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079|回复: 3

文字的产生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5
 楼主| 发表于 2019-3-4 19:13:06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size=300px]BESbswy[size=300px]BESbswy[size=300px]BESbswy
人类文字的产生和初期发展

在讲述文字的产生之前,先纠正一些人把“文字”与“符号”相互混淆的错误认识。这些人看不清“文字”与“符号”的区别和联系,认为上了书的一切“符号”,都是“文字”。其实,书写符号,有的属于“符号”,有的属于“文字”。那么,什么是符号,什么是文字呢?答复如下。
人们可以主观随意地设定某一事物的“代表物”,而这种代表物的形式有很多:可视的形式、可听的形式、可触的形式、可嗅的形式、可尝的形式,等等。人们一般把书面形式的叫“符号”,把其它形式的叫“信号”或“记号”、“标志”。
“符号”是人们随意设定的“代表”事物的书面标记。 人们可以随意涂画一种“符号”,随意设定它代表一个单词、一句话、一个事物、一种现象、一种动物、一种行动、一个特定的人或一个团体、一种国家、一种社会等等。
  例如, “牛”的可视符号和信号、标志,可以有无限种:图符、数码、草棒、声音、味道、等等。牛的汉语可听的信号,就是对牛的称呼niu,不同语言的人们,对牛的称呼不同,即使同一语言的人们,另外设定对牛的另一个称呼也可以。所以,可听的信号也是无限的,由人们随意设定。
再如“危险”是一种情况,是抽象的,本身既无表象可看,也无声音可听。人们为了让它变成可看或可听的东西,就设定一种专门代表“危险”的书面符号或颜色给大家看;或者用“wei xian”这种语音信号给大家听。
再如,用铃声代表“准备上课了”,这种声音,也是人们设定的可听的“信号”。
由此可见,“符号”或“信号”是直接代表事物的,是事物的主观虚拟物。
以可视的形态,代表事物的符号(例如:电报码、电脑源码、路标、夜间信号弹、手势、旗语、物理符号、化学符号、数学符号等等),只要约定这种符号代表什么就可以了,其读音不必约定,读什么都不影响它的含意。
以可听的声音“代表”事物的信号(例如:汽笛声、铃声、钟声、哨声,暗语等等),需要事先约定“什么样的声音,代表什么事物”就可以了。
由于一般的“符号”或“信号”直接“代表”客观的事物,与语言无关系。所以,只要事前约定符号或信号所代表的是什么,就可以越过语言壁垒,通行于约定的群体。例如,全世界的水兵,约定了“旗语”(适用于白天)和“灯语”(适用于黑夜)。世界不同语言的水兵,只要学会了这种“旗语”和“灯语”,就可以互相交流。
“文字”是什么? “文字”是专门“表示”语言单词(有的单词还附带语法)的“符号系统”。所以,文字必须以语言为基础。因此,表示不同语言单词的文字,就不能越过语言壁垒通行于别的语言的族群;不以任何语言为基础的“文字”,也不会为任何语言的族群所使用。并且,表示一种语言单词的文字,是具有的,不是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各个文字单体之间,具有统一的结构规则,统一的体式,统一的表音、表意的规则,统一的书写和使用的规范标准。每个文字单体在文件中的排列位置,由其对应的语言的语法决定。不按语法的规定,随意排列的文字,不能表示任何语意。
任何“文字单体”,只有在它的原来的文字中,才能具有“文字”的特性。离开了它原来的文字,被放在别的文字的文章里,它就变成了一种特定的“符号”----让它“代表”什么事物,是由这里的使用者随意设定的;它的读音,也是用这里的语音设定的;它是按这里的语法被组织在文章里的。
所以,在汉字的文章里,所有汉字以外的“文字单体”,都是“符号”,不能算作汉字体系的文字。例如,在汉字文章里,夹杂的英文字母单词、阿拉伯数字、数学、物理、化学等符号,这些东西都不算“汉字”。例如英文字母“a”,在汉字文章里,只要作者,在当前的这篇文章中,对“a”做现场“约定”,作者随意让它代表“一”,代表“苹果”, 代表“可能”、 代表“小狗”、 代表“菊花”。。。。。。。都可以;读者随意管“a”呼为“啊”,呼为“诶”,呼为“这符号”,。。。。。。都可以。
文字与符号都是思想交流的工具,但是,两者的特性不同,所以,不是随意搞一个杂乱无章的符号堆,就能充当一个文字的。
由于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是以语言为基础。所以,就产生了“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是直接表音的拼音字母文字;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是意、音双表的,意异形异的方块文字”,这一规律。这一规律,就决定了这两类语言所对应的最佳文字,是不可互相替代的。
从记录和传递思想信息的功能这一点上看,“符号”与“文字”的功用接近。因此,有时它们可以在一篇文章里混用或互相转化。一些文章中,有时掺杂着很多符号(例如在汉字文章中,加杂着“a+b=c”、“5-2<4 ”、“HTTP”、等等,对汉字体系来说,都属于符号);有时在同一个文字中,将某些文字单体当作符号来用(例如在汉字文章中,“克隆”、“汤姆”----当作“音节符号”; “李兰花”----当作“某人的代表符号”,等等),这就使一些人产生了错觉,认为“文字”与“符号”是一样的。
近代有人编造了一个“文字发展三段论”:“表形文字阶段----表意文字阶段-----拼音文字阶段”。
由这种“理论”,就判定了汉字是比英文落后的文字;也判定了汉字发展的方向就是拼音文字。但是,这个种“理论”和判定,在理论上站不住,在实践上,也被100年实验证明,根本行不通。
    “文字发展三段论”,没有弄清“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这个本质。事实上,“文字”的根本作用是“表示语言单词(有的还附带语法)”的。语言单词含有“词音”和“词意”两个要素,哪里来的“词形”呢?所以,这个“文字发展三段论”,在理论上是荒谬的,在实际上是没有的。完全是“汉字拉丁派”编造的谎言。
由于语言单词只有“词意”和“词音”两个要素,就决定了世界上的文字只有三种类型,即“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的文字”、“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文字”和“意、音都直接表出的文字”。
“汉字拉丁派”,既分不清“文字”与“符号”、“信号”的区别,也不懂得文字同语言的关系,更不研究文字发展的实际过程和规律,以为“文字”等同于“符号”,也是纯主观意志的产物。所以,就企图用线性纯拼音字母文字取代方块汉字楷体系统。
现在的教科书和《字典》中,都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这一说法,是荒谬的。因为,“语言”是一个系统。它是由单词、语法、声调、语气、腔调、节奏、对话环境、话语背景、等要素构成的;同一个单词,在不同的语气或不同的语言环境下,所表达的语意是不同的,有时是相反的。文字只是语言单词的书写符号,单词只是语言系统中的要素之一,不是语言系统的全部,怎么能说“文字是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呢? 正确的说法应当是“文字是记录语言的要素之一”。
事实上,文字不单记录语言单词,还支持语言单词的扩展。例如汉语,没有新汉字的支持,新的汉语单词创造出来后,就不能在书面上表示出新词的含义。
文章是用文字按语法组织起来的表达思想的书面符号集合。它只能表达出语言中的“单词”和“语法”,而“语气”、“腔调”、“节奏”等要素,表达不出来。所以,文章和口语还是有很大去别的。所以,“文章是表示语言的”的说法,严格说来都是不确切的。
     语言是表示人的思想的,文章是记录、存储和传递语言的。假设语言是思想的相片,那么文章就是语言的翻版,文字只是翻版中的“像素”。这就是思想、语言、文章、文字的真正关系。
文字是以语言为基础的;“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和支持语言单词的“工具”。一种语言消失了,与其对应的文字,就不能被人们理解了。但是,不能因此就把“文字”混同于“语言”。
关于“文字”与“符号”的区别,《康熙字典》对文、字的注释是这样说的:“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后形声相益即谓之字。”又说“形立谓之文,声具谓之字”。用现在的话说,就是,与语音无关的书写符号是“文”,与语音相关的书写符号是“字”。所以,我们的前人,早就看清“符号”与“文字”的区别了。
  人类文字的出现和初期发展,基本情况如下:
语言,是人类思想信息的一种表达形式,或叫思想信息的一种载体。它是可听的,不是可视的,不可停留的。但是,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产生了应当把语言转化为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传递的信息的需要。人类的肢体动作虽然是可视的,但不能保留,不能传递。
到深林里狩猎的人们,进入山林深处,容易迷路。人们为了避免迷路,就在前进的路线上,放上实物标记或在树上打上标记。每种动物的脚印都不同,猎人可以看脚印识鸟兽,所以,用鸟、兽的脚印,就可以标记各种动物。这种两种方法,都会让人们看到了帮助记忆的方法。
为了帮助记忆,有人开始用小石块、小木棒、小贝壳等实物记事,最先是将记事的这些东西堆放着的,当记下的事物多了时,就容易混淆或想不起来了。后来知道按事情发生的时间顺序来回忆,可以变得容易一些。于是就把记事的小木棒或小贝壳、羽毛、骨头等等用绳子按发生的时间顺序系成串,或者在绳子上打上各种不同的圪繨来标示各种不同的事情,这就是所谓的“结绳记事法”。这比把记事物件散乱堆放,对回忆的帮助强了一些(大约项链的原始作用就是记事的)。
但是,这种记事方法,只起到帮助记忆的作用,并不直接表示事物本身,记事主要还是靠人脑的记忆能力。当记事串太长了后,时间久了,人脑把从前的事彻底忘了,它的帮助作用也就没有了;并且,人们头脑里存在的有些意思、意愿,用“结绳”是表示不出来的。为了克服这种结绳记事方法的缺点,人们想出了新的办法。
这种新的办法,就是“图画记事、记意法”。今天,在世界150多个国家和地区都发现了远古时代的“岩画”,最古老的有4万年以上。在中国,从黑龙江到台湾,有十多个省都发现了古代岩画。古人做这些岩画,主要是为了“记事、记意”的。所以这类图画,被称作“记事、记意图画”。
下图是非洲古代岩画:                      下图是中国古代岩画:
        


这是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一次转变----由实物标志到虚拟标志(图画)的转变。
为了长时间保留,人们将这样的表事图,画在石面上或甲骨上。这类表事图画,因为不与一定的语言对应,还不能算是文字。  
因为,将一件事情用图画来表示时,不同的人,可以画出不同图画来表示;反之,对于同一个图画,不同的人也可能认为它表示着不同的事情。用图画表示的事情,除了画图人自己知道外,别人看图画时,不一定就能准确看出它所要表示的内容。所以,图画表事是不准确的,是不能准确地向别人传递信息的。再则,如果是在12月30日用20头羊跟10个人交换了100只鸡,那就得画出12个月亮、30个太阳、20头羊、20双手、100只鸡,就很费时间和力气了。也没有那么多的大面积的物面容下。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把原来用一张图画表示一件事情,改进成用简易的图形和抽象符号(简称图符)


来表示一种概念或语言的单词,然后再将一个一个的“图符”按语法规则排列起来,只要将这些“图符”事先在人们中,约定它们分别代表的是什么词意和词音,人们一看这些“图符”的排列,就知道它们表示的什么语句了,由语句就知道这个“图符排列”表示的是什么事情了。这种表事法,既简单又准确。我们可以称此法为“图符表句”法。因为这种图符与语言的单词是对应的,所以,这是一个由“表事图画”到“表词图符”的质的转变----即由“图画”到“文字”的转变。
从本质上说,在“符号”没有与语言“单词”对应起来之前,它们属于直接代表事物的普通的“符号”,当它与语言的单词发生了对应的关系以后,就具有了表示词音、词义的功能了,这样,就发生了质的变化-----由“符号”变成了“文字”。这是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二次转变。
那么,表示“语言单词”的“图符”就是人类最先使用的“文字”形式。我们可以称这类最初的“图符”为“原始文字”。这种原始文字,标志着人类文字的发展,跨入了的第三阶段。
例如,中国河南舞阳出土的陶片上的图符文字、古埃及圣书和北美洲古代的玛雅文字,就是这种原始的图符文字。见下图:
            
中国舞阳的原始文字和古埃及圣书,都是直接表示词意、不直接表示词音的,字的读音是靠口传的,我们称之为“口授读音”。所以,它对语音没有表示作用、传递作用和保留作用。因此,对于这些“表词图符”,人们怎么称呼它们都行,都不影响它们表意的功能。这是一个缺点。

玛雅文字也是图符文字,由于玛雅语言在200年前已经消失了,所以,至今也没有人能够准确地破解他的读音和含意了。玛雅文字有“头形、几何、全身”三种体式。“头形字”可能用嘴的形状来表示这个字的读音的。由于玛雅语言在今天无人会说了,今天的人们也就不知道字上的嘴形表示什么音了。有人说玛雅文在“表意”的同时,也表示“读音”,属于“意、音双表的文字”。
原始文字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原始文字出现以后,把不可视、不可保留、不可遥传的语言信息,转变成可视的、可以保留的、可以遥传的文字信息了。使人类的经验,实现历史性的积累和流传成为可能。对促进人类思维的发展、智力的提高和社会的进步都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增多,“图符文字“的书写,就显得太复杂和太缓慢了。
原始文字的各图符之间,在结构上是各自独立的,互相之间没有统一的结构规则相联系,所以,在结构上没有规律可循,这也增加了记忆难度。
于是,人们对“图符文字”,进行简化整理,并且在简化整理中,让文字结构方面具有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从而形成一个文字。由此,就发展成“象形文字”。
这是文字发展史上的第三次转变。
“象形文字”,标志着人类文字的发展,跨入了的第四阶段。
“象形文字”,包括“象形符号”和“抽象符号”。有些单词表示的是具体的可见实物,可以用象形符号表示出来,这种“象形符号”,也可以叫“表物符号”。例如“羊、艸、月”等。有些单词表示的是抽象的概念,是无形的,怎么办呢?就采用抽象的符号来表示之。这种“抽象符号”,也可以叫“指事符号”。例如“亏、千、欠、色、用”等。
今天我们看到中国商朝的“甲骨文字(前1300年)”,就属于“象形文字”。(见附图)

“象形文字”使书写速度比图符文字快了一些,但并没有克服图符文字的两个缺点:即直接表“意”间接表“音”及在结构上仍然是没有规律的。仍然是比较难记的。但还是可以作为人类文字发展的一个进步阶段的。
“象形文”同“图符文字”一样,也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是“意、音分离”的。所以,人们对表意的文字,既要记住其字形、含意,又要记住其读音。

与图符同时出现的另一种记事方法,就是“结绳记事法”:
结绳记事是远古时代人类摆脱时空限制记录事实、进行传播的手段之一,它发生在语言产生以后、文字出现之前的漫长年代里。在一些部落里,为了把本部落的风俗传统和传说以及重大事件记录下来,流传下去,便用不同粗细的绳子,在上面结成不同距离的结,结又有大有小,每种结法、距离大小以及绳子粗细表示不同的意思,由专人(一般是酋长和巫师)循一定规则记录,并代代相传。我国古代文献对此有所记载。《周易•系辞》云:“上古结绳而治”。《春秋左传集解》云:“古者无文字,其有约誓之事,事大大其绳,事小小其绳,结之多少,随扬众寡,各执以相考,亦足以相治也。”马克思在他的《摩尔根<古代社会>一书摘要》中,曾说明了印第安人的结绳记事,他们的记事之绳是一种用各色贝珠穿成的绳带。他记载道:“由紫色和白色贝珠的珠绳组成的珠带上的条条,或由各种色彩的贝珠组成的带子上的条条(德文是‘绳子一般的’;‘束、楼’),其意义在于一定的珠串与一定的事实相联系,从而把各种事件排成系列,并使人准确记忆。这些贝珠条和贝珠带是易洛魁人唯一的文件;但是需要有经过训练的解释者,这些人能够从贝珠带上的珠串和图形中把记在带子上各种记录解释出来。”


社会继续向前发展,需要记录的事情继续增多。随着文字数量的增加,记忆和书写的难度就随着增大。字数达到一定数量后,就只有少数的智力较高的人,经过较长时间的学习,才能掌握它。  
随着社会的发展,需要用文字记录的事情也越多,需要认识和使用文字的人也越来越多,“象形文字”的书写速度,相对地就显得很慢了。为了加快书写速度,人们对“象形字”进一步简化,把较复杂的字形的细节省去,只留基本轮廓,成为更抽象的“符号”。使人类的文字进入“符号化”阶段。“符号化文字”,是人类文字发展到第五阶段的文字形式。这是人类文字发展历程中的第四次转变。

到此阶段,文字本身是不附带语法的,它的功能只有一个:或者表示词意,或者表示词音。这时的符号文字,仍然是意、音分离的,各字之间是互相孤立的,没有规律的。书写虽然比象形阶段简单了一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记录速度,而记忆的难度却比从前更大了。
因为一个字就表示一个事物,新事物不断增多,新单词就不断增多,从而表示单词的字就不断增多,随着字数的增大,书写和记忆的难度也就跟着越大。这是一种恶性循环。怎样才能跳出这种恶性循环呢?处在人类语言第二阶段的民族的文字发展的过程,跟处在人类语言第三阶段的民族的文字的过程是不同的。这是由其对应的语言的性质决定的。这要在后边分别叙述。
把“记事图画”演变成文字,大约是从人类社会出现国家的雏形“部落酋长国”时期开始的,距今一万年左右。
在图符文字产生之前,人类的信息保存和信息传递,主要靠脑子记忆和当面口传。这种局限性,到了部落酋长国出现以后,就不适应了。因为到了酋长国时期,在一个地区的人口密度比从前大得多了,所以人们的交往比从前频繁得多,范围和内容也大得多了,很多物品和事情都需要区别和记数,光靠头脑的记忆是不行了;国家的管理,国与国之间的交往和战争等等,所发生的一些事务,只靠头脑的记忆和口头交流也是不行的。于是一些人就发明了一些图画或图形来表示一些事情,以帮助人们的记忆和方便信息交流与传递;再者,有些前人的事情、经验教训、方法技术等,也需要流传给后人,以使前人的事情被后人了解和接续下去,以便提高人类战胜困难的能力,这也要求发明一种可以记录、保留和传递语言的东西。于是,一些人数较多、发展较先进的部落酋长国,便收集和创造了很多图形和符号,来表示语言的单词,形成了一套用于事情记录和交流的图画。以后,又把这套“记事图画”,转变为“表词图符(象形符号)”,由此就产生了“文字”。
“文字”被创造出来以后,随着社会的发展,不单统治者有大量的事情要记载,普通的民众也有很多事情需要记载。这样,对于文字的使用,就不光是官方的人了,一般民众也要使用。民众也会根据自己的实际需要,创造新字和改进文字体式。官方对于民间的造字和改进文字体式的做法,是无法阻止的。所以一般都采取了宽容的或者支持的态度。官方一般都每隔几年,就统计收集民间的新创文字,进行整理公布,所以就出现了“民间造字,官府统计认可”的惯例。所以,文字的发明和发展,都是社会发展所推动的。

文字出现以后,就相当于把肢体和眼睛又恢复成重要的信息交流通道了。不过,这时的传送物不是一闪即逝的直接的肢体动作,而是肢体动作(手的动作)的留存物----笔迹。从此,人类信息交流有了两个并行的重要通道和两个重要形式----耳朵、眼睛和语言、文字。
语言是一个具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文字也应当是一种对应于语言单词的书面符号系统,并不是杂乱无章的符号堆。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有的还附带语法)的书面符号系统,是用来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形式,即可视形式。它由一定的字形、字音(直接的或间接地表示)、字义(直接的或间接地表示)和特定的构字规则、表意规则和表音规则6要素构成。
一种语音,只表示一种词意的语言,叫做“语音单载的语言”;一种语音,表示多种词意的语言,叫做“语音多载的语言”。
文字属于“符号”的范畴,但是它又不是一般的“符号”,它是“专门表示语言单词的符号系统”。
自从表事符号、表句符号,发展成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以后,文字就成为表示和记录语言单词的工具了。
语言的单词,是由“词意”和“词音”两个要素构成的。表示“单词”的文字,就用字形,来表示出单词的“词音”和“词义”。
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前,人们就只能用不同的“字形”来区分不同含义的“单词”。这样的文字,叫做“表意文字”。表意文字的读音,是靠口传的。
在“拼音原理”发现之后,人们就能够用表示“音素”的符号,来组建表示语言单词的“词音”的“文字”。这样的文字,叫做“表音文字”。
如果一种文字,既能表示不同的词音,又能表示不同的词义,这种文字叫做“意、音双表的文字”。
将单词按语法组织起来,才能成为语句;将语句按逻辑组织成文章,才能表示语言。
世界上的一切文字,都由一定的“字形、字义、字音、构字规则、表意规则和表音规则,这6个要素构成。
字形---字的形体。它是把一闪即逝的声波“语音”和语音所表示的“词意”,转变为眼睛能看得见的,
手能写出来的可以存储的固态“视觉符号”。
字义---字形或字音所表示的含意。这种含意,是由人们约定的。如果一个人学会了这个字形所表示的
含意,当看到这个字形时,就知道它所表示含意了;如果人们学会了字音所表示的含意,人们知道了这个字的读音,就知道这个字的含意了。
字音---字的读音。如果一个字表示的是一个单词的语音,这个字的读音就是这个单词的语音。字的读
音,可以通过“字形”直接表示出来,这样的字形是由直接表示语音音素的“拼音字母”组成
的。如果构成字形的元件不是“拼音字母”,字形就不能直接表示出字的读音;字的读音,就必须由人们约定。由“约定”得到的读音,是靠口传的。这类靠口传读音的字,称作“口授读音”字。
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最理想最科学的文字, 是用拼音字母组成的“读写一致”的文字,也叫做“意、音同一”的文字,这种文字,是最有规律性的最容易学会的文字。
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最理想最科学的文字, 是“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这种文字,也是最有规律性的最容易学会的文字。
凡是“读写不一致”的文字,都是“意、音分离”的文字,都比“意、音同一”的文字难学。一般的书面符号,可以不具有统一的读音,而文字就必须具有统一的读音。文字之所以必须有统一的“读音”,是因为没有“读音”就不能把可视的文章,转换成可听的语言。
构字规则----组建一个字的元件的排布法则。
表意规则----用字形或字音来区别词意的法则。
表音规则----用字形或拼音字母来表示词音的法则。
如果这三项 “规则” 都是单一的,文字就具有规律性;如果有一项不是单一的,文字就失去了规律性。
“字形”是供人看的,通过它,可以辨解出文字所表示的意义和读音。“字音”是供人读的,通过它,能将“字音”、“字义”传递给别人。“字义”是文字的核心,没有它,“字形”、“字音”就没有任何作用了。文字的发送器官是手,接受器官是眼。所以,没有“形”,眼就不能收;字形是字义的外表(可视形式),字义是字的内容,没有它,字形就失去了意义(跑空车)。字音是字义的第二个外表形式,没有它,就不能使它与语音联系起来,就不能实现“意、音”双记忆,就不能通过语音将“字义”传递到别人的耳朵里。所以,从文字对语言的关系上看,文字的完整形式,应当是由一个表示“词音”的元件体系和一个表示“词意”的元件体系,按一个构字规则结合成一个“字形体系”。在这种体系里,每一个字里,既有直接表音的元件,也有直接表意的元件。这种文字就叫“意、音双表的文字”。这种文字能完全地表示所对应的语言单词的词音、词意。
在实际的文字创造过程中,在人们未发现“拼音原理”之前,它只能以整体形态出现。它只能具有一个功能:让它表了“音”,就不能同时又表“意”;让它表了“意”,就不能同时又表“音”。绝大多数的民族所创造的文字,都是单表的-----或者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或者是“直接表意,口授读音”;据说,北美洲的玛雅文字是“意、音”都直接表示出的“双表文字”,但是,随着这个玛雅民族语言的消失,玛雅文的表音、表意功能,就不能准确地解析出来了。
直接表示“词音”的文字,如果词音和词意是一 一对应的,那么,它所表示的“词意”就隐含在“词音”之中,所以,人们约定字的读音,就等于同时约定了字义,拼音文字的“字形”,也就同时是表意的“字形”了。
“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文字”,由于它不直接表音,字义与语音就没有直接的联系,人们就必须在约定字的含意的同时,也必须约定它的读音了。这种文字单体,就如普通的“符号”一样,它既可以当“音节文字”使用,也可以当作“表意文字”使用。
我们所说的文字的 “表意”,不是指通过文字的外表形状直接表示出来的,而是人们事先约定的。不用约定,就能通过外表形状直接表示意义的,不是文字,而是“图画”。文字是一种抽象的“符号系统”,每一个“符号”单体,不通过人们的事先约定,怎么能确定它们表示什么呢?我们所说的文字的“表音”,凡是不用“拼音字母”作为元件构建的文字,其读音,也都是事先约定的,靠口传的,即口授读音的;用“拼音字母”作为元件构建的文字,可以依据“拼音字母”的拼音规则,直接拼出每一个字的读音,这样的表音方式,可以叫做“直接表音”。但是,拼音字母的读音和拼音规则也必须是事前约定的,没有事前约定,人们只看字形也是不知道怎样拼音的。一些人把文字的“表音”、“表意”,曲解为不用事先约定,就如看图画一样,一看形状,就知道“字音”、“字义”,这是错误的,世界上永远不会有这种文字。有人说“汉字就是这种文字”,例如“尖”,上边小,下边大,不就是“尖”吗?这种说法是错误的。“上边小,下边大”的东西的特性不单“尖锐”,还“稳定”、还“坚固”、还显得“雄伟”、“壮观”。所以,从 “上小”、“下大”的含意上,附会成“稳”、“固”“伟”、“壮”都是可以的。所以,“尖”字的含意,也不是从字形上或字义上就可以让人看出来的,也是人们事先约定出来的。
如果各字的“字形”是按一个统一的规则用组字基本元件构建起来的,就能使整个文字体系有了一个单一的系统,从而使这种文字具有了和规律性,就很容易被人们学会;如果各字的“字形”不是按一个统一的规则构建起来的,这种文字体系,就没有和规律性,学习起来无规律可循,就必须逐字死记硬背每个字的字形、字音和字义,就不容易被人们学会。
语言是基础,文字是依赖语言才存在的。但是,文字对语言的发展也不是象镜子反映物体一样,一点反作用也没有的。文字对语言的丰富和发展,起着很大的促进作用。特别是汉字,它对汉语单词的扩展,起支持作用。没有汉字的支持,汉语的单词就不能扩展。
    表示某一种语言单词的文字,必须按该语言的语法组织起来,才能表示该语言的语句,再由语句按思维逻辑组成文章,从而把该语言表示出来。与“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相匹配的最佳文字是“线性的拼音字母文字”,与“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相匹配的最佳文字是“方块形的意、音双表文字”,所以,不同性质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性质也是不同的。因此,这两类不同性质的文字是不可互相代用的。
由以上分析可知,文字是为了表示语言单词才出现的,它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工具。而表示语言单词的需求,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以后才产生的,所以,文字是依语言而产生的;它又是社会的产物,具有很强的社会特性。文字的发展变化,不单受语言的巨大影响,也受社会的巨大影响;当然,文字对语言和社会也具有巨大的反作用。
自从文字诞生以来,人们就把 “易写、易记、同语言完全匹配、美观”作为一直追求的目标。“易写”,就必须简化;“易记”,就必须直接表示词意和词音,并具有“规律性”;“同语言完全匹配”,就是要求完全直接地表示语言的词意、词音,与语言同步发展,具有无限的扩展性;在处理文字的机器出现以后,把“适合机器组字”,也作为衡量文字性能高低的一个必要条件。
文字初期的发展过程如下:
结绳记事----表事图画----表示词意的图符文字-----直接表示词意间接表示词音的象形文字-----表示词意的符号文字或者表示单词音节的符号文字。
结构方式:平面摆布。
文字特性:用字形区别词意和词音(靠口传的)、一字一意(字形单载)。
现在世界上的语言可分为两大类:“语音单载的语言”和 “语音多载的语言”,这两类语言的性质和特点不同,就决定了与其对应的文字,后来的发展过程和性能特点也就不同。
不同阶段的语言,会导致不同性质的与之匹配的最佳文字产生出来。
   在今天看来,任何语言所对应的文字,都应当符合如下6条标准,才是“最佳的文字”:
1、能与所对应的语言单词,实现完全地匹配。即由构字元件和构字法则,组成一个完整的文字体系,没有环节缺陷和漏洞;能正确地直接地表示出所对应的语言的词音和词意;能用构字元件,按照一种构字规则,构建出无限的新字,以适应语言单词无限增加的需要。
2、文字体系,具有、规律性、标准性和规范性;所以,人们学习起来,就有规律可循,就具有“学少知多”性。
3、便于实现机械化处理。在电脑出现的今天,文字系统组字元件,能作为电脑的“人机信息交换代码”。电脑能用组字元件,随机组建出无限的新字,从而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电脑信息系统;能实现字怎么写,键盘就怎么打,不会出现“重码字”,也便于手写输入和语音输入。从而让使用电脑的普通大众,用自己的文字,在电脑上编制各种程序,解决自己所遇到的复杂难题。
4、笔画、结构简单,字体清晰美观,最容易辨认和书写。
5、同所对应的语言一样易学,儿童在家里,在其父母教会语言的同时就可以教会文字,能使全民没有“文盲”。
6、在所对应的语言没有发生本质性的转变时,其体式、功能和优点都保持稳定,不会因为字数的无限增加导致文字系统的毁坏和文字性能的退化、变质。
总之,要达到“科学、先进、便捷、高效”。
这6条,也是各类文字发展的共同方向。
所以,在所对应的语言的性质不变的情况下,不要把单词的增加、语法的增加、构字元件的增加、引用外语单词的增加,误认为是文字的发展。

这里,还必须补充一点:以上所述语言的三个阶段,在前、后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突变的,而是渐变的,所以,在前、后两个阶段之间,还有一个“过度阶段”。例如今天欧洲的英语、法语、德语、等,亚洲的日语、韩语、越南语、等,美洲一些土著民族的语言,都是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过度的语言。这类语言的特点,就是多音节单词和单音节单词并存,两类单词的比例在7:3至3:7之间。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8

帖子

28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8
发表于 2020-3-7 16:24:00 | 显示全部楼层
值得一提的是,黄金作为两河流域进口幸运时时彩的贵金属,在黄金材料上刻写楔形文字铭文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黄金铭文主要是中亚述图库尔提尼努尔塔一世统治时期天津时时彩的铭文。在新亚述帝国后期,阿卡德语楔形文字逐渐被更加简单易懂的十一运夺金阿拉米字母文字所取代,阿拉米语成为新亚述帝国的常用语言。只可惜当时记录阿拉米语文献的书写材料多是纸草和兽皮,导致这些珍贵材料未能保存到幸运飞艇现在,给我们认识阿拉米民族和文化造成了终身的遗憾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5
 楼主| 发表于 2020-3-13 11:30:23 | 显示全部楼层
语言文字发展论.doc (3.73 MB, 下载次数: 3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6
发表于 2022-3-4 16:40:23 | 显示全部楼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5-1-6 16:14 , Processed in 0.054486 second(s), 32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