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56|回复: 0

语言文字发展论----续5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发表于 2017-2-28 13:17:5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八章  人类语言第三阶段所对应的文字
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上的个别的民族,在发现和自觉运用语音多载的规律以后,逐渐将“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发展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进而再发展成“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多载的语言”,同时,把原先复杂的语法简化成“单词本身只有含意、不带语法,只按说话时的吐词顺序来关联理解单词的词性”,由此 使人类语言从第二阶段发展到第三阶段。
在“语音多载”的语言中,“词音”与“词意”不是一 一对应的,所以,就不能如“语音单载的语言”那样,单纯地听“词音”,就可晓“词意”的;“语音多载”的语言,听者不单要听“词音”,还要联系对话现场的“语言背景”(对话的现场的环境、对话人共同的述说对象、共同的经历、发话者的言语习惯,用词惯例、表情、手势、语气、前后语句的语意关联,等等的外部参考要素)对语句中的“词音”的含意,进行逻辑推理和判断,才能弄清“词意”。
而在书面的文字环境里,没有了直接对话现场的那种综合的“语言背景”,表示单词的文字,就不能全靠词音来表示词意了,而必须按如下原则来表示词意:以形表意、一词一形,意异形异。按照此种原则构建的文字,可以称为“字形单载”的文字。
“语音多载”的语言的“同音异意词”尽管很多,但是,从文字初创时起,就遵循着“一意一字,意异字异”的造字原则,采取平面方形结字的方式,用不同的平面方形结构的字形,把“同音异意”的语言单词,完全地区分开来了。由此实现了“词义”与“字形”的唯一对应关系。
   语音多载的语言,为什么要采取平面方块结构的文字形式呢?根本原因如下:
1、  平面方形结构的字形,分辨率高,阅读快。
2、  扩字极限很大,在一定的“字体方式”的基础上,能够造出几十万的不同字形的新字。这样,能够在几千年里,满足语言单词不断扩展的需要。
3、  不受书写材料平面形状的局限,只要是平面,横竖、宽窄都能写。
4、  编写文章,文字横排、竖排都行。
语言单词的扩展,得到文字的支持以后,就实现了无限的扩展----因为字形是可以无限变化的;反过来,又促进了“同音异意词”的大量出现。这种情况,使语言和文字产生了密不可分的关系,两者具有互相促进或促退的作用。
表示第三阶段语言单词的“字形单载的文字”,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前,只能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文字,只能与语言单词实现半匹配。表示第三阶段语言单词的文字,经历了如下发展阶段:
表意文字的发展过程举例.GIF
由于第三阶段的语言,是“语音多载”的,单音词具有无限的扩展性;而方块文字是平面结构的,在笔画结构上,既有分辨率最高的优点,也有可以构建无限个不同形状的文字的优点,这正好适应了语言无限扩展的要求,所以不存在单音词扩展与表示它的文字扩展的矛盾。因此,在往后的发展过程中,就没有出现迫使人们考虑改变这种平面结构形式为线形结构形式的问题。
由于文字达到符号化以后,方块式的文字还要求笔画越简单越少越好。所以,最简化的独体字是较少的,不超过200个。要表示无限的单词,怎么办呢?那就只好在最简化字的基础上添加笔画了。但是,如果没有规律地随意乱添加笔画,必然导致难以记忆。
为了使新增添的文字易于学会,就必须把这种文字建设成一个具有规律性的文字体系,成为一个完整的系统。这样,就必须采用一个构字规则来构建所有的文字单体。用什么样的规则来构建每一个文字单体呢?在拼音原理没有发现之前,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用已经有的“独体字(无偏旁的字)”为基本元件,来组建“合成字”。于是就出现了:
“意、意结合”-----如“好”;
“意、音结合字”---如“评”;
“切音结合字”----如:“娘”;
“意、符结合字”---如“愾”;
“音、符结合字”---如“疍”;
“符、符结合字”---如“圁”;
。。。。。。。。。。。。。。。。。。。。。。。。。。。
为了让“合成字”最简化,就必须先让“独体字”达到最简,所以,独体字就由图形简化为纯粹的符号。多种扩字方法,虽然可以实现无限扩字,但是,却带来了如下三个固有的缺点:
1、由于多种构字规则并用,多种规则构建出来的字意提示平行地混合使用,就使整个文字系统,在字体结构上和读音上,都没有统一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使人们在学习时,感到无规律可循,不能达到“触类旁通”“学少知多”了。
2、由于独体字是很少的,随着新添字数的逐渐增多,就必然会出现“三体合成字”、“四体合成字”、“多体合成字”,这样以来,就必然出现随着新字数量的增加,新字的笔画也随着增多的现象。
3、独体字只能“以形直接表意”,不能同时“以形直接表音”,字形与读音是分离的,汉字的读音,必须通过“口传”才能学会。由这些独体字组建的合成字也就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所以,楷体汉字属于“读写不同的文字”。
读写不同的文字的字形、字音、字义 之间的关系.gif
这样,在文字的三要素 “形、意、音”之间的“形”“音”之间、“音”“意”之间,都是断开的,所以不能形成联想记忆。因此,汉字与汉语词之间,只匹配了一半。所以,人们对每个单字,就得死记其字形、字意和字音,比起具有直接表音的文字来,难度增加了很多。
以上三个缺点,使这类文字的学习难度大大增加。又因为,语音多载的语言单词的扩展,必须文字的支持,所以,文字难学,又会导致语言的难学。
用什么办法才能完全彻底地克服以上三个固有的缺点呢?
唯一的正确的办法,就是把“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改成“以元件构字”的扩字方式。
      在拼音原理没有发现之前,方块文字在“表意”与“表音”二者之间,只能二择其一,不能兼顾的;而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后,就可以二者兼顾了,就可以实现“意、音双表”了。
按照“意、音双表”的构字方向,把原先的独体字作为 “意符”(注意:“意符”并不表示“字意”,它只对人们理解字意时,起提示作用;“字意”是由字的整个形状来表示的),把拼音符号作为“声符”,为了在字形上区别“同意符同音符不同含意的”单词,再加上一种“区别符号”。这样,每一个字,都用这三种元件,用一个构字规则,构建出每一个方块字,从而形成一个“意、音直接双表(用字的拼音元件直接拼出‘词音’,用整个字的形状表示‘词意’)”的文字系统。这种新的文字系统,就能完全彻底地克服“以字构字”所带来的一切缺点了。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形、音、义关系.gif
与人类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文字,发展到“意、音双表的文字系统”,不单是比原来增加了直接表音的功能,就整个字的性质来说,也发生了质的转变。用少数的元件,按单一规则,可以构建出无限的字来,并且不会因字数的增加而使字体的形态发生变化和笔画数量增加,具有长久的稳定性和简易性。完全达到第7章所讲的“理想文字”的标准了。
与人类语言第三阶段对应的文字,发展到“意、音双表的文字”,是由语言第三阶段的特性(“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决定的。也是社会发展的结果,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
至此,我们可以将第三阶段语言的文字的发展变化情况和趋势总结如下:
字形变化:  平面图画----平面图符----平面象形---平面符号;
功能变化:表事物---表词意(表意文字,间接表词音)----“意、音双表”的方块文
第九章  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方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3 02:55 , Processed in 0.034887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