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33|回复: 0

岭南原始孟高棉-苗瑶祖先与侗台祖先人群迁变示意图

[复制链接]

4

主题

9

帖子

8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8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8 17:15:5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碰运气VI 于 2019-8-28 17:22 编辑

岭南原始孟高棉-苗瑶祖先与侗台祖先人群迁变示意图
地学演绎 莫如波 2011.9.6
201109.gif
  1、从地理分布上,原始孟高棉与苗瑶祖先可能是相连的,后来由于侗台祖先人群的扩张把岭南混有M7的原始孟高棉-苗瑶祖先人群给覆盖了,因此,岭南就缺失这群人的后裔(苗瑶是后期从湘地迁来的),造成岭南侗台人群几乎没有M7,见李辉等的数据。

  2、岭南可能也存在过层层覆盖:最早的原住民应是广西一带的O2a-M95;接着是M88+M117+M7+M122*人群向西南方向扩张;再有是侗台人群M119(混有O2a)向西扩张,并把M88+M117+M7+M122*人群覆盖或赶往中南半岛;还有就是春秋战国时期湘地扬越的南侵及岭南被楚国占领,过程导致长江中游的O3系进入岭南,当中应混有M7;最后是汉人的到来。

  3、岭南尤其是广西西部,中石器时代应存在过一种以M95+M88+M117+M7+M122*为主体的原始孟高棉-苗瑶祖先人群,后来他们被覆盖而消失了。但不排除在侗台人群的挤压下,部分向云南等西南地区的迁徙,西南少数民族可能有此族群的遗民。除开苗瑶,能满足M95+M88高频,同时混有M7+M117(M134)的有贵州百越系统的布依族、仡佬族、仫佬族、毛南族、壮族(单可人等)及云南的布依族、部分壮族、部分傣族(董永利等);从语言上,属孟高棉语族的佤族、布朗族、德昂族可能与孟-苗祖先人群有渊源,但父系单倍群差异较大(据石宏等),难以对应。

  4、早期的百越系统(主体是M119+M95,混有M134+M117等)与孟高棉-苗瑶系统(M88+M117+M7+M122*)是不互混的,理由:岭南侗台人群几乎没有M7,而半岛孟高棉几乎没有M119(或P203),见蔡晓云博士论文中的数据。

  5、示意图中的岭南侗台人群除M95+M88+M119外,还混有O3系统的M134、M117、M122*等,但没有M7,所以推测华南侗台人群的O3系统不可能源自苗瑶、孟高棉、扬越或楚人,很可能是岭南原住民,要不就是来自于北方中原。
   岭南侗台是在什么时候混进M134、M117等O3成员的?因其在台湾原住民及海南原住民中没有,故应晚于盛冰期结束时的1.5万年前;海南临高人M117比例高达26.7%,当中没有M7(据李辉等),其迁海南早于秦汉北方人南迁,>>>、>>>,可排除来自春秋战国扬越、楚人以及秦汉中原人的可能,或者真有可能来自传说中帝俊的后人,岭南侗台人的M117、M134*来自珠三角的“三首国”。(约4100年前,帝舜、帝禹曾与尧之子丹朱(帝俊)在九嶷山区发生旷日持久的战争,帝舜与帝俊都死于、葬于九嶷山,封豨也因这场战争被擒,并融到苍梧之野,封豨与苍兕融合为仓吾(苍梧)。帝俊死后,其后人禺号与尧之臣逃到南海立“三首国”,禺号的后人番禺后来成了南海神。番禺在南海称神,西江下游的凿齿有一部分便融合到番禺中去,剩下部分分布于肇庆-佛山称黑齿。番禺与共工之臣相柳氏又在博罗组合有“符娄”小国;符娄、番禺、番阳以鸟为图腾组合成禽人氏族部落,相关>>>) 据称,大部分M117的共祖年龄都不出5000年,>>>,如果临高人的M117也属这个范围,来自珠三角“三首国”帝俊等后人就变得很有可能,临高人较高比例(26.7%)的O1a-M119似乎也支持来自珠三角的水越(南越)。当然,根据蔡晓云博士论文,中南半岛的M117的共祖年龄达到2万年左右,再加上M117、M134*在侗台人群中普遍有较大比例,不能排除岭南侗台的M117在万余年前已经存在于族群当中。
  6、示意图中粤桂湘交界空白处显然是为O3主体预留的,O3系主冰期结束(11.7kaB.P)后就向北方分出以M117+M134+002611为主体的北方族群,他们可能分两批北渡长江向北方迁徙,早批发展成旱作农业,如磁山文化、裴李岗文化、大地湾文化、兴隆洼文化等,晚批带去稻作技术,如贾湖文化、山东后李文化等。
  7、苗瑶的M7早期可能与M95、M88混在一起,居于桂北、黔东、湘西一带,大约六七千年前才从湘西北渡过长江,并形成大溪文化等,因此,这群人并未能对北方人群产生影响。大溪-屈家岭文化约有40%的葬俗为新石器早、中期广西地域所流行的屈肢葬大溪遗址的古DNA主要是O3d-M7,次为O2a及O3*(据李辉等)。
  8、刘志一《从玉蟾岩与牛栏洞对比分析看中国稻作农业的起源》一文称,玉蟾岩遗址附近均为喀斯特地貌,多岩溶山峰,溶洞很多,附近有文化性质相同的三角岩遗存(碳14年代12060±120年),类似于玉蟾岩这样的从旧石器文化向新石器文化过渡的全新世早期遗址还有上百个未发掘。近期考古人员在玉蟾岩遗址北面约6公里的福岩洞发掘出大量的动物牙齿化石、少量动物骨骼化石及四颗人牙化石,年代可能在晚更新世晚期(据说是1.6万年前)。湘南一带或者隐藏着早期O3人群更多更大的秘密。
年代判断
  早期:Karafet等的数据及图件,南岛旧石器晚期移民的主体是O2a*-M95,也混有一定比例的O1a*-M119(O1a1-P203)及少量O3*-M122,但没有O2*-P31、O2a1-M88、O3a3c1-M117、O3a3b-M7及O3a4-002611;据兰海,印度东北的蒙达人群及中南半岛西侧的尼科巴岛人群的O2系统全为O2a*-M95,既没有其上游的O2*-P31也没有其下游的O2a1-M88,几乎没有O3系统;有数据,蒙达人群O2a的共祖年龄不大于1.5万年(据baiyueren),印度南亚语族O2a的共祖年龄为1.7~2.8万年(文献),与O2a相对应,尼科巴岛有特异标记的母系B5a1*的分化时间约为1.8万年前(据baiyueren)。这些说明在3~1.5万年前的末次盛冰期,中南半岛生活着一群以O2a*-M95占绝对优势的人群,东海岸混居着一定比例的O1a*-M119(O1a1-P203)及少量O3*-M122,而西海岸则是清一色的O2a*-M95,他们趁着低海平面迁入海岛;同时推断,期间,O2*-P31、O2a1-M88、O3a3c1-M117及O3a3b-M7尚未进入中南半岛,孟高棉祖先进入中南半岛的年代应不早于1.5万年前。
11120916.gif
  晚期:新石器中晚期,岭南曾发生过一场有肩石器文化的扩张,从东往西影响到广西、云南及中南半岛等地,传入海南岛最早大概在6000年前,由于海南岛的黎族没有O3系,因此认为,这期有肩石器文化的扩张应不是源自原始孟高棉-苗瑶祖先人群,而是来自侗台人群的祖先-百越,相反,期间可能是原始孟高棉-苗瑶祖先在岭南受百越排挤的时期。原始孟高棉-苗瑶祖先人群O2a1-M88、O3a3c1-M117、O3a3b-M7、O3-M122*在岭南的扩张及进入中南半岛应早于新石器中期,过程可能发生于中石器时代至新石器早期。链接:西樵山五千多年前的双肩石器(图组)、海南五指山发现四-六千年前的有肩石斧、台湾圆山文化四千多年前的有肩石斧。
  关于亚洲东南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的分布与流传,傅宪国《论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考古学报1988年01期)一文的结语有:“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尽管只是我国南方地区原始文化中的两种因素,可其延续时间之长、流传范围之广,却为其它文化因素所罕见。它不但构成我国南方地区原始文化的两个主要特征,而且也是研究西太平洋地区原始文化的交流和影响的两种指示物。有段石锛和有肩石器尽管在一定的范围内交汇、融合,可都有各自明显的起源中心和分布区域。有段石锛在长江下游地区发源后,主要循东路南下,进入南太平洋岛屿。有肩石器在珠江三角洲发源后则主要循西路南下,进入中南半岛、马来半岛及南亚诸国。似乎说明中国南方地区的原始文化对东南亚、太平洋诸岛屿的影响也有其区域性。”可判断,新石器晚期,岭南南越文化并非源于或从属于东越文化。
相关文章:
岭南、中南半岛及云南之间的父系基因流关系
南岛的O1a*-M119、O2a*-M95及O3*-M122应是末次盛冰期移民

O3-A.gif
  ①.mt-A诞生于3~2.5万年前的贺江中上游地区,孟高棉-苗瑶族群欠缺A,由此推测,原始孟高棉-苗瑶的O3系统(M117+M7+M134+M122*)在母系A诞生前已向西分出。
  ②.伏羲族系大约诞生于1.1万年前,北方华夏族群、东夷族群及兴隆洼支系当属伏羲族系,当中母系有A,湘西北彭头山文化与贾湖文化有同源关系,因此,彭头山人群也应属伏羲族系,其应是一群以O3(M117+M134+002611)占绝对优势、混有少量O2*-P31、母系有A的族群。
  ③.原始孟-苗族群不属伏羲族系,新石器早期的彭头山人群应还没有孟-苗系统的M95+M88+M7。彭头山遗址见二次葬,还未出现屈肢葬,新石器早、中期广西骆越流行的屈肢葬见于湘西南七八千年前的高庙遗址及鄂西六千多年前的大溪文化。大溪文化的古DNA以O3-M7为主,当中有O2a。由此判断,七八千年前,原居广西北部的原始孟-苗开始进入湖南并向北过长江到达鄂西,过程孟-苗父系的O3-M7、O2a(M95、M88)融入到湘西鄂西伏羲族系当中并形成荆蛮族群。
  ④.高庙文化很发达,陶器上的八角星刻符可能是伏羲八卦的某种形式,“高庙文化最初(约7800年前)出现的八角星纹以及獠牙兽面、鸟载太阳等图像,在较晚时期逐步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黄河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在洞庭湖区的坟山堡、汤家岗遗址,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辽宁小河沿遗址南台地,出土的某些陶器或玉器上均见到与高庙文化完全类同的八角星纹”(如下图)。后来的城头山遗址、凌家滩遗址等都发现有类似于高庙遗址的、与墓地相结合的祭坛(见《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贵州远口镇坡脚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和平乐纱帽山遗址等均出土有其主体特征属于高庙文化的遗存。之后,来自洞庭湖区的大溪文化对更大的区域产生了强势覆盖(见贺刚,陈利文《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与影响》2007)。荆蛮族群可能是在伏羲族系、伏羲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孟-苗人群所形成的,主要爆发于有M95、M88、M7的高庙人群后裔大溪文化期,新石器中晚期荆蛮族群遍及长江中游地区。

bajsw2.jpg
右图:安徽含山县凌家滩遗址(5.3kaB.P)出土的原始八卦图玉版
1449596130061569090.jpg


   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吴安其《长江黄河流域和华南地区的古代语言》(现代人类学通讯.2012年.第六卷)文摘:“汉藏、南岛和南亚语系有着一系列形式相同的形态特征,如*s-使动前缀,自动词*m-前缀,*-n名词后缀等,以及一些基础词有相同或相近的词根。它们原本可能来自古华南语(或称华澳语)。汉藏、南岛和南亚诸语是在早期华南语言的基础上形成的。”八九千年前汉藏语北上淮河和黄河流域形成早期的汉藏”“古汉语的词跟藏缅语、南岛语的关系最为密切,复辅音声母对应藏缅语的复辅音声母和南岛语的复音词头两个音节的辅音。”“湘西地区原本是南亚文化,后为苗瑶人所居住,这与苗瑶语中包含着南亚语底层的情况符合。(颜其香,周植志.1995)”“湘西原有的土著文化战国以后由湘西北开始渐为湘北文化,即古苗瑶文化所取代,现代苗瑶语不同支系中保留的南亚语的成分,这是原湘西等地南亚语的遗存。”
wortextb.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2 20:35 , Processed in 0.048068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