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月花 发表于 2021-10-14 10:40:49

慕古情怀-故宫藏乾隆朝仿古器欣赏

慕古情怀-故宫藏乾隆朝仿古器欣赏(一)仿古,顾名思义是指摹仿古代的事物,这里主要指摹仿古代艺术品的形式。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且以好古来增添文房清趣,因而兴起了使用铜、瓷、玉等材质仿制古代器物的风气。这种好古的传统发展到五百多年后的清代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乾隆皇帝自幼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并真心地热爱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慕古之情。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事业,特别是金石学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安定的社会环境给手工业生产水平的进步提供了基本保障,所有这些都为乾隆朝仿古之风的劲吹制造了条件。清宫中收藏了大量的商周青铜礼器、宋代至明代的瓷器、古代的玉器等古物,因而乾隆皇帝的鉴赏力和品味情趣得以提升并在仿古方面有所参照。皇宫里庞大的手工制造机构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可以制作玉器、珐琅、竹雕、铜器等各种工艺品;而京城以外如景德镇、扬州、苏州等地也据自己所长为皇家制作物品。品质优良、工艺精湛的仿古器就这样在皇帝的授意和亲自指点下诞生了。这些器物许多造型端庄规整,图案纹饰丰富多彩,在追寻着前朝的古风古韵的同时,又能大胆创新,成为乾隆一朝留给后世的重要文化遗产。本展览从当时大量的仿古器物中遴选出51件,以飨观众。铜器仿古清代的铜器在用途上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着很大区别,它已基本失去了作为礼器的意义,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赏玩的艺术品。乾隆朝是制作仿古铜器的鼎盛期,宫中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当时制作的仿古铜器造型与原器相似,如鼎、觚、爵、壶、钟等。纹饰则有继承也有创新,器物上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卷云纹、浪花纹、花卉纹、变形兽面纹、变形夔纹、回纹,这些纹饰有的在商周青铜器上尚未出现,有的图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器物上常铸有“大清乾隆年制”铭文。铜器的铸造方法仍然沿袭古代的失蜡法,此时的铸造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各种复杂的造型无所不能。装饰方法亦多种多样,有錾刻、镂空、烧古、鎏金银、嵌金银丝、洒金等。器物的皮色更是变化多端,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可见石青斑、石绿斑、朱砂斑、猪肝色、铜绿色、茶叶末色、翡翠绿、蟹壳青及鳝鱼黄的记载。仿古铜器主要供皇家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1.﹃铜鎏金錾花爵﹄清中期高10.7cm,最宽9.1cm爵圆体,宽流,宽尾,口上有双立柱,三足。通体鎏金。腹部两面雕饰梅花阳纹,流、尾部均阴刻花枝纹。此铜爵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爵而作,但又有所变化。商周时期的爵形体相对较大,为槽状长流,尾部尖翘,口上有伞形柱,而此爵形体轻巧,口部呈元宝状。此外,鎏金工艺出现于东周时期,因此在商周青铜爵中不可能看到鎏金装饰,梅花纹也是清代常见的装饰图案,并不见于商周青铜器。﹃商父戊舟爵﹄2.﹃铜兽面纹花觚﹄清中期高27.9cm,口径15.7cm觚喇叭口,器身修长,圈足。颈、腹和足部均以雷纹为地纹,颈部饰蕉叶纹,腹部和圈足饰不同形式的兽面纹,兽面正中与两侧有扉棱装饰。器内上下贯通。商周时期的青铜觚是饮酒器,而此觚的外型虽与之相似,但未装底,说明不是实用器,只供陈设观赏。此觚的纹饰与商周青铜觚风格差别较大,雷纹相对松散,兽面纹图案化,具有典型的清廷艺术特点。﹃商亚鸟出戟觚上的兽面纹﹄3.﹃铜雷纹四足方鼎﹄清乾隆高14.8cm,宽13.3cm此鼎体呈长方形,平折沿,束颈,口上有双立耳,平底,四柱足。腹部四面均饰有雷纹和直纹,直纹居中,雷纹环绕于直纹四周。外底中央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此器是清宫造办处仿照西周早期的青铜方鼎制作的,不过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西周早期的方鼎为直颈,而且这个时期的雷纹线条流畅。而雷纹四足方鼎则颈部内收明显,造型相对古板,雷纹装饰线条生硬,结构规整。此鼎内还有烟熏的痕迹,表明该鼎已被派作香炉使用。﹃铜雷纹四足方鼎上的雷纹﹄﹃商羊父丁方鼎﹄32﹃西周雷纹提梁卣上的雷纹﹄334.﹃铜蕉叶纹四足方斝﹄清中期高9.5cm,宽10.8cm斝体呈方形,侈口,束颈,深腹,腹侧有一兽首鋬,平底,底下有四足。颈饰三兽首及变形夔纹,腹饰蕉叶纹。此器仿商代铜斝制作,造型大致相似,但又有所区别。从形体上看,商代铜斝体量更大,器口上有二伞形柱;清乾隆时期的此件仿品体形小,且没有柱。商代铜斝,圆体者为三尖足,方体者为四尖足,足高,且外撇角度较大。而此件仿品足较矮,不十分尖,形状与明、清家具的腿类似。从纹饰上看,本器的夔纹变得更加图案化,时代特征明显。5.﹃铜浪花纹小壶﹄清乾隆高18.8cm,宽9.8cm小壶圆体,长鼓腹,肩部有四环,圈足。肩及腹下部均饰蕉叶纹,腹饰两圈浪花纹。足外底有“乾隆年制”四字款。该壶铜质细腻,铸造精工,应为清宫造办处所造。乾隆皇帝好古,清宫造办处因此仿古造了很多铜器供其赏玩。此壶是清乾隆时期仿战国时代的青铜壶而制造。战国时期的青铜壶造形丰富,其中圆壶一般为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浪花纹小壶与战国时的圆壶相比造型上区别不大,只是壶身所饰海水图浪花卷动,颇为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国嵌红铜鸟兽纹壶﹄6.﹃铜云龙纹博山炉﹄清乾隆通高21.8cm,盘口径10.9cm此器通体为暗黄色,由盖、炉、盘三部分组成。炉盖为镂空的山峦形,其上有图案化的流云纹。炉身豆形,腹中部饰三道弦纹,外撇圈足上铸乾隆时期流行的云龙纹。柄部和圈足系套接而成。柄底有阳文“乾隆年制”篆书款。盘为平折沿,浅折腹,底内凹,中心有一圆孔,与炉身的细柄套接。此炉内壁满布烟熏痕,说明它在当时被实际使用过。该炉仿汉代博山炉制作,做工精细,形制规整,与汉代博山炉有异曲同工之妙。﹃汉鎏金樵夫兽纹博山炉﹄7.﹃铜簠式炉﹄清中期通高18cm,口径14.1×11.3cm此炉敞口,斜直腹,四壁呈梯形,壁面铸海水异兽纹,两侧有对称的兽头铺首,平底,矮圈足,下接四个云形足。器盖四面作倒梯形,相对的两面分别饰镂空的云龙纹和云凤纹,盖钮呈方形漏斗状,顶中空,边缘饰雷纹一周。器外表呈棕色,盖和器内壁满布烟熏痕。此器胎体厚重,形制规整,纹饰刻画精细,系仿照周代青铜礼器簠制作而成,并被作为薰炉使用,是清乾隆朝仿古铜器中较为精美的一件。﹃铜簠式炉两侧的兽头铺首﹄慕古情怀-故宫藏乾隆朝仿古器欣赏(一)仿古,顾名思义是指摹仿古代的事物,这里主要指摹仿古代艺术品的形式。仿古之风始于宋代,当时的文人热衷于通过古器物考证古代的典章制度且以好古来增添文房清趣,因而兴起了使用铜、瓷、玉等材质仿制古代器物的风气。这种好古的传统发展到五百多年后的清代乾隆时期更是盛极一时。乾隆皇帝自幼接受汉族传统文化教育,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并真心地热爱古代文化,具有浓厚的慕古之情。当时国力强盛,经济繁荣,文化事业,特别是金石学的研究有很大发展,安定的社会环境给手工业生产水平的进步提供了基本保障,所有这些都为乾隆朝仿古之风的劲吹制造了条件。清宫中收藏了大量的商周青铜礼器、宋代至明代的瓷器、古代的玉器等古物,因而乾隆皇帝的鉴赏力和品味情趣得以提升并在仿古方面有所参照。皇宫里庞大的手工制造机构汇集了全国最优秀的工匠,可以制作玉器、珐琅、竹雕、铜器等各种工艺品;而京城以外如景德镇、扬州、苏州等地也据自己所长为皇家制作物品。品质优良、工艺精湛的仿古器就这样在皇帝的授意和亲自指点下诞生了。这些器物许多造型端庄规整,图案纹饰丰富多彩,在追寻着前朝的古风古韵的同时,又能大胆创新,成为乾隆一朝留给后世的重要文化遗产。本展览从当时大量的仿古器物中遴选出51件,以飨观众。铜器仿古清代的铜器在用途上与商周时期的青铜器有着很大区别,它已基本失去了作为礼器的意义,成为生活中的一种器皿或是人们赏玩的艺术品。乾隆朝是制作仿古铜器的鼎盛期,宫中先后设立了铜作和炉作,大量制造各种铜器。当时制作的仿古铜器造型与原器相似,如鼎、觚、爵、壶、钟等。纹饰则有继承也有创新,器物上常见的纹饰有龙纹、卷云纹、浪花纹、花卉纹、变形兽面纹、变形夔纹、回纹,这些纹饰有的在商周青铜器上尚未出现,有的图形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器物上常铸有“大清乾隆年制”铭文。铜器的铸造方法仍然沿袭古代的失蜡法,此时的铸造技艺已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各种复杂的造型无所不能。装饰方法亦多种多样,有錾刻、镂空、烧古、鎏金银、嵌金银丝、洒金等。器物的皮色更是变化多端,在清宫造办处档案中可见石青斑、石绿斑、朱砂斑、猪肝色、铜绿色、茶叶末色、翡翠绿、蟹壳青及鳝鱼黄的记载。仿古铜器主要供皇家内廷陈设、佛堂供奉、太庙郊坛等使用。1.﹃铜鎏金錾花爵﹄清中期高10.7cm,最宽9.1cm爵圆体,宽流,宽尾,口上有双立柱,三足。通体鎏金。腹部两面雕饰梅花阳纹,流、尾部均阴刻花枝纹。此铜爵仿商周时期的青铜爵而作,但又有所变化。商周时期的爵形体相对较大,为槽状长流,尾部尖翘,口上有伞形柱,而此爵形体轻巧,口部呈元宝状。此外,鎏金工艺出现于东周时期,因此在商周青铜爵中不可能看到鎏金装饰,梅花纹也是清代常见的装饰图案,并不见于商周青铜器。﹃商父戊舟爵﹄2.﹃铜兽面纹花觚﹄清中期高27.9cm,口径15.7cm觚喇叭口,器身修长,圈足。颈、腹和足部均以雷纹为地纹,颈部饰蕉叶纹,腹部和圈足饰不同形式的兽面纹,兽面正中与两侧有扉棱装饰。器内上下贯通。商周时期的青铜觚是饮酒器,而此觚的外型虽与之相似,但未装底,说明不是实用器,只供陈设观赏。此觚的纹饰与商周青铜觚风格差别较大,雷纹相对松散,兽面纹图案化,具有典型的清廷艺术特点。﹃商亚鸟出戟觚上的兽面纹﹄3.﹃铜雷纹四足方鼎﹄清乾隆高14.8cm,宽13.3cm此鼎体呈长方形,平折沿,束颈,口上有双立耳,平底,四柱足。腹部四面均饰有雷纹和直纹,直纹居中,雷纹环绕于直纹四周。外底中央刻有“大清乾隆年制”六字楷书款。此器是清宫造办处仿照西周早期的青铜方鼎制作的,不过二者的区别也很明显。西周早期的方鼎为直颈,而且这个时期的雷纹线条流畅。而雷纹四足方鼎则颈部内收明显,造型相对古板,雷纹装饰线条生硬,结构规整。此鼎内还有烟熏的痕迹,表明该鼎已被派作香炉使用。﹃铜雷纹四足方鼎上的雷纹﹄﹃商羊父丁方鼎﹄32﹃西周雷纹提梁卣上的雷纹﹄334.﹃铜蕉叶纹四足方斝﹄清中期高9.5cm,宽10.8cm斝体呈方形,侈口,束颈,深腹,腹侧有一兽首鋬,平底,底下有四足。颈饰三兽首及变形夔纹,腹饰蕉叶纹。此器仿商代铜斝制作,造型大致相似,但又有所区别。从形体上看,商代铜斝体量更大,器口上有二伞形柱;清乾隆时期的此件仿品体形小,且没有柱。商代铜斝,圆体者为三尖足,方体者为四尖足,足高,且外撇角度较大。而此件仿品足较矮,不十分尖,形状与明、清家具的腿类似。从纹饰上看,本器的夔纹变得更加图案化,时代特征明显。5.﹃铜浪花纹小壶﹄清乾隆高18.8cm,宽9.8cm小壶圆体,长鼓腹,肩部有四环,圈足。肩及腹下部均饰蕉叶纹,腹饰两圈浪花纹。足外底有“乾隆年制”四字款。该壶铜质细腻,铸造精工,应为清宫造办处所造。乾隆皇帝好古,清宫造办处因此仿古造了很多铜器供其赏玩。此壶是清乾隆时期仿战国时代的青铜壶而制造。战国时期的青铜壶造形丰富,其中圆壶一般为侈口,束颈,鼓腹,高圈足。浪花纹小壶与战国时的圆壶相比造型上区别不大,只是壶身所饰海水图浪花卷动,颇为生动,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战国嵌红铜鸟兽纹壶﹄6.﹃铜云龙纹博山炉﹄清乾隆通高21.8cm,盘口径10.9cm此器通体为暗黄色,由盖、炉、盘三部分组成。炉盖为镂空的山峦形,其上有图案化的流云纹。炉身豆形,腹中部饰三道弦纹,外撇圈足上铸乾隆时期流行的云龙纹。柄部和圈足系套接而成。柄底有阳文“乾隆年制”篆书款。盘为平折沿,浅折腹,底内凹,中心有一圆孔,与炉身的细柄套接。此炉内壁满布烟熏痕,说明它在当时被实际使用过。该炉仿汉代博山炉制作,做工精细,形制规整,与汉代博山炉有异曲同工之妙。﹃汉鎏金樵夫兽纹博山炉﹄7.﹃铜簠式炉﹄清中期通高18cm,口径14.1×11.3cm此炉敞口,斜直腹,四壁呈梯形,壁面铸海水异兽纹,两侧有对称的兽头铺首,平底,矮圈足,下接四个云形足。器盖四面作倒梯形,相对的两面分别饰镂空的云龙纹和云凤纹,盖钮呈方形漏斗状,顶中空,边缘饰雷纹一周。器外表呈棕色,盖和器内壁满布烟熏痕。此器胎体厚重,形制规整,纹饰刻画精细,系仿照周代青铜礼器簠制作而成,并被作为薰炉使用,是清乾隆朝仿古铜器中较为精美的一件。﹃铜簠式炉两侧的兽头铺首﹄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慕古情怀-故宫藏乾隆朝仿古器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