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汉字的猜想(随笔)
关于汉字的猜想(随笔)(北京)潘永修
中华民族是一个伟大的民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在世界所有古老文明中,也只有我们的汉字从产生到现在,一直没有间断过。那么,汉字的读音是如何产生的?又是如何演变的?这里边充满着无穷无尽的奥秘。我不是文字专家,更缺乏这方面的研究,只是偶尔地一闪念,或者说是一种猜想,写出来供同仁探讨。
1、杏——兴——幸: 杏作为水果,肯定是中国的国产,而非像葡萄、菠萝那样的引自于外域。杏子,在远古时期大概是我们的祖先最喜爱的野果之一。它甜且香,吃起来饶有兴味。在语言匮乏的部落时代,一提到杏,人人都知道那是一种享受和快乐。后来慢慢地,人们就用杏的口语来形容好事和享受。于是杏的读音就成了一切快乐好事的代名词,后来就慢慢衍生出另一个字“兴”来。 凡熟悉杏树的人都知道,杏树上那个最高枝条上结的杏子,因为接受阳光最多,又不易于被人摘取,到最后成熟得最好也最香甜,而能得到这枚最高枝上的杏子的人,肯定是最快乐最荣耀的事。因此又产生了一个词汇——高的杏,于是,高杏(高兴)就产生了。 原始人也并非人人平等。即使在部落里,人的等级观念也是森严的。所以,对一般人来说,能吃到杏子的人是幸运的。于是,有幸,幸运,幸福,等等,这些词汇相继产生了。
2、南——男——难: 中华文明源自于中原地带,说具体一点,就是黄河中下游地区。这里气候适宜,土地肥沃,很适于祖先生存。与中原地区比起来,长江以南的地区,特别是东南沿海一带,不仅是因为夏天炎热,又因为潮湿多雨,毒蛇猛兽繁多,是不宜于生存的。生活在偏远地区的人,被我们的祖先称为夷人、蛮人。能在那里生活的人,要么是本身就是少数民族群体,要么是被贬被罚被黜,总之是被驱赶到那里生活居住的人,都是不得已而为之。所以,中原地区的人总把南方视为畏途。 但因为生活所迫,每年也总有一些人敢到南方去闯荡——那里人烟稀少,物产丰富呀。哪些人能到南方去呢?无非是那些身强体壮、毛发旺盛、嘴巴上生胡子、声音洪亮、带有阳刚之气、天不怕地不怕的人,慢慢地这些因为能去南方闯荡的人就被称为南人(男人),于是就有了男女之分。 在日常生产、生活中,时常会遇到一些相当危险、麻烦、不易处理的事情,这些事情在人们的观念上类似于“去南方”,或者说“靠男人来解决”。于是每逢遭遇麻烦事的时候,就会不约而同、异口同声地说出“南”或“男”字来,于是,另一个同音字“难”就应运而生了。
3、丸——玩——完: 远古时候当然没有什么玩具之类,最好玩的大概是河滩里那些玲珑剔透的鹅卵石吧,于是我们的祖先就把“丸”与“玩”的发音统一起来。 但是,那时候大概真正的闲人并不多,要想生存,人人都得劳作。而玩耍一类的事情,必须待到劳作完成的时候,才有闲暇去做。比如:打渔、狩猎、种禾、烧饭、缝补等等,把你份内的事情做完了,才有资格去玩丸。于是,“完”便与“玩”、“丸”在口语上等同起来。
4、晚——碗: 这两个同音字,哪个在前,哪个在后?我认为还是表示时间观念的在前。就是说先有了晚字。晚就是指日落之后的那段时光。 大家知道,在中原地区习惯上把晚饭称为喝汤,暗指不吃干的,只喝稀的。这内中的原因多多,除了自古来食物匮乏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就是早晨时段紧,日出而作,醒来后就要出门打猎、种禾,哪有时间做汤喝。直到晚上,外出劳作的人们归来了,带来了猎物,时光也充裕了,才有时间作汤喝。再说,人劳作了一天,身体也需要喝点汤水滋润一下。于是,喝汤就成了晚饭的特色。 既然做好了汤,就需要盛汤的器具,不管是用石头做的,还是用木头凿的,抑或用泥土烧制的陶器,拿它来盛汤饮用。那么给这种器具起个什么名字呢? 有人说啦:不是每到晚上才用得着它吗?干脆就叫它晚吧。于是,碗字就产生了。
5、兄——凶——胸: 远古时期,年幼的总是惧怕年长的。对于弱者来说,兄长是最厉害的。他们不仅有力气,而且嗓门洪亮,在部落之间打仗的时候,总是冲锋陷阵,不管是对内还是对外,都很有威慑力。在人们眼里,兄长总是很凶的。于是,“兄”与“凶”就成了连带词。 “兄”为什么总与“凶”连在一块?因为有一个重要标志,就是他脖颈以下的肌肉特别发达。而且,那些被称为“兄”或“凶”的人,总好以那个部位的膘肉向人展示,用以恐吓敌人。久而久之,人们就把那个部位也称之为“凶”,于是“胸”也随之产生了。
6、甜——舔——田: 甜味是人之所好。当我们每次发出“甜”的声音的时候,我们的口腔里都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一种怡然自得;它远远不像说到“苦”和“酸”的时候所感受到的那种别扭和拗口。所以,甜字的发音应该是比较早的。紧接着,检验一种食物甜或不甜,最简便易行的方法就是用舌头舔一舔,于是“舔”的读音也出来了。 后来到了氏族社会,人们开始有了自家的领地,特别是到了农耕时代,用以耕种的土地就成了家族的必须品。那么,谁家的土地多,谁家的日子就过得甜蜜。于是,这种土地的多少就成了生活甜蜜的标志。于是,这种土地也就随之称之为“甜”(田)了。
7、树——竖——数: 树因为总是竖着,所以才叫树;一棵一棵又一棵,因为常常数树,所以也把数量的词叫做数。
8、苦——哭——酷: 先有了苦的味道,因为苦,才有了哭的读音;后来又有了酷。
9、羊——阳: 羊在食性上来说,属于大热,与阳有关。因为先有了羊,才有了阴阳的阳。
10、鸡——吉: 鸡是家禽中的老大,先有了鸡。古时候,大概每逢遇到好事吉事的时候,才用吃鸡来庆贺。所以吉与鸡总是密不可分。
11、父与富福: 古时富者,大概都是父辈。所以,父与富同音。既是父辈,同时又富有,所以才是有福的人。
12、才——财: 有才干的人才是富有的,才称得上有财。可见,中国自古来就重视人的才干,对有才的人加以激励。
13、灯——登: 古时有了火,火在暗处可以照明,照明的火必须放在高处,必须登高才能点燃。所以灯与登是密不可分的。
14、钱——前: 人类自打有了私有制,钱就极其重要,有钱,才有前途。这是连古人也懂的道理。
15、冠——官——管: 古人大概只有当官的才可以戴帽子。也只有当官的才有管理权。所以官、冠、管三字同音。
16、金——筋: 在动物的肌体上来说,筋像金子一样贵重。如果谁创造一种食品,专门以动物的筋(譬如牛的筋)为原料,牌子就叫“筋乃金”,肯定会一炮走红。
17、夕——西——昔: 太阳总是落在西方,所以,夕与西是同音的。一天天过去了,凡提到过去的日子,一律称为夕或西,后来就有了一个专用字“昔”。
18、剩——胜——圣: 古时候,食物和战利品至高无上,谁剩得最多,谁是胜者。同样道理,常有“剩”余,常为“胜”者,久而久之,大家就尊其为“圣”了。
19、最——罪——醉: 中国自古就是崇尚中庸的。凡事不可登峰造极,一旦走向极端,达到“最”的程度,那就是“罪”了。如果单从精神上达到极端,而不付诸行动,没有破坏性,那就是另一种境界,称为“醉”,如:沉醉、迷醉、陶醉,饮酒过度,叫酒醉。都与“最”——极端——分不开。
20、晴——情: 对于原始部落的人群来说,晴天比什么都好。同样,当你感觉心里放晴的时候,也与天气晴朗是一样的。所以,由晴字导致出来心情的情字。
21、心——新: 心脏当然是最好的;而什么物件,当它正处于新的时候,也是最好的。所以,心和新是同音;由心字衍生出来新字。
22、人——仁: 人的人性首先表现在仁上。这是人与动物的区别。所以人与仁同音。
23、孝——笑——效——校: 孝顺是好事,儿孙孝顺,老人高兴了,所以会笑;既然孝顺是好事,引起好多人效仿,于是又产生了效字;为了宣扬孝道,甚至创建了学校一类的机构,于是,以宣扬孝道为主的学校又产生了。
24、瘦——寿——受: 古往今来,寿似乎与瘦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瘦者寿也,有钱难买老来瘦。同时,寿又与享受的受密不可分。当然,受苦受累的人也瘦,这样的瘦人更容易长寿。
25、仰——养: 在中原地区方言中,仰与躺有同样意思。躺着说成了“仰着”。那么,不用我多说,你也就明白,仰与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了。
26、赖——癞——懒: 由赖在那里,不走不动,变为生病长癞,再衍生出懒,其实,它们都是一个意思:不活跃,不好动,赖在那里,又癞又懒。
27、岁——穗: 庄稼成熟结穗,一年才有一次。所以,穗与岁有密不可分的关系。
28、季——记——纪: 每过一个季节,都要留下记录记载,这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29、饱——宝——保: 原始人面临最大问题是吃饱肚子,所以“饱”被视为第一大事。当然,除吃得饱之外,还要有好 玩的物件,如玉石呀,美贝呀,它像吃饱肚子一样重要,所以也与饱同音,称为宝或宝贝。既然有了宝贝,就要好好地珍视它,保护它,因此又有了保字。
30、味——胃——喂: 估计先有了味觉、味道,又有了盛食物的器官——胃,跟着又来了与吃相关的喂字。
另外,还有好多。如:立与力,泪与累,好与豪,红与洪,黄与皇,帝与地,鬼与诡,我与窝,石与矢,栖与妻,雪与靴,顶与鼎,出与初,水与睡,秃与突,香与乡,花与华,儒与柔,退与蜕,仇与愁及稠,布与步和部,牛与扭和拗,……仔细想想,它们之间似乎都有一定关联。
但也有例外,如:跪——贵? 从来都是卑贱者向高贵者下跪。但我不明白,为什么跪者不称贵,而跪的对方称之为贵呢?好像它不符合我猜想的规律。至少有一点应该强调,即:跪与贵之间有必然联系。
关于春夏秋冬四季,它的读音是如何产生的?有时我就瞎想:春天的风多,总是吹来吹去。所以在说到春,首先就想到吹来吹去的风。所以,春字与吹音近似。夏天炎热,人们不得不避在树下,因此,夏与树下的下字是分不开的。那么秋字大概也来自于风,不过那是来自北方的寒冷的风,也是强劲的风,每到冷风到来的时候,就听到一种啾啾的声音。所以先有了拟声。因为秋天收获之后,总要把干枯的禾杆烧掉。所以才有了禾与火合在一块的写法。至于冬季,我想黄河流域,冬天是冰冻的季节,河塘湖汊里全是冰。一说到冬,首先想到冰发出的声音。近十余年,我生活在北京龙潭湖附近。隆冬腊月,湖里结了厚厚的冰。晚上在湖边散步,时常听到冰层发出的声音“咚——咚咚”的声音。这是其一。其二,因为原始人冬天都生活在山洞里,所以冬又与洞同音。
夏天最热的时节,称作伏。这个“伏”字的读音是怎么来的?我是这样猜想的:伏天有一种类似于蝉的昆虫,比蝉的形体略小,它的生长季节很短,也就三四十天,正好是伏季。因为它发出的声音就是“伏了”,所以,人们便把它存活的这个最热的季节称作“伏”。如此说来,是先有了昆虫“伏了”,才有了伏季的称谓。至于“伏”的另一层意思——趴下,也是因为伏季里人和动物因为天热不堪忍受,所以才趴在山洞里或树荫下。这一切,都是因为昆虫“伏了”而缘起的。
我还猜想:清晨为什么叫“早上”?“早”字的读音是谁发明的?我猜想是麻雀。麻雀是国鸟,而决不是从哪个国家引进的。我这样说大概不会有人反对。很早以前,麻雀就生活在茅草屋的屋檐下,与人类为伴。它每天凌晨最先醒来,刚一出巢就发出“早、早、早”的鼓噪声,天天如此,人们太熟悉这声音了,因此,人们就模仿麻雀的叫声,把天刚放亮的这段时光称作“早”,“早上”、“清早”随之就产生了。
此外,有些动物的名称就是根据它发出的声音来命名的,如:鸡(叽叽)、鸭(呷呷)、鹅(哦啊)、牛(哞)、虎、狗、猫(喵喔)……另外,还有风、雪、冰等都来自于拟声。
植物的取名也有类似情况,如:藕,采藕的时候,会发出“呕”的声音;采芘荠的时候,会发出“吡齐”的声音。
有些字音是表示动作的,如:说到牙齿的时候,要把牙显露出来。于是,牙的读音就有了。同样的,嘴,是向你展示他的嘴;舌,是向你展示他的舌头;还有闭、喉、吼、嚷、叫、哭、笑……,这些字的读音都与器官的动态有密切关系。
另外,我又想:在一般汉字中,同音字很多,有的多达上百种。在所有的汉字中,只有“女”字的同音字最少。为什么?原因很复杂。古人云:“食色性也。”即便在原始社会,女人往往成为部落与部落之间、人与人之间相互打斗的导火索。所以,人人都知道,“女人”太敏感了。为防备招惹是非,人们向来不敢在公开场合说到任何与“女”字相同或相近的词语。所以,在汉字中,只有一个女字的同音字最少。
还有一个字“棒”,这个字是与性有关联的。首先,它的发音,很干脆,很硬朗,是对像棍棒一类物品的称谓。这不奇怪。奇怪的是,善于用物品形容人体器官的祖先们,把男性性物的勃起比作了棍棒。“棒!”“真棒!”本来是称赞性物的,后来却演变成了对一切所有事物的赞许词。
临时想到了这些,写下来备忘。
(于北京龙潭湖畔向阳斋)
猜得好!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