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696|回复: 0

汉字的单音节特点

[复制链接]

24

主题

42

帖子

277

积分

实习版主

Rank: 7Rank: 7Rank: 7

积分
277
发表于 2016-7-9 22:51:09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一)汉字单音节特点的形成

1、汉字读音以元音为主
汉字的音节也是由元音和辅音拼合成,但汉字是一种元音占优势的语言,在汉字中,有的汉字音节甚至可以只有元音而没有辅音(即零声母音节)。根据研究,辅音占优势的语言容易形成拼音文字,而汉字以元音为主,音节发音响亮而且音节界限分明,这种语言特点,则容易形成了用一个符号来表示一个音节的文字形式。

2、古汉语以单音节字为主
从汉字的六书造字法看,不论哪一种造字法,都遵从一个字符一个音节的要求进行造字,这就保证了中国文字发展中汉字的单音节特点。
在甲骨文和金文、楚竹简里,也有少量“合文”形式的文字符号,如 (文王)、 (武王)、 (太乙)、 (太丁)、 (太甲)、 (小臣)、 (五月)、 (十三月)、 (五十)、(六十)等等,由于不符合一字一音节的汉字习惯,这种合文逐渐被淘汰了,即使后来汉字中还保存的少数合文字,如甭、廿、卅、俩等,也都成为了单音节的字。因此,自古以来,汉字具有突出的单音节特点。

3、汉语词的形态不是用字形变化来表示
在语言科学分类中,汉语被称为孤立语,原因是汉语不是用词的形态变化来表示语法关系,汉语的语法关系,是用词的顺序和虚词来表达的,如英语用动词加词缀来表示现在、过去、将来时态,而汉语用副词现在、过去、将来来表示。
汉语词的形态不是用字形变化来表示,则汉字的字形也就没有变化,这使得汉字在几千年来,仍然得以保持一音一字的单音节特点。不仅如此,汉字字形的稳定性,不仅使得汉字在几千年来,仍然保持该字在初创的起源阶段时的基本的字形结构和字义,从而使中国文化延续几郜年而不绝。而且,中国文字还具有汉语的方言差异下的书同文字的空间的超越性。

4、汉字造字和书写的非线型展开
中国古代的文字主要是用棍笔或毛笔醮着墨汁在竹木简牍上书写记录,由于竹简的宽度有限,不能容纳结字宽度较大的字符,于是先民采用了“削”窄字形或旋转字形方向等办法,使字符的宽度能写入窄条的竹简上;窄条的竹简也无法使各字符之间的笔画串连起来草书。这形成了汉字最早的形态是用单个的、具有结构的字符来表达和记录古汉语的单音节占优势的词汇。

(二)汉字单音节特点的优势
1、汉字具有鲜明的语音节奏
汉字一个字符一个音节的特点,使汉字具有鲜明的语音节奏。再加上双声、叠韵、叠音、声调等因素,并辅以音节、停顿、骈散交错、长短相间等手段,使汉文读起来有一种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音乐美。可谓“诵之如行云流水,听之如金声玉振”(谢榛《四溟诗话》)。

2、汉字的语句表达和文章表达具有对称美
就语素而言,汉语自古至今都以单音节语素为主;就词而言,古代汉语中单音节词占绝对优势。汉语这种以单音节形式负载语义的特点,使得汉语的音节和语义之间具有十分整齐的一一对应的关系,即一个音节基本就是一个意义单位(语素或词)。这种音节和语义的密相契合,不仅使诗、词、赋、曲这些文学奇葩的产生和发展,有了它必须的土壤。而且使得中国古代诗、词、赋、曲的语音节奏很容易与语义节奏协调一致,从而形成丰富多样的诗行节奏形式。
古汉语以单音节为主,无论说话还是阅读,多以一字一顿为主,现代汉语以双章节为主,说话和阅读以两字一顿为主,这种一字一顿和两字一顿的语音节奏,直接影响了人们的语言思维方式,即强调对称性和对应性。在句子中,注重对称性,以偶句为最高的审美标准;在文章中,注重对应性,注重一下对应,首尾呼应。结合汉语单调的抑扬顿挫,形成了对语句和文章对称的审美要求。
早在《易经》《尚书》中,就有许多对偶句,如《易经》中的“同声相应,同气相求。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尚书·尧典》中的:“帝曰:‘夔,命女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咏言,声依永,律和声。”
《诗经》中也有很多对偶句。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郑风·子衿》)。“河水洋洋,北流活活”(《卫风·硕人》)。“山有扶苏,隰有荷华”(《郑风·山有扶苏》)“风雨凄凄,鸡鸣喈喈。”“风雨潇潇,鸡鸣胶胶”(《郑风·风雨》。
赋就是以对偶句为主体,汉代人喜欢写赋,“俪采百字之偶,争价一句之奇”(《文心雕龙》),对骈偶句的书写追求开始普遍起来。汉赋对骈偶句的推崇,直接影响到南北朝骈文的产生,到唐代后期,还形成了“四六文”。
到唐代,形成了平仄和谐,结构对称的诗歌格律和对联。格律诗四联八句,一句之中,平仄相间;一联之中,平仄相对;各联之间,逢偶押韵。
平起仄收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仄起仄收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仄仄平平平仄仄,
平平仄仄仄平平。
平平仄仄平平仄,
仄仄平平仄仄平。

日常生活中对联的广泛运用,正是由于汉字在结构上体现为方块字,书写上形成对称之美。而联句的格律,则是抽取格律诗中要求对仗的第二或第三联而成。
一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穿花蛱蝶深深见
仄仄平平仄仄平。点水蜻蜓款款飞(杜甫《曲江》其二)

平平仄仄平平仄,山重水复疑无路
仄仄平平仄仄平。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二式:
仄仄平平平仄仄,荷尽已无擎雨盖
平平仄仄仄平平。菊残犹有傲霜枝(苏轼《赠刘景文》

仄仄平平平仄仄,香稻啄余鹦鹉粒
平平仄仄仄平平。碧梧栖老凤凰枝(杜甫《秋兴八首》其八)

到明代,形成了结构对称的八股文。八股文是明清考试制度所规定的一种特殊文体,每篇都有一定的格式、字数规定。每篇由破题、承题、起讲、入手;起股、中股、后股、束股八部分组成。破题揭示题旨,承题阐发论题,起讲提出自己见解,入手引出下文。后四部分是正式议论,每个段落都有两股排比对偶的文字,一反一正,一虚一实,一浅一深,合共八股。八股文的字数,清顺治时定为550字,康熙时增为650字,后又改为700字。

附小故事一:
清乾隆年间,大才子纪晓岚的学生王熙平,25岁时,新科进士之后又小登科,在京中娶了一位侍郎如花似玉的千金。新婚大礼之日,宾客盈门,纪晓岚也与其他客人一样,前往祝贺,并送去了贺礼。但他送的礼物与众不同,送的是自己撰写的一副对联。对联的上联是:平平仄仄平平仄,下联是:仄仄平平仄仄平,横批是:平上去入。这一下可把才思敏捷的王进士难住了,辗转反侧到大半夜也不明就里,左思右想就是猜不透他的用意所在。夫人说,不如算了吧,明天有空再考虑哪!后来,后来,再后来,王熙平哈哈大笑了,夫人忙问其故。于是乎,王熙平就把上联、下联与横批的意思一一说与夫人听。夫人听后,羞答答的道:难为纪学士什么都想得出来,待三天过后,我定去纪府说与纪夫人知道。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4-29 20:57 , Processed in 0.04217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