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楼主 |
发表于 2021-7-11 19:50: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取经为啥靠走的——《西游记》正解之认知卷
致所有在人生路上的有志者
作者:愚夫老戎 QQ:821892804
第四篇 一件大活儿
(一)开篇词
关于《西游记》,大多数人知道的是吴承恩的《西游记》,但人们不知道的是,在吴承恩之前,西游故事已经以各种主题、旨趣、风格、内容、篇幅、体裁或表现载体存在、流传了又好几百年了,其间经过了许多创作者(大多不知其名)之手。现存最早的成文的神幻小说形式的“西游记”大约出现在宋代。
无疑,这许多种“西游故事”必定充满了形形色色的奇思妙想,而这无数巧思中最关键的,当然是猴子在取经队伍中的出现。那么,有意思的问题来了:你知道“历史”上,这只猴子第一次在唐僧面前亮相是怎样一个造型吗?是赤淋淋一身毛的兽形,还是光鲜照人的大帅哥呢?这问题,的答案自然取决于早期创造者或作者的喜好倾向了,要看他是喜欢讲究排场面子呢,还是更喜欢特立独行、独树一帜。自然,每一位作者有各自的取向和表现方式。说到这儿,我们要问的最重要的问题来了——
如果有人告诉你说,我们今天看到的《西游记》是经某(些)人之手将历史上许多位作者的作品集合在一块积攒而成的,你信吗?对于这种说法,别人怎么想,我不知道,反正,我不信。开玩笑——靠着〝七嘴八舌〞、九龙治水,能攒成这么一部独特的、经得起无数人和漫长岁月考验的优秀经典!这无疑是毫无常识的痴人说梦!别的不说,从我们前面两篇故事分析中,就能看出作者的用心之深是匪夷所思和人所不及的。只此一条,已足够表明这样的作品只能出自一人之手。
如果更全面地来说,《西游记》体现出了五个方面的内在一致性,可以表明它出自一位独立创作者之手。
1、各故事情节内容想象奇特、精彩不凡,既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的创造,体现了作者才情和志向的一致性;2、各故事内容、主旨与逻辑的一致性,反映了作品意义的一致性;3、各个核心人物在意义功能上的前后一致性,体现的是人物结构关系的一致性;4、各核心人物对事业的追求总是指向为人们解决最具普遍性的困难,这是各故事在价值目标选择上的一致性;5、孙悟空火眼金睛、能力非凡,总是与团队中其他成员不尽同步,并一次次导致内部不统一、不团结,容易被妖怪乘虚而入,陷入困局。而在现实人生经历中,吴承恩作为一个有独特思想、眼光的人,也总会陷入类似的、与周围人意见、观点冲突的困境中。这一特征体现了作者人生境遇与故事情境设定的一致性。
以上五点表明《西游记》具有鲜明、高度一致的个人风格。这种灵魂与骨架的一致性,当然支持《西游记》是个人创作作品的判断,而否定所谓“集体创作”或“世代累积”而成的说法。至于故事中个别枝节上的错落抵牾,完全不足以颠覆个人创作的结论。当然,这些论述还十分笼统。要彻底解决其中的疑问,最有分量、最有力的证据就来自整部书中各故事共同织就的体系性和它们之间紧密有序的内在逻辑性,即上述第二点。要证明这一点,最简明的办法就是截取整个体系中完整的一段,来考察这一局部的内在结构关系,看其中是否包含着明确、统一的逻辑序列。
(二)“项目”概述
我们在此要截取的一段,内容可不少(绝对是〝大活儿〞):自第27回至第43回,共计十七回的篇幅。它们共同组成了书中的一个子版块,称为“尸魔”系列。因为这六个故事映射的是一系列具有思想共性的问题,它们共同具有社会意识形态的属性。为什么这么说呢?接下来,我们将通过逐一解析各个故事的意义内涵(“红孩儿”已解析),来具体呈现这一点。
当然,由于任务艰巨,这件“大活儿”拟分为五章来呈现,即除去“红孩儿”之外,一个故事分配一章的篇幅,以确保对各故事主要内容的准确解析。那么,接下来,让咱们进入——
第一章 尸魔:我不是白骨精
话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使命与挑战,其中必然包含清理之前时代和世代遗留下来的一些思想、文化“垃圾”。古语就讲:“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今天讲“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不除旧,如何迎新?不甩掉赘人的旧货色,如何解放?如何前进?有个成语叫“移风易俗”也与这项工作有关。伟人讲过,“扫帚不到,灰尘不会自己跑掉”。这句话,对于这些垃圾同样适用。从这个意义上说,孙悟空除妖也有郑重其事扫尘除废的辛苦付出。灰尘和灰尘不同,“垃圾”和“垃圾”也不同。不同的对象有不同的处理方法和归宿。对可以回收改造的,尽可能回收改造,比如黑熊精和红孩儿;该随见随掸的,就勤扫频拭,比如黄风怪;而该深挖根除的,也不能轻视和惜力,就是要登堂入室,抽丝剥茧,给它来个一锅端、干净彻底,比如我们接下来要讲的“白骨夫人”。
这里说的正是《西游记》中最广为人知的那个降魔故事——三打白骨精。这也应该是《西游记》中除了“大闹天宫”之外,最为人们熟悉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成功之处在于,它集齐了三大类人物要素:机智、忠勇,又饱受冤屈的孙悟空、暗弱可欺、刚愎自用的唐僧,以及阴险、诡诈、凶残的白骨精。这三大要素的组合,令正常的善恶逻辑被完全颠覆了,极大地激发起读者的正义感和同情心:厌恶唐僧,痛恨白骨精,同情孙悟空,为之抱不平。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英雄蒙冤的悲剧故事,尽管篇幅不大,只有一回,但却饱满而生动,精炼而予人深刻印象 。同时,也令白骨精的阴险、狡诈永远定格在中国人的文化辞典里,无法磨灭。这是作者的成功之处。但如果我们以为作者在这一故事上的成功仅止于此,我们对他的钦佩就此止步的话,那却是远远无法令作者感到满意的。这倒不是作者贪心,反而是我们作为读者太容易满足、太浅尝辄止、太过“买椟还珠”了。这个故事的思想文化内涵、它的精髓之处,还根本没有被我们触及呢!
假如一桌宴席还没开场就结束了,那,忙活了三天三宿的大厨当然不满意了。我们作为客人也不甘心只吃两口凉菜、冷盘,就抹抹嘴站起身走人吧。那得多遗憾、多失礼啊!那么,这桌宴席的滋味该怎么打开呢?
“三打白骨精”的故事有一个基本而易被忽略的事实:故事的结局是不能令人满意的——孙悟空被唐僧赶走,令取经队伍面临一个无限大的风险敞口,取经人还懵然无知。正所谓“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巨大的悬念才刚刚打开而已。这样的结局,与其说是结束,不如说,只是更骇人波澜的引子,是作者放长线钓大鱼的钩子。这个鱼钩就是唐、孙师徒恶化的关系。经过孙悟空十分卖力的“三打”,的确成功打死了白骨精,降妖算是完成了。可唐、孙的师徒关系也完蛋了。因为打死了白骨精,孙行者却被咱们一向仁慈的唐总给炒了“鱿鱼”,用当下的热词形容是回家“自我隔离”去了,而且肯定超过14天。这是几个意思——故事的第一主角竟然“失业”了,成了靠边站的看客。故事显然没有讲完。这样一个经典的西游故事,居然是个“半截子货”,完成度明显不足。你说,作者在搞哪样啊?他显然是在搞事情嘛!据老夫看来,作者是在放长线,钓后面的故事。那照这样说来,“三打”只是个引子喽,为了在之后制造一场孙悟空缺席的磨难,这么理解当然也说得过去。但显然低估了作者“钓鱼”的胃口,作者要钓的“大鱼”可不是只有后面一个故事,也不是二个、三个,而是更多,并且组成了一个丰富的系列,这才是真正的大鱼呢!
是不是啊?真的存在一个系列吗?老夫可没有忽悠大家哦。真不真,等看过随后几章的故事解析就明白了。这里就不在逻辑证明上白费力气了,事实胜于雄辩嘛。咱们就暂且先把这个系列的存在当做事实来看。
如果真有一个系列,那么,是啥系列呢?具体说,这个系列可以直接命名为“尸魔”系列。尸魔是传说中长期潜伏在人体内,会夺人性命的寄生物,通常是暗中作祟的,一般称为“尸虫”。而作者以“魔”名之,既凸显重视之意,更强调其强大的迷惑性与严重的危害性。再加上“白骨夫人”的名号,又强化了其腐朽、败坏、幽冥的属性。作者以此来象征社会中一些陈腐的基本观念,明明已经烂到骨子里了,近乎是思想垃圾了,却还牢牢占据着主流的位子,死死控制着人们的思想,阻碍人们观念的进步。就像白骨精,明明是妖精,偏说自己是好人,把唐总骗得团团转,生生赶走了降妖的干将,真是糊涂之至啊!然而,前面说了,这些陈腐的观念在现实中依然势力强大,霸占着主流的位子,统治着大多数人都思想,那阵势令人不敢直视,正是:
峰岩重叠,涧壑湾环。虎狼成阵走,麂鹿作群行。无数獐 钻簇簇,满山狐兔聚丛丛。千尺大蟒,万丈长蛇。大蟒喷愁雾,长蛇吐怪风。道旁荆棘牵漫,岭上松楠秀丽。薜萝满目,芳草连天。影落沧溟北,云开斗柄南。万古常含元气老,千峰巍列日光寒。
这些带下划线的词语有效地传达出了它们密集成体系、绵延、曲折、复杂、渊远、威严、强悍又不失秀丽的慑人气场。这一系列特征,和我们前面说的吴承恩时代中那些具有主导性的将腐、已腐的观念可以准确对应起来;而虎狼、蛇兽、荆棘、老树等意象,则又突显出这些古老而强大的思想观念的负面价值与朽败没落属性。这段描述文字,正是对“尸魔系列”开场的第一次预告和提示。
说到这,有个微妙而关键的问题必须澄清,那就是,白骨夫人可不是白骨精哦。作者为啥给它起个“白骨夫人”的名号?是想给她介绍对象、找老公吗?当然不是。作者是要彰显那些原本居于主流、阳光地位的观念,在实质上已经变为破败、朽坏且阴气十足的负性货色,昭示它们由神变魔、由善变恶、由阳变阴的堕落。可我们通常使用的“白骨精”一词的意涵正好相反,是阴物要返阳、白骨又成精。这与作者的立意是南辕北辙了,是我们对“白骨”一词想当然误读的结果。两种意涵的区别十分关键,决定了斗争的策略将迥然不同。真要有白骨精,那毫无疑问是妖精,以火眼金睛验明正身,一打就灵。可白骨夫人,人家还顶着主流的光环呢,轻易造次不得,可以说是动辄得咎。不拿出点金刚钻来,别想揽这“瓷器活”。想要霸王硬上弓,硬生生铲除人们头脑中那些貌似“高大上”的东西,,那是门都没有的。孙悟空强行三打白骨精,最后落得个“下岗”的结局,当然是失策了。他的失误就在于,即便你有火眼金睛,看出那是一架“白骨”,可那东西在别人眼中和心目中普遍地是“正经人”、“好人”,你要伤害“好人”,那就是天大的罪过。所以,孙悟空的首要难题,不是火眼金睛灵不灵,而是要让人们都有火眼金睛,都能有同样的认识。大家都有了火眼金睛或者共识,那么,降妖就不再是众人眼中的罪过,而是必要的善举。大家就能同心协力,共襄善举;和谐世界,共建共享。事实上,孙悟空到后来再碰上女妖“半截观音”,策略就明智多了:等到妖精罪行败露,师父同意,才施展金刚法力,拯善锄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