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取经之八——好德如好色?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2-2-1 23:06 编辑人生取经之八——好德如好色?
作者:愚夫老戎
孔子希望人能好德如好色。
好色是以“我”为主的,“色”仅是愉悦、满足“我”的手段(“我”与“色”之间是不平等的),使“我”得到满足是“我”最渴望、对“我”也最重要的目的。
修德则既以我为主,又以德为主,还以他人为主,人我是平等的,且德与人、与我亦是平等的。德居于人、我之间,中庸、恰切。所以,德并不是色,不是手段,不能据德为己有。显然,追求德与好色,是两回事。因此,“好德如好色”,只能是针对好色的矫枉过正之法,不算追求道德的正确姿势。如好色之德,与好色之“枉”相同,比如说,“道德绑架”便是。
好色之“枉”在于失去平等,也就失去平衡,没有制衡,最终,必然是“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而“如好色之德”,则无非两种:一种是执著于德,就是下德,下德“不德”;另一种是好名,以德钓名,久之则“人生如戏,全靠演技”。
欲望的人生、刻意追求的人生、偏执的人生,都是与道德的本意相悖的。其错误的根本是同一个,即坚持一元论(如欲望以“我”为“一元”,唯我独尊)。
道德的根基是整体论,由此探求天人之道,以求天人合一:天与人、我与人,既融合又独立,天人(人我)之间以道(德)连接,以道(德)为界,止于至善,平等,平和,各得其所,祥和宁静。一个人能深切体认道所能带来的这份平和、宁静,并完美地践行,便达到了厚德载物的境界。
与此相悖,一元论(一神教、形而上学)则执著于将万物归于一元,将世界占为“我”有,不知止,不知静,躁动妄为,必然在“大费”(耗尽)后,而“厚亡”。
故,德不求人好(hào),只是平等、温暖地待人,恰如春阳之待人。因此,道德出于自然界的美好对人的启发:由自然发现道,由道进于德。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德不会巧言令色取悦他人。相反,那些执著于自私目的的人,则往往要挖空心思地改变他人,改变世界,以达到占有一切的目标。因此,当一个人相信“活着就要改变世界”时,他就开始远离道德,远离自然了。当一个社会充斥了这样的人(比如西方国家的人们,不追求自然地活着,而追求自由),这个社会就必然扭曲、变态、不自然:妖孽频出,以妄为常;人人追求享乐、刺激,鼓起无止境的欲望、贪婪,慕求时尚、新潮、有趣;把自然、平和、宁静,视作平庸、乏味;把日常的、有益身心的劳作、辛苦看做累赘、苦役,甚至是人生的失败。这样的社会还能指望长久吗?当然不可能,他们连孩子都懒得生了嘛!
在此,请允许我再重复一遍老子的警世之言:甚爱必大费,多藏必厚亡。当人们都去喜欢有趣的东西,谁还会爱惜平凡的事物?他们只能被丢弃在尘埃中吃灰。那么,凡人凡行呢?连凡人自己都不爱惜自己,甚至鄙视自己,还相互鄙视,这个世界是不是已经过于扭曲了呢?
不用说,人人都喜爱美食。中国每个地方都有各自当地的美味小吃。这些小吃的做法是怎么来的呢?当然是前人出于对平凡食物的喜爱,而用心发明、创造了种种巧妙的加工、制作方法,令平凡的食材酝酿出不平凡的美味。这说明什么?这说明,世上没有平凡的事物,只有平庸的心灵。
任何事物都是十分复杂而精巧的造物,从来不平凡。如佛家说,一粒沙含三千大千世界。人们只要用心去对待它们,必然能化“平凡”为不凡。当一个人能随时随地从身边发现美和不凡,还需要汲汲于所谓的“诗与远方”吗?
所以,珍惜平凡吧!平凡可以人让人迸发出无穷的不凡。
相反,那些盲目崇拜“出色事物”的人,只会在付出高昂代价后,变得更加苍白而窘迫。
故,德不求人好(hào),只是平等、温暖地待人,恰如春阳之待人。因此,道德出于自然界的美好对人的启发:由自然发现道,由道进于德。故老子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所以,德不会巧言令色取悦他人。相反,那些执著于自私目的的人,则往往要挖空心思地改变他人,改变世界,以达到占有一切的目标。
所以,珍惜平凡吧!平凡可以人让人迸发出无穷的不凡。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