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898|回复: 0

人类社会运动的轨迹-----续 1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29
 楼主| 发表于 2018-8-7 13:06: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1节     人类的出现
       大约在距今六亿年左右,地球上的温度平均在摄氏四十度左右,开始生长出植物和动物了。
地球上的生命体是从哪里来的呢?众说纷纭。我认为“蛋白质”是构成生命体的主要成分,所以,生命体起源于“蛋白质”。只要找到了第一个蛋白质点是如何形成的,就找到了地球上的生命体的起源了。
单纯蛋白质的元素组成为碳50~55%、氢6%~7%、氧19%~24%、氮13%~19%,除此之外还有硫0~4%.有的蛋白质含有磷、碘。少数含铁、铜、锌、锰、钴、钼等金属元素。
气球上的什么地方能同时具有构成简单蛋白质所有元素呢?只有地球的低空大气层。低空大气层中含有二氧化碳、氢气、氮气、氧气、二氧化硫、漂浮在低空大气中的尘土微粒中有铁、铜、锌、钴、钼等金属化合物。
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在一般的大气环境里是很稳定的,不会分解,也不会互相化合。只有在高温高电势的环境里,才会让这些元素的化合物分解和重新化合成其他物体。
  地球的低空中自从有了水蒸气云层以后,每天就有几百万次的闪电。闪电的高电势和高温,就会促使电流通过的空间中的物质发生分解和化合。在亿万年的时间里,总会不断地有构成蛋白质的所有的元素的物质同时存在于闪电经过的空间的情况,总会不断地有使这些化合物同时分解成构成蛋白质的元素后,然后化合成蛋白质的合适的闪电的电势和闪电造成的温度。当低空闪电造成的“原始蛋白点”随着雨水降落到湖泊或海洋里时,湖泊和海洋里也存在着构成蛋白质的“原料”。于是在“物以类聚”的自然规律的作用下,原始蛋白便不断地扩张体积。随着体系的扩张,蛋白体的功能也随着增多了,经过亿万年的进化,就逐渐形成了一种“自动循环、自动修复、自我复制,自动防御。。。。。”的复杂的生命体了。这种生命体一经形成,就继续不断地加速进化,从单细胞到多细胞,从病毒到细菌到野草到大树到鲸鱼到人类,一路狂奔。
闪电造出了第一个“原始蛋白质点”以后,并不是停止再造了,而是永不停止地继续造下去;所造的“原始蛋白质点”也不是只有一种,而是有无数种。每一个新造的“蛋白质点”,都会落到地面的湖泊、海洋里,开始着他的进化历程。所以,至今地球上就有无数种类的单细胞、多细胞植物和动物并存的现像。可以说,“生命”是空中诞生,水中养成。今天的天文探测结果也证明,凡是没有磁性和水的的星球,就都没有生命迹象。凡是被闪电击过的土地,都含有丰富的肥料,植物就疯长起来。这说明闪电能够导致物质的分解和再化合。
在往后的亿万年的时间里,由于地壳的缓慢地升降变化,使一些陆地变成了洼地海洋,使一些海洋变成了沼泽高山。在这一渐变过程中,有一些处在洼地沼择地区的水生动物逐渐变成了水、陆两生的爬行动物了。在爬行动物中,又进化出四肢五爪的爬行动物。这些四肢动物又分为两类:一类是前肢前弯后肢后弯的;另一类是前肢后弯后肢前弯的。这前一类中又分为有尾巴的和无尾巴的。这各种动物在往后的亿万年里,因各自所处的地方的地壳变迁,气候变化,草原、森林、河山等生存环境的变化,都逐渐进化成适应自己生存环境的各种动物了。其中有一种动物,因所处的地区在亿万年中地壳逐渐升高,逐渐出现了沼择、草原、森林、高山、大河等。这种动物也就逐渐由水陆两生动物变成陆生为主的动物了。随着它的生活环境的变化,他们的食性也随之变化,由吃水中生物变成也吃草也吃果也吃小动物的杂食动物了。
    在千万年的采食树果和猎取水生、陆生动物的锻炼中,前肢与后肢逐渐进化,后肢充分发挥了支撑身体和行走的功能,前肢充分发挥了捉拿食物和搏斗的功能,于是,前后肢逐渐分工了,这种动物也就逐渐由爬行变为半直立行走的了,成了半直立动物。后来这一地区又在大冰河时期逐渐变为寒冷地区。在这一由热逐渐变冷的千万年里,这种半直立动物与其它陆地动物一样,适应寒冷的环境,表皮逐渐生长出毛发(类似现在的熊、猩之样),而有些不能适应这一变化的动物和植物就逐渐消亡了。后来,随着大冰河期的过去,这种半直立动物所在的地区,又逐渐变成了热带。这一由冷变热的过程也是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时间。在这一变化过程中,身体上的毛发因炎热和经常下水而逐渐变得稀疏了。大约在距今一亿年左右,这种半直立动物和它的镜像物就基本进化成直立行走的动物了。它们已经在一个十分广大的地区分布开来了。它们分成很多大小群体。相邻近的几个小群体,白天会合进行合作觅食,夜晚各小群体分别躲在山洞或石崖下边住宿。它们已经天然地形成同胞雌雄不交配的天性,这种天性使各小群体之间能够互相融和,形成一些互相合作的大群体。这种天性,是能够进化成人类的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它们能以各种水、陆动物和植物为食,促使了觅食手段的多样化,从而使食物来源充足,营养成分丰富,使它们的大脑和肢体比其它动物较快地发达起来,逐渐成为智能领先的一种动物了。这种杂食特性和觅食手段的多样性,也是这种动物能够进化为人的一个重要原因。在后来的千万年的时间里,因地壳的迁移和它们的觅食活动以及逃避自然灾害、内部争斗、等等原因,逐渐地分为无数个大小群落,逐渐向世界各地扩散开了。但它们各个群落仍然以水边为生活区域,在半水泽半山林的环境中觅食。大约在距今一千万年左右,这种动物就开始知道利用自然火了。火的使用,是这种高智能动物进化为人的关键因素。
                 2   火的使用
    地球上的火,在远古时代是经常发生的。这因多种情况造成:远古时代的地球表面温度较高,河湖较多,天气炎热,地面上生长着茂密的草木,各类动物,都在自然地生息繁衍,构成自然循环生物链。火山暴发,雷电击着油质树木引起着火,烈日照射露天煤矿引起自燃等等,都会引起森林大火。有些自然火,如大森林或自燃煤矿的火,可能会燃烧几个月至千百年。大火驱赶着森林动物逃跑,来不及逃脱的便被烧死了。大火过后,地上留下一些木炭余火和一些被烧熟的动物植物。这种情况反复发生,使多数动物都十分畏惧火了。住在水边岩洞里的高智能动物,躲在水里或岩洞里,才免于火灾。大火过后,这种高智能动物出来觅食,当它们偶然尝试吃被烧死的昆虫或小动物时,感觉好吃,由此得到了大火过后寻找食物的经验。这种情况发生次数多了,便启发它们把捉到的活的小动物放到余火里烧后再吃。由此开始了对火的利用。这是人类历史发展的第一个里程碑。
    当它们不能直接用手从火堆里取出食物时,迫使它们想出了用树枝勾取的办法。这是在它们知道用石头打东西之后的又一大进步,这是臂的延伸,这是高智能动物使用工具的开端。
    它们在从火堆里用树枝勾东西时,有时树枝会被燃着。这种情况,出现次数多了,便使它们懂得了向火堆里不断添加树枝就可以保持火堆不灭;也使它们懂得了拿着有火的树枝,能够把火挪到别的地方去。于是,它们便把火挪到既避雨又避风的岩洞里去了。这一进步,也是经过了几千万年的时间。大约在距今一千万年左右,这种高智能动物就,会把火堆建在它们居住的岩洞里了。从此开始了以烧烤食物为主食的生活方式,也就从这时起,这种高智能动物逐步进化成远古人类了。
由于用火烧烤食物,使从前撕咬不动的动物的皮肉,现在也能很容易地吃了,使一些生吃不好吃或有毒的动物、植物,现在也可以吃了,从而扩大了食物范围,丰富了营养成分;经过烧熟的食物便于消化吸收,从而促进了体格和大脑的发展,特别是加快了主观思维意识成长。火又可以作为抵御凶猛动物的武器,从而增加了安全性;火又为处在有冬季地区人类取暖,增强了人类的抗寒能力。因此,在人口与食物基本平衡的情况下,加快了人口的增长,也扩大了生存区域。
分散到地球各地的这类高智能动物的各个支群,在几千万年里,都发生了以上同样的进化情况,都逐步进化为远古人类。由于各地区的生活环境不同,在千万年的进化过程中,便使各不同地区的人类出现了体格、肤色、风俗习惯等等的差异。形成了不同的人种,但作为人类的基本的特征仍然都是相同的。
                          3  制造工具
   人类在居住岩洞的时期,过着群居的生活,每一个洞穴群落,都有一个女性头领,大家都服从她的指挥,她的这种权力,是因统一的血缘关系自然形成的。大约距今八百万年左右,人类就会打制石器和磨制木矛了。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二个里程碑。他们用木矛击杀陆地动物或水中鱼类,用石斧把猎获的动物的肉砍下,剁成小块拿到火堆上烧熟了吃。他们在砸碎动物的粗大骨头时,发现碎骨头的尖刺锋利,于是就用骨尖割。从而发明了骨刀骨矛。工具不断发明和改进,食物不断增多,从而使人的体格和脑力也不断发达。获取食物的技能不但来自先天的本能,也开始来自后天的互相模仿学习和自己的经验积累。随着狩猎和采摘技能的提高,开始有了剩余的食物,当着剩余的食物较多时,就不必一个洞穴的全体人员都去觅食了。头领把老人和小孩及病弱者留在洞中,一面看着火一面制作工具等,让强壮者出去狩猎和采摘食物,这就出现了最初的自然分工。这种分工,使猎、采的人员去掉了保护小孩和弱者的顾虑,可以集中力量猎、采,从而提高了劳动效率,也使老人延长了寿命,小孩提高了成活率。从而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一个山洞的容量是有限的,当人口增加到容纳不了时,便有一些人被挤出山洞居住。遇到下雨,这些人只好躲到树下或大的植物叶子底下避雨。这种情况反复发生,启发他们用大叶排起来盖在身上,进而发展到用树枝草叶在崖边或树下搭起小棚,作为长期避雨之用。这种小棚逐渐得到改进,不只上面盖有树枝草叶,还在四周挡上石块和木棒等,于是最初的人类居住的窝棚就出现了。人类在创建窝棚的同时,懂得了利用植物的纤维捆绑东西,也懂得了把树叶、兽皮等物缠挂在身上,以防虫子叮咬、荆棘划伤、寒风袭击等。这是人类穿戴衣服的开始。这一进步过程大约经历了几百万年。
    由于人类还无能力砍断较大的树木作为搭建窝棚的材料,所以所建窝棚不可能较大和坚固,因此棚内不可能生火,也抵挡不了大风和毒蛇猛兽的袭击,所以,人类仍必须以岩洞为中心,搭棚居住,人员的扩散仍然受到岩洞这一自然条件的限制。
            
4  取火方法的发明---走出山洞
由于人类长期居住的岩洞一直保留着火堆,灰炭散布到火堆四周。人们在火堆旁边用石英石打制石器时,迸出的火星落在灰炭上,有时会引起灰炭燃烧。这样的现象出现多了,就使人们知道了用石英石和木炭能取得火了。这是一种取火的方法。另外,人们用干木棒在石头上快速磨制木矛时,木棒会很快发热,有时会使磨下来的木头粉末燃烧。这样的情况出现多了,也使人们知道了可以用快速摩擦干木棒的方法取得火。这又是一种取火的方法。
这两种取火的方法在各个洞群中先后都被发明。从此人类就得到使用火的自由了。从此人们就不必非得依赖岩洞才能生存了。人们可以离开原来居住的岩洞,随便到一个合适的地方搭起窝棚或在土崖下挖一个洞穴居住,需要火时随时可以自己生出。从这时起,人类开始摆脱山洞的限制而自由迁徙了。原始人类开始在广大的区域内扩散开来。这种扩散,是以母系群体不断分裂的方式进行的。因为一方面一个群体在一个区域居住久了,人口增多了,食物相对短缺了,逼着人们扩大采食范围;另一方面,取火方法的发明和工具的改进,已使少数人就能猎取到食物和抵御猛兽的侵扰了,为了便于生存,大群体就逐步分解为小群体了。一个母系小群体就是一个“家庭”。在一个地方居住下来后,自然分工是老弱小孩留在家里制作工具和守家,强壮人员外出采摘和畋猎。采、猎回来的食物,全体人员共同享用。在这种生活条件下,人类是没有”公”“私”意识的,只有如一般动物一样的“同类排它性”----例如老虎用尿、粪做标记,圈一个地域,不准别的老虎进入它的圈地。当然,这种居住不会是永久的定居,人们会随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迁移。这种靠自然提供食物、靠“家庭”自然分裂和人口迁移来保持人口与食物的平衡的方式,使人类逐步扩散到全世界。这种“自然生存”的状况持续了几百万年。
                5.种植、畜养的发明---家庭私有制和氏族村落的形成
人们随着采摘植物的果、种、茎、根和猎取动物的经验、技术的提高,采、猎回来的食物当天吃不完,便有了剩余。当捉到活的动物带回家,有的如羊鸡兔之类,因为不急于吃掉它,就把它拴在树上或拦起来,这些动物靠吃身边的草茎之类的东西活了下来。为了使它们继续活下去,人们便用东西来喂它,时间长了,越攒越多,有的动物很长时间不被吃掉,有的还生了小仔,这样越养越多。用这种方式取得动物,要比起到山野中打猎得到的食物要稳定和容易得多,因此人们就重视畜养动物了。经过对多种动物的长期畜养的选择和训练,终于出现了一些今天我们所看到的鸡鸭牛马等家禽家畜。这是经过了数十万的时间才达到的。
与畜养方式同时出现的还有种植方式的出现。人们把采摘回来的种子或根茎,放在家里储存备吃,无意中掉落在地上的种子或根茎,见雨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又生长出可以吃的种子或根茎了。这种情况反复出现,人们总结了这一经验,便有意把种子或根茎埋在合适的土地里,让它们发芽、生长、结果,以供人们享用。用这种方式得到的植物果实,要比随机采摘自然生长的野果要稳定的多。由此,种植业便开始了,这就是农业的开端。人们在长期的种植过程中,不断总结经验,知道了不同的植物适宜种植在不同的土地上;不同的植物有不同的种植和收获期间;除草和施肥可以增加庄稼的产量等。由此,人们就开始关注天气的变化和季节的更替了。人们最初往往以某种植物在某一时节的外表变化或某一种动物在某一时节的外部反映来判断农业季节,以进行农业操作。在种植过程中,逐步由随处撒种发展为垦田种植,所付出的劳动也随之逐步增大。这一过程,也是经历了数十万年的时间。大约在距今十万年左右,人类就懂得种植和畜养规律了。种植和畜养业的出现和发展,是人类主动向大自然宣战的开始,人类从此走向了改造自然,让自然适合人类需要的艰难而漫长的路程。这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个里程碑。人类开始进入农业经济时期,在此之前,是自然生存时期。
由于种植和畜养的生活方式比野外自然采摘和打猎方式获取食物要容易和稳定一些,就可以用较少的人员的劳动来维持生存;并且,多数食物的来源是靠先预付劳动,事后较长一段时间才能得到。这就自然使人们出现了谁劳动的果实就应当由谁占有的观念。劳动果实占有人自己享用不完,他自然就会让给他最亲近的人,最亲近的自然就是他的子女和母亲了。因此,以劳动果实的分配为范围,就自然出现了以母亲为中心的小群体。这种小群体具有占有劳动果实和维持生活的功能,这就是最早出现的家庭。这种家庭,是以一个母亲为核心的同胞子女组成的(此时期,成年男子在家庭中是不固定的)。各个家庭都把所开垦的田地,所畜养的家畜,所收获的粮食,所使用的工具等,都视为本家庭的私有物,家庭之外的人不得侵占,人们都认为这是理所当然的。于是“物品家庭私有制”便出现了。在生活物品不是由自然提供,而是由自己劳动取得的情况下,“物品家庭私有制”是符合人的本性要求的最利于节约财富、创造财富的最合情合理的最佳制度。“物品家庭私有制”出现以后,人们在无限的贪欲驱使下,不单把自己的劳动工具、劳动成果据为私有,也把劳动对象、条件、环境等等,尽量都据为私有。私欲具有排他性,私有制所包括的内容越多越大,人们之间的利益矛盾就必然越多越严重,由此引发了物品争夺战不断升级和扩大:由理论斗争上升为武力斗争、由单个人之间的斗争扩大为群体斗争。这种物品争夺的群体武力战斗,导致了国家的产生。
在人们的生活生产所需的物资,大部分靠人力劳动才能得到或制造出来的情况下,“财产私有制”是不可消灭的,也是消灭不了的。否则,就会出现社会财富无人自愿创造,却人人都肆意挥霍浪费社会财富的情况;更会出现科学技术无人发展,却人人都想“天上自动掉馅饼”的情况。这必然使社会发展停止,导致社会财富贫乏和社会混乱、衰败。所以,只要人类所需物资不是由大自然无偿地无限地全部供给,而是要靠人力劳动才能获取有限的所需物资的情况下,“财产私有制”就不可消灭,也消灭不了;“财产私有制”消灭不了,人们为占有社会财产而发生的争斗就消灭不了;为解决社会争斗而出现的国家,也就不可消灭,也消灭不了。所以,在任何时期和任何地方,只要国家不能消灭,就证明该时该地的“财产私有制”不可消灭。
自从种植、畜养业出现以后,人类的食物来源就逐步由野外采、猎为主变为种植、畜养为主了,野外采、猎逐步降为辅助的了。这一改变,增大了食物来源的稳定性,减小了人口的流动性,改善了人类的生存条件,加快了人口的增长。
在一个部落所占领的范围内,土地、山林、河流、野生动物、植物等等自然物,都是本部落公有的,在本部落内,是谁取了谁用的,所以,田地也是谁家开垦的就自然归谁家所有,每家都有自己的私有田地。这一时期,可以称为”土地公有、田地私有”时期。
随着种植、畜养业的发展,人们在一个较小的区域内就能生存了,这就增加了家庭居住地的稳定性。人口的增加以土地开垦面积或增加畜养量来平衡人口与食物的矛盾。由于种养业的发展,家庭成员不需要很多,就可以维持生活了,大家庭逐步分裂成很多小家庭了。各家庭相距不远,便形成了村落。但是,随着村落的扩大,可以开垦的土地相对减少了,当所收获的食物不够吃时,一部分家庭便不得不迁移到另一个无人居人住的地方,重新开垦田地种植粮食或赶着牲畜到另一个地方去放牧。这样就使村落逐步分裂,经过这样的分裂扩展,逐步在一个地区形成了很多村落。在村落形成的开始阶段,一个村落一个氏族。村落的公共事务由母系族长主持着。而随着村落的不断的分裂,出现了各氏族人员交叉居住的情况,产生了混合村落,在某一地区,随着村落密度的增大,村落之间的交往也多起来了,通过物物交换,婚姻等渠道,密切了关系,逐步形成了共同的语言、道德和风俗习惯。我们把在一个地区内具有相同语言和风俗的村落的集群称为一个部落。部落的出现,是生产能力提高和人口增加一定程度的结果。
由于交往的需要,区别人员和氏族成为必要的了。人们为了区别氏族,便为本氏族取了一个名,为了区别单个人员,每个人都取了一个名,为了区别谁是哪个氏族的人,便在自己的名前或后加上本氏族的名,人们将氏族名称,称为姓。由此人们的姓名便出现了。在各村庄的姓氏家族中,都自然形成了本族的族长,以处理本族的内部事情和与外族交往的事务。
因为种植和畜养主要都是留在家里的女人实行的,收获比较稳定,而男人仍以野外采猎为主,收入不稳定,因此生活物品自然就由女性支配了;所以,女性除在血统上起家庭维系作用外,在生活来源上也起着主导作用。因此,在部落形成后的一段很长一段时间内,仍是以女性为主的社会,仍是母系氏族社会。这个时期的生产工具仍然是石、木、骨器,劳动收获是很微薄的,仅能维持艰难的生活,所以,没有人有能力向族长贡献生活物品,使她过不劳而获的生活。
这个时期,在以种植业为主要食物来源的部落里,人们先是发明了用石板烙烤食物的方法,进而发明了用泥土包着鱼类或植物块茎烧烤的方法。当有时泥土被烤得太厉害时,便可以成为硬壳,由此启发人们用泥土烧制盛水物的方法,从此出现了陶器。经过长期的实践改进,人们制出了各种用途的陶器。人们又发明了用陶罐煮饭的方法,从此,人类的饮食方法开始了重大的转变,大大改进了人类的饮食结构,促进了人体的发展。
这个时期,人们的思想是纯真的,人们以人类的群体本性产生的互爱互助方式相处。各家庭虽然自谋自食,但人与土地相比,仍然是稀少的,广阔的土地,任人采猎、种植、畜养,人们之间极少出现矛盾,人们之间极少争斗。
到母系氏族社会晚期,由于劳动技术的提高,有些收获食物多的家庭有了剩余产品,有些善于制作工具衣物的家庭有了多余的工具衣物。于是,他们便可以把自己多余的东西拿出来与别人交换自己所缺少的东西,由此,商品交换以物物交换的形式出现了。后来到了男性部落酋长社会时期,物物交换发展了,出现了交换的中介物——贝壳等物。
   人类社会出现”物物交换”以后,人类的生存方式,就开始了一种性质上的转变:由依赖天然赐予的物质,逐渐变为由人类劳动生产的物质,来支持生存。到农业经济时期,人类劳动生产的物质,没有包括人们生活物质的全部,所以呈现半依赖人类劳动生产的物质,来支持生存的状态;到了大工业商品经济时期,人类劳动生产的物质,基本包括了人们生活物质的全部,所以呈现全依赖人类劳动生产的物质,来支持生存的状态了。人类社会出现依赖人类劳动生产的物质,来支持生存的状态以后,只要两人之间出现了商品交换,不管这两人距离有多远、认识不认识,就产生了互相依赖和矛盾的社会关系了。这种社会生存依赖关系,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密切,最后将达到等同甚至超过血缘关系的程度。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状态下,”全球人类是一家”,不单是起源于同一个原始祖宗,更是全球人类互相依存的结果。
在人类出现和发展的亿万年里,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有几个大发展的时期,也有几个大毁灭的时期。如星球撞击,陨石雨时期,冰河期,火山爆发,森林大火,海迁,洪水,瘟疫,凶猛动物猖盛期,人类自相残杀等,都对人类发展造成的严重危害。所以,在很久的时间内,人类的数量增加是极其缓慢的;直到国家出现以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医疗技术的提高,人的寿命和数量才逐步有了增长。
6   部落酋长和民族的出现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4-25 07:24 , Processed in 0.040052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