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查看: 430|回复: 0

陈先义:用史诗精神礼赞伟大的民族史诗

[复制链接]

2559

主题

7128

帖子

1万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17483
 楼主| 发表于 2022-6-3 14:42:33 | 显示全部楼层 |阅读模式
                           陈先义:用史诗精神礼赞伟大的民族史诗




点击:  作者:陈先义    来源:昆仑策网【原创】  发布时间:2022-06-03 11:22:57






用史诗精神礼赞伟大的民族史诗
——评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


党的十八大以来,对文学艺术如何表现我们的传统文化,党中央连续发布多个文件,号召广大文艺工作者在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表现我们五十六个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开掘中华民族的历史富矿方面有所作为。我们的眼光不能老停留在离我们距离较近、看得见的故事上,还要站在大历史的角度,来表现我们五千年的文明和辉煌,来思考我们伟大民族恢弘的文化史。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建立真正的文化自信,才能最终实现我们伟大的民族复兴,也才能真正作为一个站起来强起来的伟大民族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因此,如何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在开掘我们的优秀传统和灿烂文化上有所作为,这些年一直是所有有情怀、有追求的艺术家们的共同愿望。如果讲成就的话,刚刚推出的大型史诗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就是这些年来关于这方面取得成就的总代表。这是中国自己的英雄史诗。



如何评价这部具有史诗意义的表现史诗题材的作品?有评论说,这是迄今有文字记载历史以来,在全球范围内第一次把《格萨尔王》搬上银幕的电影,因此它具有弘扬世界文化的重大意义。也有人说,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们早就有的一桩宏伟夙愿,也是中国电影百年历史以来的一大遗憾。《格萨尔王之磨炼》的问世,既完成了中国数代电影人的一大夙愿,又弥补了中国电影史上的一大空白,是一部开拓创新之作。

我认为,除此以外,还有一个更为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中国电影人用艺术形式回答了关于中华文明“有无史诗”的这样一个多年争论的焦点话题。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用精致无比的制作,用大气磅礴的叙事,用气壮山河的宏伟历史,用巍然如昆仑的英雄形象向世界宣告,包括五十六个民族在内的我们中华民族的光辉历史,本身就是一部辉煌灿烂的伟大史诗。《格萨尔王》向世界宣告,一切凭借话语垄断认为,必须用西方话语标准来评判是非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

长久以来,由于西方话语权的垄断地位,文学界、史学界一直有一个关于中国“有无史诗”的争论。按照西方话语的评价标准的影响,中国文化就没有“史诗”。这个话,不仅是西方理论学术界这么说,包括我们自己内部的一些很有影响的研究者,也对我们有无史诗心存疑虑。在这个问题上,到如今还是一个被搁置的有争议的问题。今天我们暂不讨论这个学术问题,就电影说电影,我认为,作为产生于中国西部沃土的这部以民族史诗为底本拍摄的大型动画电影,不仅用事实对这个问题做出了回答,也给我们对历史的研究和认知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野。

说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就不能不说史诗《格萨尔》。在中华数千年文明史上,这部曾经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列入史诗的《格萨尔》,与《玛纳斯》《江格尔》一起,并称为中国少数民族三大英雄史诗。而在这三大史诗中,《格萨尔》当之无愧是三大英雄史诗之首。同时在世界三部英雄史诗中,如果仅仅从体量巨制这个角度评价,《格萨尔》完全可以媲美包括《格萨尔》在内的世界三大史诗的另外两部,即古希腊的《荷马史诗》和古巴比伦的《吉尔伽美什史诗》。

根据史书记载,格萨尔是一位真实的历史人物,他生于1038年,卒于1119年,距今已经1000余年。他曾生活在青藏高原三江源地区,被称为“岭国”的古代部落,也就是今天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德格县俄支乡。关于格萨尔的超凡脱俗的英雄故事,传遍了青藏高原。一代又一代,由藏族游吟艺人的天才创造,再有后世不断根据历史故事的滋芽引蔓,最终衍生出十八大宗、十八中宗、十八小宗的一部恢弘史诗,这部史诗之大,成为至今为止的世界史诗之冠。以往史书关于这部史诗的描述,一般说它的体量时,都以100多万诗行,2000多万字,170多部文本来描述。但是随着2018年《格萨尔王传大全》的出版发行,这个描述被彻底颠覆。今天的出版物证明,这套旷世之作共计300部,1.3亿字,这便彻底颠覆了迄今为止的,对这样一部史诗的认知,所以这便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世界史诗之最。




《格萨尔王之磨炼》这部动画电影依据的正是这样一部史诗作品,这是真正意义上关于藏族古代英雄格萨尔王神圣业绩的宏大叙事。《格萨尔王之磨炼》作为该系列电影的第一部,讲述了格萨尔王为了救护圣灵而投身下界,率领岭国人民降妖除魔、抑强扶弱,完成使命后重返天国的英雄故事。作品在尊重原作文本内容的基础上,选取了具有史诗品格的几个最具有代表性的片段,其中包括《天界篇》《诞生篇》《赛马称王》《降魔篇》和《魔岭之战》等精彩的故事片段,从而有机地组合成为一个艺术整体,完整、宏观地表现了《格萨尔王》这部作品的艺术主旨。整部作品以紧凑的结构、突出的主题、生动的情节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刻画,在彰显作品宏大叙事的品质的同时,用口口相传的叙事和神话色彩的故事相结合的形式,为《格萨尔》这部史诗的大众化普及提供了一个非常有史学价值和文学价值的辉煌的范本。

如何评价对这部史诗的再创作?我以为作为第一部开篇之作的《格萨尔王之磨炼》,首先值得一提的是作品浓墨重彩地烘托了英雄主义叙事这样一个思想主题。任何作品包括像《格萨尔王》这样带有神话色彩的叙事作品,不可能回避现实意义这个社会教化功能,不可能无视对于现实的观照。这部作品最感动人的部分,便是凝聚和闪耀在人物身上的强烈的英雄主义光彩。

一部英雄史诗,如果仅仅从表面看,表现的是主人公的英雄业绩,歌颂的是人物大无畏的英雄主义精神,但实质上反映的却是整个族群的命运及其沧桑变迁的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说,一部《格萨尔王》表现和折射的是青藏高原数千年沧桑轮回、社稷变迁和世态炎凉的历史记忆,以及对生命和人生的哲学思考。格萨尔王所处的中世纪的藏区,曾经被四大邪恶势力割据,连年战乱、民不聊生,苦难中的人民期待上苍神明拯救黎民于水火。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神子推巴噶瓦转世来到人间,取名觉如,开始了拯救苍生的伟大使命。这个故事本身就是反映了藏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期待,也反映了黎民百姓对天降救世英雄的渴望。

可以说,觉如从一出生,就屡受磨难,命运多舛,他先是遭到同族诬陷,接着与母亲嘎萨拉姆一起被驱逐出族群,走上颠簸流离的漂泊之路。终于,历尽磨难的觉如母子来到玛域下游后,母子二人拯救了被魔族控制的村落。正是在这个过程中,又遇到了半人半仙的莲师,觉如在莲师的指导下学会了降妖除魔之术,并从此开始逐渐改变自己的命运。此后,强大的黑姜国巨人大军来到曾经抛弃过觉如母子的岭部索取贡品,岭部不能如其所愿,在岭部遭遇灭族之危时被迫迁徙,最终安顿在觉如母子所在的玛域下游。同时,决心屠城岭部的黑姜国大军也发兵玛域。为了对抗侵略者,觉如通过参与赛马大会成为整个联盟的首领,率领英勇无畏的勇士们与强大的黑姜国巨人大军展开了殊死决战。这些画面经过导演和主创团队极其精致的艺术构思,让观众得到了极其强烈的审美享受。特别是觉如降伏龙马并骑上龙马参与赛马大会,一跃成为各盟首领的结构,不仅凸显了英雄的成长,而且叙事荡气回肠,激人情怀。




其次,这部作品由衷地歌颂了真善美的道德传统。格萨尔王的故事之所以感人,是因为作品自始至终都蕴含了对善良美德的讴歌。当遭族人陷害被驱逐的嘎萨拉姆母子漂泊来到玛域下游之后,母子两人在危难之际,首先想到的是以善良之心奋勇搭救被魔族首领奴役的村民们,在解救村民之后,母子二人又想尽办法帮助玛域下游的村民们改变命运。然而也就在这个时候,善良的嘎萨拉姆却身患重病,眼看病情日渐加重,觉如为解救病中的母亲,历尽艰辛寻找一种能够除世间各种疾病的神物——千年佛手参。

也就在寻找千年佛手参的危难之际,善良的觉如被莲师搭救,莲师将自己降魔除妖之术传于觉如,并在莲师指导下踏上寻找千年佛手参之路。但是,故事并没有结束,更加感人的事情还在后边。黑姜国的巨人大军又一次来犯,又威逼岭部纳贡,并且逼迫奉献岭部第一美女珠牧,否则不能保证全族平安。生性刚强的珠牧在被押解途中不甘屈辱,途中刺伤黑姜国特使扎伊,并在觉如帮助下脱险。从此,二人费尽周折再次开始寻找千年佛手参的旅程,非常幸运的是他们居然找到了佛手参。然而两人心有善念,最终还是将这奇世珍宝佛手参放生。这一个又一个充满传奇而又以善良为主导的故事,无不在传导着真善美的高尚理念。作品中自始至终充满这样的故事结构。一部作品,怎么用大众喜闻乐见的形式,把人类对美好道德的崇尚变成一种艺术形式的理念加以传播,可以说,《格萨尔王之磨炼》用亦真亦幻的精妙手法,用世人乐于接受的形式,传播了一种对美好道德的向往和追求。而这种手法,恰恰是我们当下文艺创作特别缺少特别需要借鉴的方法。

第三,说说艺术的创新。关于影片《格萨尔王之磨炼》的艺术创作,很多专家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英雄史诗电影,能够在艺术上达到出神入化的特别效果,有人认为,这是中国电影史上一部具有里程碑式的作品,它把史诗的诗情画意及其包含的深刻的社会思想内容,用五彩缤纷的画面极富审美意义的表现出来。为什么编导能够把一部具有神话色彩的史诗剧,打造成为一座让人仰而望之的文艺“珠默朗玛”?我认为,一方面取决于创作队伍对这部史诗作品内涵的深刻把握,把大历史的背景条分缕析弄得十分清晰,把史诗的思想内涵及其在中华民族历史上举足轻重的历史地位弄得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包括主创团队对艺术严谨认真的态度,是值得所有艺术家们认真学习效仿的。

作为一部大型史诗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的成功,首先在于它大气磅礴的史诗品格,在于主创团队忠于原著而又有在原著基础上高度概括敢于创新的开拓进取精神。除此之外,它精致的光彩夺目的画面、五彩缤纷的服装设计,都体现了打造艺术精品、推出时代力作的创作初心。因此有专家说,不要说内容,就仅看演员的服装、五光十色的画面以及壮美的山河,就是一种极其高端的艺术享受。是的,高山的壮美、冰川的神奇、高原的辽阔、草原的绮丽浩淼、各类神话的传奇壮美,本身就是这部剧非常重要的看点。再加上雪莲故事、千年佛手参传说、格桑花的故事,等等这些具有地标意义的标志性凤物,都给作品以置身仙境的独特感受。看惯了各种传统影视作品的观众,仿佛一瞬间到了一个瑰丽灿烂的新世界。而这就是多数人们神往而又充满秘境的青藏高原,这不仅对地球之巅的青藏高原是一个极好的宣传,而且第一次把关于它的人文故事展示给观众。

譬如,剧中那些为人称道的各种光彩夺目的服装设计,很多专家都几乎问到同一个问题,这么美丽且能反映藏文化的服装设计,难以想象经历了怎样的一番苦功?其实,本着对艺术精益求精和打造时代精品的原则,主创团队可是下了一番足够大的功夫,这些设计极其美丽而又切合人物身份,色彩极其典雅具有古典藏族的豪华壮美,其实每一个设计,每一种色彩,导演要求必有历史依据。这个历史依据哪里来?毕竟是千年以前的故事,历史能给留下的可资借鉴的史料有限,于是主创团队找到了一个对生活重要记录的载体,那就是藏族特有的文化遗产唐卡,在这样被当作神灵供奉的唐卡上,记录着从古至今藏族同胞的各种服饰色彩和生活习惯,唐卡既是对《格萨尔王》的最好解读,也是记述各朝代人民生活习俗的最好记录。创作《格萨尔王之磨炼》的那些日子,导演带领主创团队一点一滴、一幅又一幅地解读分析那些被当作稀世珍宝的唐卡,从那里不仅获得大量关于服饰和生活习俗的记录,也了解不同年代的那些气壮山河的经典故事。至于那些道具,如大到爬犁、帐篷、扎伊车等等,小到各种武器、号角、宝刀、马鞍及马队随身携带的水囊等等,都力图再现千年以前的原物风貌,这一切,都依靠前期设计艺术家们的精心打磨,给人们看到了一个真实的千年前的古典藏文化。就这种忠于艺术的精神,就是当下我们的艺术家所值得大力张扬的。

《格萨尔王之磨炼》不仅为宣传藏族文化和青藏高原提供了一张非常难得的艺术名片,更为重要的是,这部作品的成功推出,为“一带一路”提供了一部中亚各国对历史文化血脉相连的文化认同。首先作为中华民族华夏史诗的一部分,史诗《格萨尔》千年以来经过历代藏族艺人的精心演绎,它在西部高原的广大牧区和乡村已经代际传承和延续,范围覆盖了我国境内的藏族、蒙古族、土家族、东乡族、裕固族、纳西族、羌族、门巴族、珞巴族、普米族、白族、独龙族、傈僳族等十三个民族,全面反映了藏族和相关族群的历史、社会、宗教、风俗、道德和文化的古老风貌,堪称是一部多民族文化的百科全书和集大成者,它同时也让我们看到了中华民族在口传社会不同族群间本已存在的贯穿不同时期的文化神迹。它同时也是反击美国为首的西方势力对我藏族历史的肆意解读和狂妄歪曲。

更为重要的是,这部电影的成功推出,也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提供了一条文化联系的精神纽带。历史研究证明,《格萨尔》史诗早已是超越族群、地域的文化历史遗产。它从诞生,就用口口相传的形式流传到了境外的巴基斯坦、巴尔蒂斯坦、印度的拉达克、尼泊尔、不丹、锡金、蒙古、俄罗斯的卡尔梅克、布里亚特、图瓦共和国等国家和地区,成为“一带一路”不同族群间文明对话、文明互鉴和人类文化创造力的有力佐证。它所折射出的独一无二的智慧光芒,通过这样一部《格萨尔王之磨炼》的艺术作品,必将有助于更进一步认识人类未来的历史天空。所以,我认为,这样一部关联整个中亚文化史的重要电影作品,必将以它独特的艺术贡献,推动“一带一路”事业的蓬勃发展,成为“一带一路”国家相互沟通和联系的重要纽带和桥梁。

早在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北京召开的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到“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需要中华文化繁荣昌盛”时,就特别提到《格萨尔》《玛纳斯》和《江格尔》三部史诗。2018年3月20日召开的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的讲话中,他再次提到三部史诗,称其为震撼人心的伟大史诗。2019年7月习近平主席在内蒙考察调研时,不但同《格萨尔》非物资文化遗产传承人亲切交谈,并且现场看了《格萨尔》史诗的说唱表演。他在看完演出后特别意味深长地强调:“我今天来看你们,就要表明党中央是扶持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的。”今天,用电影形式推出大型动画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也是落实习近平主席历次讲话要求的一项具体行动。




电影《格萨尔王之磨炼》的创作成功,至少给我们这样几点启示。

一是我们的文化历史中有着开掘不尽的矿藏,关键是我们有没有决心去开掘和发现。如果作为作家一味喜欢躲在城市的阁楼里凭着一点马路新闻胡编乱造,注定写不出像《格萨尔王》这样有影响力的大作力作。这些年,我们有些作家习惯于搞快餐式写作,习惯于在书斋里挖掘生活素材,不愿意到生活的第一线去,因此他们的很多作品都是凭空想象。比如有的作品那些手撕鬼子的画面,那些裤裆里藏手榴弹的设计,那些住在欧式别墅里指挥抗日的八路军军官,那些身穿清一色的整齐超短裙的八路军战地女护士,都是某些作家躲在阁楼里的胡思乱想,注定会受到大众的批评。

《格萨尔王之磨炼》的创作队伍,一次次深入藏区采风,到藏区民间访谈,找研究藏学的专家们一次次躬身求教,从西藏各类历史陈列馆里去寻找灵感,终于有了这样一部再现历史的大作力作。

第二,那就是我们怎么看待历史文化的问题,这些年我们很多同志习惯于喊口号,“刷标语”,就是不喜欢脚踏实地干实事。比如中央说要弘扬传统文化,落实到创作人员,就要认真想一想选题怎么设计,创作怎么进行,故事怎么编排。如果一级一级地往下喊口号,到了最底层的作家也在高喊“弘扬传统文化”。那么习主席的讲话,到了最后还是从口号到口号。其实这是又一种形式的消极怠工。我们现在这种消极怠工的现象还是不少的。不然的话,为什么党中央习主席反复强调的问题,在我们有些单位就不见纠正呢?《格萨尔王》给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就是,对待传统文化,对待我们民族的辉煌历史,这是挖掘不尽的富矿,我们的文艺家们关键要有一个心怀天下的大情怀,要有为国家文化事业干大事的雄伟抱负,唯有如此,才能创造大作品。

第三,关于市场效益和社会效益的问题,不是找不到统一点,关键看你去不去寻觅发现。《格萨尔王之磨炼》的创作,也遇到不少经济困扰和投资的困难,但是不管遇到多少困难,剧组要打造文化精品的意识始终没有淡化和降低,始终坚持要为我们这个民族奉献留得住的文化精品的信念没有动摇。哪怕遇到再大的困难,这个决心只要不变,只要不把社会效益完全地向市场偏移,就注定能够到达胜利彼岸。《格萨尔王之磨炼》坚定不移的决心和意志,应该值得当下文艺界认真研究学习。任何时候把打造精品与抢钱的市场游戏混为一谈,都是没有出路的,也注定搞不出什么好作品。这就是《格萨尔王之磨炼》给我们至为重要的启示。



(作者系著名文艺评论家、昆仑策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来源:昆仑策网【原创】修订稿,作者授权首发)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24 06:14 , Processed in 0.041927 second(s), 23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