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153|回复: 5

关于古代玉器

[复制链接]

17

主题

24

帖子

156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56
 楼主| 发表于 2019-7-24 15:00: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玉璧玉环玉瑗玉玦:我们不一样
1527089197548s917p2742p.jpg


首先,请依次说出这四种玉器的名称!

分不清?那你可能需要这份进阶版识别指南:教你分清玉器里那些形似的双胞胎、多胞胎们。
PS:本文的比较玉器偏重于汉代以前的器物
01
玉璧VS玉环VS玉瑗VS玉玦《周礼》载:“以玉作六器,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
在古人的世界观里:天圆地方,所以用来礼天的玉璧基本都是外圆内圆的形状。
不过圆玉family中不光有玉璧,还有玉环、玉瑗和玉玦。从外形来看,这些都是中间有穿孔的圆形玉器,那究竟该怎么区分?
15270891990921r444q1o57.jpg


一句话:前三者看孔径,后一个看造型。
想来古人对如何分辨也是很头疼,所以《尔雅?释器》中专门记载了玉璧、玉瑗和玉环的区分方法:“肉倍好谓之璧,好倍肉谓之瑗,肉好若一谓之环”,

边为孔径的两倍是璧,孔径为边的两边是瑗,边与孔径相等是环。虽然从出土实物来看,圆玉的孔径制作并没有文献记载的那样规整,不过从孔径与边的比例,我们依然可以大致分辨出玉璧、玉瑗和玉环。
若三者放在一起,那就更好比较了。孔径:玉璧<玉环<玉瑗谷纹玉璧 战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5270891990824n350n38r4.jpg


玉环 战国早期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15270891965772np7rnnr22.jpg


玉扭丝纹瑗 战国 清宫旧藏
玉玦的辨别方法更是简单,虽然同为圆玉,但是玦有缺口,从造型上便可一眼认出。

1527089199103srp899p9p0.jpg


龙形玉玦 商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PS:以上区分方法主要适用于圆形孔状玉器,对于特殊造型的璧、瑗、玦,那就得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啦。
02
玉璜VS玉珩在玉器分类辨别中,玉璜和玉珩的出错率相当高,倒不是因为难度大,而是它们实在是太像了。
常见的玉璜造型主要为半璧形或长弧形,或素面或雕刻精致纹饰。
15270891991333sr01946r8.jpg


龙纹玉璜 西周 故宫博物院藏
而玉珩通常作弧形片状,镂空、浮雕等手法普遍应用,璧沿多有出廓雕饰。

152708919909281339p1no5.jpg


双龙首珩 战国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或许内行能够很快辨别,但是对于门外汉来说,单从外形上看,难度高达5颗星。
令人头疼的是,玉璜和玉珩的用途也基本一样,它们都是玉组佩上的重要配件。所以想从出土位置和功用上来辅助答题,基本Pass。
虽然有诸多干扰因素存在,但是玉璜和玉珩的辨别其实也非常简单:看开孔。
一般情况下,玉璜两端开孔,顶上不开;玉珩两端开孔,顶上加一孔。玉龙纹璜 春秋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52708919923053oo67po88.jpg



玉珩 春秋 山西省考古研究所藏
这样的开孔方式也与它们不同的穿戴方法有关。
玉璜通常两端翘起,凹面向上、凸面朝下;玉珩形似磬,显然凸面朝上,凹面向下。玉人纹璜 西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1527089199284q783q4nq68.jpg


玉珩 战国 淄博市博物馆藏
而且作为佩饰,玉璜出现的年代比玉珩早得多,所以以年代、纹饰加以辅助猜测才是正确答案。
PS:孙机先生认为,先秦时期玉璜和玉珩的区分并不严格。目前也缺少十分有力的文献与考古实物证据,所以此方法仅供参考。
03
玉圭VS玉璋玉圭和玉璋都是王侯朝聘、祭祀时的重要礼器,文献中也常以圭璋联用。
虽然同为扁平长方体玉器,不过两者在形制上区别还是很明显的。
1527089199414709r7396q9.jpg



左:玉圭 明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右:玉牙璋 新石器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我们常见的玉圭大多是三角形尖首,平齐下端。
152708919933180qn0np967.jpg


玉圭 西汉 西安市文物保护研究所藏
玉璋则一端作斜刃或“V”字形,另一端有穿孔。
152708919930834pr51o887.jpg


玉牙璋,新石器时代陕西龙山文化,故宫博物院藏
152708919933397891o4989.jpg



玉璋 商代晚期 三星堆博物馆藏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半圭为璋。”从形状来看,斜刃直角尖首的璋确实很像尖首圭的一半。
不过除了以上常见的形制,根据时代、作用、地区的不同,玉圭与玉璋形制也有很大的不同。
比如石器时代到西周,还有一种平首或圜首的玉圭。
1527089199426s21r0nq990.jpg


兽面纹玉圭 估新石器时期 故宫博物院藏
15270891994828364r87ro2.jpg


玉圭 商 故宫博物院藏
还有,除了斜刃或“V”字形,三星堆出土了一种鱼形玉璋。
1527089199514o665476n76.jpg


玉璋 三星堆博物馆藏
面对这些比较特殊的形制,还是需要有一定的玉器知识作为背景支撑。
通过这么多图,可能大家也发现了,虽然玉圭和玉璋都是手持的,但是大多数玉璋有一个较明显的手柄,也算是辅助辨别的方法之一啦。(这一说法小编未找到学术依据,欢迎有专攻的小伙伴来批评指正)
1527089199549rqpp05po98.jpg


三星堆遗址出土玉牙璋及青铜持璋小人像
04
玉韘VS玉指环这一组从外形来看,相似性不大,不过很多人经常会因为佩戴方式将它们归为一类,这里作比较也是想凸出它们的差别。
1527089199522o01957o12o.jpg


玉韘 战国早期 曾侯乙墓出土
现代通常将手指上的环状装饰品统称为“戒指”,但是戒指这一定义实际上是由西方传入,并不完全适用于中国古代社会。
比如玉韘(shè)和玉指环,虽然同戴在指环上,但从功能方面细究,可是有大大的区别。
玉指环出土实物不多,但出现时间很早。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就曾经出土过一些玉指环,根据考古报告,佩戴不分男女,不分左右手。从功能上看,玉指环还是主要偏装饰作用。
15270891996183r6q4pn406.jpg


玉指环 山东泰安大汶口遗址出土
玉韘则更注重实用性。《说文》曰“韘,射也”,说明此器为骑射之具。带于勾弦的手指,用以扣住弓弦。同时,在放箭时,也可以防止急速回抽的弓弦擦伤手指。
1527089199695r3rn36o1p3.jpg


妇好玉韘 商
不过战国晚期,具射箭实用功能的玉韘已趋式微,与此同时也分化出佩戴装饰功能的韘形珮。但是已经不戴在指环上了。
1527089199782pp69pn248n.jpg


玉螭凤纹韘 汉 清宫旧藏
以上主要是针对一般情况,为大家提供一些简单的分辨方法。然而文物学浩如烟海,想要成为真正的看展小达人,还是需要多多的专业知识储备哦。
参考文献:
古方《中国出土玉器全集》
林巳奈夫 《中国古玉研究》
孙机《华夏衣冠》
往期珍赏 · 珍品目录一个不喜欢瓷器的书法家不是好皇帝
1527089199737onq499p7rq.jpg


1527089199738on6956pos9.jpg


152708919973982rs635822.jpg


15270891999656oq8q9576p.jpg


1527089199940441on5q259.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21

主题

122

帖子

1025

积分

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1025
发表于 2019-7-25 08:58:52 | 显示全部楼层
《爾雅》《釋器》
珪大尺二寸謂之玠,璋大八寸謂之琡,璧大六寸謂之宣。肉倍好謂之璧,好倍肉謂之瑗,肉好若一謂之環。

【译文】
珪长一尺二寸称为玠(jie4)。璋长八寸称为琡(chu4)。璧大有六寸称为宣。边宽比孔径大一倍的称为璧,孔径比边宽大一倍的称为瑗(yuan2),边宽与孔径相等的称为环。
参考资料:上海古籍出版社《尔雅译注》胡奇光、方环海撰

肉好

肉好


【注释】
①珪(gui1):同“圭”。古代帝王、诸侯所执的长形玉版,上圆或尖,下方,用作凭信。
②璋:古端玉名。形如半圭,大小长短,因事而异。
③璧:玉器。平圆形,正中有孔,边宽为内孔直径的两倍。用作祭祀、朝聘、丧葬的礼器。
④肉、好(hao4):古代圆形有孔的玉器或钱币,孔外部分称为“肉”,孔空部分称为“好”。“肉倍好”指边宽比孔径大一倍。


点评

肉比好多二倍为“璧”, 肉和好等宽为“瑗”,好比肉多2倍为“环”。  发表于 2019-7-27 16:02
============================
回复 支持 1 反对 0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6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19-7-27 13:18:42 | 显示全部楼层
山东滕州市博物馆藏出土玉器
玉器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就目前考古发现而言,早在8 0 0 0多年前的后李文化时期,我们的先民们就开始雕琢使用玉器。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玉部》中说:“玉,石之美。”伴随历史的演进和不同时代的审美情趣,玉器被赋予了新的诠释。它的发展既体现了古人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审美意识的演变,也反映了不同历史时期的艺术特色和时代风格。
2736838376.jpg

滕州,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七千多年的历史积淀,使得这一地区文物丰富。在这个古老的地方,玉的雕琢使用,由来已久。现选取部分滕州市庄里西遗址出土玉器精品,以飨读者。
一、新石器时代玉器
新石器时代是我国崇拜用玉的发生阶段,按其主要用途可分为:有实用和非实用的生产工具和武器;有仿工具或武器的仪仗器物;有美化生活的佩玩和祭祀神鬼的礼器(祭器),大多是光素无纹者,但也出现了一些有饰纹的。其纹饰,除一些起辅助作用的直线或弧线弦纹及云雷纹等几何形图案外,亦有一些由上述纹饰组成的人面纹、鸟纹和神人纹等。


人面纹玉饰(图1),玉质深褐色,高3.2厘米,宽3.9厘米。体扁平,呈四边略外凸的方形,背部中央有一垂直的凸脊,脊上有一横穿,可供穿系。正面阴线刻出人的头型和五官,面部作正视状,以阴线刻橄榄形眼眶,眶内刻一横线作目,双目横连,以一阴线刻等腰三角形作鼻。口为一阴线刻短横线,面部表情祥和。虽五官比例不甚协调,但轮廓俱现,为大汶口文化较早的人面形玉饰。1976年山东省滕县东沙河镇陈岗遗址出土,现藏滕州市博物馆。


人面纹玉饰是迄今为止发现时代最早的人面纹饰玉,是一件难得的古代艺术品。四川巫山大溪文化、陕西龙山文化、山东龙山文化等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也分别出土了与人面或人身有关的玉器,这些都反映原始人群对神氏及氏族首领的崇拜,是原始崇拜用玉的滥觞。


玉璇玑(图2),直径15.5厘米,孔径6.7厘米。玉质泛白色,器体扁平,中央有圆孔,形似变形的环。外缘有三个形状相同、且均向同一方向旋转的锯齿状凸脊,凸脊之间各有每三齿为一组的锯齿四组,全器计有相似大凸齿三个、小凸齿十二组三十六个,等距分布。1978年山东省滕县姜屯镇庄里西遗址出土,现藏滕州市博物馆。玉璇玑是新石器时代龙山文化典型的玉器。此类玉器有何用途,目前为止尚无定论。清代吴氏著《古玉图考》一书始称“玉璇玑”以来,文物鉴赏界袭名至今,其依据自“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之说。对于“玉璇玑”的用途众说纷纭:有的学者认为此类器型为远古时期观测天文星象的仪器;有的学者认为是一种特殊用途的礼仪用器;也有学者认为是东夷先民用于祭祀太阳的太阳神形象;还有学者认为是一种装饰品。




二、商周时期玉器
商周时期是我国古代玉器艺术的成长期,表现出强烈的时代性。首先是神权和礼仪特征,玉器在品种、数量、使用范围上更加丰富,在祭祀、丧葬和礼仪的运用上更加规范;其次是商周时期生活实用玉器大量涌现,开拓了实用玉器的先河;再次装饰器是商、周玉器的大宗,这些装饰品不但有美观作用,有些还是身份与地位的象征。


玉琮(图3),礼器,高3.7厘米。玉质浅青色,沁有黑斑,琮体为四角倭角的长方柱体,四角饰有阴线刻弦纹8道,四面的中部上下各排列2个圆圈纹,弦纹和圆圈纹组成的纹饰是兽面纹的简化形式。玉琮最早见于新石器时代,商周时期更为常见,汉初基本消失。王琮的用途是什么?古今学者歧议不一,莫衷一是。《周礼·春官·大宗伯》载:“以玉作六器,以礼天地四方:以苍璧礼天,以黄琮礼地。”《公羊传·定公八年》称:“琮,以发兵。”《周礼·典瑞》则说:“疏璧琮,以敛尸。”东汉许慎《说文》释“琮”为“瑞玉”。清高宗弘历谓:“盖古时舁辂辇或以此饰竿头。”


5116383660.jpg
玉璋(图4),商代礼器,长18.9厘米,最宽处2.6厘米。玉质青灰色,通体磨光,一端有直径0.8厘米的圆孔,两边各有一条阴线刻直线,加工规整,琢磨光洁。

4146183288.jpg
玉戈(图5),商代礼器,长12.5厘米,宽4.6厘米。玉质青灰色,戈脊近内部有一对钻圆孔,内上部有一稍大圆孔,戈头呈等腰三角形,通体素面,光洁,有明显的刃、脊加工痕迹,做工精细规整。

玉刻刀(图6),商代工具,长11.6厘米,最宽处1.2厘米。玉质青色,尾部有圆孔,上部平直,下部齿状,素面,琢磨光洁。

2474370570.jpg
玉龙(图7),商代装饰品,高3.2厘米。玉质青色,半透明,龙首尾相连,以双钩阴线雕纹饰,两面纹饰略有不同。玉龙顶部后方钻一小孔,可供佩系。


玉雁(图8),商代装饰品,高8厘米,厚0.3厘米。玉质青色,通体素面,雁呈伏卧状,尾羽下垂,颈前伸,尖啄,颈跟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之用。


3986613698.jpg
夔龙纹玉璜(图9),西周璜形佩饰,长13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青绿色,略呈鸡骨白,两面纹饰相同,由双钩单阴线琢成,龙纹“臣”字目,张口独角,飘、首在两端,尾交于中,端侧有对称脊牙。所雕龙形为阴线,菱形眼眶,眶角有弯钩纹,张口,上唇翘卷,下唇平垂。身饰云纹、重环纹,刀法挺劲刚直,线条粗放有力,均具有西周早期玉雕龙纹的特征,是难得的玉雕标本。


玉夔龙(图10),西周早期装饰品,长8.9厘米,厚0.3厘米。玉质青白,玉体扁而弯曲,两侧脊牙凸出,一侧脊牙尖部向上,另一侧脊牙尖部向下,作游动状。两面以双钩雕出两尾交接的夔龙纹,两端的凸脊各有一圆孔,可供穿系。通体温润光泽,线条流畅,做工精细,是西周早期玉器中的上乘之作,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是不可多得的古代艺术珍品。


玉鹰(图11),西周早期装饰品,玉器高5.4厘米,宽7.6厘米,厚0.4厘米,重21克。玉质为青色,因轻度侵蚀,略呈鸡骨白色。玉鹰体扁平,作伫立状。长颈前伸,圆目,钩喙,曲背垂翅,羽尾下收。两面纹饰相同,皆以阴线刻出。曲背及颌处各有一
圆孔,可供穿系佩戴。
滕州市出土商周玉器的工艺特点和艺术风格是在前代的基础上演绎发展而来,不论是在选材用料上,还是雕刻手法上;不论是形象刻划上,还是审美情趣上都各具时代特色。商周两代玉器是中国古代玉器史上的一个高峰,对后世影响很大。

原文網址:https://kknews.cc/culture/zak98a.html
4044004284.jpg
2737077061.jpg
3986274199.jpg
4146162849.jpg
4042933170.jpg
2474345592.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6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19-7-27 13:40:12 | 显示全部楼层
古蜀国三星堆很可能就是当时世界的朝圣中心
看一个文明,到底是不是华夏文明的源流干支,我们可以考察该文明,相关出土文物中的玄学符号,中的玄学符号系统,大致有以下这些内容:太极阴阳,八卦五行九宫,河图洛书,天干地支,五运六气,等等,以及相关衍生出来的文化产物。
比如凌家滩出土的文物玉版中隐含的八卦图:
0bc1aac3f6364b5bb754bba8253f424b.jpeg
其实,这个玉版不仅隐含了四方(四季)八卦,还有八卦九宫的内涵,甚至还隐含了河图洛书的数在里面,注意到四周的那些大大小小的圆孔。
同样,我们在考察三星堆的文物的时候,也要寻找这些符号。
一个文明可能没有文字,但是一定会有一些符号印记,那就是他们的符号。
一个受教育很低的家庭,或者是全部人都不认识字,但是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会逐渐的形成一些记号,或者会认一些标记,这是常识。
而对于一个社会,或者部落系统来说,形成符号体系,那是必须的,必然的结果。
以下是收集到的一些三星堆文物中设计到明显的玄学记号的,下图是一个圆形内接一个五角的陶器,看着如一个人双手双脚张开在圆圈里面,也有五行的象征,也有河图的含义。
23fc6a5011404728b15a821f2d620e6c.jpeg
也有人说这是太阳崇拜,但是那个五个角,很显然是有特指的,那个时期,人们已经对五等分,五元素有了深刻的认识,或者崇拜,当然有人也说,这是穿越的方向盘。
这个圆中的五角图像,再次出现,如下图:
030b01752da74df3846a687b94fc35b5.jpeg
注意到五角形中间的那个圆中有一对大眼睛,一个小圆点,是否就是一种太极阴阳的象征。
这个五角形圆形周围还有15个圆点。
四周有双勾的符号共计27个,托盘上面的整个大圆盘周围有四大神兽,是否可以考虑对应四方,四季,四象,四神兽的含义呢。如下图:
d52cea5cb2a849858a1d9e8491d02793.jpeg
在看下面这张图,隐含着八卦九宫数,外围有十五数,
50711a6f42834f97a7f3ff3f43e390b5.jpeg
下图是一条蛇(注意蛇身上的符号),在蛇周围有明显的八个符号。
dcf9da9aeef84187bee0ba2130366a66.jpeg
上图蛇身上的那些数,是否隐含了一些刻度,甚至北斗七星,七宿星等的一些含义呢。
在看下图:
e8833a13ae8145d6902e9c0fd3f0fc4f.jpeg
上图是一只猪在八个符号中的一个圆盘。
上面两个图中有些符号是相同的,有些符号,我们看起来似曾相识。
4e1de2773dc8416c95886144f7d5ea5f.jpeg
同时,猪和蛇,都属于十二生肖。
再一起来看一个复杂的文物,可以说上面的阴阳五行,八卦九宫十五之数等都是综合在了里头,并且跟人关联在了一起了。
如下图:
7aa1a5c516dc4158ba3ed1a8d9822d95.jpeg
这些花纹图案的个数,一定有所指,不是随意就画出来的,通过研究,这些文化和宗教崇拜,祭祀有关。
无独有偶,关于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也出土了不少精美的文物,对比他们的一些文物,有一定的渊源,如下图:
fd2a75258e3a40489bf6e06602ed6215.jpeg
下图是关于象征权力的玉杖的比较。
50a044d881814e749ae2802a0392a38f.jpeg
三星堆有金杖,良渚文化有玉杖,两者均象征王权。
有人根据这种王权象征的不同,把三星堆和良渚文化与华夏文明区别开来。
因为华夏文明是以鼎来象征皇权的。
鼎只是华夏自夏禹起的皇权象征。而八卦五行阴阳,河图洛书,甚至是星宿这些象征是更加根本的。
星象学说,相对比较复杂。
中国以外地区的文明中,至到现在,除了发现玛雅文明,乌克兰的古代文化中有太极阴阳的符号外,而八卦五行,河图洛书,还没有在其他文明中出现。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

主题

26

帖子

13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30
发表于 2019-7-27 15:58:11 | 显示全部楼层
一块古玉,无论是“传世古”还是“出土古”,经过岁月的抚摸和水土的侵蚀,必然会留下种种色质的印记,从而为鉴别古玉提供了最可靠的依据。这里所谓的“色质”,色即沁色,质指玉质。
玉是一种像有生命的物质,具有善于吸收其他物质的特性。古玉器被埋入土中之后,一方面会将近邻的物质吸入自己体内,同时,其体内原有的物质也会起酸化作用。特别是地中水银,会沁入玉质,同时相邻之松香、石灰及其他各种有色物质也皆随之浸淫到里面,所以凡出土古玉,都会沾染上某种颜色,这便是所谓的“沁色”。而古玉出土之后,经过人体的盘玩,其体内的物质成分由于受到人气的涵养,玉性又会慢慢复苏,从而使古玉原先的沁色发生奇妙的变化,呈现出无光十色的丰富色彩。


1617726231.jpg
古玉沁色是我国独有的,它的价值不可等闲视之。据报载,1900年八国联军入侵北京,慈禧太后外逃时怀中就揣着一块玉中之王———“脱胎”,后来在路上送给追随皇室的军机大臣王文韶。“脱胎”是一块质地优良的羊脂白玉,经几百年埋于土中,饱经尸血、气浸入,出土后又佩在人身上长达百余年,受活人气息渗入,然后又入土、再出土,几次反复才形成,存世罕见。据史籍记载,一块小小的“脱胎”浸入水中,可让一大缸清水变为通红。
出土古玉沁色之所以会千差万别,是由于入土地时间、地点不同,受沁的深浅程度不同所致。行业内有沁色“十三彩”之说,就是极言其色彩之多。古玉沁色的不同则主要和近邻物质有关,一般玉埋于土中,总会受到土的侵蚀,受土侵蚀较轻的称“土蚀”、“土锈”,较重的称“土浸”、“土斑”,它们都是受地气熏蒸而致。一般入土时间长的古玉,其“土锈”、“土斑”用刀也刮不掉,因为含沙性的土已经渗到了玉的肌理中,并与玉合而为一了。受黄土沁的古玉颜色如栗子黄;受松香沁的古玉色如蜜蜡,呈淡黄色;受靛青沁的古玉色如青天,这是由于服装上的靛蓝深入到玉的纹理;受血沁的古玉颜色赤红,称“枣皮红”,色深的称“酱瓣紫”;受铜沁的古玉色如翡翠,称“鹦哥绿”,这是因为铜器入土后,产生铜绿,如果玉器在它边上,铜绿就深入其中,出土复原后色泽比翠更加娇嫩滋润;受地火影响的古玉则都变成白色,谓之“鸡骨白”、“象牙白”、“鱼肚白”等。受石灰沁的古玉成淡绯色,经过盘玩后,色如绯霞一样光彩夺目。





水银沁有地中水银沁和殉葬水银沁之分,殉葬水银沁又有大坑(大墓)、小坑(小墓)之别。完全受地中水银沁的古玉,呈黄白色或微黑微青的颜色;完全是大坑水银沁的古玉,呈黑漆色;小坑水银沁的颜色则在黑的深度和广度上比大坑要逊色;古玉上的水银沁,大则连成一片,小则成块分布,更有的像线一样细,这些都是因玉质纹理坚密的不同和所处环境不同而有区别,但均具有色泽黝黑光亮的共性。黑白分明的古玉,一半是由大坑水银所沁,一半是由地中水银所沁。

玉器受沁的原因
玉器之所以受沁,实质上受自然环境下的风化作用与浸蚀作用所致,通常需百年以上方能受沁(海边盐质土壤中例外):
一、玉花(白玉中的豆花现象)与饭糁(玉质中有白斑,呈饭粒未熟透状):在清代以前的玉器中,较有可能形成;
二、玉质通透的立体现象:目视可见,汉代以前较为常见;
三、年糕或果冻现象:入过土的玉器经盘玩后呈现的温润质感;
四、冰裂纹:入土年深日久产生的明显现象,通常是玉质内部有裂,而在器表一则抚之无痕,二则即便在放大镜下也无显而易见的缝隙);
五、白沁现象(俗称钙化):玉器经长期风化作用,在器表或孔隙内附着一些白色粉末,或生成一层白色松软的包体(闪玉白化后,常常会比重变轻,硬度下降);视其程度,分为两种:
(1)凡入土时间不太长、或者玉质上佳周围环境呈中性,白化稍弱,其表层水沁、白化呈薄如云烟的粉状;
(2)凡入土时间长的高古玉,或因水土环境、或因玉质较次,造成白化严重,而呈鸡骨白、象牙白,甚至有完全腐化变质者),(类似的还有黑沁现象——俗称黑漆古、水银沁;红沁现象,如“枣皮红”、“洒金沁”——俗称血沁;土沁现象,如“老甘黄”、“松香沁”);

六、生结晶:古玉入土数以千年,其中一些成分在在下潮湿环境长期作用下,经毛细管作用,析出器表,形成少量斑晶(呈云母光泽,白色者为透闪石晶,黑色为阳起石晶——呈针状、冰花状,多见之于裂缝、刻痕、蚀斑、受沁处,与石英岩中云母片的随机分布大不相同,很容易区别);
七、熔斑:汉代以前之高古玉入土后,因受地热、受力不均等因素长期作用,形状发生变形,器表或呈现熔蜡状。
  古玉的自然沁:
玉器受沁虽说需经百年以上才能形成,但由于入土之后所处壤质有别,时间长短不同,玉质不同,受沁程度也会有所不同:南方地湿,玉器易受沁变质;北方较干燥,受沁较浅,或有历经数千年不受沁者。但无论如何,都是有证可验的:
一、受沁时,玉器表面会遭破坏,浅者为蚀斑——起伏不平者为“桔皮纹”,深入玉中者为蚀孔——“土咬”,局部受侵蚀严重,朽烂如枯骨、膏泥者——“唐烂斑”(因唐代及以前土古玉上常见,故有此称);其不可人为作伪者有三:
(1) 蛀蚀孔呈外小内大的不规则状,孔内有如纤维网;

(2) 蛀孔周围有一白化过渡层;
(3) 蚀孔或裂绺内或有砂粒(质硬未风化者),或有均质胶固体。
二、凡玉质较脆弱的纹路或裂绺处更易受沁,形成沁纹——颜色较深,且有向周围扩散之势,且沁纹多呈凹陷现象。古玩界,对不同沁纹现象分别有不同称谓:
(1) 牛毛纹:沁纹呈同向排列,状如牛毛般细密;
(2) 乱柴纹:沁纹如树枝状结构延伸;
(3)蚂蚁脚:沁纹呈不规则网状,细如蚁迹(以上沁处,抚之无在20倍放大镜下,均可见凹陷现象;而人为火烧纹,纹路生硬,大多如放射状);
(4) 钉金沁:受沁处呈点状凹陷,铁锈般的黄褐沁色沉积,有如钉状,是高古玉的独有表征之一。
三、凡部分受沁者,其沁色自然由深及浅,很有层次感——扩散沁色现象,尤其是在受沁与不受沁处之间、表里之间、此一沁色与彼一沁色之间,更易分别(唯一例外的是,水银沁有呈块状,而与周围沁色截然分明者),至于比较好的玉质,从“开窗见地”处往里看,沁层更有立体感;

四、如果是“彩沁”,沁纹与蚀斑处通常更为明显,呈色深浅层次有很自然;两种以上沁色,常会发生颜色取代与覆盖现象,比如黑色覆盖红色、红色取代土沁色、水心覆盖糖沁色等;
五、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不会因刻痕而中断,否则即有“老玉新工”之嫌;
六、自然沁色在器表呈连续分布时,其中的刻痕或孔内也当呈同一沁色,或因沉积较深而色稍重;而不受沁处的刻痕或孔隙内,则多有粉状白化,或呈原玉色;
七、有沁色或质变处,透光性通常会原玉质开窗处要差很多,甚至不透光;
八、一般来说,刻工比较繁复的地方,比打磨光滑的平面更容易受沁、变质,沁色也会比较深,但与周围沁色之间还是会有所过渡与交待(如果全器所有刻痕之内俱呈深色,则为染色作旧)。
 巧色与沁色之别:
自宋代以降,仿古(作伪)风气日盛,再加之留皮、巧色工艺在玉作当中越来越多,近现代作伪者更是充分利用了这一点,给人们在古玉沁色认别上增加了许多难处。但若认真加以审视,除了综合加工工艺、刻痕特征、形制纹饰因素外,在巧色与沁色之间,也还是可以找到其中差别的:

一、边料、原生色与土沁色:前者有单色与多色两种,是在玉石成矿时形成,性质非常稳定,无沁门;而后者是入土后的次生变化,有沁门,且在沁色与原玉色间多有明显的过渡扩散晕现象;
二、留皮、带糖与沁色、糖沁:留皮多在器物雕刻表现的突出点上,原玉带糖部分也与雕刻所要表现的主题有关;而沁色、糖沁系入土后自然形成,分布不依刻工意志为转移,不仅在突出点上受沁,且入沁过渡现象。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4-19 19:52 , Processed in 0.092405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