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mt-A诞生于3~2.5万年前的贺江中上游地区,孟高棉-苗瑶族群欠缺A,由此推测,原始孟高棉-苗瑶的O3系统(M117+M7+M134+M122*)在母系A诞生前已向西分出。
②.伏羲族系大约诞生于1.1万年前,北方华夏族群、东夷族群及兴隆洼支系当属伏羲族系,当中母系有A,湘西北彭头山文化与贾湖文化有同源关系,因此,彭头山人群也应属伏羲族系,其应是一群以O3(M117+M134+002611)占绝对优势、混有少量O2*-P31、母系有A的族群。
③.原始孟-苗族群不属伏羲族系,新石器早期的彭头山人群应还没有孟-苗系统的M95+M88+M7。彭头山遗址见二次葬,还未出现屈肢葬,新石器早、中期广西骆越流行的屈肢葬见于湘西南七八千年前的高庙遗址及鄂西六千多年前的大溪文化。大溪文化的古DNA以O3-M7为主,当中有O2a。由此判断,七八千年前,原居广西北部的原始孟-苗开始进入湖南并向北过长江到达鄂西,过程孟-苗父系的O3-M7、O2a(M95、M88)融入到湘西鄂西伏羲族系当中并形成荆蛮族群。
④.高庙文化很发达,陶器上的八角星刻符可能是伏羲八卦的某种形式,“高庙文化最初(约7800年前)出现的八角星纹以及獠牙兽面、鸟载太阳等图像,在较晚时期逐步流行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及黄河流域,甚至更远的地区。在洞庭湖区的坟山堡、汤家岗遗址,太湖流域的崧泽文化,安徽含山凌家滩遗址,山东的大汶口文化,以及辽宁小河沿遗址南台地,出土的某些陶器或玉器上均见到与高庙文化完全类同的八角星纹”(如下图)。后来的城头山遗址、凌家滩遗址等都发现有类似于高庙遗址的、与墓地相结合的祭坛(见《高庙新石器时代遗址》)。贵州远口镇坡脚遗址、广西桂林甑皮岩遗址和平乐纱帽山遗址等均出土有其主体特征属于高庙文化的遗存。之后,来自洞庭湖区的大溪文化对更大的区域产生了强势覆盖(见贺刚,陈利文《高庙文化及其对外传播与影响》2007)。荆蛮族群可能是在伏羲族系、伏羲文化的基础上融入了大量孟-苗人群所形成的,主要爆发于有M95、M88、M7的高庙人群后裔大溪文化期,新石器中晚期荆蛮族群遍及长江中游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