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861|回复: 0

重庆的错别字地名

[复制链接]

6

主题

13

帖子

28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7
 楼主| 发表于 2021-7-16 21:35:3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纯粹汉语 于 2021-12-11 21:01 编辑

    重庆和四川有很多地名叫“黄葛某”但写成“黄桷某”,比如“黄葛垭”“黄葛坪”,某处就写成“黄桷垭”“黄桷坪”。“黄葛”的名字来自黄葛树,是因黄葛树而得其名。有些人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是因为不会写“葛”字。汉字“角”是多音字,可读作“jiǎo”,可读作“jué ”。本地话“角”与“葛”同音,有的人懒得查字典,以为把“角”字加个木旁还是读“角”,既能与“葛”同音,又能指明这个字的意义类别,所以就有了“黄桷树”之误写。不过,这种错误只是出现在“纸上”,那些人是把“桷”字当成“葛”字写,所以虽然有些地方写的“黄桷某”,但重庆人四川人还是说的“黄葛某”,没有说“黄桷某”的,任何一个写“黄桷”字样的名称,人们仍然是称“黄葛”。这就是为什么“黄桷”时不时在某些地方看到,在世上却从来听不到,除了以讹传讹的电视台。
    精明的成都人在《四川方言词典》里,以给错别字增加注音的方式,试图牵强附会地把谬误变成真理,这不仅没有必要,因为四川话本来就是说的“黄葛树“,把“葛”换成“桷”是改是成非。并且这种随便任意的作法,与研究学术需要的严谨态度相悖。如果照这样如法炮制,那“苑“(错读作“碗”),“棘”(错读作“辣”),“莘莘”(错读作“辛辛”)等等数不清的错别字,都可以通过《四川方言词典》这样的“帮助”,理直气壮地泛滥成灾。
  虽然《四川方言词典》把“桷”注了个“go”的音,在方言里说、写成“黄桷(go)树”似乎是名正言顺了,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规定:汉语文出版物、企业事业组织名称,应当符合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规范和标准,不能使用方言字。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也是维护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里,把“桷”读作“葛”,是认错了字;把“葛”,写成“桷”,是写错了字。无论怎样,把“黄葛树”写成“黄桷树”都是错,与事实(大众称谓)和科学(《中国植物志》)都不相符。 文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我们的语言是“黄葛树”,符号就应该写成“黄葛树”。“黄桷树”这个符号没有对应的语言,是无本之木,所以,由“黄桷树”派生出来的所有名称都是谬误。
  有的人说写成“黄桷”是约定俗成的,这与事实不符。“约定俗成”是指名称经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而被公认,为大家遵守和沿用,并得到《新华字典》和《现代汉语词典》、《中国植物志》的承认,否则,那这些极少人的约定就没有“成”。并且你把它写成“黄桷”,就应该把它叫作“黄桷”,可人们仍然是叫“黄葛”,这也证明这里的“桷”是个错字,世人并没有公认这个“黄桷”。“黄桷”只是出现在部分地名和招牌上,地图上也有标注正确名称“黄葛”的,比如黄葛渡、黄葛村等等。同一副地图上出现正确名称“黄葛”与错别字名称“黄桷”共存的混乱情况!这叫“约定俗成”?这是低级错误!是在糟蹋文化的尊严,损害重庆的形象。现在一切事情都要讲规范,难道地名就不需要规范,可以任由错别字的名称大行其道?
    有的书上也写有“黄桷树”,不论什么书上写的“黄桷树”,都是源于错误的认识。最初写“黄桷树”的人一定是说“黄葛树”的,只是以为“桷”字就读“ge”,所以写成“黄桷树”,但他们仍然是说“黄葛树”。这就是为啥子有的人写成黄“桷“树,不说黄“桷“树,仍要说成黄葛树。
  那些现在还在写黄“桷”的人,或者是高高在上,脱离人民,没到市井坊间去听听百姓的声音,只是不假思索地照搬现成的东西,不管对错。(也说不定他们自己也是别字大王)。或者是思想麻木盲目跟风,明明知道人人都称“黄葛”,却要跟着别人写成从未有人叫过的黄“桷”!或者是没到过重庆四川,不知道当地的方言称谓,看到有写黄“桷”的字样,就依样画葫芦地写黄“桷”,不管地球上究竟有没有哪个地方有这个方言名称!这些人不明察详情,求索真相,致使黄“桷”一词缪种流传。看来喜欢偷懒是人类的通病,不论是不学无术的俗客,还是知识渊博的学者。   虽然这个错误已经很久了,但至今世上并没有人称黄葛树为黄“桷”树,也能证明黄“桷”并无“约定俗成”,只是某些人写错了字。


以上图片截自《百度地图》
“一个国家文化的魅力、一个民族的凝聚力主要通过语言文字表达和传递。规范使用语言文字,代表着国家尊严和文化传承,兹事体大。”(人民网-观点频道)。对文化应有诚惶诚恐的敬畏之心,即使一个字,也不能简单粗暴、混淆含糊。特别是学校的名字,学校名称具有强烈的示范作用,但依照有关规定,学校名称应根据学校所在行政区域(地域)因素确定相应的名称,有的学校就只能把学校的名称取作“黄桷某小学”!学校名称本应该严肃认真,字斟句酌一丝不苟,不能随波逐流,将错就错。如果在高考试卷上,考生写出“黄桷树”,老师该怎样判对错?“黄桷”不但显得特别滑稽而且荒谬,肤浅、和不负责任。有关单位应该对公众负责,特别应该对学生负责,尊重事实,尊重科学,尊重法律,匡正谬误,改正源于错别字的地名,纠正学校名称,以免误人子弟。
    据川农教授林鸿荣考证:“黄葛”一词最早见于北魏郦道元《水经注》的记述,“江水迳阳关,又东右迳黄葛峡,又右迳明月峡。”,已有一千多年历史。宋朝乐史的《太平寰宇记》,明代《蜀中名胜记》,清康熙《峨眉山志》以及清成都县志都有黄葛树的记录。
  黄葛树是《中国植物志》上的学名,林鸿荣解释,黄是“老树“之意,葛在《诗经》中就存在。《诗经·周南·樛木》曰:“南有樛木,葛藟累之……”(南方有一种树枝弯弯的大树,是因为葛藤(藟)的攀绕而压弯的)。因此,“葛”是“老树葛藟”演化而来。
  而“黄桷”一词,却无记载。
    “黄”字和“葛”字都有特定的植物学含义,而“桷”字跟植物学无关。在《中国植物志》上,黄葛树是学名,没有中文其他名称。“黄桷”一说,既不是来自权威,也不是来自广大公众,只是一些人自作聪明写出来的。明明有现成的、为人们所习用且词义显豁、理据充分的“黄葛树”一词,却弃之不用,偏要再去造一个于理不通、从未有人叫过的词“黄桷树”!生拉活扯地弄一个“桷”字来写成“黄桷某”,就像一出弄巧成拙的滑稽戏。“黄桷”与现实完全不符,既非大众称谓,也不是其来源黄葛树的正式学名,是明显的错误。不论“黄桷”的来源如何,延续了多久,错的就是错的,就应该更正。  如今重庆是国际大都市了,至少表面上应该有与其相称的文化内涵,如果向全世界展示这些由无知懒惰的人张冠李戴胡诌出来的错别字名称,岂不是要令人笑掉大牙。
  不过,笑死了人都是小事,大问题是,这种有错别字的地名,连累当地的几个学校、幼儿园也只得以错别字取名。“蒙以养正”,是指人从童年开始就应该施以正确的教育。可那几个学校的蒙童稚子们,一跨进学校就要被教以错别字,给正在求学求知的孩子造成负面影响,误导他们将随意篡改的汉语言当成正确的规范来使用。对于还未建立起牢固的正确词语搭配的学生来说,极容易产生先入为主的错误认识;乱取地名真是害人不浅,严重误人子弟,这让那些学校的老师校长们情何以堪!写“黄桷”的人无论怎样狡辩都难以自圆其说,因为地球上根本就没有哪个地方的方言中有“黄桷”这种称谓,甚至哪儿都找不出一个说“黄绝树”的人。请问你们自己是说的“黄葛”还是“黄桷”?

     爱因斯坦说:“凡在小事上对真理持轻率态度的人,在大事上也是不足信的。”一个错别字的问题,提出了这么久都不改,这种对待“小事”的态度,用爱因斯坦这句话来对照的话,就不好说了!

   习总书记说:“敢于直面问题、勇于修正错误,是我们党的显著特点和优势。”城市管理局早就纠正了这个错误,他们使用的都是规范的正式名称“黄葛树”。挂牌子的黄葛树上,牌子上都是写的“黄葛树”。“黄桷树”在重庆正规的植物名称中,无论是语言称谓(这个从来就没存在过)还是文字符号,都已经不存在了,存在的“黄桷”,只是民政局留下的一地错别字。希望重庆有关部门也能遵循习总书记的教导,把这个特点和优势尽快在地图上体现出来,让“黄葛垭”“黄葛坪”“黄葛”等地方,还原自己的“真名实姓”。也显示出“大人”对教育的重视,免得让那些地方知识未开的儿童,从认错别字开始他们的在校学习。更糟糕的是,如果让那些小学生染上这种不求甚解,不在乎错误的坏习惯,将对他们终生的学习产生不良影响。












南岸黄葛与黄桷.png
重庆黄葛.png
重庆黄桷.png
在线中国植物志、黄葛树。.png
黄葛树.jpg
黄葛树_20211209113130.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15 07:03 , Processed in 0.046628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