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我曾经用一个“正”字形容我们的祖国,今天我们来说说另一个字——“治”。
“正”体现了中国人的风骨,“治”体现了中国人的倔强,治国理政的“治”,专治各种不服的“治”。
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理想状态就是——天下大治。天下大治,意味着百姓的安居乐业,也意味着国家的繁荣昌盛,“天下大治”可以说是最大的国家公益性产品。
然而另一个问题来了,这个“治”左边为什么是三点水呢?因为 “治”的意思就是对水的治理。对水的治理,贯穿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历史。
管仲就说过:“善为国者,必先除其五害;五害之属,水最为大。”中华民族,作为农业文明的杰出代表,就是在与水的博斗中,生生不息延续五千年。
中华文明五千年文明史,就是一部“治水史”。在五千年的治水史中,中华民族硬生生把自己逼成了基建狂魔。
比如距今五千年的良渚古城,本身就是一套工程浩大的水利系统,范围超过了一百平方公里,由11条堤坝组成,是世界上最早的拦洪水坝系统了,堪称世界第一坝。
高坝系统,可以把水流积蓄在山谷形成水库,既可以拦洪,也可以累积水力资源。而低坝,又形成了二级水库。
这复杂的水利系统,既可以防洪,又可以灌溉,还可以运输。别的遗址,能发掘出一两粒水稻就兴奋的不得了,这里发掘出来的都是论吨的,有十几吨。
这些水利工程,至今仍发挥着良好的经济效益。要不是良渚文明被发掘出来,人们根本不敢相信这么浩大的工程,是五千年前的先人完成的。
这又让我想起了另一水利工程——都江堰。都江堰也是个奇迹,修建于2300年前,一下子让成都平原成了“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
与都江堰齐名的是郑国渠。郑国渠原本是韩国给秦国出的馊主意,本来是为了耗费秦国国力,其实秦国也察觉了韩国的意图,还差点杀了工程师郑国。
但秦王还是决定让郑国修渠。因为郑国说:虽然暂时耗费了国力,然而一旦修成,秦国可以享万世之利。
郑国渠的修建,把渭河平原打上了网格,既可以防洪,又可以灌溉,关中平原至此成为沃野,粮食产量提高了三四倍,可以让秦国多养活几十万人。
都江堰和郑国渠的修建,让秦国有了两大粮仓,秦国的国力也因此日益强大,为秦国统一六国和后来的开疆扩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秦始皇还主持修建了另一个水利工程——灵渠。灵渠开凿完成后,秦朝的大军兵不血刃拿下了岭南,设立了桂林、南海、象郡等,正所谓利在当代。
此后的两千多年,灵渠一直是岭南与中原往来的交通要道,是南方丝绸之路的重要节点。此外,灵渠至今还灌溉着数万亩土地,滋养着数万人民。正所谓功在千秋。
汉武帝时,汉朝国力达到鼎盛,西通西域,北击匈奴,东灭卫满(朝鲜),南收百越。而汉朝国力强盛的根本原因,也跟兴修水利有关。
汉武帝是对治水安邦思想理解最深的帝王之一。他认为:农,天下之本也,泉流灌浸,所以育五谷也……令更民勉农,尽地利,平徭行水,勿使失时。
他把兴修水利作为治国安邦之策,西汉的水利建设也空前繁荣。也从汉武帝开始,兴修水利简直成为历代帝王的“必修课”。
汉武帝任内,开通了渭渠、龙首渠、白渠、灵轵渠、成国渠、漕渠、讳渠等,不仅能够灌溉民田,增加土地肥力,还能通漕运,也能备旱抗洪减灾。
在修建龙首渠的时候,为了增加作业面、加快施工进度,当时的工匠便发明了“井渠法”。井渠技术传到了西域,成就了新疆的坎儿井。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而古代治水离不开治河。在古代有“黄河宁,天下平”的说法。汉武帝就十分重视黄河的治理,而且是全流域治理。
除了加固河堤和引河灌溉,最重要的就是抗洪救灾。公元前109年,河南郡黄河决堤(决口在滑县),汉武帝亲率十万大军赴决口参加抗洪抢险。
为了堵决成功,汉武帝“令群臣从官自将军以下皆负薪填河决”(《史记》原文)。修筑河堤需要竹木,汉武帝下令把自己离宫淇园竹子给砍了。
在武帝亲自指挥下,奔腾咆哮的黄河水终于被制服。由于汉武帝的励精图治,在此后的80多年,黄河再也没有决堤。
而如果疏于治水,那恐怕就要天下大乱,甚至王朝覆灭。比如王莽篡汉之后的第三年,黄河决口于大名东,王莽拒绝堵决口,任其泛滥。
此后多年,黄河连年成灾,农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大批农民流离失所,地方矛盾激化。最终各地农民揭竿而起,成就了刘秀。
总之,无论是良渚古城,还是大禹治水,亦或是都江堰、郑国渠和灵渠,还是汉武帝的治水兴邦,都说明了一点:兴修水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治水,是中华民族改造自然、建设家园重要主题。前人的不断栽树,换来了后人的无限荫凉,这大概就是唯有中华文明连绵五千年而香火不断的原因吧。
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新纪元,对治水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光要防洪灌溉,还要发电通船。
而在我国长江流域,还打响了另一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伟大工程——血吸虫病。1958年6月,江西余江县传来好消息,余江县彻底消灭了血吸虫病。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他兴奋得思绪万千、浮想联翩,一夜没睡。第二天早上太阳升起之后,他在窗前遥望南天,然后提笔写下了《七律二首·送瘟神》。
而进入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治水提出了更高的标准,正如习主席说的那样: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
不光要彻底消灭水患,也要经济效益,此外还得生态良好、环境优美、拍照好看。也就是人们对于治水,还有了审美要求,要求处处都得像西湖沿岸。
不过,随着我们治理能力的提高,也会带来新问题。我建议大家抓紧去旅游,再不去某些景色可能永远看不到了。比如荒凉的毛乌素沙漠,沧桑的黄土高坡,以及气吞山河的壶口瀑布。
我们想象中的壶口瀑布,是九曲黄河万里沙在这里倾泻而下,顿时浊浪澎湃、波涛怒吼,可谓声势震天,跟《黄河大合唱》尤其是《保卫黄河》是绝配啊。
壶口瀑布之所以迷人,最大的特点就是那金色的浪涛,和金色的水雾。如果站在岸边久了,会被溅上一身泥沙。但就这儿大家都久久不愿意离去。
然而由于上游的治理,现在的黄河水越来越清了,以至于壶口瀑布屡屡出现了“碧浪滔天、清瀑飞流”的情景。
随着上游的建设和全球气候的变化,长江流域也出现了一些新问题,比如鄱阳湖水位的下降。
为什么要说鄱阳湖,因为鄱阳湖是中国第一大淡水湖,跟洞庭湖一起,并称为长江双肾。
这两个湖泊强大的调蓄洪水能力,将历史上无数次洪峰化险为夷,保长江中下游广袤地区转危为安。长江和两湖,形成了独特而重要的江湖关系。
这两个湖泊,对维护区域生态平衡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也让周边成了著名的鱼米之乡。即便是最困难的三年困难时期,江西累计外调粮食43.5亿斤。
然而由于上游水库抢了他们的工作,双肾出现了功能性退化,甚至有了肾结石。比如鄱阳湖,由于枯水期已经常态化,水面面积萎缩。
水位20米时,鄱阳湖水面面积超过4000平方千米,水位15米时,大约在3000平方千米,水位12米时,仅有500平方千米。
2012年1月2日,鄱阳湖标志性水位站星子站水位跌破8米关口,鄱阳湖的水面面积已经萎缩至196平方千米!
而最近几年,昔日的鱼米之乡竟然连年遭遇旱灾。2018年江西旱灾,280万亩农作物受灾;2019年江西又逢旱灾,42万公顷农作物受灾;2021年江西再度遭遇旱灾。
鄱阳湖的水位,一次次突破最低极限。2019年12月,江西鄱阳湖30余站出现历史新低水位,其中都昌站水位下降至7.64米。
枯水期的常态化改变了鄱阳湖的水文特征,也改变了鄱阳湖周边的生态环境,更影响了这里的生产生活。
由于水面面积的急剧萎缩,水生植被、水生动物的生存空间被急剧压缩。湖底变绿洲,来不及撤离的底栖动物被活活旱死。
由于生存空间的萎缩和生存环境的恶化,鄱阳湖中原有134种鱼类,近三年连续减少为107种、100种、92种,而且这种衰退趋势还在继续。
鄱阳湖湿地本来是亚洲最大的候鸟栖息地,占全球种群98%的白鹤在此越冬。由于水位的下降,水面萎缩,觅食困难等原因,很多候鸟已经找不到昔日的越冬驿站。
2003年以来,鄱阳湖鸟类的科数减少了6个,属数减少了17个,种数减少了29种。
生活在鄱阳湖的江豚也面临一场生存危机,有的因食物缺乏被饿死,有的因无法下潜被螺旋桨打伤致死,有的因退水太快搁浅而死。
农业生产也受到影响。2003年至今,鄱阳湖周边地区发生严重干旱10多次,受低枯水位的影响,沿湖242万亩农作物灌溉水源不足,绝大部分灌溉工程无水可供。
甚至沿湖359万城镇居民和44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也受到严重挑战。2013年11月,南昌市外洲取水口出现了取水困难。
由于枯水期加长,通航标准大大下降,通航能力受到严重制约,经常发生严重堵船现象,甚至还出现船舶搁浅的情形。
由于枯水期的延长,湖滩提前裸露,造成钉螺孳生,部分地区血吸虫病卷土重来,防治难度加大,严重威胁周边百姓的生命健康安全。
水位下降,河床裸露,也影响了自然景观和城市风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变成了下图的情形(下图就是枯水期的南昌滕王阁景区)。
总之,由于水文特征的改变,鄱阳湖的生态已经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而把改造环境、建设家园注入民族基因、专治各种不服的中华儿女,肯定不会坐视不管。
所以鄱阳湖治理就提上了日程。至于怎么治理,大家依据习总书记“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理念提出了多种方案。经过PK,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最终脱颖而出(视频来自人民网)。
,时长58:23
蛋总对这个方案很感兴趣,简单来说就是在关键位置修闸调控水位。原理很简单,汛期快结束时,把水拦起来一部分,存起来慢慢用,不能让他们白白东流入海。
组织国家知名院士领衔开展六大课题研究,经过十几年科学研究论证,经国家有关部委同意,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进入可行性研究阶段。
2016年,中科院组织了40余位院士专家,经过深入调研和研讨上,向党中央、国务院报送了《协调江湖关系,促进长江中游绿色生态廊道建设》的报告。
2016年,江西省也启动了环评工作,委托中国水科院牵头负责环境影响评价报告编制。并于当年11月23日在网上公示。
目前,江西鄱阳湖水利枢纽工程正在进行二次环评公示,该工程静态投资规模将达到百亿以上级别。
届时,各种动植物都可以在此安居乐业了,“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美景也能常驻秋水广场,且通航能力也大大提升。
习主席说过,治大国如烹小鲜。治理一个城市,治理一条江河,治理一个湖泊也是要花一番心思的。
一个“治”字,治国理政的“治”,专治各种不服的“治”,体现了中国人的倔强,建设家园、改造家园的那种倔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