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02|回复: 0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29
 楼主| 发表于 2018-7-15 17:12:58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四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从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中可以看出, “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虽然在后期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但是,“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存在着,表达啰嗦、音型相对较少、单词的相对贫乏、语法繁多死板、随着一词多意的单词的增多,越来越难于学会等等缺点。这些缺点,导致第二阶段的语言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缺点,使它不适应单词不断增多和社会生活频率不断提高的需要。“语音多载规律”的发现,使人们可以创造“同音异意”的新词,也使人们可以大量压缩多音节词的音节数量。
这样,人们就逐步压缩“多音节单词”的音节和简化语法规则,从而使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上升到第三阶段。第三阶段的语言,就是“以 “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中国今天的汉语,是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第三阶段的典型语言。所以,我们就以汉语为例,说明第三阶段语言的一般特性。
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有如下3种情况,使其自然地朝着“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方向发展:
1、人们的说话习惯有时会自然缩减音节,造成某个单词发音与别的单词的发音一样的情况。当这种情况出现时,人们无意中也会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开来的。当说话速度加快时,多音节词中的音节就往往吐音不清了,例如三个音的词,夹在中间的音往往就变成轻音,一带而过,听者有时只能听清开头音和结尾的音,却没有造成听者的误会。为什么?因为对话双方处在一个现场环境里,在这个三音词的上下语句中有互相关联的内容,所以,即使这个三音词缩减成二音词,并且可能还与另外一个二音词的声音相同,听者也能理解那个三音词变成两音后所表示的意思,而不会误解成另一个二音词所表示的意思。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于是就启发人们把“多音节词”的音节逐渐缩减。缩减以后,又造成一些“同音异意”词。例如,甲问乙:“你去哪个庄?”,乙答:“我去李家庄。”在他们的对话中,“个”、“家”两音都很轻、很模糊,甚至可以不要,甲、乙二人也不会出现误解的。
2、当一个新事物或新概念产生以后,人们习惯用含意相近的或者常用的词音来表示之。为了与已有的词意区分开来,一般就会在新词之后加上一个注明式的词语。这样就成了固定式的合成词了。有些这样的固定式的合成词在语言中使用时间长了,人们发现,从这个词的上下语句的关系上,也可以把这个含意与另一个含意区别开来,于是就把那个注明式的词语省略了。例如,最初,人们把一种小鸟叫作“yan(阴平)”,把另种大鸟叫作“yan(去声)”。后来一些地方语言区的人们,把小鸟“yan(阴平)”,也呼为“yan(去声)”了。这样就与大鸟“yan(去声)”的音调一样了。这样,在对话时,往往就会让听者分不清对方说的是哪种鸟了。为了防止误解,人们就在“yan(去声)”的前面,加上一个“大”或“小”,来区分之。把这种大鸟称为“大“yan(去声)””;把这种小鸟称为“小“yan(去声)””。
但是,在一些特定的对话环境里,即使省减掉“大”、“小”,也不会发生误解。例如,甲对乙说“yan(去声)子衔泥垒大窝”。乙根据自己的对两种鸟的认识经验,是不会把甲说的小鸟,误解为大鸟的。
所以,在两人对话的现实环境里,对话双方,可以使用双方共同的述说对象、共同的经历、发话者的用词惯例、表情、手势、语气、前后语句的语意关联和所说的现场实物、外部环境等等的参考要素,进行分析判断,来区分“同音异义词”,正确理解发话者的话语的含意。
3、文字出现以后,为了节约书写时间和记录篇幅,书写人也会尽量减少文字的的使用数量,于是就把一些多音节词的音节符号,压缩成两个或一个音节符号了。这样以来,在读出这种记录时,就引导着语言朝向简化和语音多载的方向发展了。特别是官方文书和上呈国王的“奏章”,都要求越简练越好,这种官方的要求,对于语言的简化和精练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多音节单词压缩成一个音节后,必然出现大量的单音节的“同音异义词”。在书面环境里,失去了对话现场的区分“同音异意词”参考要素,就不能区分“同音异意”词了。怎么办呢?
人们就用“字形单载”的办法(即“一字一义,义异形异”),来区分“同音异意词”。例如:为了区分大鸟“yan(去声)”和小鸟“yan(去声)”, 就造一个“燕”字,来表示小鸟;造一个“雁”字,来表示大鸟。
这样,在文字环境里,题到“燕”时,就可以省去“小”字;题到“雁”时,就可以省去“大”字。
人们在书面文章里,写“燕子衔泥垒大窝”这句话,就无需任何别的参考条件,直接从字形上就知道作者说的不是“大雁”,而是“小燕”了。
这样以来,“文字”就成了支持和表示”汉语单词”的一个必须的工具了。汉语出现一个新词,如果不同时造一个新的汉字来表示之,汉字文章,随便用一个现有的同音字来表示之,就表达不清了。因此,“一字一义,义异形异”,就成了汉语人,用字、造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这一原则,也是一切“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民族,用字、造字的一个基本的原则。
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最后出现了“质飞跃”:“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就发展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了。于是人类语言,就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在“语音多载”的语言中,“词音”与“词意”不是一 一对应的,所以,就不能如“语音单载的语言”那样,单纯地听“词音”,就可晓“词意”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听者不单要听“词音”,还要联系对话现场的“语言背景”,对语句中的“词音”的含意,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才能弄清“词意”。
而在书面的文字环境里,没有了直接对话现场的那种综合的“语言背景”,表示单词的文字,就必须是“字形单载”的文字------即“以形表意、一字一形,意异形异”的文字。
语言单词的扩展,得到文字的支持以后,就实现了无限的扩展----因为字形是可以无限变化的。这反过来,又促进了“同音异意词”的大量出现。这种情况,使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具有互相促进或促退的作用。
所以,如果用错了字,就会出现错误表达了。例如:“砂”,表示的是如小米粒大的小石头,属于名词;“沙”,表示的是用水把掺在粮食中的土、砂分离出来,属于动词。如果把“沙米”写成了“砂米”,意思就完全变了。
   “语音多载规律”的发现和自觉运用,是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的关键。“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是人类思维能力发展到一定高度后才能实现的。
第三阶段的语言中的“单音节词”,都是“定义词”;“定义词”中,也有少数的“多音节词”。这些多音节的“定义词”,都是官方不常用的民间方言用词,没有跟上官方通用汉语的主流而落下的个别词汇。
“语音多载的规律”也不是万能的。当着“同音异意词”太多时,只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来区分词意,有时也是不能区分的。
例如,甲和乙一起看一个石头柱子,甲看着石柱的表面不光滑,就对乙说:“这石柱很粗”。乙也会疑惑甲说的是石柱的直径很粗呢还是石柱表面很粗呢?在这种情况下,就会出现误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人们主要采取了如下6种办法:
1、在造词时,凡是处在同一语言环境的单词,词音都尽量避免相同。例如,动物身上各个部位的名称:头、眼、眉、耳、鼻、。。。。。;植物身上的名称:叶、枝、花、果、榦。。。。。;工具名称:车、锄、桌、凳、门、窗、笔、纸。。。。;词性相同的单音词,也尽量避免同音。
2、如果不能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区别“同音异意词”时,就采取变通叙述的方法,来避免误解。例如,甲为了避免乙的误解,可以把“这石柱很粗”,改成“这石柱的表面不够光滑。”
3、扩展音素和音型。
用增加音素、声调的办法,来扩展音型。从而降低“同音异义词”的出现率。每增加一个音素(元音或辅音),就可以使表示新词的语音成几十倍地增加。每增加一种声调,可以增加上千的音型。对降低“同音异意词”的效率更大。
例如汉语,清朝之前,《字典》中的汉字,有8个声调-----阴平、阳平、阴上、阳上、阴去、阳去、阴入、阳入。满清统治中国后的300年里,官方汉语受到满人官员的严重影响,失去了一半声调,“音型”失去了十几个。至今官方编的《字典》里,没有了“阴上、阴去、阴入、阳入”;
没有了“积 (zi)、漆(ci)、(西si)”三个“尖音”;没有了“yai、jiai、xiai 、 qiai、 gei 、 kei 。。。。。。”等音型。
在此特别要说明的一点是,扩展音素是符合语言发展的规律的,削减音素是违反语言发展规律的,是有害的。例如汉语,甲对乙说:“3号油比2号油‘清’”。
因为现在的《新华字典》中‘清’、‘轻’同音同调,都读‘qing’,当前的语言环境又分不出“清”与“轻”的区别,乙可能会把“清”误解为“轻”。甲为了避免乙的误解,那只好改变以上语句,这样说,“论清浊程度,3号油比2号油‘清’”,或者说“3号油比2号油‘清澈’”。
如果按1954年出版的《四角号码字典》的注音,‘清’读为‘cing’,‘轻’读为‘king’在甲说“3号油比2号油‘清’”时,乙是不会误解的。
讲汉语的大多数人的口音中都有‘积 (zi)’‘漆(ci)’‘(西si)’这三个尖音,他们不会把“拥挤”,说成“拥几”,把“青年”说成“轻年”,把“洗衣”说成“喜衣”的。
《新华字典》把‘积 (zi)’‘漆(ci)’‘(西si)’三个声母所属的语音词,全都分别合到“J”、“Q”、“X”声母里了,强行削掉了‘积(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结果造成了成倍的同音异意词,增加了无数的废话。在电脑上使用拼音输入法时,大批的同音字使打字速度提不上去。把汉语经过几千年才提炼、积累形成的‘积(zi)’‘漆(ci)’‘(西si)’三个尖音声母强行削掉,就像消灭三个珍贵的“物种”一样,带来连锁不良反应 。这完全违背了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不是改进,而是倒退。
用声调的不同,来表示不同的语意。例如汉语,例如“好hao”,读上声时,是“好孬”的好;读去声是“嗜好”的好。再如:“挑(阴平)担子”,“把旗挑(上声)高”。再如:“更(阴平)换手机”,“这种手机比那种手机更(去声)好”。
用语音的轻重缓急和抑扬顿挫,来表示不同的语意。例如:
“你过来!”(命令的口气);
“你过来。”(叙述的口气);
“你过来?”(询问的口气);
“你过来呢(ni去声拉长)!”(乞求的口气);
“你敢过来?”(挑逗的口气)。
4、 构建二级“合成词”。例如,“面”、“麺”词性相同,又同音。为了避免误解,就把“面”组成“组义词”-----“脸面、布面、桌面、表面。。。。。”,把“麺”组成“组义词”-----“麦麺、米麺、麺粉。。。。。。”
这些办法,都可以在新事物出现以后,创造一个新的“单音”来表示之。使“同音异意词”不会随着新词的增加而增加太快。增加音素和声调,是扩展新词的最佳途径,但也是最难的途径,不是在短时期内容易实现的。每一种语言的音素和声调的个数都是比较稳定的,一般不易增减。但是,由于新事物是不断地增加的,到一定数量后,同音异意词过多,采用一切别的法都不能避免误解了,即现有的音素、声调不能适应需要了,这时就逼着人们采取增加音素、声调、语气来摆脱困境了。这是符合语言无限扩展的规律的。语言无限扩展包括音素(声母、韵母)、声调、语意、语气、语法。事实证明,社会发展越先进的民族,其语音类型也越多,这是他们所接触的新事物比别人的多,需要表达的词汇多促使的。语言必须随社会的发展而发展,否则,就给人们造成信息交流上的困难。
社会无限地发展,语言也是无限发展的。这一规律,谁也阻止不了,只有遵循其客观规律办事,才对人们有利,违反了,就出现危害。
5、改进语法,以便于在保持句意不变的前提下,变通述叙形式;也便于构建合成词,以扩大新词、新句的数量,从而降低误解率。
利用“语音多载规律”,将大多数的多音单词缩减成了单音节词,使一个单词只用一个音就可以表示,每个音都成了可以自由与别的音结合的独立的组词、组句的元件。与此同时,将语法简化得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
例如:“买画画染料”和“买染料画画”,这两句话的单词数量和含意都没有变化,只是改变了排列顺序,词性和句意就不同了。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6、实词的词性,可以随单词的语言环境和上下文的词意关系的不同而不同。就像把铲土的铁锨改当砍树的砍刀似的,自然改变功能。例如:猪八戒用耙将妖怪耙了一耙。此句中有三个“耙”字,词性各不相同。第一个是当名词用的,第二个是当动词用的,第三个是当量词用的。
由于语法简单和单词可以随意变性,所以,表述思想的语句就灵活而又简洁。因此很多概念,可以用一个单音词、两个单音词、三个单音词或四个单音词就能构成一个语句,表述清楚。也可以运用“词义结合而产生一个新意”的方法,用“单音词”组成一个“二词合成词”、“三词合成词”、“四词合成词”。任何说汉语的人都能随意组建“词义合成词”,而且不用专门注释,别人一听或一看文字,就能理解。因此,汉语的这类“词义合成词”多得不计其数的。例如:劳动、劳动力、劳动人民,白雪、雪白、白壁无瑕,车轮、汽车、小汽车、车水马龙、等等。因为“词义合成词”,是用“单音词”合成的,那么,“单字词”可以称为“一级单词”,“字义合成词”便可以称为“二级单词”。
但是,不要以为由两个汉字组成的“单词”都是“二级合成词”。有些“二字词”,其中的单字,只起到一个“音节”的作用,完全失去了原有的“字义”。这样的“二字词”,就不叫“字义组合词”或“二级合成词”,只能叫做“多音词”。
例如:“牛市”。从事前约定的“牛”和 “市”字义上理解“牛市”,就是“买卖牛的市场”,这时的“牛市”,就是“字义合成词”。但是,今天,炒股的“股民”们约定“牛市”是指在股票交易市场上,表示股票价格上涨的情况。这时的“牛市”,就不是“字义合成词”了,而是一种“代义词”。在作为“代义词”的情况下,“牛”、“市”完全失去了原先约定的含义,而成为一个纯粹的“音节符号”了。
所以,不要把 “多音节词”、“成语”、 “代义词”、 “简略语”、缀音词,象声词,混同于 “字义合成词”。
例如:蜻蜓、蜘蛛、螳螂、蔢蔢艼、碌碡、广州、施耐庵、般若、经济、干部、羊痫疯、等等之类的词,属于“多音节词”,而不是“合成词”。
例如:围魏救赵、狐假虎威、叶公好龙、东施效颦、滥竽充数。。。。。。属于“成语”。
例如“东西(意为‘物件’)”、“买卖(意为‘事情’)”、小便(意为尿尿)、东宫(意为太子)、上峰(意为皇帝)、等等。这些都属于“代义词”。在特定人群范围内实用的“黑话”,也属于“代义词”或代义语。用汉字音译的外语单词,例如“经济”、“般若”、“克隆”、“因特尔”。。。。。其中的汉字,就成为表示外语近似音的音节符号,失去了单个汉字的本质和含义。这类“单词”,不是汉语单词,而是外语单词。这种外语单词,用到汉字文章里,就是“黑话词”。
例如:北大(意为北京大学)、“考研(意为考研究生)”、“外贸(意为对外贸易)”等等,属于“缩略语”。
“成语”、“代义词”、缩略语,既不是“合成词”,也不是“多音节词”,属于“特定词”。 “特定词”相当于特定事物的“代词”。代义词中的文字,完全失去了原先的字义,成了代表指定事物的“符号”。
例如:“桌子”、“石头”、“阿龙”、花儿,四个词上的“子、头、阿、儿”属于缀音,只是一个音节,没有意义。所以,桌子、石头、阿龙、花儿,不是合成词,也不是“多音节词”,而属于带“缀音“的词。
例如:叮咚、哗啦啦、轰隆隆,属于象声词。
“词义合成词”虽然也是多音节的,与 “多音节词”相似,但是,它们与“多音节词”有着本质的区别。“多音节词”是以音节表意的,音节拆开后,单个音节所表示的含意与由它组成的“多音节词”的含意毫无关系。而汉语的“词义合成词”新词义,源自构成它的单音词的词义结合与结合方式。例如:“天明”与“明天”。虽然字义相同,但是排列顺序不同(结合方式不同),词义就不同了。
汉语是以单音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一个单音,可以表示无限个事物,所以,汉语不需要造多音词。但是,当新的事物刚出现时,人们一时找不到适当的现有的字来表示的时候,如果不造一个新字来表示它,就只好组建一个“合成词”来表示它。所以,所以,中国在清朝之前,每隔2、3百年才编写一次《字典》,而且只编写《字典》,不必编写《词典》。
近代以来,一些人把表意的汉字,当作“音节符号”使用了,所以出现了很多不是“合成词”性质的双音节词(例如“的士”)和多音节词(例如“盘尼西林”)。所以才出了“词典”,这是一种退化现象。现在一些不懂语言文字发展规律的人,还以为这是“进步”。今天,汉语汉字在英语英文的进攻下,退化得更严重了,大多数的人却浑然不知。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汉语”是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并不是和“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类”并行的语言类。现在世界上有一些“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正处在向“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转变的过程中;而汉语已经完成了这一转变。
第三阶段的语言克服了一、二两个阶段的语言的缺点,继承和发展了它们的优点。第三阶段的语言具有如下特性:
1、第三阶段的语言,是以定义(由人们事先约定其含义)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2、增加单音新词的主要途径有四个:增加声母和韵母;增加声调;增加意、意联合词;增加同音异义词。
3、语音与语意不是一 一对应的。一种语音,可以对应无数种语意,我们把这种特性叫做“语音多载”。单音词可以无限地扩展。
4、存在大量的“同音异意词”、“一音多意词”。
5、由两个以上的“单音定义词”的含义,组合成一个新的单词,叫做“二级合成词”。例如: “牛”---定义词;黄牛---合成词;牛市---指买卖牛的市场,是“合成词”。股民把“牛市”代义为“股票行情的上涨情况”,就属于“定义词”了。“代义词”属于“定义词”。
6、单音词都是“定义词”;多音词中有少数的属于“定义词”,例如:蝴蝶、蟋蟀。大多数都是二级“合成词”。
7、第三阶段的语言,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它不能直接地实现“听音知意”,它必须通过对话现场环境的参照物和语言上下语意的关联,再经过思维判断,来区别单词的含意。这种语言,需要眼和思考的辅助,相比“语音单载的语言”来说,是一种“间接”语言;因为“语音单载的语言”,不需要别的方面的辅助,“直接”地实现“听音知意”。
8、因为,语音是多载的,在文字出现以后,每增加一个新词, 都必须创造一个新字来表示之;因为,在文字环境里,没有对话现场的参考环境,只能用字形的不同来区分“同音异意词”,所以,增加新词,就必须有“文字”的支持。
9、音素、声调比第一、第二阶段的语言的多,音型自然就多。
10、语法简单。因为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组织方式,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句子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11、单词的词性,不是固定的,可以随着语句意含意的变化而灵活地变化。
12、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语言具有言简意赅、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第一、二阶段的语言无法比翼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比多音节词语言篇幅短得多。
13、因为它彻底摆脱了第二阶段的扩词局限性和语音单载规则,又能组建无限的合成词,语法又十分简单灵活,所以整个语言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这样,语言就具有永久的稳定性。
14、十分易学。由于语法十分简单,同时单音又是比较少的,所以,只要学会了这有限的单音,就学会了日常口语。
表面看来,似乎第三阶段语言回归到第一阶段上去了。其实,与第一阶段语言有着质的区别。
我们将“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跟“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前者比后者优越得多。“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克服了第一、第二阶段语言的一切缺点,继承了它们的基本优点,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是从第二阶段语言发展起来的高级语言。“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语言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的语言,还是要继续发展的,发展的方向是更简练更准确更易学。从发展空间来看,第一,不断增加音素和声调;第二,不断增加表事成语和单音词;第三,将已经存在的永久常用多音合成词用一个单音新词取代。例如:电脑中央控制器、邻苯二甲酸二丁酯、原子核裂变反应堆、等等。
至此,可以把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和趋势综述如下:
单词:多音节  à单音节
语音:语音单载  à语音多载;
语法:语法复杂  à语法简单;
音素:音素、声调、口气,不断扩展。
第三阶段的语言,由于是“语音多载”的,含有大量的“同音异意”词,最适合当面对话使用,离开了对话人的特殊身份和现场的特定环境,就容易发生误解。这个缺点,可以用“以形表意,一字一意、意异形异”的文字,加以弥补。所以,这种语言,必须文字的支持,才能增加新词。这是它不如“语音单载”的语言的一点。这就是中国的电视、电影,都必须在出现对话声音时,同时出现汉字字幕的原因。
根据德国语言学家在1979年的统计,当时世界上已经查明的语言有5651种;有对应文字的只占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已经消失了。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于2009年2月19日发布最新数据警告说,全世界现存的7000多种语言中,大约有2500种语言频临灭绝。现在世界上比较有影响的语言有12种,汉语是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语言,占世界总人口的23%,其次是英语占10%,后边依次是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以上12种语言,使用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60% 。这12种语言中,印地语基本上属于第一阶段的语言;英语、西班牙语,俄语,印地语,德语,日语,阿拉伯语,孟加拉语,葡萄牙语,法语,意大利语,处在从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之中;汉语在6千年前,就已经进入了第三阶段,成为领先世界的最高级的语言。
通过以上各章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人类语言,至今已经经历过三个的发展阶段了:
第一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
第二阶段的语言,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期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第三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这三个阶段,反应着“音、意之间的关系变化”。不同的阶段,“音、意”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具有不同的特性。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4-24 20:24 , Processed in 0.048388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