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伯江: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本帖最后由 誰伴我闖蕩 于 2016-7-11 11:05 编辑汉语功能语法研究 (Functional Studies ofChinese Grammar) 从功能角度分析语法的思想在我国和西方都是源远流长的,但作为当代语言学主流之一的功能语法学是在最近二十几年内成熟起来的。功能语法的兴起是反思形式语法的局限的结果,它突破了把语言看成是一个被结构规则控制的封闭系统的语言观,主张从揭示人类认知方式和分析语言交际功能入手,来回答“语法何以如此”的问题。功能语法的主要门类有:1、语言类型和语言共性(Typology-Universals)研究;2、语义认知语法(Semantics and Cognitive Grammar)研究;3、话语分析(Discourse Analysis);4、语法化(Grammaticalization)研究;5、系统功能语法(Systemic Functional Grammar)。
在西方的功能语法方法传入我国之前,我国学者在追求语法形式化描写的同时,已有明显的重视功能因素的倾向。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商务印书馆1944)和《近代汉语指代词》(学林出版社1985)分别就表达功能的形式表现和指代词的篇章功能进行了详尽的论述;林焘《现代汉语轻音和句法结构的关系》(《中国语文》1962年第7期)、陆俭明《汉语口语句法里的易位现象》(《中国语文》1980年第1期)《关于“去+VP”和“VP+去”句式》(《语言教学与研究》1985年第4期)等论文,都已突破了句法结构的静态分析,把影响语法规律的韵律因素、语体因素引入句法分析,开拓了观察语法现象的新视角。
国外的功能语法方法,较早被介绍到国内的是布拉格学派(Prague School)的句子功能观、Halliday的系统功能语法和美国西部的功能语法方法。胡壮麟《语言系统与功能》(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程琪龙《系统功能语法导论》(汕头大学出版社1994)在介绍系统功能语法的同时尝试进行了汉语现象的分析。八十年代中期,廖秋忠和陈平有意识地把话语分析方法引入汉语研究。廖秋忠《篇章与语用和句法研究》(《语言教学与研究》1991年第4期)、陈平《释汉语中与名词性成分相关的四组概念》(《中国语文》1987年第2期)《汉语零形回指的话语分析》(《中国语文》1987年第5期)为九十年代汉语的功能语法研究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其后,张伯江、方梅《汉语功能语法研究》(江西教育出版社1996)一书比较详细地研究了汉语的信息结构,揭示了主题、焦点、词序变化等一系列与功能密切相关的语法现象,并初步涉及了汉语语法形式的语法化问题以及词类范畴的认知基础和连续性问题。沈家煊《“有界”与“无界”》(《中国语文》1995年第5期)通过对数量概念语法表现的分析,使语法范畴的认知理据得到了透彻的揭示。语言类型学的思想传入我国较晚,由朱德熙《汉语方言里的两种反复问句》(《中国语文》1985年第1期)引发的汉语疑问句类型讨论已开始触及一些语言类型分析方法问题,袁毓林《正反问句及相关的类型学参项》(《中国语文》1993年第2期)有明确的类型学意识,用参项和泛时性系统说明不同形式的疑问句在方言里的分布。综合运用功能语法的认知研究、典型性研究、类型与共性研究等方法的著作是沈家煊的《不对称和标记论》(江西教育出版社1998),该书从标记理论入手,使汉语语法中许多长期悬而未决的问题得到了一致的解释,预示了汉语功能语法研究的广阔前景。 (张伯江)参考文献沈家煊 1993 汉语特点研究和语言共性研究,《中国语文研究四十年纪念文集》,北京语言学院出版社。Hopper, Paul J. And Sandra A. Thompson 1993. Language universals, discourse pragmatics, andSemantics. Language Sciences 15.4.Thompson, Sandra A. 1992. Functional and typological approaches to grammar: History and overview. Oxford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Linguistics.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