乙二人也不会出现误解的。
2、当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产生以后,人们习惯用含意相近的或者常用的词音来表示之。为了与已有的词意区分开来,一般就会在新词之后加上一个注明式的词语。这样就成了固定式的合成词了。有些这样的固定式的合成词在语言中使用时间长了,人们发现,从这个词的上下语句的关系上,也可以把这个含意与另一个含意区别开来,于是就把那个注明式的词语省略了。例如,最初,人们把一种小鸟叫作“yan(阴平)”,把另种大鸟叫作“yan(去声)”。后来一些地方语言区的人们,把小鸟“yan(阴平)”,也呼为“yan(去声)”了。这样就与大鸟“yan(去声)”的音调一样了。这样,在对话时,往往就会让听者分不清对方说的是哪种鸟了。为了防止误解,人们就在“yan(去声)”的前面,加上一个“大”或“小”,来区分之。把这种大鸟称为“大“yan(去声)””;把这种小鸟称为“小“yan(去声)””。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对话环境里,即使省减掉“大”、“小”,也不会发生误解。例如,甲对乙说“yan(去声)子衔泥垒大窝”。乙根据自己的对两种鸟的认识经验,是不会把甲说的小鸟,误解为大鸟的。
所以,在两人对话的现实环境里,对话双方,可以使用双方共同的述说对象、共同的经历、发话者的用词惯例、表情、手势、语气、前后语句的语意关联和所说的现场实物、外部环境等等的参考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来区分“同音异义词”,正确理解发话者的话语的含意。
3、文字出现以后,为了节约书写时间和记录篇幅,书写人也会尽量减少文字的的使用数量,于是就把一些多音节词的音节符号,压缩成两个或一个音节符号了。这样以来,在读出这种记录时,就引导着语言朝向简化和语音多载的方向发展了。特别是官方文书和上呈国王的“奏章”,都要求越简练越好,这种官方的要求,对于语言的简化和精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多音节单词压缩成一个音节后,必然出现大量的单音节的“同音异义词”。在书面环境里,失去了对话现场的区分“同音异义词”参考要素,就不能区分“同音异义”词了。怎么办呢?
人们就用“字形单载”的办法(即“一字一义,义异形异”),来区分“同音异义词”。例如:为了区分大鸟“yan(去声)”和小鸟“yan(去声)”,就造一个“燕”字,来表示小鸟;造一个“雁”字,来表示大鸟。
这样,在文字环境里,提到“燕”时,就可以省去“小”字;提到“雁”时,就可以省去“大”字。
人们在书面文章里,写“燕子衔泥垒大窝”这句话,就无需任何别的参考条件,直接从字形上就知道作者说的不是“大雁”,而是“小燕”了。
这样以来,“文字”就成了支持和表示”汉语单词”的一个必须的工具了。汉语出现一个新词,如果不同时造一个新的汉字来表示之,汉字文章,随便用一个现有的同音字来表示之,就表达不清了。因此,“一字一义,义异形异”,就成了汉语人,用字、造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一切“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民族,用字、造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最后出现了“质飞跃”:“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就发展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了。于是人类语言,就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在“语音多载”的语言中,“词音”与“词意” 不是一 一对应的,所以,就不能如“语音单载的语言”那样,单纯地听“词音”,就可晓“词意”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听者不单要听“词音”,还要联系对话现场的“语言背景”,对语句中的“词音”的含意,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才能弄清“词意”。
而在书面的文字环境里,没有了直接对话现场的那种综合的“语言背景”,表示单词的文字,就必须是“字形单载”的文字------即“以形表意、一字一形,意异形异”的文字。
语言单词的扩展,得到文字的支持以后,就实现了无限的扩展----因为字形是可以无限变化的。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同音异义词”的大量出现。这种情况,使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具有互相促进或促退的作用。
所以,如果用错了字,就会出现错误表达了。例如:“砂”,表示的是如小米粒大的小石头,属于名词;“沙”,表示的是用水把掺在粮食中的土、砂分离出来,属于动词。如果把“沙米”写成了“砂米”,意思就完全变了。
   “语音多载规律”的发现和自觉运用,是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关键。“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能实现的。
第三阶段的语言中的“单音节词”,都是“定义词”;“定义词”中,也有少数的“多音节词”。这些多音节的“定义词”,都是官方不常用的民间方言用词,没有跟上官方通用汉语的主流而落下的个别词汇。
“语音多载的规律”也不是万能的。当着“同音异义词”太多时,只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词意,有时也是不能区分的。
例如,甲和乙一起看一个石头柱子,甲看着石柱的表面不光滑,就对乙说:“这石柱很粗”。乙也会疑惑甲说的是石柱的直径很粗呢还是石柱表面很粗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误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主要采取了如下6种办法:
1、在造词时,凡是处在同一语言环境的单词,词音都尽量避免相同。例如,动物身上各个部位的名称:头、眼、眉、耳、鼻、。。。。。;植物身上的名称:叶、枝、花、果、榦。。。。。;工具名称:车、锄、桌、凳、门、窗、笔、纸。。。。;词性相同的单音词,也尽量避免同音。
2、如果不能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区别“同音异义词”时,就采取变通叙述的方法,来避免误解。例如,甲为了避免乙的误解,可以把“这石柱很粗”,改成“这石柱的表面不够光滑。”
3、扩展音素和音型。
用增加音素、声调的办法,来扩展音型。从而降低“同音异义词”的出现率。每增加一个音素(元音或辅音),就可以使表示新词的语音成几十倍地增加。每增加一种声调,可以增加上千的音型。对降低“同音异义词”的效率更大。
例如汉语,清朝之前,《字典》中的汉字,有8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满清统治中国后的300年里,官方汉语受到满人官员的严重影响,失去了一半声调,“音型”失去了十几个。至今官方编的《字典》里,没有了“阴上、阴去、阴入、阳入”;
没有了“积 (zi)、漆(ci)、(西si)”三个“尖音”;没有了“yai、jiai、xiai 、 qiai、 gei 、 kei 。。。。。。”等音型。
在此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扩展音素是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的,削减音素是违反语言发展规律的,是有害的。例如汉语,甲对乙说:“3号油比2号油‘清’”。
因为现在的《新华字典》中‘清’、‘轻’同音同调,都读‘qing’,当前的语言环境又分不出“清”与“轻”的区别,乙可能会把“清”误解为“轻”。甲为了避免乙的误解,那只好改变以上语句,这样说,“论清浊程度,3号油比2号油‘清’”,或者说“3号油比2号油‘清澈’”。
如果按1954年出版的《四角号码字典》的注音,‘清’读为‘cing’,‘轻’读为‘king’在甲说“3号油比2号油‘清’”时,乙是不会误解的。
讲汉语的大多数人的口音中都有‘积 (zi)’‘漆(ci)’‘(西si)’这三个尖音,他们不会把“拥挤”,说成“拥几”,把“青年”说成“轻年”,把“洗衣”说成“喜衣”的。
《新华字典》把‘积 (zi)’‘漆(ci)’‘(西si)’三个声母所属的语音词,全都分别合到“J”、“Q”、“X”声母里了,强行削掉了‘积(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结果造成了成倍的同音异义词,增加了无数的废话。在电脑上使用拼音输入法时,大批的同音字使打字速度提不上去。把汉语经过几千年才提炼、积累形成的‘积(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强行削掉,就像消灭三个珍贵的“物种”一样,带来连锁不良反应 。这完全违背了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不是改进,而是倒退。
用声调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语意。例如汉语,例如“好hao”,读上声时,是“好孬”的好;读去声是“嗜好”的好。再如:“挑(阴平)担子”,“把旗挑(上声)高”。再如:“更(阴平)换手机”,“这种手机比那种手机更(去声)好”。
用语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示不同的语意。例如:
“你过来!”(命令的口气);
“你过来。”(叙述的口气);
“你过来?”(询问的口气);
“你过来呢(ni去声拉长)!”(乞求的口气);
“你敢过来?”(挑逗的口气)。
4、 构建二级“合成词”。例如,“面”、“麺”词性相同,又同音。为了避免误解,就把“面”组成“组义词”-----“脸面、布面、桌面、表面。。。。。”,把“麺”组成“组义词”-----“麦麺、米麺、麺粉。。。。。。”
这些办法,都可以在新事物出现以后,创造一个新的“单音”来表示之。使“同音异义词”不会随着新词的增加而增加太快。增加音素和声调,是扩展新词的最佳途径,但也是最难的途径,不是在短时期内容易实现的。每一种语言的音素和声调的个数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易增减。但是,由于新事物是不断地增加的,到一定数量后,同音异义词过多,采用一切别的法都不能避免误解了,即现有的音素、声调不能适应需要了,这时就逼着人们采取增加音素、声调、语气来摆脱困境了。这是符合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的。语言无限扩展包括音素(声母、韵母)、声调、语意、语气、语法。事实证明,社会发展越先进的民族,其语音类型也越多,这是他们所接触的新事物比别人的多,需要表达的词汇多促使的。语言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给人们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
社会无限地发展,语言也是无限发展的。这一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只有遵循其客观规律办事,才对人们有利,违反了,就出现问题。
5、改进语法,以便于在保持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变通述叙形式;也便于构建合成词,以扩大新词、新句的数量,从而降低误解率。
利用“语音多载规律”,将大多数的多音单词缩减成了单音节词,使一个单词只用一个音就可以表示,每个音都成了可以自由与别的音结合的独立的组词、组句的元件。与此同时,将语法简化得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
例如:“买画画染料”和“买染料画画”,这两句话的单词数量和含意都没有变化,只是改变了排列顺序,词性和句意就不同了。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6、实词的词性,可以随单词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词意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就像把铲土的铁锨改当砍树的砍刀似的,自然改变功能。例如:猪八戒用耙将妖怪耙了一耙。此句中有三个“耙”字,词性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当名词用的,第二个是当动词用的,第三个是当量词用的。
由于语法简单和单词可以随意变性,所以,表述思想的语句就灵活而又简洁。因此很多概念,可以用一个单音词、两个单音词、三个单音词或四个单音词就能构成一个语句,表述清楚。也可以运用“词义结合而产生一个新意”的方法,用“单音词”组成一个“二词合成词”、“三词合成词”、“四词合成词”。任何说汉语的人都能随意组建“词义合成词”,而且不用专门注释,别人一听或一看文字,就能理解。因此,汉语的这类“词义合成词”多得不计其数的。例如:劳动、劳动力、劳动人民,白雪、雪白、白壁无瑕,车轮、汽车、小汽车、车水马龙、等等。因为“词义合成词”,是用“单音词”合成的,那么,“单字词”可以称为“一级单词”,“字义合成词”便可以称为“二级单词”。
但是,不要以为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单词”都是“二级合成词”。有些“二字词”,其中的单字,只起到一个“音节”的作用,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字义”。这样的“二字词”,就不叫“字义组合词”或“二级合成词”,只能叫做“多音词”。
例如:“牛市”。从事前约定的“牛”和 “市”字义上理解“牛市”,就是“买卖牛的市场”,这时的“牛市”,就是“字义合成词”。但是,今天,炒股的“股民”们约定“牛市”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场上,表示股票价格上涨的情况。这时的“牛市”,就不是“字义合成词”了,而是一种“代义词”。在作为“代义词”的情况下,“牛”、“市”完全失去了原先约定的含义,而成为一个纯粹的“音节符号”了。
所以,不要把 “多音节词”、“成语”、 “代义词”、 “简略语”、缀音词,象声词,混同于 “字义合成词”。
例如:蜻蜓、蜘蛛、螳螂、蔢蔢艼、碌碡、广州、施耐庵、般若、经济、干部、羊痫疯、等等之类的词,属于“多音节词”,而不是“合成词”。
例如:围魏救赵、狐假虎威、叶公好龙、东施效颦、滥竽充数。。。。。。属于“成语”。
例如“东西(意为‘物件’)”、“买卖(意为‘事情’)”、小便(意为尿尿)、东宫(意为太子)、上峰(意为皇帝)、等等。这些都属于“代义词”。在特定人群范围内实用的“黑话”,也属于“代义词”或代义语。用汉字音译的外语单词,例如“经济”、“般若”、“克隆”、“因特尔”。。。。。其中的汉字,就成为表示外语近似音的音节符号,失去了单个汉字的本质和含义。这类“单词”,不是汉语单词,而是外语单词。这种外语单词,用到汉字文章里,就是“黑话词”。
例如:北大(意为北京大学)、“考研(意为考研究生)”、“外贸(意为对外贸易)”等等,属于“缩略语”。
“成语”、“代义词”、缩略语,既不是“合成词”,也不是“多音节词”,属于“特定词”。 “特定词”相当于特定事物的“代词”。代义词中的文字,完全失去了原先的字义,成了代表指定事物的“符号”。
例如:“桌子”、“石头”、“阿龙”、花儿,四个词上的“子、头、阿、儿”属于缀音,只是一个音节,没有意义。所以,桌子、石头、阿龙、花儿,不是合成词,也不是“多音节词”,而属于带“缀音“的词。
例如:叮咚、哗啦啦、轰隆隆,属于象声词。
“词义合成词”虽然也是多音节的,与 “多音节词”相似,但是,它们与“多音节词”有着本质的区别。“多音节词”是以音节表意的,音节拆开后,单个音节所表示的含意与由它组成的“多音节词”的含意毫无关系。而汉语的“词义合成词”新词义,源自构成它的单音词的词义结合与结合方式。例如:“天明”与“明天”。虽然字义相同,但是排列顺序不同(结合方式不同),词义就不同了。
汉语是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一个单音,可以表示无限个事物,所以,汉语不需要造多音词。但是,当新的事物刚出现时,人们一时找不到适当的现有的字来表示的时候,如果不造一个新字来表示它,就只好组建一个“合成词”来表示它。所以,所以,中国在清朝之前,每隔2、3百年才编写一次《字典》,而且只编写《字典》,不必编写《词典》。
近代以来,一些人把表意的汉字,当作“音节符号”使用了,所以出现了很多不是“合成词”性质的双音节词(例如“的士”)和多音节词(例如“盘尼西林”)。所以才出了“词典”,这是一种退化现象。现在一些不懂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人,还以为这是“进步”。今天,汉语汉字在英语英文的进攻下,退化得更严重了,大多数的人却浑然不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汉语”是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和“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类”并行的语言类。现在世界上有一些“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正处在向“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而汉语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变。
第三阶段的语言克服了一、二两个阶段的语言的缺点,继承和发展了它们的优点。第三阶段的语言具有如下特性:
1、第三阶段的语言,是以定义(由人们事先约定其含义)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2、增加单音新词的主要途径有四个:增加声母和韵母;增加声调;增加意、意联合词;增加同音异义词。
3、语音与语意不是一 一对应的。一种语音,可以对应无数种语意,我们把这种特性叫做“语音多载”。单音词可以无限地扩展。
4、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一音多意词”。
5、由两个以上的“单音定义词”的含义,组合成一个新的单词,叫做“二级合成词”。例如: “牛”---定义词;黄牛---合成词;牛市---指买卖牛的市场,是“合成词”。股民把“牛市”代义为“股票行情的上涨情况”,就属于“定义词”了。“代义词”属于“定义词”。
6、单音词都是“定义词”;多音词中有少数的属于“定义词”,例如:蝴蝶、蟋蟀。大多数都是二级“合成词”。
7、第三阶段的语言,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它不能直接地实现“听音知意”,它必须通过对话现场环境的参照物和语言上下语意的关联,再经过思维判断,来区别单词的含意。这种语言,需要眼和思考的辅助,相比“语音单载的语言”来说,是一种“间接”语言;因为“语音单载的语言”,不需要别的方面的辅助,“直接”地实现“听音知意”。
8、因为,语音是多载的,在文字出现以后,每增加一个新词, 都必须创造一个新字来表示之;因为,在文字环境里,没有对话现场的参考环境,只能用字形的不同来区分“同音异义词”,所以,增加新词,就必须有“文字”的支持。
9、音素、声调比第一、第二阶段的语言的多,音型自然就多。
10、语法简单。因为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组织方式,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句子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11、单词的词性,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语句意含意的变化而灵活地变化。
12、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语言具有言简意赅、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第一、二阶段的语言无法比翼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比多音节词语言篇幅短得多。
13、因为它彻底摆脱了第二阶段的扩词局限性和语音单载规则,又能组建无限的合成词,语法又十分简单灵活,所以整个语言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这样,语言就具有永久的稳定性。
14、十分易学。由于语法十分简单,并且单音又是比较少的,所以,只要学会了这有限的单音,就学会了日常口语。
表面看来,似乎第三阶段语言回归到第一阶段上去了。其实,与第一阶段语言有着质的区别。
我们将“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跟“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前者比后者优越得多。“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克服了第一、第二阶段语言的一切缺点,继承了它们的基本优点,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是从第二阶段语言发展起来的高级语言。“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语言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语言,还是要继续发展的,发展的方向是更简练更准确更易学。从发展空间来看,第一,不断增加音素和声调;第二,不断增加表事成语和单音词;第三,将已经存在的永久常用多音合成词用一个单音新词取代。例如:电脑中央控制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原子核裂变反应堆、等等。
至此,可以把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趋势综述如下:
单词:多音节  à单音节
语音:语音单载  à语音多载;
语法:语法复杂  à语法简单;
音素:音素、声调、口气,不断扩展。
第三阶段的语言,由于是“语音多载”的,含有大量的“同音异义”词,最适合当面对话使用,离开了对话人的特殊身份和现场的特定环境,就容易发生误解。这个缺点,可以用“以形表意,一字一意、意异形异”的文字,加以弥补。所以,这种语言,必须文字的支持,才能增加新词。这是它不如“语音单载”的语言的一点。这就是中国的电视、电影,都必须在出现对话声音时,同时出现汉字字幕的原因。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对应文字的只占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已经消失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9年2月19日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现存的7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2500种语言频临灭绝。现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语言有12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占10%,后边依次是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以上12种语言,使用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这12种语言中,印地语基本上属于第一阶段的语言;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处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之中;汉语在6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成为领先世界的最高级的语言。
通过以上各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语言,至今已经经历过三个的发展阶段了:
第一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
第二阶段的语言,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期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第三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这三个阶段,反应着“音、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同的阶段,“音、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特性。
这里,还必须补充一点:以上所述语言的三个阶段,在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所以,在前、后两个阶段之间,还有一个“过度阶段”。例如日语、韩语、越南语、美洲一些土著民族的语言,都是有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语言。这类语言的特点,就是多音节单词和单音节单词并存,两类单词的比例在7:3至3:7之间。
第五章   汉语发展的轨迹和特性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5-1-2 21:28 , Processed in 0.046117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