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2508|回复: 0

汉字发展史 :没有硝烟的“战争”

[复制链接]

27

主题

31

帖子

190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190
发表于 2016-7-10 00:11:1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别忘了最初的自己 于 2016-7-10 00:13 编辑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智慧的浓缩,其形状之丰润、结构之精美、意境之深邃、韵律之悠扬,是其他文字无可比拟的。从最初的象形文字,到现今我们日常使用的文字,汉字的发展经历了无数次的变革,而每一次的变革,都可以说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


汉字发展史.jpg



甲骨文真的是汉字起源?


一般说来,中国汉字演变过程是: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楷书—行书—草书 ,这七种字体也被史学家称为 “汉字七体”。

作为我国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出现于约公元前14世纪的殷商后期,是指通行于殷商时代刻写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其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至今汉字中仍有一些和图画一样的象形文字,十分生动。”安徽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程燕说。

程教授告诉我们,甲骨文在商代已经普遍适用,将占卜的情况及殷王的事迹等刻写在经过处理过的龟壳上。到了西周,甲骨文已经用得不多了。那时人们开始将文字刻于铜器上,俗称铭文。在这一阶段,记录的内容就不仅仅局限在占卜等,当朝历史事件和大臣们的功过、赏赐都有记录。

不过对于甲骨文是中国最早的文字,近些年学术界也有不同声音,有人认为:汉字产生前,最像是文字的符号是陶文。目前陶文已经出土的资料很多,但它不像甲骨文那样有成文的篇幅,只有单个的符号。“从现在的研究来看,陶文与汉字有渊源关系,这是肯定的。但甲骨文应该还是最早的、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程燕说。


汉字的第一次变革出现在西周后期。而推动变革的是一个叫史籀的周宣王时期太史。


西周时期很重视教育,小孩八岁就要进学校认字,但至于怎么写,就随便你了,比如跳舞的“舞”字,有的人就造一个人在跳舞的字,有的人就造几个人在跳舞的字,有很多种写法。史籀看到这种情况觉得很不好办,一个国家文字都不成规矩,万一你造的字别人认不得怎么办呢?于是他就发明了一种叫“大篆”的字,把一些不能普及的字丢弃,把一个字的多种写法聚合成一个字,并遵循一定规则,他还把自己造的字做成一部书,叫《史篇》。史籀发明的大篆精简了很多异体字,同时对文化普及也起到了很大作用。


东周的铜器铭文较西周更为成熟。与此同时,特别是在战国时期,文字存在的材质开始丰富,据程燕介绍,不仅是铜器,还出现了兵器、玺印、货币、石刻、帛书和竹简等。而当时的古文字目前被发现比较多的是竹简,例如上海博物馆藏的“战国楚竹书”、清华大学藏的“楚竹书”,此外1992年公布的湖北荆门“包山竹简”,1998年公布的郭店竹简均在国际上引起了轰动。


隶书“之父”竟是小狱吏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发现各个地方使用的文字都不一样,这如何对全国有效地统治?于是下令采用“书同文”政策,命令大臣李斯等人对当时的文字进行统一整理,将一种新的字体——小篆颁布全国。


而李斯等人整理的小篆,也和史籀整理的大篆方法差不多,都是对当时各地的文字先进行整理核对,然后精简一些异体字,省略和简化了某些字的偏旁,大多采用战国时期就流传在秦国的篆书,少部分是省改的秦国篆书,同时吸收了其他六国古文中的一些古字。“秦始皇在推行统一文字时,采取的都是非常极端的手段,谁不执行就杀头”,程燕副教授介绍说,没过多少年,小篆体迅速在全国推行开了。


应该说,小篆体是中国汉字发展史上第一次成功地由政府倡导的规范化字体,所以字的结构空前统一,同一个偏旁在不同字中的任何位置都能基本保持固定的形体。小篆除了把大篆的形体简化之外,并把线条化和规范化达到了完善的程度,几乎完全脱离了图画文字,成为整齐和谐、十分美观的基本上是长方形的方块字体。


当然,小篆也有它自己的根本性缺点,那就是它的线条用笔书写起来是很不方便的,所以一种形体向两边撑开成为扁方形的隶书体悄然兴起。

隶书,因多与囚徒、奴隶有关,故得名。而隶书的发明者也是一个狱吏。


秦自商鞅变法开始便以法家立国,讲求法制,导致当时的囚犯特别多。传说程邈是秦朝官衙中的狱吏,因得罪了秦始皇,被打入大牢。当时正是秦始皇厉行“焚书坑儒”的时候,官吏奏事极多,动不动就有人要坐牢杀头。但这些奏事如果用小篆写太麻烦,于是程邈就造了一种笔画省俭的隶书供狱吏们使用,化繁为简,化圆为方,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为此程邈还得到秦始皇的嘉奖,不仅赦免了他,还封他为御史,并推行这种文字在官狱中使用。

不过据考古学家研究发现,隶书体早在战国时期便已经出现,只是到了秦朝,由程邈等人发展推广了而已。由于当时官方推行的小篆写起来比较麻烦,在那个没有毛笔、以刻字为主的时代,笔画越少越好,笔画省俭的隶书替代正统小篆,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这些隶书的文字大多图快而省,很多字就丢失了六书的规则,给后人辨别古字、考证今天文字的来源带来很大麻烦,所以隶书的变革给后人留下很多争议。


宋体一直沿用到今天

至汉代,隶书发展到了成熟的阶段,汉字的易读性和书写速度都大大提高。隶书之后又演变为章草,而后今草,至唐朝有了抒发书者胸臆、寄情于笔端表现的狂草。随后,糅合了隶书和草书而自成一体的楷书(又称真书)在唐朝开始盛行。我们今天所用的印刷体,即由楷书变化而来。介于楷书与草书之间的是行书,它书写流畅,用笔灵活,据传是汉代刘德升所制,传至今日,仍是我们日常书写所习惯使用的字体。

古文字专家裘锡圭先生在其所著的《文字学概要》书中说,楷书出现后,隶书和新隶体并没有很快丧失地位。经过魏晋时代长达二百年左右的时间,楷书才最终发展成为占统治地位的主要字体。


据史料记载,到了宋代,随着印刷术的发展,雕版印刷被广泛使用,汉字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产生了一种新型书体——宋体印刷字体。印刷术发明后,刻字用的雕刻刀对汉字的形体发生了深刻的影响,产生了一种横细竖粗、醒目易读的印刷字体,后世称为宋体。由于这种字体的笔形横平竖直,雕刻起来的确感到容易,它与篆、隶、真、草四体有所不同,别创一格,读起来清新悦目,因此被日益广泛地使用,成为16世纪以来直到今天非常流行的主要印刷字体,仍称宋体,也叫铅字体。


在安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文字学专家詹绪左看来,在中国文字中,各个历史时期所形成的各种字体,有着各自鲜明的艺术特征。如篆书古朴典雅,隶书静中有动,富有装饰性,草书风驰电掣、结构紧凑,楷书工整秀丽,行书易识好写,实用性强,且风格多样,个性各异。


汉字是中华文化瑰宝

到了近代,汉字开始简化改革。1935年8月,国民政府教育部公布了“第一批简体字表”。而第一次由政府正式公布并成功得到贯彻实施的简体字方案和字表,是1956年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的《汉字简化方案》,并最终制定出了一个《简化字总表》。


纵观汉字的变革过程,更像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体现着一个时代的进程。自秦始皇统一,中国文字才逐渐走上了发展的道路,各个时代的中国文字都有着与众不同独特的民族、民风的内涵,中国的文字史里处处深深地刻着中华儿女的智慧与勤劳。


“文字就是我们中华文化的代表之一,几乎每一个汉字都蕴含着一个故事。”文字学专家詹绪左教授为我们举例说道,如“蚕”,即为天虫,代表着老天赐给人类的宝物。而“炮”在古代冷兵器时代是“石”字旁,而到了热兵器时代,即改为了“火”字旁。


而许多名人,也与汉字有着不解之缘。例如武则天发明了一些生造的字,这些字完全不符合造字的规则,都是她为了显示自己的权威而造的。当时一共造了12个字,把日、月、天、地、星、正、载、初、年、君、臣、照的写法全部改换了。她就自名为“曌”。从载初元年武则天改国号起到她去世,这15年间,这些字以行政命令的方式在全国推行,当时的碑刻、墓志、人物题名、文书等,凡是涉及这12个字的,都一律照改。但武则天一死,第二年这些文字就都废止了,因为这些字实在和汉字造字的初衷相违背,失败也是必然的。


还有个钱钟书的故事流传甚广。著名作家钱钟书写自己名字时选用的是“鍾”。顾名思义,钟书,就是特别钟爱书籍。“钟(鍾)”有专一、专注的意思,“钟情”“钟爱”的“钟”用的就是这种意思。钟,繁体字有两种写法,一个鐘,一个鍾。两个字意思不相同,鍾的意思是盛酒器,而鐘的意思是古代乐器。据说钱钟书出生当日,刚好有人送来一部《常州先哲丛书》,所以伯父就为他取名“仰先”,字“哲良”。周岁抓周时,他抓到的是一本书,祖父、伯父和父亲都非常高兴,所以按“鍾”字辈分排下来故名“鍾书”。“鐘”与“鍾”是两个意义完全不同的字,但都被简化成了“钟”,可钱老的手迹中一直写的“鍾”,杨绛先生的手稿中,也使用“鍾”字。


“启文明而有象,衍圣教于无穷。”文字是国家的灵魂,我们不能忘记我们祖国的文化瑰宝。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4-29 16:49 , Processed in 0.050593 second(s), 26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