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008|回复: 0

介音论(三)

[复制链接]

89

主题

140

帖子

2083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083
 楼主| 发表于 2021-5-31 09:45:41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王义然 于 2021-6-2 10:31 编辑

介音论(三)

王义然
七、两个重要概念——韵摄和等
      在音韵学研究领域,有两个基本概念,一个叫“韵摄”,一个叫“等”。之所以说这两个概念重要,是因为至今学界也没有把这两个概念说清楚。即使在高等学府音韵学专业的课堂上,这两个概念也仍然处于一种混沌状态,老师讲不明,学生也听不懂。
      2006年笔者的一篇文章被网友贴在北大中文论坛上,一位自称陈仲的学生跟贴:“请大家结合自己的学习体会再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音韵学为什么这么难学?等的作用是什么?我学了一个学期,仍然晕车。为什么这方面的探讨不在这里继续进行了呢?想问一下同学这一课的,你们是怎么学会或怎么学不会的?”
       一个名牌大学的音韵学专业,老师的学术水平、表达能力及学生的基础水平、理解能力都是毋庸置疑的。为什么一个等概念就一个学期也弄不明白呢?笔者认为,是教材本身存在问题,是课本上选用四等划分范例错误、等概念界定模糊的缘故。
      笔者看到,所有的等韵图,都把韵划分为四等,但具体的分法、分等的依据以及各等的名称都不统一。说明在学界,等这个概念一直处于众说纷纭的状态之中。在此,笔者对等和韵摄这两个概念作如下剖析:
      1、汉语音节存在天然的四类划分。前已论及,构成汉语音节的要素可分为单纯声母、单纯韵母和亦声亦韵的介音三类。而由于介音的存在,使汉语音节出现了含介与不含介、含此介与含彼介之分,使同一个单纯韵母构成的音节由一个分化为四个。这就是汉语音节天然的四类划分。
      2、在介音从韵原则下,音节四类划分转化为韵母四类划分。由于反切注音的基本原则和等韵图纵横相交的二维矩阵格式,都要求按照两分法切分音节,因而对大量含介的三拼音节来说,必需对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作出选择。在人们按照介音从韵的原则处分介音的情况下,由介音引起的音节的四类划分就顺理成章地转化为韵母的四类划分。如en这个单纯韵母就分化为en、ien、uen、üen四个韵母。等韵图中的四等划分,所要反映的就应是这样一种分类情况。
      3、四等的称谓由清代潘耒归纳为“开、齐、合、撮”四呼。历史上,国人研究音韵学,道路曲折,流派纷呈,对韵的四类划分的称谓也互有差异。单就介音i的有无而言,有的把以介音i开头的韵母称为细音,把不以介音i开头的韵母称为洪音。有的则把这两类韵母分别称为正韵和副韵。不管称谓如何,这些称谓所反映的区别韵等的标志都是介音。这说明人们已经开始认识到韵类的划分是由介音引起的。潘耒正是综合考虑洪音、细音、开口、合口、正韵、副韵各种称谓的情况,根据四类韵母发音时的口形,把韵分四等的称谓归纳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亦称等呼。对照前面的en、ien、uen、üen四个韵母,一看便知,所谓开口呼,就是单纯韵母;所谓齐齿呼,就是以介音i开头的韵母;所谓合口呼,就是以介音u开头的韵母;所谓撮口呼,就是以介音ü开头的韵母。这种归纳,区别标志明确,符合汉语语音实际,为世人对韵分类划等立起了标杆,是非常合理的。
      4 、韵摄与等是紧密相连的概念。人们都知道,凡是在诗词中能够一起押韵同作韵脚的字,都属同一韵摄。一起押韵,自然要求韵母的末尾有相同的韵母成分。只有由同一个单纯韵母分化出来的四个韵母如en、ien、uen、üen具备这样的条件,所以,凡是读音含有相同的单纯韵母的字都属同一个韵摄;区别此韵摄与彼韵摄的标志就是单纯韵母;构成汉语音节的要素中有多少个单纯韵母,韵类划分就有多少个韵摄。
      前文列示了笔者调整后的《韵母表》。这个韵母表以其结构和内容的巧妙结合,不仅使构成汉语音节的全部韵母各就其位,而且也科学地反映出韵摄和等这两个概念的区别与联系。仔细观察这个韵母表可以清楚地发现,韵摄和等都是对韵母的一种分类。韵摄这种分类在韵母表上表现为行特征,即每一行就是一个韵摄。而等这种分类在韵母表上则表现为列特征,即每一列就是一等。简单地说,韵摄是按行进行的分类,等是按列进行的分类。这就是韵摄和等的区别与联系。
      5、汉语语音共存在十二个韵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的韵母表的第一列,是单纯韵母列,共包括a、o、e、ai、ei、ao、ou、an、en、ang、eng、ong。十二个单纯韵母。按照前面的论述,每个单纯韵母行便对应着一个韵摄。但笔者认为,其中的o与e两行、eng与ong 两行,应当分别作合并处理。因为o与e、eng与ong音值相近,在国人的诗词写作中,均被视为同韵。这里仅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宋代张继先的《休歇歌》最后一段是:“亦无休,亦无歇,歇歇休休皆强说。欲知真歇与真休,一轮皎洁中秋月。”这里用“歇、说、月”一起押韵,三个韵脚的韵母分别为ie、uo、üe,显然作者是把o、e视为同一韵摄的。
      李白的《大猎赋》中有:“擢倚天之剑,弯落月之弓。昆仓叱兮可倒,宇宙噫兮增雄。河汉为之却流,川岳为之生风。羽旄扬兮九天绛,猎火燃兮千山红。”这里“弓、雄、风、红”,一起押韵,四个韵脚的韵母分别为ong、iong、eng、ong,显然,作者是把eng、ong视为同韵的。
      如上,若o、e两行与eng、ong 两行分别合并,则韵母表首列的能充当韵摄内一等韵的韵母就只有十个,其所代表的韵摄也只能算十个。
      这里笔者特别提请读者注意,韵分四类是以介音从韵作为大前提的,这个前提只是一种人为规定,不能改变介音亦声亦韵的天然属性。因而,我们在按从韵原则处置三拼音节中的介音的时候,不能忘记介音在汉语音节构成中尚有单独作韵母的职责,还应把介音i和u当作单纯韵母来看待,视为两个独立的韵摄。这样,整个汉语语音恰好就包括十二个韵摄。
      6、er与i应属同一个韵摄。现代汉语拼音方案韵母表的最后一行是一个特殊韵母er。在拼音应用实例中,er不能与任何声母相拼合,只能自成音节,用于标注“而、耳、二”等字的读音。诸多资料可证明,“而、耳、二”等字古代反切注音上字多用“如”,在诗词中,多与i韵字同作韵脚,因而可断定,“而、耳、二”等字古声母从r,韵母从i。所以,er与介音i应属同一个韵摄。
      五代女诗人花蕊夫人的《述国亡诗》:
君王城上竖降旗,妾在深宫哪得知?
十四万人齐解甲,更无一个是男儿!
      唐代诗人杜牧有一首《题乌江亭》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以上两首诗用都以“知、儿”一起押韵,就属er归i摄的例子。
      7、韵摄应以单纯韵母命名。古代,国人使用反切注音,没有专门的音素符号系统,用读音含有某种音素的汉字代表这种音素,参与字音表达。因而,韵摄的命名古人也比照这种方法,用读音含有其区别标志音素的汉字来命名。如“干”摄指的就是以单纯韵母an作韵尾的韵摄。现在,我们有了专门的标音符号系统,大可不必再去自找麻烦,就用区别不同韵摄的标志音素——单纯韵母作为韵摄的名称,顺理成章,既直观又方便。这样,汉语语音中的十二个韵摄就可分别叫做:a摄,o、e摄,ai摄、ei摄、ao摄、ou摄、an摄,en摄,ang摄,eng、ong摄,i摄,u摄。
      8、韵摄中的等空白。注意观察前文《调整后的韵母表》,一目了然,表中存在一些空白单元格。这些空白单元格,笔者称之为等空白。从理论上讲,三个介音分别与同一个单纯韵母相结合,产生三个含介韵母,每个韵摄都应有完整的四等韵。但事实上,各个介音与各个单纯韵母的亲和力并不相同。如单纯韵母en、an与三个介音都有亲和力,所以en摄和an摄都有完整的四等韵。单纯韵母ao、ou只与介音i有亲和力,与u、ü都没有亲和力,所以,ao摄和ou摄只有一、二等韵,三、四等韵均为空白。
      9、宽韵、窄韵与险韵。在人们论及韵文写作押韵难易程度的时候,常使用宽韵、窄韵与险韵这样几个概念。所谓宽韵,就是指那些所含字数较多,选择韵脚字的余地较大,容易实现押韵要求的韵部;所谓窄韵,就是指那些所含字数较少,选择韵脚字的余地较小,较难满足押韵要求的韵部;所谓险韵,是指那些所含字数太少,选择韵脚字的余地太小,难于满足押韵要求的韵部。很显然,选择窄韵作韵脚,文章相对难做。特别是那些一韵到底韵脚不能重复的歌行类长诗和诗友间的往来吟咏唱和作品,尤其是这样。
      这里,宽韵、窄韵与险韵所指的韵部,世人多以《平水韵》的韵部为据。笔者在《有感于平水韵字表》一文中指出,《平水韵》的一百零六韵,由《广韵》的二百零六韵精简而来,存在《广韵》分部交叉、互容、重叠等诸多错误。不同韵部之间,很多都找不到相互区别的显著标志,属于不伦不类的韵部划分。所以,评价宽韵与窄韵,以《平水韵》的韵部作为评价对象是不妥当的。
      笔者分析认为,人们所说包含字数多少的韵部,其实指的就是韵摄。因为只有同一韵摄的字才能同作韵脚,一起押韵。也只有同一韵摄所含字数的多少,才对韵文写作选取韵脚字的难易具有决定性意义。而一个韵摄包含字数的多少,亦即包含音节的多少,这与这个韵摄四等是否齐全有关。前已论及,en摄、an摄、o、e摄四等齐全,肯定所含字数较多,理所当然的应属宽韵。相反,ou、ao两摄只有开、齐两等,肯定所含字数较少,理所当然的应属窄韵。同理,i摄三等空白,只有一等,所含字数最少,应属险韵。
      实践中,人们创作诗词,往往采取i韵和ei韵混押的办法,化解险韵。毛泽东的七律《答友人》就是二韵混押典型例子。
九嶷山上白云飞,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红霞万朵百重衣。
洞庭波涌连天雪,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芙蓉国里尽朝晖
      一个韵摄四等是否齐全,是由与那个韵摄相对应的单纯韵母与三个介音的亲和力所决定的。所以,韵的宽与窄,归根到底由介音的亲和力所决定。
八、解读等韵图
      在《康熙字典》专门介绍等韵学知识的内容中,收录了两个等韵图。为了行文方便,本文简称1图和2图(见附件)。对两个韵图进行认真比较研究,笔者有以下见解:
      1、等韵图的结构与性质。纵观所有等韵图,其外观结构都一样,都是一种纵横相交的矩阵表格。因为编制这种表格是为了反映韵的分类情况,所以,表格中的单元格就叫做韵目。
      所有等韵图都按韵摄编排,每一个韵摄都是一个相对独立的矩阵表格。表格的横向首行是标题栏,栏内排列着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代表汉语语音中的所有声母。表格的纵向首列兼有标题栏的性质,列示的是汉语语音中所有的韵母。表格的内部,先从上到下分成四个区域,用于反映韵的四等划分。每个区域再分成四行,用于反映平、上、去、入四个声调。
      透过所有等韵图大致相同的结构,可以看出,所谓等韵图,就是一个声韵相交的汉字音节表。编制等韵图的目的,就是要把所有声母与韵母及四声调的拼合匹配情况完整地反映在一个图表上。
      2、韵图中的空白韵目。前已论及,韵图是一个声韵相交的矩阵表格。从道理上讲,表格中应当密密麻麻,排满汉字。但实际情况却不然,所有等韵图都存在疏疏落落的空白区。笔者把韵图中这些空白区的单元格叫做空白韵目(有的韵书称无字眼)。从形成原因分析,空白韵目可分以下三类:
      ①音节空白。所谓音节空白,就是指声母与某些含介韵母不相匹配而引起的韵目空白。如声母zh、ch、sh、r不能与含有介音i的韵母相拼合,所以韵图中与这几个声母相对应的二等韵的韵目全部空白;声母b、p、m、f不能与含有介音u的韵母相拼合,所以韵图中与这几个声母相对应的三等韵的韵目全部空白;大多数声母都不能与含有介音ü的韵母相拼合,所以韵图中四等韵的韵目大部空白。
      ②等空白。所谓等空白,就是指由于某些单纯韵母与某特定介音不相亲和而引起的韵目空白。前文已论及,这种韵目空白的实质是含介韵母空白。即韵母表中没有这样的含介韵母。如ao、ou两个单纯韵母,只与介音i相亲和,不与介音u、ü相亲和,表现在韵图上,就是ao摄和ou摄中的三、四等韵的韵目全部空白。
      ③调空白。所谓调空白,就是指某些韵目按其所处位置,声韵匹配,四等齐全,但在汉语语音实践中这个声韵相拼的音节四声不全,没有与该韵目对应声调的汉字。如tian这个音节,就没有声调为去声的汉字。在韵图上就会表现为去声韵目空白。
      弄清大量空白韵目的形成原因,对解读等韵图大有助益。空白韵目在《四声等子》的说明中称无字眼。说明中所说的类隔、广、通、侷、狭等门法,都是在遇到空白韵目时的变通办法。因为《韵镜》一系韵书韵类划分重叠,开口、合口分图,韵图数量多导致空白韵目太多,不得不采取一些变通办法。
      3、韵图中韵摄与等的划分。受历史的局限,韵图中韵摄与等的划分并不象笔者前文归纳的那么简单,不同韵图间存在巨大差异。
首先是韵摄划分大不相同。《康熙字典》清楚显示,1图是按照十二韵摄法编制,十二韵摄的韵目是:迦、结、冈、庚、裓、高、该、傀、根、干、鉤、歌。而2图是按十六韵摄法编制的,十六韵摄的韵目是:果、假、梗、曾、通、止、蟹、遇、山、咸、深、臻、江、宕、效、流。
      其次是四等的划分也大不相同。1图是在韵摄内直接分四等,2图则先把一个韵摄分为开口、合口两图,然后再开口、合口两图各分四等。如1图“干”摄、“见”母下、平声四等韵的韵目是:“干、坚、官、涓”,对应的2图“山”摄、“见”母下、开口呼、平声四等韵的韵目是:“干、间、                              、甄”,合口呼、平声四等韵的韵目是:“官、关、勬、涓”,出现了两个四等。
      韵图中表现出来的韵摄和等的划分的巨大差异是显而易见的。编纂《康熙字典》的御旁大学士们,不置可否地把两个差异巨大的等韵图同时收入字典之中,耐人寻味。这说明,存世的等韵图是良莠并存、优劣难辨的。在当时社会条件下,学者们对此也很无奈,这是历史的局限。因而,我们解读等韵图断不能唯书是从,必须紧密联系汉语语音实际,用批判的精神和审视的眼光去对待每一个等韵图,注意区分优劣、明辨是非。
      4、韵图中的i摄和u摄。前已论及,现代汉语拼音中的每一个单纯韵母,都对应着一个独立的韵摄。但是,我们在按照介音一律从韵的原则处置三拼音节中的介音的时候,不能忘记介音还具有独立作韵母的职能。所以,我们在统算汉语语音中有多少个韵摄的时候,还应把介音i和u与其他开口呼韵母同等对待,各自视为一个独立的韵摄。这就是i摄和u摄。i摄和u摄属于介音韵摄,在不同的等韵图上表现形式也各不相同。
      1图把i摄和u摄合并为一个“裓”摄。让i韵以“裓”摄二等韵的形式出现,让u韵以“裓”摄三、四等韵的形式出现。
      2图则将i摄和u都单独列表,作为各自独立的韵摄。这就是“止”摄和“遇”摄。
      5、韵图中的尖音与团音。在韵图中,尖音与团音的共性和区别都清楚地表现出来。如1图显示,无论尖音字“尖、前、先”等还是团音字“坚、悭、献”等,总是排列在二等韵的韵目里,说明这些字都属含有介音i的三拼音节。而“尖、前、先”等字分别对应着“精”母、“清”母和“心”母,说明它们的声母分别属于z、c、s;“坚、悭、献”等字分别对应着“见”母、“溪”母和“晓”母,说明它们的声母分别属于g、k、h。韵图中,尖音与团音的区别泾渭分明,现代汉语拼音中的j、q、x的两个来源清晰可辨。
      6、韵图中的方音特征。笔者在多处论证,在普通话出现之前,在汉语语音发展史上,既没有客观上独立存在的标准语音,也没有人为制定的语音标准,只有方言。方言是汉语语音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形式。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人们日常的语言交流、作诗、唱曲、为汉字注音、制造表音汉字等等,都只能按照各自的方言语音。编制等韵图也不能例外。
      不难理解,与造字、训字、用字一样,编制等韵图的过程,就是编纂者将自己的方言语音渗透到韵图之中的过程。方言语音对编纂者的影响,会使一些字在韵图中发生位移,使本应在甲韵目出现的字出现在乙韵目。
      前已论及,构成汉语音节的要素包括声、韵、介三类,方言语音的音变也从这三个方面表现出来。所以,方言的语音特征也可划分为声母特征、韵母特征和介音特征三类。根据三要素在音节构成中的作用和等韵图的构成原理,三类方音特征对等韵图的影响是:一个声母特征的影响,可使一个字从韵图的一列转移到另一列;一个介音特征的影响,可使一个字从韵图的一等转移到另一等;而一个韵母特征的影响,则可使一个字从一个韵摄转移到另一个韵摄。
      如“甄”字,其普通话读音为zhēn,与“真”同音。按照2图的编制原则,“甄”字应出现在“臻”摄或“深摄”、“照”母列或“状”母列、一等韵的韵目中。但详察2图可见,“甄”字既未在“臻”摄,也未在“深”摄,而是在“山”摄;既不在“照”母列,也不在“状”母列,而是在“见”母列;不是一等韵,而是四等韵。
      笔者分析认为,“甄”字在2图中的实际排列位置,是一种方言音变的反映。这种方言音变是en—an混读的韵母特征、zh—g混读的声母特征、伴随介音i和u的添加特征四个特征叠加的结果。韵图编纂者受这四个特征的综合影响,把声母zh视同为g,把韵母en视同为an,并添加了介音i和u,故把“甄”字读为jiuān(giuān),与“娟”同音,所以把“甄”字排在了山摄、见母下、四等位。韵图编纂者的方言语音就这样注入韵图之中,并以“甄”字在韵图中的特定位置表现出来。
      事实上,只要留意观察,韵图中反映出来的方言特征随处可见。因为方言语音的影响所导致的一些韵目的汉字位移,会使本来空白的韵目变得不空白,当然,也会使本来不空白的韵目变成空白韵目。因而,我们通过分析一些韵目不当空白而空白或当空白而不空白的实际情况,就可断定某些字属于韵图编纂者的方言特征示性字,弄清编纂者方音特征的本质。
      例如与“照”组声母相对应的zh、ch、sh 三个声母,本来不能与含有介音i和ü的韵母相拼合,所以,与之对应的只有一等韵和三等韵,其二等韵和四等韵均应空白。但实际情况却恰恰相反。1图清楚显示,在“根”摄章和“干”摄章,在“照”组声母下,读音不含介音i的“真、忱、身”等字和“占、忏、山”等字,本应属开口呼一等韵,但却被排在二等韵的韵目里,被视为齐齿呼,相应一等韵的韵目却完全空白。同样,读音含有介音u的“谆、春、舜”等字和“专、穿、栓”等字,本应属合口呼三等韵,但却被排在撮口呼四等韵的韵目里,相应三等韵的韵目却完全空白。
      笔者分析认为,这种情况完全是韵图编纂者方言语音的流露。由于编纂者受zh—z、ch—c、sh—s混读特征影响,并伴随介音i的添加,把声母zh、ch、sh视同为z、c、s,添加介音i后,“身”被读若“新”,“山”被读若“仙”,“舜”被读若“迅”,“栓”被读若“宣”,所以,这些字在韵图中发生了规模位移,本应空白的韵目被其所占,本应为其所占的韵目却变成了空白。
      7、解读韵图的切入点。乍一看来,这疏密错落的等韵图,的确有些令人眼花缭乱,茫然不知所措。从哪里开始呢?笔者认为,应从四等齐全的韵摄开始。因为解读等韵图的关键是弄清四等划分的依据,明白四等划分到底是怎么一回事。而若从四等不全的韵摄开始,则韵图中多有空白,无法进行全面的分析判断,无从发现等与等之间的区别标志,弄不清四等划分的本质与意义。
      据前文关于空白韵目分部状况的论述,汉语拼音中的单纯韵母enan与三个介音都有亲和力,所以韵图中的en摄和an摄是四等齐全的韵摄,有完整的开、齐、合、撮四等,所以,解读等韵图应从这两个韵摄开始。
      所有等韵图的声母排列顺序,都从“见”母开始,“见”组声母g、k、h与三类含介韵母都相匹配,与这三个声母相对应的音节四等齐全。所以,解读等韵图应当从与韵母en、an相对应的“根”摄、“干”摄或“臻”摄、“山”摄开始,从这些韵摄中与“见”组声母相对应的部分开始。
      如上,在1图的相应部分可以看到,“根”摄去声四等韵的韵目是“艮、禁、棍、捃”,“干”摄平声四等韵的韵目是“干、坚、关、涓”。将这两组韵目对应比较,就很容易发现。韵图所划分的四等,就是“开、齐、合、撮”四等,等与等之间的区别标志就是介音的存在状态。据此我们可以作出判断:1图的四等划分,正确反映了汉语语音中天然存在的音节的四类划分,符合汉语语音实际。所以,1图是一个质量较高的等韵图,是存世韵图中的佼佼者。
      同样,在2图相应部分可以看到,“见”母下“山”摄,开口呼去声四等韵的韵目是“旰、谏、建、见”;合口呼平声四等韵的韵目是“官、关、勬、涓”。很显然,从音素构成上分析,在“谏、建、见”之间,在“官”与“关”、“勬”与“涓”之间,人们都无法从音素构成上找到任何堪称区别标志的东西。所以,不管学者们怎样附会这种划分的合理性,都讲不出什么道理来。据此,笔者作出判断:2图的四等划分是不伦不类的划分,饱含着韵图编制者的主观臆断,严重脱离了汉语语音实际。所以,这个等韵图是一个质量很差的等韵图,不但不能用作教材范本,而且还应当视为批评对象。
九、韵图内外的是与非
      从《康熙字典》两个韵图的比较中可以看出,存世的韵图绝非都是珍宝。从等韵图问世那天起,就一直是优劣并存,是非同在。所有韵图,都存在一些值得商榷的问题。笔者分析认为,有关等韵图的诸多是非,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介音处置原则的是与非。笔者注意到,所有的等韵图都以传统的三十六字母作为横向标题栏。不约而同,似乎无可非议。仔细分析,其实这是一个大错误。
      前已论及,汉语音节的四类划分是由介音的存在引起的。人们在反切注音和编制等韵图的实践中,面对含介的三拼音节只能作一次切分的局面,不得不对介音从声还是介音从韵作出选择。既然韵分四等,那就证明韵图的编制是以介音从韵为基本原则的。而编制三十六字母的原则则是介音从声,字母中含有不少含介声母。这样,在韵图中就会出现介音既从声又从韵的矛盾。矛盾的结果就是出现声母重叠,使音节相同的汉字出现在不同的韵目之中。如“端”和“定”,在不考虑声母是否含介的情况下,他们的声母都被视为d。那么声母是d的“旦、店、段”等字应排在“端”母下还是“定”母下呢?观1图可见,“旦”字排在“端”母下,而“但”字排在“定”母下。类似的,“半”字排在“帮”母下,而“伴”字排在“并”母下。哪位学者能讲清楚“旦、但”二字的声母或“半、伴”二字的声母有什么区别吗?照搬三十六字母的错误是显而易见的。
       2、分类对象的是与非。弄清分类对象是什么,这是一切分类的大前提。观察2图可见,该图明显是以《广韵》的二百零六韵作为分类对象。笔者曾简单证明,《广韵》的二百零六韵划分是脱离汉语语音实际的荒唐之举。按照前文笔者归纳的韵母表,在介音从韵的的原则下,构成汉语语音的全部韵母也只有三十六个。考虑四声因素,韵类划分的全部分类对象最多也只有一百四十四个。把一百四十四个分类对象分成二百零六类,子项多于母项,岂不把分类对象都弄碎了,还分什么类。然而,2图的编者却生搬硬套,把这个不着边际的分类结果当成分类对象,这样编出的韵图是不可能符合汉语语音实际的。难怪《辞海》在“韵书”这个词条下解释说:《切韵》一系韵书,无论怎样修改,都不合实际语音。
      3、韵摄划分的是与非。在《康熙字典》两个韵图的说明文字中,明确指出,1图按十二韵摄法分类,十二韵摄的代表字是:迦、结、冈、庚、裓、高、该、傀、根、干、鉤、歌。2图按十六韵摄法分类,十六韵摄的代表字是:果、假、梗、曾、通、止、蟹、遇、山、咸、深、臻、江、宕、效、流。前已论及,十二韵摄是以开口呼韵母作为划分韵摄的标志。按照前文对韵摄概念的界定,十六韵摄的韵目则明显存在“江”与“宕”、“臻”与“深”、“曾”与“梗”、“山”与“咸”之间的严重重叠,人们从音素构成上找不到这些重叠韵摄之间的区别标志。所以,1图的韵摄划分,基本符合汉语语音实际,而2图的韵摄划分,与古今诗词写作寻求押韵的实际情况严重不符,是一种不伦不类的混沌分类。
      4、逻辑层次的是与非。韵分四等这一天然的语音现象,国人是逐步认识的。开始有人研究洪音与细音之别,实际上是发现了介音i的作用;有人研究开口与合口之异,实际上是发现了介音u的作用。无论洪、细之别还是开、合之分,反映的都是介音在汉语语音构成中的作用,是同一个逻辑层次的问题。很显然,1图的韵类划分看上去只不过是在称谓上把韵的四类划分命名为开口正韵、开口副韵、合口正韵、合口副韵,其实质与洪、细、开、合的说法区别标志都是一样的,都是介音。然而正是这样的命名,正确反映了三个介音与同一个开口呼韵母相匹配所形成的韵分四类的天然的逻辑层次关系。而2图的韵类划分,则人为地硬把开、合之分当做一个独立的层次,而把洪、细之分当做开、合之分后面的另一个层次。这样先把韵分出开口韵和合口韵两类,再把这两类按照洪、细各分四等。这一严重过错,使本属同一层次的“开、齐、合、撮”四等天然分类,人为地扭曲为开口、合口各分四等。使四等划分局限在洪、细之间。而洪、细之分,只有一个介音i为区别标志,只能按照介音i的有无分成两等,硬要分成四等,必然导致区别标志不明。前面例子中,人们找不到“官”与“关”、“勬”与“涓”之间的区别标志,原因就在这里。
      清代江永把这种逻辑层次关系混乱的四等划分解释为:“一等洪大,二等次之,三、四皆细,而四等尤细。” 笔者认为,这种解释,不过是一种附会之言。而这种附会,只是在语汇词令上拼凑了几个似有区别的字眼,仍然无法从音节构成要素上说明这种四等划分的区别标志,无法让人明白洪大与次洪大、细音与尤细音究竟怎样区别。
      5、韵图评价的是与非。从韵图的内容及说明文字看,《康熙字典》中的两个等韵图,1图源于《篇海》,2图源于《韵镜》一系韵书。透过前文分析不难看出,1图堪称优秀,可作音韵学教学的范本;2图当属低劣,应作历史错误的见证。但从国人的教学与研究实践看,音韵学界的表现却恰恰相反。
      2图本属“丑小鸭”,但因源于《韵镜》,又以《广韵》的二百零六部为分类对象,被学界先入为主地认为,它与《切韵》一系,产生时间早,能反映中古语音的实际情况,倍受青睐。学界在遇到韵摄与等的划分等有关问题的是非判断时,便不分青红皂白,一以《韵镜》为准。辞书上关于“等韵图”这个词条的解释,采用的是《韵镜》中的图表,课堂上讲授四等划分,均以2图中的“旰、谏、建、见”和“官、关、勬、涓”等作为分等范例。于是,这个舛错百出的2图,倒成了等韵图的样式标准,成了学界判断是非的金科玉律。
      1图无论韵摄划分还是四等划分,其分类标志明确,逻辑层次关系清晰,准确反映了汉语音节四类划分的天然状态,符合汉语语音实际,是迄今存世最优秀的等韵图。但它的命运却与2图有天渊之别。1图虽然也被收入《康熙字典》,而且还排列在前,但却好似旁系庶出,被贬入冷宫,无人问津。从未见哪位学者评价、推介、引用过这个优秀的等韵图。天仙子变成了灰姑娘。
      清代潘耒,按照发音时的口形把韵的四等划分归纳为“开口、齐齿、合口、撮口”四呼,统一了四等划分的称谓,完全正确,无可非议。学界却指责这是混淆了等与呼的概念。
      《韵镜》一系韵书把韵的四等划分局限在洪音与细音之间,硬要在只有一个区别标志的洪音与细音之间划分出四个类别,这是毫无道理的。江永把这样划分的四等解释为洪音、次洪音、细音、尤细音,这本是欲圆不圆之说的附会之言,并无实际意义,却被学界当成了不起的重大发现,倍加赞颂,广为传扬,至今仍在高等学府的课堂上讲授。一些知名学者,紧步江氏后尘,又臆造出什么“真二等、假二等、真三等、假三等”之类更加模糊不清的概念,竭力附会这种四等划分之说。而对1图的四等划分则视而不见。
      更值得一提的是,在诸如音节、声母、韵母、介音等现代语言学概念已经形成的今天,国人又有了注音字母和汉语拼音方案这样的标音工具,音韵学研究遇到了黄金时代。我们本来可以很好地运用这些概念和工具,检验传统音韵学研究领域的是非得失,澄清历史上的模糊问题,让传统音韵学研究走上坦途。但事实却恰恰相反。“不能以今论古”,“不能以今非古”,“不能以今律古”,如此等等,一大堆不讲道理的奇谈怪论在学界蔓延,禁锢人们的头脑,割断古今汉语语音联系,排斥逻辑思辨,掩饰学科弱点,拒绝世人批评,把传统音韵学变成了容忍自相矛盾,附会历史错误,严重脱离汉语语音实际的学科。
      事实证明,在音韵学领域,在等韵图的优劣评价问题上,在诸如韵摄和等的基本概念的界定方面,实际上是长期处于一种指鹿为马甚至颠倒黑白的状态。把砾石当珍宝,拿瓦釜作黄钟。如同把哈哈镜当平镜、拿曲线板当直尺一样荒唐。老师讲不清,学生听不懂。这就是传统音韵学变成令人望而却步的“绝学”的主要原因。
      笔者设想,如果在音韵学专业的课堂上,以1图作为教材蓝本,以“干、坚、官、涓”、“旰、见、贯、眷”、“艮、禁、棍、捃”等作为四等划分的范例,有关四等划分的本质与意义就很容易讲清楚,用不了几个课时。学生听一个学期仍感“晕车”的局面定会大大改观。
      撰写此文,用心良苦。殷切希望国学中的汉语音韵学能够早日变成一门贯今古而通四方的学问,变成一个反映汉语语音实际的严密的逻辑思维体系,变成一套在汉语语音问题上能够唯它是问的知识大全,变成一门能够为国人释疑解惑、指点迷津的真正的科学。
      本文以研究介音为起点,贯穿汉语语音发展全程,直透音韵学核心。为帮助读者通览全文,这里对主要论点以韵文形式作如下归纳:
介音歌(韵语说介音)
华夏汉语一脉循,介音三元伴古今。
从来秉性勤且敏,亦声亦韵善友邻。
构造音节鼎全力,缔结三合聚精神。
开齐合撮成四等。诗词歌赋摄用频。
世人反切注字音,上字下字具切分。
一刀两断知何处,从声从韵任各人。
古人造字合字音,介音处置费思忖。
从声从韵相对出,中截单取亦现身。
方言土语变字音,介音增舍示性真。
舍介鞋子似孩子,增介纷纷如昏昏。
汉语音节尖团分,尖团皆含i介音。
团音声母g、k、h,尖音声母舌尖存。
声母韵母知多少,古往今来异见深。
介音从声或从韵,数目消长此为因。
汉语诗词讲押韵,摄取韵脚当用心。
相同韵尾为一摄,区别四等依介音。
韵摄概念泥煞人,韵图分析似无根。
谁解山咸与曾梗,怎别江宕和臻深?
洪细开合正副韵,韵学最奥四等分。
官关勬涓全费解,旰谏建见具失伦。
韵图问世事纷纭,良莠竞秀并争春。
鱼目珍珠同上市,砾石璞玉驳杂陈。
泥沙俱下难辨金,御旁学士亦伤神。
不论皂白同入典,且把是非遗后尘。
师承门派乱纷纷,领衔学者入迷津。
指鹿为马些些事,黑白颠倒却认真。
韵学本是寻常理,演成绝世奥哲伦。
赫赫教授盛名下,误煞学子世代人。
介音三元融字音,韵存四类天然分。
云呼曰等称谓事,即如猪彘唤豕豚。
杏坛金台众师尊,从道依理莫持矜。
抛却摄等玄奥说,韵学返璞自归真。
                                                                                                                                         二零一二年九月  于西安
附:1、一图根摄章
      2、一图干摄章
      3、二图山摄开口呼
      4、二图山摄合口呼
1、一图根摄章
根摄章.png
2、一图干摄章
等韵图干.png
图表说明:
1、以上二图表,系据《康熙字典》原本编辑,Word图文表格版式。图表中字符均依原本繁体字形输入。字符输入,首选拼音输入法检索输入;输入法字库检索不到的,从cjk字库检索插入;仍检索不到的,用绘图工具以偏旁合成图片字符,粘贴输入。
2、因为根摄和干摄属无入声韵摄,图表中本无入声字,其中的入声字是为了能够对照图表进行平上去入四声调呼读教学而从其他韵摄借用的。为了说明这种借用关系,原本此处入声字均加圆圈以示区别。因加圆圈后,字符变得很不清晰,难以辨认,故此处笔者改加圆圈为加着重号(插补字符和图片字符无法添加)。
3、为了清楚显示此韵摄与彼韵摄、此等与彼等的区别标志,笔者运用图表中的空白区域,以楷体字标明了与各等韵相对应的韵母,使其区别标志一目了然。
4、图表使用五号宋体字,适于A4页面。
5、为防止插入字符和图片字符显示异常,且便于调整图表大小,故此处使用页面截图版式。
3、二图山摄开口呼
山开.png
说明
此图即《康熙字典》所载第二个等韵图的“山”摄开口呼。笔者在图的右侧标出了各等韵的韵母an、ian、ian、ian。图中清楚显示,一等韵的韵母不含介音;二、三、四等韵的韵母都含有相同的介音i。其二、三、四等韵找不到等与等之间的区别标志。所以,此图四等划分不伦不类,脱离汉语语音实际,是一个质量很差的等韵图。
4、二图山摄合口呼
山合.png
说明
此图即《康熙字典》所载第二个等韵图的“山”摄合口呼。笔者在图的右侧标出了各等韵的韵母uan、uan、üan、üan。图中清楚显示,一、二等韵的韵母含有相同的介音u;三、四等韵的韵母都含有相同的介音ü。其一、二等韵之间和三、四等韵之间都找不到等与等之间的区别标志。所以,虽然学界多以此图中的“官、关、勬、涓”作为四等划分的范例,但笔者仍认为,此图四等划分不伦不类,脱离汉语语音实际,是一个质量很差的等韵图。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5-1-10 18:10 , Processed in 0.055956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