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310|回复: 0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特性

[复制链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29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29
 楼主| 发表于 2022-5-16 19:01:17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第一章 人类语言的产生和特性
世界上的所有的动物和植物,都有同类信息交流的必要和交流现象。起码在母子之间和雌雄之间必须有信息交流。这种交流必须有一种方式,主要有:肢体动作、自然物标记、作用力、分子(又叫气味)、可见光、不可见光、声波、次声波、超声波、电、电磁波等。这些方式,有的是自己产出的,有的是借助的。信息是用于交流的,那就必然有信息的产生和发出方(信息源),有传送形式,有传送媒介,有接收辨解方。并且,每一种信息必须有它自己的特点,否则,接收方就无法从众多无用的同类信息中辨解出自己所要的信息来。表现各种信息特点的就是各种信息自己独特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信息的发、收双方必须使用相同的表达形式和组织规则,才能进行信息交流。
人类是世界上的高级动物,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方式,在语言还没出现之前,是以肢体动作信号为主,以喉叫信号为辅的。也就是说,主要用肢体发送信息,用眼睛接收信息。所以,眼睛和肢体是当时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传送和接收的东西是一闪即逝的动作景象。嘴巴和耳朵是发送和接收喉叫信号的辅助通道,传送的东西是声音(声波),也是一闪即逝的。
在人类的“呼叫信号”发展成语言以后,嘴巴和耳朵就成为发送和接收语言的主要通道了。语言也是一闪即逝的声波。
各人自己脑子里的思想,别人是感觉不到的。为了让别人感觉得到,从而把自己的思想传递给别人,于是就把自己的各种不同的思想,用嘴来发出各种不同的语音表达出来,使别人通过听觉器官感受到,从而达到与别人互相交流思想的目的。所以,语言是以声波为载具的。
所以,可以说,“语言是人们用嘴发出的表达思想的一种有规律的语音变化系统。”它的发送器官是嘴,接受器官是耳。语言是“人们之间用以交流思想的工具”。
语言是由语音、语意、语法构成的。
1、“语音” (包括:词音、声调、腔调、语气)----是语意的声波形式,是语意的载体。没有它,就不能把说话人的思想传送给别人。
每一种语言的语音,都是一个完整的有规律的音变系统。
构成“语音”的要素,主要有“声音、声调、腔调、语气(也称口气,受说话时的情绪支配)”
“声调”,指词音的高低、长短情况。声调和语气,有区别词意的作用。
“腔调”,指在人们在说出的一个语句时,从语句的第一个单词到最后一个单词的过程中,其语音的抑扬顿挫的连续变化特点。
“语气”, “语气”由说话时的目的和情感决定,用来表示语意。语气不同,所表达的语意就不同。例如“你过来”一语,语气不同,表达的语意就不同。
“你过来。”-----述说语气。
“你过来!”-----命令语气。
“你过来呐”----祈求语气。
“你过来?”----疑问语气。
“你敢过来?”-----挑逗的语气。
人类语言的语气是天生的,人类的语气因子都是相同的,就如人类的面部表情因子都相同一样。例如,哭声、笑声、惊呼声、祈求声、怒气声。。。。全人类都一样。所以,两种语言的人们相遇时,即使语言不同,通过语气和面部表情,也能大概地懂得对方的意思。歌曲是语气的艺术化,所以,不同语言的人们,通过歌曲,能感受到对方的感情状况。
2、“语意”,就是语言所表达的意思,它是语言实体。没有它,语音就失去了意义,等于“跑空车”。
“语意”是通过“语句”来表达的。构成语句的要素是单词、语法、语气、语言环境。
“单词”-----是由“词意” 和“词音”构成的。
“词意”,就是“单词”的含意。含意,包含具体事物、虚拟事物、思想、概念等等。
“词音”,是单词的“语音样式”。语音样式由语音、声调和音节构成。用一个“音节”来表示一个“词意”的,叫做“单音节词”;用两个以上的“音节”来表示一个“词意”的,叫做“多音节词”。用一种“语音样式”来表示一个“词意”的,叫做“语音单载”;用一种“语音样式”来表示多个“词意”的,叫做“语音多载”。
用什么语言表示什么语意,是由人们事先约定的,不然,对话双方就都听不懂对方说的是什么意思。
“音节”还可以再分解为“音素”,音素一般由元音(声母)、辅音(韵母)和声调构成的。不同语言的音节,其音素是不相同的。
“语法”----是把“单词”组织成“语句”的法则。没有它,听者就不懂得说者所云。只有语言的说(发)、听(收)双方使用同样的“语法”来组织“单词”时,才能实现语言交流。否则,听者就只听到对方说了一串音节,却不理解这些音串是什么意思。
对话时所处的“语言环境(包括现场周围的事物、双方的表情、肢体动作、历史经历和感情关系等等和对话语言的上下词意的关联情况)”,会直接影响发话者对所发送的语句的含意,也会直接影响听者对发话者的语句的理解。同样一个单词或语句,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有不同的意思。
例如“方便”,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下,表达的含意就不同:
例如:此处说话不“方便”,我们换个地方说话。
你等一下,我去厕所“方便”一下。
人们根据这两句话的不同的语言环境,来判断出这两句话中的“方便”的不同含意。
再如,父子俩在田里正割着小麦,父亲对儿子说:“茶壶的水喝没了,你回家灌去。”儿子提着茶壶,慢慢地向家走。父亲高喊:“铁蛋,你走得慢点,别累着!”儿子一听父亲说的是反话,撒腿就奔跑起来了。
再如,弟弟到哥哥的房里与哥哥说话。说了一阵子后,哥哥说:我有点累了,想休息一会儿。弟弟一听此话,就知道哥哥在撵他了。
词音、词意、语法、腔调、语气,构成一个总系统,具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由“语句”体现出来。
不同语言的区别,就在于“词音”、“词意”、“语法”的不同;只有以上“三者”全同,才是相同的语言。
词音、词意、语法,都不同的两种语言,互相称对方为“外语”;只是“词音”、“腔调”两要素与国家的“通用语言”不同,其他要素都与“通用语言”相同的语言,称为“方言”,即地方言语言。
人类的各种语言,都具有下以6点基本特性:
1、语言是“人类用来表示思想的具有语法的语音信号系统”, 并不是杂乱无章的声音堆积。不要把一般的口音信号(例如口哨、咳声等音)混同于语言,因为口哨之类的声音,不含“语法”也不成体系,只是一种人们暂时随意约定的表示一种特定事物的声音信号,所以不能算是“语言”。
语言是通过表达思想而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因为客观事物经过人脑的反映和思维加工以后,形成一种思想,再通过语言表达出来的(不会语言的或不可用语言传达时,可以通过手势、旗语或其他动作、标志物等等表示出来)。所以,语言是间接表示客观事物的。既然经过了人脑的加工,在加工时就必然受到人的主观认识水平和感情意识的影响,所以,加工后的概念、思想,就不会完全与客观事物相同,甚至是片面的、错误的。
所以,“语言是表示客观事物的”观点,是不对的。
2、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系统”虽然千差万别,但是,其基本单位都是“语句”。而“语句”是由“单词(语言的最小单位)”,按一定的“语法”组织起来的,并具有特有的“腔调”。
“单词”,分为“定意单词”和“组意单词”。
定意单词----人们约定给一种“语音”赋予一个特定的“含意”。
组意单词----用两个以上的“定意单词”的含意,按语法规则组合成一种新意的单词。这可以称为“二级单词”或叫做“二词语”或“三词语”、“四词语”、“成语”。。。。。。例如:白羊、白公羊、白手拿鱼。。。。。。
可以说,每个“单词”是由“词音”、“词意”构成的。
一个词意用一个音节表示的,叫做“单音节词”, 一个词意用多个音节表示的,叫做“多音节词”。
例如:单词“蜻蜓”,由“蜻”、“ 蜓”两个音节表示,属于二音节单词。每一个“音节”---例如:“蜻”,又可以分解为“漆”--- 声母(辅音)和“英”---韵母(元音)。声母、韵母称作“音素”。
人类的语言,是由喉音信号发展起来的,语言与普通的喉音信号虽然都是传达一定信息的,但是,两者有本质的不同。语言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随着大脑和身体的进化,喉咙发音的大小、高低、长短变化的种类逐渐增多,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的调控技能逐渐精巧,大脑的逻辑思维能力和支配能力同时提高,使人类发出的声音出现了千变万化的情况,再加上人们必须交流的信息内容的大量增多。只在此时,语言才能形成。人类的语言,既是人类思想的一种表现形式、承载物,也是一种传送工具。语言形成以后,语言就成为人类思想交流的主要方式了,而肢体动作就降为辅助的了。从此,耳朵成了人类的信息交流的主要通道,眼睛降为辅助通道了。用肢体动作和自然标记作信息源的交流方式,可以称为视觉通道(眼睛)方式;用语言交流信息的方式,可以称为听觉通道(耳朵)方式。当然,听觉通道的开辟,是以发音器官----喉咙、口腔和大脑(信息产生和发送器官)的进化为前提的。在人类发音器官进化的同时,听觉(信息接收和辨析器官)也一起进化。语言成为人类进行信息交流的主要工具,既是生理进化的结果,也是发音技能提高的结果。人类的喉音是天生的,而语言不是天生的,是后天学习和锻炼出来的。全人类的喉音都是相同的,因此全球不论什么人种,哭声和笑声都是相同的。因为人在哭和笑时用的是纯喉音。口内的各个器官对喉音进行调控变换,是一种发音和变音的技能,必须经过后天的学习。语言的扩展,最佳的途径是增加语言的构成要素(元音、辅音、声调)和改进对要素的组织规则(语法)。而新的元音、辅音、声调的创造,主要就是由这种发音和变音技能的提高得以实现的。如果把喉咙比作一个笛子,口腔内的各器官就好比吹笛人的手指。手指的动作不同,笛子发出的曲调是不同的。这种通过学习后才形成的语言技能,是人类的语言多样化的一个生理原因;人类语言多样化的另一个客观原因,是人类分成很多独立的群体。随着人类数量的逐渐增多,因生存的需要,逐步散向世界各地,形成了很多群落,很多群落之间相距很远,时间久远,交通不便,相距遥远的群落之间就失去了联系。这样,他们之间的语言就没有交流的机会,那就各自按自己的实际生活需要进行发展变化了。于是就出现了群落语言的差别。
3、人类最科学理想的语言,应当符合如下标准:
a.是一个完整的表示思想的语音变化系统,具有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
b.音节清晰,洪亮悦耳,语音多载,表情达意准确。
c. 发音方法简单易学;组句方法简单,只按吐词的顺序来理解语句的含义。本语言族群中的所有的人,在2岁左右,都能学会日常对话;
d.语言由单音节单词构成,言简意赅,即“语句/语意”比率很高。
e.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地发展,具有无限的发展性。
人类语言的发展,具有客观性,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这个客观性的动力,就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和人类自身的发展能力。所以,世界上各民族的语言,都是在自觉不自觉地不断地朝着最科学理想的语言方向发展进步的。
所谓语言的“发展”,是指在保证上述5条基本标准的基础上,音素(声母、韵母)的增加、声调的增加、语气的增加、单词音节数量的压缩,语音的多载,语法规则的精简、表情达意的准确性增强,实现“科学、先进、便捷、高效”。
不要把“词汇”的增加误以为是语言的发展。因为“词汇”是语言表示客观事物的一种“符号”,它是语言对于客观事物的“加工”结果,而不是语言本身。词汇数量的增、减是由客观事物的增、减决定的,不是由语言决定的。
从人类历史总体上看,人类语言既然是人类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到一定高度时才产生的;而人类的身体进化和社会发展是永不停止的,所以,人类的语言也是为了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变化和发展的;人类语言也有一个从低级阶段到高级阶段的不断发展的变化过程。
按照人类语言发展的阶段性来看,人类语言已经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第二阶段,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第三阶段,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这三个阶段的语言,其特性是各不相同的,所以,它们是三种不同类型的语言。从优、劣程度上来看,“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劣于“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
“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又劣于“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
由于语言具有很强的稳定性,一种民族语言一旦形成,一般在几百年内变化不大。但是,从长时间看,每一种民族语言都不是停止不变的,而是不断变化发展的。影响语言变化发展的主要因素,一是外部民族语言的影响;二是本民族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带动。但是,由于影响社会变化发展的因素与影响语言发展的因素是不同的,并且两者的变化发展的速度也不同,所以,民族语言的发展进程与社会的发展进程,一般不是同步的。
今天那些仍处于渔、猎部落社会状态,又没有文字的民族,其语言一般还处在第一阶段或处在向第二阶段过渡的状态;有些民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才进入第二阶段;汉族语言在进入部落酋长国时期之后,较快地从第二阶段发展到了第三阶段。今天,世界上大多数的民族的语言都处在第一、二阶段上,也有一些民族的语言处在由第二阶段向第三阶段的过渡状态或者处在第三阶段。
由于三类语言的特性不同,就决定表示这三类语言的文字的最佳体式也不会相同。
   语言的变化,主要包括“音素”的变化和增减、“音型”的增减、“语法”的变化。。。。。。。。。例如汉语,在周朝之前,语法与今天的就有些不同----周朝人说“时不我待”,今天的人们说“时不等我”。唐朝人有句诗歌:“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来”、“回”,在唐朝时,是同韵(lai2)、(huai2),在今天就不同韵了(lai2)(hui2)。语言的变化,也可能是向着倒退的方向变化,也可能向着前进的方向变化。向着前进的方向变化才是语言的发展。语言的发展,是指“音素”的增加,“音型”的增多,“语法”的精简,语句简练,表达精确。
4、语言具有“不融合规律”。
每一种语音,都是口腔、舌头、牙齿、嘴唇对喉音调控的一种方法造成的发音结果。
因为口腔、舌头、牙齿、嘴唇的运动具有长久的习惯性,所以,一个人从小学会的一种母语的发音习惯,就很难改变。一个广东成年人,学的“普通话”再标准,也甩不掉他母语的那种“广东腔调”。
   各种语言的发音方法不同,就使各种语言的辅音、元音和声调的种类和比例不同;各种语言的语法的也不同;语音所约定代表的事物也不同。这三种不同,就使各种语言各不相同了。不同语言的群落合并为民族后,语言并不会跟着混合,这就出现“百里不同音”的语言岛现象(方言)。民族语言,其实就是主导群落的语言。
实际上,当说两种语言的人相遇是时,各用各的语言向对方说话,就都听不懂对方的话。只能使用一种语言才能实现对话。
  这是因为,每一种语言的发音舌位、发音口型、运气方式、最小语音单位所表示的含意、语法,都是不同的;每一种语言,都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其发音方式和语法都具有统一性、规律性和规范性。所以是不可缺损的,也是不可掺杂的,否则,就不能被大众理解。所以,就如两种歌曲不能混和一样,两种语言系统也是不能混和的。
所以,当两种语言相碰是,只能出现一胜一败的结果,是不能互相融合的。胜方虽然可以吸收败方的一些词汇,但是,胜方对这些词汇全都是按自己的发音方式说出的,用自己的语法组织使用的,也只有本方的人才能理解,对方的人还是不能理解的。这叫做语言的排它性或无兼容性。
由于世界上的任何两种语言单词的发音舌位、发音口型都是不同的,所以,发出的词音就不同,所以,用甲语言“音译”乙语言单词,事实上是不可行的,即使近似地“译音”,也与实际原音相差很远。所以,两种语言之间,只可以对单词实行“意译”,是不能实行“音译”的。至于一些专用地名、人名、物名,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意译”,就只好“译音”了。即使在这种情况下,用甲语言的拼音字母表示乙语言的“词音”,也只能是“近似”的,或者连“近似”都达不到。例如俄语中的“P”音,是一个颤舌音,这种颤舌音,就如军队令哨的“嘚嘚嘚。。。。”声音一样。汉语和英语、法语、日语。。。。都没有这种颤舌音,所以,不管你用汉字或汉语拼音字母,都是不能“音译”的。
有些人看到一种语言,吸收了另一种语言中的一些单词,就说“不同的语言是可以融合的”,这种观点是错误的。为什么世界上一些语言随着民族融合而消失呢?就是语言的“不可融合”的规律造成的。
5、语言的实质就是人们进行思想信息交流的公用工具。既然是“工具”,就如镰刀、斧子、火车、道路、染色、毛笔、等等工具一样,不具有阶级性、民族性和政治性。它的被使用或者被淘汰,完全决定于它能给使用它的大多数的人们带来多少实际利益,即“性价比”。
出现在一段时期内的全球“通用语言”,并不一定是人类最先进的语言,也不一定代表着人类语言的发展方向。因为语言的传播,主要是受语言源民族的经济、政治、军事、文化等等,对于别国的影响。如果源民族的语言不是人类最先进的语言,即使一时随着源民族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势力,在世界上得到了广泛的传播,成为了全球“通用语言”,也是暂时的,它将随着源民族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势力,在全球“退潮”而“退潮”。
世界上不论哪个民族的语言,都力争朝着“理想的语言”方向发展。“理想的语言”,除具备上述基本的5点外,还应当具备如下6条:
1.语音是多载的,即一种语音,可以对应无数种语意。所以单音词可以无限地扩展。
2.语法简单,单词相对语法来说,是独立的,不用任何组织方式,按说话吐词的自然顺序,把一句话中的各个单词的含意关联起来,来理解各词的词性、词意和句子的意思。
3.音素、声调很多,音型自然就多。语言抑扬顿挫,节奏感强,感情色彩丰富。
4.可以用单音节词为基础,简便快捷地进行组词、造句。可以用两个或两个以上单音词的词意关联,组成无限个新的合成词。
5. 由于单词无限,语法又十分简单灵活,能组建无限的合成词,所以变通叙述的方式极其灵活,从而使语言具有准确严谨、丰富多彩的表达能力。所以,语句丰富而又言简意赅。
6.语速在每秒16个音节以下时,能让听者听清每个音节所表达的意思。
最终形成的最科学最理想的全人类的“统一语言”,不是语言文字专家坐在办公室里设计出来的,而是全球各民族的语言,在全球范围内,通过“优胜劣汰”的长期的自由竞争,自然遴选出来的。所以,任何专家设计的自认为世界上最科学的语言,都是行不通的。
第二章  人类语言第一阶段的特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4-25 21:04 , Processed in 0.046070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