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722|回复: 4

古铜币表面腐蚀机理的化学分析

[复制链接]

12

主题

29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3:09:02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古铜币化学成分分类:一。紫铜:又名纯铜。古代铜的含量约为96%~99%,呈紫红色。二。青铜:青铜可分为两类:(1) 锡青铜:20%至30%锡。如果锡含量在20%-30%,钱就会是银白,俗称“白铜”钱。锡含量少的钱是浅棕色的,俗称青色。古代锡青铜中含有铅,一般为3-8%,相当于现代锡青铜的化学成分。(2) 铅青铜:2-10%锡,9-60%铅。如果有很多锡和铅,钱就会变成灰白色。如果锡和铅少了,钱就会又黄又蓝。先秦时期,铜币含铅量相对较高,一般在7%至56%之间,有的甚至高达62%。到汉代,铅含量为9%。铅含量为33%时,相当于现代铅青铜的化学成分。

2cf5e0fe9925bc317500631451df86b7ca1370e6.jpeg?token=cc583c296606b2731cf426f20feaa586&s=F92293557223271D163DA92703007061

三。黄铜:明清时期,黄铜被用来制造铜币。明代嘉靖年间,大量的钱是用黄铜铸造的。在古代,“锌”被称为“日本铅”。它与炉甘石(即菱锌矿ZnCO3)一起熔化。元代有“红铜化炉甘石为黄铜,色泽如金”的记载。明末,我国锌出口国外,锌锭含锌量达98%以上。黄铜也可分为:(1) 黄铜:3-40%锌。如果锌含量在10-20%之间,则称为紫铜(新疆地区),俄罗斯称为紫铜。(2) 铅黄铜:35-43%锌,0.3-3%铅。明清时期的一些铜币含铅较多。有时锌含量低于20-40%。(3) 锡黄铜:9-40%锌,0.2-2%锡。有时它也含有少量铅。

四。白铜:在明代,铜镍合金可以在中国生产。其成分为铜40-58%,镍7.7-31.6%,锌25.4-45%。后来,它被送到德国,仿造后制成电阻材料,被称为“德国银”。白铜可分为:(1) 普通白铜:含镍+钴0.57-2.6%。(2) 铁白铜:0.5-1.5%镍+钴,0.5-1.2%锰。(3) 锌白铜:含12-16.2%镍+钴和23-28%锌。(4) 砷和白铜:东晋时,滇产砷和白铜,即红铜和“砷石”被提炼成白铜。砷含量约为10%,银白色。由于冶炼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毒气体,很少使用。

小结:铜币是古代铜币中最常用的,其次是铜币,只有明清时期才使用。俗称的白铜币实际上是锡含量较高的青铜币,基本上不打算生产砷白铜币。古铜币腐蚀变色机理分析铜币长期埋在土壤中,表面腐蚀是最常见和最常见的现象。根据土壤的性质,可分为酸性、碱性和中性三种类型。

728da9773912b31b355f923e89183d7cdab4e1f8.jpeg?token=cf3812c90a7a3a15e57c1f8c9f835658&s=1338568456E2C34F4C03282F0300A05B

一。酸性土壤中古铜币腐蚀机理分析: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古铜币,其腐蚀色一般为绿色(颜色由苹果绿逐渐变为浅绿色,由中绿色逐渐变为深绿色,由橄榄绿逐渐变为橄榄绿),碱式碳酸铜[cuco3.3cu(OH)3]为浅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性硫酸铜[cuso4.3cu(OH)2],呈橄榄绿,在硬币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由于铁锈的厚度、化学成分和含量不同,会形成不同程度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古漆绿、靛绿等。这种腐蚀往往是整体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也会产生电化学腐蚀。因此,硬币表面会有斑驳、沟槽和凹痕。由于晶间腐蚀和选择性腐蚀,硬币内的锡、铅等易腐零件会被腐蚀,从而降低硬币的比例,使硬币变轻,并产生细小的针孔,使硬币听起来哑巴,而孔中会产生绿色锈,俗称“骨锈”。

二。碱性土壤中古铜币腐蚀机理分析:古代铜币一般被人们使用和流通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并会生锈产生基本的硫酸铜。然后将其埋藏在碱性土壤(PH7—10)中,与有机糖等还原性物质反应,而氧化亚铜Cu2O为暗红色,铅铅铅铅Pb3O4为大红色,俗称朱砂锈病、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保留了部分碱性硫酸铜,所以保留了部分绿锈,所以铜币是红绿锈的。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和电化学腐蚀。形成的小针孔也有红绿锈,这就是所谓的骨锈。从上面可以看出,铜币必须先产生绿锈,才能还原为红锈。所以红锈覆盖绿锈。“干砂锈”是在砂中形成的,即有砂中的绿、黄、红斑点。

三。中性土中古铜币腐蚀机理分析:铜币长期埋在中性土壤(pH7)中,通常不会生锈。但是,一些古代铜币中锡的含量过高。当锡含量为15-32%时,通过对“铜锡体系状态图”的分析,可形成固溶体晶体和共析体成分。其中,cu3sn和Sn相沉淀到货币表面形成所谓的汞光,又称汞琴。同时,锡青铜也会有“反向偏析”的倾向,即锡会从内向外分离,使铜币表面出现“白斑”,又称“锡汗”。当锡含量为10-30%时,SnO2为银灰色。这些现象将同时或分别产生,使铜币表面形成“水银光”。由于中性土壤非常不稳定,很容易变成酸性或碱性土壤,所以一些古铜币先形成少量红绿锈,然后产生“水银光”。

四。江河古铜币腐蚀机理分析:古铜币长期浸泡在清洁的江河中,腐蚀性很弱,一般小于0.0025mm/年,铜币略快。如果古铜币长期浸入污染的稻田或含硫酸铁[Fe2(SO4)3 ]的矿泉水中,会引起铜钱的严重腐蚀,产生氧化亚铜和氧化亚铜(Cu2S)。一种是红色,另一种是黑色,分布均匀,使钱币表面形成薄壳状灰锈(颜色由海灰到银灰再到浅灰到中灰再到深灰逐渐变化)。

五。古铜币长期大气腐蚀机理分析:铜、青铜和硬币在大气中都很稳定。锈层一般小于0.00015mm/年,在硬币表面形成非常稳定的保护膜。主要是硫酸铜为橄榄绿,还生成氧化铜(CuO)中的黑色、硫化亚铜中的黑色和氧化亚锡中的棕黑色(SnO)。年龄越大,锈层越厚,颜色越深,俗称“黑漆古”。如果你在手上玩很长时间,钱的表面会像一面镜子一样明亮,俗称“传世”。但这种古铜币也有电化学腐蚀,所以是“哑音”。如果古铜币在干燥的环境中(在大气层或土壤中)很长时间,它们也会产生氧化铜和氧化的亚金星,这是深黑色,俗称“黑漆古”。一些童倩先生形成了红色和绿色的锈迹,然后在干燥的环境中形成了氧化铜和氧化的亚金星,被称为“黑色漆古”的金钱,红色和绿色锈为“淤浆涂层”。

242dd42a2834349bbd1d5e884e761fc837d3bec2.jpeg?token=56cb17227cef56f8a3e3fa9819216c59&s=E6F4576AC46C815D0FC5B0080300D093

附件:青铜腐蚀专用条款,胜坑:出土于各种土壤中的古铜币,锈蚀明显,保存完好,称为胜坑。“表面氧化严重”是片面的、不准确的,所以铜币应该改为“明显锈蚀”。因为它不仅表面有腐蚀,内部也有晶间腐蚀。舒坑:出土多年,但仍有些锈迹的古铜币。又称“老生坑”。古铜币保存在大气中,生锈了,经常玩,表面黑亮的。古代黑漆:铜币存放在干燥的环境中。它们表面是黑色的。古汞:古铜币含锡量高,在中性土壤中形成可见的“水银光”,即表面有银白色锈层。有些书只说表面上的氧化银层是单面的和不准确的。浆状镀膜:古铜币在水或干燥的环境下都有多种颜色的生锈,即红、黄、绿锈色的“黑漆古”铜币。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9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0-7-29 13:51:28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青天大师 于 2020-7-29 13:58 编辑

wwjd201402wwjd20140205-1-l.jpg
wwjd201402wwjd20140205-2-l.jpg
wwjd201402wwjd20140205-3-l.jpg
古钱的坑口指的是钱币的出土区位,相同的钱币出土区域不同,其受到自然氧化锈蚀的程度也有所不同,锈色、包浆会有很大的区别。这些看似表面的区别,却给古钱鉴定带来不小的阻碍。由于人们对各地域间坑口的认同度时常无法达成共识,便出现一些北方藏家见惯生坑出土的古钱,见到南方水坑的古钱几乎千年不锈,因此将其误鉴为仿品。而部分南方藏家,见惯了南方酸性土质所出土古钱的锈色斑驳,面对北方坑口的薄锈时,而感到鉴定无从下手。甚至连一些知名鉴定家,也因为对坑口认识的问题,对古钱真伪产生误判,引发争议。因此引发了笔者对古钱坑口与鉴定的思考与探索的兴趣,并通过对古钱的铜质、土壤、气候等影响古钱锈蚀形成的几个因素进行分析,以辅助古钱的鉴定。
锈色和包浆是古钱坑口判断的主要依据。铜锈是铜在氧气、水分、土壤等外部环境的作用下生成的碱式碳酸铜。古钱在地下埋藏了数千年,表面都会生成色泽不同、厚薄不一的铜锈。对铜锈产生影响的主要有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两个部分。
一、内在因素
铜锈生成的内在因素,主要是指其固有的材质。在中国历代古钱中,青铜、黄铜、白铜、红铜都曾作为铸造货币的材料。不同种类的铜其成分配比也有所不同,明代宋应星《天工开物·铜》便有记载:“凡铜供世用,出山与出炉,止有赤铜。以炉甘石或倭铅参和,转色为黄铜;以砒霜等药制炼为白铜;矾、硝等药制炼为青铜;广锡参和为响铜;倭铅和写(泻)为铸铜。”红铜是由铜矿石冶炼来的纯铜,青铜是由红铜加入铅锡合金炼成,黄铜是由红铜加入炉甘石和铅炼成,白铜由红铜加入镍炼成。再往下细分还可按合金比例的多少进行区分,如青铜之中又可分出锡青铜(含锡20%至30%)和铅青铜(含锡2%至10%,含铅9%至60%)。白铜中又可分出铁白铜(含镍、钻、锰)和锌白铜(含镍、钴、锌)等。明代以前货币铸造以青铜为主,自明代中期黄铜逐渐开始广泛用于铸币。铜的合金比例不同,在同等保存环境下其质地受到氧化程度也会有所不同。例如,青铜质地坚硬,但较为脆,容易缺损、折断。战国时期燕国的部分刀布币,出土时容易腐蚀起灰皮,是由于币材的青铜中铅含量较高,属于铅青铜。汉代五铢及王莽时期货币出土时在铜锈下面常常会有一层略泛白亮的包浆,俗称“水银古”,便是由于币材采用锡青铜而产生的“泛锡”现象。出土的北宋靖康钱,常被腐蚀得凹凸不平,甚至布满蛀孔,这便是由于其钱体铜质杂质较多,内部结构容易被腐蚀破坏的缘故。诸如盛唐“开元通宝”和明初“洪武通宝”则大多铜质坚密,声音清脆,这便体现出其币材质量好、纯度高。相比青铜,黄铜质地较软,柔韧性好,易变形,不易脆裂,但在水坑中受腐蚀的影响要高于青铜。因此,判断一枚钱的坑口及真伪应从同时期、同类钱中进行横向对比,才具有准确的参考意义。
二、外在因素
外在因素,指的是古钱受氧气、水分、土壤等外部环境影响的程度。按坑口的自然环境划分,主要分为生坑、水坑两大类。
1.生坑
生坑,指的是埋于土壤中的古钱,受土中酸碱性及水分、气候的影响,产生不同的锈蚀反应。通常我们按土壤的酸碱性将土壤分为三类:酸性土壤、碱性土壤和中性土壤。酸陛土壤(PH值<7)中产生的铜锈主要呈绿色和蓝色,锈色由浅至深逐渐变化。由于锈蚀的厚度及化学成分不同,导致同一枚钱上会出现多种锈色。锈蚀严重的还会产生电化学腐蚀,将钱体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分腐蚀掉,形成蛀孔、掉皮等现象,铜锈易蚀入钱体内部,使钱体内部受到氧化,质量变轻,声音喑哑。碱性土壤(PH值>7),若古钱埋藏于碱性土壤中与还原类物质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氧化亚铜。生成锈色多呈大红色或深红色,俗称朱砂锈、枣皮红。由于钱币在流通过程中已形成一层碱式硫酸铜,在碱性土壤中生成氧化亚铜。因此,在碱性土壤出土的古钱中,多先生成一层绿锈,后生成红锈。许多新仿钱币,作伪者往往忽略此细节,将绿锈做于红锈之上,稍加留意便可鉴别。中性土壤(PH值7)性状稳定,古钱埋藏于其中不容易生锈,因此出土的货币保存完好。倘若含锡量较高的青铜货币埋藏于中性土壤中,铜质中的锡成份易由内向外析出,产生二氧化锡(sno2),表面形成银灰色的皮壳,俗称“水银古”。
全国各地区的土壤酸碱性分布各不相同,结合气候、雨水等因素影响,我们又将生坑钱分为南坑和北坑两大类。南方土壤主要呈酸性,主要有褐土、棕壤、娄土、灰褐土等,南方地区雨水充足,气候较潮湿,因此出土的古钱,铜锈较重,锈色鲜艳,常出现蓝、绿、红混合的五彩锈。锈层堆积较厚,犹如油画颜料一般,尤其以江浙地区较为典型。酸性土壤容易对钱体铜质产生严重的腐蚀,锈蚀沁入钱体内部,导致钱体内部结构被腐蚀破坏,导致钱币质量变轻,质地疏松,边缘处出现锈蚀脱皮的缺口,严重的还会腐蚀出大小深浅不一的蛀坑。也有部分酸性土壤与钱币表面生成碱式硫酸铜,并形成稳定的保护膜层,这类出土钱币尽管铜锈堆积较厚,但铜质内部未受到严重锈蚀,铜性保存相对较好。北方大部分地区土壤呈碱性,加上气候干燥,雨水少,土壤对钱币的腐蚀性较小,许多出土钱币仅在表面形成薄薄的一层锈层,犹如薄纱状覆盖,许多钱币埋藏千年,出土时未经清理仍然保留钱币原有的铜光。铜性保存极好,钱体内部受氧化程度小,质量也几乎没发生变化,特别是古人在埋藏时经常会将钱币装入罐、瓮等器皿埋于地下,这样出土的钱币通常保存最为完好,许多几乎呈未流通状态。因此,习惯于南方地区出土钱币的斑驳锈色,对北方出土钱币接触较少的人,便容易因其外表保存过“新”而产生误判。但是也有部分地区特例,如辽宁辽阳的碱土坑出土钱币,对钱体就会产生较明显的腐蚀。另外,诸如内蒙古、甘肃西部、青海柴达木盆地、新疆大部等地区,土壤为荒漠土壤,俗称“沙漠坑”,由于地处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因此出土钱币氧化侵蚀程度较小,仅在钱体表面形成黑色的氧化层包浆和壳状薄锈。
2.生坑钱的辨伪
了解生坑钱的辨伪,主要从锈色包浆入手,由于钱币在埋入泥土前经过几十上百年的流通,表面先形成一层黑色的氧化铜,后埋入地下生成一层碱式碳酸铜覆盖在表面,因此自然生成的铜锈下面都会有一层过渡层,且锈色附着牢固不易脱落。而仿品由于是人为用化学胶水粘附于表面,锈色颜色浮躁,不自然,锈色剥落后里面直接是新铜,无自然氧化的过渡层,铜色火气较重,闻之有新铜火气未退却的铜臭味。也有作伪者将钱币浸泡于酸性化学药品后再埋入土里,几个月或一两年之后再挖出,使伪钱表面生成锈层,做出出土的假象,然而通过化学药品短时间生成的锈色,浮于表面,容易脱落,在沸水中浸泡铜锈便会脱落,远没有真品历经干百年形成的锈色自然坚实,伪品闻之上面残留有刺鼻的化学药品的气味。
3.水坑
水坑,指的是从江河里捞出或从含有丰富地下水的土壤里出土的文物,是钱币乃至青铜器鉴定中的难点,水坑所出文物在鉴定中争议颇多。由于在水中或被水浸泡的泥沙中空气中的大部分氧气被隔绝,形成天然的保护膜,氧化程度小,腐蚀性也极其微弱,因此文物时常能够保持原有的面貌。许多水中捞出的钱币不但没有一丝铜锈,反而铜光犹存。水坑主要出自南方地区,据笔者调查了解,发现水坑的主要地带如湖南、湖北、南京等都分布于长江流域地区。著名的湖南马王堆汉墓和湖北曾侯乙墓,出土时墓葬内皆被大量地下水浸泡,但发掘出的文物,甚至连纺织品、漆器这些不易保存的文物,出土时依然能够色彩艳丽、品相完整。出土于湖北江陵望山1号墓的越王勾践剑,属青铜材质,在地下埋藏了2000多年依然散发金光,锋利无比,主要原因在于其埋藏于水坑地带,加上贵族墓葬棺椁层层的包裹,密封性强,因此保存完整。这些都是水坑钱币之所以得以保存完好的佐证。2005年在长江流域作业的采砂船也曾在江底沙中捞出大量的古钱,这些出水古钱版式单一,每枚钱币均清晰地看见刚从铸炉取出加工时留下的挫痕,有些还可看到字口缝隙间有铸造时留下的草木灰,应为当时钱监通过水路运输刚铸造好的一批货币时,发生某种意外而落入江中。这批钱币在出水后大量流入收藏市场,由于保存完好,数量庞大,又都是同一版式,一度被不明其出处的人误认为仿品,这也导致其上市面后价位极低。水坑钱呈现的包浆也是有其规律性区别的:如果水域水底是淤泥,所出钱币受淤泥长期浸泡便会附着一层黑色的包浆层;若水底是沙砾,则水底钱币受到水流沙砾的冲刷,表面被磨损呈现金色的铜光,俗称“泛金”;由于部分江河的水质呈酸性或弱酸性,因此一些水坑古钱铜质偏红,严重的会表面形成深红色的包浆,时常会让人误以为是红铜铸造,甚至有人将铜色发红误认为是新铸仿品上的“火气”。由于水坑的钱币,从视觉上感觉较“新”,许多历史可能留下的痕迹信息也无从人手判断,加上没有生坑钱的艳丽古朴的锈色,因此受市场认同度及市场价格较生坑要低。
4.水坑钱的辨伪
相比生坑钱,水坑钱没有厚重的锈色和包浆,缺少了重要的参考依据,因此想辨别水坑钱的真伪,就得从文字、形制、铸造工艺和神韵上人手。首先得对各朝代钱币的形制和文字有所了解,和对图录上的钱币拓片的文字风格有个全面的认识。水坑钱虽然没有什么铜锈包浆,但经过在水中长时间的浸泡,其铜质中的内部结构也发生变化,因此整体手感偏轻,且铜色经过干百年岁月,铜色沉稳。而仿品因为铸造年代较近,所以铜质结构较为坚实,同样大小的钱币,仿品拿在手上有一种压手感,并带有火气,伴有铜臭味。由于每个时期钱币的铸造加工工艺都有其独特之处,因此熟悉不同时期铸造钱币中的翻铸、修穿、修边等工艺,对水坑钱的辨伪有很大帮助。
三、结语
坑口对钱币鉴定的影响,虽说只是在外表,但却是鉴定的重要切入点,无论是南坑还是北坑,生坑还是水坑,要想做到准确判断,就必须从科学的角度,以实物为基础,多看、多对比、多分析。避免仅凭“经验主义”来鉴定判断,方能找到更为有效准确的鉴定方法和诀窍。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9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13:41:03 | 显示全部楼层
古钱币上奇妙的包浆锈色
古钱币因锈色丰富多彩而备受玩家喜爱,甚至有人为收集齐红、绿、蓝三色的新莽货布、北宋大观折十等锈色的古币而不遗余力、四处寻觅。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1_th.jpeg
古币上为什么有这么多种锈色?铜钱颜色不是金黄铜色的吗?怎么会有红色结晶,蓝色,绿色,黑色等各种锈色?更有一些钱币集红绿蓝三色一起或者四色,五色集齐一枚钱币一身?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2.jpeg
一般情况下,谈论古钱币锈色经常会听到以下几条术语:
1.生坑:在各类型土壤中出土的古铜钱,锈蚀明显并保存完好称为生坑。只说“表面氧化严重”是片面和不确切的,应改为铜钱“锈蚀明显”。因其不仅表面有锈蚀,而且内部也有晶间腐蚀等存在。
2.熟坑:出土多年但依旧保留部分锈迹的古铜钱。又称为“老生坑”。
3.传世古:存放在大气中锈蚀的古铜钱,又经常期把玩,表面黑又光亮。
4.黑漆古:存放在干燥环境中的古铜钱,未经把玩,表面呈黑色。
5.水银古:古铜钱含锡量高并在中性土壤中形成可见的“水银光”,即表面有银白色的锈层。有些书上只说表面银白色的氧化层,是片面和不确切的。
6.包浆:古铜钱在水中或干燥环境中锈蚀后呈多种颜色,即为红、黄、绿锈的“黑漆古”钱。
古铜钱长期存于酸性土壤、碱性土壤、中性土壤、水、大气及石灰物质中,所形成的锈各不相同。
一、孔雀色、蓝色、绿色锈——古铜钱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逐渐进变化),并产生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呈淡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Cu2(OH)2SO4】呈橄榄绿色,并在钱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3.jpeg
碱式碳酸铜结晶
由于锈蚀的厚度不同,锈的化学成份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会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兰绿等。这类锈蚀往往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同时还会产生电化学腐蚀。故钱面会呈斑状、槽状及坑眼,又因有晶间腐蚀和选择腐蚀,铜钱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份腐蚀掉,而使铜钱的比重减小就变轻了,并产生微细的小针眼,使钱声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俗称“入骨锈”。
二、朱砂锈——古铜钱埋在碱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一般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就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PH7-10),与还原类物质如有机物糖类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O4】呈大红色。故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4.jpeg
氧化亚铜
埋在土中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故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古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是红锈盖绿锈。在沙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5.jpeg
三、水银光——古铜钱长期存放在中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会生锈。但有些古铜钱的含锡量偏高,若锡在15-32%时,从“铜一锡系状态图”分析,形成a固溶晶体和共析体。而其中的相(Cu3Sn)及SN,因锡析出到钱表面形成所谓“水银光”,又称“水银浸”。同时锡青铜还会有“逆偏析”趋向,即锡由内外析出,使铜钱表面呈“白斑’又称之为“锡汗”。当含锡量在10-30%时,还会产生二氧化锡【SnO2】呈银灰色。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6.jpeg
矿物锡石
这些现象也会同时产生,或分别产生,都会使铜钱表面形成“水银光”。因中性土壤极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成为酸性或碱性土壤,故有些古铜钱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光”。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7.jpeg
四、水坑—— 古铜钱长期浸在水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青铜质铜钱长期浸埋在较清洁的江、河水中,腐蚀极微弱,一般小于0.0025毫米/年,黄铜钱略快些。若古铜钱久浸埋在有污染的水田中或含硫酸铁【Fe2(SO₄)₃】的矿水中,则会使铜钱严重腐蚀,生成氧化亚铜和硫化亚铜【Cu2S】,一呈红色,一呈黑色,并均匀分布,使钱表面形成如薄壳状的灰色锈蚀(颜色由海灰--银灰--淡灰--中灰--深灰渐变)。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8.jpeg
水坑崇宁通宝
五、黑漆古——古铜钱长期存放在大气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紫铜、青铜、黄铜钱在大气中都很稳定,一般小于0.00015毫米/年,在铜钱表面会生成一层极稳定的保护薄膜,主要是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还会产生氧化铜【CuO】呈黑色,硫化亚铜呈黑色,及氧化亚锡【SnO】呈棕黑色。年代越久则锈层加厚颜色也变深,俗称为“黑漆古”。若长期在手中把玩则会使钱表面光亮如镜,俗称“传世古”。但在这类古铜钱中也产生电化学腐蚀,故是“哑声“。若古铜钱长期在干燥的环境中(大气中或土中),也会产生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呈深黑色,俗称“黑漆古”。有些铜钱先生成红绿锈后,又在干燥环境中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锡,一般称这种有红绿锈的“黑漆古”钱为“包浆”。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9.jpeg
黑漆古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10.jpeg
传世包浆
六、石灰锈——古铜钱长期存放在石灰物资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石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氢氧化钙 【Ca(OH)2】。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钱埋于含石灰物质的地下,二者相互腐蚀、附作,产生了石灰锈、奶油锈。一般石灰锈多见于大量的明代出土钱币,例如:崇祯,大顺背户、泰昌通宝、天启通宝等。从南北方出土明钱,均有此类现象分析,原因除与出土地有关外,更多的原因可能与钱体的成分有关。
mp13843628_1430873782439_11.jpeg
一般古钱币出现的包浆锈色基本上就是以上几种。此篇文为基本科普知识,旨在帮助新手了解学习,故采用简单易懂的理论数据。期待能对各位泉友有所帮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9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13:52:02 | 显示全部楼层
一篇文章让你搞懂古钱币的铜锈和包浆!

50ns00009619qs1r45o4.jpg
在古玩和收藏界,常常听到人们说到一词“包浆”。那这个包浆究竟是什么东西呢?包浆一词是指年代久远的器物上,会有一层氧化层。不同材质的器物,生成包浆的时间不同,包浆形成的状态也不同,比如玉器的质地坚硬细腻,形成包浆的时间很长;瓷器的包浆不明显,几百年的瓷器,如果保存状态很好,可能还像新的一样。

古钱币的包浆是鉴定真假和年代的重要依据之一。古钱币鉴定出手156378-47680古代的生坑铜钱在出土时,表面会带有各种锈色,近几百年的明、清铜钱入土品较少,更多是传世品,所以会带包浆。在传世的铜钱中,因保存条件不同,其包浆的颜色不同。
一般铜钱的包浆都是薄厚不均匀的,在字口内和穿口内侧的包浆较厚,颜色也较重。因为日常使用或是收藏者把玩,都不易接触到,所以颜色的包浆颜色红寺湖处于原来的状态。而外郭和字表面的包浆则因流通或把玩,而颜色略显浅淡,这就是传世真品包浆的自然构成状态。
赝品为了以假乱真,也会做出包浆,但人为做出的包浆于自然形成的总会有差别,伪造的包浆多数是药水浸泡而成,在钱体的各个部位,包浆都是一个颜色,不分层次,而且包浆干涩不润泽。赝品钱的包浆是不分铜质、也没有红斑和锈色做衬托的千遍一律。
对于古钱币中包浆的鉴定,还要综合其年代、铜质、埋藏地域等诸多因素,包浆一定要和铜质颜色、锈色混合在一起才称为包浆。原则上市年代越久远,包浆越厚重,颜色越深。

包浆锈色的四个重要的组成部分
第一部分:材质的颜色。古钱币的金属质地颜色不同。青铜、红铜、黄铜、白铜、合金,颜色是不一样的。这可以叫做底色,基础颜色,这些可以在磨损的部位看得很清楚。金银铜铁铅铸造的钱币,当然也就有各有不同的基色。
第二部分:包浆的颜色。当然,黑漆古是铜质古钱包浆的主流。严格的说,所有的包浆都是黑色,但是包浆有厚、有薄。这是包浆和材质混合呈现的颜色,就显现出包浆也有金色、水银色、黑色、灰色、银白色、猪肝色、咖啡色等等。这是包浆较薄在和材质混合呈现的颜色,包浆厚重了,无论何种材质,都应当是黑色。不同的材质,在不同的地质条件下,产生的包浆也有不同。
第三部分:锈蚀的颜色。大量的是绿色,再其次是孔雀蓝。还有,古钱币的锈色是赤橙黄绿青蓝紫都有,还有朱砂锈。某种为主色,还有各种色彩的综合。很复杂。但是造假的以绿色和孔雀蓝为多。
第四部分:泥垢的颜色。很多古钱币,在不同的土壤地带,在不同的埋藏环境,都带有泥垢,这些泥垢常常和锈蚀混合在一起。也成为钱币颜色的一部分。

这四个部分的颜色,是混合在一起的。有的比较单纯,主色突出。例如黑漆古钱币。有的比较混杂,一枚钱币上有多种包浆和锈迹。我们很多人都简单的清理钱币,就是为了留住钱币出土的原始痕迹。有的时候,确认为真的钱币,清理干净些也没有太大的关系。锈蚀,是要继续腐蚀钱币的。
包浆锈色的基本成因是什么?或者说,主要的因素是什么?
第一、钱币的锈色成因的基础是古钱币的材质。古钱币的金属成分不同,产生不同浆色、锈色。例如金质钱币,几乎不上锈,包浆是金黄色。而合金,含金量不纯的钱币,锈色很轻,包浆是金红色。精炼的黄铜,就很耐腐蚀。含铅和锡比较多的钱币,成分流失,钱币表面就有麻坑。银质钱币,时间长了也有黑色的包浆,但是比较沉着。铁钱也形成黑漆古包浆,但是基本色调是铁锈红。由于铁钱易于生锈,所以一般表面都不平整。
第二、产生锈色不同的主因是钱币埋藏的地质环境。南坑、北坑,一般指的是南方水多,土壤潮湿;北方干旱,水少,土壤干燥。当然,北方靠近江河湖泊的地带也有水坑,南方干燥的山坡也有旱坑,不一而足。

第三、土壤的颜色。中国地理中的土壤颜色五色土,大家都知道。红壤、黑壤、黄壤、白壤、还有沙土地埋藏的钱币当然锈色不一样。土壤的颜色也是含有化学成分的,会逐渐的侵入钱币的表面锈蚀中。
第四、钱币库、坑的环境。战乱、抢劫,很多古代钱币是金银铜铁铅各种钱币混放在一起的。这些钱币产生的锈色各有不同,但是,有大量铅钱的存放,其他钱币沾染铅的情况非常多。我们很多钱币表面有一层铅,就是这样的缘故。
总而言之,辨别古代钱币,单一锈色肯定假钱要多。复杂的综合颜色当然是很难仿造的。当代制造的假钱造不出包浆,只能造点腐蚀的黑色。有了这些基本常识,我们就会在古钱的辨别上不断积累经验。这门课程总是要练上几年吧?
下面带大家一起探究一下古钱币的不通包浆和锈迹及其形成的原因:
常见的包浆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1)传世古:存放在大气中锈蚀的古铜钱,又经常期把玩,表面黑又光亮。
(2)黑漆古:存放在干燥环境中的古铜钱,未经把玩,表面呈黑色。

(3)水银古:古铜钱含锡量高并在中性土壤中形成可见的“水银光”,即表面有银白色的锈层。有些书上只说表面银白色的氧化层,是片面和不确切的。
常见的锈迹大概分为以下几种:

50nq0003psnsp874r6n4.jpg
绿锈元丰通宝

53r3000045pnns310s01.jpg
绿锈崇宁重宝
1.孔雀色、蓝色、绿色锈——古铜钱埋在酸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埋在酸性(PH4-7)土壤中的锈蚀颜色一般呈绿色(颜色由苹果绿--淡绿--中绿--深绿--橄榄绿逐渐进变化),并产生碱式碳酸铜【Cu2(OH)2CO3】呈淡绿色,有时还会产生碱式硫酸铜【Cu2(OH)2SO4】呈橄榄绿色,并在钱表面形成稳定的保护膜。

由于锈蚀的厚度不同,锈的化学成分不同,含量多少也不同,因此便会形成各种深浅不同的绿色。俗称松绿、瓜皮绿、纯绿、绿漆古、靛兰绿等。这类锈蚀往往是全面腐蚀和局部腐蚀的综合产物,同时还会产生电化学腐蚀。故钱面会呈斑状、槽状及坑眼,又因有晶间腐蚀和选择腐蚀,铜钱内部的锡、铅等易腐部分腐蚀掉,而使铜钱的比重减小就变轻了,并产生微细的小针眼,使钱声变哑,绿锈从孔中产生,俗称“入骨锈”。

50ns0000961n8oq0orq4.jpg
红锈咸丰重宝
2.朱砂锈——古铜钱埋在碱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一般在民间使用流通数十年甚至数百年之久,就会锈蚀产生碱式硫酸铜,后又埋在碱性土壤中(PH7-10),与还原类物质如有机物糖类发生化学反应而生成氧化亚铜【Cu2O】呈深红色,还会生成铅丹【Pb3O4】呈大红色。故称朱砂锈、鸡血斑、枣皮红、黄斑等。同时还保留部分碱式硫酸铜,部分绿锈,所以古铜钱呈红绿锈。

同时也会产生局部腐蚀及电化学腐蚀,所形成的微小针眼中也有红绿锈产生,故称入骨锈。由上述可知古铜钱必须先产生绿锈后才会还原而生成红锈,是红锈盖绿锈。在沙中则形成“干沙锈”,即绿中有沙并有黄、红斑。

50nr0000p38n13rr7p69.jpg
水银锈钱币
3.水银光——古铜钱长期存放在中性土壤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古铜钱长期埋在中性土壤中(PH7)一般不会生锈。但有些古铜钱的含锡量偏高,若锡在15-32%时,从“铜一锡系状态图”分析,形成a固溶晶体和共析体。而其中的相(Cu3Sn)及SN,因锡析出到钱表面形成所谓“水银光”,又称“水银浸”。同时锡青铜还会有“逆偏析”趋向,即锡由内外析出,使铜钱表面呈“白斑’又称之为“锡汗”。当含锡量在10-30%时,还会产生二氧化锡【SnO2】呈银灰色。
这些现象也会同时产生,或分别产生,都会使铜钱表面形成“水银光”。因中性土壤极不稳定,很容易改变成为酸性或碱性土壤,故有些古铜钱先形成少量的红绿锈后再产生“水银光”。

53r3000045ppq30p4p8r.jpg
黑漆古天启通宝背十

50nq0003pso1o142o80p.jpg
黑漆古祺祥重宝
4.黑漆古——古铜钱长期存放在大气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紫铜、青铜、黄铜钱在大气中都很稳定,一般小于0.00015毫米/年,在铜钱表面会生成一层极稳定的保护薄膜,主要是碱式硫酸铜呈橄榄绿色,还会产生氧化铜【CuO】呈黑色,硫化亚铜呈黑色,及氧化亚锡【SnO】呈棕黑色。
年代越久则锈层加厚颜色也变深,俗称为“黑漆古”。若长期在手中把玩则会使钱表面光亮如镜,俗称“传世古”。但在这类古铜钱中也产生电化学腐蚀,故是“哑声“。若古铜钱长期在干燥的环境中(大气中或土中),也会产生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呈深黑色,俗称“黑漆古”。有些铜钱先生成红绿锈后,又在干燥环境中生成氧化铜和氧化亚金星,一般称这种有红绿锈的“黑漆古”钱为“包浆”。

50nq0003q46031p9po47.jpg
石灰锈洪武通宝
5.石灰锈——古铜钱长期存放在石灰物资中的锈蚀机理分析:
石灰主要成分为碳酸钙【CaCO3】、氢氧化钙【Ca(OH)2】。
石灰石主要成分是碳酸钙【CaCO3】。
钱埋于含石灰物质的地下,二者相互腐蚀、附作,产生了石灰锈、奶油锈。一般石灰锈多见于大量的明代出土钱币,例如:崇祯,大顺背户、泰昌通宝、天启通宝等。从南北方出土明钱,均有此类现象分析,原因除与出土地有关外,更多的原因可能与钱体的成分有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2

主题

29

帖子

171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71
 楼主| 发表于 2020-7-30 14:07:54 | 显示全部楼层
生坑绿锈并不是判定古钱币真伪的唯一标准


古钱币由于长期处于不同的自然环境,成就了多样的锈色包浆。现在有些泉友只认生坑绿锈为真,尤其是见到珍稀品种,不见生绿顿疑为假,其实这是误区,也使不少好钱失之交臂,误人误己。
文物做假很正常,现实中有的假钱绿锈满满,有的真品反而不见绿锈,且不说锈的对不对,就说钱币文字的风格特色、铜质与重量、钱币本身的磨损等等,一句话就是真品的神韵,根本不是造假者所能复原的。钱币的真伪也无法用简单的生坑绿锈来评判。本人愚见:收藏要多对比,要实事求是,心态平和,才能其乐无穷。


4860001873941q90q73.jpg

3r6000n530r280r6s4q.jpg
靖康通宝小平钱,同版同模不同锈。不是生坑与熟坑的简单之分,两钱相比就算出土时间长了也不应一点绿锈的踪迹全无,只能是保存环境不同,造成了锈色的不同。

4850001psp900nq645n.jpg
圣宋元宝折二与宣和通宝折二,几百年的岁月,并未生绿锈,而是黄锈红斑。


4860001873n1581p643.jpg
太平通宝小平钱两枚,都生了红锈,但由于保存环境不同,红锈的性质也不同。
绿锈对于古钱的作用也不同。
同样一坑所出古钱币,红斑绿锈也不同。
绿锈开门,没有绿锈也开门。
俗称熟坑,当年有绿锈。
俗称熟坑,当年有绿锈。以上两枚可见,熟坑的包浆也不同。
俗称黑漆古,一种黑包浆,越擦越亮,如同抹了油。
黄包浆。苍桑岁月也不生绿锈。
经常把玩,表面磨成了黄亮本色。不易接处的地方还显岁月所留黑包浆。

4840001pq41p0240ss5.jpg

铁钱锈色也不同,不生黄锈的铁钱也有真品。铁钱生黄锈,黄锈也不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5-1-15 21:50 , Processed in 0.069817 second(s), 3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