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1506|回复: 10

完善汉语第三人称的方案(最新完整版)

[复制链接]

105

主题

214

帖子

11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19 22:26:1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本帖最后由 ghwh 于 2021-10-19 22:29 编辑

汉语第三人称.jpg


​​完善汉语第三人称的方案
作者:樊靖


目录

一、    方案简述
二、    方案背景
(一)大量出现使用拼音“Ta”代替第三人称的现象
(二)日常对话中,因听者不能区分性别,产生迷惑和误解的现象
(三)在文字中可以只用第三人称指代,但只听不读时则完全无法理解的现象
三、    方案详解
(一)完善的原则
(二)完善的思路
四、    本方案的好处与优势
五、    其他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
六、    对本方案可能会有和已有的质疑及我的回答
七、    本方案推广会遇到的难题和个人想法
八、    结语

一、  方案简述
为彻底解决汉语第三人称在文字表达和在听的过程中经常表现出的不完善的问题,特制定本方案。方案采取“微调”,简称“一归一加一造”——首先将“他”字完全回归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再为“她”字增加一个读音tián,同时新创造一个专指男性第三人称的汉字“力也”(由于这个字目前不能输入,在Word中暂时先这样表示,下同),读táng。
二、  方案背景
  新文化运动先驱刘半农将古已有之的, 原义同“姐”,读作jiě的“她”字改用为第三人称专门指代女性,并建议读作tuo(似乎没确定具体读几声,不过,此读音后来也并未被大众接受),此举利在千秋,令世人所敬佩,但也遗留了一些问题,这些问题在当下,有的表现较突出,可以说是比较常见,有的虽然看似问题不大,但不定某个时候就会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出现上那么一回。这些问题的表现及出现原因如下:
(一)大量出现使用拼音“Ta”代替第三人称的现象
在百度中输入“Ta”,会出现搜索结果有100,000,000个,这是百度搜索结果能给出的数量最大值,实际数量应远超一亿。使用拼音“Ta”的情况无外乎都是用于代替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有的使用在内容中,有的使用在标题中,甚至有首歌和一本小说,还有一部电影,就都只用了一个《Ta》作为名称。
使用拼音“Ta”代替第三人称是一种最为典型的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对另一现象“T裇”,本人会在文章《用“‘衤弟’(tī)裇”正确表达T-Shirt》中具体阐述),但为什么会如此普遍的出现这一现象呢?
“他”字在早先是完全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但刘半农先生改变了“她”字用法后,“他”字的含义随着人们新的使用习惯出现了部分变化:在复数“他们”中,除了仍然可以指代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也可专指男性第三人称,所以,“他们”即可以表示不分性别或不同性别混合的群体,也可以相对“她们”用于表示男性群体,具体表示哪种群体则根据上下文中是否对应出现“她们”就可确定;而在单数“他”时,则变为专指男性第三人称,完全失去了不分性别的含义。结果导致在需要指示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单数时,不能再使用“他”字表达,也没有合适的已有汉字可替代,这就使人们不得不使用拼音“Ta”来表示。
那么,“他”字为什么在单数时完全失去了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的含义,而在复数中则没有失去呢?
首先,这说明性别的区分是有必要的,我们在潜意识中就会加以区分。第二,区分群体性别要比区分个体性别困难得多,群体人数越多,越密集,场景越复杂时,越是如此,这就导致我们的潜意识在面对群体时容易产生一定程度的“模糊”,因此我们对“他们”指示的性别归类相对不是太在意,这就使复数中的“他”保留了不分性别的含义,而对于区分个体的性别,我们在潜意识中则要求“精确”。
再有,为什么没有出现其它合适的已有汉字来顶上缺失的第三人称单数的位置呢?
是因为今天我们缺少刘半农那种有思想深度,有改革魄力的人吗?当然不是,今日比那时具备更多有思想有远见的人。是因为由人们自发的,相对而言“自然形成”的字义转用其实是一种罕有的事件,所以没有出现的原因是由于概率实在太低吗?也不是,从古至今,字义改用的现象一直存在,在当今网络时代,这种情况更为常见,例如最为典型的,“囧”字的含义改用,就是由网络群众自发行成的“自然结果”,且可以肯定这种转用已经固定下来成为长期性的了。根本原因还是在于,确实没有合适的已有汉字能获得多数人的认可。
“他”和“她”字构成了我们当今日常习惯的第三人称“组合”,如果我们在已有汉字中找出与这两个字的组合存在某种关联性的——如含义有关,或偏旁有关,那么可以找到如下这些:“它”、“祂”(“示”字旁)、“衪”(“衣”字旁)、“彵”、“彼”、“佗”。
“它”字是指代动物或物的第三者称谓,指代动物或物不合适用于指代人,否则易产生侮辱性;“祂”字是指代神明的第三者称谓,指代神明也不合适用于指代普通人,且该字在宗教领域仍在被经常使用,因此该字含义就不允许被改用;“衪”字指裙边,“衤”旁适用于衣物,不适合用于人,且该字原意又与女性有关,不合适用于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情况(尤其当今社会对性别模糊的“中间区域”十分敏感);“彵”字是指道路、山、河等弯弯曲曲、绵延不绝的样子,这一原义并不吉祥——人们都希望生活一路平直畅达,不要曲折不断,而且,现代年青人对“弯”有一种特殊的理解(同样是性别模糊的问题),所以该字也不合适改用于第三人称,还有一点原因在于,这个字未来有转义为表示“他们”的可能性(因为“彳”旁或用于复数人称时更为妥当。当然,这一点说服性有限,因为第三人称的古用法“彼”字也是“彳”旁。因与本文要点无关,这个点就不做过多赘述了);“彼”字是古用法,但这个字与“他”和“她”字的组合在偏旁与读音上都有一种不协调和不统一的感觉,这就使得在习惯上已不能为现代人所接受;“佗”字有“它”字和“彼”字的全部问题。
总之,人们的习惯和意识就决定了这些已有汉字,都极难通过自然方式形成改用或人为推进实现改用,顶上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的位置。
(二)日常对话中,因听者不能区分性别,产生迷惑和误解的现象
在生活中,有时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人说“Ta”如何如何,而另一个人忽然发问“你说的Ta是男的女的?”一些情侣间、夫妻间斗嘴甚至吵架有时就是这样开头的。
这种现象表明,汉语第三人称的“他”和“她”字在书写时可区分男女,但在口头交流中,因为读音相同,会导致在某些情景下,听的一方不一定能明白具体指代的情况,从而出现疑惑,甚至误解。
(三)在文字中可以只用第三人称指代,但只听不读时则完全无法理解的现象
出于效率考虑,有时我们在文字中表述两个不同性别的人之间发生的事情时,常在叙述的全部,或开头交待清楚后的大部分内容中,只用“他”和“她”指代——必竟使用单字的第三人称比使用多个字的人名,在写作和阅读中的效率要高。但这会导致当这样的内容不是通过视觉展现给受众,而是仅通过声音传达给受众时,受众会完全无法理解具体指代的情况出现。所以,如果有这样的一段文字,放在网上,它或许是一篇干练感人的文章,甚至获得了好评,但如果直接拿到广播中照原样去读,听众就会觉得莫名其妙。当然,我见过确有这类文章被拿来当众阅读,但阅读者当然很清楚,直接照读而不加以解释是什么结果,于是就边读,边不停的解释‘这个他是指谁谁’‘这个她又是指谁谁’,最后,听众确实是听明白了,但原文在书面上表现出的效率优势,在读与听的过程中不仅没有,反而成为效率的反面,更难堪的是,原本一篇干练感人的文章,在阅读中因时不时增加生硬的解释,不仅让原本的那种意境大打折扣,甚至还会让听众产生疲劳感。
这种现象的成因,与前一现象其实相同,都是因为“他”和“她”字使用一样的读音导致的问题,只不过,如果是熟人熟事,大部分时候都能理解,只是少数时候会出现迷惑和误解,而如果是听众和作者之间这种有一定的“距离”的情况时,在没有看到文字的情况下,直接上“听力”,那是几乎肯定无法理解的。
三、  方案详解
汉语第三人称不完善造成的汉语使用不规范,和听众有时无法理解,并不理所当然是可以轻视和忽略的问题,就这一点,我认为对任何有思想且三观较正的人来说,都无需多言。另一方面,汉语第三人称既然存在问题,那就必然会在历史进程中得到校正,这是千古未变的规律,是时间早晚的问题。剩下的就是如何完善。
(一)完善的原则
那么,要真正完善,且做到有效完善——即,不仅能够杜绝前面提到的那些现象,同时也不会再遗留其它问题,而且还容易被人们接受,在将来也必定会被人们接受——那么需要从以下几个原则出发:
(1)  遵循汉字产生和发展的规律,符合一般的造字原理。
(2)  遵循汉字简化原则。
(3)  字的读音应当清晰,且在听的过程中轻易不会出现迷惑和误解。
(4)  字的写法和读音都不应存在歧视性、污辱性,或有其它给人不好的感受,而选择又不一定非采用“中性”不可,也可以偏“正向”。
(5)  整体方案遵循最简原则,只解决问题,避免过于复杂和画蛇添足。
(二)完善的思路
首先,出于对刘半农先生和历史的尊重,个人认为,若退回新文化运动之前,废除“她”字含义,仅保留“他”字,让汉语第三人称重新完全不分性别,这种是因噎废食,没有前途!因为当初的变化就是出于社会存在的实实切切的需要,需要不能回避,所以一定要改,要依不分性别和分性别各自分工的方向来改。而改的方案不应是较大的改动,应当是微调。
“较大的改动”就是指,完全打破现有的汉字第三人称格局,废除“他”或“她”字的现有含义用法,用已有汉字强行人为替换,又或者,改动幅度过大,最终使汉字第三人称变成类似某些外语那样有过多的“阴阳”、“格”,语法也随之变复杂,变成了画蛇添足。
而“微调”是指,仅对现有必须解决的缺失,和容易迷惑、误解的问题,进行最小程度的变动和增补,调整只解决问题,不增加麻烦。
第二,基于以上原则和思路出发点,个人认为,最稳妥、简单的办法,是让“他”字完全专职于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而为男性创造一个专职的、最合适的新汉字,并且要使“他”、“她”和这个新汉字在读音上有所区分,其中,“她”字原有的读音jiě或许更适合对应被转义前,即同“姐”的含义,因此,为“她”字再新增加一个读音为上策。
“他”字的偏旁“亻”无性别含义,因此,过去以“人”字边的“他”来表示完全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是非常贴切的。因此让“他”字在复数中也好,在单数中也好,只扮演不分性别的角色,含义上完全回归不分性别,是没有什么大问题的,也很容易被接受。
“她”字在刘半农先生改用时,原本就从单音字变成了多音字,如果再给她增加一个新的读音,也完全在汉字的多音字现象范围内,并无什么不妥。
那么,接下来,重点就在给专职男性的第三人称创造一个怎样的新汉字。
第三,专职男性第三人称的这个字应与现有的“他”和“她”字在偏旁上具有协调性和一致性,并能充分代表男性的特征。“也”字旁肯定是必需的,那进一步,问题就在左边的偏旁上。
考虑“她”字是“女”字旁,似乎最好的对应是“男”字旁,“男”字旁的汉字并不罕见,只是“男”字的笔画相对多了点,有7画,而“他”的“人”字旁只有2画,“她”的“女”字旁只有3画。这就有些不太协调的感觉了。那么,是重新选择一个偏旁,还是对“男”字进行简化呢?最终,找到了一个可以算兼而有之的办法,就是将“男”字旁简用为“力”字旁。“力”字仅有2画,且“力”的含义完全符合社会认同的男性特征。而将“他”、“她”、“力也”三个字放在一起比较,协调感也是十足的,明显要强于“他”、“她”、“男也”。所以,虽然“男”字旁与“女”字旁最为对应,但,追求整字和对比时的最佳效果,以及遵循书写方便的简化原则,“力”字旁为最佳。
第四,再接着就是解决在听的过程中避免混淆的问题。
就像新造汉字有原理可循,给新创汉字选择对应发音,如是形声字,一般也很容易,但是,当有三个相近的形声字,声旁都一样,要求给其中两个选择新的发音,并使三个字的发音均不同的时候,这就完全无原理和规律可循了,确有一定难度。(当然,难度也远没“三体”问题那么大。)
早在2011年下半年,我开始认真思考本方案时,最初设想是“他”字保持读音不变,“她”和“力也”字的读音则以基本的“tā”为参照,先考虑声母也用“t”,然后都采用第一声,而韵母,我给“她”选择了“īn”(因为好听),给“力也”字选择了“āng”(原因在下面会说到)。不久之后,有人提醒我,如果这样,那“她说”就要念做“tīn shuō”了,与“听说”极容易听混。我认识到该问题后,感觉暂时又没有更好的想法,于是决定先放一放,结果这一放就过了很久很久。
直到2020年4月新冠疫情期间,我忽然有了更好的想法,决定将“力也”字的读音确定为“táng”,将给“她”字新增的读音确定为“tián”。这基于以下几点想法:
(1)  一声固然中庸,但二声能略带一种清晰而又适度的力量,且悦耳。
(2)  用前鼻音或后鼻音的韵母不够合适,因为很多地方的人前后鼻音分的不是太好,这就无意中产生了一个“精不精确”的问题(实际上本人对前后鼻音不太敏感)。
(3)  正如选择“力”字旁能代表男性特征,“táng”这个发音来自“堂”和“唐”。“堂”字常用在“堂堂男子汉”、“堂堂七尺男儿”、“仪表堂堂”、“相貌堂堂”这些形容男性,和“堂堂正正”这些形容个人品质的词汇中,而“唐”字会让人们首先想到“大唐盛世”,在那个开明的时代,女性有较高的地位,恰是男性思想开明、文化鼎盛的伟大时期,因此,“táng”这个发音的来源完全能够体现男性特征,且会给人非常正面的感受!
(4)  恰好“糖”字也读作“táng”,与“糖”对应的就是“甜”——如前所述,与造字不同,新创读音其实并无原理和规律可循,所以追求直觉也未尝不可——那么,给“她”字新增的读音就选择了“tián”。这就为男性与女性的第三人称读音带上了一种喻意,期望如“糖”与“甜”般契合、融洽。且“táng(糖)”与“tián(甜)”的对应,更容易被人们记住,也更悦耳,因此,应该较容易推广。
(5)  当然,重点是不能再有日常生活中常造成混淆的问题。
经模拟日常用语,将男性第三人称“力也”字读做“táng”,女性第三人称“她”字读做“tián”,发现在日常用语中只有一句——“táng(‘力也’/糖)是tián(她/甜)的”,或这句的变形、相近——有可能产生混淆不清的问题。那么确实会存在混淆吗?是否还应该另选读音呢?让我们仔细来分析一下。
首先,在汉语中,同音字、词的现象非常普遍,即使常见词汇,在日常生活中也有因混淆闹笑话的情况,所以如果刻意去找生僻读音,既不一定能规避遇到同音的情形,也可能就放弃了本来悦耳舒心的读音,因此,不应强求百分之百不能再产生混淆的情况发生,而只要寻求在联系上下文的前提下,绝大部分时候都能避免问题即可。
接下来,我们进入具体场景进行分析:
场景一:一对情侣和他们的两位女性友人。友人甲与情侣中的男子在热聊中,友人乙忽然过来将男子推给“力也”的女友,并说“‘力也’(táng)是她(tián)的”(友人乙担心友人甲抢走她好友的男友,这样做是出于好心)。那么,友人甲是否会迷惑,不明白友人乙为何要说“糖是甜的”?自然不会,她一定是会心一笑,并说“糖当然是甜的”,因为她自然知道友人乙说的是“‘力也’(táng)是她(tián)的”,这不会混淆,反而在这种情况下,同音现象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帮助化解尴尬,并且特别合适我们有时想说但又不好直说的情况(所以友人乙说“糖当然是甜的”,其实是一语双关)。如果这一场景以故事的形式在广播中播放,在联系上下文的情况下,听众也不会听不明白。这比全都发“tā”的音,即使联系上下文也听不明白,要强多了。
场景二:幼儿园老师为小朋友们分苹果,说道“这个苹果是你的,这个苹果是‘力也’的,这个苹果是她(tián)的”,那么是否最后半句话会因听起来与“这个苹果是甜的”同音,而让小朋友迷惑呢?在此场景内,因老师一定有递的姿势或眼神示意,因此,这种误解绝大多数时候也不会出现(除非小朋友没有看到老师的身体运作,而这时就是读音和听的问题了)。而如果这一场景以故事的形式在广播中播放,则确有可能使听众迷惑,不过,仔细想一想,我们在实际使用中通常会注意避开这一问题,而换用更合适的表达方法,比如要说到“这个苹果是她(tián)的”时,可以换成说“这个苹果是小静的”,而这与上文提到的容易迷惑、误解或完全无法理解的现像又有根本不同,因为,就算忘了避开,这也要比多数同音字、词造成迷惑的情况少见多了,更是相比原来全都发“tā”的音造成迷惑、误解的情况,要罕见的多。因为,这种混淆只会发生在表述带甜味的一份食物属于第三方女性的时候,发生的范围要小的多,如果是铅笔,或说出该女性的名子,则混淆的情况就不会出现,因此无论从范围还是语言效率上,这一场景的问题都已经接近可忽略的水平。而如前面所说,同音字、词的现象并不少见,那么,只要问题已经非常小了,我们为什么不能接受这点可忽略的问题,而保留悦耳舒心的读音呢?
对于这一确实会存在混淆,但出现机率又小到可以忽略的情况,这里已经做了相对充分的说明,在下文中就不再赘述了。
第五,在本方案最早的版本中,本人也顺带给“它”字增加了一个新读音,但在最新版方案中,考虑“只解决问题,避免画蛇添足”的原则,决定不再考虑对“它”字的使用进行调整。
四、  本方案的好处与优势
本方案的好处首先当然是能够避免滥用拼音“Ta”这一汉语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并有效解决听不出第三人称具体指代的问题。而相应的,这些问题得到切实解决后,人们可以有效的在文字和声音传达中表述和理解第三人称的具体指代。
这些好处可以简单归结为两个方面:
好处一,在文章标题与内容中,我们可以用汉字将不分性别和有分性别的第三人称指代,表达的很清楚。
好处二,当我们在表述中,如果想卖个关子给读者或听者时,可以用第三人称“他”,而如果一般需要避免误解,让对方清晰理解的时候,就可以用“‘力也’(táng)”或“她(tián)”
本方案的优势在于:
第一,采取“微调”的代价极小,不会对汉语使用产生副作用,比如,现有法律条款属于不能轻易改动的文本,而本方案不需要对条款中常有的“他人”一词做改动,且条款中又并无涉及有性别的第三人称,所以对现有法律条款实际无任何影响,其它各类公文也一样。而文学和娱乐作品中原含有第三人称的内容则并不在乎变化,新变化反倒对提升准确性有益。
第二,这一方案被大众接受的难度会是最小,因为调整幅度就是最小,且新造字和选择的读音都符合人们思维习惯与正反馈的观感——“力也”符合人们对男性和第三人称汉字的直觉,读音“táng”和“tián”好听上口,也很容易被联想,从而很快记住。
第三,具备了完整的不分性别和男、女各自性别的第三人称专有用字及各自读音,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而精确的使用。这是其他意图解决汉语第三人称问题的方案均不具备的。
五、  其他方案有哪些不妥之处
对于汉语第三人称形式不完善的问题,其实一直都有许多人注意到,有一些人也提出了自己的改进想法,也包括一些学者给出的意见。以下我列出可在网上找到的这些方案,并对为何不太认同他们的方案给出理由。
其他方案一:废除“她”字。
不认同的理由:如前文所述,这种想法是因噎废食,观念倒退,不符合语言向前发展会产生更丰富、更灵活、更有效的机制这一自然规律,“尊古卑今”从来都是没有前途的。若认为汉语第三人称分性别没必要,是不是还要认为退回到先秦时期没有正式第三人称更好呢?
其他方案二:汉语女性第三人称用“伊”。
不认同的理由:首先,其实如果好好调查研究一下,会发现,人们对“她”字的使用认可,要远超“伊”字,这不仅是使用习惯,更在于“她”字的“女”字边最让人感觉贴切,以及“她”的“也”字旁与“他”字相呼应,所以,“伊”字并不比“她”字更合适。再者,这一方案不仅没有去解决现有问题,反而是要制造新的问题。
其他方案三:用“佗们”代替“他们”。
不认同的理由:一是“佗”字如前文所说,“它”字和“彼”字的问题全具备。二是企图用“佗们”代替“他们”,实际会形成“佗”和“他”字在不同场景共存(因为遇到“她们”时,可能需要对应用到有性别的“他们”),增加了语法复杂度,很难被人们接受,所以,和前面的其他方案二一样,该方案同样没有去解决问题,反而要制造新的问题,且假若试推行了,问题会更严重。
其他方案四:让“他”字专职男性第三人称,使用“衪”(“示”字旁)或“彵”字专职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
不认同的理由:前文已经对此做过说明,这两个字不具备被转用含义的条件。特别对于“衪”字——个人研究了近几十年因网络潮流而被改用含义的已有汉字,发现,能被改用的条件,除前文提到的那些,包括原意是否有污辱性、有性别尴尬、有特殊指代(具备这些,则不能改用到这方面)之外,还有一点最为重要的,就是该字已处于“假死”状态——很久很久都几乎没有被人们再用到,就容易被转义使用。对于常用或接近常用的字,转义则几乎没有成功的可能性。
其他方案五:让“他”字专职男性第三人称,使用“其”或“之”字专职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
不认同的理由:“其”或“之”字日常使用较多,除了指代人,也用在指代物、事,以及任何可指代的内容,使用十分灵活。因此,就现有的使用习惯,“其”或“之”字的“泛化”指代根本无法被人为“缩减”,并强行“嵌入”到专职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上。
其他方案六:让“他”字专职男性第三人称,创造一个新汉字“人也”(实际这个字是“人”字头,“也”字底,上下结构,类似“仓”。因无法输入,请谅解),读tā,专职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
不认同的理由:首先这个字与“他”字比较,只是偏旁部首的位置由左右换成上下,其实在组合上就没有突破“他”字的含义,顶多是造了一个“他”字的冗余写法,或称异体字,难以服众,自然也就难以达成让“他”字完全专职于男性第三人称。第二,这个字的读音也无突破,也不能达到使汉语第三人称的现有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的目标。
其他方案七:让“他”字专职男性第三人称,创造一个新汉字“宀也”(实际这个字是“宝盖头”,“也”字底,上下结构,类似“安”。因无法输入,请谅解),读tā,专职中性的第三人称。
不认同的理由:首先,该方案作者称,用“宝盖头”的原因,一是“与非指人第三人称代词‘它’在字形上的相对统一性”,二是“含在同一片蓝天下、男女平等之意”,而本人认为这些出发点过于牵强,一是为何要与非指代人的“它”保持部首一致,而不与“他”和“她”字共有的“也”保持偏旁一致?二是“宝盖头”实际与蓝天并无含义上的联系,因此,这一造字不符合一般的汉字组合规律,要说为了体现“男女平等之意”,其实“他”字的“人”字边已经是最完美能体现这一点的了。第二,该方案读音也无突破,不能完全解决现有问题。
其他方案八:让“他”字专职不分性别第三人称,创造一个新汉字“子也”(实际这个字是左边“子”字旁,右边“也”字旁,左右结构。因无法输入,请谅解),专职男性的第三人称。
不认同的理由:首先,这一方案的作者自己承认,“子”字在一些情况下有不分性别的含义,而本人认为,更大的缺陷在于“子”字在分性别的情况下,也只能表示幼年男性,因此,当想要将新造的“子也”字也与成年男性和老年男性“挂钩”时,总会有不太稳妥的感觉,这就明显不如由“男”字边简用为“力”字边来的更合适。第二,这个字的读音也无突破,也不能达到使汉语第三人称的现有问题都得到妥善解决的目标。
综上所述,其他方案均考虑欠妥,不能完整的解决汉语第三人称的现有问题,因此都无法被大众认可,从而被流传和使用。
六、  对本方案可能会有和已有的质疑及我的回答
下面将可能会遇到或已“遭遇鸡蛋里挑骨头”的质疑一一例举,并用我的回答证明本方案确实经的起质疑。
质疑一:这是要将语法变得像德语一样复杂。
我的回答:这样讲完全没有道理。“一归一加一造”的方案极其简单,称为“微调”完全不为过,且在这样微调前和微调后,汉语第三人称(不含对“物”的指代)仍然是在“不分性别”、“男性”、“女性”这个范围当中,语法几乎没有变化,因此,“变得像德语一样复杂”是从何而来,如何说起的呢?
质疑二:“力也”字不妥,或应让“他”字完全用于指代男性,用已有或新造字顶上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又或者,可以为男性第三人称新造一个更合适的汉字。
我的回答:如果说“亻”旁不是最合适表示不分性别第三人称的偏旁,如果说“男”字旁简用为“力”字旁,在偏旁适用与简化原则上不是最合适表示男性第三人称的偏旁,那么,我就真不知道还有什么是更合适,更符合规律的了。这一问题其实前文已经整个做了很详细的分析说明,建议质疑者仔细阅读,又或者,请给我拿出一个更好的方案来!
质疑三:“唐人”与“‘力也’(táng)人”会否产生混淆。
我的回答:实际这种情况不存在。因为实际应用中只会说到“他人”,而不会说“‘力也’人”,也不会说“她人”,我们说到“他人”时都是表达不分性别的泛称,所以一定只会用到“他人”。
质疑四:“你是我的糖”是否会被误解为“你是我的‘力也’(táng)”。
我的回答:不会。后一句话不具备正常逻辑,所以,无论是被甜蜜告白者,还是文章的读者或听众,都不会将前一句话误解为后一句话。
质疑五:是否会出现搞不清讲的是“把‘力也’(táng)带过来”,还是“把糖带过来”的情况。
我的回答:这种情形在喜剧电影的情节之外不会发生。一来,同时有男子和糖被要求带去的可能性极小;二来,只要听者智力水平不至过低,必定很容易理解说这句话的人究竟要的是哪样。
质疑六:是否会出现搞不清讲是的“把‘力也’给我”,还是“把糖给我”的情况。
我的回答:前一句不是人们正常的表达方式,正常表达是“把‘力也’交给我”,其中必有“交”字才顺口。所以这种情况也不会存在。
质疑七:“‘力也’(táng)吃了我的糖”是否会被理解为“糖吃了我的糖”。
我的回答:后一句完全不符合逻辑,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所以根本不会出现这样的错误理解。
质疑八:“狼把‘力也’吃了”这类话语会产生歧义。
我的回答:基本上不会有“狼吃糖”的情况,而“狗把糖吃了”通常也不会让人先想到的是狗吃了一个男孩,若真发生狗吃男孩这种情况,在文章中不可能不作解释,在对话中也不可能不加强语气。所以产生歧义的情况实际不会出现。
质疑九:“她”字为什么不按刘半农先生的建议读作tuo?为什么“力也”和“她”要读作二声“táng”和“tián”,为什么不读作平声“tāng”和“tiān”?
我的回答:对于第一个问题,当初,tuo的读音未被大众接受,是有原因的,除了刘半农先生没有完全考虑好,以及与其他人有争议,我想,实际主要原因在于这个读音其实不符合大众的内心期望(或者说大众内心的“锚”),因此,当初这个读音没有被接受,在今天依然不大可能被接受。
对于第二个问题,如果本方案采用平声,首先,“力也”和“她”字就会音同“汤”(或“蹚”)和“天”,前一个“汤”(或“蹚”),不会给人们什么深刻印像和正反馈,而“天”虽然能让人联想到“妇女能顶半边天”,但容易产生混淆的情况会增多,例如:“秋tiān”——“秋天”和“求她(tiān)”变成读音相近,容易听错;“tiān说”——“她(tiān)说”与“听说”或“天书”变成读音相近,容易听错;“阴tiān”——是“阴天”还是“暗算她”(阴她(tiān))的意思,容易搞不清;“tiān们”——“天安门”会和“她(tiān)们”读起来非常像,极容易听错;“聊tiān”——是“聊天”还是“撩她(tiān)”容易听错(可能导致不仅聊不成,还会挨顿打);“老半tiān”——容易搞不清讲的是俗话“老半天”,还是“老伴她(tiān)”。还有“靠tiān吃饭”等等,就不再一一赘述。
总之,将“力也”和“她”读作二声“táng”和“tián”,容易让人有正向感受,容易产生联想,被大众接受要容易的多,比用平声可能产生的问题也少的多。
七、  本方案推广会遇到的难题和个人想法
本方案若推广,要面对两个难题。
一是时代与过去有所不同,现在的主要传输媒介已有纸质变为信息化和网络化,多数人在日常生活中,更多是用手机和电脑进行阅读和输入,而其中的汉字字符集(位于手机、电脑、服务器的操作系统中)无法随意加入新造汉字,这就从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新生汉字的流传与推广。而通过图片或表情包的方式传达新生汉字,要在具体平台应用和网络交流软件支持的前提下,若无支持条件,则会受限。例如,对于本方案中创造的新汉字“力也”(táng),在Word的文字中只能暂时用一对引号括起两个字来表示,在PDF中是可以显示的正常一些,但实际上,PDF中使用的是图片形式,无法被绝大部分人在文本中复制使用。
不过,对于这一难题,我想也不是大问题。因为不仅是普通人新创造的汉字会遇到这种问题,由国家制定的新汉字也同样要面对这一问题。例如,2017年,国家发布了为第117号和118号化学元素新创造的两个汉字,也不是就能直接加入字符集,就能直接让公众全都能用起来的。因为一方面,只有新版字符集可以加入新造汉字,而新字符集标准的制定是非常费时费力的大事,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中国大陆一共才用过四个标准的字符集(分别是GB2312、GBK、GB18030、Unicode7.0)。另一方面,即便将来带有新汉字的字符集发布了,每台电脑,每台手机什么时候能更新上,也是很漫长的事,要知道,字符集不能自动更新,有些可能只有等到操作系统换新,甚至设备换新的时候,人们才能具备可以正常显示和输入新汉字的终端。而且要在大部分终端都具备的情况下才有意义。
那么,即然整个大环境都面对这样的问题,我想,将来一定会从国家层面出台相应的举措。
第二个难题在于,普通人新创的汉字,从被大众认识到接受,自然会存在的现实难度,这包括,如何被认可,如何流传开来被广泛使用。
对于认可的问题,首先,新创汉字不是名人名家的专利,汉字最原始的形态,就是新石器时代无数氏族部落的契刻者创造的,在唐宋时期,大量的早期简体字,也是由民间的普通人创造和流传使用的,在近几十年来,一些原本已处于“假死”状态的汉字被人们赋予新的含义,得到重生,也是众多普通网民出于乐趣创新和支持的结果。(这些在本人制作的PPT《汉字起源与发展(完美版)》中有介绍。)
因此,普通人创造新汉字,同样有机会,像刘半农先生改用已有汉字一样,被大众所接受,成不成的关键还是在于方案的好坏。
对于如何流传开来被广泛使用,本人并不是著名学者或网红,也不具一定的财力进行宣传。但相信,通过在网络中将本方案公之于众,与其他方案相竞争,加之,如前所述,汉语第三人称确有不小的问题存在,而存在问题,就一定会得到纠正,这是自然规律,那么,其它就交由时间来实现吧。
不过,若条件允许,个人还是希望能通过网红推介、印制在情侣衫上等方式进行更有效果的推广。更希望有一朝一日,国家能为进入网络时代以后转义或新创造的(包括国家发布的,和获得广泛认可由个人创造的)汉字,如何有“正式身份”,制定相关政策和具体办法。
八、  结语
最后,让我们来阅读,或让别人阅读,自己倾听,下面这样一段小短文,尝试感受一下按本方案对汉语第三人称进行完善后的效果:
“力也”(táng)和她(tián)是一对恋人,
“力也”(táng)深爱她(tián),
她(tián)也深爱着“力也”(táng),
但他们在不同的城市。
有一天,“力也”(táng)打电话对她(tián)说:
“你觉得这样一直分开在两地好吗?”
她(tián)不知如何回答,只是感觉自己鼻腔有点酸,眼前有点模糊。
忽然传来敲门声,她(tián)走去打开了门,
“力也”(táng)提着行李箱站在门口,说:
“我觉的还是在离你近点的地方工作方便些。”(完)
读者朋友,你觉得这篇“小小说”的标题,是用《“力也”和她》好呢?还是用《他们》或《他》好呢?
感谢阅读!

汉语第三人称封面.jpg

情侣装.jpg

第三人称.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6

主题

13

帖子

287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87
发表于 2021-10-22 20:18:01 | 显示全部楼层
画蛇添足。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14

帖子

11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2 20:44:19 | 显示全部楼层

该方案可用于解决网络中大量在汉语中夹杂拼音“TA”的情况,还可用于对话、倾听时性别和指代不分的情形,显然是解决实际问题,绝非画蛇添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14

帖子

11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2 20:47:19 | 显示全部楼层

如果你觉得从刘半农先生那里开始就是画蛇添足,那我就没什么可跟你讲的了,道不同不相为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5

主题

1195

帖子

411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112
发表于 2021-10-27 18:51:3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新字、旧字结合,简单实用。
Screenshot_20211027_184059.jpg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06

帖子

244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48
发表于 2021-11-1 13:3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完善一下“她”字问题的讨论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14

帖子

11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6:11:26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ghwh 于 2021-11-1 16:20 编辑
jhz001 发表于 2021-11-1 13:33
完善一下“她”字问题的讨论

这篇文章我只能粗读了一下——我个人很不喜欢纯理论的东西或侧重理论的东西,所以读了开头一部分后,后面实再细读不下去了,只能非常粗的浏览了一下。即便细读了,这一下子,我也不会知道你想表达的重点在这篇文章的哪里或哪个方向,所以下面我先只谈一下个人的看法:

一、“她”字即便不来自于西方语言的影响,也是来自西方思想的影响,即“男女平等”这一思想。自那时候到现在,中国人在男女平等上其实已经做的比西方好,而且好的多,比如西方很多国家至今男女同工不同酬,中国早就做到了。其实中国吸收了西方的很多“现代性”,而且按中国人自己的想法进行了改造,发扬光大,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做的比西方更好,比如民主集中制是苏联发明的,苏联人搞失败了,我们搞成功了。

二、个人认为,如果说“她”字目前有什么不完善的问题,那么创造一个与之对应代表男性第三人称的汉字,并让“他”字完全做为不分性别的第三人称,恰恰是在对“她”字进行实质上的完善!因为“他”字是“人”字边,只有让这个“人”字边不仅包含男性,也包含女性,而不是当下这个“人”字边时常只代表男性不代表女性——当男、女都真正为“人”时,“她”字的问题才能从实质上真正被解决,被完善!

三、该文章中有一句话——“但语言文字的具体变革,终究还是要经由中国人的自我选择和实践过滤,并与其主体自觉的“现代性诉求”直接发生交涉之后,才能得以实现。” 我想,“TA”的广泛乱用(这种现象包括极有影响力的著名作家和新华社这样的官方媒体也不能免俗)本身已经从反面代表了这种“现代性诉求”,而我及同样独立给出汉语第三人称完善方案的其他一些人,恰恰是在做“自我选择和实践过滤”。

四、我个人很不喜欢纯理论的东西或侧重理论的东西,原因就在于理论把问题复杂化了,并且很容易脱离实践。于其写一本书去分析理解,最后却没有任何结果,只不过是学术性的空耗与坐等,还不如到人民群众中去,运动运动手指和口耳,实践一番,更容易看透问题,也更容易解决问题!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6

主题

506

帖子

2448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2448
发表于 2021-11-1 16:49:23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jhz001 于 2021-11-1 16:50 编辑
一、“她”字即便不来自于西方语言的影响,也是来自西方思想的影响,即“男女平等”这一思想。自那时候到现在,中国人在男女平等上其实已经做的比西方好,而且好的多,比如西方很多国家至今男女同工不同酬,中国早就做到了。

  “她”字来源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点你已认可,我也这样认为。刘半农前辈的初心是体现“男女平等”的思想,有个“她”字女性的地位就有了,正是那个时代进步青年的心声,

然而结果却事与愿违,“他”和“她”两字区别开来,造成男女有别,我认为更突出“男女不平等”。原先一个“他”字有男也有女,男女无分别,正是“男女平等”思想的最佳表现形式,又何必崇洋法另搞一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14

帖子

11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7:49:48 | 显示全部楼层
jhz001 发表于 2021-11-1 16:49
“她”字来源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点你已认可,我也这样认为。刘半农前辈的初心是体现“男女平等”的 ...

我这篇文章中有讲到为什么不退回过去,我在百度贴吧中也贴了很多网友期望和赞同的实例,这里我总结原因有两点:

第一、因为当初的变化就是出于社会存在的实实切切的需要,况且当下更多人也认为不仅有不分性别表达的需要,也有分性别表达的需要,因为这样更灵活、更方便、更实用。需要不能回避,所以肯定不能退回过去。

第二、以所谓“崇洋”阻挠发展,这种想法是因噎废食,观念倒退,不符合语言向前发展会产生更丰富、更灵活、更有效的机制这一自然规律,“尊古卑今”从来都是没有前途的。若认为汉语第三人称分性别没必要,是不是还要认为退回到先秦时期没有正式第三人称更好呢?

你这类人可以反对搞洋务运动、西学中用、搞市场经济、修建三峡大坝、搞南水北调,但还好这个世界不是你这类人说了算的。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105

主题

214

帖子

1115

积分

金牌会员

Rank: 6Rank: 6

积分
1115
 楼主| 发表于 2021-11-1 18:07:06 | 显示全部楼层
jhz001 发表于 2021-11-1 16:49
“她”字来源于西方文化的影响,这一点你已认可,我也这样认为。刘半农前辈的初心是体现“男女平等”的 ...

你可以自己不分性别,一律用“他”字,但当你这样去写一位女士时,大家就会觉得奇怪或觉得不尊重,因为当下社会已经形成了这样的思维习惯,已经改不了了。社会只能向前进,不能也不可能向后退,这个道理在我国的革命和发展史中已经讲的太多了,我非常不能理解你为什么不明白。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22 01:45 , Processed in 0.072689 second(s), 44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