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24|回复: 0

语言文字发展论---续3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发表于 2017-2-23 19:40: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六章 人类文字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语言与文字的关系,如乐曲与音符的关系。语言由单词、语法、语气、腔调、节奏等要素构成,文章中的文字只是表示语言中的一个要素----单词;乐曲由声音、音质、音程、节奏、章法等构成,乐谱中的“音符”,只是表示乐曲中一个要素----声音符号。语言“单词”是具有含意的可听不可视的“语音信号”,文字只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可视不可听的“书写符号”。
不要把语言和文字混为一谈。语言和文字,是各自单独进化的。语言是由所有使用该语言的人群推动的;而文字,是由写字的人(读书人、书写读取汉字的行为)的;其发展程度,也是由上述各自的人群的总智慧来决定的。
汉语的基本语素是单音词,其对应的文字是“单音字”。汉语的多音词,是按汉语的语法组建起来的,是用单音汉字表示出来的,所以,不能叫做“汉字组词”。因为,汉字只负责记录语言单词,并无信息组织规则,也无由字成词的信息组织规则,我们常说的由字成词,其实是用语素组词的意思,是语言范畴的事情,其成词规则,是语言的而不是文字的。离开汉语的语法规则,任意两个字是成不了汉语的二字词的。
   促使文字产生和不断发展的根本原因,是社会发展的需求。一个民族的文字系统被创造出来以后,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逼着人们不断提高文字的性能和提高书写速度;提高书写速度的需要,又逼着人们发明出新的书写工具、新的载字材料和新的书写技巧。由此促使文字由“图符形式”向“符号形式”发展,文字结构体式由低级向高级发展。
语言,是人类思想信息的一种表达形式,或叫思想信息的一种载体。它是可听的,不是可视的,不可停留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应当把语言转化为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传递的信息的需要。人类的肢体动作虽然是可视的,但不能保留,不能传递。
到深林里狩猎的人们,进入山林深处,容易迷路。人们为了避免迷路,就在前进的路线上,放上实物标记或在树上打上标记。每种动物的脚印都不同,猎人可以看脚印识鸟兽,所以,用鸟、兽的脚印,就可以标记各种动物。这种两种方法,都会让人们看到了帮助记忆的方法。
为了帮助记忆,有人开始用小石块、小木棒、小贝壳等实物记事,最先是将记事的这些东西堆放着的,当记下的事物多了时,就容易混淆或想不起来了。后来知道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回忆,可以变得容易一些。于是就把记事的小木棒或小贝壳、羽毛、骨头等等用绳子按发生的时间顺序系成串,或者在绳子上打上各种不同的圪繨来标示各种不同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法”。这比把记事物件散乱堆放,对回忆的帮助强了一些(大约项链的原始作用就是记事的)。
但是,这种记事方法,只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并不直接表示事物本身,记事主要还是靠人脑的记忆能力。当记事串太长了后,时间久了,人脑把从前的事彻底忘了,它的帮助作用也就没有了。为了克服这种记事方法的缺点,人们想出了新的办法。
这种新的办法,就是“图画记事法”。今天,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远古时代的“岩画”,最古老的有4万年以上。在中国,从黑龙江到台湾,有十多个省都发现了古代岩画。古人做这些岩画,主要是为了“记事”。所以这类图画,被称作“记事图画”。
下图是非洲岩画:                      下图是西班牙岩画:
      非洲岩画.GIF 西班牙岩画.GIF
以图表事.gif
这是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转变----由实物标志到虚拟标志(图画)的转变。
为了长时间保留,人们将这样的表事图,画在石面上或甲骨上。这类表事图画,因为不与一定的语言对应,还不能算是文字。  
因为,将一件事情用图画来表示时,不同的人,可以画出不同图画来表示;反之,对于同一个图画,不同的人也可能认为它表示着不同的事情。用图画表示的事情,除了画图人自己知道外,别人看图画时,不一定就能准确看出它所要表示的内容。所以,图画表事是不准确的,是不能准确地向别人传递信息的。再则,如果是在12月30日用20头羊跟10个人交换了100只鸡,那就得画出12个月亮、30个太阳、20头羊、20双手、100只鸡,就很费时间和力气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大面积的物面容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把原来用一张图画表示一件事情,改进成用简易的图形和抽象符号(简称图符)来表示一种概念或语言的单词,然后再将一个一个的“图符”按语法规则排列起来,只要将这些“图符”事先在人们中,约定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词意和词音,人们一看这些“图符”的排列,就知道它们表示的什么语句了,由语句就知道这个“图符排列”表示的是什么事情了。这种表事法,既简单又准确。我们可以称此法为“图符表句”法。因为这种图符与语言的单词是对应的,所以,这是一个由“表事图画”到“表词图符”的质的转变----即由“图画”到“文字”的转变。
从本质上说,在“符号”没有与语言“单词”对应起来之前,它们属于直接代表事物的普通的“符号”,当它与语言的单词发生了对应的关系以后,就具有了表示词音、词义的功能了,这样,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符号”变成了“文字”。这是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转变。
那么,表示“语言单词”的“图符”就是人类最先使用的“文字”形式。我们可以称这类最初的“图符”为“原始文字”。这种原始文字,标志着人类文字的发展,跨入了的第三阶段。
例如,中国河南舞阳出土的陶片上的图符文字、古埃及圣书和北美洲古代的玛雅文字,就是这种原始的图符文字。见下图:
    河南舞阳出土的图符文字.GIF 埃及图符文字.gif
中国舞阳的原始文字和古埃及圣书,都是直接表示词意、不直接表示词音的,字的读音是靠口传的,我们称之为“口授读音”。所以,它对语音没有表示作用、传递作用和保留作用。因此,对于这些“表词图符”,人们怎么称呼它们都行,都不影响它们表意的功能。这是一个缺点。
玛雅文图符文字.GIF
玛雅文字也是图符文字,由于玛雅语言在200年前已经消失了,所以,至今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破解他的读音和含意了。玛雅文字有“头形、几何、全身”三种体式。“头形字”可能用嘴的形状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的。由于玛雅语言在今天无人会说了,今天的人们也就不知道字上的嘴形表示什么音了。有人说玛雅文在“表意”的同时,也表示“读音”,属于“意、音双表的文字”。
原始文字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始文字出现以后,把不可视、不可保留、不可遥传的语言信息,转变成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遥传的文字信息了。使人类的经验,实现历史性的积累和流传成为可能。对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增多,“图符文字“的书写,就显得太复杂和太缓慢了。
原始文字的各图符之间,在结构上是各自独立的,互相之间没有统一的结构规则相联系,所以,在结构上没有规律可循,这也增加了记忆难度。
于是,人们对“图符文字”,进行简化整理,并且在简化整理中,让文字结构方面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从而形成一个文字系统。由此,就发展成“象形文字”。
这是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三次转变。
“象形文字系统”,标志着人类文字的发展,跨入了的第四阶段。
“象形文字系统”,包括“象形符号”和“抽象符号”。有些单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可见实物,可以用象形符号表示出来,这种“象形符号”,也可以叫“表物符号”。例如“羊、艸、月”等。有些单词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是无形的,怎么办呢?就采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之。这种“抽象符号”,也可以叫“指事符号”。例如“亏、千、欠、色、用”等。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商朝的“甲骨文字(前1300年)”,就属于“象形文字”。(见附图)
象形字甲骨文 告曰.GIF
“象形文字”使书写速度比图符文字快了一些,但并没有克服图符文字的两个缺点:即直接表“意”间接表“音”及在结构上仍然是没有规律的。仍然是比较难记的。但还是可以作为人类文字发展的一个进步阶段的。
“象形文”同“图符文字”一样,也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是“意、音分离”的。所以,人们对表意的文字,既要记住其字形、含意,又要记住其读音。
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继续增多。随着文字数量的增加,记忆和书写的难度就随着增大。字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只有少数的智力较高的人,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用文字记录的事情也越多,需要认识和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象形文字”的书写速度,相对地就显得很慢了。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人们对“象形字”进一步简化,把较复杂的字形的细节省去,只留基本轮廓,成为更抽象的“符号”。使人类的文字进入“符号化”阶段。“符号化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到第五阶段的文字形式。这是人类文字发展历程中的第四次转变。
苏美尔楔形文字演变过程.GIF
到此阶段,文字本身是不附带语法的,它的功能只有一个:或者表示词意,或者表示词音。这时的符号文字,仍然是意、音分离的,各字之间是互相孤立的,没有规律的。书写虽然比象形阶段简单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录速度,而记忆的难度却比从前更大了。
因为一个字就表示一个事物,新事物不断增多,新单词就不断增多,从而表示单词的字就不断增多,随着字数的增大,书写和记忆的难度也就跟着越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怎样才能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呢?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民族的文字发展的过程,跟处在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民族的文字的过程是不同的。这是由其对应的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这要在后边分别叙述。
把“记事图画”演变成文字,大约是从人类社会出现国家的雏形“部落酋长国”时期开始的,距今一万年左右。
在图符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信息保存和信息传递,主要靠脑子记忆和当面口传。这种局限性,到了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后,就不适应了。因为到了酋长国时期,在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比从前大得多了,所以人们的交往比从前频繁得多,范围和内容也大得多了,很多物品和事情都需要区别和记数,光靠头脑的记忆是不行了;国家的管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战争等等,所发生的一些事务,只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交流也是不行的。于是一些人就发明了一些图画或图形来表示一些事情,以帮助人们的记忆和方便信息交流与传递;再者,有些前人的事情、经验教训、方法技术等,也需要流传给后人,以使前人的事情被后人了解和接续下去,以便提高人类战胜困难的能力,这也要求发明一种可以记录、保留和传递语言的东西。于是,一些人数较多、发展较先进的部落酋长国,便收集和创造了很多图形和符号,来表示语言的单词,形成了一套用于事情记录和交流的图画。以后,又把这套“记事图画”,转变为“表词图符(象形符号)”,由此就产生了“文字系统”。
“文字系统”被创造出来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单统治者有大量的事情要记载,普通的民众也有很多事情需要记载。这样,对于文字的使用,就不光是官方的人了,一般民众也要使用。民众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创造新字和改进文字体式。官方对于民间的造字和改进文字体式的做法,是无法阻止的。所以一般都采取了宽容的或者支持的态度。官方一般都每隔几年,就统计收集民间的新创文字,进行整理公布,所以就出现了“民间造字,官府统计认可”的惯例。所以,文字的发明和发展,都是社会发展所推动的。
文字系统出现以后,就相当于把肢体和眼睛又恢复成重要的信息交流通道了。不过,这时的传送物不是一闪即逝的直接的肢体动作,而是肢体动作(手的动作)的留存物----笔迹。从此,人类信息交流有了两个并行的重要通道和两个重要形式----耳朵、眼睛和语言、文字。
语言是一个具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文字也应当是一种对应于语言单词的书面符号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符号堆。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有的还附带语法)的书面符号系统,是用来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形式,即可视形式。它由一定的字形、字音(直接的或间接地表示)、字意(直接的或间接地表示)和特定的构字规则、表意规则和表音规则6要素构成。
一种语音,只表示一种词意的语言,叫做“语音单载的语言”;一种语音,表示多种词意的语言,叫做“语音多载的语言”。
文字属于“符号”的范畴,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符号”,它是“专门表示语言单词的符号系统”。
自从表事符号、表句符号,发展成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以后,文字就成为表示和记录语言单词的工具了。
语言的单词,是由“词意”和“词音”两个要素构成的。表示“单词”的文字,就用字形,来表示出单词的“词音”和“词义”。
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前,人们就只能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分不同含义的“单词”。这样的文字,叫做“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读音,是靠口传的。
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后,人们就能够用表示“音素”的符号,来组建表示语言单词的“词音”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叫做“表音文字”。
如果一种文字,既能表示不同的词音,又能表示不同的词义,这种文字叫做“意、音双表的文字”。
将单词按语法组织起来,才能成为语句;将语句按逻辑组织成文章,才能表示语言。
世界上的一切文字,都由一定的“字形、字意、字音、构字规则、表意规则和表音规则,这6个要素构成。
字形---字的形体。它是把一闪即逝的声波“语音”和语音所表示的“词意”,转变为眼睛能看得见的,
手能写出来的可以存储的固态“视觉符号”。
字意---字形或字音所表示的含意。这种含意,是由人们约定的。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这个字形所表示的
含意,当看到这个字形时,就知道它所表示含意了;如果人们学会了字音所表示的含意,人们
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就知道这个字的含意了。
字音---字的读音。如果一个字表示的是一个单词的语音,这个字的读音就是这个单词的语音。字的读
音,可以通过“字形”直接表示出来,这样的字形是由直接表示语音音素的“拼音字母”组成
的。如果构成字形的元件不是“拼音字母”,字形就不能直接表示出字的读音;字的读音,就必须由人们约定。由“约定”得到的读音,是靠口传的。这类靠口传读音的字,称作“口授读音”字。
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最理想最科学的文字, 是用拼音字母组成的“读写一致”的文字,也叫做“意、音同一”的文字,这种文字,是最有规律性的最容易学会的文字。
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最理想最科学的文字, 是“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这种文字,也是最有规律性的最容易学会的文字。
凡是“读写不一致”的文字,都是“意、音分离”的文字,都比“意、音同一”的文字难学。一般的书面符号,可以不具有统一的读音,而文字就必须具有统一的读音。文字之所以必须有统一的“读音”,是因为没有“读音”就不能把可视的文章,转换成可听的语言。
构字规则----组建一个字的元件的排布法则。
表意规则----用字形或字音来区别词意的法则。
表音规则----用字形或拼音字母来表示词音的法则。
如果这三项 “规则” 都是单一的,文字就具有规律性;如果有一项不是单一的,文字就失去了规律性。
“字形”是供人看的,通过它,可以辨解出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和读音。“字音”是供人读的,通过它,能将“字音”、“字意”传递给别人。“字意”是文字的核心,没有它,“字形”、“字音”就没有任何作用了。文字的发送器官是手,接受器官是眼。所以,没有“形”,眼就不能收;字形是字意的外表(可视形式),字意是字的内容,没有它,字形就失去了意义(跑空车)。字音是字意的第二个外表形式,没有它,就不能使它与语音联系起来,就不能实现“意、音”双记忆,就不能通过语音将“字意”传递到别人的耳朵里。所以,从文字对语言的关系上看,文字系统的完整形式,应当是由一个表示“词音”的元件体系和一个表示“词意”的元件体系,按一个构字规则结合成一个“字形体系”。在这种体系里,每一个字里,既有直接表音的元件,也有直接表意的元件。这种文字就叫“意、音双表的文字”。这种文字能完全地表示所对应的语言单词的词音、词意。
在实际的文字创造过程中,在人们未发现“拼音原理”之前,它只能以整体形态出现。它只能具有一个功能:让它表了“音”,就不能同时又表“意”;让它表了“意”,就不能同时又表“音”。绝大多数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都是单表的-----或者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或者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据说,北美洲的玛雅文字是“意、音”都直接表示出的“双表文字”,但是,随着这个玛雅民族语言的消失,玛雅文的表音、表意功能,就不能准确地解析出来了。
直接表示“词音”的文字,如果词音和词意是一 一对应的,那么,它所表示的“词意”就隐含在“词音”之中,所以,人们约定字的读音,就等于同时约定了字意,拼音文字的“字形”,也就同时是表意的“字形”了。
“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文字”,由于它不直接表音,字意与语音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人们就必须在约定字的含意的同时,也必须约定它的读音了。这种文字单体,就如普通的“符号”一样,它既可以当“音节文字”使用,也可以当作“表意文字”使用。
我们所说的文字的 “表意”,不是指通过文字的外表形状直接表示出来的,而是人们事先约定的。不用约定,就能通过外表形状直接表示意义的,不是文字,而是“图画”。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每一个“符号”单体,不通过人们的事先约定,怎么能确定它们表示什么呢?我们所说的文字的“表音”,凡是不用“拼音字母”作为元件构建的文字,其读音,也都是事先约定的,靠口传的,即口授读音的;用“拼音字母”作为元件构建的文字,可以依据“拼音字母”的拼音规则,直接拼出每一个字的读音,这样的表音方式,可以叫做“直接表音”。但是,拼音字母的读音和拼音规则也必须是事前约定的,没有事前约定,人们只看字形也是不知道怎样拼音的。一些人把文字的“表音”、“表意”,曲解为不用事先约定,就如看图画一样,一看形状,就知道“字音”、“字意”,这是错误的,世界上永远不会有这种文字。有人说“汉字就是这种文字”,例如“尖”,上边小,下边大,不就是“尖”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上边小,下边大”的东西的特性不单“尖锐”,还“稳定”、还“坚固”、还显得“雄伟”、“壮观”。所以,从“上小”、“下大”的含意上,附会成“稳”、“固”“伟”、“壮”都是可以的。所以,“尖”字的含意,也不是从字形上或字意上就可以让人看出来的,也是人们事先约定出来的。
如果各字的“字形”是按一个统一的规则用组字基本元件构建起来的,就能使整个文字体系有了一个单一的系统,从而使这种文字具有了系统性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被人们学会;如果各字的“字形”不是按一个统一的规则构建起来的,这种文字体系,就没有系统性和规律性,学习起来无规律可循,就必须逐字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字形、字音和字意,就不容易被人们学会。
语言是基础,文字是依赖语言才存在的。但是,文字对语言的发展也不是象镜子反映物体一样,一点反作用也没有的。文字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汉字,它对汉语单词的扩展,起支持作用。没有汉字的支持,汉语的单词就不能扩展。
    表示某一种语言单词的文字,必须按该语言的语法组织起来,才能表示该语言的语句,再由语句按思维逻辑组成文章,从而把该语言表示出来。与“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相匹配的最佳文字是“线性的拼音字母文字”,与“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相匹配的最佳文字是“方块形的意、音双表文字”,所以,不同性质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性质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字是不可互相代用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文字是为了表示语言单词才出现的,它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工具。而表示语言单词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产生的,所以,文字是依语言而产生的;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社会特性。文字的发展变化,不单受语言的巨大影响,也受社会的巨大影响;当然,文字对语言和社会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自从文字诞生以来,人们就把 “易写、易记、同语言完全匹配、美观”作为一直追求的目标。“易写”,就必须简化;“易记”,就必须直接表示词意和词音,并具有“规律性”;“同语言完全匹配”,就是要求完全直接地表示语言的词意、词音,与语言同步发展,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在处理文字的机器出现以后,把“适合机器组字”,也作为衡量文字性能高低的一个必要条件。
文字初期的发展过程如下:
结绳记事----表事图画----表示词意的图符文字-----直接表示词意间接表示词音的象形文字-----表示词意的符号文字或者表示单词音节的符号文字。
结构方式:平面摆布。
文字特性:用字形区别词意和词音(靠口传的)、一字一意(字形单载)。
现在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两大类:“语音单载的语言”和 “语音多载的语言”,这两类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决定了与其对应的文字,后来的发展过程和性能特点也就不同。
不同阶段的语言,会导致不同性质的与之匹配的最佳文字产生出来。在今天来看,任何语言所对应的文字,都应当符合如下6条标准,才是“最佳的文字系统”:
1、能与所对应的语言单词,实现完全地匹配。即由构字元件和构字法则,组成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没有环节缺陷和漏洞;能正确地直接地表示出所对应的语言的词音和词意;能用构字元件,按照一种构字规则,构建出无限的新字,以适应汉语单词无限增加的需要。
2、文字体系,具有系统性、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所以,人们学习起来,就有规律可循,就具有“学少知多”性。
3、能让组字元件,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代码”。电脑能用组字元件,随机组建出无限的新字,从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纯汉字的电脑信息系统;能实现汉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不会出现“重码字”,也便于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从而让使用电脑的普通大众,用汉字作为电脑的指令代码,编制电脑的各种程序,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复杂难题。
4、笔画、结构简单,字体清晰美观,最容易辨认和书写。
5、同所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儿童在家里,在其父母教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教会文字,能使全民没有“文盲”。
6、在所对应的语言没有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时,其体式、功能和优点都保持稳定,不会因为字数的无限增加导致文字系统性毁坏和文字性能的退化、变质。
第七章  人类语言第一、二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3 02:51 , Processed in 0.09171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