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415|回复: 15

大家好!在教小孩学中文。欢迎围观

[复制链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6 18:12:1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非专业民科非正规的简化做法,以方便教小孩为主,
http://fm-wuyi.com/yiem/gh_index.html

欢迎专家指教纠正。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16 15:21:57 | 显示全部楼层
从“鹅鹅鹅”说起
2021.03.16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这应该是每一个中国的小学生都会读,都会背的最开始的几首古诗之一了。

这首诗简单,生动,有声,有色,更重要的,这是一首七岁的小孩子,唐朝的小孩子,骆宾王写的。

我在教女儿这首诗的时候,却不禁一次地疑惑,这首诗押韵么?

鹅,用现代的汉语拼音拼写,是用拉丁字母 e 来描写它的韵母的。同样的第二句,曲项向天歌的歌,也是用拉丁字母 e 来描写它的韵母。读起来,在普通话里分别读作e,ge,听起来也是很押韵的。

问题出在第四句: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波,普通话拼音写作bo。读起来听起来,其韵母也是一个张开圆形嘴巴的o音,跟前面的鹅,歌音的半开口微卷舌尖的e音,是不一样的。这,押韵么?

肯定押韵的。这首诗流传千古,怎么可能不押韵?翻遍诗词的书本,没有人说这首诗不押韵。但是读起来,听起来就是不一样啊?难道是押韵的定义错了么,不需要读起来听起来语音一致?

后来用自己的家乡话读,才发现了问题在哪里。

我是四川的,成都人。家乡话是西南官话方言。不算很多北方人听不懂的南方方言,而是被划在了汉语的北方方言区。在我的家乡话里,我,哦,鹅。。。等等都是读作张开圆口的o音,歌也是这样,如果用同样的拉丁字母来拼写,我,哦,鹅,应该拼作o,哥,歌,应该拼作go,当然,波也还是bo。这么一来,当然都是押张开圆口的o的韵了。

于是,换做西南官话方言读,完美押韵。Perfect!

有兴趣的,可以听一听下面链接的mp3音频,里边有本人用西南官话方言(成都话)读的咏鹅,和作为对比的普通话/国语朗读。看一看,这两个版本哪一个听起来押韵:



喜欢这个音频的话,给我点个赞吧

顺带说一句,在古典诗词的用韵标准书,平水韵里,鹅,歌,波,都是属于五歌的韵字,五歌的前八个字是: 多 何 歌 波 过 河 罗 和 … 在普通话里,有读 e 音的,何歌何何,有张圆形口的多波过罗。而在西南官话方言里,都是一样的,张开圆形口,发出o的音。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4

帖子

29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7
发表于 2021-3-9 18:48:15 | 显示全部楼层



已经很专业,能请教在国外哪里、可开课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11 01:02:38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德国。没有什么开课,只是个人爱好,外加教自己的女儿学中文,于是在工作之余做了些功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16 15:20:29 | 显示全部楼层
缘起
2021.03.14

有一种美,历经千年,却在现实中默默地,几乎无人留意地,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渐渐地远离我们而去。

我舍不得。

也因此从这里开始,希望看到以后在这里的发表的文字的你,能够了解到,能够意识到,能够体会到,这种专属于你和我的这种美,以及它正在进行中的逐渐远离消逝。有可能的话,能够让你和我一起,多挽留这种美一些时间。

这种美,就是我们的汉语言中的顿挫之美。是的,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懂得的,也会随口说出来的,描述我们汉语言的美好的词汇:抑扬顿挫,里边的顿挫之美。

如此,缘起。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44

帖子

29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97
发表于 2021-3-17 15:53:33 | 显示全部楼层
一一一一 发表于 2021-3-16 15:21
从“鹅鹅鹅”说起
2021.03.16

念得相当有感情,还有更华丽的诗词吗?还想听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18 14:41:46 | 显示全部楼层
荣,是跟生,城,情,押韵么?
2021.03.18

其实这个问题在我读大学之前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我母亲的姓名里最后一个字就是“荣”字。从小到大的话语里边都是读作近似于“云”的音。后来读小学,学到了草,也就是“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四句。

小时候一开始是没有学拼音的。而是从 “起立,向毛主席,华主席敬礼”开始学语文。老师的也基本上都是用当地的口语教学。所以也不觉得有问题。后来自己喜欢诗词,翻书才知道这才是前面四句,后面还有“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四句。都好,荣(自己读作“日云”的音),生,城,情多好的押韵啊。

只是长大了,到了大学,才被一头闷棍打过来:普通话里,荣,读作rong。跟生,城,情不是一个押韵的音。于是,逼着自己把这个读音改了过来。

寒假回家,却又不经意地发现,母亲的身份证,户口本,姓名里边的“荣”字,已经改作了“云”字。原因无它,因为普通话读音的原因。

不过读了十七年的口音哪里容易那么被磨灭。于是翻看韵书,原来“荣”字是在平水韵八庚里边,其前前后后的字都读做eng的发音:

生 声 情 明 清 城 名 成 行 鸣 平 轻 晴 惊 兵 荣 倾 程 横 京 英 营 耕 迎 更 卿 精 争 缨

只有它,一个字孤零零地,读作rong,发ong的韵音。

这。。。难道合理么?

不多说了。自那以后,凡是在古诗词里看到“荣”这个字,我都一概按照家乡的读音,读作rueng的发音,这样至少,自己读起来,听起来押韵,好听:



你也来听听吧。喜欢的话,帮我点个赞。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18 14:43:08 | 显示全部楼层
茴香豆 发表于 2021-3-17 15:53
念得相当有感情,还有更华丽的诗词吗?还想听

谢谢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20 16:46:51 | 显示全部楼层
我们的语言,有抑扬,还有顿挫
2021.03.20

以前跟人聊起这个事情的时候,对方随口说,这不就是用方言读故事么?

我想了很久,我是在用方言读古诗么?似乎是,但又不是。

先分享一下我用我自己的方言读一首春夜喜雨吧:



我说这是四川的成都话,大约不会有人会质疑。

这是杜甫的五言律诗春夜喜雨。一共八句。北方人应该一听就都懂得的。不会有错。但是再听听下面的这个版本:



这个初听起来,应该和上面的成都话版本是没有多大区别的。但是认真比较起来,就会有不同的感觉了。这个不一样感觉的最突出点,就在于后面的版本,比起前面的版本多了一些,嗯,顿挫。

全诗如下: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 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 花重锦官城

具体来说,就是第一句的第五字,节,第二句的第四字,发,第三句的第四字,入,第四句的第二字,物,第五句的第五字,黑,第六句的第四字,独,第七句的第四字,都在第二个版本里读作了短促而内敛的顿挫音。是的,这些字都是古诗词里边的入声字,第八句,也就是最后一句里没有入声字,却在第二字仄声(去声)过后用了一个闭口音(锦),使得这个锦字自然地拖长了读音。

我不知道杜甫写诗的时候,他老人家是用哪里的口音来写诗,来读诗。不过,当我用自己的方言参考入声短促发音来千余年前杜老先生写的春夜喜雨的时候,还是约莫体会到了他当年遣词用字的良苦用心,以及诗句体现在抑扬的旋律和顿挫的节奏之间的那一番欣喜而又自持的心绪。

当然,用普通话读这首诗也不是不妥。只不过,这一番节奏表现与变化,就不是那么的明显了:



你也听听吧,喜欢的话点个赞吧。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3

主题

47

帖子

154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4
 楼主| 发表于 2021-3-22 03:16:01 | 显示全部楼层
官话方言 =/= 方言官话
2021.03.22

之所以说,其实我是在用官话在读诗,是因为,我说的,不是原汁原味的日常生活中使用的成都话。

我一直在疑惑,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专家学者洋洋洒洒地写书写文章,说官话就是古代的普通话,或者是古代官方制定/指定的官方说话语音标准。。。

这可能么?没有录音机,没有电话电视电影,在东到大海西至流沙北至冰天南达海角的上百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竟然可能会有一种官方指定/制定的语音标准在古代被使用?我是无论如何也想象不出来这样一种官方语音标准会是以什么样一种方式在教学,在流传,在使用。

再有大量的专家学者孜孜以求地寻求一种想象出来的所谓拟构的中古音,上古音作为某个时代的标准语音,我就更不能理解了:这些拟构出来的语音,有何根据能够说就是千余年前的李白,杜甫写诗读诗用的话?

但我想说的是,官话,是存在的。太远久的不说,至少中国的历史书里,但凡是华夏民族之间的历史事件中,没有翻译一说,但一直有方音方言之别。这从西汉杨雄的方言一书里就明确指出了各地方言方音方语的不同。

那么,官话究竟是什么?

其实,只要回头70年,看一看毛主席,周总理,陈毅朱德老一辈人写诗读诗用的语言就可以了。湖南话是湘语,江淮话是下江话,四川话是上江话,但是他们写诗作词都遵循诗词格律,平水韵。也就是说,语音,按照各自方音,但是遣词用字,遵照韵书和先人典故规范,这就是官话。

也就是说,只要是遵循了韵书和诗词格律规范的读音,不管是中原语音,还是江淮语音,又或者是西南语音,又或者是南方闽粤语音,都存在着一种整体的转换渠道:一开始或者难于沟通,但凡经过初步沟通,就不影响读书人之间的语言文字交流。这在民间也是一样:从来没有过东北的农民士兵听不懂江西湖南的将领的指挥的。近代是这样,清末也是这样,进而也可以大胆地推论,明朝是这样,宋朝也是这样,唐朝隋朝汉朝更是这样。至少琅琊的诸葛亮在西川是不需要翻译就能和西川的当地名士沟通交流的。

回到古诗词来。今天,跟大家分享一首读诗。这里我采用了三种语音来读:1,我的家乡语音(四川成都),2,我将普通话里的阴平和去声做了交换,并按照与我的家乡语音做了相同的用韵规范而成的一种,我也不知道是哪里的方言语音(但是不是那种专家拟构的听不懂的所谓中古语音),3,现代的普通话语音。朗读的古诗是乐府,江南: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前两种语音采用了入声音的读音:叶,北。也采用了闭口音的读音:南。前两种听起来截然不同的汉语语音可以采用同一套语音标注。这和普通话是不同,在普通话/国语语音体系里,既没有入声音,也没有闭口音,
大家听听看,喜欢的话,点一个赞吧。(点个赞,至少让我知道有人听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3 05:22 , Processed in 0.050927 second(s), 4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