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老农

取经为啥靠走的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7 20:09:14 | 显示全部楼层
    圣人太罕有了,俗话说:五百年才出个圣人。一般人要怎么才能找到真理的镜子和真理的道路呢?


    吴承恩想解决的就是这样的难题。他要找一面更有普遍性的镜子给社会、给大众用,也是他自己亲身实践过的。这样,即便圣人不在身边,人民也可以此自救。这就是第37回说的“悟空神化引婴儿”。婴儿就是一个人天真、自然、淳朴、生机勃勃的状态。一个人能将自己对婴儿状态的记忆激活,就会惊觉自己身上的扭曲、异化、污浊,就可能猛醒过来,从而振作自救,回复精神的健康平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20:22:12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婴儿般的单纯





    假设有个魔术师爸爸。他们一家四口围坐桌前,一起吃早饭:夫妻俩,一个3岁多的儿子,一个刚1周岁的女儿。妻子起身跑到客厅去接一个电话。片时之后,女儿忽然举起右手嫩嫩的小食指,指向空中,吃吃地笑了。3岁多的哥哥顺着妹妹手指的方向,转头看去,爸爸正悠悠飘起在半空中,且还在冉冉上升,最后悬停在天花板上,动作古怪、表情滑稽。哥哥当即骇异地大张着嘴巴,似乎下巴就要掉下来了。口里想发出声音,招呼妈妈快来,但却无法正常发声,只有“啊啊”的连声叫喊。唯有妹妹表情自然而欢快,十分欣赏爸爸这意外的举动,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可思议。似乎,一个人漂浮在空中,是一件再自然、正常不过的事情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20:24:57 | 显示全部楼层
    显然,一个三岁的孩子,已经被这个世界正常的样子“驯服”了,见到如此怪异的景象,内心的平静瞬时打破,而大惊失色。只有刚1岁的婴童,尚能坦然接受这种情况,身心合一而全然地感受着这突然出现的景象。因此,两个孩子的焦点也大不相同:妹妹的焦点是事情本身,是爸爸漂浮在空中的身姿、表情;而哥哥的焦点则是——这怎么可能!这是怎么回事?几乎不能接受这个新情况。当然,也就不能立足当下,甚至自身也失控了,连话也不会说了。可以说,哥哥已经被现实深深地局限住了,被事物“正常”的样子限制了头脑和认知,已经非常习惯于屈从于日常常规。任何打破常规的情况,都会严重挑战他已经习惯的“惯常”。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20:26:32 | 显示全部楼层
    实际上,我们成人的头脑往往就是更接近哥哥的状态,而离妹妹的状态有万里之遥。简单说,成人的头脑基本被常识、常规给“锁死”了,失去了童心。就像《皇帝的新装》中的那些成年人(皇帝、大臣、百姓),明明看见的是个“赤膊鸡”,却被头脑中先入为主的意念给锁住了,不能说出真相,只能等一个孩子来一语道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19 20:28:15 | 显示全部楼层
    《西游记》第一回中,孙悟空刚出生时,书中说他:“目运两道金光,射冲斗府。”表明此时的猴子,其认识的眼光完全不受局限,能看到事物全然的真相。然而,千里眼、顺风耳随即就报告说:“(猴子)如今服饵水食,金光将潜息矣。”换句话说就是,猴子与环境互动接触后,就逐步受到各种局限,而不再有那样透彻、直指真相的认识能力了。这正是我们每个人必然要经历的命运:我们用曾经无限的潜力换回了常识、常态,并安于常态,被常态所局限,很难再做一个彻底不安分的“猴子”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0 20:34:10 | 显示全部楼层
如婴儿般的复杂






    老子说:“含德之厚,比于赤子。”既然是“厚”,那就不是“薄”,自然就不简单了。这就复杂了:赤子(婴儿)怎么会复杂呢?婴儿不是就如同一张白纸一样单纯吗?老子居然说婴儿堪比德性深厚的人!这要从何说起?莫非正应了一句俗语:“最简单的往往最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8:00:46 | 显示全部楼层
   在前面,简单的,我们就简单说;眼下,复杂的,我们就复杂说。


    首先,简单也好,复杂也好,都是相对的,且相对于常规、常态是居于少数的。一般人信赖常规、常态往往是最稳妥的选择,反映在口语上,就是:“……,除非太阳从西边出来。”言下之意:你别蒙老子!老子知道事情是怎么回事。可问题是,这世间的事,常常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三十年前认为正确无比的事(比方说是A),三十年后却被人们丢在一边,没人理会了。这当然不是说众人都看着日历,三十年一到,“一、二、三”大伙儿一块儿把A扔了。而是在三十年、几十年间,事情一点点在发生潜在的、明显的变化,日积月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就物是人非、斗转星移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8:13: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1-6-22 18:14 编辑

    一般人面对这样的格局常说造化弄人,命运莫测,一筹莫展之下,只能随波逐流了,名之曰:随大流。所以,西谚总结说:太阳底下无新事。世事再变化,人还是那样的人,总做着相同的选择(比如随大流)。的确,人们从来就是爱随大流的,这是常态。可人们知道什么是常态吗?看起来,答案是“不”。


    人们不知道什么是常规、常态。老子说:“不知常,妄作凶。”一般人的确是“不知常”,但也不太敢“妄作”,只是会随大流。可当“大流”也“妄作”起来,众人便也敢于追随了。比如那些发生了“颜色革命”的国家,下场没一个好的,正是“妄作凶”。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8:23:41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反复申说“常”,如“归根曰静,是谓复命;复命曰常”,这是从总的格局上讲的“常”;还有我们这里要说的,在矛盾、冲突的场景下的“常”:“和曰常。”(一般通行本《道德经》常在这三个字前加一个“知”字,这是不通的。“常”就是“常”,与知或不知无关。按所谓通行本的写法:“知和曰常,知常曰明”,岂不是说“知‘知和’曰明”了吗?这根本就不通了嘛!)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1-6-22 18:34:37 | 显示全部楼层
    老子原话大体是这么说的:“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蜂虿虺蛇不螫,攫鸟猛兽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和曰常,知常曰明。益生曰祥。心使气曰强。物壮则老,谓之不道,不道早已。”(《道德经》第五十五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15 10:18 , Processed in 0.054782 second(s), 3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