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199|回复: 1

贾岛诗作的方音标志与《平水韵》中的十三元

[复制链接]

89

主题

140

帖子

20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83
 楼主| 发表于 2020-12-23 15:09:4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义然 于 2020-12-24 14:34 编辑

贾岛诗作的方音标志
与《平水韵》中的十三元
王义然

一、从《题李凝幽居》谈起
在繁星灿烂的唐代诗人中,贾岛也算得上是独具特色的一颗。其主要写作特点是字斟句酌,追求用字精巧准确。自谓“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说的就是这种创作理念。其名篇《题李凝幽居》就是体现这种创作理念的代表作。《题李凝幽居》全文如下:
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
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
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
这首诗成为名篇,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有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开始贾岛诗作的原句是“僧推月下门”,后来又考虑改“推”为“敲”更好。而正当他骑在驴背上一面斟酌用“推”好还是用“敲”好,一面比比划划做着推门和敲门的动作陷入沉思之时,不经意混入韩愈的仪仗队,并由此与文学大家韩愈结为诗友。这段故事传为佳话,“推敲”一词应运而生,“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成为脍炙人口的名句,这首诗也便成了唐诗中的上品。
二、贾岛诗作方音标志 的实质
从整体上看,《题李凝幽居》是一首标准五律。全篇用字考究,对仗工整。尤其是名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仄仄平平仄”对“平平仄仄平”属于字字对仗,符合对偶句的最高要求。
然而,若用现代普通话语音标准去衡量,从汉语诗歌讲究押韵的角度看,这首诗似乎存在严重问题。全诗四个韵脚“原、门、根、言”,其中“原、言”属an韵,“门、根”属en韵,它们怎么能同作韵脚呢?难道贾岛在押韵问题上就不讲用字精确了吗?
笔者认为,这是贾岛按照自己的方言语音作诗所致,是方音取韵的必然结果。笔者反复强调,在普通话出现之前,在汉语文化发展史上,有过统一文字的壮举,但绝无统一语音的记录。多种方言语音共时并存,是汉语语音存在和发展的基本状态。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中,人们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作诗寻求押韵,只能遵循各自的方言语音。
根据这一分析可以初断,贾岛在这首诗中表现出来的方音特征就是把“门”读若“蛮”,把“根”读若“甘”。这种方音特征的一般表现形式就是把现代普通话语音中的韵母en视同为韵母an。笔者把这种方音特征称之为en—an混读特征。en—an混读,把en韵视同为an韵,这就是贾岛诗作方音标志的本质。
三、贾岛诗作方音标志的自身统一性
en—an混读方音特征,在贾岛的诗作中表现出高度的自身统一性。这里列示包含这一特征的其他七篇五律,以展其方音风采。


1、送僧
出家从丱岁,解论造玄
不惜挥谈柄,谁能听至
中时山果熟,后夏竹阴
此去逢何日,峨嵋晓复
2、送乌行中石淙别业
寒水长绳汲,丁泠数滴
草通石淙脉,砚带海潮
岳色何曾远,蝉声尚未
劳思当此夕,苗稼在西


3、题竹谷上人院
禅庭高鸟道,回望极川
樵径连峰顶,石泉通竹
木深犹积雪,山浅未闻
欲别尘中苦,愿师贻一
4、寄刘侍御
衣多苔藓痕,犹拟更趋
自夏虽无病,经秋不过
积泉留岱鸟,叠岫隔巴
琴月西斋集,如今岂复


5、马戴居华山因寄
玉女洗头盆,孤高不可
瀑流莲岳顶,河注华山
绝雀林藏鹘,无人境有
秋蟾才过雨,石上古松
6、送崔峤游潇湘
功烈尚书孙,琢磨风雅
渡河山凿处,陟岘汉滩
梦想吟天目,宵同话石
枫林叶欲下,极浦月清


7、题张博士新居
青枫何不种,林在洞庭
应为三湘远,难移万里
斗牛初过伏,菡萏欲香
旧即湖山隐,新庐葺此


《题李凝幽居》与此处七首五律都是贾岛的作品。很显然,按照普通话语音标准,作品中笔者用红、黑两种颜色标出的韵脚字,其韵类归属有明显不同。其中,黑体字“门、根、昏、痕、暾、村”等字都属en韵字,而红色字“园、言、繁、翻、原、猿、喧”等字都属an韵字。在这些诗篇中,en韵与an韵被作者视为同韵。这足以证明,作者所处的方言语音环境就是读“门”如“蛮”, 读“根”如“干”,读“昏”如“欢”,读“村”如“窜”等等。八首诗用韵情况的高度一致性,说明作者长期受到这种家乡方言土语的影响,已经形成了根深蒂固的语音习惯。
四、en—an混读特征分布广泛、历史悠久
此处列示的八篇例文,虽然作者处于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但作品中都存在en韵字与an韵字同作韵脚的问题,与贾岛诗作有共同的方音标志。
1、《乐章天命篇》(节选)
盈虚自然运,时变固多
东征陵海表,万里枭贼
受遗齐七政,曹爽又滔
群凶受诛殛,百保咸来
黄华应福始,王凌为祸
2、《陆云·陆常侍诔》(节选)。晋陆云
江河慕海,丘陵乐
于惟君德,齐圣广
群彦景附,渐化濯
3、玄武门侍宴(一作侍宴北门)(节选)唐 杜正伦
参差歌管飏,容裔羽旗
玉池流若醴,云阁聚非
湛露唏尧日,熏风入舜
大德侔玄造,微物荷陶
谬陪瑶水宴,仍厕柏梁
阚名徒上月,邹辩讵谈
4、山园小梅 宋 林逋
众芳摇落独暄,占尽风情向小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
5、送吴思道道人归吴兴二绝  宋  苏辙
一去吴兴十五年,东归父老几人
惠山唯有钱夫子,一寸闲田晓日
遨游海上冀逢人,宴坐山中长闭
去住只今谁定是,相逢一笑各无
6、澄迈驿通潮阁(二首选一)宋 苏轼
余生欲老南海,帝遣巫阳召我
杳杳天低鹊没处,青山一发是中
7、忆山送友人五言七十八韵(节选)宋苏洵
长江浑浑流,触啮不可
苟非峡山壮,浩浩无隅
恐是造物意,特使险且
江山两相值,后世无水
水行月余日,泊舟事征
烂漫走尘土,耳嚣目眵
中路逢汉水,乱流爱清
道逢尘土客,洗濯无瑕
振鞭入京师,累岁不得
悠悠故乡念,中夜成惨
《五噫》不复留,驰车走镮
自是识嵩岳,荡荡容貌
不入众山列,体如镇中
几日至华下,秀色碧照
8、泰伯墓清 顾景文(无锡人)
皇山断矗丰碑卧,再拜重寻古棘
岂有衣冠藏冥漠,尚余弓剑禅乾
天空祀庙蛟龙入,岁晚郊原雨露
陵寝只今俱寂寞,一杯谁并让王
与贾岛诗作一样,在此处的八篇例文中,黑体字“臻、真、甄、魂、樽、存、坤”等en韵字与红色字“艰、渊、天、先、烟、篇、边、坚”等an韵字同作韵脚,一起押韵。这说明例文作者虽然来自不同朝代、不同地区,但其方言语音习惯与贾岛诗作的方音标志是一样的。其所处方言语音环境的特点就是把“魂”读若“环”,把“尊、樽”读若“钻”,把“臻、真、甄”等字读若“沾”等等。
从地域分布状况考察,《乐章天命篇》的内容是为魏王歌功颂德的,可断定此文产生于魏都洛阳方言环境。贾岛与杜正伦,均属今河北省人,当操河北口音。陆云是三国吴军都督陆逊的孙子;林逋长期隐居杭州;顾景文属今无锡人。所以,三位作者所处语音环境当属吴方言覆盖范围。三苏是四川眉州人士,当属四川眉州方言覆盖范围。由此可知,en—an混读方音特征的地域分布横跨南北,范围广大。
从例文所涉年代看,自汉、晋、唐、宋直至清朝。这种状况证明en—an混读方音特征,一直伴随着汉语文化的传承而存在。可谓纵贯古今,历史悠久。
五、形声字字形结构中的en—an混读特征
由于历史上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不仅人们作诗选择韵脚只能按照各自的方言语音,人们制造形声字选择表音声旁,同样也只能按照各自的方言语音。事实上,任何一个形声字,都是在某一特定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而在更广大范围内被使用,都可能携带某种方言语音信息。现在,我们有了普通话这个语音标准,把这类形声字及其声旁字的读音与普通话读音相比较,就可以把这种方言语音特征过滤出来。循着这一思路,笔者从大量形声字中归纳出四十五个方音序列。下面就是与贾岛诗作方音标志相一致的序列,即en—an混读序列。
欣 因 寅 粦 巽 旬 分 春 夋 真 艮 今 金
掀 烟 演 憐 選 绚 扮 踳 酸 颠 艰 黔 淦


以上序列,下一行的字都属于形声字,上一行的字都属于与之相对应的声旁字;按照读音,下一行的形声字“掀、烟、演、憐、選”等都属于an韵字,上一行与之对应的声旁字“欣、因、寅、粦、巽”等都属于en韵字。之所以会存在这样的对应关系,是因为造字者所处的方言语音环境就是读“欣”如“掀”,读“因”如“烟”,读“寅”如“演”,读“粦”如“憐”,读“巽”如“選”等等。

序列中的第一个字对,上面是声旁字“欣”,下面是形声字“掀”。证明这个“掀”字是在读“欣”如“掀”、en—an混读的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的。序列中的所有字对都具备这一特点,所以,这些形声字都是在同样的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的。
这一序列的存在,进一步证明,贾岛诗作的标志特征即en—an混读特征早在国人开始制造、使用形声字的时候便已存在。反言之,这一方音特征在大量形声字的字形结构中留下了永存的踪迹。
贾岛诗作的方音标志与形声字方音序列的一致性再次证明,在古代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的情况下,人们不仅必然会按照各自的方言语音作诗寻求押韵,而且必然会按照各自的方言语音选择声旁制造形声字,二者都是必然的唯一选择。
六、《康熙字典》中的en—an混读特征
在《康熙字典》上,有诸多en—an混读方音特征历史存在的确切例证。首先,在字典正文前面的《明显四声等韵图》上,就有很典型的例子。笔者在解读这个等韵图时发现,在本应只含有en韵字的根摄章,却掺杂着本属an韵字的“年、天、颠”三字(见文末图片)。韵图的这种编排,是作者en—an混读方音习惯的必然反映。
此类例证,在字典正文注音实践中更是比比皆是。这里仅举以下五例:
1、在“因”字注文中有:“因《唐韵》于真切,《集韵》《韵会》《正韵》伊真切,竝音姻。”又有:“又叶乌前切,音烟。”
2、在“人”字注文中有:“《唐韵》如邻切,《集韵》《韵会》《正韵》而邻切,竝音仁。”又有:“又《韵补》叶如延切,音然。”
3、在“亲”字注文中有:“《唐韵》《正韵》七人切,《集韵》《韵会》雌人切。”又有:“又叶苍先切,音千。”   
4、在“根”字注文中有:“《唐韵》《集韵》《韵会》《正韵》竝古痕切,音跟。”又有:“又叶经天切,音坚。”
5、在“甄”字注文中有:“《唐韵》居延切,《集韵》《韵会》稽延切,竝音籈。”又有:“又《广韵》侧邻切,《集韵》《韵会》《正韵》之人切,竝音真。”   
以上“因、人、亲、根、甄”五字,字典都标注了两个读音,且一个属en韵,一个属an韵。按照普通话语音标准,这些字都属en韵字,所以字典把前四个字的en韵标注作为正音排列在前,而把an韵标注作为这些字的又音排列在后。其实,这个又音就是en—an混读方言语音。
值得注意的是,“甄”字的注文中,正音与又音的编排是颠倒的。笔者认为,这种颠倒其实是不恰当的。
字典注文引用《庄季裕·鸡肋篇》一段记载:“甄彻字见独登进士时,林摅为枢密,当唱名读坚音,上以为真音,摅辩不逊,坐贬。”这段文字讲了一个故事。说的是(明正统年间)一位名甄彻、字见独的举子考取进士时,朝廷枢密(机要秘书)是林摅。当林摅宣布录取名单时,把“甄”读为“坚”音,而皇上认为应读“真”音。林摅抗辩不逊,被皇上贬职了。故事从侧面告诉我们,明朝皇上就是把“真”音视为是“甄”字的正音的,所以,字典不应把这位枢密所坚持的“坚”音作为“甄”字的正音。

七、《平水韵》中的十三元
宋金时期,为了科举考试对韵文用韵有一个统一的评判标准,金人在平水(今山西临汾市)出版了一批官版韵书,将《礼部韵略》同用之韵悉数合并,成为106韵。这就是在音韵学界备受关注的《平水韵》。所谓《平水韵》中的十三元,是指《平水韵》平声上卷的第十三个韵部是“元”韵。十三元前面是十一真与十二文,归纳的都是en韵字;后面的十四寒和十五删归纳的都是an韵字;而这个十三元中却既有en韵字又有an韵字。下面便是笔者根据网上《平水韵字表》编辑而成的十三元归韵实况:
门仑元屯们存孙扪论吞囤抡村芫言轩饨坤奔昆昏炖垠狲盆荪冤原埙恩根烦袁赶鸳圈豚阍馄敦温湓番萱飧鼋暄源煊猿跟锟骞髡蜿辕幡樊蕃暾樽燔璠鲲礅翻藩蹯
上面字表中的黑体字都属en韵字,红色字都属an韵字。观察字表可见,本文所举十六篇例文的韵脚字,无论是en韵字还是an韵字,均包含其中,从形声字中归纳出来的en—an混读序列的声旁字和形声字也多包含其中。这种情况证明,十三元韵字表中的字就是从产生在en—an混读方言语音环境中的那些诗篇中归纳出来的。故可概言,《平水韵》中的十三元是对en—an混读方音特征历史存在的彰表,是古人按照各自的方言语音作诗寻求押韵的真实写照。
八、正确对待《平水韵》
以现代普通话语音为标准,综观本文所及的《平水韵》平声上卷的五个韵部的归韵情况,可以发现,十一真与十二文两个韵部归纳的都是en韵字,从分类学的角度看,这种分类属于子项相容,是不能容许的。同样,十四寒与十五删归纳的都是an韵字,两个an韵部同时并存,也是不能容许的。相反,十三元中则既有en韵字,又有an韵字,本属于两个韵部的字出现在同一个韵部之中,使得子项交叉,同样犯了分类学的大忌。《平水韵》中存在多处韵部的重叠和交叉。
《平水韵》的这些严重缺陷,有着很深的历史根源。在魏晋之后的六朝韵书中,早就积累了很多这类缺陷。由于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韵书作者只能从诗词韵脚中归纳韵类,凡是在同一章节中作韵脚的字就归为一类。从逻辑学的角度观察,这种归纳方法属于简单枚举归纳法。简单枚举法的最大缺陷就是极易犯枚举不全、轻率概括的错误。由于受历史条件和所能掌握的归纳材料的局限,不同韵书作者某个韵类归纳的起点不同、扩展归纳的路径不同、最后归纳终点不同等等,很容易把本属同一个韵类的字归纳在几个片段之中,造成韵部重叠。
古代社会,各地方言语音的差异很大,人们创作诗词寻求押韵,只能以自己的方言语音为准。因而,在某一特定方言语音环境中产生的作品,用普通话语音标准去衡量,就会发现有不同韵类的字在一起押韵。所以,在从韵脚中归纳韵类时,如不能把这类作品从归纳材料中剔除,就会把不同韵属的字归入同一个韵部,造成韵部的交叉。《平水韵》中十三元的韵部交叉就是这样形成的。
六朝韵书韵部的重叠和交叉,早在陆法言编纂《切韵》时便已发现。他在《切韵》序言中说:“古今声调,既自有别。诸家取舍,亦复不同。吴楚则时伤轻浅,燕赵则多伤重浊。秦陇则去声为入,梁益则平声似去。又支(章移切)、脂(旨夷切)、鱼(语居切)、虞(遇俱切),共为一韵;先(苏前切)、仙(相然切),尤(于求切)、侯(胡沟切),俱论是切。”这段话的意思很明确,面对杂乱无章的六朝韵书和异彩纷呈的各地方言,面对把“支、脂、鱼、虞”同归一韵,把“先”和“仙”、“尤”和“侯”分在两个不同韵部的实际情况,很难取舍定夺。
陆法言虽然看清了六朝韵书的先天缺陷,但在把这些韵书合并为《切韵》的过程中,却没有把这类缺陷清除。因而《切韵》最终划分了195个韵部。此后的《唐韵》、《广韵》都只是在《切韵》基础上增字加注,无人再去理会韵部的重叠和交叉。至《广韵》问世,韵部增至206个。《平水韵》虽然将韵部压缩到106个,但其平声上卷的一东与二冬、六鱼与七虞、四支与八齐、十一真与十二文、十四寒与十五删的重叠及十三元的交叉仍然严重存在。六朝韵书的先天缺陷已经演变成《切韵》一系韵书的痼疾。所以《辞海》在“韵书”这一词条的释文中有言:“《切韵》一系的韵书,无论如何改编,都不符合实际语音。”
明朝之初,朱元璋下诏编纂《洪武正韵》。在宋濂写的序言中转述了朱元璋的旨意:“韵学起于江左,殊失正音。有独用当并为通用者,如东冬、清青之属;亦有一韵当析为二韵者,如虞模、麻遮之属。若斯之类,不可枚举。卿等当广询通音韵者,重刋定之。”朱元璋的旨意很清楚,《平水韵》中的“东”部与“冬”部、“清”部与“青”部属于重叠,应当合并;“虞”与“模”、“麻”与“遮”被收入同一个韵部,属于交叉,应当分列。
《平水韵》中存在的问题,连文化造诣不深的朱元璋都能看得一清二楚,偏偏音韵学界对此一直鸦雀无声。传统音韵学界对《平水韵》的盲目推崇,使《平水韵》被不断神化,误导了众多学子,以致至今仍有不少人视《平水韵》为金科玉律,认为今人作古体诗必须以《平水韵》为准,否则,就不配称为诗人。笔者见到,有的年轻人写了古体诗,还特意标上“平水韵”三字,意在增其古雅色彩。足见国人对《平水韵》认识之肤浅。
总之,世人推崇的《平水韵》,存在大量韵部的重叠和交叉,堆积了很多历史错误,是一个陈旧而畸形的樊笼。所以,今人作古体诗,按照普通话语音标准定韵便是,大可不必把美好的作品硬装到《平水韵》这个笼子里。
本文以揭示en—an混读方音特征的历史存在为轴心,让读者真切看到,在古代诗词韵脚中,在形声字的形体结构中,在历代韵书的韵部划分中,在等韵图的图表中,在《康熙字典》的注音实例中,都有看得见的古今方言;古代社会是多种方言语音交互错叠的社会,没有统一的语音标准和标准语音;任何一个汉字都曾是多音字,人们苦苦探索的中古音系、先秦音系并不存在。
2020年11月12日完稿于菏泽
附《明显四声等韵图》根摄章截图
《明显四声等韵图》根摄章截图
根摄章1.png
本图片显示,“年、天、颠”三字本属an韵字,却被编排在本应都是en韵字的根摄章。这是韵图作者en—an混读方音习惯的反映。




enan序列.pn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

主题

2

帖子

2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20
发表于 2020-12-23 18: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认真拜读中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5-1-10 03:56 , Processed in 0.066928 second(s), 3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