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75|回复: 0

顾秀林:谈谈转基因问题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4
 楼主| 发表于 2022-5-11 22:45:0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老农 于 2022-5-11 22:48 编辑

顾秀林:谈谈转基因问题(20200330)



顾秀林 · 2020-03-31



他们把转基因技术失败,或者是安全上是有巨大的、颠覆性问题的这一点,千方百计地包装起来,隐藏起来,在对中国进行推广的时候,从来不谈转基因的问题。他们培养了一大批转基因技术专家,掌握了话语权,进行这个宣传和推广的时候,转基因的问题是不允许讨论的。转基因的问题在国外是可以讨论它的坏处、害处,是具有学术特点,是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是在中国就不许。


  讲转基因主粮,还是要往回找一下根源,就是这个东西是怎么来的。显然,这是一个新技术,新技术的基础,是科学上的发现。它发现所有的生命体细胞里都携带着遗传物质,也就是基因,基因这个概念,是不清楚的。每种生物的生命体,包括我们现在讲的相关病毒都有DNA或者RNA,就是一个链状的分子,这个分子里头携带着生命的遗传密码,它可以让生命的传代做到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是一个基本的发现。


  西方有一个源远流长的传统,就是优生学。达尔文本人有这个倾向,达尔文的表弟在英国首创的那种非常不科学的优生学,就是在人种里区分出高等级和低等级。它的基本理论就是:上流社会的人联姻,不要去跟下流社会的人混血,期待以后会创造出一个优等种族。1930年代还在战争期间,洛克菲勒基金会就出了很多钱,去深入研究这个优生学。他们开始只从细胞层面上研究怎么样能够控制生命,比如说控制生命的发展、发育、发育方向。在这种探索中,随着显微镜技术的出现,就发现了微观结构。后面就是大家知道的比较多的,双螺旋的发现。1953年使用X光衍射的方法,从胶带胶片上看见了有一种很模糊的双螺旋结构。后来做了一些继续的研究,基本上确定就是双螺旋了。实际上,在生物体的细胞核里,单螺旋的物质、三螺旋的物质、环状的物质都存在,并不是只存在双螺旋很长的大分子成为链的那个物质。但是双螺旋的发现很辉煌,第一次打开了微观的窗户,把其他的发现都压下去了,变成了主流方向。就是在这个基础上,他们又发现,这个长链的分子是可以用酶被切断,也就是用降解的办法可以切断,然后基因这个概念就产生了。


  实际上基因的概念,是不科学、不完整的,因为生命体是一个整体,基因或者说那个染色体DNA链是一个完整的链。你切开一段儿,哪个地方是头哪个地方是尾,是说不清的。但是他们就这样走下来了,也就说科学在正确与错误的间隙中往下走,它携带着很多的谬误,或者是错误的假说。但错误的假说,一旦有一次被一种事实证明了,以后就很难被打倒、被推翻了。可能历史上常常出现这个情况,就是这种包含着巨大谬误的错误理论,一直要等发现者,或者是提出构建这个理论的人死去,多年以后才能被彻底推翻。这就是科学走过的历史,也就是科学发展、技术发展走过的历史。但是很多人都看不清。


  美国在转基因生物,或者说分子生物学这个领域里花的功夫花的钱,是一个历史现象,他们确实怀有一个愿望就是改造生命,把比如说农业这种依赖生命进行生产的产业做一个技术革命。科学革命的改造,这个事情一直干到1990年代,似乎一直都是,虽然有挫折,但是都在前进。但是到了1990年代的时候,转基因生物已经被造出来很多了,种在地里,放在市场上的都有了。比如说第一个转基因生物烟草植物和第一个转基因西红柿都已经上过市了。


  一直到1998年,西方学界、商界、科学技术界对转基因作为一个产业,都抱着无限的希望,也怀有非常正面的看法,好像没有什么太大的问题。直到那个著名的苏格兰的小老鼠吃土豆的实验做了以后,西方发生了巨大的震撼,他们发现原来这个技术不行。小老鼠吃了转基因土豆以后110天以内,它的发育、还有器官的情况都出现了非常严重的损伤。这是一个不能掩盖的事实,然后这位科学家普兹泰又把实话说出来,因为他非常非常的担心。


  我的观察是这样的,以英国为实践者、美国为操作者的西方,在土豆这件事上,他们发生了极大的震动。他们做的决定,不是停下来解决问题,而是把转基因做成一个生物武器,因为他们也想搞生物武器,如果有一种东西能够减少人口,他们求之不得。西方学界、政界精英对于人口的问题,就像一个世界管理者,发现自己手下养的羊,羊群突然壮大了,怎么样才能消灭掉一点儿,他们日思夜想。有很多英文文献里头都表达了这种情绪,非常的忧虑,人口太多了,怎么办。


  转基因主粮的出现和推演的过程是一个博弈,是矛盾互相斗争的过程。西方在1970年代就已经掌握了,或者说逐渐掌握了农作物转基因方式培育越来越多的技术。他们起初是打算自己吃的,但是到了1998年,发现问题。然后又在2000年前后,在欧洲推广,在美国推广。他们试图推广的是西红柿,还有很少的蔬菜,但是不受欢迎,因为口感不行。他们又做了说明,说这是转基因,那么转基因在这些市场上完全失败了,这个时候,他们就要想到把东西送到亚洲来了。


  这个过程很隐蔽,对方做了很多欺骗性的宣传。他们把转基因技术失败,或者是安全上是有巨大的、颠覆性问题的这一点,千方百计地包装起来,隐藏起来,在对中国进行推广的时候,从来不谈转基因的问题。他们培养了一大批转基因技术专家,掌握了话语权,进行这个宣传和推广的时候,转基因的问题是不允许讨论的。转基因的问题在国外是可以讨论它的坏处、害处,是具有学术特点,是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提出完全相反的观点,但是在中国就不许。


  所以,转基因主粮的问题不是一个技术问题,也不是一个科学问题,更不是一个商业问题,而是一个地缘政治问题。这个地缘政治问题又掩盖在无数的、像汪洋大海一样的、大大小小的谬误和错误言论中。几乎是谁也不可能说服谁,有道理的说不服,完全有道理的对方就置之不理,它可以完全置之不理,然后继续干。这个完全错误的观点可以大行其道,就算错误到彻底的违背了基本的教科书观点的,都可以胡说。在正常情况下,教科书上的观点是经过世世代代的检验,是基本上是不会错的。


  如果有谁的发现做到了能够修改教科书,那么他已经上史书了,就是这么大。但是在中国转基因问题上,没有任何一种讨论是允许的,众口一辞就是新技术、高科技,国家决策了,不干不行。所以所有的反对都来自于业外,业外的反对跟业内的讨论是两个轨道上的不同的东西。业内讨论,现在就是怎么样做得更精细、对生命的控制更严格。业外的讨论是高维度的,就是他违背了科学规律,违背了天道。但是这些东西你去跟科学界的人谈,他们觉得你是在胡扯,我们讨论的是学术,你在扯玄。


  转基因主粮在中国是一个已经做完了的规划、计划。毫不打折扣地说,从1979年,在这项技术,在实验室和田间正在演化成产业的这个当口,邓小平和卡特签了中美科学技术战略合作协议,无限期。到现在41年了,还在执行,还在扩展,它是一个无限期协定。这个协定一个签字,就把中国农业的发展方向整体转移到转基因的轨道上来,我的农学界的朋友跟我说,几十年来,农业所有的理论、遗传和育种,全都在讲转基因。


  今天中国转基因主粮的形势,是不分青红皂白、不分真假、不分转基因和非转基因,也不分杂交,就这么干的。进口的大豆100%全是转基因,我们还一年进口200万吨到400万吨的小麦和水稻,我的判断是,大体上也是转基因,但是不一定是100%。国内玉米90%以上或者93%以上,是转基因,或者是被基因污染的。水稻在袁隆平手下,他自从2005年以后推出的所有的新品种都是转基因。小麦,在河南的转基因产业化基地早就验收了。


  所以市场上的所有的产品,都是说不清的。转基因有,非转基因可能也有,混杂的也有。但是不可能辨别。因为厂家、商家在中央政策的鼓舞下,他们有极大的激励不做标识。转基因的粮食有一个优点就是不会生虫。我买东西所去的小摊贩就说过,吃死拉倒,看这东西它不长虫,这个看相可好了,谁不买它呀?国家又没不让我卖?所以从研发到生产到销售,所有的参与者都有激励,都有经济上的好处来推广。所以,转基因就成了一个大问题。


  袁隆平的伪装是非常拙劣的,他甚至不擦脚印儿,他给搞转基因的、他公开说的、他公开做的已经太多了。也许确实是国策,从上到下都有人支持他,但是他自己公开讲,我的第三系第四系超级稻要用到生物技术,其中包括转基因,你们为什么都不听?在这个之前,袁隆平至少从1990年代以前就开始搞转基因,他用杂交掩盖转基因。这话我说了有十年,几乎没有人相信我,闭眼睛吃吧,我们就不用反对了。


  水稻品种里,杂交和常规绝对不是主流,绝对不是。首先三系杂交法就应该被彻底打倒,里边儿就包含转基因。其次,用不断地回交,把转基因这个问题掩盖下来,袁隆平已经干了几十年了,可能不止30年了。袁隆平抗稻瘟病的品种就是转基因,抗白枯病,抗稻飞虱,有中外文献证明袁隆平搞转基因。袁隆平是罪大恶极地破坏中国农业品种体系的罪魁祸首,给他国家勋章,目的是为了掩盖这个颠覆性的、根本性的错误,因为谁也纠正不了。政客的做法就是掩盖,就是拖延,就是妥协,就是不解决问题。现在这些事儿都已经在我面前一幕幕上演了,在这个情况下我还反对,还要坚决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2 20:03 , Processed in 0.044861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