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一一 发表于 2021-3-12 20:49:07

本帖最后由 一一一一 于 2021-3-13 22:48 编辑

看来您完全不知道究竟何为入声。

这么说吧。元音,a o e 后面可以有五个尾音:i,u,ng,n,m。

后面三种,ng,n,m 在元音发出后尾音刚发出即收回,造成短促的喉塞音,就成为听觉上的细微的k,t,p 的入声尾音。

入声,不是什么学者拟构出来的韵尾。而是自隋唐而至现代,几乎每一个合格的古典诗词的创作者都会使用的汉语发音规范之一。

入声,不是什么学者拟构出来的韵尾。而是自隋唐而至现代,几乎全国范围内各大中心文化地区的地方方言中都有的文读发音规范之一。南方方言区且不论,就算目前的北方方言区里边中原,上江(西南),下江(江淮),河东,都是有入声的,

只不过是在普通话/国语体系里边,没有入声而已,

请不要随意讲什么从古到今,在汉语语音实践中,没有p、t、k这样的韵尾,这些韵尾都是在构拟中古音时强加的,
这种话语,这不确切。

王义然 发表于 2021-3-14 10:29:06

复合韵母an、en、ang、eng中的ng、n被定义韵尾,是一个错误。an、en、ang、eng是在注音符号拉丁化之后出现的一种表象。因为拼音方案把所用字母限定在26个英文字母之内,不可能满足声母和韵母与26个字母一一对应,所以,有些声母和韵母只能用字母组合来表示。如圣母冢的zh、ch、sh,韵母中的an、en、ang、eng,都属于用字母组合表示一个不能再分的因素,所以,它们的发音不应视为各个字母的拼合,其中的辅音字母不能视为韵尾。
构拟中古音时,就是因为不理解为什么一东韵四声调的字“东、董、送、屋”中的入声字“屋”的读音与其他三声调的字韵类不同。所以才推测入声字有辅音韵尾。

一一一一 发表于 2021-3-15 12:44:49

王义然 发表于 2021-3-14 10:29
复合韵母an、en、ang、eng中的ng、n被定义韵尾,是一个错误。an、en、ang、eng是在注音符号拉丁化之后出现 ...

很奇怪您竟然会认为整个北方都没有入声语音。

如我在其他帖子里讲的,上江(西南),下江(江淮),中原,河东(晋方言),都是有入声的。而且还有尖团。

就拿京剧来说,也是分尖团有入声的。

更不要说清末废科举之前,所有的科举考试里边写诗填词做文章,都是要用到入声的。就算近现代的毛主席的诗词里,也是要用到入声的。

用拉丁字母,不过是方便描述。完全不用拉丁字母,也可以就用汉字:后鼻音,前鼻音,闭口音,在发声未出即收回,则形成三种不同听觉感受的入声音。您不会没关系,这是事实存在的。

所以完全不认同您的说法。

一一一一 发表于 2021-3-15 12:48:28

真觉得您与其去卖力地否定入声,不如把时间和精力放在下面两个课题里边:

1,什么时候,为了什么,而,耐,尔,你,儿,倪,二,腻,这些音开始分道扬飙的。
2,什么时候,为了什么,鹅鹅鹅,和拨清波开始不押韵的。

这两个问题相比起您拼命否定入声,有意义多了。

王义然 发表于 2021-3-15 14:43:43

我从来也没有否定入声,我只是说入声字只在特定方言语音环境中被读为入声调,在其他地方会被读为其他声调。
京剧是徽班进京之后形成的剧种,且有些曲牌源于昆曲,所以唱词中出现入声毫不足怪。但这不能说明北京方言中有入声。因为北京的老百姓不是按唱词中读音说话的。
你认为前鼻音、后鼻音都是入声音,这是个根本错误。按这种认识,用前鼻音与后鼻音做韵母的字岂不都是入声字了?事实是,翻遍广韵的34个入声部,没有一个入声字属于前鼻音和后鼻音。前鼻音和后鼻音就是两类开口呼韵母,与入声问题毫不相干。
入声问题本是一个简单的声调问题,被学界神秘化,把入声概念弄得不明不白,在你这里体现很明显。

王义然 发表于 2021-3-15 15:06:45

1,什么时候,为了什么,而,耐,尔,你,儿,倪,二,腻,这些音开始分道扬飙的。
这是造字者按照各自方言语音制造形声字留下的踪迹,不是什么分道不分道的问题。以语音断代是不对的。我2008年出版《古韵研究》一书,得出结论:任何一个形声字,都是在特定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而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被使用,因而都可能携带某中方言语音信息。因为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造字者在选择声旁字时,只能按照自己的方言语音。
第二个问题不想回答,因为谁如果认为“歌”和“波”不能一起押韵那定是别出心裁的妄想。

三易书院信息员 发表于 2022-1-20 15:02:42

三易码(S码)致山东网友王义然:百度、知乎、知网等买到的对反切的注解,都不详不准确。你可写出更好的。可参考《高等文科学报文摘》1996年3期》《反切中的现代化拼音原理》等文。“三易狗”赞同并狗胆支持网友王义然各帖意见。

页: 1 [2]
查看完整版本: 反切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