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的研究说明,早期侗台语与商周时代汉语的语音和形态相近,有较多的对应词,早期侗台语和汉语原本应是相近的语言或方言。战国、两汉时期它们已分布在不同区域,关系不是很密切,侗台语的古汉语借词并不是很多。
20世纪侗台语归于汉藏语系的论证多建立在共时的证据上,受到较多的批评。欧美的一些语言学家更愿意相信侗台语和南岛语有发生学关系,或认为构成语言联盟,而不视南岛语为其底层。笔者认为,早期的侗台语有类似古汉语的语音结构和形态形式,它们应是新石器早期随着农业的推广汉藏语系中强势语言传播的结果。
一、早期的汉语和早期的侗台语
中原仰韶文化的源头可追溯至距今八九千年的贾湖文化,当时该文化主要分布在黄淮平原上,农业与狩猎、捕捞、畜养并存,是长江以北最早的水稻栽培区。此后仰韶文化向东发展成为大汶口文化,向西发展成为马家窑文化。新石器晚期黄河流域对周围影响最大的是山东龙山文化。龙山文化时期最为重要的事情是城邑的出现。河南淮阳龙山文化时期的平粮台古城的建城年代距今约4千5百年,此后进入夏商周时代。
(一)华夏人和古汉语
1.夏和诸夏
夏商周三代占统治地位的氏族或部落如《史记·五帝本纪》:“帝禹为夏后而别氏,姓姒氏。契为商,姓子氏。弃为周,姓姬氏。”
《诗经·周颂·时迈》:“我求懿德,肆于时夏,允王保之。”《周颂·思文》:“无此疆尔界,陈常于时夏。”周人称自己的国家为“有周”,“夏”为本族自称或域内人群之名,以“夷”“夏”区分不同的人群。
2.早期的汉语和古汉语
先商时代的汉语经历了较大变化之后,西传至陕西一带成为商代的西部方言。西周时期黄河流域有东部、中部和西部三种方言,春秋时从中部方言中分化出南部方言。商和西周时通常是一字一义,也有以字表示的成音节前缀和后缀。辅音前缀和词根声母构成较为复杂的复辅音声母,大约战国至两汉期间陆续简化。最先简化的是带前缀*s-的三合辅音声母,然后是*Cl-类,东汉时主要的方言中大约只有*Cr-类声母。
夏商之后汉语传播到其他地区,使用其他语言的人群转用汉语,往往形成新的方言。原本属于其他语言的词就有可能成为该汉语方言的底层词,可扩散至其他汉语方言。古汉语和后来汉语有不同时代的底层词和借词。
(二)早期侗台语的分布
长江下游地区河姆渡早期文化距今约7千年,种植水稻,干栏式木构房屋,炊具中的鼎类似于贾湖文化中的类型。江苏中部相当于夏代的高邮周邶墩遗址文化具有岳石文化的特征。另外,在兴化南荡、高邮周邶墩等地发现了类似于河南龙山文化王油坊型的文化遗存。夏代之时早期侗台语大约分布于江苏一带,商代侗台语从江苏一带传播至江浙和福建。
侗台语可简单区分为南北朝以前的早期侗台语、南北朝至唐宋的古侗台语和宋代以后的近现代侗台语。他们也称“汉人”为“夏”,如“汉人”侗语北部方言
。
秦汉时早期侗台语中的一支移至海南,分化为黎语支的语言。另一支至贵州,成为仡央语支,这两支侗台语后来都使用南岛语数词。
二、侗台语的语音
(一)辅音
早期侗台语有类似古汉语和古藏缅语的音系结构,塞音为清、清送气和浊三分,这样的结构来自古汉藏语。根据侗台语不同支系语音的对应关系,我们推测早期侗台语舌根清送气音比较常见,舌尖、唇塞音送气和不送气的对立可能稍晚才较为普遍。
我们把早期侗台语的辅音系统拟为:
后来复辅音简化,塞音从清、清送气和浊三分演变为清、清送气、浊和带先喉塞浊音四分。复辅音简化的过程中产生塞擦音。
早期侗台语有圆唇辅音声母,如圆唇的塞音和鼻音。
侗台语有两类清的鼻音:
。第一类多来自s-和鼻音的结合,第二类主要来自?-和鼻音的结合。
古侗台语可能有*-j韵尾和流音韵尾*-l、*-r。
(二)元音
古侗台语的元音音系为
,现代壮语武鸣话单元音仍是这个结构。早期侗台语可能是五元音a e i o u。
(三)声调的来历
壮傣(台语)、侗水语支语言的四个声调有对应关系,当有共同的起源。诸语中因声母的清浊发生分化,于是有八个调,通常分别用阿拉伯数字从1到8来表示。清声母音节的声调为单数调,浊声母音节的声调为双数调。③中古汉语借词的声调和汉语的四声有较为严谨的对应关系,表明当时汉语的四个声调和壮傣、侗水语的四个声调分别有相近的调值。
(四)语音的历史演变
1.声母的演变
壮傣语支、侗水语支和黎语支语言的复辅音声母简化主要有如下情况:
先喉塞音(内爆音)声母的演变主要有如下情况:
在复辅音声母简化的同时,又有复音词的紧缩产生新的复辅音声母,并在接触中传播,现代的语言中仍保留塞音和流音构成的复辅音声母。古侗台语先喉塞音(内爆音)声母在不同语言中的演变有所不同。
2.元音的演变
后来的借词中元音的这一类变化不能得到完整的表现。
长元音和复元音应是复辅音声母简化时期发展起来的,不同语言有相同的产生长元音和复元音的机制,包括单元音在开音节和闭音节中的裂化,以及补偿流音韵尾消失产生的元音韵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