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909|回复: 1

纣王剑?关于「错金银夔龙雷云纹红铜玉柄防锈短佩剑」...

[复制链接]

33

主题

42

帖子

208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208
 楼主| 发表于 2021-10-23 12:24:20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纣王剑?关于「错金银夔龙雷云纹红铜玉柄防锈短佩剑」的研究
剑长40.60㎝,剑身28.40㎝,腊宽3.60㎝。红铜(纯铜)铸造,状如商代匕首,外包裹一层黑色防绣材料,双面错金银纹饰,两面图案相同。图案以脊为界,脊线、脊线两侧的乳钉纹均为错银,银纹较细,两边错金,金纹较粗,两侧相互对称的错金纹饰为:独角夔龙纹、方云雷纹、三角云雷纹和卷云纹。剑柄由整块青玉雕琢,两面纹饰亦完全相同:剑格为阴刻带毛发的兽面纹,中、下边缘配以对称的蚕纹,如波涛翻滚;剑柄两端各为一圈由两条阴刻“挤压”线构成的弦纹;剑首为尖头乳钉偏扁形状,两面均为卷云纹。玉柄内絮状物(饭糁)充盈,几乎全部白化,只有极少表面“饭糁”不满,可辨其原为青玉。近剑格处的的剑身周围,约有0.6㎝左右从“嵌槽”内溢出的铜锈,并黏连有土渍。但遗憾的是,因多年前收藏拍照时不慎,剑格一面被剑身坠破。经当时用“哥俩好”粘接后,品像未受太大影响,但粘接时原粘嵌物已不能完全复填在嵌槽内,被保留(见图3、图4),以备检验。剑身、剑格交接处的铜锈也所剩不多——因这些锈斑是从嵌槽内溢出附着在防锈层上面的,所以大部崩落。因原粘接物为黑色粗糙物质,粘有红铜。而且当时发现镶嵌进剑格的剑身短柄未涂防锈层,红铜已受腐蚀——这怕是红铜表层腐朽粘到黏结物上的原因。另据剑格坠破时测量,剑身嵌入剑格仅1.4㎝左右。
但“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里值得一提的是,此剑虽因剑格坠破而令人沮丧,却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无奈之下想到修复,当试着用“哥俩好”粘胶对玉柄断裂处进行粘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待把两管粘胶兑好,涂抹在碎块的断口上,两边的玉石碎块迅速发软,待小心合拢碎块放下稍停,它们竟然融合在了一起,玉石碎块也重新变硬。此非意外收获?并且,此意外收获还释解了我对另一件玉器——东周青玉山鼎耳环上粘接痕——的疑问——莫不是2000多年前东周时期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化学粘接玉料的方法?后经查阅相关资料果真如此,360百科这样写道:1、化学不是谁发明的,化学本身就有,在古时候人们就接触到了,例如,火的使用。 2、古代化学主要于宏观方面发展化学,主要是炼金术士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3、近代化学是在元素层面研究化学,现在是在微观、瞬时的层面研究化学。
根据《工农考古基础知识》(文物出版社1978年3月版)所载图例,此剑当为短佩剑。按高古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此剑的铸造材料、纹饰配置,它应该为当时社会最最高身份、最高权力的人所拥有。并且,按照《考古基础知识》,红铜铸造早于青铜;短剑最早出现在西周,长剑出现在春秋,殷商时期这种短剑叫“匕首”;“错金银”工艺出现在春秋,防锈材料或技术的使用,是在春秋的晚期。可令人奇怪的是,此剑虽为“错金银”工艺和包裹有春秋晚期才有的“防锈层”,但在春秋和春秋以后的“常见纹饰”中,却不见与此剑剑身独角夔龙纹、方雷纹、三角雷纹、卷云纹和剑格的兽面纹、剑首的卷云纹以及其它纹饰共同搭配抑或是基本相同的单个纹饰图案。但就此剑的剑身看,其形状更象是商代中晚期和西周早期匕首(见《工农考古基础知识》第124页)。
从其剑刃一边防锈层脱落的小磕口显露的铜质,和其玉柄断裂显露的铜质来看,该剑红铜质地粗松——铜质竟能沾到粘接物上面——更象是质地松软的纯铜。就纹饰来看,该短剑的错金银纹饰的夔龙纹、方雷纹、三角雷纹和卷云纹图案,与商代后期常见花纹图案的搭配基本一致,单个图案几乎完全相同(见《考古基础知识》128页)。该剑格的兽面纹,以及剑首的卷云纹、兽面纹和其它纹饰,与“商代后期常见花文”和129页“商代后期·鼎”之花纹图案及“商代后期·簋”,也基本相同。而且,短剑虽出现在西周,长剑出现在春秋,但无论是西周以后的实用短剑或佩剑,还是春秋以后的实用长剑或佩剑,目前均未见有使用全玉为柄的考古文献,也未见有使用青铜以后再大量使用“红铜”铸剑的记载,更未见有实物或图谱出现。防锈材料的使用,见诸于考古文献的,目前也只是春秋晚期的“越王勾践剑”一例,而比之越王勾践剑的防锈层,此佩剑的防锈材料不仅涂层很厚,而且非常原始,好像是一层烤漆。这说明,殷商时期与春秋晚期的防锈材料,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材料。而且,剑刃的形状,前者凹弧,后者凸弧,与越王勾践剑也明显不同。
从剑的制式来看,它的钝口就像一把木剑,除了错金错银及其玉柄彰显着主人的威仪,完全没有实用价值。——这样的主人,在高古社会,除了国王还有谁呢?
此外,此剑玉柄,“饭糁”充盈,质地脆弱,而且持柄握剑,剑身竟能将剑格坠破,这也证明它经历了久远的沧桑岁月。
当然,考古中常发现的看似特殊,后被证明其实并不特殊的情形是常有的。暂不能用铁证揭开或永远不能用铁证揭开的谜团也多之又多。比如考古证明,秦代兵器普遍已为铁制,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发掘的兵器则多为青铜所制。这在当时可能是青铜仍然贵重,用其制造兵器更显威仪,并且青铜比铁更耐腐蚀的缘故。这种推测虽然符合秦始皇基业永保、万代不朽的思想,但它是否就反映了秦始皇当时思想的全部真实呢?
尽管如此,但有一点却是不可忽视的,即任何事物都有它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换言之,就是说对于某种事物,既要看它的的结果,更要考虑这一结果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在这一过程当中可能的阶段性成果,同时它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新型材料的制约。比如越王勾践剑,它的防锈材料和技术,不可能是某人某日心血来潮突发奇想,一下子就铸造出来的,而应该是在当时条件下不知经过多少人多少代艰辛探索的成果之一。而在此之前或之后有更多的阶段性成果或实物被历史尘封、淹没,在中国长期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条件下不仅是可能的,而且是必然的。这些往往很多都被考古发掘所证实。
再比如,虽然众多现象表明现代科技仿古几可乱真,但充其量也不过就是仿出一个“乱”字,它或许能仿出样貌酷似、形象逼真,但永远仿不出年龄岁月浸淫的沧桑,只是人们是否有能力和手段去认识它、辨别它罢了。据因特网有关信息介绍(已记不清是在哪个网站的网页上了),美国有位科学家,能在古玻璃上查知它的“年轮”,判定它的生产年代。故此认为,该剑的花纹图案,商代“比重”很大;剑身形制与商周匕首相同;防锈材料较春秋原始的多;红铜质地粗松、颜色浓重,似无其它金属成分。该剑嵌把镶在玉柄槽里的部分腐蚀严重,应为我国使用最早的纯铜。且玉柄“饭糁”充盈,青玉白化,十分脆弱。因而,商代后期用红铜和原始防锈材料铸造“错金银”王权佩剑,完全有其可能。而且此佩剑很可能是为纣王彰显王权而特制。因为从此前早已存在的等级制度和史传纣王本人专横暴虐的特性推测,他命令臣工铸造他所想要而别人又不得拥有的东西以示王权,这也不是办不到的事情。再者,史传周王灭商,纣王是裹玉焚身而亡,这说明他平时很可能是只带佩剑彰显威仪,不带实用剑,故死到临头才有“裹玉焚身”而不拼死抵抗的作为。
综上所述,故疑此剑为“纣王剑”。
附图:
v2-680e54b70c279a3615c646af0817ed0e_720w.jpg v2-f16aab740fd8dba5de52a3feaa1112dc_720w.jpg v2-9bf0849a99cf4a9365b27cc18b297fab_720w.jpg v2-debd42afad139d32fd8981b83547de1c_720w.jpg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0

主题

26

帖子

79

积分

注册会员

Rank: 2

积分
79
发表于 2022-10-25 15:02:34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yangming 于 2022-10-26 06:59 编辑

却也有意外收获——那就是无奈之下想到修复,当试着用“哥俩好”粘胶对玉柄断裂处进行粘接的时候,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待把两管粘胶兑好,涂抹在碎块的断口上,两边的玉石碎块迅速发软,待小心合拢碎块放下稍停,它们竟然融合在了一起,玉石碎块也重新变硬。此非意外收获?并且,此意外收获还释解了我对另一件玉器——东周青玉山鼎耳环上粘接痕——的疑问——莫不是2000多年前东周时期的古人,已经掌握了化学粘接玉料的方法?后经查阅相关资料果真如此,360百科这样写道:1、化学不是谁发明的,化学本身就有,在古时候人们就接触到了,例如,火的使用。 2、古代化学主要于宏观方面发展化学,主要是炼金术士推动了化学的发展。 3、近代化学是在元素层面研究化学,现在是在微观、瞬时的层面研究化学。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3-29 12:43 , Processed in 0.049014 second(s), 28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