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24|回复: 0

韵书、字书序言组文

[复制链接]

89

主题

140

帖子

20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83
 楼主| 发表于 2021-3-20 19:38: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义然 于 2021-3-20 19:55 编辑

韵书、字书序言组文
王义然
    研究音韵,在网上发现《洪武正韵》、朱彝尊重刊古本《广韵》与张麟之重刊《韵镜》等书原本。书中所载,有宋濂《洪武正韵》序、陆法言《切韵》序、长孙讷言笺注《切韵》序、孙愐《唐韵》序(再版)、潘耒张氏重刊古本《广韵》序、朱彝尊重刊古本《广韵》序、张麟之重刊《字母括要图》附言、张麟之重刊《韵镜》序等文。笔者按照古版书图片页面所载内容,另加《御制康熙字典序》,逐字输入电脑,并分章断句,酌加标点,编成此word文件,名之为《韵书、字书序言组文》,以与语言文字爱好者分享。
一、宋濂《洪武正韵》序
    人之生也则有声,声出而七音具焉。所谓七音者,牙、舌、唇、齿、喉及舌、齿各半是也。智者察知之,分其清浊之伦,定为角、征、宫、商、羽,以至于半商半征,而天下之音,尽在是矣。
    然则音者,其韵书之权舆乎?夫单出为声,成文为音,音则自然恊和,不假勉强而后成。虞廷之赓歌,康衢之民谣,姑未暇论。至如国风雅颂四诗,以位言之,则上自王公,下逮小夫贱隶,莫不有作。以人言之,其所居有南北东西之殊,故所发有剽疾重迟之异。四方之音万有不同。
    孔子删诗,皆堪被之弦歌者,取其音之恊也。音之恊,其自然之谓乎?不特此也,楚汉以来,离骚之辞,郊祀安世之歌,以及于魏晋诸作,曷尝拘于一律?亦不过协比其音而己。
    自梁之沈约,拘以四声八病,始分为平上去入,号曰类谱,大抵多吴音也。及唐,以诗赋设科,益严声律之禁。因礼部之掌贡举,易名曰礼部韵略。遂至毫发弗敢违背。虽中经二三大儒,且谓承袭之乆,不欲变更。纵有患其不通者,以不出于朝廷学者,亦未能尽信。唯武夷吴棫,患之尤深。乃稽易、诗、书而下达于近世,凡五十家,以为补韵。新安朱子,据其说以协三百篇之音,识者虽或信之。而韵之行世者,犹自若也。
    呜呼,音韵之备,莫逾于四诗。诗乃孔子所删舍,孔子弗之从,而唯区区沈约之是信,不几于大惑欤。
    恭惟皇上,稽古右文,万几之暇,亲阅韵书,见其比类失伦,声音乖舛,召词臣谕之,曰: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若斯之类,不可枚举。卿等当广询通音韵者,重刋定之。
    于是翰林侍讲学士臣乐韶凤,臣宋濂待制,臣王僎修撰,臣李叔允编修,臣朱右、臣赵埙、臣朱廉典簿,臣瞿庄臣、邹孟达典簿,臣孙蕡、臣答禄与权,钦遵明诏,研精覃思,壹以中原雅音为定。复恐拘于方言,无以达于上下,质正于左御史大夫臣汪广洋、右御史大夫臣陈宁、御史中丞臣刘基、湖广行省参知政事臣陶凯。凡六誊藁,始克成编。其音谐韵协者并入之。否则,析之义同字同而两见者合之旧,避宋讳而不收者补之注释。则一依毛晃父子之旧,勒成一十六卷计七十六韵,共若干万言书,奏赐名曰《洪武正韵》。敕臣濂为之序。臣濂窃惟司马光有云,备万物之体用者,莫过于字。包众字之形声者,莫过于韵。所谓三才之道,性命道德之奥,礼乐刑政之原,皆有系于此,诚不可不慎也。
    古者之音,唯取谐协,故无不相通。江左制韵之初,但知纵有四声,而不知横有七音,故经纬不交,而失立韵之原,往往拘碍,不相为用。宋之有司,虽尝通并,仅稍异于类谱,君子患之。当今圣人在上,车同轨而书同文,凡礼乐文物,咸遵往圣,赫然上继唐虞之治。至于韵书,亦入宸虑,下诏词臣,随音刋正,以洗千古之陋习,猗欤盛哉。虽然,旋宫以七音为均,均言韵也。有能推十二律以合八十四调,旋转相交,而大乐之和,亦在是矣。所可愧者,臣濂等才识闇劣,无以上承德意,受命震惕,罔知攸措,谨拜手稽首,序于篇端,于以见圣朝文治大兴,而音韵之学,悉复于古云。
二、陆法言《切韵》序
    昔开皇初,有仪同刘臻等八人,同诣法言门宿。夜永酒阑,论及音韵。以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欲广文路,自可清浊皆通;若赏知音,即须轻重有异。吕静《韵集》,夏侯詠《韵略》,阳休之《韵略》,周思言《音韵》,李季节《音谱》,杜台卿《韵略》等,各有乖互。江东取韵,与河北复殊。因论南北是非,古今通塞。欲更捃选精切,除削疏缓,萧、颜多所决定。魏著作谓法言曰:“向来论难疑处悉尽,何不随口记之,我辈数人,定则定矣。”法言即烛下握笔,略记纲要。后博问英辩,殆得精华。于是更涉余学,兼从薄宦,十数年间,不遑修集。今返初服私,训诸弟子:凡有文藻,即须明声调。屏居山野,交游阻绝,疑惑之所,质问无从。亡者则生死路殊,空怀可作之叹;存者则贵贱礼隔,以报绝交之旨。遂取诸家音韵,古今字书,以前所记者,定之为《切韵》五卷。剖析毫厘,分别黍稷,何烦泣玉,未得悬金。藏之名山,昔怪马迁之言大;持以盖酱,今叹扬雄之口吃。非是小子专辙,乃述群贤遗意;宁敢施行人世,直欲不出户庭。于时岁次辛酉,大隋仁寿元年也。
考核:大隋仁寿元年公元601年
三、长孙讷言笺注《切韵》序
    讷言曰:此制酌古沿今,无以加也。然古传之已久,多失本源。差之一画,讵唯千里。见“炙”从“肉”,莫究厥由。辄意形声,固当从“夕”。及其悟矣,彼乃乖斯,若靡凭焉。他皆仿此,顷佩经之隙,沐雨之余,揩其纰谬,畴兹得失。银钩创阅,晋豕成群,荡栉行披,鲁鱼盈贯,遂乃广征金篆,遐溯石渠,略题会意之词,仍记所由之典。亦有一文两体,不复备陈。数字同归,惟其择善。勿谓有增有减,便虑不同,一点一画,咸资别据。又加六百字,用补阙遗,其有类杂,并为训解,传之弗谬。庶埒笺云。于时岁次丁丑大唐仪凤二年也。
考核:大唐仪凤二年即公元677年
四、孙愐《唐韵》(再版)序
    盖闻文字聿兴,音韵乃作。《苍颉》、《尔雅》为首,《诗颂》次之,则有《字统》、《字林》、《韵集》、《韵略》,述作颇众,得失互分。惟陆生《切韵》,盛行于世。然隋珠尚类,虹玉仍瑕。注有差错,文复漏误。若无刊正,何以讨论?
我国家偃武修文,大崇儒术,置集贤之院,召才学之流。自开辟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上行下效,比屋可封,辄罄闻,敢补遗阙,兼习诸书,具为训解。
    州县名号,亦据今时。字体从“木”从“才”,着“彳”着“亻”,施“殳”施“攴”,安“尔”安“禾”,并悉具言,庶无纰缪。
    其有异闻,奇怪传说,姓氏原由,土地物产,山河草木,鸟兽虫鱼,备载其间,皆引凭据,随韵编纪。添彼数家,勒成一书,名曰《唐韵》,盖取《周易》、《周礼》之义也。
    皆(及)案《三苍》、《尔雅》、《字统》、《字林》、《说文》、《玉篇》、《石经》、《声韵》、《声谱》、九经、诸子,《史》、《汉》、《三国志》、晋、宋、后魏、周、隋、陈、宋、两齐书,《本草》、《姓苑》、《风俗通》、《古今注》、贾执《姓氏英贤传》、王僧孺《百家谱》、周何洁集《文选》诸集,《孝子传》、《舆地志》,及武德已来创置,迄开元三十年,并列注中。等夫舆诵,流汗交集,愧以上陈天心。
    又有元青子、吉成子者,则汝阳侯荣之曾孙。卓尔好古,博通内外,遁禄岩岭,吐纳自然,抗志钤键,栖神梵宇,淡泊无事,希夷绝尘,倏忽风云,灵焰怡怿,考穷史籍,广览群书,欲令清浊昭然。学之上,有终日而忘食,有连宵而不寐。
案《搜神记》、《精怪图》、《山海经》、《博物志》、《四夷传》、《大荒经》、《南越志》、《西域记》、《西壑传》、汉纂《药论》、《证俗》、《方言》、《御览》、《字府》及九经、三史、诸子中遗漏要字,训义解释,多有不载,必具言之。仔(子)细研穷,究其巢穴。澄凝微思,郑重详思,轻重期分,不令混(慁)糅。
    缄之金箧,珍之宝之而已哉!宁辞阻险,敢不躬谈?一诉愚心,克谐雅况。
    依次编记,而不别番。其一字数训,则执优而尸之,劣而副之。其有或假,不失元本。以四声寻绎,冀览者去疑、宿滞者豁如也。又纽其唇、齿、喉、舌、牙部,仵而次之。有可纽不可行之,及古体有依约之,并采以为证,庶无壅而昭其凭。
    起终五年,精成一部。前后总加,四万二千三百八十三言,仍篆隶石经,勒存正体,幸不讥繁。于时岁次辛卯天宝十载也。
考核:天宝十年即公元761年,开元30年即天宝元年公元742年。
五、孙愐《唐韵》(初版)序
    盖文字聿兴,音韵乃作。《苍》、《雅》为首,《诗颂》次之,则有《字统》、《字林》、《韵略》、《韵集》,述作颇众,得失平分。唯陆法言《切韵》,盛行于代。然随殊尚类,和璧仍瑕。遗漏字多,训释义少。若无刊正,何以讨论?我国家偃武修文,大崇儒术。置集贤院,召才学之流。自开辟以来,未有如今日之盛。上行下效,比屋可封。辄罄闻,敢补遗阙。兼集诸书,为注训释。
    州县名目,多据今时。又字体偏旁,点画意义,从才从木,著彳著亻,并析具言,庶无纰缪。其有异闻,奇怪传说,姓氏原由,土地物产,山河草木,鸟兽虫鱼,备载其间,皆引凭据,随韵编记。今加三千五百字,通旧总一万五千文。其注训解,不在此数。勒成一书,并具三教,名曰《唐韵》,盖取《周礼》之义也。
    皆按《三苍》、《尔雅》、《字统》、《说文》、《玉篇》、《石经》、《声类》、《韵谱》、九经诸子,《史》、《汉》、《三国志》、《晋》、《宋》、《后魏》、《周》、《隋》、《陈》、《梁》、《两齐》等史,《本草》、《姓苑》、《风俗通》、《古今注》、贾执《姓氏英贤传》、王僧孺《百家谱》、《文选》诸集,《孝子传》、《舆地志》及武德以来创置,迄于开元廿年,并列注中。等夫舆诵,战汗交集。恧媿上陈,死罪死罪。
考核:开元20年即公元732年
六、潘耒张氏重刊古本《广韵》序
    吴门张氏刻古本《广韵》成,余亟称其书之善,谓古音之条理犹可考见者,独赖此书之存。文人学士,宜家置一编。
    而人或未喻,有问余者曰:韵为诗设也,诗人用韵,乐宽而苦狭,今世俗通行之谱,仅一百七韵,此书乃分为二百六韵,得无繁碎而窘于押用乎?答曰:韵本乎声,声之自出,有唇、舌、齿、牙、喉之异,有轻重、淸浊、阴阳之殊。其播为音也,有宫、商、角、征、羽之辨。昔人精于审音,条分缕析,如冬、钟必分为二,支、脂、之必分为三,删、山、先、仙必分为四,岂好为繁琐哉。亦本其自然之音,使各得其所而已。后世读字,失其本音,不晓分韵之故。遂举而并省之,使古音之相近而不相侵者,杂然混而为一,失莫甚焉。赖有此书,而最初立韵之部分,犁然具在。盖自陆法言等数人,斟酌古今南北,勒成一书,历代增修,虽有切韵、唐韵、广韵之异名,而部分无改。唐宋用以取士,谓之官韵,与九经同颁,无敢出入。宋末元初,始加改并。名为并其所通用,实则非通而并。且阑入他韵者多矣。今学诗者必宗唐、宋。而用韵不从唐、宋,其可乎?从此书所标之通用者,韵固未甞狭也,而无讹滥之失,不亦善乎?
    客曰:部分则闻命矣,书中收字太多,不尽适于用,且有一字而三四韵并收者,于义何居?曰:此书之作,不专为韵也。取说文、字林、玉篇所有之字而毕载之,且增益其未备,厘正其字体,欲使学者一览而声音文字包举无遗。故说文、字林、玉篇之书,不可以该音学,而《广韵》一书,可以该六书之学,其用宏矣。若夫一字而具数音,或有异义,或无异义,此即转注、假借之法。屈宋以降迄唐,名人率多用之。自后世删去复字,而古人有韵之文多不可读。一披《广韵》而其字具在,非出韵也,非叶韵也。夫韵书之作,非专为诗,非专为近体也。以为赋颂箴铭,以为长篇古体,惟恐其字之易尽也,而何嫌于繁乎?
    曰:本文之浩博可也,小注则粗;明字义可矣,而何姓氏、地理、物类方言之旁罗,曲载乎?曰:此正古人之善著书也,其文旣博,极古今而为书之意,欲举天地民物之大,悉入其中。凡经、史、子、志,九流百家,僻书隐籍,无不摭采,一公字也。而载人姓名,至千有余。言一“枫”字也,而蚩尤桎梏化枫,枫脂入地,千年变虎魄之说,无不备録。不惟学者可以广异闻、资多识,而世本姓苑、百家谱、英贤传、续汉书、魏略、三辅决録等古书数十种,不存于今者,赖其征引,班班可见,有功于载籍亦大矣。而近代刻《广韵》者,尽删去之,此古本之所以尤可贵也。
先师顾亭林,深明音学,悯学者泥今而昧古,实始表彰此书,刻之淮上。然其所见,乃内府刊本,已经删削者,久而觉其书之不完,作后序,以志遗憾。
    近歳,耒始见宋锓本于昆山徐相国家,借録以归。张子士俊,孜孜好古,得旧刻于毛氏,而缺其一帙。余乃畀以冩本,精加挍雠,梓之行世。因以告客之语,书于简端。若夫极论古今音之异同,得失而折衷之。以经,则有先师之音学五书在,学者究观焉可也。旧史氏松陵潘耒书。
七、朱彝尊重刊《广韵》序
    声韵之学,盛于六代。周颙以天子圣哲分四声,而学者言韵,悉本沈约。顾其书,终莫有传者。今之广韵,源于陆法言切韵。而长孙纳言,为之笺注者也。其后诸家,各有增加,已非广韵之旧。然分韵二百有六部,未之紊焉。自平水刘渊,淳佑中,始并为一百七韵。于是,合殷于文,合隐于吻,合焮于问,尽垂唐人之官韵。好异者又惑于婆罗门书,取华严字母三十有六,颠倒伦次。审其音而紊其序。逮洪武正韵出,唇齿之不分,清浊之莫辨。虽以天子之尊,行之不远,则是非之心,人皆有之矣。曩昆山顾处士炎武校广韵,力欲复古,刊之淮阴第,仍明内库镂版。缘古本笺注多寡不齐,中涓取而删之,略均其字数,颇失作者之旨。吴下张上舍士俊有忧之,访诸琴川毛氏,得宋时锓本,证以藏书家所传抄,务合乎景德祥符而后已,抑何其用力之勤欤?嗟夫,韵学之不讲久矣。近有岭外妄男子,伪撰沈约之书,以眩于世。信而不疑者有焉。幸而广韵仅存,则天之未丧斯文也。吾故序之,俾海内之言韵者,必以是书为准。
康熙四十有三年六月,秀水朱彝尊书。
考核:康熙四十三年即公元1704年。
八、张麟之刊行《字母括要图》附言
    读书难字过,不知音切之病也。诚能依切以求音,即音而知字,故无载酒问人之劳。学者何以是为缓而不急欤?余甞有志斯学,独恨无师承。既而,得友人授《指微韵镜》一编(微字避圣祖名上一字),且教以大略。曰:反切之要,莫妙扵此,不出四十三转,而天下无遗音。其制以韵书自一东以下,各集四声,列为定位,实以《广韵》、《玉篇》之字,配以五音清浊之属。其端又在于横呼,虽未能立谈以竟,若按字求音,如镜映物,随在现形。久久精熟,自然有得于是。蚤夜留心,未甞去手,忽一夕顿悟,喜而曰:信如是哉!遂知毎翻一字,用切母及助纽,归纳凡三折,总归一律,即是以推,千声万音不离乎是。自是日有资益深。欲与众共知,而或苦其难。因撰字母括要图,复解数例,以为沿(㳂)流求源者之端。庶几一遇知音,不惟此编得以不泯,余之有望于后来者,亦非浅鲜。聊用锓木,以广其传。绍兴辛巳七月朔三山张麟之子仪谨识。
庆元丁巳重刊(章)  
考核:绍兴辛巳即南宋公元1161年,庆元丁巳即南宋公元1197年。
冷僻字:㳂,“沿”的异体字。
九、张麟之重刊《韵镜》序
《韵镜》序作(旧以翼祖讳敬,故为韵鉴。今迁祧庙,故从本名)
    《韵镜》之作,其妙矣夫。余年二十,始得此学。字音往昔相传,类曰“洪韵”。释子之所撰也。有沙门神珙(恭、拱二音),号知音韵。甞著《切韵图》,载《玉篇》卷末。窃意是书作于此僧,世俗呼珙为洪尔。然又无所据。自是研究,今五十载,竟末知原于谁。近得故枢密杨侯倓淳熙间所撰《韵谱》,其自序云:  来当涂得历阳《切韵心鉴》,因以旧书,手加校定,刊之郡斋,徐而谛之,即所谓“洪韵”。特小有不同,旧体以一纸列二十三字母为行,以纬行于上,其下间附一十三字母,尽于三十六,一目无疑。杨变三十六分二纸肩行,而绳引至横,调则淆乱不协。不知因之则是变之非也。既而又得莆阳夫子郑公樵进卷,先朝中有《七音序略》,其要语曰:七音之作,起自西域,流入诸夏,梵僧欲以此教传天下,故为此书。虽重百译之远,一字不通之处,而音义可传。华僧从而定三十六为之母,轻重清浊不失其伦。天地万物之情,备于此矣。虽鹤唳风声,鸡鸣狗吠,雷霆经耳,蚊虻过目,皆可译也,况于人言乎?又云:臣初得《七音韵鉴》,一唱三叹。胡僧有此妙义,而儒者未之闻,是知此书其用也博,其来也远,不可得指名其人。故郑先生但言梵僧传之,华僧续之而已。学者惟有即,夫非天籁通乎造化者不能造其阃而观之。庶有会于心(自天籁以下十三字,又郑先生之语)。嘉泰三年二月朔东浦张麟之序。
考核:嘉泰三年即南宋 公元1203年。
张麟之1161年初刊《字母括要图》并有附言,1197年重刊《字母括要图》,1203年重刊《韵镜》并作序。
十、御制《康熙字典》序
    易传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书契,百官以治,万民以察。周官外史掌达书名于四方,保氏养国子教以六书,而考文列于三重。盖以其为万事百物之统纪,而足以助流政教也。
    古文篆隶,随世递变。至汉许氏,始有说文,然重义而略于音。故世谓汉儒,识文字而不识子母,江左之儒,识四声而不识七音。七音之传,肇自西域。以三十六字为母,从(纵)为四声,横为七音。而后,天下之声总于是焉。
    尝考管子之书,所载五方之民,其声清浊、高下,各象其川原,泉壤、浅深、广狭而生。故于五音必有所偏得,则能全备七音者,鲜矣。此历代相传,取音者所以不能较若画一也。
    自说文以后字书,善者,于梁则《玉篇》、于唐则《广韵》、于宋则《集韵》、于元则《韵会》、于明则《洪武正韵》,皆流通当世,衣被后学。其传而未甚显者,尚数十百家。当其编辑,皆自谓毫发无憾,而后儒推论輙(辄)多同异。或所收之字繁省失中,或所引之书滥踈无准,或字有数义而不详,或音有数切而不备,鲁无善兼美具可奉为典常而不易者。朕每念经传至博、音义繁赜,据一人之念、守一家之说,未必能通会罔缺也。爰命儒臣悉取旧籍,次第排纂。切音解义,一本《说文》《玉篇》,兼用《广韵》《集韵》《韵会》《正韵》。其余字书,一音一义之可采者,靡有遗逸。至诸书引证未备者,则自经史、百子,以及汉、晋、唐、宋、元、明以来,诗人、文士所述,莫不旁罗博证,使有依据。然后,古今形体之辨,方言声气之殊,部分班列,开卷了然,无一义之不详,一音之不备矣。凡五阅岁,而其书始成,命曰字典,于以昭同文之治。俾承学稽古者,得以备知文字之源流,而官府吏民亦有所遵守焉。是为序。
  康熙五十五年闰三月十九日
  日讲官、起居注、翰林院侍讲学士加五级 臣陈邦彦奉敕敬书

考核:康熙五十五年即公元1716年。
本文所涉冷僻字:
㳂,“沿”的异体俗字。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15 06:58 , Processed in 0.060884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