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515|回复: 1

星社内参:论“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正在亲手把自己送...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4
 楼主| 发表于 2022-5-31 20:37:4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星社内参:论“印太经济框架”:美国正在亲手把自己送出亚洲







  大家要求讲讲美国宣布启动“印太经济框架”的问题,说现在有一些论调在宣扬所谓“美国声势浩大、我们被孤立了、经济前途未卜”等等。


  好,今天我们就从专业角度来把这个问题讲透,看看美国究竟是“声势浩大”,还是距离大败局已经不远了。

  我们分四部分来讲:

  ①、“印太经济框架”的定性及两个目的;

  ②、拜登的现实考量;

  ③、“框架”的演化趋势预判;

  ④、我们的对策;

  1

  “框架”的定性及两个目的

  客观是决策思维的基础。

  中国人向来实事求是,只要是有利于加强亚太区域合作的倡议,不管是美国还是其他什么国家提出来的,我们都乐见其成。

  这并不是外交上的客套话,而是实实在在的道理:

  亚太不好,中国很难独善其身;亚太好了,中国才能更好。

  所以,我们绝对不会因为一个意见或建议具体是什么国家提出来的就预先设定立场、意识形态先行。

  尤其是在全球经济艰难复苏、前景未明的当下,谁把经济问题泛政治化,谁就是在与世界人民为敌、开人类的倒车,必然要付出惨痛代价。

  因此,准确判断“印太经济框架”的性质是加强亚太区域合作,还是会制造分裂对抗,就显得至关重要,直接关系到我们对这个事情的应对方针。

  看到这里,急性子的同志可能会着急了,认为“这还用得着判断吗?摆明就是冲着中国来的!”

  不要急。

  这个所谓“框架”的本质和目的,连日本人都看得清清楚楚,我们怎么可能不懂?

  《日本经济新闻》亚洲版5月19日报道

  那为什么我们还要讲清楚性质问题?

  就因为如果不讲清楚,我们的应对方针就容易被人把问题倒扣回我们头上,在外面倒打一耙污蔑我们“搞破坏”,在内部造谣我们“被孤立”或“自我孤立”。

  这就是其目的吗?

  当然不是,污蔑和造谣只是这个国家的手段,在这背后,它有着两层不可告人的目的:

  第一层目的,是要以此在外打击我们推动经济复苏的努力,对内动摇我们对经济前景的信心。

  尤其是后面这一条,打击我们内部的长期信心,才是其本阶段的目标。

  得陇望蜀、手法老练,这就是它这一届政府的算盘打得比上一届精的地方。

  本着谋敌在前的原则,我们不能等它打出这张牌才来应对。

  因此,我们现在就需要把问题讲清楚,让它现在就输得明明白白。

  那么,怎样判断这个“印太经济框架”的性质究竟是制造分裂对抗的图谋还是加强区域合作的倡议呢?

  很简单,看它的实际行为符不符合理论逻辑:

  如果真是为加强区域合作而来,为什么要放着已经成熟、运行良好的亚太经合组织机制(APEC)不用,而非要改换门庭、另起炉灶?

  是因为亚太经合组织已经失效或落后于时代了吗?

  不是。

  亚太经合组织在过去、现在和将来可预见的时期内,都是促进亚太区域经济一体化、推动全面建设高标准亚太自贸区的主要平台。

  举个例子,“茂物目标”的实现。

  1994年,也就是中国正式加入亚太经合组织的第四年,在印尼茂物举行的第二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顺利通过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茂物目标”,提出发达成员到2010年、发展中成员到2020年实现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会上中国提出的“循序渐进、不搞排他”等五项原则

  为茂物目标的协商、制定和推进做出重大贡献

  茂物目标实现了吗?

  如期实现了,2020年,在马来西亚举办的第27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亚太经合组织正式宣布茂物目标顺利完成,并提出下一阶段的更高目标:

  《2040年布特拉加亚愿景》

  回首茂物目标实施的26年时间里,亚太经合组织贸易额增长了5倍、年均增速6.7%,双向投资增长了12倍、年均增速超过10%,成员国平均关税水平从13.9%减少到5.2%、下降幅度60%,享受零关税待遇的产品种类翻了一番,参与的区域贸易一体化协定数量增长了8倍,并孕育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高水平大型自贸协定。

  这些数字说明,在亚太经合组织的推动下,亚太地区实现了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大幅提升、贸易成本和时间大幅下降的经济巨变,成为全球范围内自由贸易增长最快的地区,堪称硕果累累。

  试问,在亚太区域经济发展问题上,还有哪个平台能比亚太经合组织更专业、更权威、更成熟?

  没有。

  那为什么还要舍近求远、叠床架屋搞一个新的“经济框架”?

  是因为这个所谓“框架”有更高级的内容吗?

  也不是。

  这个“框架”提出的四个口号,即所谓“四大支柱”:

  公平和弹性贸易、供应链弹性、基础设施和清洁能源、税收改革和反腐败,这些内容全数囊括在《2040年布特拉加亚愿景》中,几乎连表述都没改。

  “框架”有的,《愿景》都有,而《愿景》中有的诸如自由贸易、市场开放、人力资源开发、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框架”受美国国内政治斗争和总体规模等影响就只能望洋兴叹。

  试问,放着全面不要而要片面,放着高级不要而要低级、放着总体不要而要局部,还说这是在加强合作,能说得过去、站得住脚吗?

  那《布特拉加亚愿景》美国有没有签署?

  有签署。

  既然签了,为什么不认?为什么还要单搞一套?

  显然,上述问题,“框架”的始作俑者及以其来攻击我们的鼓吹者们,无一能给出让人信服的回答。

  由此可见,这个所谓“框架”,根本不是为加强亚太区域经济合作而来。

  那怎样判断它是不是制造分裂对抗的图谋呢?

  也很简单,看其操盘者自己怎么说的就行了:

  当地时间5月20日,美国贸易代表戴琪接受美联社采访时称,“印太经济框架”将展示美国作为该地区国家合作伙伴的“坚定承诺”,以“遏制中国在该地区日益增长的影响力”。

  【原文:Indo-Pacific Economic Framework, which Tai said above all else would demonstrate “the U.S. abiding commitment as a partner to the countries in this region” as Washington seeks to keep growing Chinese influence in check.】

  一个挂着“经济”名号的“框架”,其目标却是“遏制”亚太乃至全球最大的经济增长引擎和绝大多数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

  这个目标,就决定了它必然成为一个制造分裂和对抗的工具。

  为什么呢?

  我们一步一步来推演:

  首先,将国际贸易额6万亿美元、占全球贸易总额超过21%的中国排除出亚太经济体系,这个目标从实操角度有任何可行性吗?

  没有。

  最清楚这一点的,应该是美国人自己:

  美国独立战争前后数十年时间里,就曾长期承受当时世界第一强国英帝国的贸易打压。

  实践证明,即便是面对弱小的美国,如日中天也英帝国也无法做到完全将其隔绝于世界贸易体系之外。

  为什么?

  第一,直接原因,在于当时欧洲错综复杂的政治格局决定了美国有相当大的辗转腾挪的空间;

  第二,根本原因,在于国际贸易本身就是优势互补和自然选择的结果,参与的各方一定是平等而双赢的,因此一国对另一国的封锁,损害的不仅是当事国,还包括其他国家的利益。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主要国家怎么可能答应和配合英帝国这种用以经济封锁达成政治目的的政策呢?

  这样的历史,这样的教训,美国人忘记了吗?

  当然没忘记,美国人的教科书上对于这段在打压中崛起的历史可是相当自豪,备述之至。

  更何况其现任贸易代表戴琪本身就是耶鲁大学历史专业出身。

  那既然记得,为什么还要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这就涉及美国更深的第二层目的:

  撕裂亚洲!

  对美国人来说,能不能遏制中国不好说,但撕裂亚洲还是自觉有把握的。

  这个撕裂,首先就是“印太经济框架”下各成员国的国内撕裂。

  为什么从经济上执行反华路线会带来各国国内撕裂?

  就因为在这个过程中,其内部不同阶层所承担的成本是不同的,不同的利益集团之间所遭受的损失更是千差万别,甚至还会出现个别阶层或个别产业从这种普遍受损中受益的情况,这就势必带来矛盾。

  这种矛盾积累越深,体现在其国内政治议题的分歧也就越大,最终就造成了政治撕裂。

  澳大利亚的莫里森对此有高度的发言权,因为他就是冲在反华第一线而最终倒在国内议题上的最新一例。

  这是第一层撕裂,政治议题的撕裂。

  第二层,主权层级的撕裂:

  随着各国国内要求合作共赢的力量和执行分裂对抗的力量之间的矛盾逐渐不可调和,美国为了遏制中国这个总目标,会怎么做?

  为了达成目标,它必然是动用政治、舆论乃至军事等综合手段来扶持分裂对抗的力量。

  如果目标国家还是不肯就范怎么办?

  那就直接上,造谣、煽动、颠覆,扶持一个愿意配合这个目标的党派上来。

  这样的事情,美国在全世界其他地方没少做,可以说是轻车熟路。

  而一旦其行为得逞,反华路线的政党得以上台,则分裂就从各国国内问题演化为本地区的国际问题,对抗也将从经济领域演化为政治领域。

  到那时,亚太的局势就只能乱成一锅粥。

  所以,只需简单地推导我们就能知道,内部分裂和外部干涉必将成为“印太经济框架”下各成员国无法避免的前路。

  根本原因就在于,这个“印太经济框架”从一开始就不是为了经济而来。

  而一旦亚洲参与各国陷入分裂乃至动荡,谁获利最大?

  当然是那个远离亚洲的国家获利最大。

  因此,单纯认为美国搞这个“框架”就只是要遏制中国,显然还是低估了这个历史上无数次利用“援助”毁掉小国家、不久前才用关税大棒无差别对付盟友的国家的野心。

  在其真正的火力计算范围内,“框架”的成员国同样是它的猎食目标。

  隐藏在“遏制中国”这面大旗下的,是它并吞亚洲以维持其霸权存在的长期战略需求。

  通过以上两层目标的梳理,我们就能得出一个明确、准确的判断:

  搞乱整个亚太地区,这就是“印太经济框架”的本质。

  那么问题来了:

  既然如此,为什么还有十来个国家加入这个“框架”呢?

  要看懂这个问题,我们就要深入目前的局面,去看懂拜登在出什么牌。

  2

  拜登的考量

  去年九月我们在《重塑霸权》中讲过,美国所谓“印太战略”最大的两个问题,其一就是经济领域缺少一个亚太总体战略。

  我们都看得出来的问题,美国人自己当然更心知肚明。

  因此,一个月后的10月27日,拜登在出席第16届东亚峰会视频会议时便提出“印太经济框架”构想,并经过半年多筹备,这次终于在日本正式官宣。

  “印太经济框架”的提出,从形式上补齐了美国“印太战略”在经济领域这条腿。

  但虽说补上了,这条腿却有一个鲜明的特点,那就是:

  虚!

  虚在哪里?

  就虚在全文都是口号,没有任何与自由贸易、开发市场、产业标准有关的实质性内容,其空洞程度连美国自己的专家和盟友都看不下去了。

  随便看看这几天美西方主流学界和媒体的报道,可以说拜登政府已经被喷得体无完肤:

  《外交政策》5月27日文章:

  《拜登的经济计划未让亚洲领导人满足》

  副标:新的印太经济框架不如亚太各国政府预期

  《外交官》5月26日文章:

  《美国重返亚洲2.0:印太经济框架》

  副标:因缺乏明确刺激,框架很难转化为实际行动

  彭博社5月25日文章:

  《如果害怕贸易,美国就无法击败中国》

  副标:拜登的印太经济提案遭遇失望甚至嘲笑是有原因的

  《金融时报》5月19日文章:

  《拜登对印太经济框架注水以获得更多支持》

  这些连篇累牍、铺天盖地的批评,矛头都指向一点:

  “印太框架协议”是一个没有政策内容的倡议,与其说是一个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如说更像是一个应景而提的口号。

  为什么会这样?拜登难道不知道会有这样的评价吗?

  作为亲历奥巴马时期“重返亚洲”战略决策过程的前副总统,他当然知道。

  但他没有办法,这才是问题的关键。

  为什么没有办法?

  答案和症结都在四个字:

  选举压力

  为了挺过今年中选,已经为通货膨胀等国内问题焦头烂额的拜登不敢再做出任何与推进自由贸易有关的经济决策。

  因为在美国制造业已经出现不可逆转的衰退背景下,他无法说服广大中下层民众相信一点:

  全球化和开放市场才是长远之计,美国人应该走出舒适区,以务实和勤奋重新投入激烈的全球产业竞争。

  而作为前年民主党因无人敢和特朗普对战才推到前台应付大选的“意外总统”,年迈体衰的他更没有带领美国革新政治、弥合分歧、清除积弊的能力和魄力。

  这就注定了他这一届都将无所作为。

  这一点我们去年就指出来了,这一预判如今依然适用:

  一方面是上述困局,一方面又是必须搞点动作来维持美国在印太的声势,最终,拜登只能拿出一个花架子出来应付了事。

  这就是为什么“印太经济框架”没有实质性内容的根本原因。

  那拜登到这就算失败了吗?

  不,恰恰相反。

  对于美国的目标而言,空洞的“框架”确实是失败的,但对于拜登而言,他的这一步却是成功的:

  正因为没有实质性内容,才大幅降低了亚太国家加入这个“框架”的担忧,进而使他避免了一场几乎板上钉钉的重大外交灾难。

  也就是说:

  老头从一开始就看得很清楚,他要的根本不是一个能真正与中国相抗衡的高级货,因为当下的美国已经搞不出来这种东西了,一旦较真必然应者寥寥,届时不管是对美国的国际形象,还是对他的政府和党派,都将是一次重创。

  因此,他要的只是一个能向国内交差的高仿品,只要这个高仿品能让他在接下来的历场重要选举中不至于拿不出外交成绩单,就足够了。

  为此,才有了这个被喷为“注水”的“框架”,以及诸如四大支柱只要选一个发表声明赞同就算创始成员等奇葩规定。

  一切都是为了选票,这就是美式“高级政治生活”,拜登作为浸淫其中数十年的老牌政客,这一轮拿捏得非常稳。

  至于盟友怎么看,专家怎么批评,舆论怎么抨击,又有什么关系?将来投票的又不是他们,要对败选负责的,也不是他们。

  内行看门道,这才是我们要看懂的问题本质。

  有了这个背景,我们还在担心所谓“十来个国家纷纷加入”的“盛况空前”吗?

  根本不需要,因为这种“盛况”并不会对我们产生实质影响,被误的只会是美国自己的步伐。

  宣传“盛况空前”的人,最怕的就是我们看清楚这一点。

  反过来想,当年来势汹汹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我们都不在怕,现在这个脚都站不直的“框架”,我们反而应该怕了?

  笑话!

  那有没有一种可能,即美国政府是在搞诱敌深入,即先通过低门槛来跑马圈地,等最后再图穷匕见、关门打狗?

  本着料敌从宽的原则,我们同样不能排除这种可能。

  拜登一届羸弱,不代表美国的实际政策制定集团会放弃遏制中国的幻想,因此“注水版”“框架”也有可能是专业战略团队不得不顺应拜登政府羸弱现实而折中的战术举措。

  也就是说,他们打出的是一张缓兵牌。

  为什么是缓兵?他们在等什么呢?

  答案就是:印度。

  为什么是印度?等印度的什么东西?

  我们一层一层来梳理。

  3

  “印太战略”的来龙和去脉

  以前我们分析过,美国“印太战略”在政治上的实施骨架是美日印澳四方安全对话(QUAD),其中日本和印度是主要支点,澳大利亚是次要支点。

  在美国的计划中,日本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对东南亚国家的存量经济影响力,印度的作用主要是发挥增长潜力,对东南亚、南亚做长线影响,而澳大利亚主要负责链接外部,引入西方干预因素。

  这三个国家中:

  澳大利亚受限于国力单薄,基本处于打酱油的状态,目前还需要美国不断投入(《澳大利亚的野望》),未来的投资回报率也不会太高,能起到干扰作用就算不错。

  因此只剩下日本和印度勉强堪用,我们先说日本。

  严格上来讲,如果不算上世纪20年代魏玛德国学界提出的“大印度洋-太平洋地区”概念,日本的“半个战略家”安倍应该算是“印太”一词用在地缘政治和战略领域的始作俑者。

  他在2006年,比最先提出这个词的印度战略学者库拉纳还早半年就开始组织幕僚进行相关研究。

  到了2007年8月,安倍跑去印度,在印度国会发表了具有象征意义的“两洋交汇”演讲,提出“通过日本与印度的联合,‘扩大的亚洲’将美国和澳大利亚包括其中,便可发展成为一个覆盖太平洋的宽广网络”。

  这就是“印太”战略的雏形和美日印澳QUAD的理论原型,从这点就可以看出安倍还是很有野心和想法的。

  当然,我们以前分析过,安倍的野心绝非帮助美国,而是通过把局面做大到美国支撑不了,最后不得不给它松绑,以反客为主实现他的“国家正常化”理想。

  日本的这个策略从理论上讲是可行的,但问题出在哪呢?

  就出在历史问题及其对待这个问题的态度,这两点使得它尽管在亚太花费大量精力和财力 ,依旧很难获得相应的政治影响力。

  最直接的例子,就是它提出QUAD后四处奔走,结果还是没能阻止这个机制的第一次夭折。

  而这次夭折的成因就是:

  当时美国的布什政府和奥巴马政府对“印太”这个概念并不买账:

  布什政府自反恐战争打响之后,为争取中国的支持,迅速将对华政策从“战略竞争对手”调整为“建设性合作关系”,年纪大一点的社友应该记得当年经常提一个词,叫“利益攸关方”,就是布什时期提出来的。

  和布什政府相比,奥巴马政府更重视整合亚洲的力量,但它更倾向于传统的“亚太”概念:

  2011年10月,时任美国国务卿的希拉里在《外交政策》发表《美国的太平洋世纪》,从政治、安全、外交和经济四个角度阐述了美国的新战略,她称之为“亚太再平衡”战略;

  一个月后,奥巴马在夏威夷檀香山举行的APEC领导人峰会上高调宣布美国要重新杀回亚洲,并把《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关系协定》(TPSEP)更名为《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作为政策重点,他称之为“重返亚洲”战略。

  不管是“亚太再平衡”还是“重返亚洲”,两个战略都没有正式使用“印太”作为战略层面的概念。

  没有了美国的支持,日本的QUAD战略根本推进不下去,此后随着陆克文带领澳大利亚退出,以及安倍本人由于有病不得不第一次辞职,QUAD就此停摆。

  由此可见,日本的政治影响力远不如它设想的那么大,这点安倍心知肚明。

  此后,安倍要等到比他更执着于遏制中国的特朗普出手,才在2017年马尼拉东盟峰会上说服新上台的莫迪和特恩布尔,最终把停摆了将近十年的QUAD又重新拉扯了起来。

  而安倍也借坡下驴,在东盟国家的“建议”下主动把“印太战略”降低调门变成“印太构想”,算是给自己把面子圆了回来。

  从这个时候开始,“印太”作为一个地缘政治概念才算勉强成型。

  由此也可见,日本的政治影响力必须依附于美国才能实现。

  上述两个可见就证明了一点,即:

  日本只能帮美国做存量影响,无法帮美国做增量影响,美国要用日本,就必须像在澳大利亚一样持续投入。

  而美国现在最不想要的,也最无力做到的,就是大量、持续的投入,它现在只想能少投入、多产出。

  这就决定了美国的“印太战略”真正的着眼点,只能是印度。

  事实上,美国之所以明知安倍反客为主的“战略构想”而还能保持容忍,就是想用日本的存量影响力来吸引印度,它要看住的盘子比日本大得多,深知小不忍则乱大谋的道理。

  再说了,必要时还可以用麻生之流牵制安倍,因此问题不至于失控。

  从这点来看,美国人站得要比安倍高一层。

  那么,印度对这个问题的态度是怎么样的呢?

  我们先来看两个表态:

  第一个表态来自印度的操盘手莫迪:

  2018年6月,莫迪在新加坡香格里拉对话中明确表态:印度强调 “ 印太”成为包容性地区的重要性,不将“印太”行动视为战略或特定成员的俱乐部,也不在该地区寻求建立一个统治集团,不对任何国家有针对性。

  第二个表态来自印度的外交团队:

  顾凯杰(前外交秘书,也就是印度外交事务最高负责人、前驻华大使)和唐勇胜(现任副国家安全顾问、前驻华大使,我们之前有介绍过他,去年离任回国王国委亲自践行)明确提出:印度有多对大国关系,不会因为其中一对而影响其他大国关系,印度的外交准绳永远是服务印度国家利益,不会牺牲自身利益而帮助他国实现政策目标。

  这两个表态只是随便说说或者用来忽悠我们的吗?

  当然不是,国际政治不是过家家,印度人也还没那么傻,双方都是专业团队,说忽悠就能忽悠的吗?

  这些表态,其实集中体现了印度外交的实用主义和务实精神。

  为什么会这么务实?

  究其根本,就是印度自建国以来始终坚持的“成为有声有色的世界大国”梦想,以及在此梦想指引下的战略自主传统。

  这点我们之前有过多次分析,特别在俄乌冲突爆发后,无论美国如何暴怒和施压,印度始终不肯站队所谓“自由世界”,也拒绝参与制裁俄罗斯,其实就是这个传统的鲜明写照。

  这次东京QUAD峰会,拜登再次施压印度站队无果,只能在声明里说自己谴责了俄罗斯。

  更搞笑的是印度新任外交秘书夸特拉在记者会上还来了句“印度对乌克兰采取的立场得到了普遍和良好的评价,QUAD其他国家理解印度在乌克兰问题的立场”,把美国人气得够呛。

  【原话:There was a general and good appreciation of the position that India has taken with regard to Ukraine,the leaders of the other Quad countries understood it.】

  《印度说QUAD其他国家理解它的乌克兰问题立场》

  路透社5月24日报道

  上述这些印度人的话,概括起来就是一句:

  “我们精得很,美国休想忽悠!”

  那印度的“印太”总体目标是什么呢?

  概括起来就是三点:

  一、巩固和加强印度在南亚和印度洋地区的主导地位,扩大在包括东亚、东南亚在内的西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二、打开国际市场,提升印度对于国际市场的参与、融入和引领程度,获取更多产业发展空间;

  三、尽可能多抓一些能抗衡中国的牌。

  前两点好理解,后面这点我要详细讲一讲:

  印度需求的抗衡中国,并非指主动遏制中国,更多是出于担忧和恐惧的被动防御心理。

  这种心理需求,第一是来自印度和中国之间巨大而深刻的实力差距,这种差距已经大到让印度明白即便中国倒下了,它也不可能承接最大的好处。

  举个最通俗的例子,一家市场占有率很小的公司可能会想着抢占和自己差不多体量的公司的市场,但绝对不敢去做行业最大的公司倒下之后自己能吞掉这些份额的美梦,而且恰恰相反,大公司倒下只会让另一家大公司的行业地位变得更不可撼动,到时小公司的日子只会变得更难。

  说印度想搞死我们的同志,主要是因为还没有走出去真正了解到我们的“市场份额”有多大,等了解了,一定能放下这个心。

  抗衡心理的第二点,则是来自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和投资来源国对南亚地区持续上升的影响力,这让印度现在每天都如坐针毡。

  第三则来自担心中国主导了亚太的经济秩序之后会将印度排斥在外。

  后面这两点其实完全没有必要,我们通过加入RCEP和申请加入CPTPP就已经表明了中国必将走相互尊重、合作共赢发展道路的坚定决心,印度对此也是看在眼里。

  综上三点可以看出,印度是有抗衡需求,但不会傻到飞蛾扑火来主动遏制中国。

  这也是莫迪在上述2018年香格里拉对话时阐述印度“印太”构想中强调的最后一点,即“避免大国敌对和遏制性同盟,确保竞争、分歧不能演变为冲突和争端”的根本原因。

  以上是对印度“印太”构想三个总目标的梳理,可以看出,印度有着自己清晰的“印太”战略,这个战略和美国的“印太”战略显然有着本质区别。

  这就决定了它对美国“印太”战略的真实态度:

  借力但不卖力

  为什么印度在这个大是大非问题面前想得这么清楚:

  根本原因就是他们深知一个最浅显的道理:

  亚太搞乱了,损失最大的一定是亚太国家。

  而迫切需要一个稳定繁荣的亚太作为发展基础的印度,将成为这个亚洲大败局里损失最惨重的国家。

  因为届时它被拦腰截断的,不仅仅是经济发展,更是成为世界大国的国家理想。

  这一点,也从印度首次从国家层面确认“印太”表述时的定位可以看出:

  2012年12月,时任印度总理的辛格在印度-东盟纪念峰会开幕式上首次提及“印太”,他表示:

  “一个稳定、安全和繁荣的印太地区对于我们各自的进步与繁荣至关重要,印度认为与东盟的伙伴关系不仅是对于邻里关系的确认或作为经济发展的手段,而且是我们关于稳定、安全和繁荣的亚洲及印太周边地区构想的组成部分”。

  稳定,安全,繁荣,这就是包括印度在内亚太国家最根本的需求。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美国还想在这里讲聊斋,会有人听吗?

  因此,美国汲汲钻营的“印太”战略,及作为其经济支柱的所谓“印太经济框架”,最后必然要么消亡于历史,要么演变成为亚洲国家主导的机制。

  对美国来说,这种失败就是它唯一的结局。

  届时,它就将走完亲手把自己彻底送出亚洲的路程。

  4

  我们的对策

  梳理完这整个来龙去脉,我们的最优对策相信大家都心里有数了,那就是:

  沉着应对,无需自乱

  坚持团结,合作共赢

  做好自己,待敌自溃

  这个过程,我们在TPP问题上其实已经预演了一次了。

  我们毫不反对美国再来一次。

  因为它所做的一切努力,最终都将为我所用,并加以改造、最终造福亚太人民。

  这就是中国的阳谋,我们现在大大方方告诉给美国人听,就是希望它悬崖勒马、知难而退。

  我们不怕它听懂,而是怕它听不懂。

  毕竟,美国已经经不起多几次这样的折腾了。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4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15:30:04 | 显示全部楼层
都是千年的老狐狸,美国还想在这里讲聊斋,会有人听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2 20:29 , Processed in 0.050836 second(s), 25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