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王义然 于 2021-3-23 10:49 编辑
拼音教学 不应脱离汉语拼音方案 一、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及其韵母表 众所周知,历史上,国人曾使用反切法为汉字注音。1918年由北洋政府教育部下设的读音统一会颁行注音字母方案,人们开始用注音字母为汉字注音。1930年起,注音字母改称注音符号。 1952年,由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拟定现代汉语拼音方案(草案)。这个草案经全国政协和全国各界人士广泛讨论,由国务院专门成立的汉语拼音方案审定委员会反复审议和多次修订,才于1958年2月由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批准,作为正式方案在全国推行。 不难看出,方案的制定过程充分体现了民主、科学与法制相结合的精神,保证了方案的科学、合理和从众性。方案是由国家制定的,自然对每个中国人都具有规范性,全国人民必须共同遵守,尤其是教育界语言文字领域,更必须严格遵守。 笔者认为,这个方案最优秀的部分就是它的韵母表(见《方言论》文末)。这个韵母表吸纳了历史上音韵学研究的优秀成果,以图表结构与内容的统一,揭示了介音在汉语音节构成中的特殊地位;展现了由三个介音与开口呼韵母相结合而引起的韵母的开、齐、合、撮四类划分的本来面貌;也澄清了历史上学界一直争论不休的对韵摄和等这两个概念的模糊认识。它是国人对汉语音节构成逐步提高认识的结晶。 韵母表的第一行是介音行,列出i、u、ü三个介音。韵母表的第一列是单纯韵母列,列出十二个不含介音的单纯韵母。韵母表的其它三列都是含介韵母列,分别对应列出三个介音与各个单纯韵母相结合形成的含介韵母。每个含介韵母在图表中的位置正好就是其所含单纯韵母行和所含介音列的交叉点。 笔者在《介音论》一文中提到,把这个韵母表的o、e两行和eng、ong两行分别合并,则除介音行之外各行,每一行都对应着同一个单纯韵母,都属于音韵学上的一个独立的韵摄。这个韵母表的各列,第一列不含介音,第二列含有介音i,第三列含有介音u,第四列含有介音ü。这四列正好就是音韵学上所说的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等。所以,韵摄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就是这个韵母表的行特征,而等这个概念所反映的就是这个韵母表的列特征。因而,对照这个韵母表讲解韵摄和等这两个音韵学概念的本质与联系,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因为这个韵母表是按照介音一律从韵的原则编制的,表中已包含了所有含介韵母,所以,在使用这个韵母表时,那些含介的三拼音节都已因介音从韵而转化为两拼,因而,在教学实践中,只使用两拼法就可以了,可以减少三拼法教学的麻烦。 一目了然,韵母表共含三十五个韵母,加上韵母表说明文字中给出的特殊韵母er,汉语拼音中共有三十六个韵母。这就是在介音从韵原则下,构成汉语音节的全部韵母。 二、韵母表的历史渊源 笔者曾撰文《古代韵书的缺陷与中古韵母系统》。这篇文章中归纳的《中古语音韵母表》,是在认真解读等韵图的基础上完成的。在《康熙字典》所载的两个等韵图中,有一个叫《明显四声等韵图》。分析其干摄章见母下各等韵的汉字,发现其平声各等韵的字是“干、坚、官、涓”,去声各等韵的字是“绀、见、贯、眷”,其相应各等韵的韵母分别是:an、ian、uan、üan。同样,其根摄章见母下平声各等韵的字是“根、金、昆、君”,去声各等韵的字是“艮、禁、棍、捃”,其相应各等韵的韵母分别是:en、in、un、ün。这里的an、ian、uan、üan和en、in、un、ün,正好就是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中en行和an行的全部韵母。按照相同规律,把十二个韵摄全部整理出来,就编成了中古音韵母表如下: 说明: 1此表严格按《康熙字典》《明显四声等韵图》整理。十二个韵摄各对应一行。其中的裓摄实属介音摄,故从第五行提到第一行。 2、“裓”字读音标注为jì(gì),系据《康熙字典》《分十二韵摄首法》“裓知饥赍离而”句,各字韵母从i。此读音属于方言读音。 3、“歌”字的读音标注为guō,亦系方言读音,这种读法至今尚存。 这个韵母表实际上就是《明显四声等韵图》的缩略形式,也是最简形式。仔细观察可见,除多一个含介韵母iai之外,表格结构和内容都与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相同。这就是说,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就是由《明显四声等韵图》转化而来的。 笔者在《介音论》一文中,对《韵镜·四声等子》等韵图和《明显四声等韵图》进行认真比较,通过分析其图表结构和内容编排的差异作出判断:在良莠竞秀、玉石混杂的等韵图中,《明显四声等韵图》是最优秀的一个。这个韵图的编纂者,不仅准确地把握了韵摄和等这两个重要概念的内涵,而且还彻底弄清了在介音从韵原则下构成汉语音节的韵母的数量。迄今为止,这种认识仍是国人对汉语音节构成认识的最高水平。而这个等韵图,就是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历史渊源。 三、拼音教学严重偏离了拼音方案 小学一年级的时候,语文课本上的生字注音用的是注音字母“ㄅ、ㄆ、ㄇ、ㄈ,ㄉ、ㄊ、ㄋ、ㄌ”等,二年级时课本上便出现了现代汉语拼音“b、p、m、f,d、t、n、l”之类,四年级的时候(1958年)开始正式贯彻《现代汉语拼音方案》。因为经历了从注音字母到汉语拼音的转型期,知道注音字母因为介音“ㄧㄨㄩ”单列,含介音节的拼读必须使用三拼法。而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遵循介音从韵原则,只用两拼法就可以了。如镰刀的“镰”,用注音字母拼为ㄌㄧㄢ,拼读过程是“ㄌ、ㄧ→ㄌㄧ,ㄌㄧ、ㄢ→ㄌㄧㄢ”;而用现代汉语拼音,只要按两拼法,由声母l与含介韵母ian直接拼合就可以了。记得当时的汉语拼音韵母教学,都是严格按照拼音方案的韵母表进行的。后来从辅导孩子到辅导孩子的孩子学习汉语拼音,才注意到在中小学乃至婴幼儿教育的课本上,多年来一直按照二十四个韵母进行教学。二十四个韵母依次是: a、o、e;i、u、ü;ai、ei、ui、ao、ou、iu、ie、üe、er、an、en、in、un、ün、ang、eng、ing、ong。 很显然,拼音方案中的含介韵母ia、ua、uo、iao、ian、uan、üan、iang、uang等在教学实践中被无端舍弃。 汉语拼音方案明明是三十六个韵母,在全国的中小学语文教材中,就这么糊里糊涂变成了二十四个。令人费解的是,面对这样一个全局性偏离方案的重大错误,有国家语委,有诸多的语言文字研究机构和教学研究机构,竟然几十年都听之任之,默不作声。 乍一看来,二十四韵母教学,历时数十年,尚可进行,似无大碍。仔细想来则妨碍甚大。首先,二十四韵母教学无视汉语拼音方案的规范性和法定性,对其任意践踏,破坏了方案的严肃性,也暴露了学界的非理性。二十四韵母教学的非理性,主要表现在其对韵母表中的含介韵母既有舍弃又有保留的矛盾做法上。如,在ai行,舍弃了含介韵母uai,在ei行,却保留了相应的含介韵母ui;在an行,舍弃了全部含介韵母ian、uan、üan, 而在en行,却又完整地保留了含介韵母in、un、ün。这里,舍弃者为何舍弃,保留者为何保留,都没有什么道理可言,足见这种做法出自某些学者的主观臆断,是缺乏科学理性思维支撑的。 其次,二十四韵母教学,在实践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由于舍弃了大部分的含介韵母,在拼读这类韵母构成的音节时,不得不重新拾起三拼法进行教学。而三拼法教学在小学教育特别是婴幼儿教育中,是很难的。尤其是二十四韵母教学对含介韵母既有舍弃,又有保留。使得同属含介的音节,在教学中却有的用两拼法,有的用三拼法,这就扰乱了学生的理性思维,破坏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如,在拼读“坤”字的读音时,因为含介韵母un被保留,所以,用声母k和含介韵母un两相拼合,很容易就能拼出“坤”字的读音。而在拼读“宽”字的读音时,因为含介韵母uan被舍弃,所以必须用声母k、介音u和韵母an三者拼合,才能拼出“宽”字的读音。而要问这到底是为什么,恐怕不仅学生不懂,老师不懂,就是教材的编著者也是糊里糊涂。以其昏昏,岂能使人昭昭。 总之,笔者认为,汉语拼音方案是一个法定方案,也是一个优秀方案,其韵母表尤其优秀。长期以来,全国的中小学乃至婴幼儿教育,舍弃了韵母表中大部分含介韵母,实行二十四韵母教学。这种做法,不仅有损于拼音方案的严肃性,割断了韵母表的历史渊源,破坏了韵母表的完整性和科学性,而且也使现实的汉语拼音教学在师生间引起思想认识的混乱,增添了不少麻烦。这个问题,涉及全国的中小学及婴幼儿的汉语拼音教学,历时已达数十年之久,已经影响了两代人,是一个全局性积重难返的重大问题,应当引起学界充分关注,重新拟制教学大纲,审定相关教材,彻底予以纠正。 附:《明显四声等韵图》根摄章和干摄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