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
谬误10:中国宣称捍卫主权和领土完整,却与公然侵犯主权和领土完整的俄罗斯政府站在一起,为俄罗斯辩护。
事实真相:中方在乌克兰问题上始终秉承客观公正立场,同大多数国家的立场一致。推行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才是乌克兰危机的根源。美国应切实承担起应尽责任,为缓和局势、解决问题拿出实际行动。
◆ 美国违背承诺,连续推动北约东扩,是乌克兰危机的始作俑者。
1990年,美国时任国务卿贝克在与戈尔巴乔夫会晤时明确作出北约“一英寸都不会向东推进”的承诺。然而在美国主导下,北约1999年后五次东扩,成员国从16个增加到30个,向东推进1000多公里,直抵俄罗斯边境,实现对黑海的“C”形环绕。
1997年,美国前外交官、苏联问题观察家乔治·凯南在《纽约时报》撰文表示,北约继续向俄罗斯扩张“将是美国在整个后冷战时代政策中最致命的错误”。
2014年,美国前国务卿基辛格在《华盛顿邮报》撰文表示,乌克兰如果要生存与发展,就不应该加入北约,不应该在西方与东方间抉择、不应该成为一方反对另一方的“前哨”,而应该成为连结双方的“桥梁”。
基辛格出席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2022年会时表示,乌克兰本应成为东西方间的桥梁,但现已无法实现。400年来,俄罗斯一直是欧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关键时刻,俄罗斯一直是欧洲力量平衡结构的保卫者,欧洲领导人不应忽视长期关系。
美国国际问题专家发表文章指出,美国关于北约东扩的重大决策失误导致与俄方关系恶化,美政府应该承担相当大的责任,“美国与北约都不是无辜的旁观者”。他还表示,美国一些官员高调泄露甚至吹嘘美乌情报共享是“极其愚蠢的”。他强调,“美国挑唆俄乌冲突意味着越来越大的危险”。
欧洲议会议员克莱尔·戴利表示,美国在乌克兰问题上不断火上浇油,其目的是削弱俄罗斯,并从中牟利,而欧洲会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当前俄乌冲突持续,仍然看不到和平的曙光,关键原因在于“美国并不希望俄乌达成和平协议”。
美前参议员比尔·布拉德利指出,美国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犯下的最大错误就是北约东扩。
美国前国会众议员加巴德接受采访时表示,拜登只要简单说一句保证不接纳乌克兰加入北约,就可以很容易地阻止战争,但他却没有这样做。
多年来,美国奉行干涉主义,肆意侵害伊拉克、阿富汗、塞尔维亚、叙利亚等国主权。联合国高级专家阿尔弗雷德·德扎亚斯在接受专访时称,从国际法角度看,俄罗斯在乌克兰的军事行动违反了联合国宪章,但美国和北约多年来的诸多行为其实更违反了国际法,这在国际惯例法里为当下俄罗斯的行为设立了“容许性先例”。
◆ 美国一直在乌克兰问题上煽风点火,不仅不劝和促谈,反而持续向乌克兰方面提供武器,推动紧张局势不断升级,导致冲突扩大化、长期化、复杂化,充分暴露了美自私自利的本性。
2022年4月25日,美国国防部长奥斯汀在对乌克兰进行访问后表示,美国希望利用这场战争“削弱俄罗斯”。
同年5月下旬,在原有136亿美元对乌援助的基础上,美国国会表决批准向乌克兰再提供400多亿美元军事和经济援助,总数已超过2021年俄乌两国军费总和的70%。
俄乌冲突延宕至今,当欧洲正在承受沉重的政治、经济、社会代价时,美国却在收割红利,军火商、粮食和能源企业赚得盆满钵满,比如美军工巨头市值激增上千亿美元,出口欧洲的液化天然气价格比一年前上涨10倍多。
俄乌冲突引发超650万乌克兰人涌入欧洲邻国,引发前所未有的难民危机。美国2022年3月却只接纳了12名乌克兰难民。数千名乌克兰难民滞留在美国和墨西哥边境,不少难民还被美国拘留。当联合国和国际社会呼吁冲突尽快结束之际,美方却有人表示要“战斗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
◆ 中俄关系不结盟,不对抗,不针对第三方,同美国等少数西方国家以意识形态划线,奉行非友即敌的冷战思维,拼凑所谓“同盟”、拉帮结伙搞“小圈子”和集团政治、制造对抗分裂有本质不同。
2022年2月4日发表的中俄联合声明呼吁捍卫和平、发展、公平、正义、民主、自由的全人类共同价值,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及各国主权安全发展利益,捍卫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践行联合国和安理会发挥核心协调作用的真正的多边主义,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实现世界和平、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 作为负责任大国,中国在乌克兰问题上坚持从事情本身的是非曲直出发,独立自主作出判断。中国一直在为世界和平奔走,为国际安全尽力,致力于劝和促谈,推动局势降温。中方主张:各国主权、领土完整都应该得到尊重,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都应该得到遵守,各国合理安全关切都应该得到重视,一切有利于和平解决危机的努力都应该得到支持。中方的立场客观公允,同大多数国家愿望一致。
◆ 世界上233个主权国家和地区中,185个未参与对俄制裁。联合国190多个会员国中,包括北约成员国土耳其在内的140多个国家未参与对俄制裁。世界上不参与对俄制裁的国家和地区人口同参与对俄制裁国家人口之比为65亿:11亿。其中,明确反对制裁的人口为48亿。
英国《经济学人》杂志调查显示,全球大约三分之二的人口在乌克兰问题上不支持西方立场。
谬误11:美国在“印太”地区成立新的联盟,加强“印太”地区的和平与稳定,启动促进繁荣的“印太经济框架”。美国与“印太”地区国家和人民有共同愿景:建立一个“自由开放的印太地区”。
事实真相:美国所谓建立“自由和开放印太地区”的愿景,本质上就是一个制造分裂、煽动对抗、破坏和平的战略,同亚太地区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背道而驰。
◆ 美国政府“印太战略”说一套做一套:声称要推进地区“自由开放”,实际上却在纠集盟友摆出“五眼联盟”“四边机制”、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双边同盟、“印太经济框架”的“五四三二一连环阵”,大搞封闭排他的“小圈子”,强迫地区国家选边站队。
三边安全伙伴关系大张旗鼓帮助澳大利亚发展核动力潜艇,合作开发高超音速武器,挑动地区军备竞赛。“四边机制”打着反非法捕捞、维护供应链韧性的幌子,大肆推进军事合作和情报共享。美还推动北约染指亚太。这些都是在千方百计拼凑“亚太版北约”,推进对华“一体化威慑”。
◆ “印太战略”引发国际上尤其是亚太各国越来越多的警惕和担忧。据英国广播公司报道,2021年4月,新西兰外长马胡塔表示,新西兰对“五眼联盟”通过向中国施压扩大权限感到不舒服,仍然倾向于同中国发展双边关系。在美国—东盟特别峰会上,东盟国家共同强调要和平、要合作,不要选边站队,不要分裂对抗。
◆ 美国声称要通过“印太经济框架”确保美在21世纪的竞争中胜出,说明“框架”首先服务于美国经济。美国长期搁置亚太自贸区建设,退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不参加《全面与进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完全是从美国自身利益考虑,“合则用、不合则弃”,只有私利,没有共赢。
“框架”是美国维护地区经济霸权的政治工具,实质是通过把控供应链价值链和掌控新经济新业态,刻意把特定国家排除在外,把经济问题政治化、武器化、意识形态化,用经济手段胁迫地区国家在中美间选边站队。
美国贸易代表戴琪公开宣称,“印太经济框架”是“独立于中国的安排”。美国商务部长雷蒙多公开表示,“框架”标志着美重塑地区经济的领导力,为地区国家提供“替代中国”的方案。雷还称,“框架”将包括协调出口管制等“毒丸”条款,比如“限制向中国出口敏感产品”等。
“框架”企图建立美国主导的贸易规则,重组产业链体系,让地区国家与中国在经济与科技上“脱钩断链”。很多地区国家对此感到担忧,认为同中国“脱钩”会付出很大代价。马来西亚前总理马哈蒂尔表示,任何排除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贸易联盟都不利于加强“印太”多边贸易合作,美方不将中国包括在“框架”内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 “框架”尽管美其名曰“菜单式”合作,但并不关心地区国家的发展水平和实际需要,在关税减让、市场准入等方便让利发展中国家的领域几乎“一毛不拔”,而是强迫各国接受美国所谓的高标准和自身单方面议程,只顾自身关切,不顾各方需求,没有什么互惠性可言。
美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发布《“印太经济框架”的地区视角》报告指出,“框架”只体现扩大美在地区经济存在,而未能解决地区国家最关心的问题,地区国家普遍担心“框架”只是美方单向受惠,地区国家加入后会背上沉重发展负担。
谬误12:中国宣布要在太平洋地区建立一个势力范围,在南海推进非法海洋活动,破坏和平与安全、航行自由及商业活动。美将继续反对中方在南海、东海采取进攻性、非法活动。美将与盟友、伙伴一道,支持该地区沿岸国主张自己的海洋权利,支持航行自由和飞越自由,也将继续在国际法允许的范围内航行与飞越。
事实真相:中国始终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坚持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反对以大欺小、恃强凌弱。美方炒作“中国威胁论”,以所谓的“航行自由”为借口损害中国的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是对地区和平稳定的真正威胁。
◆ 中国历来主张大小国家一律平等,尊重各国选择适合本国国情的发展道路,从不寻求建立什么势力范围。中国奉行防御性国防政策和积极防御的军事战略。中国发展军力是为了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不针对任何国家。中国军事力量的增长,是世界和平力量的增长。
◆ 中国最早发现、命名和开发利用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最早并持续、和平、有效地对南海诸岛及相关海域行使主权和管辖。中国对南海诸岛的主权和在南海的相关权益,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确立的,具有充分的历史和法理依据,为中国历代政府所坚持,得到国际社会普遍承认。二战结束后,根据1943年《开罗宣言》和1945年《波茨坦公告》的规定,中国收复被日本非法侵占的西沙群岛和南沙群岛等领土,并通过编制地名、公布地图、行政建制、军事驻守等方式宣示主权,加强管辖。中国恢复对南海诸岛行使主权既是对历史上形成的固有权利的正当合法继承,也是二战后国际秩序的一部分,得到包括美国在内世界各国普遍承认。
◆ 当前,在中国和东盟国家共同努力下,南海局势保持总体稳定。各方坚持全面有效落实《南海各方行为宣言》,加强对话、妥处分歧、深化合作、增进互信,积极推进“南海行为准则”磋商,共同维护南海和平稳定,为地区及全球安全稳定繁荣注入正能量。疫情以来,各方以线下方式召开了落实《宣言》高官会,以视频方式举行了10次联合工作组会,持续推进“准则”案文磋商。近期,各方克服疫情困难,在柬埔寨举行疫情以来首次线下磋商。这些积极进展充分展现了地区国家坚定推进“准则”磋商的决心和信念。
◆ 中国尊重和支持各国依据国际法在南海享有的航行与飞越自由,积极维护国际航运通道的安全和畅通。事实上,南海是目前世界上 最安全、最自由的海上通道之一。全球50%的商船和1/3的海上贸易航经该海域,每年10万多艘商船通过该海域。南海航行与飞越自由从来不是问题。
◆ 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是中国的固有领土。中方在钓鱼岛海域开展巡航执法,是中方依法行使主权的正当举措,也是针对日方侵权挑衅行动作出的必要反应。中国政府坚定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任何国家、任何势力都不应对此有误判。同时,中方始终致力于通过对话磋商妥善处理和解决问题,为稳定海上局势作出了巨大努力。2014年,中日双方就处理和改善中日关系达成四点原则共识,其中就管控钓鱼岛和东海海域局势作出明确约定。
◆ 美国热衷于“门罗主义”那一套,搞强权政治和霸权霸凌,肆意破坏国际海洋秩序,目的是维护其海上霸主地位。美国在建国以来240多年历史中仅有16年没有打仗,在全球80个国家和地区拥有800多个海外军事基地;军费常年高居世界第一,占世界军费总开支约1/4,相当于其后9个国家军费开支的总和。近来美国又提交了约8130亿美元的2023财年国防预算草案。常年维持如此庞大的军费开支,美国才是对全世界构成“步步紧逼的挑战”。
◆ 美国罔顾南海问题的历史经纬和客观事实,蓄意挑动南海领土主权和海洋权益争端,挑拨地区国家间关系,是南海稳定的最大破坏者和南海军事化的最大推手。根据专业机构统计,较之十几年前,美对中国的抵近军事侦察次数增长了一倍多。当前每天有5艘左右舰艇在中国近海游弋。今年以来,美军舰平均每月穿越台湾海峡一次,大型侦察机对华抵近侦察高达800余架次,并多次侵犯中国领空。美方还鼓动其盟友和伙伴也把军舰开到这片海域,唯恐南海不乱。
2021年10月2日,美军“康涅狄格”号核潜艇在南海地区潜航时发生撞击事故。事故发生一周后,美方才发表了一份语焉不详的声明,说核潜艇撞上了不明物体。事故发生近一个月后,美方又说撞上了“不知名的海底山”。直至2022年5月23日,美国海军才公布事故最终调查报告,但始终没有对核潜艇的航行意图、事故发生的具体地点、是否在别国专属经济区甚至领海、究竟有没有造成核泄漏以及破坏海洋环境等外界严重关切和疑虑的问题,作出明确的说明。
◆ 1979年美国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达成前推出“航行自由计划”,就是要在不加入《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情况下,最大程度维护美国军事力量横行各大洋的“自由”,挑战新的海洋秩序。所谓“航行自由计划”不符合公认的国际法,无视众多沿海国家的主权安全和海洋权益,严重危害地区和平稳定,其实质是以“航行自由”为名,推行美国的海上霸权,一向遭到国际社会广大成员、特别是发展中国家的坚决反对。
谬误13:中国政府官员传播虚假信息。
事实真相:中国是虚假信息的最大受害者,美国是散布传播虚假信息的最大源头。
◆ 美国共和党和民主党尖锐对立,政客撒谎成性、相互攻讦、甩锅推责已经成为美国一种政治生态。根据美联社—NORC公共事务研究中心和芝加哥大学皮尔森研究所开展的一项调查,近半数受访者认为美国政府对散布虚假信息负有责任。
◆ 美国曾多次利用虚假信息在全球发动了多场战争、实现霸权图谋。美国时任国务卿鲍威尔当年凭一管“洗衣粉”作为证据指责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以“白头盔”摆拍视频指责叙利亚政府对本国民众使用生化武器。
2019年,美国时任国务卿蓬佩奥曾公开宣称:“我们撒谎、我们欺骗、我们偷窃。我们还有一门课程专门来教这些。这才是美国不断探索进取的荣耀。”
2022年5月4日,美国共和党参议员兰德·保罗在国会听证会上直言:“你知道谁是世界历史上最大的虚假信息传播者吗?美国政府。”
◆ 美国政界操弄媒体,严重伤害媒体的公信力。盖洛普公司2020年一项调查显示,高达六成的美国民众不信任媒体,其中对媒体完全不信任者高达33%,比2019年高出5个百分点。
◆ 美国多次就新冠病毒溯源、涉疆、涉藏、涉港、民主人权等问题炮制了大量谎言谣言,如“实验室泄露论”“种族灭绝”“强迫劳动”等,这些谎言均已被事实戳破。
俄乌冲突爆发以来,美国为推卸北约东扩引发冲突责任,不断散布涉华虚假信息,对中方进行无端指责和攻击。比如,《纽约时报》发表报道援引“来自美国匿名高官”的消息称,中国事先知晓俄罗斯对乌克兰的军事行动。美常驻联合国代表格林菲尔德在联合国安理会有关会议上称,中国散布虚假信息支持俄罗斯。这完全是捏造污蔑。同时,美国大肆围堵异己声音,对转发中国媒体报道链接的推文添加“特殊标识”,对真正造假的西方媒体却视而不见。
◆ 美国将虚假信息作为对中国攻击施压的政治工具,已经形成“黑金、黑论、黑嘴”反华舆论产业链条。表面上,反华言论出自部分媒体、政客,而实际上,其背后隐藏着庞大的资本驱动链条。部分美西方机构和组织提供政治“黑金”,源源不断资助反华团体和个人。一些智库和学术机构炮制“黑论”,通过西方话语霸权塑造反华国际舆论。政客和媒体充当“黑嘴”,广泛散布涉华谎言谬论。
上述涉华谎言“制造工厂”的典型代表就是大量涉疆谎言的始作俑者郑国恩和澳大利亚战略政策研究所(ASPI)。
郑国恩实为美国政府成立的极右翼组织成员,也是美国情报机构操纵设立的反华研究机构骨干,其所谓涉疆报告毫无信誉和学术价值、学术操守可言。
据媒体披露,美国国务院、军工企业是ASPI主要外国“金主”,仅美国国务院一年资助就近140万澳元,并且全部用于反华项目。ASPI在病毒溯源、涉疆、数据安全等问题上散布了一系列谎言和虚假信息。
◆ 美方不仅惯于散布涉华虚假信息,而且以虚假信息为依据,出台打压遏制中国的措施,颁布涉华法令,实施对华制裁。2021年12月,美方以所谓担忧“强迫劳动”为借口,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全面禁止自新疆进口产品,恶意诋毁中国新疆人权状况,严重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
◆ 中方用事实数字说明真相,拆穿美方制造散播的谎言谣言,不是散播虚假信息,而是以正视听。美方不以客观事实为依据,而是从自身利益出发,将同美说法不一致的言论一概称为“虚假信息”,实质是舆论霸权霸凌。
谬误14:中国规避或违反贸易规则,通过经济操纵让美国工人失去数百万份工作,伤害美国和全球的工人和公司。美国将抵制中方提供政府补贴、设置准入壁垒等市场扭曲行为,制止中国政府继续通过这些方式获得竞争优势。
事实真相:中国忠实履行加入世贸组织承诺,是多边贸易体制的维护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美经贸关系的本质是互利共赢,美方在贸易、投资等领域对中方的无理打压是当前中美贸易摩擦的根源,损人不利己。
◆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20多年来,切实履行世贸组织承诺,全面实施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不断扩大市场开放,关税总水平由15.3%降至7.4%,开放的服务部门增至近120个。
2021年10月,世贸组织进行第八次对华贸易政策审议。成员们充分认可中国在维护多边贸易体制、参与世贸组织工作所做努力,赞赏中国在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扩大对外开放、共建“一带一路”等方面取得的成就。
联合国贸发会议负责人表示,过去20年来,中国始终坚定支持以规则为基础的多边贸易体制,践行真正的多边主义,全面参与世贸组织谈判,引领投资便利化、电子商务等谈判,推动世贸组织规则与时俱进。
◆ 中国顺应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大趋势,同世界各国加深经贸往来,积极对外商签自贸协定,加快自贸区建设。目前已与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
◆ 中国积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前两年完成“十三五”钢铁行业去产能1.5亿吨目标,占全球削减钢铁产能的114%。中方仅安置钢铁工人就达28万人,超过美欧日钢铁行业就业总人数。
◆ 中美经济高度互补,利益深度融合,经贸往来互利共赢。2021年,中美贸易额达创纪录的7500亿美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的《2022年美国出口报告》显示,2021年,美国对华商品出口达1490亿美元,同比增长21%,为美创造85.8万个就业岗位。美国中国总商会发布的《2020年在美中资企业商业调查报告》指出,截至2019年,美国中国总商会成员企业在美投资超过1230亿美元,直接雇佣约22万名员工,间接支持美各地逾100万个就业岗位。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研究显示,出口到美国的中国商品使美国物价水平降低1%—1.5%,帮助美普通家庭每年节省850美元。
◆ 美试图将自身经济问题甩锅给中国,并借机对华搞贸易战、关税战,结果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美对华加征的关税使美国公司市值损失超过1.7万亿美元、美国家庭每年户均开支增加1300美元。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2021年报告显示,对华贸易战导致美丧失24.5万个就业岗位。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报告称,美国消费者承担了对中国商品加征关税92.4%的成本。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保罗·克鲁格曼认为,“美对华贸易政策彻底失败,关税对美国造成的伤害更大”。
2022年5月18日,全美零售商协会致信美国总统拜登,呼吁取消对华关税,称这将使美物价指数降低1.3%。美国财长耶伦称,部分对华关税伤害了美消费者和商家,可考虑取消,从而缓解美国内通胀。
当前中美经贸合作面临的障碍主要来自美方。美将一千多家中国企业列入不公正打压制裁清单,本届国会提出300多项涉华消极议案。正在推进的“两党创新法案”实质是遏碍中国经济发展。
◆ 美方动辄指责中方产业补贴政策,自己才是包括补贴在内的“产业政策”鼻祖。美多届政府都曾制定扶持新兴产业计划,通过税收减免、政府采购等手段干预市场,推动政企合作和技术转让。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美国实施振兴计划,扶持航天、军工等产业发展。上世纪九十年代克林顿政府通过“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扶持高科技产业发展。这类产业政策至今仍在延续。美国战略与国际问题研究中心报告指出,美及其欧亚盟友、伙伴均在加大对本国半导体、电动汽车电池、制药等产业补贴力度,支持本国企业做大。
◆ 美是全球贸易体系的最大破坏者。美奉行“美国优先”政策,拒绝承担应尽的多边贸易协定义务,不断毁约退群,严重影响国际贸易机制发展和运行。世贸组织争端裁决研究报告显示,美国是迄今为止最大“不守规矩者”,世贸组织2/3的违规由美国引起。美国还阻挠世贸组织上诉机构新成员任命,导致世贸组织上诉机构自2019年12月以来彻底陷入瘫痪。
谬误15:美国要给各国提供另一个选项,使各国不再承受造成债务负担的不透明投资。
事实真相:中国对外援助始终尊重受援国主权,不附带任何条件,坚持互利共赢,给有关发展中国家带去实实在在的好处,得到有关国家赞赏感谢。
◆ 所谓中国“债务陷阱”是美西方诋毁抹黑中国、干扰中国与发展中国家合作的“话语陷阱”。美国《大西洋月刊》2021年刊文称,“中国债务陷阱论”是一些西方国家政客精心编造的谎言,而且是弥天大谎。
西方资本是发展中国家的最大债主。根据2022年世界银行国际债务统计,在当前非洲整体外债中,多边金融机构债务占28.8%,以西方金融机构为主的商业债权人债务占41.8%,两者所持债务占比近四分之三,是非洲债务大头。
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中非研究中心负责人称,该中心审查了数千份中国对外贷款文件,大部分系在非项目,未发现任何证据表明中国有意逼迫穷国举债,没收其资产,或寻求在其内部事务中获得更大发言权。该中心研究数据显示,中国在非洲整体外债占比为17%,远低于西方。
没有任何一个非洲国家因为开展对华融资合作而被迫将港口、矿山等战略性资源抵押给中国。德国之声称,在非洲债务国无法偿还债务的情况下,中国并不能获得对其基础设施的使用权。
◆ 债务问题的本质是发展问题。解决该问题的关键在于确保借贷资金切实发挥效益。
以非洲为例,西方国家对非融资主要集中在非生产领域,且贷款大多包含在人权、司法领域改革等政治条件,未能真正促进经济发展、增加政府税收、改善国际收支,反而成为“控制”“祸害”非洲的手段。
中方始终坚持尊重非洲人民意愿,立足非洲实际需要,对非投融资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生产性领域。新世纪以来,中国积极支持非洲经济发展,为非方提供有别于传统“巴黎俱乐部”的新融资渠道,为非洲增强自身“造血”功能、提升自主发展能力、迎来连续20年经济高速增长的“黄金时代”提供了有效助力。
约翰·霍普金斯大学教授德伯拉·布劳提加姆指出,中国投资具有多样性。仅2014年,中国企业就签署700多亿美元合约,惠及非洲医院、油气管道和机场等重要基础设施建设。
据不完全统计,2000年至2020年,中国在非洲建成的公路铁路超过13000公里,建设了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援建了130多个医疗设施、45个体育馆、170多所学校,为非洲培训各领域人才共计16万余名。
中国企业通过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模式投资建设肯尼亚内罗毕高速路,为当地创造6000多个就业岗位,并使超过200家分包商和数百家本地供应商受益。肯尼亚政府对此高度评价,称之为肯中互惠共赢合作的重要体现。
中国企业参与的尼日利亚莱基深水港项目已为当地提供1200余个就业岗位,并有望在建成后直接和间接创造17万个就业机会。
香港学者公布的调查发现,参与调查的中国企业雇用的员工80%以上是非洲本地人。
伦敦政治经济学院研究显示,中国在非投资产生了“显著且持续积极”的长期影响。
美国兰德公司研究报告显示,铁路联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出口额增长2.8%。
◆ 中方特别重视项目债务的可持续性问题,早在2017年就与26个“一带一路”国家签署了《“一带一路”融资指导原则》。2019年,中国发布《“一带一路”债务可持续性分析框架》,立足债务国的负债情况和偿还能力,坚持平等协商、依法依规、公开透明,加大对项目经济、社会、民生效益的监督评估,引导主权债流向高效领域,确保项目的长远收益。同时,中国还积极主动为债务国“减负”。
世界银行研究指出,2008-2021年中国对低收入国家债务进行了71次重组。2020年,中国积极响应G20缓债倡议,仅当年缓债额便超过13亿美元,占G20缓债总额近30%,是G20中贡献最大的国家。中国同19个非洲国家签署缓债协议或达成缓债共识,积极参与G20共同框架对乍得、埃塞俄比亚的个案债务处理。
◆ 美西方国家不但自己不采取行动,还对来自中国的援助指手画脚,广大发展中国家普遍对此感到不满。
斯里兰卡国家教育委员会顾问海蒂格教授接受《环球时报》采访时表示:“中国提供的贷款都是根据斯政府的需求,用于改善我们的基础设施,这些贷款给我们的经济民生带来极大改变,并不存在所谓的‘债务陷阱’。而且中国贷款只约占斯全部债务的10%,有些媒体显然选择性无视这一点。”“西方媒体会炒作 ‘中国债务陷阱’乍一听似乎有点道理,但实际上是故意隐藏了基础建设完善所带来的经济发展、就业岗位、招商引资等巨大的经济价值。”
2022年1月17日,斯里兰卡《每日新闻》发表文章《斯里兰卡、孟加拉国和尼泊尔的发展需要中国》称,“南亚国家在发展进程中需要中国,因为中国就是‘发展’的代名词。中国的‘一带一路’倡议给几乎所有的南亚国家带来好处。”文章表示:“就斯里兰卡而言,我们是中国项目的受益者,许多人在这方面只会炒作‘中国债务陷阱’,却没有人提中国为斯里兰卡海港、机场、国道和配电中心的投资给我们带来的发展。”
乌干达总统穆塞韦尼2022年接受《日经亚洲评论》杂志采访时表示,过去600年非洲一直存在“债务陷阱”问题,这是由奴隶贸易、殖民主义和新殖民主义造成的,其中没有一个来自中国。中国曾支持非洲人民反抗殖民主义,后来才开始在非洲从事经济活动。
卢旺达总统卡加梅指出,中国与其他国家参与非洲事务模式不同,从未强迫任何国家向他们贷款来积累债务。
尼日利亚外长奥尼亚马称,尼日利亚选择中国企业建设基础设施,是因为中企经验丰富、性价比高,中国并未借项目施加所谓“影响力”。
谬误16:长期以来,中国公司在美享受的市场准入远超美国公司在中国的待遇。在中国运营的美国企业常遇到系统性强制技术转让,但在美运营的中国企业都受到美国法律保护。
事实真相:中国始终致力于打造市场化、法制化、国际化营商环境,营商环境不断优化。相比之下,中资企业在美营商环境不断恶化。
◆ 中国是营商环境改善最大的经济体。近年来,中国连续缩减外资准入负面清单,完善投资促进和保护、信息报告等制度,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成为全球营商环境进步最快的经济体之一。中国营商环境持续改善和超大规模市场的吸引力,对全球跨国投资产生强大磁力,新设外商投资企业数量实现稳步增长。从2012到2021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数量从44.1万户增长到66.4万户,增幅超过50%。世界银行发布的《2020营商环境报告》显示,中国营商环境全球排名位列第31,两年内提升了47位。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称,超过半数受访欧盟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足够好”“非常好”,创下满意度的历史新高。
◆ 中国营商环境好不好,包括美企在内的外国企业最有发言权。中国美国商会2022年度《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显示,58%的美在华企业2021年营收实现增长,66%的企业计划今年增加在华投资,中国仍然是60%的企业近期全球投资计划的前三大投资目的地之一。美中贸易全国委员会发布《2021年中国商业环境调查报告》称,95%的受访企业在中国持续保持盈利,74%的受访企业在其全球战略中将中国视为最重要的国家或排名前五位的重点国家之一。2022年1-4月,美国实际对华投资同比增长53.2%。这些都充分表明外国企业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认可中国营商环境,对长期植根中国市场充满信心。
◆ 美国为维护自身霸权和经济利益,违反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滥用国家力量,不择手段打压遏制中国企业。美国政府通过编造“强迫劳动”等谎言妄图打压新疆棉花、番茄、太阳能光伏产业。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美海关和边境保护局已针对输美涉“强迫劳动”货物发布7项暂扣令,包括针对新疆出产的服装、纺织品等棉花制品,番茄种子、番茄罐头、番茄酱以及其他番茄制成品,硅基产品、电子产品等,共扣留、没收总价值约4.85亿美元的货物,数量和价值较2020年均大幅增长。美国现任政府在涉疆问题上对华制裁的数量和力度均已超过上届政府。
◆ 美国以不透明、不公正的行政手段对中国企业在美融资、运营施加全方位限制。据美国官方统计,美迄今已将1055个中国实体和个人(不含海外关联实体)列入各类制裁清单。其中,实体清单467个,特别指定国民和被封锁人员清单(SDN清单)306个,未经验证清单201个,中国军工复合体企业清单68个,另有少数其他实体。今年2月,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USTR)将中国微信、阿里全球速卖通列入“恶名市场名单”,继续将拼多多等中国企业以及9家中国实体市场列入名单。
谬误17:中国利用美国经济开放性从事间谍、黑客、技术窃密等活动,来推进自身军事创新、强化对内监控,加大其他国家对其技术依赖。美国应使技术根植于民主价值观。
事实真相:中国技术创新和发展依靠自身投入和努力。美方在科技交流合作方面以意识形态划线,是冷战思维的体现。
◆ 中国是全球创新大国,创新投入规模和增速领先世界。据统计,2021年中国全社会研发投入达27864亿元,同比增长14.2%,共授权发明专利69.6万件,同比增长31.3%。世界知识产权组织《2021年全球创新指数(GII)报告》称,中国国家创新能力综合排名从第35名升至第12名。中国拥有19个全球百强科技集群,位列世界第二。中国申请人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达6.95万件,连续三年位居全球首位。欧洲专利局统计显示,2021年共收到来自中国16665项专利申请,同比增长24%,在主要专利申请国中增幅最高。
◆ 近年来,中国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一带一路”科技人文交流取得丰硕成果。中国还积极推进《海牙协定》《马拉喀什条约》加入进程,为知识产权全球治理贡献中国力量。中国欧盟商会发布的《商业信心调查2021》显示,半数以上受访企业认为中国知识产权执法力度“足够好”或“非常好”。
◆ 历史上,美国多次通过刺探情报、吸引移民、垄断专利等手段窃取知识产权,攫取技术红利。
二战后,美国通过“回形针”行动搜刮德国先进飞行器、制导导弹控制等技术专利,将德国几乎所有政府部门、研发机构、大型企业洗劫一空,并强迫德国科学家移民美国。上世纪90年代,美情报机构在日本汽车贸易谈判代表专车上安装窃听装置,获取内部情报,以赢得谈判主动权。2001年,欧洲空中客车公司状告美波音公司借助美国家安全局“梯队”电子监控系统跟踪空客公司员工电话、传真、电邮,窃取商业秘密。2013年,美司法部扣押法国阿尔斯通公司4位高管,胁迫阿尔斯通向美通用电气公司低价出售电力和电网等核心业务。2021年,丹麦媒体曝光,美国家安全局利用在丹麦的互联网设施监听欧洲各国高官和企业家。美还以应对芯片短缺为名,强制各国芯片巨头企业限期交出订单、客户信息、库存等关键资料,谋求扭转美在芯片行业的劣势。
◆ 美方标榜“自由”“开放”,却动辄设置技术壁垒,拼凑所谓“民主科技联盟”,将科技问题政治化、意识形态化,打造封闭排他的“小圈子”。美国划定生物技术、人工智能等近20类重点管控技术,强化出口管制,严格投资审查,泛化“国家安全”概念,企图给他国高科技产业发展“设绊子”“卡脖子”,严重侵犯发展中国家科技发展权利。
谬误18:气候问题不是意识形态问题,而是数学问题。如果中国坚持目前的计划,在2030年前不降低排放量,那么世界其他国家排放量必须在2035年前降至零,这是基本不可能的。
事实真相:美国对于全球气候变化、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美国不应转嫁责任,不应奉行“双重标准”。
◆ 发达国家在过去200多年的工业化过程中无序排放,对全球气候变化负有不可推卸的历史责任。1850年到2011年,发达国家碳排放量占全球排放量的79%。《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京都议定书》、《巴黎协定》都要求发达国家偿还历史债务。
◆ 从历史发展角度来看,发展中国家不是温室气体的主要排放者,而是气候变暖的受害者。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是全球气候治理的基石。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在造成气候变化上历史责任不同,发展需求和能力也存在差异,用统一尺度来限制是不适当的,也是不公平的。巴布亚新几内亚环境部长韦拉·莫里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六次缔约方大会(COP26)期间表示:“因为它们(发达国家)的工业化活动,我们成为全球气候问题的受害者,正承受着他们制造的气候后果。这绝对不公平。”
◆ 在应对气候变化方面,中国不仅是认真负责的参与者,更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派。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中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努力争取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时间只有30年,而欧盟、美国、日本给自己规定的时间分别是中国的2.4倍、1.4倍和1.2倍。
中国在节能、提高能效、发展可再生能源、交通、建筑等领域所做的贡献基本上都占全球总量的30%-50%,贡献显而易见。截至2020年底,中国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较2005年降低约48.4%。煤炭消费占比由2005年的67%下降到2020年的56.8%。中国可再生能源发电累计装机容量超10亿千瓦,占全国发电总装机容量的43.5%。全球光伏企业前20强中有15家是中国企业,前五名均为中国企业。全球十大风电企业中有七家是中国企业。中国过去10 年淘汰1.2亿千瓦火电,超过了英国目前装机发电总规模。截至2021年底,中国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其中2021年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295万辆,占新注册车辆总数的11.25%。
中国可再生能源占比已超过美国。2019年底,中国水电风电光电装机容量达到7.56亿千瓦,是美国的2.8倍。中国可再生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达到12.7%,约为美国的1.4倍。
◆ 美国作为全球累计温室气体排放量最多的国家,人均碳排放量是全球平均水平的3.3倍。1750年到2019年的270年间,美国累计排放4125亿吨温室气体,约占全球总量的1/4,是全球最大累计国,为中国的近两倍。数据显示,美国温室气体排放量历史最高值为人均23.44吨,美国2018年人均排放量为16.85吨,而中国的这一数字是7.56吨。中国作为制造业大国,目前人均碳排放量不及美国一半,人均历史累计排放量约为美国的八分之一。即便是2030年中国实现了碳达峰,中国的人均碳排放量大致也只有7-8吨,但美国2005年碳达峰时人均碳排放量已达14吨。
◆ 2017年6月,美国宣布将退出《巴黎协定》,2020年11月正式退出该协议,极大地损害了全球环境治理的公平、效率和成效。2021年2月,美国才正式重新加入《巴黎协定》。虽然政治姿态有所恢复,但其温室气体排放量却回不去了,2021年排放量较2020年不降反增,离《巴黎协定》的要求越来越远。美方在事关全球整体前途命运的问题上反复无常,充分暴露了其在重大原则问题上的实用主义态度,已经失信于全球大家庭。
◆ 向发展中国家提供资金,帮助他们更好应对气候变化,是发达国家不可推卸的道义责任。在2009年哥本哈根和2010年坎昆会议上,发达国家承诺到2020年每年共同调动1000亿美元资金帮助发展中国家应对气候变化。然而十多年来,发达国家从未能真正兑现这一承诺。国际知名智库报告显示,发达国家每年提供的气候出资不仅总额不达标,而且存在“掺水”“凑数”等问题,实际提供的有效资金远低于官方通报数据。特别是美国仅完成应承担份额的不足20%。
◆ 美国多年来在公开场合表示希望与中方合作应对气候变化,但行动上却自相矛盾。美国要求中国控制煤炭消费的同时却要求中国继续从美国进口煤炭;提出发展可再生能源的同时却制裁中国的光伏企业。以光伏产品为例,从2012年开始,美国针对中国光伏产品征收反倾销和反补贴税,税率高达34%-47%。2014年12月,美国对中国光伏制造商进行“双反”调查。2018年1月,美国上届政府决定对85亿美元的进口太阳能电池板征收全球保障性关税。2021年底,美国将所谓“维吾尔强迫劳动预防法案”签署成法,打着人权的幌子打击新疆光伏产业。美有关举措不仅打压正常的光伏产品贸易、打乱正常供应链,也破坏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美方应纠正错误,为中美两国气候合作营造有利环境。
◆ 当前气候变化给人类生存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需要各国合力应对。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应切实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按照《巴黎协定》的要求,正视其历史责任,展现更大的雄心和行动,率先大幅度减排,早于2050年实现碳中和,并为发展中国家留出应有的发展和排放空间,落实向发展中国家提供充足资金、技术和能力建设支持的承诺。在兑现出资承诺、发挥公共资金引导作用的基础上,积极发展绿色金融,引导社会投资流向低碳领域。各方还要积极建立国家、区域和全球的碳市场、碳定价机制,降低减排成本,提高减排力度,促进技术创新和可持续 发展,通过碳市场收益分成机制,为发展中国家适应气侯变化和开展能力建设提供稳定的资金来源。
谬误19:在打击非法毒品特别是合成阿片如芬太尼方面,我们希望与中国合作,阻止国际贩毒组织获得化学前体,其中许多都源自中国。
事实真相:美国国内芬太尼滥用问题的根源在美国自身。
◆ 毒品泛滥是长期困扰美国的一大顽疾,有深刻历史和社会根源。
美国以占世界5%的人口,消费了全球80%的阿片类药物,是全球第一大毒品消费市场。美国国内普遍存在滥用处方止痛药的传统,其背后是药企、医药代表、医生利益的完整链条,药企大力兜售、医师滥开处方、政府打击不力、大麻合法化负面导向等多种因素交织,最终造成毒品消费市场持续扩大。美国阿片类药物滥用和死亡人数增加,起源于1995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管局批准普渡制药公司出产的阿片类止痛药奥施康定。在阻遏需求、控制生产方面,美国完全可以做得更多。
美国作为全球芬太尼问题最为突出的国家,也是全球芬太尼类药品最大的生产国和使用国,至今仍未正式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却总是对别国提要求,这是典型的“自己有病,却让别人吃药”。
◆ 中国政府始终对毒品问题坚持“零容忍”态度,严格管制各类麻醉药品、精神药品及其化学前体。截至2021年底,中国列管了37种易制毒化学品及麻黄素类物质,超过了联合国的列管数量,并一直严格按国际规则和中国法律监管化学品进出口,所做的努力和取得的成效有目共睹。
2019年5月1日,中国政府在国内尚未出现规模性滥用、现实危害并不突出的情况下,在全球范围内率先正式对芬太尼类物质进行整类列管,这是落实中美两国元首共识的重要成果,也是中方站在全人类健康、安全和福祉的高度,积极回应美方关切、努力帮助美方应对国内阿片类物质危机的切实体现。
中方还通过寄递行业施行“实名收寄、收寄验视、过机安检”三项制度、强化涉及美国等重点地区跨境邮包检查力度等措施,严厉打击芬太尼等列管化学品的贩运,取得显著成效。
在整类列管芬太尼类物质后,中国国家禁毒委员会、公安部一直同美国白宫禁毒政策办公室、国务院国际禁毒执法局、缉毒署等合作伙伴保持密切、坦诚、深入的协作。2019年9月至今,美方未再查获来自中国的芬太尼类物质。美方在多个场合向中方表示感谢,一再强调中美禁毒合作是两国执法合作的亮点。
众所周知,防止非列管化学品流入制毒的责任在进口国。但美方一不正式列管芬太尼类物质,二不解决国内需求问题,反而混淆是非,诬称“贩毒组织制毒化学前体来自中国”,一味甩锅推责,拿非列管物质说事,这既是别有用心,也是对美国民众生命健康极不负责任。
◆ 2020年5月,在没有任何证据的情况下,美方将中国公安部物证鉴定中心、国家毒品实验室等列入制裁“实体清单”。一面要求中方合作,一面制裁中方禁毒部门,严重阻碍中方芬太尼类物质监测体系的正常运行,严重影响中美禁毒合作。
在国际社会及中国芬太尼类物质管控越来越严的情况下,美芬太尼问题持续恶化,致死人数不降反升,说明美方在芬太尼滥用上没找到症结所在。中方曾多次善意提醒美方加强对芬太尼药品处方的监管、强化宣传教育等,这些都是国际社会公认的有效做法。
谬误20:在全球粮食危机威胁全世界人民的时候,我们期待中国这个在农业方面取得巨大成就的国家帮助全球做出反应。
事实真相:美国长期限制粮食出口,垄断粮食贸易。俄乌冲突爆发后,美国扩大武器援助,滥用单边制裁,进一步加剧全球粮食紧缺,对全球粮食危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 美国粮食逆全球化、能源化和贸易寡头化才是全球粮食安全问题的根源。 美国利用主要产粮国地位,限制对他国粮食出口,持续打击全球正常粮食贸易。美国、加拿大、欧盟等12个粮食主产区生产和出口的粮食总量占全球70%。从全球贸易关系看,发展中国家能否买粮、以何价格买粮,决定权被美西方发达国家把控。
美国消耗粮食生产生物燃料,对全球食物供给特别是口粮供给造成冲击。美国生产的近三分之一玉米用于生物燃料。这对全球粮食供应造成竞争性替代,造成粮食和能源价格相互推高的恶性循环。
ADM、邦吉、加吉和路易达孚四大粮食供应商垄断了全球约80%以上的粮食贸易,控制全球农贸原料、粮食生产、加工和供应等各环节并掌握国际粮食定价权,利用全球粮价波动赚取超额利润,其中三家来自美国。2021年以来,四大粮商净收入分别增长53%、80%、64%和47.7%,ADM和邦吉股价上涨近3倍之多。这些国际粮食寡头以逐利为根本导向,不放过任何时机炒作粮食安全问题、渲染粮食供应紧张局势,以牟取暴利。
◆ 美国拱火俄乌冲突、滥用经济制裁是加剧全球粮食短缺的“元凶”。
俄乌冲突旷日持久是美西方不断拱火的直接结果。目前美国对乌克兰军事及武器援助已增至536亿美元,超过2021年俄乌两国军费总和的70%。战争拖得越久、战场铺得越大,全球粮食生产和供应受到的影响就越大,粮食危机就会愈演愈烈。
面对全球粮食危机,美国等主要产粮国反而捂紧“粮袋子”。美国农业部在2022年5月的供需报告中预测,2021至2022年度美国小麦出口量比上一年度减少18.9%。根据国际食品政策研究所(IFPRI)研究结果,俄乌冲突爆发后,全球受限食品贸易份额大大上升,目前受限比例已上涨至17%。
美国粮食安全倡议虚多实少,反而导致全球粮食安全治理“碎片化”。俄罗斯是世界主要口粮出口国和最大化肥出口国。自美西方对俄制裁以来,全球各类化肥价格指数涨幅达30%以上,严重影响农业生产。2021至2022年俄罗斯小麦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16%,大麦出口量占全球出口总量12.9%。联合国粮农组织数据显示,自美国发起对俄罗斯的制裁以来,2022年5月全球食品价格指数比2月上升14%。
◆ 美国食物浪费问题严重,使全球粮食短缺现象雪上加霜。
一是浪费数量惊人。根据美国环境保护署数据,美国每年30%-40%食物被浪费,38%谷物被浪费。2018年美食物浪费总量达1.03亿吨,价值1610亿美元。2020年美人均食品浪费达59公斤。
二是分配不均衡。2020年美国约有3800万人口处于食物不安全状态,主要是非裔、拉丁美裔和美土著群体。根据《国家地理杂志》,美国政府出台补充营养援助计划(SNAP),但超过三分之一的最低收入家庭无法享受,补贴力度也没有达到许多美国高生活成本地区的家庭健康、充足饮食的标准。
三是次生问题突出。美国每年因食物生产过剩造成惊人的资源浪费和环境负担,包括1.4亿亩耕地、22万亿升水、3.5亿公斤农药、635万吨化肥。
◆ 中国对世界粮食安全作出重大贡献。中国用不足全球9%的土地实现了约占世界四分之一的粮食产量,养活了世界五分之一的人口。同时,中国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把粮食安全作为八大重点合作领域之一,将在全球范围内动员各方力量,推动优势互补,为实现包括粮食安全在内的所有可持续发展目标汇聚最大合力。该倡议已得到全球100多个国家和联合国等国际组织积极响应。
◆ 中国人民珍惜粮食,一向奉行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习近平主席高度重视粮食安全,提倡“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的社会风尚,多次强调要制止餐饮浪费行为。自2013年全国开展“光盘行动”以来,“舌尖上的浪费”明显好转。根据《自然》杂志数据,目前中国餐饮机构倒掉食物数量减少40%。2021年,中国举办了国际粮食减损大会,得到包括20国集团成员在内的国际社会的积极响应。
◆ 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的重要战略伙伴。近年来,中国累计向粮农组织南南合作基金捐款1.3亿美元。中国已向40多个国家和地区派出1100多名农业专家和技术人员,培养近10万名农户。中国是联合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框架下资金援助最多、派出专家最多、开展项目最多的发展中国家。
◆ 中国为解决全球粮食紧缺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中国杂交水稻已在亚洲、非洲、美洲数十个国家和地区推广种植,年种植面积达800万公顷,使世界粮食总量增加1.5亿吨,可以多养活4-5亿人。“中国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中国研究人员先后赴印度、巴基斯坦、越南、缅甸、孟加拉国等国提供建议和咨询,并通过国际培训班为80多个发展中国家培训超过1.4万名杂交水稻专业技术人才。
谬误21:中国完善了大规模监控,并向80多个国家输出相关技术。
事实真相:美国是全球最大“黑客帝国”。
◆ 使用视频监控和大数据技术,是中国政府完善社会治理的重要举措,也是当今世界各国的普遍做法,合理合法,无可厚非。利用视频监控系统制成的“天网系统”有效消除了治安隐患,有效保证了中国刑事案件的侦破率。在信息化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建设下,2021年全国群众安全感达到98.6%,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公认的最安全的国家之一。美国盖洛普咨询公司全球安全国家排名显示,中国位列第三,而美国位居第三十六位。
◆ 据统计,2018年美国大约安装有7000万台摄像头,大约4.6人/台。美方指责中方大规模监控完全是双重标准。
◆ 长期以来,美国违反国际法和国际关系基本准则,对外国政府、企业和个人实施大规模、有组织、无差别的网络窃密、监控和攻击。2013年6月,英国《卫报》和美国《华盛顿邮报》先后报道,美国国家安全局自2007年起开始实施秘密电子监听计划——棱镜计划,监听对象甚至包括美国盟友。德国《明镜》周刊报道,美国情报机构针对德国总理进行了长达近10年的监听活动。
◆ 2020年,爱尔兰数据保护委员会要求脸书公司停止将欧盟用户数据传输到美国。此前欧洲法院裁定,欧盟和美国之间的数据传输标准没有充分保护欧盟公民的隐私,欧盟公民缺乏应对美国政府监视的有效途径。媒体报道称,美国国家安全局等机构可以在欧盟公民完全不知情的情况下要求脸书和谷歌等互联网公司交出欧盟公民的数据。
◆ 2020年12月,法国国家信息与自由委员会表示,谷歌公司和亚马逊公司的法国网站事先未经访问者允许,就将他们浏览网页时存储的数据保存下来,且未说明其用途,违反法国有关规定。
◆ 2021年,丹麦国家广播公司(DR)报道称,2012年至2014年间,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丹麦的信息电缆,对瑞典、挪威、法国和德国的高级官员进行监听(监视),其中包括德国前总理默克尔等多名政要。美方显然在不再监听默克尔的承诺上食言了。
◆ 美国滥用自身互联网和通信技术领先优势,是名副其实的黑客帝国、窃听帝国、窃密帝国。从“棱镜门”“怒角计划”“星风计划”,再到“电幕行动”“蜂巢”平台和量子攻击系统,美通过数字监控侵犯本国公民的通信和言论自由,并在全球范围大搞网络攻击、窃听窃密。斯诺登曝光的美国“特等舱”项目显示,美国在其近100个驻外使领馆内暗自安装监听设备,对驻在国进行窃密。
◆ 2020年,中国网络安全企业360公司发布APT-C-39报告,曝光美国中央情报局的网络攻击组织APT-C-39曾对中国航空航天、科研机构、石油行业、大型互联网公司以及政府机构等关键领域进行了长达11年的网络渗透攻击。上述攻击严重损害中国的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关键基础设施安全和广大民众的个人信息安全。
2022年,根据360公司发布的《网络战序幕:美国国家安全局(APT-C-40)对全球发起长达十余年无差别攻击》报告,美国国家安全局利用网络武器对中国、英国、德国、法国、波兰、日本、印度、韩国、阿联酋、南非、巴西等全球47个国家及地区403个目标开展网络攻击。
2022年4月19日,中国国家计算机病毒应急处理中心就美国政府对各国开展网络攻击发出预警并发布相关报告,曝光了美国政府专用的“轻量化”网络武器,以及在全球范围部署网络攻击平台,并在法国、德国、加拿大、土耳其、马来西亚等国设置多层跳板服务器和 VPN 通道。
(来源:昆仑策网,转编自“外交部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