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纹的前世今生
谷纹,是中国古代玉器上最常见的装饰纹样之一。通常所谓的谷纹,是指由清一色萌芽谷粒状纹样单元构成的一种纹饰。学界对谷纹亦有一定关注:1975年,Max Loehr,根据传世玉器以及少量出土玉器,以风格分析为主,考古学研究为辅的方法,对谷纹的风格来源和演变序列进行了探讨,他认为春秋至西汉时期,谷纹呈现出了12个有序的风格变化。1991年,杨建芳先生通过对一些出土玉器颇为细致地考察,归纳出东周玉器上龙首纹的演变过程,从而证明了谷纹、云纹系龙首纹简化、分解而就,并对先前罗氏的部分研究结论进行了修正。一、谷纹的起源商代晚期墓葬出土的肖生形玉器上普遍装饰有一种作圆形收尾的长条勾卷状纹样,以双钩阴刻技法琢就,纹饰由等粗、近乎平行的双阴线组成,主要表现为鸟兽的羽毛纹。这种作圆形收尾的长条勾卷状纹样,以往被称作“云气纹”或“卷云纹”。纹饰末梢的圆形恰如谷实,整体好似拉长谷芽的谷纹,这可能是在玉器上追溯到的谷纹形态的源头。此处,暂以“谷尾云气纹”名之。安阳殷墟5号墓的墓主是商王武丁的配偶妇好,此墓属殷墟文化第二期,即商代晚期前段。墓中出土的玉龙(图1、2)、玉鹦鹉(图3)等表面皆装饰有这类作谷粒状收尾的长条勾卷状纹样。(图1)(图2)(图3)
西周早中期,“谷尾云气纹”形态发生变化,由商代晚期两条基本等宽阴线组成的双线纹演变为有一条细线与一条斜碾技法琢出的“一面坡”宽线结合的形态。宝鸡竹园沟9号墓,年代应在西周中期偏早,即穆王之世,下限不会晚于共王。墓中出土的一件凤鸟纹玉堵头,即采用了这种宽细结合的双线表现凤鸟的翎毛。(图4)
(图4)
西周中晚期,“谷尾云气纹”出现了由两条平行匀细阴线组成的新形式。其虽与商代晚期特征较接近,但长度缩短,线条明显圆曲流畅,弯转处过渡自然,且线槽规整而连贯。长安张家坡1号墓,年代为西周中期偏晚,所出一对蜷体玉龙表面均装饰这种弧曲流畅的“谷尾云气纹”,与圆形的器体相呼应,可谓形纹和谐。(图5)
(图5)
值得注意的是,商代、西周玉器镂空的形状也都是这种“谷尾云气”形,其中商代一般施用于边沿,而西周时期则通常为器内封闭式镂空。前者如美国明尼阿波利斯博物馆收藏的羽鹦鹉(图6),后者如洪洞永凝堡5号墓出土的透雕龙纹玉饰。(图7)(图6)(图7)
春秋早期至春秋晚期偏早,“谷尾云气纹” 仍以双钩阴刻技法琢就。然其长度明显缩短,形似蝌蚪,线条圆缓蜿蜒,富于变化。主要作为双线龙首纹的构件出现,用来表现龙首部的鼻、角、耳、口及其轮廓。光山宝相寺黄君孟夫妇墓,年代属春秋中期早段。墓主为黄君孟及黄夫人孟姬。墓中出土的兽面形玉饰、玉璧等物,器表皆装饰有双钩阴刻技法雕琢的龙首纹。(图8、9)
(图8)
(图9)
时值春战之交,玉器纹饰渐由平面趋向浮雕,流行浮雕龙首纹。浮雕龙首纹的鼻、角、下颌、舌等各部位由谷粒状、卷云状、长尾蝌蚪状纹样单元构成,其中谷粒状纹样单元的形态已同日后谷纹的个体单元几无二致。太原金胜村251号墓主为活动于战国早期的赵襄子,墓中出土了较多装饰浮雕龙首纹的玉器。(图10、11)
(图10)(图11)
进入战国早期,浮雕龙首纹又发生离析、简化,衍生出云谷相杂纹,其由谷粒状、长尾蝌蚪状、卷云状元素构成,不少云谷相杂纹中尚可辨认出龙首的大致轮廓。依据制作工艺的差异,云谷相杂纹复可分为浮雕、阴刻两类,其中浮雕云谷相杂纹主要见于战国早期,阴刻云谷相杂纹流行于战国早期至战国中期。淅川徐家岭M10年代为战国早期,墓中出土的一件玉环以减地浮雕技法琢出云谷相杂纹。(图12)(图12)
荆州熊家冢PM2的时代约为战国早中期,墓中出土的一件玉璧表面以斜坡粗阴线雕出云谷相杂纹,纹饰中隐约可见龙首之轮廓。(图13)(图13)
由上述分析可知,商晚的谷尾窃曲纹虽形制长甚,但其圆形的尾部却与后代的谷纹较为相似,大概是谷粒状纹样可以追溯到的最早源头。进入春秋时期,谷尾窃曲纹渐不再表示为鸟兽的羽毛,而变作各类龙首纹轮廓的构件出现,长度亦不断缩短,但前后演变关系清晰,足以明确其与商周“谷尾云气纹”的源流关系。战国时期纹饰的发展演变过程,遵循着一个由具象复杂向抽象简约的模式,龙首纹演变为云谷相杂纹,此后的由清一色“头”大“芽”短的谷粒状纹样单元组成的谷纹也正是在这个演变轨道上,由云谷相杂纹进一步衍生出来的形式。因此,战国流行的的谷纹应与商代晚期出现的“谷尾云气纹”具有源流关系。
二、谷纹的种类考古发现表明,谷纹大体出现于战国中期偏晚,至西汉时期仍有延续。根据其形制的差异,大致可以分为三型。A型:浮雕谷纹。此型复可细分为二式。Ⅰ式:扁矮式。流行于战国中晚期。纹样单元形态扁矮,个体较大,尾粗长,状卧蚕,排列不甚整齐。如平山中山王墓出土的一件出廓椭圆形玉璧。(图14)又如信阳长台关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珩。(图15)(图14)(图15)
Ⅱ式:乳钉式。流行于战国晚期,西汉早期亦有出现。纹样单元浮凸明显,个体较Ⅰ式为小,尾部短甚,状乳钉,纹样单元大小基本一致,排列密致有序,成行成列。天长三角圩1号墓出土的一件玉璧属于此式。(图16)亦可参考铜山小龟山汉墓所出玉璧。(图17)(图16)(图17)
B型:平面阴刻谷纹。在战国中晚期广泛流行。雕工粗犷,纹样单元大小不尽相若,线纹边缘多有毛刺歧出,排列不甚规律。如江陵望山2号墓出土的玉龙佩。(图18)又如枣阳九连墩楚墓出土玉璧。(图19)(图18)(图19)
C型:蒲格谷纹。流行于战国中晚期至西汉时期。即在以三组宽深的平行线作六十度夹角分割减地所形成的正六边形凸面(即蒲格)上,加琢短尾谷纹而就。各单元纹样间多有分割遗留的三角形纹,分割线痕比较明显。可参考旬邑转角村秦墓出土玉珩,(图20)以及首都博物馆藏西汉玉璧。(图21)(图20)(图21)
三、谷纹的嬗变战国时期以来的谷纹至西汉一代已逐渐式微,仅AⅡ式、C型尚存,东汉时期已基本不见谷纹。取代谷纹的是战国末期出现的蒲纹(图22)、勾连乳钉纹(图23)、乳钉纹(图24)等纹饰,实际上,勾连乳钉纹和乳钉纹皆由AⅡ式谷纹简化发展而成,蒲纹则由C型谷纹简化所致,三者皆是在谷纹的基础上省略阴刻技法,直接以浮雕单元独立成纹的。它们在年代上亦有先后之序,西汉早、中期流行蒲纹、勾连乳钉纹;中、晚期始,至东汉时期,乳丁纹数量增多。
(图22 咸阳汉昭帝平陵陪葬墓出土)
(图23 巢湖放王岗汉墓出土)
(图24 咸阳周陵乡新庄村出土)
综上所述,谷纹的发展可以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型、式之谷纹在年代上亦有先后之别,此处拟不作更细致的分期。初萌阶段,大致相当于商代晚期至春秋中期。本阶段纹饰的个体形态皆为长条勾卷形纹饰,尚未具备谷纹之典型特征,仅纹饰的圆形尾端与谷粒状接近,应为谷纹的来源所在。形成阶段,大致相当于春秋晚期至战国中期,本阶段流行者多为浮雕龙首纹、浮雕云谷相杂纹、阴刻云谷相杂纹。纹饰中已出现了标准的谷粒状纹样单元,但仍掺混有较多其他纹样单元。成熟阶段,大致相当于战国中期至战国晚期,谷纹的形制多样,AⅠ式、AⅡ式、B型、C型等皆已出现,且普遍流行。战国晚期晚段衍生出蒲纹、乳钉纹等纹饰。本期谷纹已定形为由清一色标准谷粒状纹样单元组成的纹饰,且工艺形态种类较为丰富。嬗变、式微阶段,大致相当于汉代。本阶段前几个阶段流行的谷纹各型、式骤减,仅AⅡ式、C型还在沿用,自西汉晚期基本不再出现。西汉时期以蒲纹、勾连乳钉纹出现较多,自西汉晚期至东汉时期,乳钉纹流行较甚。(图25)
古文献中对装饰有谷纹的玉器主要有以下记载,《周礼·春官·大宗伯》记:“子执谷璧,男执蒲璧”。郑玄注:“谷,所以养人。”《周礼·春官·典瑞》云:“谷圭以和难,以聘女”。郑玄注:“谷圭,亦王使之瑞节。谷,善也,其饰若粟文然”。《宝牍记》:“谷璧,王者见之则五谷丰稔。”《酉阳杂俎·忠志》载:“(唐)代宗即位日,楚州现出国宝一十二,三日谷璧。白玉也,如粟粒,无雕镌之迹。王者得之,五谷丰熟。”可见,古人大多认为玉器上的谷纹乃萌芽谷粒的象形。它们将装饰有谷纹的玉器,尤其是谷纹玉璧,视作保佑五谷丰登的祥瑞之物。但通过前文分析,谷纹应来源于商代晚期呈谷尾云气状的羽毛纹,经过不断的发展、演变最终形成了作萌芽谷粒状清一色排列的标准形态。它的出现与谷粒没有任何必要的关联,谷纹的称谓实则后人望文生义所致。但谷纹之名早就深入人心、沿用已久,为避免重新定名引起的混乱,且其的确形状谷粒,仍不妨沿用。
参考文献:1.杨建芳:《龙纹、涡纹、谷纹、蒲纹、乳钉纹——东周玉器主要纹饰的演变及定名,兼论<周礼>成书年代》,《香港中文大学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1991年第22卷。2.丁哲:《浅谈谷纹》,《赤峰学院学报》,2014年第8期。3.丁哲:《春秋玉器的龙首纹》,《收藏投资导刊》,2013年第10期。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