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对比语言文字的优劣?
如何对比语言和文字的优劣?有人以全人类的喜怒哀乐的声音都相同为依据,说全人类各民族的语言都是用来表达思想的工具,也都是一样的,没有先进与落后、低级与高级之分。比如语言就像一支笔,思想就像一匹马,红笔画出的马形和黑笔画出的马形都是一样的。
这种理由和比如都是不恰当的。人类的喉音是天生的,喜怒哀乐的声音都是没有加工过的喉音,是不需要学习就会的;而语言的声音却是经过肺、口、鼻、舌、齿、唇联动加工过的声音。加工就需要技巧,技巧不是天生的,是必须经过学习锻炼的,所以就有拙、巧的区别了。这好比喇叭,喇叭由“鸣子”和管颈构成,单吹“鸣子”时,它只出一种声音,当把“鸣子”安到管颈上后,经过人手的调控,就能变化出各种各样的声音来。人的喉咙就如喇叭的“鸣子”, 肺、口、鼻、舌、齿、唇联动就如喇叭的管颈和手指调控。初学吹喇叭的,开始吹不成曲调,初步会一点时,能吹出一个“走西口”的曲子来,再熟练一点,能吹出“穆桂英挂帅”曲子来,只有在很精熟时,才能吹出“百鸟朝凤”的曲子来。所以,人类的语言发展过程,也同学习吹喇叭的过程一样,有着不同的阶段区别。现在,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并不是处在同一发展阶段的,而是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的。为什么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呢?
这是由于各民族的生活环境的不相同和社会处在不同的发展阶段等原因造成的。可以说,在公元1100年之前,中国的地理条件,是世界上最优越的;中国的物产,是世界上最丰富的;中国的科学技术,是世界上最先进的;中国的社会发展进程一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在西方仍处在分封领主制社会阶段的初期时,中国就已经进入地主阶级集权制社会了。优越的地理环境、先进的技术,先进的生产方式和社会结构,必然促使大量的新生事物迅速地涌现,必然促使人们的思维能力快速发展。与思维发展相联的语言,也就随着快速地发展了。汉族一直是中国社会的主导民族,那么,汉语也就成为世界上最先进的语言了。
据有关专家近期的统计,世界上共有5651种语言,有对应文字的只有三分之一,使用人数较多的只有500种,有1400多种已经消失了。
应当说,今天那些仍处于渔、猎部落社会状态,又没有文字的民族,其语言大约还处在初级阶段或处在向中级阶段过渡的状态;在人类社会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时,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语言才刚刚进入中级阶段,而汉语已经开始从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过度了。
到目前为止,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有的处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初级阶段,大多数都处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第二阶段,汉语处在人类语言发展过程的第三阶段。英语、日语、韩语处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度期。
依据什么标准来区分语言的级别呢?标准如下:
1.是一个最完整的表示思想的语音变化系统。即发音、组词、组句都有固定的规则和相互的关系;
2.说话方法最简单,本族群中的所有的人,不分老幼,都能最容易地学会;
3.音节最清晰,语音最洪亮悦耳;
4.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包括音素、声调、单词、语法及对应的文字的扩展性);
5.语法最简单,最易学;
6.音素、声调、单词最多;
7.语句最丰富,言辞最简练,表达最准确。
按此标准,我们就可以看到各阶段的语言的区别了:
初级阶段(或称原始阶段)的语言有如下主要基本特点:
1、语音扩展空间较小。这是由语言的元音、辅音、声调都相对较少的缘故导致的。
2、以单音词为主。由于词汇少,只用一个单音就可以表示一种事物了,所以,他们的语言单词是单音的或以单音词为主的。
3、语音是单载的。即“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对话时,可以不用对话环境物的参照,实现直接的“听音知意”。
4、词汇相对较少。因为单音词汇的扩展,以单音类型(即辅音、元音,或辅音与元音的拼音)数量为限。这就隐藏着新词无限扩展与音型数量有限的矛盾。
5、自然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6、很容易学会。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人们的劳动简单,思维简单,表达事物的词汇自然就少。这样,在很简单的社会状态下,单音类型数量也能涵盖人们需要表达的一切事物的。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暂时显露不出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初级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初级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初级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中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
中级阶段(或称第二阶段)的语言有如下主要基本特点:
1、中级阶段语言扩词的思路是“单词增加----音节增加”,冲破了原始单音节词语言的扩词规则,为新词的增加,开辟了一定的空间。这是原始语言发展成多音节语言的主要原因。
2、外加了繁多复杂的语法。多音节语言有繁多死板的语法规则,必须遵循死板的教条谴词造句。不经过专门的语法训练,难于学会应用
3、比初级阶段的语言难学。因为比初级阶段的单词增加了音节和繁多的语法。
4、音型比原始语言增加不多,相对贫乏。因为在新事物出现后,用来表示这一事物的新词,只考虑在某个词根上增加音节来表示之,不考虑如何增加音型来表示之,所以,其音型得不到扩展,就仍会停留在第一阶段的数量上不变。所以,其辅音、元音、声调都较少。
5、“多音节词语言”仍然按原始语言的“音、意对应”的扩词规则扩词的。只是将原来的单音节表示法,改为用不同的语音样式(音型、音调)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词义的多音节表示法。所以,语音同语意的关系,仍然如原始语言一样,为“语音单载”的关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用对对话环境的参考物,直接通过音节的不同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就能区别单词的不同含义了。
6、单词的音节数量是有极限的。这种局限性,加上音型的相对贫乏,就导致了多音节语言单词的相对贫乏。
7、多音节语言的每一个单词,都必须是社会的人们预先约定好的,否则就不能被他人理解。所以,任一时间的多音节单词是一个可以统计的有限数。人们在使用单词时,只能局限于从现有《字典》内选择。只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语句,不能构建“二级新词”。
随着单词的增多,“一词多意(不算延意)”的现象不可避免,“同音异义(不算延意)词”增多,导致原先的“意、音对应”的组词规则的破坏。使整个语言系统失去和规律性。单词增加越多,破坏程度越大。所以,单词增加越多,难学程度也就越大。
我们将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跟语音单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原始语言对比来看,就可以发现,人们为什么要把单音节词语言转变为多音词语言呢?根本原因是为了克服原始单音节词语言的局限性,开拓扩词空间。同时,为了开拓扩词空间,语法也改变了很多。由此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多音节词的语言是从原始的单音节词的语言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这第二阶段,虽然比第一阶段先进了一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扩词局限性和语法的局限性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第二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第二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这个阶段的后期出现了“缩减音节”、“一词多意”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规律”来区分“同音异义词”的现象,呈现了它向第三阶段发展的趋势。
高级阶段(或称第三阶段)的语言有如下主要基本特点:
1、以单音节词为基础进行组词造句。
2、语音与语意不是一一对应的。一种语音,可以对应无数种语意。单音词可以无限地扩展。
3、存在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一音多意词”。
4、使用“语音多载规律”,主要通过对话环境的参照物,经过思维判断区别单词的含意。
5、音素、声调比第一、第二阶段的语言的多,音型自然就多。
6、语法简单。因为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组织方式,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义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义和句子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7、因为有第六条的特性,就决定了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词的词义关联,组成无限个新的二级单词。
8、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语言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第一、二阶段的语言无法比翼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比多音节语言篇幅短得多。
9、因为它彻底摆脱了第二阶段的扩词局限性和语音单载规则,又能组建无限的二级单词,语法又十分简单灵活,所以整个语言的扩展空间是无限的。这样,语言就具有永久的稳定性。
10、十分易学。由于语法十分简单,同时单音又是比较少的,所以,只要学会了这有限的单音,就学会了日常口语。
11、单音节词语言的扩展,必须靠文字的扩展来支持。因为文字在多音节语言向单音节语言的转变中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从而造成了单音节语言每增加一个单音新词时,就必须创造一个与之对应的新字来支持。否则,就会造成一字多意(不算延意),违反了“文字不能多载”的规律。
表面看来,似乎第三阶段语言回归到第一阶段上去了。其实,与第一阶段语言有着质的区别。
我们将“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跟“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对比来看,就会发现,前者比后者优越得多。“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克服了第一、第二阶段语言的一切缺点,继承了它们的一切优点,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是从第二阶段语言发展起来的高级语言。可以说,“语音多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的出现,标志着人类语言发展到了第三阶段。
汉语属于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语言,前面所述第三阶段的语言的特性和优点,汉语自然都有,在此讲一下汉语发展的基本过程。
中国远古时期分为如下阶段: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栗陆氏、骊留氏、轩辕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伏羲氏、神农氏、黄帝、颛顼、帝喾、 尧、舜、禹。
大约在轩辕时期,就已经出现双音节、三音节单词了。到了黄帝时期,双音节、三音节词的音节开始被缩减。汉语大约在黄帝之前,就已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了,即进入了人类语言的第二阶段。其发展过程同世界上其他先进民族的语言发展过程一样,也是从第一阶段走到第二阶段的。但是,它在距今8000年左右,又从第二阶段开始走上第三阶段。
当时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汉语,随着汉族社会的发展,它的诸多缺点越来越明显了,汉人同样采取了压缩音节、一音多意、变通叙述、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等等办法来克服诸多缺点。由此不可不免地导致了“同音异义词”的大量存在。在实践中,汉人发现,压缩音节、变通叙述的办法,都不如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的办法优越。于是就自觉地运用它来创建新的单音节词。并逐步将原来的多音节单词缩减为单音节词,从而逐渐形成了以单音词为主的语音多载的汉语。
从“容成氏”至“黄帝”以前,还没有文字,采取结绳的方法记事。考古发现的山东泰安大汶口出土的“图符文字”,距今有5500年左右。到了商朝(公元前1600年),就已经发展成一个完整的“象形文字”系统,即“甲骨文字”系统了。文字的使用,也加速了汉语从多音节语言向单音节语言的发展。
初期的“图符文字”,笔画复杂,当时的书写工具又很原始,刻画或书写起来是很费时间和力气的,所以,汉族先人就采取用最少的文字来记录最多的事情的办法。就用一个字来表示一个事物或一句话。将原来用两个以上语音表示的事物,用其中的第一音或第二音来代表之,用一个字(间接表示的语音,即约定语音)就行了。如果出现同音问题,就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别之。在读这些减音字时,也可以读成多音,也可以读成单音,当出现同音异义词时,又可以用实物或手势、语气、语句的上下关联、表情等加以区别之。这样,在汉字和具体对话环境的帮助下,语音多意的习惯就形成了。由此形成了“一音多意”的汉语,或叫“语音多载”的语言。这是汉人发现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规律”的结果,也是汉字对汉语反作用的结果。这一发展过程,并不是无根据的猜测出来的,可以看下列现象:
凡是在中国汉人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后,经常用汉字记载的事物的名称,几乎都是单音的。例如:天、地、山、水、河、人、手、米、豆、牛、猪、刀、、杏、瓜、菜、树、草、井、怕、走、打、战。。。。。。凡是不经常用汉字记载的事物的名称,多数都是两音以上的。例如:蝴蝶、蜻蜓、蟋蟀、蛴螬、蝙蝠、刺猬、辘轳、萜苋蘣(一种草)。。。。。。。
还有,将一句话缩减成一个字。例如:茀----野草塞路;驷----一车套四马;炼-----用加热等方法使物质纯净或坚韧;。。。。。。甚至把一件事情,缩减为四个字的成语。例如:狐假虎威;夜郎自大;围魏救赵;。。。。。。这类表句、表事单词,在其它语言中是不多见的。
由此可见,汉字的应用,对汉语由多音节语言向单音节语言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世界上其他一些处在语言第二阶段的民族也创造过图形文字和象形文字,为什么没有因为文字影响而进入第三阶段呢?主要是由于汉人发现和自觉运用了“语音多载的规律”的缘故。其次是汉族的人数众多、生活环境广大优越、社会进步快、记录信息量与书写工具的矛盾等等外部因素,也起了促进作用。
如果从距今5500年大汶口图符文字算起,到距今3500年表示单音词的商朝甲骨象形文字时,多音节词的汉语基本变为单音节词的汉语,经历了2000年左右的时间。
一音多意,虽然在一般情况下,可以通过对话现场的参照物来区别同音异义词,不会出现误解,但是,在有些特殊情况下,也会出现误解的。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汉族人也是主要采取了如下的做法:1。变通叙述;2。扩展音素、音调、音型;3。改进语法,来构建二级单词,以扩大新词、新句的数量,从而降低误解率。
这些做法,导致汉语出现如下三大结果:
一是音素、音调、音型最多。汉语扩词的思路是“语音多载”的,即采用“一音多意”的做
法,让一种语音表示无限个词意,所以就不存在单词音节过长的问题,不存在扩词局限性
问题,具有无限的扩展空间。由此使汉语的单音词汇丰富无比。为了解决误解问题,就采
取增加声母、韵母、声调,以增多音型的办法。所以现在汉语有30多个声母,40多个韵母,有“平、上、去、入”声调和轻音、重音、陈述音、驱使音、祈求音、惊叹音、疑问音等语气声调。可以构成40000多种音型, 是世界上语音色彩最丰富的语言。
二是 词汇数量无限。汉语不仅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词组和语句,还能构建“二级新词”。除了单音新词的原意必须约定外,“二级新词”的含意无须约定。而且每个人都可以用现有单词的词意(原意或延意)自然关联,灵活多样地构建“二级新词”,不用预先社会约定,讲出来就能被别人理解。
例如:“天” 、“明”是两个原意不同的单音词。人们可以用它们构建同其原意相关,但含意不同的二级单词,“天明”、“明天”。“天”、“明”二词又可以分别与其他很多单词构建二级单词,如,“天下”、“天天”、“天平”、“天然”、“天才”、“天生”、“天籁”、“青天”、“晴天”、“阴天”、“白天”、“聊天”、“天桥”、“光天化日”等等。所以,汉语的单词是无限的。
三是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简单,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汉语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是任何语言无法比翼的。例如,同一个“第一”的意思,汉语可以有如下的成语:无与伦比、独一无二、天下无二、独占鳌头、名冠世界、名冠古今、名列第一、名列前茅、倾城倾国、断古绝今等等。含意丰富、寓意深邃、音韵优美的汉语诗歌、回文诗等,也是世界上任何语言的诗歌都无与伦比的。叙述同样内容的文件,汉语比多音节语言篇幅短得多。
由于汉语的新词扩展,是靠汉字的新字扩展来支持的,所以,汉语的发展就受到汉字的严重制约。汉字发展,汉语就发展;汉字停止发展,汉语就出现退化;汉字易学,汉语就易学;后来汉字变得难学了,汉语也就难学了。汉语的发展,本应按第三阶段的语言发展的总方向(不断增加音素和声调;增加表事成语和单音词;将已有的多音二级合成词用一个单音新词取代。从而使汉语更简练更准确更易学。)进行的,但是,汉字对汉语的音素、声调是不支持的,汉字楷体的扩展又因自身的原因及社会各种原因受到阻碍,所以,汉字从宋朝以后,其体式、性能就一直得不到改进和提高,僵化至今;汉语从清朝以来,就一直在退化。因此就出现了书面文字语言与民众日常口语分离越来越远的现象:文人有文人的“深奥”语言(文言文),文盲有文盲的浅显语言(白话)。文人的语言是世界上最难学的语言;文盲的语言是世界上最易学的语言。这是世界上其它民族语言所没有的现象。今天的汉语、汉字很不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社会需要和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新形势。所以,要让汉语得到正常发展,必须首先改革严重阻碍汉语发展的汉字楷体。将汉字楷体改进成同汉语完全匹配的汉字新体。
表示人类语言不同发展阶段的单词的最佳文字,是不相同的。表示第一、第二阶段的语言单词的最佳文字,是直接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表示第三阶段的语言单词的最佳文字,是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这两类文字,不是同类性质的文字,两者之间没有可比性,所以,这两类文字之间,没有先进与落后之分。
一些东亚国家的语言都是多音节词与单音节词混用的语言-----处在语音多载的语言向语音单载的语言过度的阶段上。历史上,有些国家没有自己创建文字,就借用了汉字。但是,他们语言的单音节词,可以用一个表意的汉字来表示,而多音节单词,就不能用一个表意的汉字来表示了,如果用两个汉字的字音来表示,就会与表意的汉字相混淆。这是一个矛盾。多数国家解决的方法是,用汉字的人,必须学会汉语,文人之间用汉语、汉字进行交流。不会汉字的人,仍然用当地的口语交流。还是日本人聪明,发明了“假名”。单音节词用汉字来表示,多音节单词用“假名”来表示。这样,既保持了汉字的“表意”的功能,又把汉字的读音日语化了,人们学汉字时,就不用同时学汉语了。
要对比不同语言发展阶段所对应的两种文字的优、劣和先进、落后,只能以它与所表示的语言单词之间的匹配程度来衡量:匹配程度越高的就越优、越先进。例如,拉丁文用在英语上是匹配的,是先进的;如果用在汉语上就不匹配了,就是落后的了。同样,把汉字用在英语上,使汉字成了音节文字,呈现了“返祖”现象,汉字就成了落后的了。
同一个语言发展阶段所对应的两种文字体式,是有可比性的,是可以进行优、劣和先进、落后对比的。例如:拉丁语所对应的“拼音字母文字”,就比它早先的“音节文字”优越和先进;汉语所对应的“隶体字”就比它早先的“篆体字”优越和先进。
现在有人提出了“语言普世论”,有些中国人相信“语言普世论”。可以说,这种“语言普世论”,可能是缘于对人类语言发展的无知;也可能是为自己语言的落后进行的诡辩;也可能为了推行自己的语言而编造“理论依据”。而那些盲目崇外的中国人,就相信了这种“理论”,把真正最先进的汉语,当作垃圾,把比汉语落后的一个发展阶段的英语当做“宝贝”。
所以,认识语言的阶段性,认识世界上各民族语言,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的什么阶段上,不是无关紧要的,而是至关重要的。特别对当前的中国来说,它关系到汉语、汉字的发展方向和前途。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