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斐君:我的忧思:端午返乡见闻,大时代下的农村真实...
夏斐君:我的忧思:端午返乡见闻,大时代下的农村真实现状这次端午返乡,在农村老家听闻了很多事情,我觉得很有典型价值,大体反映了当前形势下农村和基层的真实现状,因此记录下来。
老家坐标安徽中部某县,经济发展水平和现状基本上能代表中西部大部分县域。因此,这篇见闻,讲述的不仅是我老家,也可以说是大部分农村和基层的现状。
返乡见闻,从几个亲戚和熟人的故事说起,为尊重隐私,部分人名为化名。
一、应届毕业生张一帆的焦虑
张一帆,是村里今年的应届毕业生,省内二本大学毕业(斐君注:由于农村中学和县中的凋敝,农家子弟绝大多数上的都是二本三本,一本非常少),端午之前拿到毕业证正式离校。但由于工作还没落实,于是先回来家,再谋下一步出路。对于儿子没找到工作,他的父母很是焦虑,邻居和同村的人也哀叹读书无用。
跟张一帆聊过之后才知道,他们班六十多人,只有不到10人落实了工作,这些人大多是家里有点门路和资源的,其他人都是毕业再找工作,今年的大环境下,他们对找到合适的工作不抱太大希望。
据了解,邻村也有好几个没有落实工作的应届毕业生。没有找到工作返乡的这几个大学生,除了给一些无聊之人增添了谈资,也给本就凋敝的农村平添了一丝忧愁。
村里有几个年轻人在合肥当快递员、送外卖、开网约车,虽然比较辛苦,但收入尚可。闲谈中,张一帆也说实在不行,也去送外卖,先干着再说,不能在家啃老。我深知毕业生第一份工作的重要,但也不好劝他什么,今年就业确实太难了。
二、疫情对务工的冲击
同村的张伟,在宁波一家电子厂工作了十多年,端午节前不久,厂里发了裁员通知。张伟是老员工,不在裁员名单之列。但留下的员工上班时间几乎翻倍,并且还需上夜班,工资却没有任何变化。这在张伟看来,就是对老员工的变相裁员。
张伟和几个人不甘心,多次去厂里申诉,希望能给老员工一些照顾,但始终无果。其实他也知道,这两年疫情,厂里也很困难,扛过了2020和2021年,没想到2022年更难。虽然他很想辞工不干,但也怕下家也是一样的情况。
同样情况的还有在家门口务工的村民。镇上有一家食品加工厂,产品主要销往饭店酒店,疫情之下,餐饮生意惨淡,之前还三班倒加班,现在则是干几天歇几天。歇,意味着没有收入。
疫情对城市居民的冲击,也波及到了在城里的务工者。李婶在合肥做保姆,月工资6000元,这个收入对于一个识字不多的农村妇女来说非常可观了。按理说,她的幸福感应该可以。但端午回家,言谈中也挺愁。
听她说,男雇主前段时间因为疫情失业在家,一直在找工作,找了一个多月都没找到,心情不好,雇主家气氛非常压抑。端午放假前,雇主跟她商量,由于特殊情况,想把工资降一降,李婶很为难,说端午回去再说。
上面说的张伟几人,家里要么是孩子马上要买房成家,要么是买房后要还债还房贷,都急需用钱,恨不得一块钱掰成两块钱花,今年的情况,对他们的冲击确实比较大。
三、疫情下农村发生的几件事
疫情对农村的影响,举几个例子。
第一个例子。关于疫苗接种一刀切。第三针、加强针不是必须要打的,是自愿的。但是在农村,不想打也不行,村干部总有各种办法让你去打。我估计是因为层层考核,村干部也是不得已,毕竟谁也不愿意干这个吃力不讨好的事情。疫苗如此,奇葩的春耕证也是如此。
第二个例子。关于核酸检测。农村现在也是常态化核酸,但是第三方检测机构都不大愿意来农村,于是乡镇卫生院抽调大批人力参与核酸检测,结果导致卫生院人力匮乏,老百姓正常看病就医受到较大影响。同样情况的还是乡镇政府,每到核酸检测,几乎全员下乡驻村驻点,其他日常工作难以兼顾。
第三个例子。有个亲戚前不久去世,几个儿子都在上海打工,当时上海虽然部分解封了,有个儿子能赶回来,但是回来也要隔离观察,来不及送终。就这样,几个亲戚帮着送了终,先火化,等儿子们回来隔离结束后再正式安葬。据说,老人临走之前撑了很久,希望能见孩子们最后一眼。
四、家门口厂子的变化
前几年,老家所在的乡镇有不少厂,有电子厂、服装厂、渔网厂、家具厂,吸纳了很多村民就近务工。但是,几年下来,这些厂都不见了,只剩下几个做混凝土的搅拌站,因为新农村建设、脱贫攻坚、乡村振兴都有很多基建项目,基建必用混凝土。当农村只剩下一座座突兀的搅拌站,这就要引起重视了。至于之前那些厂是怎么消失的,我没有细究,估计大概率是经济大环境的原因。
五、关于基层治理
家里有个亲戚是乡镇干部,很能说,端午回家,跟他聊了很多。由于他马上快退休,所以没有什么顾忌,跟我说了很多基层的真实情况。根据他的讲述,概括梳理如下。
其一,乡镇成为形式主义的重灾区。
乡镇形式主义的主要表现:一是填表格、做材料,应付上面检查。二是干部避责,主责干部为了不被问责或者出事脱责,不是实质性地将工作做好,而是步步留痕、事事有迹,将工作程序做得滴水不漏,防止问责、便于脱责。三是什么事都请示汇报,等待上面的指示,唯上思想严重,缺乏责任担当,上面没说的不做,有明确指示的才做,亦步亦趋,自身的灵活性、主动性没有发挥,以往基层治理的活力和内生力不再。
其二,基层工作不再讲究变通。
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即“变通”,是基层工作的应有之义。但是由于各种原因,现在的基层普遍存在“不变通”的现象。亲戚说,要是放在过去,上面的政策不符合基层实际,他们就会向上面沟通反映,然后共同研究制定符合本地实际的政策。现如今,基层干部不仅不变通,甚至不再反映情况,上面怎么说,下面就怎么做,根本不管工作做了以后的效果如何。他们只对落实了上级工作感兴趣,不再关注工作效果。
其三,上对下从“结果管理”到“过程管理”。
结果管理实质上是“包干责任制”,下级有较大自主权。过程管理又称“政策执行监控”,上级不仅决定下级做什么,还规定下级怎么做和评定做得怎么样。过程管理之下,下级的自主权、自由裁量空间受到限制,成为按部就班、不偏不倚、没有自主思考的执行者。
层层加码和各种一刀切,与过程管理也大有关系。
过程管理之下,上对下除了目标上的层层加码,还在规章制度上层层加码。每一级都生怕下级给自己捅娄子,为了保护自己,就得给下级更多的“枷锁”,越是级别低,枷锁也就越多。而下级为了避责、脱责、免于问责,一切都按上面说的办,“宁过勿不及”。由于自主性和积极性的降低,下级很少、也可以说没有动力去因地制宜、根据本地实际执行上面的政策。
至于是怎么从“结果管理”变为“过程管理”的,是普遍情况还是个别情况,就非常复杂了,不在此文讨论之列。
关于基层治理的这些现象,在之前文章“无论是应对外部环境,还是防控疫情,中国都急需补齐一个短板”里我也提到:
随着“准战时经济”成为常态,统筹安全与发展、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成为新时期的硬要求,加上推动共同富裕、应对外部挑战、打通内外循环、建设统一大市场等等全新的工作,都需要很强的治理能力和现代治理思维,即我们非常熟悉的那句话——“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各种一刀切的懒政式治理,已经远远不适应时代要求了。
各种不合理、不符合治理规律的“过程管理”何尝不是一种懒政。
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的大国治理,是个世纪课题,是一道难题,也是一道必答题。
结语:
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只有下沉到一线和最基层,才能发现真问题、听到真声音。这是此次端午返乡最深切的感受。
当前大国博弈正酣,各种突发和不确定情况不断发生,都说广袤的农村是我们的战略回旋空间和战略备份所在,但是,要想让农村真正成为一个战略支撑和备份,还需要花大力气做很多事情、补很多短板。
真诚希望有智者和有志者们,多关注农村和基层,多下沉一线,多做些扎实深入的调查,为国家献计献策,真正使乡村振兴起来,让民族复兴更有底气,让中国崛起的基础更加扎实牢固!
——全文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