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7|回复: 0

第一章、第二章-----语言文字发展论 (续)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22-5-17 05:47:35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我们把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前的语言阶段,称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或第一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究竟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在今天无从直接考证了。因为人类社会某一时期的横面,反映着一段很长时期的历史纵面。所以,我们可以从今天那些仍处在近乎原始社会状态的落后民族的语言状态上,作间接论证。他们的语言不受文字的影响,我们就可以看到纯语言状态了。我们可以发现,越是落后的民族,他们的生产劳动和社会活动越简单,他们的语言词汇也就越少。
作为人类语言的初期阶段。由于那时生活方式简单和劳动工具原始,生活条件主要依赖于大自然的提供,只有渔、猎或采摘的手工劳动,所活动的范围很小,所接触的事物也不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很差,生活十分艰难。生活的自然环境几乎千年不变。每个群体的人数,也不会很多。因为一旦多了,出现了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的失衡,出现了食物的缺乏,必然为争夺食物而争斗,失败的人们就被迫逃到别的地方。这种分裂现象,直到食物需求量与自然食物供应量重新出现平衡时为止。这种生活上的局限性,就使人们之间的思想交流内容不会很多。并且,人类口腔的发音功能和变音技巧也是不断发展的,在初期阶段,也不可能像今天这样高级。所以,在初期阶段,人类的语言,用一个音节表示一个事物,就能把身边的事物都表示出来了,就可以满足思想交流所需要的词汇了。因此,他们的语音型类不会很多,也不会出现音节很多的单词的情况。所以,人类初级阶段的语言,是用一个单音节来表示一个事物的,即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的。我们把这种“音、意一 一对应”的关系,叫做“语音单载”(如果语音和语意不是 一 一 对应的,是一个语音,表示多个语意的,叫做“语音多载”)。
语音单载的语言, 因为其“音、意一 一对应”,所以,对话双方,就可以只根据语音的不同来直接知道语意的不同了,从而实现了直接“由音知意”,给记忆带来很大方便。又因为单词是单音节的,所以,语言可以达到最简练最容易学会的程度。
在初期阶段,语法是自然形成的,人们说话的吐词顺序,反映了他们的思维顺序。原始阶段的人们,大脑思维也并不复杂,他们一般的思维顺序,就是他们从感觉到动作的顺序或从动作到结果的顺序:眼睛看到一条鱼,心里想的要去用木钎锸,嘴中说出的话就是“鱼,用钎锸”;用手摘下树上的桃子,嘴中说出的话就是“手摘下树上的桃子”。所以,这种语法,可以称为“直觉顺序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以上分析了语意、音型、语法三者的作用关系:音型的少,导致了语意的少和语法的简单。由于“听音知意”、“语言简练”、“语法简单”就使这种语言学习起来,十分容易。这是这种语言的主要优点。但是,因为采用“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规则来扩建新词,音型又相对较少,所以,所扩建的新词的数量是有限的,这就导致了扩展新词的局限性。这是这种语言的一个主要的缺点。
此时的语言,我们称为人类语言的第一阶段。由以上分析可知,第一阶段的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
第一阶段的语言有如下主要基本特点:
1、语音的类型较少。这是由语言的元音、辅音、声调都相对较少的缘故导致的。
2、以单音词为主。由于词汇少,只用一个单音就可以表示一种事物了,所以,他们的语言单词是单音的或以单音词为主的。
3、语音是单载的。即“一音一意”、“意异音异”的。对话时,可以不用对话环境物的参照,实现直接的“听音知意”。
4、词汇相对较少。因为单音词汇的扩展,主要是通过增加音型(由元音、辅音、声调、语气构成)来实现的。由于音型的增加,要经过很长时期的锻炼,单词的扩展就受到很大的局限了,这就隐藏着新词无限扩展与音型数量有限的矛盾。
5、自然语法。即按说话时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这句话的意思。这种自然的语法,十分简单,人们不用学习,自然就会。
6、很容易学会。
在人类社会的初期阶段,由于人们的劳动简单,思维简单,表达事物的词汇自然就少。这样,在很简单的社会状态下,单音类型数量也能涵盖人们需要表达的一切事物的。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暂时显露不出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初级阶段的语言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初级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
第三章  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随着人类智慧的不断提高,创造能力的不断提高,生产工具不断改进和发展,改造自然的成果不断增加,人类的劳动收获不断增多,食物来源的可靠性不断增强,人类的食物来源靠自然提供的不可靠部分逐步减少。由此导致如下的循环:人越多,劳动的收获就越多;收获越多,养活的人也就越多。由此促进了各个群落人数极限的升高,以致扩大为部落,再扩大为民族和国家,这就使人们需要交流的信息量不断增多。但是,在一个群体中一旦形成了一种语言,其音素和音调的数量很难在短期内增加。所以在很长的时期内,也就成为一个定数了,那么所能发出的单音样式(包括音型和音调)的数量也就固定下来了,成了一个有限数,而需要用语音来表达的事物,是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人们生活内容不断的增加而增加的,这有限的单音样式是不能满足表示无限的事物的需要的。当所有的单音样式都用完了后,再增加新词时,如果仍然坚持“一音一意”的规则来表达新词,词音就重复了,就会出现“一音多意”现象,就会出现误解。这时,新词的无限扩展,与相对较少的单音型数量的矛盾就凸现出来了。在人们没有发现和自觉利用“语音多载”的规律之前,解决这一矛盾的最自然的做法,就是在原来单音样式的基础上,再添加上一个单音样式(即音节),建成双音节词。当双音样式的单词也不够用后,照此办法,再从双音节样式的词上添加一个音节,建成三音节词。以此类推,大量多音节词,就随新词的逐渐增加而出现了。这种“用增加音节建造新词”的方式,暂时解决了新词扩展同音型有限的矛盾。为新词的扩展,开拓了一定的空间。
由此形成了“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从而使人类的语言发展到第二阶段。
人们在采用这种“新词增加,单词音节添加”的造词方式的时候,在初期,一般使用“关联法”添加音节。例如英语中“pin”(针);在此基础上再加音节“ k”,成为“pink”(刺);“pinkie”(便衣侦探);“pinnacle”(小尖塔);“pinnatifid”(羽状半裂的) 。这样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便于记忆。所以,人们把“pin”叫做这些词的词根。但是,这样在词根上添加音节的做法,不是无限的。因为,人们一口气能说出几个音节,是有限的;人们在瞬间能记住和分辨的最多音节的词意的能力是有限的。所以,人们一般常用的词的音节数,都在1至8个之间。到达这一数量极限以后,就得另造词根了。所以,关联造词法是很有极限的。大量的单词之间都是无关联性的。所以,大多数的多音节词之间没有关联线索,没有规律可循,都得靠死记硬背。
多音节词同原来的单音节词一样,仍然是“语音单载”的,即“音、意同一”、“意异音异”、“一词一意”的。这样,可以不用参考对话时的现场环境,来判断语音的含意,直接实现“听音知意”。这是多音节词语言,继承的第一阶段语言的一个优点。这一优点,是不能持久的。
因为,随着多音节词的增加,出现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单词的音节越多越难记忆;
第二个问题是语言的表达速度随着单词音节的增加跟着变慢。当着人们的生活节奏变得越快时,速度慢的缺点就越显得突出。
第三,当着单词的音节增多到一定数量后,说话就显得憋气和拗口了,出现了单词音节的数量极限(例如英语,一般最长的单词音节也不能超过10个)。因为各型语音使用率分布是不均匀的,有的单词的音节数不久就达到极限了。达到了极限以后,再有新事物出现后,怎么表达呢?
以上三个缺点,是多音节词的语言与生俱来的,只要不改变这种语言的基本的组织方式,这些缺点是不能彻底解决的。即使在现有的基础上作些改进,也只能暂时缓解一下。例如,采取增加新的音素的办法。增加音素,就要改革该语言族的全体人员的说话习惯,这很难在短期内实现,况且,随着新词的无限增加,原来的问题会重复出现。这反映了多音节词语言的固有的局限性。
处在多音节词语言阶段上的人们,对于表达速度慢的问题,一是在一个最常用的多音节单词上,采用掐中间留两头的办法来缩减音节;二是对由两个以上的单合成词成的常用固定联合词语上,采用只说每个单词的词头音的办法来缩减音节。缩减后的语音可能会与另一个单词同音,会出现“同音异义词”问题,容易出现误解。所以,缩减音节的办法,是不能普遍使用的,只可在特定条件下暂时使用一下。
对于音节极限的问题,一般采用组合词的办法解决,实在没有办法时,就用一个旧词来代用,于是出现了“一词多意(不算延意。例如英语,pit表示‘坑’。延意: 地窖; 深渊; 陷阱; 矿井; 楼下正厅;兽栏; 等等)”的单词,同样也导致出现“同音异义(不算延意)词”的问题。
为了分辨“同音异义词”,人们一般采用变通叙述的办法来避开;在无法避开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对话现场的具体的事物、说话环境、前后语句的逻辑关联、语气、表情、对话双方共同的生活背景和用词习惯、等等作为参考,来区分“同音异义词”。采用对话现场作参考,对发话人的语言进行分析判断,即发话者使用不同的语言,对方也能理解对方话语所指的事物。例如,一个小孩子,即使在他妈妈面前,手指着一个“板凳”,口里说的是“八的”,他妈妈也知道他说的是“板凳”。所以,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下,语音不需要十分精准。所以,操不同语言的两人之间,最初是用什么办法沟通的呢?就是利用对话现场的环境-----对话现场的具体事物、语气、表情,等等,作为参考,来理解发话者的语意。不然,操两种语言的民族,就永远不能出现“语言翻译人”了。有的猎人,经过对某一种小鸟的鸣叫时的现场观察,还能理解这种小鸟的“鸟语”。
然而,在文字环境里,因为缺少了对话现场的很多参考条件,只剩下语句上下文的关联逻辑推理一个条件,所以,采用不同的文字形状来表示“同音异义词”,即“字形单载”,就成了区分“同音异义词”的主要办法了。
由此可见,在“对话现场参考”和“字形单载”两个规则的帮助下,就能区分“同音异义词”了。这样,就允许用一种语音,来表示多个不同含意的单词。我把这种“一种语音表示多个单词”的规律,叫做“语音多载规律”。
“语音多载规律”的运用,就能允许“同音异义词”的存在。但是这样一来,一方面使“多音节单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的单词出现了歧义,又一方面打破原来“意、音同一”的组词规则,失去了统一性。把原来“不用参考对话现场,直接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变成“必须参考对话现场,才能实现‘听音知意’”的词语了。使最初所具有的优点被削弱了,使语言变得难学了。然而,这是多音节词语言发展的不可避免的趋向。这样,“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期就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了,由此,第二阶段的语言就出现了向第三阶段的语言过度的现象。
今天的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等发达国家的语言,都出现了大量的“缩写字母单词”,在这些“缩写字母单词”里,一切语法标志都没有了。都由原先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发展成现在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都进入了从第二阶段的语言向第三阶段的语言过度的阶段。
“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期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后,在增加新词时,就必须有文字的支持了。表示“语音多载的语言”的单词的文字,就必须是“字形单载”的,否则,就不能在文字环境里,区别“同音异义词”了。所以,使用拼音字母文字的,就只好在“同音异义词”里,添上不拼音只表意或只表示语法的哑音字母,来进行区分。但是,这样就使表示单词的文字结构复杂化,出现了“词缀”、“词尾”等成分。由于单词上加了语法成分,就使单词变成了一个具有固定接口的“模版”,由此使单词在使用时,具有了固定性,失去了灵活性,从而使单个词的含意和延义,不会很多。当新事物不断地出现以后,还是必须不断地创建新的单词来表示之;并且,由于人们的记忆力有限,单词中的“哑音符号”就不能无限的增多,太多了,就让人很难记忆和书写了。所以,在“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上,使用“语音多载的规律”,是有限的。所以,“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即使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也还是不能具有无限的扩展单词的性能,还是不能随社会的无限发展而无限地发展。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一些国家,在语法上打起了主意:规定了很多关于遣词造句的规则和词与词结合的方式。让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句中出现不同的词性、词意。这些外加在自然语言上的繁多的语法规则,只能暂时地增加一点扩词空间,还是不能完全彻底地解决扩词局限性问题,却加大了多音节词语言和其对应文字的难学程度。
第二阶段语言的特点,可以归结如下:
1、语言扩词的思路是“单词增加----音节增加”,为新词的增加,开辟了一定的空间。这是原始语言发展成多音节词语言的主要原因。
2、外加了繁多复杂的语法。多音节词语言有繁多死板的语法规则,必须遵循死板的教条谴词造句。不经过专门的语法训练,难于学会应用。
3、比初级阶段的语言难学。因为比初级阶段的单词增加了音节和繁多的语法。
4、音型比原始语言增加不多,相对贫乏。因为在新事物出现后,用来表示这一事物的新词,只考虑在某个词根上增加音节来表示之,不考虑如何增加音型来表示之,所以,其音型得不到及时扩展,长期停留在第一阶段的数量上不变。所以,其辅音、元音、声调都较少。
5、“多音节词语言”仍然按原始语言的“音、意对应”的扩词规则扩词的。只是将原来的单音节表示法,改为用不同的语音样式(音型、音调)的不同排列,来表示不同的词意的多音节表示法。所以,语音同语意的关系,仍然如原始语言一样,为“语音单载”的关系。这种方法的好处是,不用对对话环境的参考物,直接通过音节的不同和排列顺序的不同,就能区别单词的不同含意了。
6、单词的音节数量是有极限的。这种局限性,加上音型的相对贫乏,就导致了多音节词语言单词的相对贫乏。
7、多音节词语言的每一个单词,都必须是社会的人们预先约定好的,否则就不能被他人理解。所以,任一时间的多音节单词是一个可以统计的有限数。人们在使用单词时,只能局限于从现有《字典》内选择。只能用现有单词,组建语句,不能构建“合成词”。
8、随着单词的增多,“一词多意(不算延意)”的现象不可避免,“同音异义(不算延意)词”增多,导致原先的“意、音对应”的组词规则的破坏。使整个语言系统失去和规律性。单词增加越多,破坏程度越大。所以,单词增加越多,难学程度也就越大。“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后来就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了。今天的英语、德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等等发达国家的语言,都由原先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发展成现在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我们将语音单载的、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跟语音单载的、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对比来看,就可以发现,人们为什么要把单音节词语言转变为多音词语言呢?根本原因是为了克服原始单音节词语言的局限性,开拓扩词空间。并且,为了开拓扩词空间,语法也增多了。由此出现了质的飞跃。所以说,多音节词的语言是从“单音节词为主的语音单载语言”发展起来的一个新的阶段,成为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这第二阶段,虽然比第一阶段先进了一步,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新事物不断增加,新单词就必须不断增加,原来隐藏的扩词局限性和语法的局限性的缺点就凸现出来了。这些缺点,是第二阶段的语言,在发展中必然出现的,是由第二阶段的语言的性质及要素产生出来的,是固有的,所以在第二阶段的基础上是无法解决的。只有继续发展,上升到第三阶段(即高级阶段),才能得到解决。这个阶段的后期出现了“缩减音节”、“一词多意”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规律”来区分“同音异义词”的现象,呈现了它向第三阶段发展的必然趋势。
  至此,可以把第二阶段的语言发展变化的基本过程综述如下:
单音节à多音节à压缩音节
语音单载à语音多载;
语法简单à语法复杂;
音素、声调基本无增。
第四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形成和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3 01:47 , Processed in 0.040301 second(s), 2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