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007|回复: 0

人类社会运动的轨迹----续文5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3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3
 楼主| 发表于 2018-8-18 14:22: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22          大工业商品经济的产生和资产阶级革命
    所谓“大工业商品经济”,是相对于“自给自足的小农业自然经济”而言的。
以土地为基础经济的私有制社会,在其发展过程中伴随着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大工业商品经济(又称为“资本主义经济”)就是在商品交换和商品生产的过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商品交换早在领主社会时期就出现了,到了土地私有制社会时期,就发展到商品生产了。而历经几千年的时间却没有形成资本主义经济,其原因,一是人口密度小,交通不便,交换范围小;二是单个家庭所需要的生活生产物品,大多数都可以自己生产,需要从交换中取得的很少;三是生产工具简陋,剩余产品不多,用于交换的数量较少,交换所取得的增益也不多。但到了土地私有制社会后期,随着铁工具的改进,出现了铁木工作机械,畜力的广泛应用,农业技术,手工业技术的提高,使物产大为丰富起来,剩余产品用于交换的部分逐步增大;住房、医药、饮食的改进提高,使人口增长加快,人口密度达到较高的程度;大车大船等交通工具的出现,陆路、水路、航海的拓展等,使商品的运输距离和运输量空前增大,使大宗商品贸易成为可能。使商品贸易成为一种有利可图的行业,商品交换才兴旺起来。
由于土地私有制,土地所有权不断集中到少数有钱有势的人家手里,失去土地的人逐步增多。失去土地的人只剩下劳动力和技术了,他们或者当地主的雇农,或者用自己的手工制作技术,制造一些工具、用具、工艺品等换钱为生。农业生产的发展和提高,交通的发达,人口密度的增大和需求量的增大等,为这些靠手艺为生的人们提供了条件。于是,手工业便逐步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了,随之出现了一个手工业生产者阶层。社会出现了农业劳动与工业劳动的分工。这是人类历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第二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以交换为目的的商品生产较普遍地出现了。开始时,这些手工业者生产的商品,直接卖给使用者,劳动所得全部归己。随着生产工具的改进和生产技术的提高,生产的商品随之增多,在当地卖不完,便只能到外地销售。商品生产者,不可能同时生产又同时再到外地销售。于是出现了商品贩运者,解决了这个问题,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商品贩运和商品销售固定为一种专门行业了,由此出现了商业与工业的社会分工。这是历史上的第三次社会劳动大分工。
社会又出现了以商品买卖为职业的商业阶层。工业阶层必须将自己的劳动收入中的一部分转让给商业阶层;否则,商业就无人愿意干了。当然,这种转让,是通过商品贸易市场自然地无意地进行的。商人从商品生产者手里低价买进商品,再以高于买进的价格卖给使用者,除去运费、损耗、自己生活费等,还有剩余,这个剩余额,使他达到积累财富的目的。为了得到更多的剩余额,促使他认真研究商品市场行情、商品质量、商品进销门路、国家政策、经济情报等等。他只贩卖买进来能再卖出去的并且能赚钱的商品。商人的这种作法,迫使工业生产者跟着市场行情和商人的要求生产商品,并且要尽量降低生产成本和提高商品质量,以冀自己生产的商品在同行生产的商品中占据优胜地位,以便优先全部卖出自己的商品。这样,市场竞争便出现了。竞争的结果,使那些落后的、质量差的、成本高的商品卖不出去了。这样的商品生产者不得不改进生产或转产,否则就破产。质量好价格低受购买者欢迎的商品便发展起来了。从而出现了商业和工业互相促进的局面。
商业的出现,促进了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随着商品销售量的不断增长,以单个家庭为生产单位的生产方式已赶不上市场的要求了。一部分富有的手工业者和商人便开设作坊或工场,雇佣一些破产的手艺人为他生产商品,这就由分散的家庭生产逐步发为工场集中生产了。由此就出现了工场主和工人两个新兴的阶级了。另有一部分富有的商人,在人口比较集中的城镇市场上开起了货栈或商店,变贩卖行商为坐商了,他雇佣一些人员,为他采购和推销商品,他成为组织指挥者,成为商业老板了。
    由于商品运输量的增大和坐商的出现,一种专门进行商品运输的行业便产生了,商品运输从商业中分离出来了。运输业的出现和发展,对商业、工业、农业、行政等一切社会性行业都起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一些富有的商人或车船运输者,便购买一些车船畜力,雇佣一些工人,专门为别人运输东西,成为运输行业的老板。
    随着商品生产的发展,从前的以出借货币赚钱的高利贷行业也发展起来了。由从前的只贷不存转变为又贷又存,将社会上的暂时的闲置资金集中起来,用于再生产之需,起到了货币蓄水池的作用。因此,它的功能也发生了变化,成为商品社会生产的一个不可缺少的行业,被称作银行业。一些老的高利贷者或富有的工商业者,投入一批货币为工具,雇佣一些人员,当起银行老板来了。
工场主和老板们,都以自己所掌握的货币来参与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从中赚取更多的货币。这种货币就成为他以钱生钱的资本了。掌握资本的人就叫作资本家。工业资本家是以“货币---商品(生产设备。原料。工人)---货币”的循环方式增加货币的;商业资本家是以“货币---商品---货币”的循环方式增加货币的;银行资本家是以“货币--货币--货币”的循环方式增加货币的。
    商品交换首先从人口集中交通发达的城镇和交通要口发展起来,出现了一些商业城市。商品生产依托于市场,以市场为转移,因此,以生产商品为目的的各种作坊、工场也在城市里发展起来了。一些交通发达的城镇,逐步变为商品的集散地和生产基地。与之相应的其它行业如交通业、银行业、建筑业、饮食业、服务业等也随之发展起来了。人口、技术和经济力量逐步向城市集中。城镇的发展不再主要由国家政治决定,而主要由商品交换和生产的经济力量决定了。农村人口流向城市,城市的经济势力逐渐大于农村经济势力了。  
因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城市中的各种业主和工人,不同于原先依附于地主统治阶级生活的老式的居民,这些新式市民逐渐占了城市居民的多数,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完全不同于地主和农民。他们是新的生产关系上的新的两个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的阶级。他们不象地主阶级那样,把土地当作社会财富的基础和标志,而把货币当作社会财富的基础和标志,货币和货币的增殖是这些新市民所追求的目标。他们的商品经营实践使他们形成了这种观念,这种观念反过来又促进商品经营。随着他们追求货币增殖活动的发展,商业得到快速地发展。商业的发展极大地促进了工业的发展,工业的发展又极大地促进了科学技术和科学思想的进步。
因为要生产大量的赚钱的商品,靠“神鬼”是不行的,必须靠真实的劳动技术和科学的组织方法才行。这样,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工、商业阶级的人们就冲破了地主阶级的”神学思想”,倾向了“科学思想”。所以,资产阶级的“科学”、“民主”、“平等”、“自由”、“博爱”的思想,就这样在商业、工业发展的实践中和与地主阶级的经济政治斗争中产生出来的。
到十世纪左右,在世界很多地区,都出现了专业的私人办的手工业作坊或工场。这种工场以工人集中化,技术分工划细,商品生产专业化为特点,它比分散的单个的家庭生产商品速度快,质量好,成本低,在商品市场上占了主要地位。
   商品市场的发展也促使家庭生产逐步专业化,各个家庭不再象从前那样无所不包地生产自己所需要的一切物品了,因为自己家庭生产的东西不如市场上的物美价廉,所以就只生产自己特长的东西,然后到市场上卖出剩余产品,换取自己所缺少的物品。这种情况一经形成社会的普遍现象,家庭的生产生活如离开社会交换便不能进行了,从而使家庭生产生活趋于社会化了。从前的以土地为基础的封闭的家庭生产方式不能成立了。这种社会化的联结物就是货币。从此,货币不单成为城市市民必须的东西,也成为社会上所有的人必须的东西了。地主不单以实物的形式向农民收取地租,也以货币的形式收取地租了;国家向官员支付薪俸也以货币的形式为主了。因为这时商品已发展到,无所不包的程度,货币已成为代表一切社会财富的标志了。所以,这时货币取代了土地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目标了。货币从出现时候起,就把商品的使用价值(物质形态)和价值(人类一般劳动)予以直观地分离了,使商品的交换价值有了一个外表的可以衡量的可以分解的形式,使人们可以对它进行直观地使用。货币本身是劳动的产物,是有价值的,它又是价值符号。作为价值符号,它代表的价值应当等于社会已有的总劳动创造的商品的价值,货币总量与商品总量形成一种适当的平衡的比例。在货币总量不变时,如果商品总量增加,如果没有别的东西代替货币的功能,货币代表的价值就相对上升;反之则下降。到了商品经济为主的时期,货币具备了如下的功能:1、劳动价值的标志;2、交换价值的尺度;3、商品交换的中介物;4、财富的储存和转移手段;5、占有价值增殖的权力---资本。6、世界统用契约。
   在地主阶级国家时期产生的商品经济的萌芽,现在开始成长了。它的成长,直接危害着地主阶级的利益。这是因为: 一方面商品生产的扩大,需要增加工人,为了吸引劳动力,资本家出高于地主雇佣农民的价格,从地主的土地上夺取农民,这对地主束缚农民的力量是一种破坏,对地主的土地收入产生不良作用,削弱了地主阶级的经济势力。另一方面,地主阶级手中的财富,通过商品的交换,不知不觉地转移到资本家手里了,资本家们日渐比地主富有,成为暴发户,而地主的收入却每况愈下,由此引起地主阶级的羡慕和嫉妒。第三方面,商品市场的竞争规律,迫使商品生产者不断降低生产成本。降低成本的办法除了降低原料设备的消耗、降低劳动工资、延长劳动时间外,最好的办法就是采用先进的生产工具和技术。这种作法,很大的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科学技术的发现、发明由原来的偶然的、无组织的状况,变为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的研究开发状态。十四至十六世纪的欧洲”文艺复兴”浪潮的出现,就是商品大发展促进的结果。科学是唯物主义的,它只相信客观事实和现实利害。这与地主阶级统治的理论基础---神学,是完全相反的。科学思想的广泛传播,动摇了地主阶级的统治理论基础。第四方面,从地主阶级取得国家统治权力之始,国家权力就是全部私有化到国王的家族和他的勋臣们。因此,国家无法阻止国家权力进一步向下级官员的私化,也无法挽救由此引起的国家权力的弱化。在货币成为人们普遍追求的财富目标以后,资产阶级以货币为武器,将地主阶级国家社会的一切规矩打得零乱不堪,使国家统治网络漏洞百出,统治基础开始动摇。
地主阶级面对资产阶级的侵蚀,便不断进行反击。在思想方面,禁止科学思想的传播;在经济方面,利用国家权力极力加以压制和掠夺;在政治方面,固守着官僚门第等级制度,不给资产阶级任何政治权力。对于资产阶级的反抗言行,实行残酷的镇压。这样,就使商品经济的发展,遇到了难以逾越的政治障碍。地主阶级在压迫和剥夺资产阶级的同时,工人、农民也跟着遭殃,处境更加艰难。当社会再生产达到十分艰难的地步时,便导致了资产阶级、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市民自由职业阶级的一致反抗。
人们在长期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中,逐步认识到,一个有组织的百人集团,能够制服无组织的分散的千万个单人。没有组织,就形成不了一股社会势力;没有社会势力,就不能抗衡其他社会势力的欺压、维护自己的利益。因此,各行业的资本家,为了减少本行业内部的竞争、一致对外、垄断行业价格获得超额利润、统一协调与外界的关系,便建立了行业协会。工人们为了统一对付资本家们的压迫和剥削,也组织了工人协会,逐步由分散的经济斗争发展到阶级的政治斗争。其他各阶级、各阶层的人们,为了抗衡不利于自己的社会势力,也都组织了代表自己利益的经济团体或政治团体。地主阶级统治的国家,实行的是“家天下”,“独裁政治”,它不允许反对党派存在,更不允许反对党派参与国家政治。但是,由商品经济派生出来的经济团体和政治团体,用政治手段是镇压不下去的。
在反抗地主阶级国家统治的资产阶级革命过程中,各阶级、阶层的人们,为了明确斗争的目标、策略和行动的统一,都加强了组织领导力量,都秘密地组建了自己的协会、团体或政党。社会上出现了党派丛生的现象。由于这些被统治阶级的日益广泛深入的反抗斗争,最后导致社会危机出现了。这时,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也趋于公开化和激烈化:他们各拉党朋,分崩离析,统治网络更加松弛破碎,统治能力极度衰弱,政治危机也出现了。在这种情况下,以新生阶级---资产阶级为领导的、工人、农民、市民的反抗力量乘机壮大起来。资产阶级提出反对地主阶级的独裁专政,建立民主制度的政治主张。开始了以推翻地主阶级统治,建立资产阶级统治为目标的政治的、军事的、思想的等,全面的革命斗争。
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生产关系,在欧洲最早在11世纪萌生于意大利,然后逐渐扩散到荷兰、法国、英国等国家;在亚洲,在中国的宋朝就已经很普遍了。十七世纪初期,资产阶级民主革命首先在资产阶级革命力量较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最腐败、对资产阶级、农民阶级、工人阶级压迫最严重的英国取得了胜利,建立了资产阶级统治的国家。至十八世纪末,美国独立战争取得胜利,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的国家制度,法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彻底胜利,建立起法兰西共和国,资阶级的国家制度在世界上真正确立起来了。
资产阶级国家的建立,为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大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从此,随着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制度也逐步完善并向世界各地扩展开来。
科学技术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生产力的大幅度提高;生产力的快速提高,导致单个人的生产的产品的大大超过自己的需要,出现大量的富裕产品;大量的富裕产品,导致了以生产商品赚钱为目的的工厂企业和以商品交换来赚钱为目的的商业企业的出现;商业的出现和快速地发展,又反过来促进了工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由此导致了社会生产关系和国家体制的相应的变革,以适应新的生产力的发展需要。这样,就使整个国家的社会,由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经济的社会,步入了开放的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
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与从前的封闭的自给自足的小农业经济的社会,有什么不同呢?主要有如下16点:
1、在小农业经济的社会里,主要生产方式是人力手工操作,生产动力是畜力;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主要生产方式是机器化、自动化生产,生产动力是利用动力机器。
2、在小农业经济的社会里,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家庭,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社会物质生产的基本单位是工厂。
3、在小农业经济的社会里,除了家庭不能生产的东西由社会分工单位生产以外,凡是能由家庭生产的东西,都由家庭“自给自足”。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对于社会生产影响很小;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家庭生产,被社会分工生产所代替了,所以,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对于社会生产的运行和生产要素的配置,起决定性作用。
4、小农业经济的社会里,人们劳动生产的东西,主要部分是为了供给自己的需求,用于交换的部分很少;而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人们劳动生产的东西,大部分不是为了自己需要,而是为了作商品交换,实现赚钱。所以,人们的日常生活、生产所用的物品,绝大多数都不是自己生产的,而是通过交换得来的。
5、人们生产出来的产品的价格,自己说了不算,而是由商品市场的供、需情况和与同行竞争决定的。
6、给企业干活挣钱,成了大多数人们维持生活的主要来源。
7、工业产值成为国家财产的主要部分,农业、牧业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小。国家赖以运行的财政税收,主要来自企业利润。达到了“企业打个喷嚏”, “政府就要感冒”的程度。
8、中国经济与国际经济连为一体,国际贸易成为国家生存的重要命脉。
9、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连为一体;生产出来的物品,如果交换不了钱,即使有使用价值,也会成为废物。例如一个菜农生产出一万斤萝卜,如果买不出去,或亏本卖出,他的劳动就变成无效劳动。
10、生产要素不是随着产品的使用价值的方向转移,而是随着利润的方向转移:凡是赚钱的产品,人们就争着去生产,凡是不赚钱的产品,人们就回避生产。
11、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企业运营的动力及追求的中心目标,而不是其它。
12、“价值规律”和“竞争规律”成为支配大工业经济社会的普遍规律,并支配了社会的一切。不管你认识不认识、承认不承认,在一切领域里,都会有它的作用存在。人们按这两个规律办事,就能成功,违反这两个规律办事,就必然失败。
13、由于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所以,利润,是企业运营和发展的唯一目的,是企业运营的源动力。因此,企业就想尽一切办法得到最大的利润:对外,采取一切不正当竞争手段,打击同行;采取垄断手段,控制市场,摄取超额利润;对内,采取压低工资、延长劳动时间、提高劳动强度、改进操作技术和发展科技,提高机器生产效率等办法。前几种办法,其潜力都是有限的,只有发展科学技术的潜力是无限的,所以,企业都把开发利用科学技术放在主要地位上,只要有余力,就尽量开发和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由此促进了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
企业追求利润的主观行为,有的在客观上起到促进社会发展的作用,例如,为了追求利润,极力利用和开发新的生产技术,就促进了社会的发展,从而提高了国家的实力;有的在客观上起到损害社会的作用。例如,不顾社会总体的实际需要,破坏社会生产的综合平衡结构,使企业畸形发展,导致商品过剩或商品奇缺,从而引发经济危机,进而导致社会危机。
14、由于利润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基础和企业运营的动力及追求的中心目标,所以,企业的生产和运营,是完全受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支配的。因此,企业就像野马一样,如果不加“训练、约束”,它往往会对社会造成不可预料的后果。所以,凡是大工业商品经济性质的国家,都对企业的行为加以严格的管理。例如,实行《私有财产保护法》、《企业法》、《企业破产法》、《反不正当竞争法》、《反垄断法》、《专利法》、《商品进、出口法》、《产品标准》、《商标法》、《环境保护法》、《卫生法》等等。
15、由于企业是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基石。企业不断发展,社会就不断发展,国家就不断强盛;企业停滞、落后,社会就停滞、落后,国家就衰落。所以,凡是大工业商品经济的国家,都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予以高度重视和支持,特别是采取一切办法,充分挖掘和发挥企业自身的发展动力和开发利用新的科学技术的积极性。因此,大工业商品经济时代,就成了“科学技术大爆炸的时代”。
16、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由于企业是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国家的基石。所以,企业主阶级就自然成为大工业商品经济国家的主导阶级,国家的大政方针和对于政府、司法、立法部门的监督,都决定于这个阶级。执政党,只是他们的代言人。不如此,就不能保证企业的正常运营和发展,也就不能保证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正常发展,也就不能保证国家不断发展强盛,以便在国际斗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是人类社会发展到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必然产物。大工业商品经济,是一种由多种生产要素网络和利益网络结成的经济。这种网络,必然地逐渐扩张到全球各国;同时也是一种生产能力竞赛的经济。这种生产竞争,促进了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从而使国家综合实力全面地不断地提高,也使人民的生活水平不断地提高。这种生产竞争,必然地导致争夺生产原料产地和商品销售市场的战争。如果有的国家硬是闭关锁国,不融入全球资本经济发展的时代潮流,不发展大工业商品经济,它就必然在经济上、科技上、政治上、文化上、军事上等等一切方面,全面落后于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国家。落后就必然受欺挨打,落后就必然在战争中失败,失败了就被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兼并或瓜分了,就亡国了。这样,在利益的引诱和战争的淘汰下,全球的人类社会,最终都必然地进入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阶段。全球所有的国家制度,最后都会成为资产阶级的国家制度。这是不依任何人和社会势力的意志为转移的。
                      23  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生产关系
商品生产的高度发展,使商品生产日益趋向社会化和专业化,从而使全社会上的劳动人员逐步工人化,社会生产的指挥者、组织者和社会财产的主要占有者逐渐由地主转变成资本家。这样,社会上基本的主要的阶级,就是资本家阶级和工人阶级。
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资本家与工人是社会生产的一对利益既互相依存又互相矛盾的要素。只有两者互相协和,才能使社会生产得到正常进行,否则,就会导致社会再生产中断。
因为大工业商品经济,使整个国家都成为一个“生产工厂”,各个与社会生产相关的领域,都被连结成了一个生存网。这个生存网,主要由三条线结成的,这三条线是:人才组织线,物资运动线,资金运动线。其中的任何一条线的节点断裂,整个社会生产都会立即瘫痪,接着就会导致国家出现政治危机。
资本家,是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社会生产的主要投资者、组织者和指挥者。产业工人,是直接参加企业劳动生产活动的人们。包括多个层次,基本上分为白领(脑力劳动)阶层和蓝领(体力劳动)阶层。工人的工资额多少,不是由投资人或工人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由劳动力市场的“竞争规律”决定的。
随着生产企业的扩大和生产要素的复杂化,资本家自己一个人就不能胜任了,只好把生产的“组织”和“指挥”,分离出来,另外聘请专业“经理”来担任。企业的所有权,属于投资人。
    资本家运用资本建立工厂,雇佣工人,为他生产工业商品,他便是工业资本家;他也可以租来地主的土地,雇佣农民为他生产棉花、蔗糖、大豆、药材、羊毛、鱼类、畜类等农业商品,他便是农业资本家;原来的农民也变成农业工人了;其它行业的人们也都这样逐步资本家化和工人化了。原来拥有土地的地主,看到坐收地租不如直接当农业资本家收益更多,便也投资农业商品生产,兼为农业资本家了,或者投资其它行业,成为别的行业的资本家了。这样土地和农业也都逐步资本化了。老式的土地经营方式基本不存在了,他们变成土地经营资本家了。所以,社会生产的主要参与者便是资本家和工人了。当然,处在资本家和工人之间的仍旧还有大量的自由职业者和具有少量生产资料自谋自食的个体农民、小工商业者及手艺人等,但他们的社会经济意义已降到次要的起补充作用的地位了。
    工业生产资料不能象农业生产资料---土地那样,可以被一些人垄断,它一般含有大量的价值,需要同等的价值交换才能得到。因此,只有占总人口少数的资本家才有钱购买得起,而占总人口多数的工人,是没有那么多钱购买的。所以,他们只能依靠资本家的生产资料才能进行劳动生产了。而资本家有钱购买生产资料,却不可能全部由自己使用这些生产资料来进行劳动生产,他必须雇佣工人来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资本家购买生产资料组织生产的目的是为了使得资本增殖,即得到利润,而工人受雇于资本家,使用资本家的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是为了得到生活资料。由此,资本家与工人的生产关系,就这样必然地建立起来了。因为资本家光有生产资料而没有人来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他的这些生产资料是不会增殖的,只有雇佣工人来使用这些生产资料进行劳动生产,他的这些生产资料才会增殖。这一增殖额,即利润,是他减去他的生产资料的成本和雇工费用后,所剩下的余额。
    资本家不同于地主的地方是,他不能象地主垄断有限的土地那样垄断资本,因为资本是无限的、可以流动的。他也不能只靠所掌握的资本的权利来剥削他人的劳动剩余价值,他必须直接参与资本的运营,他始终承受着市场竞争的压力,并必须尽最大努力与这种压力作斗争,稍有失误,他就会被竞争对手挤垮,成为一个一无所有的无产者了。
资本家参与资本运动,主观目的是为了赚钱。所以,产业资本家,他关心的重点不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而是交换价值。而商品的使用者,购买商品的目的是商品的使用价值,没有使用价值的商品,是不购买的。所以,产业资本家就不得不生产既具有使用价值又具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了。但是,他重点关注的是交换价值,所以,在保证基本的使用价值的前提下,就尽量增大商品的交换价值,为此,他就尽量减少生产成本;为了赚钱,他也会进行只有交换价值而没有使用价值的伪劣商品的生产;他也会去毁坏只有使用价值而没有交换价值的商品;他也会生产那些毁坏人类的商品。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他只有生产那些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的对人类有益的商品,才能赚钱。所以,多数资本家便成了有益商品生产的指挥和组织者了。在实质上,资本家只是资本运行的一种要素,他被异化成资本动物,他的灵魂已经更换为“资本”,他完全遵循着资本的运动规律行事,一切不符合资本运动规律的东西,他全都不会去做的。
与产业资本家相同,金融资本家、储运输资本家、等等各个资本循环关节点上资本家,他们的目的都是为了赚钱,对他们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只是交换价值的“外壳”,就如打水用的水桶一样,不要不行,但是要尽量使“水桶”变轻。他们的这种想法和做法,正好与商品的使用者相反;对使用这来说,商品的使用价值越大越好,交换价值越小越好。由此就出现了“生产者”与“使用者”之间的矛盾,或者叫“交换价值”与“使用价值”的矛盾。这一矛盾,导致卖方与买方之间,时刻都处在利益博弈之中:当买方占优势地位时,使用价值就提高;当卖方占优势地位时,使用价值就降低。不过,在买卖双方博弈的同时,还有买方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和卖方同行之间的市场竞争。买方之间的市场竞争,就降低了买方的优势地位;卖方之间的市场竞争,就降低了卖方的优势地位。一般情况下,买方处于优势地位,所以,博弈的最后结果,使商品达到“物美价廉”。
   工人是靠为资本家劳动,并能创造出剩余价值才能生活的。工人与雇佣农民不同的地方是,工人的劳动成果是商品,工人的劳动力也是商品,它们直接受商品价值规律和市场竞争规律的支配,工人面临着劳动力市场的激烈竞争,个人的劳动技术和劳动能力是取得竞争胜利的主要因素。工人的工资待遇,主要由劳动力市场竞争规律决定,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利益斗争,只能起到暂时的作用。所以,工人也是资本运动的一种要素,工人为了生存,只能服从资本家的指挥,资本家叫他们干什么,他们就得干什么,他们被异化为资本运动和资本增殖的工具了。
    从保持社会生产连续性上和扩大再生产的必要性上说,剩余价值(剩余产品)是不能平均分摊给社会上所有的人员的。因为社会再生产和扩大再生产,都需要大量的集中的资本,如果资金都分散到各个人手里了,就不会有大块资金存在了,社会生产就不能进行了。而用于社会再生产的剩余价值由谁来集中呢?集中以后又由谁来运用呢?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生产关系下,必然由资本家来集中,由资本家来运用。
    资本家将工人创造的剩余价值拿走,不单有资本报酬(实际上,资本自身是不能创造价值的,所以,资本报酬是一种误解的说法。但从资本家的立场上,是这样说的)的理由,也有生产组织者劳动报酬的理由,作为社会生产的组织者,他付出了一定的社会必要劳动,理应取得相应的劳动报酬。但这种报酬额不应当超过社会劳动者平均得到的数额。如果超过了这一数额,他就是侵占了别人应得的数额了,别人就必然少得了。事实上资本家所得的数额远大于社会劳动者的平均数,但这个数额又与应当用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社会积累混合在一起,由资本家一块拿走的,并且二者的界线在实际使用中也很难划分,所以,资本家就不承认对工人的剥削了。
社会生产发展到以商品生产为主的程度以后,各行各业都出现了直接或间接的生产关系和利益关系。在利益取得和利益分割上,他们既互相依赖又互相矛盾,形成一种生存琏。有矛盾自然就有斗争,但是,只能“斗而不破”,只能维持矛盾双方利益的相对平衡,以保持社会生产正常进行;不能让一方消灭另一方。否则,社会再生产就无法进行,矛盾双方将同归于尽。
   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生产关系,呈现着错综复杂的关系,连接这些关系的纽带,就是“利益交换”。因为人们用于生活、生产的东西,都不是从大自然中采取的,而是靠人们劳动制造出来的,每一种物品,都是经过几种专业化分工生产出来的,这样,人们之间只有通过商品交换才能获得各自需要的东西。
在大工业商品经济的社会里,社会的主要的两个既互相依存又互相对立阶级,是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并没有随着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社会制度的出现而立即全部消失,它们已降为次要的地位,并且逐步趋于消失。资产阶级是统治阶级,其它阶级都是被统治阶级。资产阶级对工人的剥削不象地主对农民的剥削那样明显地进行的,而是通过“平等”、“合理”、“自愿”交换的方式进行的。这种隐蔽的剥削关系,造成了工人与资本家具有平等地位的假像。而实际上,在财富所有权和用工权都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就业竞争十分激烈的情况下,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交易主动权完全掌握在资本家手里,工人只要感到能维持最低限度的生活水平就得成交了。
资本家也不能把工资压到使工人无法生存的地步,否则,工人都逃离了,他的工厂也没人替他干活了,他的资本也不能增殖了,他也当不成资本家了。资本家与工人的关系,是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主要的基本的生产关系。除了资本家与工人的这种基本的第一层的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外,还存在着第二层、第三层乃致多层的商品交换关系。因为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商品生产是社会化生产,一种商品在这个生产地是产品,在那个生产地可能是原料;在这个工厂是成件,在那个工厂可能是零件;商品从生产者手里到达消费者手里,多数情况下要经过好几个中间环节。再者,一种资本形式,可能同时有几个所有者,例如股份公司的资本就是所有股东的,有的股东也是工人,这使生产关系更加复杂化了。因此,大工业商品经济社会的社会化生产形成了一种纵横交错的生产关系和商品交换关系网,这个关系网分为多级层次,构成各个结点,每个结点之间既是生产结构关系,也是利益分配关系,这些关系都是在资本所有者之间发生的,各层次处在不同的生产或交换的地位上,处在被动地位上的资本家往往会受到处在主动地位上的资本家的一定程度的剥夺。所以,他们每人所处的地位,决定着他们在瓜分社会新生产出来的财富的顺序和份额。这样,在资本家之间,便出现了阶层差别。因此,也就出现了代表不同资本家阶层利益的多种资产阶级党派。
24    大工业商品经济经济体系
待续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2-22 11:58 , Processed in 0.044458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