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音文字是有意义的文化元素
本帖最后由 谢文山 于 2018-6-1 11:51 编辑尽管不少人认为,把拼音变化为方块字,没有技术含量,也不能解决同音字的问题,所以提倡表音文字是没有意义的。这种说法没有看到表音文字的优势:表音文字根本意义就在于把文字大大的简化了,而且对于逐渐消除口语中的同音字词,加强口语的完善和独立性,也起到了很好的监督作用。
首先,每一代人都必须花费数年至数十年的时间学习汉字,这对于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来说,都是一种巨大的浪费。假如汉语也能采用表音文字书写,那么学习写汉字就只需要在学习语言之外花费区区几个星期到几个月时间,这在整个中国历史上,都是一个貌似遥不可及的美好梦想。然而,在我们已经掌握了表音文字这种文字工具之后,距离这个美好的梦想,只有一步之遥 ---- 那就是在遇到纯表音文字无法区分的同音字时(比如《施氏食狮史》),应当有足够完善的措施帮助区分原本汉字可以区分的意思。在技术上其实这个要求并不太难满足,就是在纯表音文字无法辨义的时候,继续使用表意的汉字。于是这个要求其实就是设计一种和汉字形体相配的表音文字以便和汉字搭配使用。然而,我们目前缺少的,就是这样的一种文字。这就是表音方块字这个提法的意义。具体来说,我们的拼音,使用拉丁字母书写,不适合与汉字混用,有明显的违和感。而另一套表音符号 ---- 注音符号 ---- 虽然每个符号与汉字形体接近,但拼写与一个汉字等量的音节时,也会变为一长串符号及声调,也有严重的违和感,而且在实践中还不难发现,松散的注音符号拼读速度往往比汉字慢很多。因此,我们需要建立并且实践一种新的拼音文字,也就是表音方块字。
从历史的角度来说,从象形文字转变为拼音文字的历史过程中,往往需要经历一个音节表音文字的阶段。也就是用一个符号,表示一个语言中的一个音节。如果词语含有多个音节,就用多个符号表示。在词语语音不重叠的情况下,这样的文字是可以辨别意思的。即使有少量的同音词,往往也可以通过上下文来区分。仍然无法区分的,可以通过调整用词来解决,这些我们应该都有体会。我们提出的表音方块字,其实就是这样的一种音节文字。历史上是对象形/表意文字的发展,起到过良好的过渡作用的。虽然在世界上不少地区,这个过渡时期发生在几千年前,我们的表音文字虽然来得有点晚,但总比永远没有好。
从保护中国历史文化角度说,我们倡导的是保留汉字的存在,让中国人能够了解自己的历史和文化。但是保留文化,并不意味着,排斥新的事物。我们在保留汉字的同时,并不妨碍我们采用表音文字。相反如果没有表音文字,汉字本身的发展也可能会受到阻碍,因为今天已经很少会有人去造新的字。这会造成新的语音无法被书写下来,有用的外来词也没法被有选择的吸收入日常语言中,比如非常具有活力的 iPhone 和 WiFi 等词,以及科研方面的诸多至关重要的新兴术语等等。
总之,表音文字的确简单,但是不意味着肤浅,相反它是一种意义深远的文化元素。它的伟大源自平凡。
纯表音词语连用时无法有效分词,影响语意的理解。对于汉文书写不留空格来说,纯表音方块文不适用。
jkayreb 发表于 2018-6-1 11:42
纯表音词语连用时无法有效分词,影响语意的理解。对于汉文书写不留空格来说,纯表音方块文不适用。
...
先生所言有些道理。如果汉字较多,的确可以不分词。如果表音文字较多,可以参考韩文模式,可以分词。
白话文应用已经形成了分词习惯,这种习惯就是单音节词基本上都添加了使语义更加明确的前后缀,变成双音节词了。介词、连词、助词、感叹词,在通篇中,占比很小;数词、量词,常配合使用;代词有语境指引,词义自明。特别是较多成语的应用,使白话文口语化的形成,为汉语的词本位创造了条件。语言的词本位,才是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条件。汉语拼音化的条件已经成熟,所缺的只剩下文化圈的一个共识。不过,汉语拼音方案太烂,充当不了拼音化的文字,修正汉语拼音方案,解决拼音化的技术问题,如今有网络,调动全民积极的,集思广益,解决不难。遗憾的是,“国家”垄断了,占着茅坑不拉屎。
柴氏世界语,有人自建网站宣传、使用,并没有政府强加禁用。曰氏音标,自吹自擂,不见行动,却嫌茅坑太少,容不下。果真是这样吗?少壮不努力,老来空悲叹,有用吗?若是真有用,不会连基本的音节表都没有吧?
表音文字最大的优点是能够与汉字共存,并且达到与汉字混合使用的目的。
而表音文字最大的缺点是离不开汉字,离开了汉字就表达不出完整的语意。
楼主若造出上述PC加注体字的ttf字库,就能与汉字共同发展与各自发展。
GB2312字表中的施音字的PC码或CP码,没有同码字。故可代汉字与或共同存在。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