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三国》刘备的两个低级错误 《三国演义》,的确是一部方略教科书。不单用正面事例说明识人、用人、治国、御敌的智慧,也用反面事例来说明这些方面的智慧。正面的例子,大家都看得明白,而反面的例子,多数人只有惋惜的感叹,却不懂里面的根源。 刘备所犯的两个低级错误,就是从反面说明识人、用人、治国、御敌智慧的。哪两个低级错误呢?就是被川兵射死“庞统”和被陆逊火烧连营。这两场战役,都没有诸葛亮在场。 有人会说,这两个战役的例子,是从反面证明了诸葛亮的“智慧超群”。 但是,这种说法,太肤浅了,只看现象,没看本质。 本质是什么?它反映了刘备的性格和诸葛亮的性格:在国家利益于个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自保第一。 在“隆中对”时,诸葛亮就向刘备讲述了夺取蜀地的关键作用。但是,在等到夺取蜀地的机会到来后,刘备却不用最初的策划者,却用没有指挥大军作战经验的庞统来当军师。为什么? 根源就是刘备怕诸葛亮“功高盖主”。在夺取蜀地之前的一切战役,都是诸葛亮出谋指挥的。这使诸葛亮在军中的威信达到了极高的程度;如果再让诸葛亮指挥夺取蜀地的战役,恐怕军队就只听诸葛亮的了。这就是刘备亲征蜀地和用庞统当军师的用意。 诸葛亮自然也知道刘备的用意,所以知道自己只有赞成的份,多说是无用的。将来的实际结果对自己无害------如果成功,省了自己费心;如果不成,让刘备知道自己的价值有多高。 结果,连一个“埋伏”和“夜间行军”的常识都不懂的庞统,不死才怪呢? 在关羽被杀、张飞被害,刘备极不理智的情况下,刘备倾全国之兵到东吴报仇的档口,诸葛亮对于刘备的“意气冲动”并没有力劝,因为他怕刘备说他“你不是我结义兄弟!”,更不提议自己做征东吴的军师。致使陆逊的避战和火烧连营的计谋得逞。 大军宿营,避在草木、洼地、水堤。。。。。这是军事常识,身经百战的刘备,竟然同意“部下(可能是内奸)”在山林里扎寨宿营,岂不是犯了太低级的错误?结果被陆逊的一把火,烧个精光。刘备气死在白帝城,最后不得不托孤诸葛亮。 诸葛亮也从中得了教训,把阿斗弄成了“阿斗”----木偶。 这就从反面说明一个道理:“君臣一心,江山生根;君臣疑忌,江山不立。” 山东临沂 孙振坡 2018.5.1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