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853|回复: 7

语言文字发展论---续6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发表于 2017-3-2 11:47:2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九章  汉字发展的基本过程和方向
   什么是汉字?就是表示汉语单词的文字。汉字体式,是汉字的结构方式和元件形状的外表形式。不要把汉字与汉字体式混为一谈。
汉字的基础是汉语,汉语属于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语言,所以,汉字具有第三阶段语言所对应的文字的一般特性。同时,汉字本身也有自己的发展过程的特殊轨迹。他的轨迹,表现在两个方面:
1、汉字体式的不断更新过程;
2、汉字的构字理念和构字方式的发展过程。
这两个过程是并行的交合在一起进行的,现在分别论述如下。
先说汉字的体式发展过程:
汉字如世界各国的文字一样,最早也是由结绳记事演变而来的。汉字发展的基本历史过程是:结绳记事---画图记事----图符文字(图符表词意)----象形文字(表词意)----符号文字(表词意)。
下图是江苏连云港古代岩画:          下图是云南沧源古代岩画:
   江苏连云港古代岩画.GIF 云南沧源岩画.GIF
下图是河南舞阳出土的新石器时期的陶片上的符号:
河南舞阳出土的图符文字.GIF
记事图画还不能算作“文字”,表示语言单词的图符,才是“文字”
史前陶器刻符,是华夏文字的萌生期。古书记载黄帝之史官“仓颉”创制文字。黄帝距今约五千年。
汉字从诞生以来,就出现不断更新体式的“蛇蜕皮”现象。为什么?
因为,社会不断发展,就逼着人们不断提高汉字的性能,提高汉字的书写速度。
提高汉字性能的主要办法,就是在汉字的结构上,尽量实现“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使之能“以律类推,学少知多”,同时简化笔画形态和整字的结构形态,使之更便于记忆和书写;提高书写速度的主要办法,主要是发明新的书写工具、新的载字材料和新的书写技巧。
这两种办法的每一次更新,就使汉字体式更新一次。汉字从诞生以来,至今已经出现过多次体式更新了。
安字体式.GIF
今天,新的汉字处理工具电脑的出现,就逼着没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汉字楷体系统”,更新成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同时,今天,中国由40年前的“小农业经济社会”进入了“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需要全民普及先进的科学技术文化知识,需要与世界各国的人民密切交往,世界第一难学的汉字楷体系统,给中国大众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和世界各国的人民大众学习汉语汉字,造成了很大的困难。这也逼着必须把难学的“汉字楷体系统”,更新成中、外人民大众都十分易于学会的文字。
下面,就详细论述这种体式更新的原因和过程。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文字记录的事情随着增多,这就需要随着提高书写速度。但是,汉字的“以字构字”的造字方式,却导致随着字数的增加而使书写速度降低。
为什么要采取“以字构字”的造字方法呢?
因为,在汉朝以前,汉语人没有发现汉语拼音原理,所以,不可能用汉语拼音符号,来构建汉字。只会用最简单的不同形状的笔画,来组建一个个方块字。由于最简单的不同形状的笔画,是很有限的,只有即使种。要用这几十种笔画构建美观有便于识别的方块形的汉字,只能构建出1000个左右。但是,汉语单词却有千万个。为了扩建更多更多的汉字来表示之,于是就用两个或三个或四个字合成一个新字。
这样,用于合成字的原先的单个字,就成为“独体字”,用“独体字”组成的字,就称为“合体字”。
采用这种“以字构字”的方法,就能构建出无限的新字来。于是就适应了汉语单词无限增多的需要。但是,这种“以字构字”的扩字方法,有造成另一个问题:随着新造“合成字”的增加,新字的笔画数就随之增加;随着单字笔画数量的的增加,读、写难度也随之增加。历代的人们,为了提高书写速度,人们除了提高自身的书写熟练程度以外,还采取了如下4种办法:
1、使用新的书写工具和新的载字材料。
2、创造新的书写技巧;
3、简化笔画形态和减少整字的笔画数量。
4、改进整字的结构方式。
新的书写工具和新的载字材料,会自然改变笔画形态;人们为了是字形更美和书写更简便,就会创造新的书写技巧和新的笔画形态。由此就会改变原先的汉字形态,于是就出现了不同于原先的新的汉字体式。
新的汉字体式,必须比旧的汉字体式书写速度快、易于学会、更美观,才能被大多数的人们使用起来。
在书写工具是刻刀,载字材料是甲骨的基础上,汉字表现为“甲骨文”体式。
在发明了用竹棒(聿)蘸着颜色水,把字写在羊皮或布帛上的基础上,汉字就表现为“籀字”体式;
在发明了毛筆,把在写在竹简上的基础上,汉字就表现为“隶字”体式;
在纸张成为普遍的载字材料以后,用毛笔在纸上写字的基础上,汉字就表现为“章草”、“今草”、狂“草”、“楷字”等体式;
在刻板印刷和活字排版的基础上,汉字就表现为“宋体字”体式。
今天,电脑成为处理汉字的主要工具。要让电脑用有限的构字元件构建出无限的汉字,就必须把目前的无规律性、无规范性、无标准性的汉字“楷体系统”,改进升级成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
从中国社会发展过程上看,中国最早的国家雏形,是部落酋长国。后人称道的黄帝、炎帝、蚩尤等,就是较早的部落酋长国的酋长。一些部落酋长国的酋长为了记事,开始委任他的记事官实行“结绳记事”或“画图记事”。后来由于各部落酋长国之间互相联盟或互相兼并,最终形成了一个较大国家,叫做“夏朝”,这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国家。国家大了,必须记录的事情多了,“画图记事”显得慢了,国家的记事官,就对表事“图画”进行简化,创建了表示语言单词的象形文字。

象形文字 車、人、女、子.GIF
夏朝发展至商朝前期,“图符文字”被更新成“契文”(用刀刻划出来的文字)。夏朝时期,就有了青铜。人们用青铜刀,把文字刻在树皮、竹片、骨片上、龟甲上。
商朝殷人事鬼敬神,故甲骨卜辞的遗留很多,这些卜辞文,后人叫做“甲骨文”或“契文”。甲骨文属于“象形文字”。
   甲骨文 斤.GIF 商朝司母鼎铭文.GIF
上图是商朝司母鼎铭文,属于契文体:
   夏、商、周三朝的政治体制,都是“分封领主制”。宗主国之下,分封为很多诸侯小国。由于交通不发达,各诸侯国独立性逐步增强,反应在文字方面,就出现了文字体式的逐渐分化。在商朝宗主国使用的“契文”体式的同时,有些领主国因为发明了“新的写字工具”,由此就改变了文字的体式。例如,商朝时期的“西岐国”----周朝的发源地,发明了“竹棒笔”。竹棒笔,是把一根小竹棒的下部劈成细丝,蘸上颜色水,在皮革上、或布帛上写字。人们把这种写字工具叫作“竹聿(yu4)”。后来把“竹”、“聿”合成一个字为“筆”。
在发明了用竹棒蘸着颜色写字的方法以后,做字方式由刻划变成书写;同时,载字材料也发生了改变---由甲骨、石片等材料,改为布帛、皮革、竹片等材料。由于写字方法比刀刻简易,可以使笔画的线条变得柔软流畅和变化多端,从而形成一种不同于“契文”的新的体式----“籀体字”。
下图是西周时
西周穆王时期班茛的大篆字.GIF
下图是秦国的“石鼓文”,属于“籀文”体(又称为“大篆”)
石鼓文 大篆字.GIF 石鼓文--吾车1.GIF
西周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1年),国家推出“史籀篇”,作为儿童识字教材,目的是在全国普及“籀文字体”。这说明,周朝从取代商朝之前,官用文书字体,就是“籀字”。不过,“甲骨文字体”(契文体)并没有被同时废止,很多诸侯国依旧通行“甲骨文字体”。
  下图是公元前497—前489年的一个 侯马盟书,此书用毛笔写的,属于“甲骨文字体”:
侯马盟书.GIF
毛笔,可能在“竹聿”出现不久就出现了。最初的毛笔可能是把一小撮羊毛绑在一段小竹棒的下端,蘸着颜色水写字的。毛笔比竹聿又改进了一步,由此导致“隶体字”的出现。
东周(公元前770---前265年)以后,周朝的各诸侯国不听周朝宗主国号令,各自为政,原来统一使用的文字,各国逐步加以改变,出现了“文字异形”现象,分别为“齐、燕、晋、楚、秦”五种类型。而《说文解字》录有“古文”“奇字”“篆书”。“古文”为齐、燕、晋、系文字;“奇字”为楚系文字;“篆书”为秦系文字
漢 的体式.GIF
下图是秦朝使用的“籀文”(大篆):       下图是小篆“
      石鼓文整理字.JPG 汉篆.GIF
甲骨文(契文)是由“象形文字”到“符号文字”的过度阶段的文字。甲骨文(契文)已经是汉字体系成熟的文字。《说文解字》所谓的“六书”造字法,皆见于其中。
前后两种汉字体式的更新,不是一下子就完成的,而是逐步完成的;不是全靠国家命令完成的,还要依赖广大使用者的认可;在各个历史时期,都有一些新的汉字体式被一些人创建出来,与当时通用的文字并用,但是,只有那些被多数群众认可,并得到政府认可推广的文字体式,才会替换掉当时的通用汉字体式而成为新的通用汉字体式。所以,我们看到,历史上,在隶体字全面替换篆体字之前,早已出现在一些文件中的了。周朝在统一中国后200年, “甲骨文”仍然是社会通用文字。到了宣王时期(公元前827---前781年),国家才推行“籀体字”(秦人称作‘大篆’)。当时出了一个“史籀篇”,作为儿童识字教材,以便向全国推行“籀体字”,让“籀体字”成为国家通用文字体。后来,“籀体字”虽然成为国家通用文字体了,但是,并没有使“甲骨文”从此走下社会舞台。到了战国初期(公元前497年),晋国地区的“侯马盟书”的文字,还是“甲骨文”体式的。
“隶体字”,它是在发明了毛笔以后,用毛笔在竹简上书写“契文”的“横画”时,写成“落笔蚕头,收笔燕尾”的笔画形态。状似蝌蚪,称为“蝌蚪文”。由于隶书比“籀文”简化、美观,书写也比“籀文”快,所以,秦朝以后,就开始普及起来,改称为“隶书字”。“隶体字”并不是一次演变而成的,而是经过很长时间的积累而成的。考古发现的最早的“古隶字”,是战国时期的。
下图是湖北郭店出土的战国时期的竹简隶字:  下图是汉朝时期的隶字:
   湖北郭店出土的公元前300年前的汉字竹简.gif 汉朝隶书.GIF
秦始皇结束战国时期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中国以后,秦朝把“籀文”(又称‘秦篆’(以石鼓文为代表)简化为“小篆”定为官方文书字体,但是,并不禁止民间使用“隶体字”。
“隶体字”经秦、西汉早期,逐步普及,至西汉中晚期宣帝、成帝时,已见“八分”隶法。“隶体字”在汉初,取代了“小篆字”的官方文字的地位。汉、魏、晋朝,都把隶体字作为官方文书字体。
社会不停地发展,需要的文书不断增多。到了汉朝,国家事务空前增多,从而使文书量大量增加,为了适应书写大量文书需要, “隶体字”成为官方文书用字。在隶体形成过程中,早在战国时期就发明了“造纸”,到汉朝时期得到了普遍使用,这就导致了还有另一种字体也同时在形成,这就是在“隶体字”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书写更快的“章草字体”。到了西汉元帝时,就通行“章草字体”了。
下图是汉朝“章草”:        下图是汉朝今草:
    黄象急就章 章草.GIF 汉朝 今草.GIF
存有隶势短撇的“章草”笔法,也零星见于战国、秦简牍中,而完整的“章草”作品则出现在西汉元帝、成帝时的汉简。
去除隶势短撇的“今草”笔法,散见于两汉简牍中,至迟在东汉中晚期已具雏形,经三国魏晋渐趋成熟。
与“今草”约略同时,解散隶法的新隶体逐步形成“古行书”与“古楷书”,其形体结构和笔法也散见于简牍墨迹中,历三国到魏晋而成熟。魏钟繇、东晋王、谢家族的墨迹,为其典型代表。
唐朝把王羲之的《兰亭序》作为代表的“行书体”,发展成“真体”(后来称为“正楷”)。
作为官用文书的标准化文字。宋体字,为了适应刻板印刷而出现的文字体式。
由于汉字的“独体字”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读音是靠口传的)的,并且在结构上,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所以,用“独体字”构建出来的“合成字”,也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读音是靠口传的)的,并且在结构上,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所以,以往的各种汉字体式,都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读音是靠口传的)的,并且在结构上,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
作为表示汉语单词的汉字,最佳的构字方式,应当是用“示意符号”和“拼音音元件”合起来组建一个个汉字。只有这样才能同时直接表示出汉语单词的“词音”、“词意”,才算与汉语单词实现了“完全匹配”,才能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但是,从甲骨文到宋体的一切体式的汉字,都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都与汉语单词匹配了一半;因此,从甲骨文到宋体的一切体式的汉字系统,都没有彻底解决难写难记的问题,也没有使汉字的任何一种体式稳定下来,也就不能终止体式再次更新的现象。由此出现了不断更新的“蛇蜕皮”现象。
历史上,汉字的发展变化,都是社会发展的需求推动的。明朝以来,中国的社会就一直停滞在小农业经济的社会里。社会停滞了,社会对汉字楷体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也就没有新的需求了,汉字体式也就没有发展的动力了,汉字体式也就不发展了。直到今天,我们还是在使用“楷体”和“宋体”。
汉字从图符文字到宋体字,在体式上作过7次升级更新了。汉字体式经过多次更新,为什么在前、后两种汉字体式系统的更替时,都能顺利地实现,也不会出现文化断层和新、旧字的文盲呢?原因有二:
第一、在“汉语拼音原理”发现之前,或者没有把汉语拼音符号,作为组成汉字的基本元件之前,汉字不能同时既直接表音,又直接表意,只能二择其一。由于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存在大量的“同音异意词”,所以,汉字只能“直接表意,口授读音(读音是靠口传的)”。
这时,汉字就只能具有如下的功能和特性:
1、直接表意,口授读音(读音靠口口相传)。
2、字形单载,即“以形表意,意异形异,一意一字,一字一形、一字一音”。
3、不带语法。
4、各字互相独立,可以按汉语语法自由组合成二字合成词、多字合成词或语句。
5、可以用现有的独体字为元件,来构建一个合成字,作为新字。
6、可以创建无限的新字来表示汉语的无限的新词。
7、字体为方块形。
这7点也是从“籀体字”到“宋体字”的历代人们造字时所遵循的原则。所以,人们把从籀体字到宋体的各种字体都叫做“汉字”。
不带语法,这是由汉语的语法特性和单词特性能决定的;方块形的文字比线形文字识别率高,把汉字做成“方块形”的,也是实际的需要使然。因此,从“甲骨文”到“宋体”的各种体式的汉字,都具有上述7点基本特性。
第二、汉字7次体式更新,都是由书写工具和载字材料的改进引起的,所以,并不涉及构字元件的更换问题,也不涉及造字方法的问题,也不改变人们的语言习惯和用字习惯。例如,“耕”(意、音合成字,古音从“井”),大约是用木耒翻地时期的人们造出来的。到了商朝,木耒换成了“铜铲”翻地,人们并没有把“耕”字的左旁“耒”换成“金”。到了汉朝,用牛拉鉄犁耕地,人们在把篆体字更新为隶体字时,也没有把“耕”字的左旁,换成“牛”。
因为以上两条原因,所以,历史上,在前后两种字体转换期间,两种字体就可以互当异体字混用,由此就实现了“无缝”转换。这种“无缝转换”,自然会很顺利地进行。由于是“无缝转换”,所以,在转换的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新、旧两种汉字的文盲和出现转换的经济成本了。但是转换以后,经过二、三代人以后,就会出现新、旧字体的文盲了。例如,现在认识楷体字的人,如果不查《大篆字与楷体字对照表》,就不能认识下面的这四个大篆字,
   秋收冬藏.GIF      是“秋收冬藏”了。
   新、旧字体转换,经过50年以后,就会出现旧体字的文盲,但是不会出现汉字文化历史断层。为什么?这是因为:
1、汉族还存在;2、汉语还没有变;3、国家政府不断修订《字典》,有新、旧汉字的对照表;4、各级政府的文书档案,都得到法定的保存;5、民间保存了大量的书籍和口头“传记”资料,等等。这样,就不会造成汉字文化历史出现断层了。所以,中国从来没有因为汉字体式的变更出现过历史文化断层。所以,虽然2000多年前的孔子,撰写的《春秋》和《诗经》等书,都是用“大篆体”写的,却仍然通过大篆---小篆---隶体----楷体---宋体字的依次传递誊写,流传至今。
汉字体式经过了多次更新,为什么新体汉字的发明人,很少有记载呢?
因为文字的发展,一贯走的是“民间自由发明,官方收集整理、推广”的路子。在以往的历史上,每一种汉字体式的更新,一般都是先从民间开始的,都有一个“由渐变的改良变化,到质变的体式更新”的渐进过程。
汉字体式的改变,是广大的使用者为了便于记忆和书写,逐渐对现用书写工具进行改进和对“现用字体”的笔画形状或笔画数量,进行简化或者减少。于是就会形成一种与现有字体结构形态不同的“变体字”。开始是个别出现的,这些个别的“变体字”,通过人们互相学习、交流,与当时通用的字,互为“异体字”混用,自然地逐渐地传播开来。政府每隔1、2百年或更朝换代之后,就对民间增添的“新字”和“变体字”,进行一次收集,然后对其字体的形状和读音、含意,进行一次规范,使其系统化、标准化;定型后,出一本“字书”(字典),作为人们今后使用标准字体。
“变体字”,开始是不成独立系统的,是依附于既用字体系统的,是与“旧体字”混用的;后来通过国家规范、号召或者名人带头示范,使“变体字”的使用比例,逐渐超过“旧体字”的使用比例,逐步形成一个“新体字”系统,最终完全代替“旧体字”系统。这种“新、旧字体”的更替,是人们分散地、逐步地、“自然而然”地进行的。所以,无从确定具体的“新字”的开创人。所以历史文件上就无记载了。
早在汉朝之前,就有人发现了两个汉字快读,就会形成一个新音,例如“皮(pi2)袄(ao3)”,说快了就成了“瞟(piao3)”。人们把这种“变音”现象称作“切音”。东汉人许慎编写的《说文解字》一书,里面给每个字的注音,就是采用“切音”法的。
敦煌石窟曾经发现一个署有(南北朝时期的)“南梁汉比丘守温述”的韵学写本残卷。上面记载了30个汉语声母的代表字:
唇音:    不芳 并 明           齿头音:精 清 从
舌头音:  端透 定 泥           正齿音: 审 穿 禅 照
舌上音:  知彻 澄 日           清喉音:心 邪 晓
牙音:   见溪 群 来 疑         浊喉音:匣 喻 影 
由此可见,“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国汉人和尚“守温”,已经发现了“汉语拼音原理”。
如果他再进一步创建一套“汉语拼音符号”来替代上述30个汉字,就可以用这一套“汉语拼音符号”直接给汉字注音,从而替代从前的“切音”注音法了。如果在这套“汉语拼音符号”的基础上再前进一步,用汉字的偏旁和这套汉语拼音符号,构建一种“意、音双表”的新体汉字系统,就可以更新原先的“只表意不表音”的汉字“真体”系统了。
但是,由于中国从“南北朝”时代到 “民国”时期,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里,一直停止在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经济社会里,社会没有发展科技的迫切需要;政府极度轻视科学技术的研究,文人都以读书做官为目标,加之从汉朝到清朝,都是汉字保守者主导思想文化领域,从宋朝以后,统治阶级从提倡“敬畏孔子”,延伸到“敬畏文字”,延伸到“厚古薄今”。因此,文字创新就无从谈起了。连把汉字的“切音”注音法,改为用“守温”的“30个汉语声母的代表字”注音法都不敢,更不敢发明“汉语拼音符号”,来组建直接表音的“部件”,来取代“形声字”上的口授读音的“部件”了。
中国人不用,却被善于进取革新的日本人利用了。日本留唐的留学生“吉备真备”和留唐的学问僧“空海”利用“汉语拼音原理”。分别创建了汉字“真体”部件“片假名” 和汉字“草体”部件的“平假名”。
日本人为什么要发明“假名(日语拼音符号)”呢?
日本国在中国的唐朝之前,没有表示日语的文字。到了中国的唐朝时期,日本国派人到中国的唐朝学了汉字,回国后,就用汉字来表示日语。而日语中,却同时存在着大量的“单音节单词”和“多音节单词”。单音节词,可以用一个汉字的字意来表示之;而多音节单词,如果用一个汉字的字意来表示,一个汉字就得读成多个音节,这样,就让人们很难学会;如果用两个以上的表意汉字的读音来表示日语的一个多音节单词的词意,就把这些汉字当作日语的“音节符号”来使用了。这些只起“音节符号”作用的汉字与表示日语单音节词的含意的汉字,混在一起使用,就使人们分不清哪个字是“纯表意”的,哪个字是“纯表音”的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日本人就发明了“假名”。
同时,日语中也存在着大量的“单音节的同音异意词”,“假名”不能区分之,也只能用表意的汉字来表示之。这就是日文存在假名与汉字并用的原因。
“假名”又分为“片假名”和“平假名”。这两种“假名”是一一对应的。为什么要有两种呢?并不是让它们像英文那样有大写和小写的作用。主要原因是:
因为“片假名”是借用汉字“真体”的部件。但是有时会出现与“真体字”的独体字相混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又发明了“平假名”。“平假名”,借用汉字的“草体部件”,这样就避免了与真体字相混的情况。
  与日本文人相比,中国的文人就显得保守和笨拙了。
唐朝时,中国的文人,就只会用“表意”的汉字“音译”外语单词。例如:“般(bo)若(re)”,就是印度文“佛经”上的一个词的汉字音译。就不如日本人那样,创建一套“汉语拼音符号”来表示之或者造一个新的汉字来表示之。近代中国的一些权威文人,还是在用“表意”的汉字来“音译”外来单词。这样,就把“表意的汉字”变质成了“音节符号”,这些只起“音节符号”作用的汉字,夹在“表意”的汉字中间,就使汉字出现了“歧义”,从而使汉字文章表达既啰嗦又不准确了。现代汉语中,60%以上的常用二音节单词都来自日本,这些二音节单词,大多数都是用常用汉字音译的。这样,就导致了70%以上的常用汉字出现了“歧义”。这种错误,一直延续到今天。直到今天,中国还是用汉字音译大量的英文多音节单词。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的退化变质,直接导致了汉语的退化变质-----由单音节词为主的言简意赅的最先进的语言,退变为以多音节词为主的啰嗦冗杂又不准确的语言。
  今天,中国的一些人,也想学着日本的样子,发展多音节单词,以便实现其“汉字拉丁化”的主张,这是先进向落后看齐的愚蠢做法,或者叫做“东施效颦”。
现在来讲汉字的构建方式的发展过程:
整个汉字系统,历经多次体式更新,在体式不断更新的过程中,同时并行的还有一个构字方式的发展过程。由于汉字一直保持直接表意,不直接表音的方式,为了适应汉语单词不断增多的情况,就不得不采取多种造字的方法来创建新字。
不同的造字法,出自不同不同的造字理念,由此出现不同的字理诠释;但是,各种不同造字理念中,有两个共同的目的:1、为了扩大汉字的数量;2、尽量提高汉字的性能,尽量使之易记易写。因此,虽然不能在整个系统上实现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但是,能造就很多具有一定的规律性的“部首字族”、“标音字族”和使“意、音合成字(形声字)”的数量由最初的20%左右,增加到今天的80%左右。
汉字从“甲骨文”时的字数几千个,至“楷字体”时,增加到几万个,是因为采取了多种造字方法的结果。这些造字法,归纳起来,主要有如下10种:
1、“因物写形法”:
在“甲骨文”体系中,就体现出对于有形的事物,用“因物写形法”造字,例如:山、 水  日 、月、鱼、虫、等等。这类字称为“象形字”。
“像形字”是从原始的图画演变而成的,仍保留着原始图画的影子。但是,如果没有人对这种字的含意进行解释,人们还是不能了解它表示的是什么意思,是不能让人“见形晓意”的。例如:“秉”----可以解释为“手握着禾的形状”,这当然是一种“约定的含意”;这种文字本身没有直接表示读音的笔画。这样一来,它的读音也是由人们“约定”的,靠口传的。所以,它的读音,是从外部附加上去的(即口授读音)。我们把这种情况,叫做“直接表意,口授读音”。
2、“符号表意法”:
对于些抽象的概念,没有形可写,就任意造一个“符号”来表示之,这种造字法,许慎称为“指事”,确切的说法,应当叫做“符号表意法”。例如:厶、甲、亦、大、小、、甘、色、声、看、等等。这类字,称为“指事字”。
“指事字”,也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
3、变形造字法:
前人在创造“独体字”时,还有一种方法,可以叫做“变形法”。就是“一字变写成另一字,而读音相同”。
例如:“止”,把中间的长“丨”缩写为“丶”,把上边的“短横”,变写为“右挑”,把左边的短“丨”变写为“丿”,把下边的“长横”变写为“捺”。这样一变,“止”就变成“之”。其书写顺序与“止”相同。“之”意为“走路”。“之”,表示的是一个人在曲折的路上行,上面的点,表示的是从很远的距离看到的一个人头。
再如“走”字。“走”的本意就是在路上“跑”。所以,“走”字的上边部分,实际不是“土”,而是人迈开大步跑,两腿劈成一条直线了,所以成了“土”的形状;“走”字的下边的部分,实际是“止”字的变形----把左边的“|”变成“丿”;把下边的“一”,变成“捺”,成了“人”字形。
再如“至”字,是“走”字倒过来,又变写-----把“土”移到下边;“止”中间的长“丨”,变写成“一”;“人”变写成“左三角”;左边的“一”,变写成“点”,压在“三角的右端”。其书写顺序与“走”相反。走“(倒)到”了,即为“至”。所以,“止、之、至”在古代是同音字。
再如,“丸”是“元”的变写。把“元”的下横,缩小为“丶”,放到“丿”的中部,把“弯钩”的上端,接在“上横”右端。所以,“丸、元”在古代是同音字。
人们最先造出来的“像形字”和“指事字”和“变形字”,一般都是“独体字”。 所谓“独体字”,是相对“合成字”而言的。没有“偏旁”的字,称为“独体字”。有“偏旁”的字称为“合成字”。在“合成字”上,其中一部分称为“偏旁”,另一部分,称为“主部”。例如:潘,“氵”为偏旁,“番”为主部;厕,“厂”为偏旁,“则”为主部;翩,“羽”为偏旁,“扁”为主部;臭,“自”为偏旁,“犬”主部。“偏旁”和“主部”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在这个合成字上是“偏旁””的,在别的字上,可能是“主部”。例如:射,“身”为主部,“寸”为偏旁;躺,“尚”为主部,“身”为偏旁;村, “寸”为主部,“木”为偏旁。
“独体字”,在结构上是无规则的,是没有系统性、规律性的和标准性的。所以在读写时,是无规律可循的,只能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形状、含意和读音。
无限有形的和抽象的事物,就要创造无限的不同形状的“独体字”来表示之。但是,为了便于记忆和书写,每个“独体字”的笔画数量就不能过多。笔画不能过多,“独体字”的数量就不能无限扩展。这就与要表示的无限的事物,发生了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呢?
人们想出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以“独体字”为基本元件,组建“合成字”,来扩展汉字的数量。用“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独体字,组建起来的“合成字”,仍然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字。组建“合成字”也如创造“独体字”一样,必须遵循上述“7条造字原则”。
在组构建“合成字”时,为了便于记忆,尽量做到按一个“组字法则”来进行。人们最先想到的“合成字”的组字方法,是“字义关联构字法”。于是出现了第4种造字的方法。
4、字义关联构字法:
具体做法是:为了尽量使“合成字”结构省简,就确定一些最简的“独体字”作为构建“合成字”的“基本元件”。例如:一、| 、丿、 人、厂、甲、乙、手、羊、犬、马、车、山、水、 日、月、色、白、黑、心、刀、衣 、等等。
然后,根据这些元件的本义或延义或象形寓意,把它们拼合成一个字,从而导出这个“合成字”的含意。
“字义关联构字法”主要有如下四种:
A、拼意法。
例如,用“不、好”两字的含义,拼合成“孬”字。用“不、用”两字,拼合成“甭”
字。
B、字义导出法。
例如:“女、子”相拥,为“好”;上小下大为“尖”; “意”---音从心出,表达的是心意;
“癔”----“意”被“病”包,就成一种精神病。
C、象形导出法。
例如:“出”,“屮(草)”从“凵(坑)”中上冒。“閂”,“門”中的“一”,形如一条木
棍,两扇门板,用木棒连起来,门就閂住了,开不了。
D、行为导出法。
     例如:“泵”---石头掉到水里,就使水上扬。
用“字义关联构字法”构建的“合成字”,如果逆导起来,其结果一般就不是唯一的了。例如:用“出”表示“远山比近山更高”的意思,也能说得通的。所以,“字义关联构字法”构建的“合成字”,所表示的含义,还是靠人们“约定”的。如果事先不记住它的“约定含义”,还是不能知道它的准确“字义”的。
按照“字义关联构字法”构建的“字义关联构字法”,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又因为这类字的组成元件还具有一定程度的“字义”的提示作用,所以,人们读、写起来,就感到比较容易了。
但是,社会是永不停止地的向前发展的,新事物是永远不断地出现的。由于“组字元件”数量是有限,所合成的字也是有限的。随着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不断出现,这种“字义关联构字法”所造出的字的数量,达到极限了,就再也不能涵盖新出现的事物了。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逼着人们另想新的构字方法。于是出现了第5种造字方法。
5、意、音结合法:
这种新的构字方法,是用两个已有的“独体字”或“合成字”,组合成一个新字。与“字义关联构字法”不同是:让其中的一个“元件”表示(间接的)该“结合字“的读音;让另一个“元件”起到区别于其它的同音字的作用,并兼有提示该“组合字”的字义的作用。“结合字”的字义,是由该“组合字”的整体字形来表示的。
“同音异义字”,主要用如下两种办法来区分的:   
A、表音部件相同时,让区分部件不同:
例如:灌、罐、觀、瓘、鹳。在这些字上,口授读音的“部件”都是“雚”; 区分和提示字义的部件分别是“水、缶、见、玉、鸟”。就“表音”这点看,这就形成了一个“雚音字族”。
B、区分部件相同时,让表音部件不同:
例如:枝、栀、椥。这些字的“偏旁”都相同,都是“木”;“表音部件”分别是:支、巵、知。就“表意”这点看,这就形成了一个“木义字族”。
由于“意、音结合字”具有字族特性,具有局部的规律性,这就减轻了人们记“音”的难度。所以,比“意、意结合字”更优越。因此,一些“意、意结合字”,后来也被改成“意、音结合字”了。例如“射”,在“大篆体”时,是“弓、手”合成的,到了“小篆体”时,改成“身、手”合成的,读音从“身”。
射字体式.GIF
这类合成字,被东汉许慎归称为“形声字”-----这里的“形”是动词,与今天的“表”字同义,“形声字”,就是“间接表声字”。
这类字的读音,仍然是间接的(靠口传的),表音的元件,在口传期间,由于各个地方语言的不同和历史的变迁,会发生讹变,所以,表音的元件,对于字的读音是没有固化作用的。
例如:“沔、湎、渑”,这三个字,在造字的当时,“丏”、“面”、“黾”是同音的,读音可能都是“mian3”;但是,到了今天,《新华字典》中,“丏”注音为mian3,“面”注音为mian4,“黾”注音为min3。这样,在今天,“面、黾”对于“湎、渑”来说,就没有标音的作用了,只剩下字形的不同,用来区分字义的作用了。
这种用“意、音结合法”造出来的字,又形成一个字类,单看这一字类,它也具有一定的规律性。
由于,这种组字规则冲破了“联想构字法”的构字法的狭小圈子,在基础元件字和其他字中选择构字部件,就为构建新字开辟了更广的数量空间;同时,又具有“意、音”双提示功能。因此,用“意、音组合法”造的字,就比用“字义关联构字法”造的字数更多,能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使汉字的新加数量与新词出现的数量,保持平衡的状态。
还有同时使用“字义关联构字法”和“意、音结合法”构建出一个“合成字”的方法。
例如:“搧”----手摇扇子,读音同“扇”。“晴”---青天有日,读音同“青”。
6、切音结合法:

(待续)


甲骨文中的形声字 矢、又、木.GIF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21: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续文)
6、由于楷体字的基本构字元件,不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就不会有楷体汉字的电脑的操作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了。这样,99%的不会英语的汉语人,就不能像美国人那样,使用英文,在电脑上编制自己所需要的电脑程序,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美国的初中生都会编制“电脑程序”,而中国人却把“电脑编程”当作高科技。因此,电脑的根本功能(利用“编程”解决问题),就不能被中国的广大民众利用起来。中国的广大民众,仅仅可以利用美国电脑的附带功能-----读写汉字文章、做做通讯、看看新闻消息。这等于把檀香木当了柴火烧。
7、对于外来词汇,当没有相应的汉字词汇或语句进行“意译”,又不能当即造个新的“楷体汉字”来表示之,这时,就只好用现有的汉字进行“音译(近似的)”。而“音译”外语单词的汉字,就把“表意的汉字”变质成了“音节符号”。这些只起“音节符号”作用的汉字,夹在“表意”的汉字中间,就使汉字出现了“歧义”,也严重地破坏了汉字楷体系统的统一性,从而使汉字文章表达不准确了。现代汉语中,70%以上的二音节单词都来自日本,这些二音节单词,大多数都是用常用汉字音译的,这样,就导致了80%以上的常用汉字出现了“歧义”。这种错误,一直延续到今天。直到今天,中国还是用汉字音译大量的英文多音节单词。很多很严肃的汉字文件和文章,都夹杂着一些英文的缩写字母词。所以,今天的汉字文章,已经退变成冗杂又不准确的大杂烩了。这在世界上的主权国家中,是绝无仅有的怪事。
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的退化变质,直接导致了汉语的退化变质-----由单音节词为主的言简意赅的最先进的语言,退变为以多音节词为主的啰嗦冗杂又不准确的语言,简直退到了4000年前的汉语阶段。所以,楷体汉字文本的重要文件,在国际上发表时,都必须附上法文版本或英文版本的“副本”。 这就应了一句俗语:自己不自重,必受外人轻。
8、汉字楷体系统,对于外国人来说,学会楷体汉字,如攀登珠穆朗玛峰还难。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楷体的难学,直接导致了本来最易学会的汉语,也成为很难学会的语言。
再加上中国没有独立自主的“汉字电脑信息网”,这就导致了汉语的对外传播,成本崎高。汉字、汉语不能被外国的广大民众很快学会。反作用于中国,中国就不得不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这样,给中国带来的损失比外国人的更多千万倍。严重损失的实际例子很多。例如:
中国不得不进行全民普及英语教育;
中国不得不每年花巨资,不断地购买美国的电脑基础硬件和基础软件的专利;
中国的出口产品的包装、说明,不得不附写英文;
中国卖给外国的显示屏,不得不使用英文显示信息;
中国购买外国的先进的机器、仪器和军事装备,不得不重新改装显示屏的中、外文字信息转换部件;
中国人在国际上发表文章,不得不讲英语用英文;
难学的汉字和难学的英语,成了压在中国儿童少年头上的推不掉的大山,快乐的童年变成了辛苦的童年;
。。。。。。。。。。。。。。。
自1995年以来,在贸易全球化和电脑信息全球化的发展潮流的促使下,中国人出于对实际利益追求的需要,重视外语、轻视汉语的情况,越来越严重,以致青年人的汉语文水平,急剧下滑。
9、由于楷体系统无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的,找不到统一的客观的“规范”标准。所以,即使有人要搞“汉字规范化”,实际就是以个人意志为标准的人为“规定”。这样的“规范”,对于今人用字,越“规”越乱;对于古人的用字,毫无作用。“扯不断,理还乱”,就如扫大街一样,永远“规范”不完。
楷体系统的这4大缺点和9大问题,使中国在基础教育、信息处理、普通话推广、对外文字使用等等方面,让国家、企业和私人每年枉费的巨额资金,达千、万亿元;并且中国所有的部门都会随时遭到美国的“遥控信息炸弹(遥控电脑病毒)”的袭击,这种袭击,在今天所有的领域都“电脑信息化”的情况下,其破坏力远大于“核弹”。所以,这4大缺点和9大问题,严重地损害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中国的安全;也危及到汉语、汉字的存亡。
汉字楷体系统的4大缺点和9大问题,严重地阻碍了中国现代化、信息化的发展,也使汉语汉字的发展前途,出现了危机。
如何消除4大缺点和9大问题呢?
人体的胆固醇过高,会导致动脉血管粥样硬化,血管硬化又会导致高血压,高血压会导致心
脏病、手脚麻木、头晕目眩、视物模糊、等等各种附带的疾病出现。但是,只要治好胆固醇
过高的一个疾病,其他附带的疾病就都随之消失了。
如人体病情相似,导致汉字出现4大缺点和9大问题的原因看似很多,其实,分析起来,“病根”只有一个,只要消除了这一“病根”,其他一切症状就都消失了。
   “病根”是什么呢?这就是 “直接表意、口授读音”和“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
如何祛除这个“病根”呢?在楷体系统的基础上是无法祛除的。只有像“隶体系统”更换“篆体系统”那样,用一种“直接表意、直接表音的,并且以元件构成的,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意、音双表的新体汉字系统”,来替换“楷体系统”,才能彻底祛除这个“病根”。
对于更新“汉字楷体系统”的必要性,在清朝晚期就被一些先进的人士看清了。但是,由于中国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理论的指导,所以,如何更新汉字楷体系统,就出现了众说纷纭状况。
福建人卢戆章(1854-1926)是我国第一个创制拼音文字的人。早在1892年,他在厦门出版《一目了然初阶》,公布了他创制的“中国切音新字”,用拉丁字母及其变体来拼厦门音,声韵双拼,左右横写,声母在右,韵母在左,另加鼻音符号和声调符号。在民国初期,中国就出现了“汉字拉丁化派”,企图借用“罗马字母(又叫拉丁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来构建纯拼音字母的汉字,以替换楷体汉字。这派人,被称为“汉字改革罗马派”。在1942年前后,共产党革命根据地,试行过用“拉丁字母”(就是 “罗马字母”)作为“汉语拼音字母”,来构建纯拼音字母的汉字,以替换楷体汉字。这派人,被称为“汉字改革拉丁派”。其实,两派的做法和目标都是一样的。1956以后,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也试行过“汉字拉丁化”方案。但是,这类“汉字改革方案”,从来就没有行得通。
“楷字保守派”说:“汉字拉丁化”没有行通,说明汉字楷体是完美无缺的,不必改变的,不能改变的。这种说法,当然是不符合事实的。
事实上,“汉字拉丁化”的汉字改革没有行通的原因,不是因为“楷字保守派”的反对,而是因为:
1、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存在大量的“同音异意词”,纯拼音字母文字所构成的拼音文字,不能区分汉语的大量的“同音异意词”。
2、用拉丁字母排列组成的“汉字”,不能达到“继承汉字楷体系统一切优点,完全克服楷体系统的 一切缺点”。
3、不能实现与楷体系统“无缝转换”。
另有一些人提出把楷体字全部做成“形声字”,让目前的楷体系统,变成“形声字的扩展板”。这种做法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如果行得通,我们的前人早就这样做了。况且,这样的“形声字扩展版”,仍然与目前的楷体系统一样,存在着相同的4大缺点和9大问题。
所以,唯一正确的办法,就是创造一种楷体字笔画形态的“声母符”、“韵母符”、“声调符”、“意符”、“区别符 ”,用这五种符号,作为构建新体汉字的“元件”,构建方块形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然后,用“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更新“汉字楷体系统”。
这样的更新,在“汉语拼音规律”没有发现之前是不可能,而在“汉语拼音”很普及今天,这样的更新,就是必然的了。
把“汉字楷体系统”,更新成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符合不符合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呢?是完全符合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的。从考古发现的殷墟汉字甲骨文,就已经是一个很完整的汉字系统了。在“甲骨文系统”中,已经出现了大量的“意、音结合字”(形声字)。例如:
甲骨文中的形声字 矢、又、木.GIF
从“甲骨文”到“楷体”发展过程中的各种汉字体系中,“意、音结合字”的比例越来越高,到今天的楷体系统,“意、音结合字”的比例已经达到了80%以上。这就说明了,“意、音双表”是汉字发展的方向。
对于汉字体式的更新,必须遵循“优越性、前瞻性、继承性和无缝转换”的原则,否则,就转换不成。所以,替换楷体系统的新体汉字系统,必须符合如下10条标准:
1、能与汉语单词,实现完全地匹配。即由构字元件和构字法则,组成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没有环节缺陷和漏洞;能正确地直接地表示出所汉语的词音和词意;能用构字元件,按照一种构字规则,构建出无限的新字,以适应汉语单词无限增加的需要。
2、文字体系,具有系统性、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所以,人们学习起来,就有规律可循,就具有“学少知多”性。
3、能让组字元件,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代码”。电脑能用组字元件,随机组建出无限的汉字,从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纯汉字的电脑信息系统;能实现汉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不会出现“重码字”,也便于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从而让使用电脑的普通大众,用汉字作为电脑的指令代码,编制电脑的各种程序,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复杂难题。
4、笔画、结构简单,字体清晰美观,最容易辨认和书写。
5、同语言一样易学,儿童在家里,在其父母教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教会文字,能使全民没有“文盲”。
6、在汉语没有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时,其体式、功能和优点都保持稳定,不会因为字数的无限增加导致文字系统性毁坏和文字性能的退化、变质。
7、达到组字元件之间的最佳结合性:韵母,既能与声母、调符结合为一体,成为声音部件,又能单独与意符组成一个字;声音部件可以放在意符的上、下、左、右和中间。
8、具有对楷体系统的最大继承性。新体汉字系统,能够继承楷体系统的一切优点,克服了楷体系统的一切缺点。那么,新体汉字系统就不会违背大众的原先的读、写习惯的,以汉字为基础的一切优秀的文化特产都能保持和继续发展下去;也不会给国际汉字文化圈的人们带来不便。
9、在转换过程中,新体汉字与楷体汉字可以互当异体字使用,并不损坏文章篇幅的统一性和准确性,从而实现“无缝转换” ----没有转换时间缝隙、没有转换经济成本、没有转换时的新旧文化断层。
现有初中文化水平的人们,8个课时就能学会读写常用新体汉字。
10、为了满足以上9条,更新汉字楷体系统的“新体汉字系统”,就要由“声母符”、“韵母符”、“声调符”、“意符”、“区别符”这五种元件构建起来。并且其笔画形态,全是楷体式的。
表音元件-----包括汉语拼音的声母符、韵母符、声调符。
意符-----具有提示字意的作用。沿用楷体汉字的独体字或“偏旁”。
区别符-----是为了把 “同音符”、“同意符”而含意不同的字区别开来。
这样,所构建的新体汉字系统,就是从楷体汉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楷体的“升级版”。
我把这种“新体汉字系统”,称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
全部新体汉字,都可以由492个组字元件构建出来。 其中, 汉语拼音声母符号27个、韵母符号36个,调符5个,意符386个,区别符27个,标志符1个。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方案”如下:
新体汉字构字元件:
(待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21:14:40 | 显示全部楼层
(续  6、切音结合法)
6、切音结合法:
所谓“切音”,就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去拼第二个字的韵母,得到一个新音,新音的声调,同第二个字的声调。例如:“娘niang2”-----读音是“女nv3”“良liang2”的切音(niang2),
含意是“女”“良”的意、意结合。再如:“缫sao2”----读音是“丝”“巢”的切音。 “臻zhen”------是“至”与“秦”的“切音结合字”。
7、意、符结合法:
让“偏旁”起到“字意”提示的作用,让别的部件,只当“区别符号”来使用,以便从字的整体上,与别的字区别开来
例如:“淦(gan)”---水入船中。这个字的左边的元件“氵”与该字的字意有关联;右边的元件“金”与该字的字意、字音都没有关联,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
8、音、符组合法:
让“表音部件”起到间接“表音”的作用,让别的部件,只当“区别符号”来用,以便从字的整体上,与别的字区别开来。
例如:“佖(bi)”---意为铺满。这个字右边的元件“必”,表示该字的读音;左边的元件“人”,与该字的字音、字意没有关系,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
这两种新的构字法,又为汉字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类字,只有“意”的提示功能或只有“音”的提示功能,比具有“意、音”双提示功能的字,难记了。
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汉字数量的再度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以上8种造字法也出现了局限性。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现有的一切独体字和合成字,都当成新字的“构字元件”,元件原先的“表意”、“表音”功能都不用了,只用其字形,把它们当作一种纯粹的“符号”来组合成一个新字。这类字,只遵循“以形表意,一字一意,意异字异”的法则。于是出现了第9、10两种造字法。
9、符、符结合法:
例如: “圁(yin)”--- 一条河的名,“囗”、“言”都是纯粹的符号;“童(tong)”----“立”、“里”,都是纯粹的“符号”。“的(de)”----“白”、“勺”,都是纯粹的“符号”。 毅、鬰”这类多字合成的字,其中的部件,也成了纯碎的符号。
这类“符、符组合成字”,从整体上看,就是一个纯粹的孤立的符号,没有帮助记忆的规律线索可循,也与事物的外形或内涵没有关联,必须逐字死记硬背。这样造字,好处是可以造出更多的新字来。
10、位置改变法。例如:“音、昱”,“案、 桉 ”。
由于“独体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可创建的不同字形的“二字合成字”也是有限的,当达到极限时,再创建新字时,就得用三个独体字来构建了,于是就出现了“三合一”字, “四合一”字,“五合一”字。。。。。。。。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就不断地出现,就必须不断地创建新的汉字来表示之。由于采用“以字构字”方式构建新字,每一种造字方法都有极限性。所以,就不得不实行多种造字法。这样以来,在汉字整体系统中,就出现了多个字类系列。虽然有的字类,在读、写方面,有一些规律性,但是,当多个字类,混合在一起使用后,就如一个国家有多个个国王一样,“政出多门”,就使整个汉字系统就失去了统一性和规律性了,使人不知道该按哪种构字方法识读汉字了。同时,由于采取“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就导致随着字数的增加,新造字的笔画数量也随着增加,书写难度随之增大。
除此之外,由于汉字在使用方面的各种错误情况的历史积累,使今天的汉字楷体系统出现了如下7种混乱情况:
a、一字多义。例如:打枣,打水,一打铅笔。这三种情况,都用同一个“打”字,但含意完全不同。
   再如:“经纬、三字经、经济、经营、经过”,这5个合成词里,“经”字的含意,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根本没有近义关系或延义关系。
以上两例,“打”、“经”的用法,完全是“借音表意”的做法,即把“表意”的汉字,当作“音节文字”使用了。这种“借音表意”的做法,与汉字“以形表意”的原则,是相悖的,扰乱了字体系的统一性。
b、一字多音又多意。例如:“单”字,有4种读音四种含意:单(dan)独,单(shan4)县,
单(chan2)閼,单(dan4)厥心。
  c、同字多调。好(hao3)人,爱好(hao4);缝(feng2)衣,裂缝(feng4)。
d、形声字,大约占汉字量80%左右,但是很多字却不按“标音部件”读音。如:且(qie),狙(ju),蛆(qv),祖(zu3)。
e、一意多字。例如,“按”、“摁”、“揿、扲、搇”都是“按”的意思。这是由方言的不同,导致的“同意不同字”现象。
f、为了音译外语单词的近似汉语的声音,就把“表意的汉字”当作“音节符号”使用,使汉字完全失去了本来的含意。例如:“(作)秀”、“色拉(油)”、“克隆(羊)”,这三个英、汉混合的“词”上,秀、色、拉、克、隆,完全没有了汉字的本意,成了英文单词的一个“音节符号”。
g、因为“提笔忘字”或因为忌讳,而写错和找别的字代用,导致出现了一些“异体字、假借字、通意字”。 例如:“渐”字,读音和含意有四种-------逐渐(jian4);东渐(jian)入海;湛渐(通“潜”字,读音为qian2);渐渐(同“巉”字,读音为chan2)之石。再如:“龚”通“恭”;“骏”通“峻”;“粥”通“鬻”等等。
这7种混乱情况,更搅乱了汉字系统,加大了汉字难学的程度。
上述多个字类混合使用,再加上这7种混乱情况,就使汉字系统,变成一个无统一性、无规律性的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了。除了构字方式多元化和用字方式混乱造成汉字系统无规律性外,在汉字的结构布局上,也是无规律性的。例如,同一种笔画,同一种部件,在不同的字上,其长短、粗细,安装角度、延伸角度,与别的笔画之间的间隔,等等,都不相同。这种情况,就使汉字在结构上没有了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所以,汉字不论在整个体系上还是在单个字体上,都是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
可以说,汉字就像一个祖传的老宅扩建一样,没有统一的规划思路,想到甚么就做甚么。第一代造起了一所“四合院”住宅,第二代看到住房不够用了,就在院子东边墙外,接上两间屋,当住房;第三代看到厨房太小了,就在院子南边墙外,接上一间屋,当厨房;第三代看到厕所太小了,就在院子西边墙外,接上一个厕所;。。。。。几代下来,原先的“四合院”,变成了“四不像”。
所以,汉字楷体系统,是一个没有规律性、规法性、标准性的不能与汉语完全匹配的文字系统。先天存在着如下4大缺点:
1、只直接表示“词意”,不直接表示 “词音和声调”,汉字的读音,必须通过“口传”才能学会。因此,
汉字与汉语单词,只匹配了一半。
2、在整个文字系统上、字体结构上和读音上,都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
3、汉字楷体系统存在很多“一字多义字”,“一字多音字”,“假借字”,“音节字”,违反了“字形单载”
的造字、用字规律。
4、        由于用“以字构字”的方式构建新字,就使新字的笔画,随着字数的增多而增多。使书写和记忆难
度也随着增加。
这四大缺点,导致在如下9个方面,表现出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1、人们学习汉字,找不到规律,不能“学少知多”,必须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字形、字音和字意;又因为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不便于书写,从而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中国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汉字教育,也永远不能彻底消除汉字文盲。
2、由于不直接表音,汉字对汉语没有固化作用和传播作用,不能实现汉字到哪里,汉语就到哪里。国家不得不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广“通用语言”,却永远不能在中国统一语言。
3、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楷体系统存在很多“一字多义字”,“一字多音字”,“假借字”,“音节字”,就使汉字文章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让人误解。在最近1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不随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地创建表示新事物的新字,导致用已有的汉字模糊地表示新事物,从而使很多单义字变为多义字,也扩大了汉字表达不精确的问题。为了解决楷体汉字表意不精确的问题,人们采取了组建二字“合成词”的办法。导致了汉语急剧地由“单音节词的语言”向“多音节词的语言”退化,汉字由“表意文字”向“音节文字”退化。因为楷字文章,表达很不精确。所以,中国人在国际上发表文件,都必须附上英文或法文的副本。
4、因为在整个楷字系统上、字体结构上和读音上,都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所以,汉字楷体的构字元件,不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代码”。
在电脑的创建初期,是用“0、1”源码编程序,来操作电脑的。1988以后,才发展成用美国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来编制电脑的操作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从此,电脑的编程方式,就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由直接的“源码编程”变为间接的“代码编程”。例如,源码“1011011000000000”是一种电脑上的一条加法指令,用键盘代码代表这个指令后,就是“ADD(英文加法一词的缩写)”。这样就使人、机之间,出现了直接的“对话”关系,即人们可以通过键盘上的代码与电脑交流信息。
不是任何文字的元件都可以作为“电脑键盘代码”的;能够作为“键盘代码”的文字,必须具有如下三点性能:
a、在整字的结构上具有规律性,在元件上具有标准性和规范性。
b、能让电脑用构成这种文字的基本元件,作为“人、机信息交换的标准代码”。从而用这些“标准
代码”,作为指令集和字符集,在电脑上构建这种文字和编制电脑的一切操作程序、应用程序。
c、能让普通人民大众很容易地学会,从而使全社会的普通民众,都会使用电脑和编制应用软件。
英文就基本上具备以上3点性能,所以,美国人就把英文字母作为“ASCII码”。
由于目前中国正在使用汉字楷体系统,没有上述a、b、c三点性能。所以,汉字楷体的基本构字元件,就不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由此,就不能制造出支持汉字楷体系统的电脑芯片,也就制造不出“楷体汉字指令的电脑”。这样,中国就不会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纯楷体汉字的电脑产业体系了。
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电脑产业体系,中国的信息产业,就只能依赖美国的信息产业而生存,只能成为美国的信息产业的附庸,成为利用美国零件的组装厂。中国就只好使用美国设计制造的电脑,楷体汉字信息,就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那么,中国的信息安全,就完全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了,中国的“信息空间”,就被美国完全掌控了,中国的安全就完全没有保障了。
5、汉字信息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的方法是:利用Windows的图片处理功能,把每一个汉字,当作每一个小图片,命名后存入“字模库”中,然后通过输入这个字的英文“命名”,调出来使用。由此,就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必须揹负大字库,增加了硬件成本和软件的复杂性。
(2)、字库里没有的字就调不出来,出现用字局限性。
(3)、调字时,会出现大量的“重码字”,从而降低了人工选字的速度,也容易选错字。
(4)、由于汉字“字模库”被戴上了“国际标准”的枷锁:中国要在汉字库里添加一个汉字,就必须先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汉字工作组ISO/IEC/JTC1/SC2/WG2/IRG ,提交申请,然后IRG接受中国《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未编码汉字的编码请求,并给定一个编码位置,并报告WG2,然后再逐步进入SC2-- JTC1-- IEC—ISO审批、重新制作一套程序。新的一套程序做成以后,如何迅速推行并非易事。因为实行新的一套程序,以前的各种字体字库、各种字典教材都要作废,许多人名和地名都要修改,数以亿万台的电脑、打印机、手机、扫描仪以及与汉字相关的操作系统、输入法、数据库、办公软件等都要修改。再加上贸易的全球化,很多市场上与汉字处理相关的国外电子产品也都遇到这样的统一性问题。所以,这一添字过程,不是简单地、轻易地就可完成的,而是很麻烦的,而且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
这就使中国的广大民众,失去了创建新汉字的权利。这必然导致汉字不能及时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及时创建新字和及时进行体式升级更新。汉字字库的建立和更新的程序都很复杂和很不容易,还要受到“国际标准”的约束。这样,就使中国普通民众失去了自由造字的权利。由此就会严重阻碍汉语、汉字的正常发展,这将导致汉语、汉字出现僵化,停滞,逐步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被淘汰的后果。
6、由于楷体字的基本构字元件,不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3-2 21:17:13 | 显示全部楼层
(接 6、切音结合法:)
6、切音结合法:
所谓“切音”,就是用第一个字的声母,去拼第二个字的韵母,得到一个新音,新音的声调,同第二个字的声调。例如:“娘niang2”-----读音是“女nv3”“良liang2”的切音(niang2),
含意是“女”“良”的意、意结合。再如:“缫sao2”----读音是“丝”“巢”的切音。“臻zhen”------是“至”与“秦”的“切音结合字”。
7、意、符结合法:
让“偏旁”起到“字意”提示的作用,让别的部件,只当“区别符号”来使用,以便从字的整体上,与别的字区别开来
例如:“淦(gan)”---水入船中。这个字的左边的元件“氵”与该字的字意有关联;右边的元件“金”与该字的字意、字音都没有关联,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
8、音、符组合法:
让“表音部件”起到间接“表音”的作用,让别的部件,只当“区别符号”来用,以便从字的整体上,与别的字区别开来。
例如:“佖(bi)”---意为铺满。这个字右边的元件“必”,表示该字的读音;左边的元件“人”,与该字的字音、字意没有关系,只起“区别符号”的作用。
这两种新的构字法,又为汉字数量的进一步增加,开拓了很大的空间。这类字,只有“意”的提示功能或只有“音”的提示功能,比具有“意、音”双提示功能的字,难记了。
过一段时间以后,随着汉字数量的再度增加,达到一定数量后,以上8种造字法也出现了局限性。怎么办呢?唯一的办法,就是把现有的一切独体字和合成字,都当成新字的“构字元件”,元件原先的“表意”、“表音”功能都不用了,只用其字形,把它们当作一种纯粹的“符号”来组合成一个新字。这类字,只遵循“以形表意,一字一意,意异字异”的法则。于是出现了第9、10两种造字法。
9、符、符结合法:
例如: “圁(yin)”--- 一条河的名,“囗”、“言”都是纯粹的符号;“童(tong)”----“立”、“里”,都是纯粹的“符号”。“的(de)”----“白”、“勺”,都是纯粹的“符号”。 毅、鬰”这类多字合成的字,其中的部件,也成了纯碎的符号。
这类“符、符组合成字”,从整体上看,就是一个纯粹的孤立的符号,没有帮助记忆的规律线索可循,也与事物的外形或内涵没有关联,必须逐字死记硬背。这样造字,好处是可以造出更多的新字来。
10、位置改变法。例如:“音、昱”,“案、 桉 ”。
由于“独体字”的数量是有限的,所以可创建的不同字形的“二字合成字”也是有限的,当达到极限时,再创建新字时,就得用三个独体字来构建了,于是就出现了“三合一”字,“四合一”字,“五合一”字。。。。。。。。
由以上分析可知,社会不断地发展,新事物就不断地出现,就必须不断地创建新的汉字来表示之。由于采用“以字构字”方式构建新字,每一种造字方法都有极限性。所以,就不得不实行多种造字法。这样以来,在汉字整体系统中,就出现了多个字类系列。虽然有的字类,在读、写方面,有一些规律性,但是,当多个字类,混合在一起使用后,就如一个国家有多个个国王一样,“政出多门”,就使整个汉字系统就失去了统一性和规律性了,使人不知道该按哪种构字方法识读汉字了。同时,由于采取“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就导致随着字数的增加,新造字的笔画数量也随着增加,书写难度随之增大。
除此之外,由于汉字在使用方面的各种错误情况的历史积累,使今天的汉字楷体系统出现了如下7种混乱情况:
a、一字多义。例如:打枣,打水,一打铅笔。这三种情况,都用同一个“打”字,但含意完全不同。
   再如:“经纬、三字经、经济、经营、经过”,这5个合成词里,“经”字的含意,完全不同,相互之间,根本没有近义关系或延义关系。
以上两例,“打”、“经”的用法,完全是“借音表意”的做法,即把“表意”的汉字,当作“音节文字”使用了。这种“借音表意”的做法,与汉字“以形表意”的原则,是相悖的,扰乱了字体系的统一性。
b、一字多音又多意。例如:“单”字,有4种读音四种含意:单(dan)独,单(shan4)县,
单(chan2)閼,单(dan4)厥心。
  c、同字多调。好(hao3)人,爱好(hao4);缝(feng2)衣,裂缝(feng4)。
d、形声字,大约占汉字量80%左右,但是很多字却不按“标音部件”读音。如:且(qie),狙(ju),蛆(qv),祖(zu3)。
e、一意多字。例如,“按”、“摁”、“揿、扲、搇”都是“按”的意思。这是由方言的不同,导致的“同意不同字”现象。
f、为了音译外语单词的近似汉语的声音,就把“表意的汉字”当作“音节符号”使用,使汉字完全失去了本来的含意。例如:“(作)秀”、“色拉(油)”、“克隆(羊)”,这三个英、汉混合的“词”上,秀、色、拉、克、隆,完全没有了汉字的本意,成了英文单词的一个“音节符号”。
g、因为“提笔忘字”或因为忌讳,而写错和找别的字代用,导致出现了一些“异体字、假借字、通意字”。 例如:“渐”字,读音和含意有四种-------逐渐(jian4);东渐(jian)入海;湛渐(通“潜”字,读音为qian2);渐渐(同“巉”字,读音为chan2)之石。再如:“龚”通“恭”;“骏”通“峻”;“粥”通“鬻”等等。
这7种混乱情况,更搅乱了汉字系统,加大了汉字难学的程度。
上述多个字类混合使用,再加上这7种混乱情况,就使汉字系统,变成一个无统一性、无规律性的杂乱无章的“符号堆”了。除了构字方式多元化和用字方式混乱造成汉字系统无规律性外,在汉字的结构布局上,也是无规律性的。例如,同一种笔画,同一种部件,在不同的字上,其长短、粗细,安装角度、延伸角度,与别的笔画之间的间隔,等等,都不相同。这种情况,就使汉字在结构上没有了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所以,汉字不论在整个体系上还是在单个字体上,都是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
可以说,汉字就像一个祖传的老宅扩建一样,没有统一的规划思路,想到甚么就做甚么。第一代造起了一所“四合院”住宅,第二代看到住房不够用了,就在院子东边墙外,接上两间屋,当住房;第三代看到厨房太小了,就在院子南边墙外,接上一间屋,当厨房;第三代看到厕所太小了,就在院子西边墙外,接上一个厕所;。。。。。几代下来,原先的“四合院”,变成了“四不像”。
所以,汉字楷体系统,是一个没有规律性、规法性、标准性的不能与汉语完全匹配的文字系统。先天存在着如下4大缺点:
1、只直接表示“词意”,不直接表示 “词音和声调”,汉字的读音,必须通过“口传”才能学会。因此,
汉字与汉语单词,只匹配了一半。
2、在整个文字系统上、字体结构上和读音上,都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
3、汉字楷体系统存在很多“一字多义字”,“一字多音字”,“假借字”,“音节字”,违反了“字形单载”
的造字、用字规律。
4、  由于用“以字构字”的方式构建新字,就使新字的笔画,随着字数的增多而增多。使书写和记忆难
度也随着增加。
这四大缺点,导致在如下9个方面,表现出不能适应现代工业化、信息化社会发展的严重问题:
1、人们学习汉字,找不到规律,不能“学少知多”,必须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字形、字音和字意;又因为结构复杂,笔画繁多,不便于书写,从而使汉字成为世界上最难学会的文字。中国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进行汉字教育,也永远不能彻底消除汉字文盲。
2、由于不直接表音,汉字对汉语没有固化作用和传播作用,不能实现汉字到哪里,汉语就到哪里。国家不得不每年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推广“通用语言”,却永远不能在中国统一语言。
3、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楷体系统存在很多“一字多义字”,“一字多音字”,“假借字”,“音节字”,就使汉字文章不能准确无误地表达需要表达的意思,往往让人误解。在最近100多年的时间里,由于不随新事物的不断出现而不断地创建表示新事物的新字,导致用已有的汉字模糊地表示新事物,从而使很多单义字变为多义字,也扩大了汉字表达不精确的问题。为了解决楷体汉字表意不精确的问题,人们采取了组建二字“合成词”的办法。导致了汉语急剧地由“单音节词的语言”向“多音节词的语言”退化,汉字由“表意文字”向“音节文字”退化。因为楷字文章,表达很不精确。所以,中国人在国际上发表文件,都必须附上英文或法文的副本。
4、因为在整个楷字系统上、字体结构上和读音上,都没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所以,汉字楷体的构字元件,不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代码”。
在电脑的创建初期,是用“0、1”源码编程序,来操作电脑的。1988以后,才发展成用美国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来编制电脑的操作程序和各种应用程序。从此,电脑的编程方式,就出现了重大的转变:由直接的“源码编程”变为间接的“代码编程”。例如,源码“1011011000000000”是一种电脑上的一条加法指令,用键盘代码代表这个指令后,就是“ADD(英文加法一词的缩写)”。这样就使人、机之间,出现了直接的“对话”关系,即人们可以通过键盘上的代码与电脑交流信息。
不是任何文字的元件都可以作为“电脑键盘代码”的;能够作为“键盘代码”的文字,必须具有如下三点性能:
a、在整字的结构上具有规律性,在元件上具有标准性和规范性。
b、能让电脑用构成这种文字的基本元件,作为“人、机信息交换的标准代码”。从而用这些“标准
代码”,作为指令集和字符集,在电脑上构建这种文字和编制电脑的一切操作程序、应用程序。
c、能让普通人民大众很容易地学会,从而使全社会的普通民众,都会使用电脑和编制应用软件。
英文就基本上具备以上3点性能,所以,美国人就把英文字母作为“ASCII码”。
由于目前中国正在使用汉字楷体系统,没有上述a、b、c三点性能。所以,汉字楷体的基本构字元件,就不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由此,就不能制造出支持汉字楷体系统的电脑芯片,也就制造不出“楷体汉字指令的电脑”。这样,中国就不会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纯楷体汉字的电脑产业体系了。
由于中国没有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电脑产业体系,中国的信息产业,就只能依赖美国的信息产业而生存,只能成为美国的信息产业的附庸,成为利用美国零件的组装厂。中国就只好使用美国设计制造的电脑,楷体汉字信息,就只能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那么,中国的信息安全,就完全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了,中国的“信息空间”,就被美国完全掌控了,中国的安全就完全没有保障了。
5、汉字信息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的方法是:利用Windows的图片处理功能,把每一个汉字,当作每一个小图片,命名后存入“字模库”中,然后通过输入这个字的英文“命名”,调出来使用。由此,就出现了如下的问题:
(1)、必须揹负大字库,增加了硬件成本和软件的复杂性。
(2)、字库里没有的字就调不出来,出现用字局限性。
(3)、调字时,会出现大量的“重码字”,从而降低了人工选字的速度,也容易选错字。
(4)、由于汉字“字模库”被戴上了“国际标准”的枷锁:中国要在汉字库里添加一个汉字,就必须先向国际标准化组织汉字工作组ISO/IEC/JTC1/SC2/WG2/IRG ,提交申请,然后IRG接受中国《通用规范汉字表》中的未编码汉字的编码请求,并给定一个编码位置,并报告WG2,然后再逐步进入SC2-- JTC1-- IEC—ISO审批、重新制作一套程序。新的一套程序做成以后,如何迅速推行并非易事。因为实行新的一套程序,以前的各种字体字库、各种字典教材都要作废,许多人名和地名都要修改,数以亿万台的电脑、打印机、手机、扫描仪以及与汉字相关的操作系统、输入法、数据库、办公软件等都要修改。再加上贸易的全球化,很多市场上与汉字处理相关的国外电子产品也都遇到这样的统一性问题。所以,这一添字过程,不是简单地、轻易地就可完成的,而是很麻烦的,而且要花费巨大的人力物力的。
这就使中国的广大民众,失去了创建新汉字的权利。这必然导致汉字不能及时随着社会的需要而及时创建新字和及时进行体式升级更新。汉字字库的建立和更新的程序都很复杂和很不容易,还要受到“国际标准”的约束。这样,就使中国普通民众失去了自由造字的权利。由此就会严重阻碍汉语、汉字的正常发展,这将导致汉语、汉字出现僵化,停滞,逐步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步伐而被淘汰的后果。
6、由于楷体字的基本构字元件,不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接上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05:32:03 | 显示全部楼层
新体汉字构字元件:
声母.GIF
韵母.GIF
意符命名规则.GIF
意符表1.gif
意符表2.GIF
意符表3.GIF
意符表4.GIF
意符表5.GIF
意符表6.GIF
意符表7.GIF
意符表8.GIF
意符表9.GIF
意符表10.GIF
意符表11.GIF
区别符表和命名规则.GIF
构字规则1--7.GIF
构字规则8--14.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06:04:40 | 显示全部楼层
三、创建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的电脑系统,方法如下:
(1)把组成新体汉字“意符”与“区别符”的“点、横、竖、撇、捺、挑、趯、啄、折、弯”元件和组成新体汉字的“音符”的声母、韵母、调符以及区别符编码用的标志符,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总共79个)。
新体汉字信息交换标准代码表1.GIF
新体汉字信息交换标准代码表2.GIF
“新体汉字键盘”示意图:
新体汉字键盘示意图.GIF
(2)创建支持上述“控制码” 、“字符码” 和 “新体汉字键盘符”的电子芯片。
(3)建立一个存储库,存储“声母”(27个)、“韵母”(36个)、“调符”(5个)、“标志符”(一个)、“笔画元件”(10个)。总共79个字符(红色)。
(4)编制一个用新体汉字79个键盘代码,组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组字程序”。
这样,就实现了“新体汉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可以用新体汉字键盘代码,在电脑上构建出6000万多个不同码的新体汉字。
由此,可以用新体汉字,作为电脑的指令代码,编制电脑的程序。由此,就建立起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汉字的电脑信息系统”了。
用新体汉字键盘代码,组建新体汉字的方法,可以有二种。
一、用新体汉字的10种基本笔画和汉语拼音字母,来组件新体汉字的方法:
用新体汉字的元件,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法.GIF
这种组字法的优点是,在电脑的组字元件库里,只需存入78个新体汉字基本组字元件(“声母”27个、“韵母”36个、“调符”5个、基本笔画元件10个),就可以组建出6000万多个不重码的新体汉字,能实现新体汉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缺点是组字速度比较慢。
二、用新体汉字的意符、区别符和汉语拼音字母,来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法:
用新体汉字的意符构件和音符构件,排列构字的方法.GIF
此种构字法的优点是,能提高组字速度,也可以构建6000万多个不重码的新体汉字,也能实现新体汉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缺点是,组字构件库里,所存构件是492个(意符386个,声母符号27个、韵母符号36个,调符5个,区别符27个,标志符1个,基本笔画10个)。
在目前中国还没有创建出“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电脑系统”,使用的全是美国电脑的情况下,如何在美国电脑上,用“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组字元件,构建每个“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呢?
步骤如下:
设定新体汉字键盘代码与英文键盘代码的对应关系:

新体汉字元件键盘名,中英对应表.GIF
用英文电脑键盘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法 一.GIF
用英文电脑键盘构建新体汉字的方法 二.GIF
以上两种方法,都能实现“新体汉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不会出现重码字”。但是,它仅仅解决了新体汉字在英文电脑上的使用问题。由于都是通过英文信息系统,来构建新体汉字的,所以,新体汉字的信息,还是依赖于英文信息系统而存在的,所以,还是不能建立“独立自主的新体汉字信息系统”。
用美国电脑的手写板,在电脑屏幕上书写“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方法:
用编程工具,编一个手写新体汉字的程序,来调用新体汉字的“意符组件”和“音符组件”,就如用英文键盘构建新体汉字的步骤一样。例如,你要手写“意符”“木”,当你书写第一笔“—”时,以“—”开头的所有的“意符”,都列在“选择框”里了;当你书写第二笔“|”时,以“十”为头的“意符组件”都列在“选择框”里了。。。。。。以此类推,当你写完“木”时,与“木”同笔画,书写顺序也相同的“意符组件”都列在“选择框”里了;这时,你按下“选字键”,“木”就上屏幕了。这种手写新体汉字的编程,实际就是“逆袭”键盘数字代码构字的编程。而“音符组件”,原来就是用英文字母取名的,所以,不用经过“选择框”,手写英文字母,新体汉字的“音符组件”就直接上屏幕。
新体汉字的例字:
篦音字的 新体汉字键盘代码.GIF
这样的“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完全彻底地甩掉了楷体系统在今天信息化时代所凸显的4大缺点和9大问题。
在此,特别说明如下几点:
1、“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是由楷体字笔画的“意符集”、和“区别符集”按一个结合规则,组建出一个“意符系统”;由“声母符集”、韵母符集和“调符集”按一个结合规则,组建出一个“音符系统”;再把“意符”和“音符” 按一个规则结合起来,就是一个“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由此,就构成了 一个“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
每个新体汉字中的“拼音字母”,表达该字的读音。每个新体汉字中的“意符”,有2个作用:(1)区别同音异义字,(2)对该字的含意,起到提示作用。也就是说,每个字的“意符”与声母、韵母、调符、区别符一起,构成一个汉字的整体,以便与别的汉字整体形状区别开来,以符合“意异形异、一字一意”的“字形单载”的原则。因此,新体汉字是用字的全部形状,来表示“字义”的。这种“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能完全地直接地表示出汉语单词的词意和词音,能与汉语单词实现完全地匹配;又因为,所有的新体汉字都是按一个规则构件起来的,并且,组字元件都可以做成标准件,所以,整个“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就具有了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这样,人们就可以学少知多,不需要死记硬背每个子的读音、字形和含义了。
2、汉字楷体系统和以前的各种字体系统,都是把独体字或合成字作为构建新字的部件。这种扩字方式,随着新词的不断增加,最后必然导致出现多种构字规则,从而使体系失去系统性和规律性;同时,也会导致楷字随着字数的增加,逐渐趋于繁化,这两种情况发展到一定程度,汉字的系统性就自动毁坏了,导致了读写出现极大困难,就必须采取更新体系的办法来解决困难,即呈现“蛇蜕皮”的规律。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彻底革新了汉字从前的“以字构字”的扩字方式,采用“元件构字”的方式,既实现了与汉语的完全匹配,又使汉字具有了无限的扩张性和吸纳性。在今天的汉语基础上,它用492个元件,就能组建出(27*36*6*386*27)60781104个新体汉字来。今后,随着汉语和汉字的发展,组字元件必然会不断增添。每增添一个声母,可以增加2251152个新字;每增添一个韵母,可增加1688364个新字;每增添一个调符,可以增加10130184个新字;每增添一个意符,可以增加157464个新字;每增添一个区别符,可以增加2251152个新字。当然,以上的计算数字,是理论数字,实际上因为语言音域的不均匀,组建的字数是略小于理论数的。
  新体汉字的这种无限增加字量的能力,能使新体汉字体式,长久地保持稳定,再也不会出现“蛇蜕皮”现象。
3、由于新体汉字的笔画形态与楷体字的笔画形态一样,所以,由“楷体系统”到“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的转换过程中,就像以往的新、旧两种汉字字体系统的转换过程一样,新、旧两种字体能互当异体字使用,而不毁坏汉字文章篇幅的统一性,这样就能实现“无缝转换”。所以,就没有了时间缝隙,没有了经济成本,也没有了新、旧字体的文盲,更没有了文化断层,因此,就能很顺利地在很短的时间内实现这两种字体系统的转换。
4、由于“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元件只有492个,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构造规则又很简单,基本具有“读写一致性”,它具有“字意”的提示功能和“直接表音”的功能,所以,汉语人只要学会了492个构字元件和构字规则,就可以读写任何新体字了。因此,新体汉字可以由儿童的父母在家里的日常生活中,像教儿童说话一样轻易地教会492个构字元件及构字规则,到7岁就能读书看报了。所以,新体汉字可以使汉语系的人群不用花钱到学校长期学习,在家里就可以用很短的时间学会,将使汉语圈的人们在任何困难的环境下都没有“文盲”,新体汉字可以成为“无文盲文字”。
目前,具有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的人,仅仅用4个课时,就可以学会“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组字元件和构字规则,就能构建2000个以上的常用新体汉字。所以,估计全国实现新、旧字体的转换,不会超过3个月。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高度的科学性和规律性,让儿童在启蒙教育中,不单学会使用它,又能引起中国儿童思维模式的早期系统化和科学化,为他们今后的思维方式,向着科学性系统性的方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同时,因为新体汉字能使儿童在7岁左右就能读书看报,所以,将会引起现行教育模式的彻底改革,远程授课,将成为主要教育手段,学校将变成科学技术实验场、馆。大学将是培养尖子人才的基地和成年人更新知识的“加油站”,成为真正的大学。今天的综合性大学,将被“高、精、尖”的专业大学协作机制所取代。个人的教育“投入”将比今天的降低千、百倍。自学成材将成为普遍现象。也必定使中国的地区文化差别和经济差别减小。全民的整体科学文化水平将飞速提高,社会上的人才结构将会始终保持同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5、“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继承了楷体汉字系统的一切优点,克服了楷体系统的一切缺点,具有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因此就能用79个基本的组字元件,建立起“汉字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再制造出支持这种“汉字代码”电脑芯片。这样,就可以用这种“中文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编制出各类新体汉字的电脑程序-----电脑操作系统、编程工具和各种应用程序,等等。
用“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所构建的独立自主的汉字信息系统网,在信息含量上、信息传输上、信息操作上、抗病毒侵入上、对电脑硬件的要求上、都优于英文信息系统网。
中国能够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纯汉字的电脑信息产业体系”,自然就能够建立起覆盖全球的电脑网络体系。这种覆盖全球的纯汉字信息网络,将比美国的“因特网”更优越更强大。这将使中国真正地完全地进入“信息化时代”。由此,就消除了美国垄断电脑信息的霸权地位,避免了今天这样的每年亿万计的购买外国电脑信息专利和设备的费用,也打破了美国“因特网”的霸权,也根除了美国利用他们的“因特网”特权,对中国实行的监控和破坏。
6、以这种“纯汉字信息标准代码”为基础制造的“纯中文电脑”里,只需存有492个新体汉字构字元件的字符库,所以,就彻底摆脱了几万个楷体汉字的巨大字库的负担,同时也不再受“国际标准”的限制了。在新体汉字电脑上,不需要什么“输入法”,既可以直接用鼠标写字,也可以直接用79个键盘代码构字。极大地方便了普通民众。由此带来如下两大好处:第一、“民间创字,政府规范”的优良传统,得到了恢复。汉字造字权和使用权,完全彻底地返回到中国人民的手里了,这就使汉语、汉字可以得到自由地发展。这样,就彻底消除了目前汉语被英语侵蚀,使汉语发生僵化和退化,以致消亡的危机。第二、电脑是“智力工具”,它的主要功能是帮助人们解决人脑很难解决的问题的;并不是仅仅用来写写文章的。英文代码的电脑,使美国的小学生都会编制应用程序,来解决自己所遇到的难题;而今天中国的99%的不会英语的普通民众,都不会用英文电脑编制应用程序来解决问题。所以,今天,电脑在美国民众那里是“诸葛亮”,在中国民众那里成了“文字誊写工”。这种巨大差别,决定了“中、美”两国的民众智力开发的天壤之别。而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新体汉字信息的电脑系统一旦建立起来,凡是会“意音双表新汉字”的,都会使用新体汉字的电脑打字和编制电脑软件。这对于发挥全民的科技创新能力,将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7、由于汉语必须汉字的支持,汉字楷体的难学,严重地障阻碍了汉语向世界各国民众的传播。这在今天全球经济一体化的竞争大势下和中国经济势力遍及全球的情况下,不便于外国民众学会的楷字系统,给中国造成的损失要比给外国人造成的损失大千万倍。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具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和字意提示、直接表音的特性,与汉语实现了完全的匹配,就成了世界上最易学会的文字,因此,汉语也就成了世界上最易学会的语言。
当建立了“独立自主的纯中文电脑信息系统”以后,“纯中文的电脑信息网”,自然就建立起来了。这种“纯中文的电脑信息网”将会覆盖全球。
在覆盖全球的独立自主的新体汉字信息网的带动下,将使汉语和新体汉字迅速地普及到世界各国的普通大众。由此,使汉语、汉字成了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和文字。这样,中国的“全民普及英语”的教育就没有必要了;并且,中国人向世界发表的文章、商品说明书、商品包装等等,直接使用新体汉字就可以了。这样,既很大地方便了中国人和外国人,也为中国节约了极多的人力、物力和资金。
8、把楷体系统更新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后,能恢复和永远保持“一字一意,字形单载”的原则,能够准确地表示汉语单词的含义,彻底克服了汉字楷体系统存在着大量的“一字多意字”、“一字多音”而导致的汉字文章表达不准确的问题,使汉语文章重新恢复以前的“言简意赅”的优点。汉字文章在国际论坛上发表,就不需要像今天这样,必须用法文或英文版本来备注了。从而提高了汉语、汉字的国际地位。新体汉字加上中国独立自主的纯汉字电脑网络的全球普及,将使汉语、汉字迅速成为世界上最强势的语言文字。
例如:用楷体字书写“这孩子好玩”一句。因为“好”的声调是靠口传的, 如果把“好”的声调读成“去声”,“好玩”就是“光想玩耍”的意思;如果把“好”的声调读成“上声”,“好玩”就是“叫人喜欢”的意思。因为楷字不直接表音,单从字形上是不能分清这两种意思的。
   而用“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来表示“好玩”的两种意思,就能准确分清:表示“光想玩耍”的意思,写成 3435女.GIF h@{.GIF 1125王.GIF u$[.GIF ;表示“叫人喜欢的意思写成“ 3435女.GIF h@].GIF 1125王.GIF u$[.GIF
9、自汉字产生以来,汉字的各种体式都是不直接表示汉字的读音的,不直接表音的汉字,对汉语没有“固化”和传播的作用,因此使汉语在近200年的时间里丢失了“入声”,被以“发展”的名义随便砍去“尖音”和很多“音型”,使汉语 出现了严重退化、汉字出现严重变质。这种情况如果不及时改变,除了造成无限的经济浪费外,更将直接危害着汉语汉字的生存。同时,因为楷体字没有直接表音的功能,不能实现“汉字到哪里,汉语就传到哪里”,所以,国家政府就必须持续不断地进行“推广普通话”。仅这一项,中国每年花费的人力物力就达几百亿元。即使这样,汉语还是不能统一,电脑的汉语语音输入法,还是推广不开。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由于直接表意、拼音,所以,新体汉字对于汉语有“固化”作用和“标准化”作用,并能实现“汉字到哪里,汉语就自然传播到哪里”。这样,就能使“国家通用语言”不推自广。汉语的语音既不会在传播中走样,也不可被人随便丢掉和砍掉。所以,就能让广大的普通民众很容易地在电脑上实现“汉语—汉字”的互相准确地转换,也能让广大的普通民众,在指挥“机器人”时,发出准确的语音指令。这将给机器人在中国普及推广,起到很好的助力作用。
10、新体汉字系统,可以构建一个“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来表示一个引进汉语里的外语单词。这样,就解决了把“表意”的汉字当做“音节文字”使用,而引起的字义出现混乱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对于外语单词的含意,汉语都可以找到含意相同的一级单音词来实行“意译”,如果没有含意相同的一级单音词,也可以用一级单音合成词建二级双音合成词或二级三音合成词、二级四音合成词、二级五音合成词。。。。来实行“意译”。例如:英文 penisillin 这一个单词,用汉字组建合成词进行“意译”,就是“青霉素”一词。
再如, CPU,它是英文 CentralProcessing Unit  三个单词的缩写,用汉语实行“意译”,就是“中央处理器”。
只有特殊的外语词-----“专用人名”、“专用地名”、“特殊的物名”、不能用汉语的一级单音合成词建合成词“意译”,又不能创建一个新的汉字来表示的外语单词时,才不得不用汉字的读音,进行近似地“音译”。例如:人名:Washington,音译为“华盛顿”;地名:Washington,音译,也为“华盛顿”。
由于楷体字只表意 ,不直接表音,所以在表示外语单词的读音时,也是间接表示的,并且是不准确的。同时,对外语实行“音译(近似音)”,就使表意的汉字变质成“音节符号”了,这不单使汉字退化成“音节文字”,破坏了汉字系统的统一性和规律性,也将导致汉语朝“多音节词”语言方向退化。用汉字“音译(近似音)”外语单词,使汉字失去了本来的表意功能,使汉字退化成“音节文字”,使汉字的含义,出现了混乱。例如:英文 hormone 这一个单词,用汉字“音译”为“荷尔蒙”。如果不对“荷尔蒙”的含意再作说明,谁也不知道“荷尔蒙”表示的是“激素”。
所以,对于外语单词,不分实际情况,随意实行“音译”,是不对的。例如,英文 copy 一词,其含意,就是“复制”、“复印”、“抄袭”、“模仿”、“做副本”的意思。汉语完全可以用合成词来实行“意译”。完全没有必要把copy“音译”成“拷贝”。
再如, CPU,它是英文 CentralProcessing Unit  三个单词的缩写,完全可以用汉语实行“意译”为“中央处理器”。完全没有必要在汉字文章里直接搬用“CPU”这种英文字母。让读者不知所云。如此没有必要“音译”现象,还有很多,例如:“克隆”、“的士”、“桑拿”、“色拉”。。。。。。。。
用“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可以构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来表示引进汉语里的外语的单词。这样,就使汉语、汉字具有了对外来单词的吸纳性,摆脱了楷体系统的封闭状态。既适应了现代社会开放的需要,又为汉语的发展提供了更多的营养。
创建新体汉字,表示外来单词.GIF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 也可以组建汉字系统不能包括的方言单词和从中国少数民族语言中引进的单词。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 也为目前还没有文字的中国少数民族,创造他们的民族文字提供了方便条件。如果把少数民族的文字也造成“意、音双表”的,并且借用新体汉字的“意符”,就使他们的文字与汉字具有了“同源性”,这样,就为今后两种语言和文字的发展,提供了一个互相促进的条件。
11、“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不需要另搞注音,避免了人力、物力的巨大的浪费。
仅就学生的教材来看,目前的汉字楷体与汉语拼音字母,就如一个瘸子与他的拐杖的关系一样。所以,汉语字典、小学教材、商品说明书和外包装、广告门牌、对外文件、等等,都要伴有汉语拼音字母这个“拐杖”。不要小看这些印刷品,中国每年在这方面的用纸大约几千吨。所以,这方面的浪费,也是巨额的。如果把汉字楷体系统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就不需要“拐杖”了,上述巨额的浪费就自然避免了。
这种方案,早在1955年“中国文字改革委员会”向全国各界征求“文字改革方案”时,就有人提出了基本的思路----“拼音形声字”。只是由于当时的人们没有正确的语言文字发展的理论指导,反而受了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学”的误导,抛弃了这一正确的思路,误入了“汉字拉丁化”的歧途。造成了那一次“汉字改革”的失败。
有人怀疑说:新体字系统虽比楷体系统优越,但是要全部更换过来,恐怕比建造3个“三峡大坝”还难。相信这种说法的人,可能以为新、旧字体的更替,会如房屋、道路更新改造一样,必须先把旧的拆除,再从原址上建造新的吧?还有人就问“转换成本有多大?”,“转换时间有多长?”,“能否保证在转换过程中不出现新、旧文字文盲?”“能否保证不出现文化断层?”,“转换后,中国独有的书法艺术、回文诗等文化特产还能延续下去否?”,“汉字文化圈的人们能跟上否?”,“会不会引起国际学者的误解和反对?”,等等。可以说,以上这些疑问全是对“意、音双表新体汉字”不了解造成的。
其实,历史上汉字体式的更新,已经有过多次了,它们出现过上面提出的问题吗? 没有,为什么? 因为每次替换旧体字的新字系统,都是从旧体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旧体的“升级版”,这种“升级版”,继承了旧体的一切优点,克服了旧体的缺点,并且保持汉字的如下7点共性不变:
1、直接表意,口授读音(读音靠口口相传)。
2、字形单载,即“以形表意,意异形异,一意一字,一字一形、一字一音”。
3、不带语法。
4、各字互相独立,可以按汉语语法自由组合成二字合成词、多字合成词或语句。
5、可以用现有的独体字为元件,来构建一个合成字,作为新字。
6、可以创建无限的新字来表示汉语的无限的新词。
7、字体为方块形。
这7点也是从“籀体字”到“宋体字”的历代人们造字时所遵循的原则。
不带语法,这是由汉语的语法特性和单词特性能决定的;方块形的文字比线形文字识别率高,把汉字做成“方块形”的,也是实际的需要使然。因此,从“甲骨文”到“宋体”的各种体式的汉字,都具有上述7点基本特性。所以,历史上,在前后两种字体转换期间,两种字体就可以互当异体字混用,由此就实现了“无缝”转换。
这“7点”不变,也就保证了汉字的本质和特性不变。所以,人们把从象形字“大篆”到“宋体”的各种字体都叫做“汉字”。
“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只是把汉字楷体的“以字构字 、口授读音”的状况改为“用元件构字、直接表音”的状况,相当于汉字形声字集的“升级扩展版”。不是如“拉丁化的汉字”一样,对汉字推倒重建,实行彻底的“革命”。所以,“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在本质和特性上,与以往的一切汉字体式系统保持一样,就像“楷体字系统”保留了“隶体字系统”的基本特征一样,“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也保留了“楷体字系统”的基本特征。所以,“意、音双表新体汉字”可以与“楷体字”互当“异体字”混用,这样,就实现了新、旧汉字的“无缝转换”。
例如:意、音双表新体汉字“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6.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7.gif”、“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8.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17.gif ”,与楷体字“扳”、“搬”,就可与互当“异体字”使用。既然实现“无缝转换”,在转换过程中,就不会出现新、旧文字的文盲和经济损失,也没有转换的时间“缝隙”;而且完成转换的时间很短。具有初中以上的文化水平的人,用8个课时就可以学会读写常用新体汉字。
既然新体汉字继承了楷体汉字的一切优点、克服了楷体系统的一切缺点和问题,又可以“无缝转换”,所以,新体汉字系统就不会违背大众的原先的读、写习惯的,以汉字为基础的一切优秀的文化特产都能保持和继续发扬下去。
历来汉字体式的更新方式和过程,都与房屋、道路的更新方式和过程不一样,既不需要“先破后立”,也不需要“逐渐进行”,而是如下棋过程中更换新、旧棋子似的,自然、轻易地就可以实现的。这次“楷体”更新为“意、音双表新体”,也与“隶体”更新为“楷体”一样容易和快速。
   总之,把汉字楷体系统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系统”以后,就使汉语汉字完全适应现代社会不断发展的需要了,不单使汉语汉字成为推动中国和世界现代化发展的一个强大的动力源,也使汉语汉字的发展呈现出光明的前途,在世界语言文字的大竞争的潮流中,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成为世界最强势语言文字的地位。
文字的性质会随其对应的语言的性质改变而改变;文字体式,在其对应的语言性质不变时,也会因社会的发展,对文字功能提出新的要求,而改变。这种改变,主要是为了提高和增加文字的功能,以适应社会发展的新的需要。因为工具的功能决定工具的结构,所以,其文字体式必然随文字功能的增加或提高而改变。
汉字的这一次升级更新,不仅是体式的转变,更是一次性质的转变。是由“口授读音文字”到“直接表音文字”的转变,是由“无规律性、无标准性、无规范性的文字”到有“有规律性、有标准性、有规范性的文字”的转变。这一根本性的转变,既是现代社会发展需要促使的,也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汉语”所决定的。
第十章   文字的共性


1343女.GIF
1121王.GIF
hu${.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06:10:07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附件:
扳----- 扳.gif
搬---- 搬.gif
扳.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7-3-4 06:11:41 | 显示全部楼层
续附件:
扳----- 扳.gif
搬---- 搬.gif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3 02:42 , Processed in 0.071259 second(s), 40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