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搜索
楼主: saga2411387

汉字拼写化方案之cao版--形部及一千汉字初步实现

[复制链接]

4

主题

147

帖子

4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1 13:11:25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我的方案可以做编码,可以做输入法,可以做电报,就是不能做文字。请问这些有本质区别吗?对于英语或世界语,这不都是一回事吗?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7

帖子

4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12:40:10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每个人对自己的方案都是迷之自信,对别人的方案看不上眼。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587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发表于 2022-3-23 12:54:11 | 显示全部楼层
saga2411387 发表于 2022-3-23 12:40
每个人对自己的方案都是迷之自信,对别人的方案看不上眼。

是的。光幻无痕 这样说过。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7

帖子

4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3 19:33:42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清qing1S,晴qing2A,情qing2P,氰qing2Qi,请qing3Y,睛jing1W。声母+韵母+声调+形部,形部不发音,25个高频形部单字母大写。高频字和基础字可不用形部,轻声明标,不标为省略,备用于高频字。还有比这更简单更完善的方案吗?继承形声字造字法,表音,表义,可以继承所有方块汉字。这么简单的事,为什么要弄那么复杂?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7

帖子

4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楼主| 发表于 2022-3-24 23:59:33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多音字自动分立,多义字尽量分立,可使汉字最精确。再辅之以修饰性标识(很少用到,但特殊情况下可起特殊作用),少量碰撞、歧义、多义、易混的情况特殊处理,再创设新标点符号,表重音、重点、层次等,全套方案,可解决任何问题。高频的字、形部都很简短,低频的,长一点没关系,对效率影响不大。我的基本观点是,汉语没问题,汉字有问题,只改有问题的汉字,不改没问题的汉语。大写字母、数字,起到自动分界作用。 声母+韵母+声调+形部,这是四个独立维度,缺一不可。我的方案,拼音直接继承,不用学,只是声调标在后面,便于独立和录入,再记百余形部,就好了。耗费脑力最少,简单又完善。 我的字,不需要上下文帮助理解,每个都独立,也可以写任何不合情理和逻辑的文章。如果我故意要写不合情理和逻辑的文章,结果你偏要根据上下文把我文章理解成合乎情理和逻辑,那就是文字的问题。如果我神经错乱写了些昏话,请不要根据上下文把我理解成天才。也不要让人猜,直接把所有声、韵、调、义都标清楚,谁想想歪点都不行,我跟他急。纯拼音的方案肯定不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4

主题

147

帖子

459

积分

中级会员

Rank: 3Rank: 3

积分
459
 楼主| 发表于 2022-4-2 21:19:19 来自手机 | 显示全部楼层
中国的单音节字很好,外国的双音节多音节字,估计是因为没有四声调,没有不发音的义符的区分的不得已行为。中国的偏旁部首不发音,平时口头交流没有大问题,偶尔有歧义,临时解释一下就好了,就如同弓长张、立早章这种。但写字时又能区分同音字,比口头语更精确,这很好。不好的是,字难写,不表音(形声字表音不规则,不表音调),同音字多,多音字多,多义字多,所以还是不够完美和精确。若用我的方案,表音表义,同音字靠声调和形部分立,多音字自动分立,多义字尽量分立,规则简单统一完善,则汉字就完美无缺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5

主题

196

帖子

890

积分

高级会员

Rank: 4

积分
890
发表于 2022-4-3 15:54:49 | 显示全部楼层
本帖最后由 atet 于 2022-4-3 16:02 编辑
saga2411387 发表于 2022-4-2 21:19
中国的单音节字很好,外国的双音节多音节字,估计是因为没有四声调,没有不发音的义符的区分的不得已行为。 ...

此方案是汉字编码,难学难记,作文字行不通的。
还有,咱们是河北老乡啊,劝老乡别下这苦功夫了,弄点赏心悦目的,自娱都比这强。
Xis fanaam oti Hamzi benmas, nand cub nand ji, zo undzi cine bu tuna de.
Habeus, zanmon oti Herbec loccena a, qom loccena bib ca ate kus gunaful le, nune dens otanicin-ydmu de, ziwir dou bis ate qene.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2
发表于 2022-4-8 19:56:0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拉丁化”为什么行不通?
中国对于汉字,实行“拉丁字母化”的改革,从1892年算起,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其间经过了清朝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各个时期,都有国家政府机构和官员以及“语言文字专家”参与极力推行,并且不断动用国家政策、法规、法令、法律,来强制推行。但是,至今仍然行不通。共和国初期的1955年,“汉字拉丁化”改革的带头人周有光,在2016年说:汉字改革,可能要500年才能实现。
连当年的“带头人”都说这样的话,可见“汉字拉丁化”的推行,是撞墙了。
为什么会撞墙呢?其实,根本的原因不是大多数人们的反对,而是太脱离汉语的实际了。就如让一头驴去当一匹战马一样。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爱国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受西方列强国家的欺负,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武器太落后于敌国。要想制造出先进的武器,就必须从西方工业先进的国家购买先进的制造武器的的机器,开办武器制造工厂。开办这样的工厂,就要使用大量掌握科学制造技术的工人。而要大量的工人学会机器制造技术,这大量的工人就必须首先学会识字看书。
但是,楷体汉字,在结构上、读音上、表意上,都没有规律性,必须逐字死记硬背。所以,汉语人必须从7岁上学,经过5、6年的时间,才能学会2000左右的汉字,才能基本达到能够看书写文章的文化水平。此间要付出高昂的学费,相当于普通平民家庭10年以上的生活费用。所以,普通劳动大众的家庭,都无经济能力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汉字。由于学习时间很长,学习的经济成本很高,国家政府又不开办免费的公立学校,所以,中国的汉字文盲率就达到了98%以上。
能够供给孩子上学的富裕家庭,让孩子识字读书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科学技术,干技术劳动活,而是为了当官发财,高人一等,荣宗耀祖。
所以,中国的机器制造工厂从社会上招来的工人,98%都不识字,不能学会机器操作的方法和制造武器零件的技术。因此,靠科学技术支撑的机器制造工厂就开不成了。
并且,他们看到,西方工业先进国家的文盲率很低,90%以上的普通民众都会识字看书,会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遍地都是。工厂从社会上招收的人员,进工厂后,很快就能学会制造技术。所以,他们国家的制造工厂到处都是。
两相对比,他们就得出如下结论:对广大民扫除汉字文盲,是复兴中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就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
   “教育救国”,谁来开办大量的基础教育学校,来扫除4亿中国人的汉字文盲?只有国家政府才能办得到。但是,当时的落后的中国政府,既腐败又虚弱,办不了大量的基础教育学校。怎么办呢?
此时一些“教育救国”派发现,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使用的都是“罗马字母拼音文字”,这些国家,文盲率都很低。这就说明“罗马母的拼音文字”是一种很容易学会的文字。于是,这些“教育救国”派人士,就“鹦鹉学舌”地把“表意方块汉字”改成用罗马字母组建的线性“汉语拼音文字”(后来被称为“汉字罗马化”或“汉字拉丁化”),以便实现他们“教育救国”的理想。
有籍可查的最早这样做的,是福建厦门人卢戅章。他在1892年,发表了《切音新字》一文。文中是把罗马字母,当作厦门语的拼音字母符号。然后用这种拼音字母符号,来构建纯拼音的一种“新文字”,来取代“楷体汉字”。
从1892年至1958年,有籍可查的这类“汉语拼音方案”,多达二十七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其拼音字母是采用汉字的意符
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
192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罗马字母化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中,除了表音的26个罗马字外,还加了标示汉语“四声”的4个符号。
1930年,共产党派的瞿秋白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1930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种“拉丁化新文字”,也是“用26个“罗马字母”作“汉语拼音字母符号”的,只不过罗马字母所标的汉语“声母、韵母”,与《国语罗马字》方案的不同。方案的名称也改了,其实是“换瓶不换酒”。这个方案,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范围里,从1934年8月开始在上海推行。在1941年又在“陕甘宁边区”推行。这个方案,一直推行到1958年。
但是,所有这些以往的“罗马字母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都没能在社会上推行开来。
因此,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了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删去了原先“草案”题目上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的“文字”二字。这一“删除”,就等于宣告了100多年来“汉字拉丁化”运动的终结。
当然,在“汉字罗马化”派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反对派”。在“汉字罗马化”运动中,始终存在着两派的争论和斗争。但是,“汉字罗马化”一直推行不开,却不是“反对派”造成的。就如有人硬要一个1米8的成年男子,穿一个1米高的儿童的童装一样,不是这个男子不愿意穿,而是根本不合适。
搞“汉字罗马化”的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能接受“1、2、3。。。。。。”,却不能接受“a、b、c。。。。。”呢?
  主要原因如下:
一、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书面符号系统。因为语言单词有“词音”和“词意”两个要素构成,所以,文字系统,就必须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即表意方式系统和表音方式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各自必须单独遵循一个规则建成。这两个子系统,在字形上,合为一个总系统;所以,组建字形,也必须遵循一个规则,才能使这种文字系统具有完整性。如“一国不可有二主”一样,在一个子系统或一个总系统中,是绝对不可再有一个平行的系统存在的。否则,就会使文字,失去统一性和规律性,乱了套,给人们的学习、使用,造成无规律可循的局面,成为很难学会的文字。
文字的性能,不是取决于文字单体,而是取决于其系统的完整性;文字单体的功能,取决于文字的功能。所谓“系统”,是指在文字结构上,按一个规则构建的;在功能上,通过所有的文字单体的综合作用,发挥文字单体的功能。
就如汽车的各个部件单体一样,它们的“汽车”功能,只有在联合为一个系统----“汽车”时,才发挥出来。一个汽车的轮子,装在汽车上,就成了汽车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部件,它就同汽车上的其他部件,构成有机的功能联系,使汽车正常运转起来,使汽车的运输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它就在汽车系统的运输功能上,起到了支持作用,它本身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所以,汽车轮子的功能作用,是通过汽车系统的整体正常运转体现出来的。如果它离开了汽车整体,它就对汽车系统起不到作用了,就成了一个孤立的没有功能的物体。
如此相同,文字单体,只有通过文字的整体系统的功能,才能体现出它的单个功能;它离开了它原来的文字系统,它就对原来的文字的功能不起作用了,它就是一个孤立的普通的书面符号或记号,怎么读它都行,让它代表什么都行。所以,不要以为,随便找一些任意的符号,夹在一种文字中,就可以成为这个文字的成员了。
汉语人是把阿拉伯数字符号“0123463789”,当作汉字的数字“一、二、三。。。。”的“异体字”使用的,其读音是汉语,而不是阿拉伯语,所以行得通。
二、“汉字拉丁化”的做法,是把26个“拉丁字母”,当作1939年中国设定的汉语拼音符号的替代品使用的。
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存在着大量的“单音同音异意词”。在两人对话现场,是利用对话现场的现实背景:实物、对话两人都知道的话语目标、知识、经历、历史、对话词串中的前后单词的关联、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等参,来区分对话双方说出的“同音异意词”的;而在书面文字环境里,因为失去了对话现场的背景条件,所以,区分“同音异义”的唯一办法,就是用不同的“字形”字来区分“同音异义词”了。
在书面上用“a、b、c。。。。。”当作汉语拼音字母符号,只表示汉语的词音,是不能区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词”的。
例如:人名“邱晰”、“邱希”、“邱熙”、邱茜、邱羲、邱爔、邱曦、邱晞。。。。。。如果都拼写为“Qiuxi”。户籍登记处人员,只凭这些人的姓名拼音字母串,怎么区分“邱晰”、“邱希”、“邱熙”。。。。。这些人们?
有些“汉字拉丁派”,看到“拉丁化的汉字”不能区分汉语的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于是就仿照英文中夹上哑音字母来区分词意或表示语法的做法,企图在“拉丁化的汉字”中加上哑音字母,来区分汉语的“同音异义词”。
例如:“同音异义字”-----章、 张、长、涨、帐。。。。。。有56个 。在“zhang ”的尾部加上“a”,就变成“huang a”,来表示“章”;加上在“b”,就变成“huang b ”,来表示“张”。
1个 “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能区分26个“同音异义”字;2个“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就能区分676个“同音异义”字。3个“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能区分17576个。汉语积累1万年,也不会出现10000多个“同音异义”字的。
这种办法,在理论上似乎说得通,而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
假如把“同 通 痛 痛 桶 童 统 筒。。。。。穜”改为“tong  tonga tongb tongc tongd tonge  tonggtong。。。。。。tongaa ” 这些如数码一样抽象的哑音字母的词尾,会比楷体汉字更难让人们学会。
   还有人说:“用分词连写的办法,可以区分‘同音异义词’”。这种观点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汉语中也有很多“同音异义”的多音词和语句。例如:轻伤、情商、情伤、情殇、清商、轻商、轻伤,都写成“qingshang”,怎么区分?情伤难愈、清商难遇,都写成“qingshang nanyu”,怎么区分?
有人说,解决“拉丁字母汉字”不能区分汉语大量的“同音异义词”问题,也可以采取削减汉字使用量的办法来解决。可以把常用汉字的数量限制在2000个左右。然后用这有限的汉字再组合“二级多音节词”或语句,来表示汉语。
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削足适履”,完全不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在不断的增加,表示新事物的新词就必须随之不断增加,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每增加一个单音新词,就必须增加一个新的汉字来支持;如果把汉字数量限制在2000个之内,很多新词的读音和含义,都得不到单个汉字、“二级组合词”和语句的准确表达。这样,汉字文章还能让人读懂吗?
三、文字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语言,决定着其对应的文字的最佳形式。
拉丁语言,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语言,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这种语言所对应的最佳文字是“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
汉语,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三阶段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这种语言所对应的最佳文字,是字形单载的“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当然,方块汉字,也不适于表示“拉丁语”。如果用一个汉字表示“拉丁语”的一个音节,汉字就成了拉丁语的“音节文字”,远比拉丁字母文字难学难记。这是一种倒退,因为“拼音字母文字”就是从“音节文字”发展而来的。
四、  汉字体式在历史上已经更新过多次了,但是能够实现顺利更新的条件,是新旧两种字体,必须实现“无缝转换”(即没有转换的时间缝隙,没有转换的经济成本,转换期间没有新旧文化断层)。而无缝转换的前提是:新体字系统是在旧体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旧体字系统的一切优点,甩掉了旧体字系统的一切缺点,并能与旧体字互当“异体字”混用。只有这样,才会被广大民众自愿地接受和很快地推广开来。
      而“拉丁化的汉字”,既不是楷体字的笔画形态的,也不是方块形的,更不能继承楷体汉字的一切优点。所以就不能与“楷体汉字”实现“无缝转换”,自然就行不通了。
五、世界上使用拼音字母构建本国文字的国家很多,但是,这些国家的语言都是以“多音节词”为主的语言。并且出于语言的不同和国家尊严的需要,只要不是语言与别国完全相同的,就没有把自己的文字做得与别国的文字相同的。而中国的“汉字拉丁派”,却把“拉丁化的汉字”,做得与英文一模一样。岂不是把自己贬低为被英国征服的败亡之国吗?况且,这样的文字放到国际上,是让别人按英语读呢?还是按汉语读呢?
例如:“tan” 按英语读是“褐色”的意思; 按汉语读,就有“谈、坛、谭、探、弹。。。。。153个意思”。
再如:“张玉萍去贵阳出差”。“章宇平去桂阳出差”。这两句话,如果都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字母写成,就是“zhang yu ping qu guiyang chucai”。
中国人看了“zhang yu ping qu guiyang chucai”,能分清“张玉萍”、“章宇平”两个人和“贵阳、桂阳”两个地方吗?
在 “汉字拉丁派”的极力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2 年决定把“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化”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表示汉语单词的国际标准。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拉丁化的汉字”不能表示汉语单词的词义的本质。在国际交往中,用《汉语拼音方案》规则拼写的汉语单词,照样不能被中国人和外国人准确地理解。所以,这种“国际支持”,并没给“汉字拉丁派”,起到撑腰的作用。拉丁化的“汉字”,仍然不能在国内、国际上得到使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道理:  
人类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不同阶段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之间,就没有“先进” 与“落后”、“优”与“劣”之分,更没有世界文字顶峰之实。只有在同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字的不同体式之间,存在优、劣之别的。
“汉字拉丁派”,把“拉丁化的汉字”行不通的原因,归咎为保守者的反对和人民群众的传统习惯的阻碍,而不是归咎于他们自己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错误理论、错误观点和错误做法。
  “汉字拉丁派”,乘当时中国没有关于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的完整的理论的“空档”的机会,利用中国的教科书、字典、文稿、报刊、杂志、等等一切工具,大力宣传西方人搞出来的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观点”和自己随意编造的语言文字发展的谎言,并且又利用自己所控制的的社会公权力,在在2000年搞出一个“中国语言文字法”。千方百计地压制和封锁“反对派”的正确的言论,搞学术垄断,一家独鸣。致使他们的错误理论和谎言,能哄骗了很多的民众和“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由此使他们也得到了学术上、政治上的不少社会公权力和经济利益。他们成了推行“汉字拉丁化”的“既得利益者”团伙。这就是他们无视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凸显的4大缺点和九大弊病,不顾汉字的发展前途和中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危机,一直顽固坚持错误的“汉字拉丁化”不改,并且千方百计地反对任何非“汉字拉丁化”的“汉字升级更新方案”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百年前的“汉字罗马化救国”的初衷,在今天变质成“汉字拉丁化祸国”了。今天的“汉字拉丁派”,已经成了“学阀”。
为了汉字的发展前途和中国的发展前途,就必须对他们的一些主要的错误“理论”“观点”和做法,进行拨乱反正。
1、“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否定了“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的最佳体式”和“文字与语言必须匹配的客观规律”。
很多民族的文字形状,都曾经有过多次的变化或更改。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一般都经过由“象形字”到“音节字”再到“音素字(即拼音字母)”的变化过程,拼音字母文字,也有体式不断更新的现象。
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把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体式不断改变的现象,以偏代全地得出如下的错误观点:“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实, “文字体系”与“文字体式”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文字体系”与“文字体式”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文字体系”是一种分类“概念”,它与“语言体系”、“文化体系”、“军事体系”“经济体系”。。。。。等类相对而言。“文字体式”是在“文字体系”之内,对于文字外表形式的分类,例如:“图符体式”、“符号体式”“甲骨文体式”、“隶体”、“楷体”。。。。。。
今天一些西方人,以“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谬论,又编造了一个“语言、文字普世说”,为巩固英语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编造“理论依据”;也有一些死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中国人,假借“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的“理论”,吹嘘汉字楷体是“登峰造极的、完美无缺的不必改变的”,它“纵贯古今、横通四海”,“定能成为世界文字”。
人类语言的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初级阶段;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第二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第三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性质和特点都是不同的,具有质的差别。
语音单载性质的语言,其对应的文字体式可以有无数种,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表音为主的,都是让人先由字形晓音,再由音知意的;但是,最佳的文字形式,是“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语音单载的语言都采用了“拼音字母文字”。今天,一些国家的语言,由原来的“语音单载”发展成“语音多载”了,出现了很多“同音异义”单词,例如英语。所以,原先的“纯拼音字母文字”就不适应了,他们就不得不在“纯拼音字母文字”里,加上“不拼音只表意”的“哑音字母”。这样以来,原来的“读写一致”的文字,就变成“读写不同”的文字;原来的“拼音”文字,就变成“表意”文字。例如,今天的英文,原本是直接表音的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可是,加了“表示词意的哑音字母”后,“读写不同”了,就不知道如何读音了,就必须用“国际音标”注音,才知道单词的读音了。这就是:语言性质变了-----由“语音单载”变为“语音多载”,与之对应的文字的性质也必须跟着转变-----由“拼音文字”转变为“表意文字”。
语音多载性质的语言,其对应的文字体式也可以有无数种,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字形表意”的,都是让人由字形知意的。所以,从分辨率上看,最佳的文字形式,是方块式的文字。例如汉字,其体式很多,但是都保持“表意”和“方块”形式不变。语音多载的语言,最匹配的文字就是“意、音”都直接表出的方块文字。
懂得这个规律,就使我们认识到:不是“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的最佳体式”。
波兰人柴门霍夫就不懂这个道理,于1887年创制了一种不依任何语言为基础的“世界文字”,想推行给世界各国使用,但是,至今也没能被任何语言的民族当作文字使用。
并且,应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文字是用来表示语言单词的(有的也附带语法)符号系统。单个的文字的功能,是通过文字的整体系统发挥出来的,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不象一般的“符号”单体那样,可以独立发挥功能。所以,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系统,可以存在的文字。以纯拼音字母“表音”的文字,把可听的语言信息转换为可视的语言信息,起到对语言信息进行记录、存储、传递的作用;而以字形“表意”的方块汉字,除具有记录、存储、传递的作用外,还具有支持汉语单词的作用。汉语词汇的扩展。没有汉字的支持,汉语新词的创建就是不可能的。例如:演义、演绎、演艺、衍义、研议、扊扅、延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在文字环境里,用拼音字母“yanyi”是不能区分各个单词的含意的。所以,含意不同的单词,就必须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之。
   事实一再证明:符号可以不依任何语言而存在,而任何文字,都必须依靠其对应的语言而存在,并必须随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不以任何语言为基础的文字,是不会被任何民族所使用的。在世界各民族语言没有同一之前,是绝不会出现世界同文的情况的。1887年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文字”,至今已经推行了100多年了,没有成为任何民族的文字。就证明了这一规律。
2、“文字总是按着表形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的过程发展的”。
“汉字拉丁”派,为了推行“汉字拉丁化”,编造了一个“文字发展三段论”:“表形文字阶段----表意文字阶段-----拼音文字阶段”。
一些被这种错误“观点”迷惑的人,就认为汉语是比英语落后的语言,汉字是比英文落后的文字,汉字发展的方向就是拼音文字。
   事实上,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单词,只有“词音”和“词意”。所以,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也就只有表示“词音”和“词意”的两个功能,哪里来“表形文字”呢?难道他们把“表事图画”也算做“文字”吗?
每一个语言单词,都是由“词音”、“词意”两个要素构成的。直接表音的文字,人们利用该字的拼音字母和拼音规则,就拼出该字的读音;间接表音(口授读音)的文字,人们通过回忆,想起教师教给的该字的读音。否则,就不能把“表意”的文字语句,变成“表音”的语句,让别人听到。“文字”作为一种“表示语言单词(有的还附带语法)的系统”出现以后,它就同时含有两个要素----字义、字音。文字不论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由音晓意)的,还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读音靠口传的)的,都是直接表示语言单词的,而不是直接表示事物的。语言单词只有“词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词意”两个要素。所以,这个“三段论”是不符合事实的谎言。
由于语言单词只有“词意”和“词音”两个要素,就决定了世界上的文字只有三种类型,即“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的文字”、“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文字”和“意、音都直接表出的文字”。
“语音单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表事图画-----图符表示词意的文字---表词音的象形文字---表示“音节”的符号文字(音节文字)----表示“音素”的符号文字(即拼音字母)---意、音双表的拼音字母文字----“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1.gif
“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形式,是线性的“读写一致的纯拼音字母文字”。
“语音多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表事图画------表示词意的图符)文字----表示词意的象形字文字---表示词意的符号字文字-----“词意、词音双表的符号文字”。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2.gif
  “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形式,是“意、音双表”的方块形文字”。
这两类文字,中间隔着“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语言”这条“鸿沟”,不可逾越的。
3、1982年出版的《新华词典》上,对“文字”的第一种注释:“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工具。”
   事实上,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书面符号,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符号集。所以“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的说法,是把“文字”和“文章”混同了。
因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句,语句是由“词音”、“词意”、“语法”、“语调”和“语气”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词音”和“词意”构成单词。文字,仅仅表示语句中的单词(有的单词附带有语法)而已。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有的直接表示词音间接表示词意(由音晓意),有的直接表示词意间接表示词音(靠口传的)。所以,“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
文字只是表示语言单词的符号。一种文字,要记录一种语言,必须按该种语言的语法组织起来,组成“语句”或“文章”才行。如果把语言比作“墙”的话,语言的单词犹如“砖头”,砖头只有按垒墙的法则组织起来,砖头才能变成墙,否则,就是杂乱无章的砖头堆。并且,不是任何一种文字都可以表示任何语言单词的。例如汉字,就不能表示英语或俄语的单词。从表示“语音”上说,英语里面的唇齿音v,汉字体系里就没有与此对应的字来表示它,俄语里面有颤舌音p ,汉字体系里也没有与此对应的字来表示它。即使有近似音的汉字,也使他们的“拼音字母文字”退回到“音节文字”的阶段上去了。
这种倒退行为,是绝对行不通的。一些人说“不直接表音只直接表意的汉字,将会成为世界统一的文字”。 这些人是把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与表示事物的普通“符号”混同了。
文字,对于语音单载的语言类,具有表示语言单词的作用;对于语音多载的语言类,既具有表示语言单词的作用,又具有支持语言创建新的“同音异义”单词的作用。
4、“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
“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的观点,把“文字”同一般的“符号”、“信号”混同了。一般的符号,如“交通符号”、“数学符号”、“图画标记”、“旗语”、“信号灯”、“警笛声”、“震动信号”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的表示一定的意思的可视符号、可听信号、可触信号、可嗅信号。这些符号,没有语言的属性,所以就能够越过语言的障碍,被任何语言的民族使用。
按照“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观点推论:事物是客观的,是无语言属性的,那么文字也是没有语言属性的,“同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了。依此推论下去,使用任何语言的民族,都可以使用任何文字符号来表示他们的语言了。按照这种观点,是找不到“汉字拉丁化”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的。
5、“文字是表示思想的书面符号”。
这种的观点,是把“文字”、“文章”、“语言”、“思想”四者之间的关系弄错了。“文字”、“文章”、“语言”、“思想”之间的实际关系是:“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一种工具;语言是表示“思想”的一种声音形式。“文字”只是文章中的一个元件,它怎能表示语言和思想呢?不信你试试,你如果不学习英语语法,即使你把英文字典中的单词全背下来,你也是不会说英语的。
6、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书面符号系统(也可以称作工具)。它虽然是有人制造的,但是,并不是随意制造的。制造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根据工具的性能、作用对象、使用特点、现有取材、等等客观条件,才能制造出来。铲土的“铁锨”,其材料,为什么不用木头而用铁;铁锨的形状,为什么不造成“锯子”状而造成平板状?这不是由人们随意乱定的,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与此相同,每一种文字的功能、体式,也不是由人们随意约定的,而是由其要表示的语言、文字书写工具、存储工具、等等客观条件决定的。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的说法,完全否定了语言、文字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把语言、文字看成了纯粹的主观随意的产物。按照这种观点,两种语言就可以互相混合在一起使用了;汉字的各种字体的依次更替,纯属于人们偶然约定的了。既然从前的汉字体式可以约定,今天“约定”把汉字楷体改成“拉丁字母化的拼音字母文字”也可以了。但是,按照这种观点实行的“汉字拉丁化”的改革,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根本行不通。直到今天,一些人还是认为“语言文字是约定成俗的”,不按汉语、汉字的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改进升级汉字楷体;还是在随意想出一些“汉字改革方案”,企图取代楷体系统。有人说,我可以一夜想出10个“汉字改革方案”来。从1892年至今,中国人和外国人想出的“汉字改革方案”近千个了,但是,没有一个能行通的,原因就在这些“方案”都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约定成俗”的观点,也为保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保守派,提供了反对创建新字或者创建更新楷体系统的“理论依据”。他们可以用“没有约定成俗”这一堵墙,阻止任升级更新汉字楷体系统正确方案。
7、“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便于与国际接轨”。
搞“汉字拉丁化”,在1956年,以国家的名义,搞出了一个“汉字拉丁化文字方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但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时任“文字改革委员会领导),在听取了很多反对观点以后,给以“搁置”了。
但是,“汉字拉丁派”并不认错,于是就“偷梁换柱”地把这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该称为《汉语拼音方案》,说是给汉字注音用。
其实,给汉字注音的方案-----《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早在193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就做出来了,并且一直实行到1956年。
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4.jpg
   1939年民国时期制定的《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比《康熙字典》用“切音”给汉字注音,是一个进步。但是,这个《汉字注音符号方案》砍去《康熙字典》中的“入声”和中原汉语的三个“尖音”及多个“音型”:
-------《康熙字典》就不全是以中原汉语为标准,给汉字“切音”的,已经丢失了中原汉语的一些“声调”、“音素”和“音型”。这种肆意乱砍音素和音型的做法,完全违背了汉语的发展规律,导致汉语发生很大地退化。
1956年的用拉丁字母做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倒退得更严重,既不能全面表示中原汉语的语音,也不能完全表示北京方言的语音。是黎锦旭等几个人为了推行“汉字拉丁化”而拟定的脱离中原汉语更远的“方案”。
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用26个英文字母的反复组合来表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就比1939年楷体笔画的“注音符号”,繁琐。并且,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砍去了现代汉语本来就有的“籍、漆、锡、鄂、尼”5个声母和“崖”韵母以及多个“音型”。
他们把声母“尼”,合并到声母“纳”里,造成舌面音“你、牛、年。。。。”拼音成舌尖音;把舌根声母“鄂”,合并到舌面音“哦”里,造成“暗”、“岸”不分;把原来是“籍、漆、锡(zi、 ci 、si)”三个尖音(舌尖音)声母的字,合并到(舌面音)j、q、x 声母的字中去,造成“酒”“久”不分、“清”“轻”不分、“惜”“希”不分;把韵母iai砍去,使“阶(jiai)、节(ziie)、结(jie)”,都读为“jie”了;把音型gei砍去,使读音为gei的字“隔、革、镉、膈、秴。。。。。”都读为ge音;还砍去了dei、tei 、zhei、chei、shei、zei、sei、kei、hei、。。。。。。汉语的音型。
所以,这个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当作“汉字注音方案”也是不合格的,怎能用来构建替代“汉字楷体系统”的文字呢?
汉字拉丁派,也并不是真的把这个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方案》作为“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来替换1913的民族笔画的《汉字注音符号方案》。他们从1956年起,直到今天,一直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课本的必须教材,全国的小学1、2年级班,一直在教小学生学习“英文字母的汉语拼音规则”,书写拉丁字母形式的“汉字”,而不是教小学生学习汉字“注音符号”。本来,小学生只要学会“汉语拼音原理”、“汉字注音符号”和怎样查汉字《字典》就可以了。学“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规则”是没有用处的。现在却还让他们学习“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规则”。只学“汉语拼音原理”、“汉字注音符号”和“怎样查字典”,用最多用8个课时就能教会的,现在却用4个学期才教完汉语拼音原理和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字母、拼音规则。让学生和老师都付出了大量的无效劳动,造成巨大的浪费。
搞“汉字英文化”的人们,拿出毛泽东在1952年的话(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作为依据,来证明“汉字英文化”的方向是对的。
毛泽东说:“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毛泽东并不没有说,要把汉字“拉丁字母化”。要知道,延安从1941年就开始搞“汉字拉丁化”了,到1952年,已经搞了12年了。如果成功可行,毛泽东就会说“汉字应当拉丁化”,而不会说“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由此可见,毛泽东认定汉字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直接表音的,至于怎么直接表音,他并没有说明,留待“文字改革委员会”自己探索。今天,那些搞“汉字拉丁化”的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的这句话的意思。
今天,人们质疑:既然“汉字拉丁化”行不通了,为什么还要把1913年民国时期制定的《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改成“英文字母的汉字注音符号”?他们的回答是:这样改,是为了“与国际接轨”,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这种回答,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因为,把拉丁字母A、B 、C。。。。。当作汉字注音符号,用A表示汉语的韵母“啊”,B表示汉语的声母“波”,C表示汉语的声母“此”。。。。。并不是拉丁文字母原来的读音。所以,英国人要学习汉语,仍然不能用英语的发声方式说出汉语拼音字母的声音。所以,用拉丁字母ABC......替换1913年“国音注音符号”,对于汉字注音,是毫新意的。并不能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减少丝毫的难度,更不能为中国人学习拉丁语提供丝毫的方便。根本起不到“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实际上,任何两种语言系统都是不可融合的,任何两种文字也都是不可融合的。例如,英文,必须用英语的发音方法读音;汉字,必须用汉语的发音方法读音;其含意也不同:即使表示单词的字母相同,其含意也不同。例如:“pin”,英语的含意是“大头针”,而汉语的含意就有“拼、品、频。。。。。”等等多个含意。所以,它们是不会“接轨”的。
例如,“中央民族学院”的校门上的学校名称,2010年以前的英译文字为“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0年后被改成这样的“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英语单词 “Nationalities”翻译成汉语是“民族”,汉语单词“民族”的拼音“Minzu”,与英文单词“minzu”构造一样。“minzu”翻译成汉语是“大果、 风车、 玉芯木”的意思。
“University of China”-----翻译成汉语是“中国的综合性大学”。
“MinzuUniversity of China”,如果按汉语拼音读,就是“民族 乌 你 儿 死 它 以 哦 法 吃 那”,这是什么意思?鬼才知道!如果按英语读,就是“中国大果大学”或者“中国风车大学”或者“中国玉米芯大学”。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这组英文字母,只有中国人把它作为“中央民族学院”的符号,只有中国自己认可,英语国家的人是不认可的。因为“中央民族学院”,翻译成英文是“Central Academy of National Minorities”
所以,中央民族学院的这种“鹦鹉学舌”和“邯郸学步”的做法,是与“国际”接不上“轨”的。
每种文字在电脑上的使用,都有2种方法:
1、建立该种文字的构字元件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系统(例如美国电脑用的“ASCII码”),并制造支持这种代码系统的电路芯片,然后才能用这种“代码”指令,编制构字程序,从而实现在电脑屏幕上用元件构建该种文字。美国制造的电脑,就是这样用用26个英文字母来构建英文单词的。
2、英文以外的、其他任何文字和图符,虽然可以用在美国电脑上,但是,不具有“ASCII码”功能。使用它们的方法是:先把它们画成一个个小图片,然后給这些小图片,分别赋予一个不同的“源码”或“ASCII码”组成的英文代码,作为每个符号的命名,再存入“符号库”里。当调用这些符号时,编制一种程序,把这些符号的源码或英文代码命名,与键盘按钮上面的所标的符号一一对应起来,就可以通过键盘按钮,调用这些图符了。
如果这些图符是外文的拼音字母,调到屏幕上就可以排列出外文单词来。俄文、德文、西班牙文、法文等等拼音类文字,就是这样在美国“ASCII码”电脑上使用的。
而汉字的结构是无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不能像法文、俄文那样在屏幕上组字,只能,把每个“汉字”整体,当作一个“图片”,用 “ASCLL码”,给每个“字”命名,然后存入“汉字库”,使用时,用英文键盘输入每个字的英文“命名”,从汉字库里向屏幕上调取每一个“汉字”整体。
这样,让就使美国以外的国家的“文字信息”,必须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才能使用。这使美国以外的国家的电脑信息,完全丧失独立自主性。由此导致美国以外的国家,在现代信息、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等等诸多方面,完全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既付出巨大的损失,又潜伏着随时被美国“信息炸弹”攻击的巨大危险。
    其实,从美国的电脑“符号库”里,调取任何符号,也不是非要使用美国的英文键盘码不可;只要编制一种程序,把“符号库”里的符号的“源码”与任何一种键盘按钮的“标名”一一对应地关联起来,就可以用这种“标名”的键盘,从“符号库”里调用这些符号。
美国以外的使用各类拼音字母文字的国家,都是这样通过专门编制的“程序”,用本国文字标名的键盘,从美国的电脑“符号库”里,调用本国的拼音字母,在屏幕上现场组建本国的拼音字母文字的。
所以,如果编制一种程序,用1913年的“汉字国音注音符号” 作键盘按钮的“标名”,让这种“标名”组成的汉字注音,与“汉字库”里的汉字的“区位码”,对应起来,同样可以从“汉字库”里调用每个汉字。例如:“办”的区位码是“1676”,键入“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5.giffile:///C:/DOCUME~1/ADMINI~1/LOCALS~1/Temp/msohtml1/01/clip_image006.gif”,就可以调出“办”字。
   推行“汉字拉丁化”的人们说:“把原先的楷体笔画形式的“汉字拼音符号”改为“拉丁字母”,是很有远见的,60年后,正契合着今天在美国电脑上使用汉字的方法”。这种说法,只能蒙骗不懂电脑工作原理的人们。
推行“汉字拉丁化”的人们说:“方块形的汉字不能‘与国际接轨’,只有用拉丁字母来组建线性的‘新体汉字’,才便于‘与国际接轨’”。这也是谬论。
首先,语言是不可兼容的,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各不相同,英语的语法与汉语语法不同,拉丁化的汉字,用汉语语法组织起来,英语人也看不懂。所以,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语的单词,也与英语、美语“接轨”不了
其次,“与国际接轨”,和能否赶上先进国家,没有关系。100年前,非洲有十几个国家就用拉丁化的文字表示他们的语言了;50年前,亚洲的越南、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就实现了“拉丁化”的文字改革;新加坡全民使用英语英文。如今,这些国家,既没有消灭文盲,也没有一个赶上美国的。
只要汉语的性质不变, “汉字拉丁化” 就绝对行不通。只有把汉语从目前的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退化到第二阶段,即把汉语由“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退化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才能实现“汉字拉丁化”。所以,“与国际接轨”是幌子,真实目的就是骗着中国抛弃汉语、汉字。
况且,即使真的实现“汉字拉丁化”了,美国的电脑,也仍然不支持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不信者可以看看,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这些拉丁系文字的国家的电脑文字信息,仍然必须挂接在美国“ASCII码”电脑信息系统上,成了美国的附庸。40多年以来,中国的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都一直跟在美国国屁股后边爬,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机器组装厂”,落得个“外国吃饺子,中国喝汤”的“科技殖民地”的下场。
各种挖空中国的“与国际接轨”,导致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了外国的附庸,大批的“人才”外流,或者成了外国的“信徒”、“帮办”、“第五纵队”。 60多年以来,没有出现过一个物理、医学“诺贝尔奖”的获得人。连2008年的奥运体育馆的图纸,还得找外国人设计!
1990年以后,中国加入了美国的“电脑互联网络internet”,这样就与美国“接轨”了吗?不是,而是成了美国的附庸,沦为美国的“网中之鱼”。-----中国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包括:2G/3G/4G/5G无线基站与核心网、IMS、固网接入与承载、光网络芯片、高端路由器、智能交换机、政企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手机及家庭终端、智慧城市ICT业务,以及航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传输设备)。只是购买了美国的“核心芯片”,美国在“中兴”没有一分钱的投资。2018年,美国以“中兴”违反了美国的国内法----“不准把美国的专利技术卖给美国的敌对国伊朗”为由,就对“中兴实行”如下惩罚:完全按美国的要求大规模调整管理层和改换懂事会成员,派美国人对“中兴”直接监管10年,并被罚款7亿美元,交“保证金”10亿美元。“中兴”如果要是反抗,美国就不卖给“中兴”“核心芯片”,“中兴”就得彻底倒闭,不单“中兴”的几万员工立即失业,中国的现有“通讯网络”也彻底瘫痪。
中国只有自己设计、制造出支持汉字代码的电脑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电脑信息系统”,才能摆脱挂接的“美国电脑信息系统”上的附庸状态;才能逃出做美国的“网中之鱼”的灾难。
然而,无“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汉字楷体,是不能建立纯汉字的电脑信息系统的。但是,只要把汉字楷体系统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体系”,再创建支持“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78个“汉字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的电子芯片,就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系统”了。
在中国创建出“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系统”以后,就有了中国自己的“轨”,然后,可以通过一种软件,对“英文信息系统”的“轨”和“汉字信息系统”的“轨”,进行互相“转换”,这才算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在中国这边还不存在“轨”的情况下,就喊着与人家“接轨”,除了“投靠”人家,还有什么?
只要创建了“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系统”,汉语、汉字、汉文化的使用和传播,就无须挂接在“英文电脑信息系统”上了,汉语、汉字、汉文化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和广度,将比现在大千万倍。民族化的优秀事物,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欣然接受,实现了国际化,让外国用我们的“轨”,这才是“中国龙”的本来的伟大气概。
“与国际接轨”,本身就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没有自信,向英语英文投降的做法。让中国的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第三阶段的先进的汉语,倒退到人类语言第二阶段,与英语看齐。今天,“拉丁化派”,又为“与国际接轨”更换了一个更时髦的名片-----“语文现代化”。他们说:“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含义是:语言通用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表音字母化、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
他们的实际做法证明:他们所谓的“语言通用化”,就是向英语看齐,例如,音译英语单词,或者说英文缩写字母的读音,例如“的士”、“克隆”等等;“文体口语化”,就是在汉字文章中直接夹入“音译”英语和英文缩写字母,例如PH 、GDP、ICF等等;所谓“文字简易化、表音字母化、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都是妄想用“汉字拉丁化”的办法来实现的。
“汉字拉丁派”的这些做法,就如今天赶时髦的无知小孩子一样,以为把自己的黑头发染成黄色,把自己的眼睛贴上蓝色眼膜,就成为英国人了。
“汉字拉丁派”的“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实际上接不了什么国际的“轨”,只是接了个,把汉语汉字推向死亡陷阱的“鬼”。
近400年来,世界上创建了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有成百上千种,但是,没有一样产自中国,全都产自国外的工业先进的国家;今天中国人们所使用的东西,小到一根火柴棒,大到火车、轮船,没有一样是中国首先发明创造出来的,中国只是跟在世界先进国家后边“爬”。这种长期落后的状态,其原因当然不是中国人比外国人笨,而是从明朝以来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社会制度,自然也造就了很多极具奴性和惰性的冒牌“学者”和“专家”。这类冒牌货,极度自私自利,都是外国人的“跟屁虫”。中国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学者”、“专家”也不乏这类“跟屁虫”。他们没有一个认真研究过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这些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把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当作“圣旨”,他们“邯郸学步”,极力推行“汉字拉丁化”;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这些人,既不承认事实上的失败,也不研究理论上的错误,仍然坚持继续推行“汉字拉丁化”并极力从一切方面压制和打击反对他们的人,更打压能够拿出正确的更新楷体汉字体式的理论和方案的人们。
从“中央电视新闻台”上看到一个中国山区的放羊的老农民,为了解决他爬山困难的问题,就要自己设计制造一个直升飞机。电视台解说员说,飞机的旋翼,是用三角铁焊上铁皮做成的,发动机是借用摩托车的发动机。由此可见,这个山区的老农民,根本不懂直升飞机的气动原理和直升飞机的机械结构原理,只是盲目模仿直升飞机的外形。所以,他制造的这样的直升飞机,是必定飞不起来的。
“汉字拉丁化派”,最初与这个造飞机的“无知又无畏”的放羊人一样肤浅,只是看到了文字外形,根本不懂“表示人类语言发展不同阶段上语言的文字的最佳文字形式是根本不同,也是不可互相替换的”这一规律。就盲目地用表示第二发展阶段的以多音节为基础的“拉丁语单词”的“拉丁字母文字”系统,来替换表示第三发展阶段的以单音节为基础的“汉语单词”的“汉字系统”。
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汉字是不可“拉丁化”的: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与西方使用拼音字母文字的很多国家都有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有很多西亚国家和西欧国家的文人和技术人才,都曾经在中国朝庭里当过大官,并且在中国一呆就是十几年或者一生。这类外国官员,既精通他们本国的语言和拼音字母文字,也精通汉语、汉字。为什么2000多年过去了,双方都互相“移植”了很多东西,唯独汉字和拼音字母文字不能互相“移植”呢?如果能“移植”的话,早在2000年前就实现了汉字拼音化了,无需今天的“汉字拉丁派”费心了。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这可能是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却不能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如果能传播的化,也用不着近代的“汉字拉丁化派”操心了。
上述历史事实,“汉字拉丁化派”,都是知道的。近代的中国“汉字拉丁化派”,也亲自看到或经历了“拉丁化的汉字”,经过近100年的实验,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但没有解决汉字楷体系统的任何缺点和弊病,反而白白耽误了近100年的发展汉字的宝贵时间。导致中国一直不能制造出汉字代码的电脑系统,使中文信息只能成为英文信息系统的附庸,使中国失去了“第五国防领域(信息化领域)”的安全。他们一不顾汉语、汉字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二不顾对汉字楷体的继承性,三不顾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相同文字的混淆问题,却一直顽固地坚持推行“汉字拉丁化”,就不是“无知和肤浅”了,而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的“阴谋”了。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70

主题

1587

帖子

4565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565
发表于 2022-4-8 20:12:28 | 显示全部楼层
sunzhenpo 发表于 2022-4-8 19:56
“汉字拉丁化”为什么行不通? 中国对于汉字,实行“拉丁字母化”的改革,从1892年算起,至今已经100多年了 ...

你的理论20年来,一个字都没改过,复制粘贴。
地上一年,天上一千年。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284

主题

766

帖子

4332

积分

论坛元老

Rank: 8Rank: 8

积分
4332
发表于 2022-4-9 05:46:43 | 显示全部楼层
汉字系统升级,历史上已经进行过多次了,每次升级,都是全字升级,不是只局限于当时的常用字。所以,你搞的拉丁字母文字的汉字改革,完全违背了汉字的发展规律,不符合实际,根本行不通,历史事实也证明了是完全失败的。

“汉字拉丁化”为什么行不通?

中国对于汉字,实行“拉丁字母化”的改革,从1892年算起,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其间经过了清朝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各个时期,都有国家政府机构和官员以及“语言文字专家”参与极力推行,并且不断动用国家政策、法规、法令、法律,来强制推行。但是,至今仍然行不通。共和国初期的1955年,“汉字拉丁化”改革的带头人周有光,在2016年说:汉字改革,可能要500年才能实现。
连当年的“带头人”都说这样的话,可见“汉字拉丁化”的推行,是撞墙了。
为什么会撞墙呢?其实,根本的原因不是大多数人们的反对,而是太脱离汉语的实际了。就如让一头驴去当一匹战马一样。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爱国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受西方列强国家的欺负,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武器太落后于敌国。要想制造出先进的武器,就必须从西方工业先进的国家购买先进的制造武器的的机器,开办武器制造工厂。开办这样的工厂,就要使用大量掌握科学制造技术的工人。而要大量的工人学会机器制造技术,这大量的工人就必须首先学会识字看书。
但是,楷体汉字,在结构上、读音上、表意上,都没有规律性,必须逐字死记硬背。所以,汉语人必须从7岁上学,经过5、6年的时间,才能学会2000左右的汉字,才能基本达到能够看书写文章的文化水平。此间要付出高昂的学费,相当于普通平民家庭10年以上的生活费用。所以,普通劳动大众的家庭,都无经济能力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汉字。由于学习时间很长,学习的经济成本很高,国家政府又不开办免费的公立学校,所以,中国的汉字文盲率就达到了98%以上。
能够供给孩子上学的富裕家庭,让孩子识字读书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科学技术,干技术劳动活,而是为了当官发财,高人一等,荣宗耀祖。
所以,中国的机器制造工厂从社会上招来的工人,98%都不识字,不能学会机器操作的方法和制造武器零件的技术。因此,靠科学技术支撑的机器制造工厂就开不成了。
并且,他们看到,西方工业先进国家的文盲率很低,90%以上的普通民众都会识字看书,会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遍地都是。工厂从社会上招收的人员,进工厂后,很快就能学会制造技术。所以,他们国家的制造工厂到处都是。
两相对比,他们就得出如下结论:对广大民扫除汉字文盲,是复兴中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就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
   “教育救国”,谁来开办大量的基础教育学校,来扫除4亿中国人的汉字文盲?只有国家政府才能办得到。但是,当时的落后的中国政府,既腐败又虚弱,办不了大量的基础教育学校。怎么办呢?
此时一些“教育救国”派发现,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使用的都是“罗马字母拼音文字”,这些国家,文盲率都很低。这就说明“罗马母的拼音文字”是一种很容易学会的文字。于是,这些“教育救国”派人士,就“鹦鹉学舌”地把“表意方块汉字”改成用罗马字母组建的线性“汉语拼音文字”(后来被称为“汉字罗马化”或“汉字拉丁化”),以便实现他们“教育救国”的理想。
有籍可查的最早这样做的,是福建厦门人卢戅章。他在1892年,发表了《切音新字》一文。文中是把罗马字母,当作厦门语的拼音字母符号。然后用这种拼音字母符号,来构建纯拼音的一种“新文字”,来取代“楷体汉字”。
从1892年至1958年,有籍可查的这类“汉语拼音方案”,多达二十七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其拼音字母是采用汉字的意符。
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
192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罗马字母化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中,除了表音的26个罗马字外,还加了标示汉语“四声”的4个符号。
1930年,共产党派的瞿秋白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1930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种“拉丁化新文字”,也是“用26个“罗马字母”作“汉语拼音字母符号”的,只不过罗马字母所标的汉语“声母、韵母”,与《国语罗马字》方案的不同。方案的名称也改了,其实是“换瓶不换酒”。这个方案,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范围里,从1934年8月开始在上海推行。在1941年又在“陕甘宁边区”推行。这个方案,一直推行到1958年。
但是,所有这些以往的“罗马字母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都没能在社会上推行开来。
因此,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了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删去了原先“草案”题目上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的“文字”二字。这一“删除”,就等于宣告了100多年来“汉字拉丁化”运动的终结。
当然,在“汉字罗马化”派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反对派”。在“汉字罗马化”运动中,始终存在着两派的争论和斗争。但是,“汉字罗马化”一直推行不开,却不是“反对派”造成的。就如有人硬要一个1米8的成年男子,穿一个1米高的儿童的童装一样,不是这个男子不愿意穿,而是根本不合适。
搞“汉字罗马化”的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能接受“1、2、3。。。。。。”,却不能接受“a、b、c。。。。。”呢?
  主要原因如下:
一、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书面符号系统。因为语言单词有“词音”和“词意”两个要素构成,所以,文字系统,就必须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即表意方式系统和表音方式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各自必须单独遵循一个规则建成。这两个子系统,在字形上,合为一个总系统;所以,组建字形,也必须遵循一个规则,才能使这种文字系统具有完整性。如“一国不可有二主”一样,在一个子系统或一个总系统中,是绝对不可再有一个平行的系统存在的。否则,就会使文字,失去统一性和规律性,乱了套,给人们的学习、使用,造成无规律可循的局面,成为很难学会的文字。
文字的性能,不是取决于文字单体,而是取决于其系统的完整性;文字单体的功能,取决于文字的功能。所谓“系统”,是指在文字结构上,按一个规则构建的;在功能上,通过所有的文字单体的综合作用,发挥文字单体的功能。
就如汽车的各个部件单体一样,它们的“汽车”功能,只有在联合为一个系统----“汽车”时,才发挥出来。一个汽车的轮子,装在汽车上,就成了汽车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部件,它就同汽车上的其他部件,构成有机的功能联系,使汽车正常运转起来,使汽车的运输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它就在汽车系统的运输功能上,起到了支持作用,它本身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所以,汽车轮子的功能作用,是通过汽车系统的整体正常运转体现出来的。如果它离开了汽车整体,它就对汽车系统起不到作用了,就成了一个孤立的没有功能的物体。
如此相同,文字单体,只有通过文字的整体系统的功能,才能体现出它的单个功能;它离开了它原来的文字系统,它就对原来的文字的功能不起作用了,它就是一个孤立的普通的书面符号或记号,怎么读它都行,让它代表什么都行。所以,不要以为,随便找一些任意的符号,夹在一种文字中,就可以成为这个文字的成员了。
汉语人是把阿拉伯数字符号“0123463789”,当作汉字的数字“一、二、三。。。。”的“异体字”使用的,其读音是汉语,而不是阿拉伯语,所以行得通。
二、“汉字拉丁化”的做法,是把26个“拉丁字母”,当作1939年中国设定的汉语拼音符号的替代品使用的。
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存在着大量的“单音同音异意词”。在两人对话现场,是利用对话现场的现实背景:实物、对话两人都知道的话语目标、知识、经历、历史、对话词串中的前后单词的关联、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等参,来区分对话双方说出的“同音异意词”的;而在书面文字环境里,因为失去了对话现场的背景条件,所以,区分“同音异义”的唯一办法,就是用不同的“字形”字来区分“同音异义词”了。
在书面上用“a、b、c。。。。。”当作汉语拼音字母符号,只表示汉语的词音,是不能区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词”的。
例如:人名“邱晰”、“邱希”、“邱熙”、邱茜、邱羲、邱爔、邱曦、邱晞。。。。。。如果都拼写为“Qiuxi”。户籍登记处人员,只凭这些人的姓名拼音字母串,怎么区分“邱晰”、“邱希”、“邱熙”。。。。。这些人们?
有些“汉字拉丁派”,看到“拉丁化的汉字”不能区分汉语的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于是就仿照英文中夹上哑音字母来区分词意或表示语法的做法,企图在“拉丁化的汉字”中加上哑音字母,来区分汉语的“同音异义词”。
例如:“同音异义字”-----章、 张、长、涨、帐。。。。。。有56个 。在“zhang ”的尾部加上“a”,就变成“huang a”,来表示“章”;加上在“b”,就变成“huang b ”,来表示“张”。
1个 “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能区分26个“同音异义”字;2个“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就能区分676个“同音异义”字。3个“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能区分17576个。汉语积累1万年,也不会出现10000多个“同音异义”字的。
这种办法,在理论上似乎说得通,而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
假如把“同 通 痛 痛 桶 童 统 筒。。。。。穜”改为“tong  tonga  tongb tongc tongd tonge  tongg tong。。。。。。tongaa ” 这些如数码一样抽象的哑音字母的词尾,会比楷体汉字更难让人们学会。
   还有人说:“用分词连写的办法,可以区分‘同音异义词’”。这种观点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汉语中也有很多“同音异义”的多音词和语句。例如:轻伤、情商、情伤、情殇、清商、轻商、轻伤,都写成“qingshang”,怎么区分?情伤难愈、清商难遇,都写成“qingshang nanyu”,怎么区分?
有人说,解决“拉丁字母汉字”不能区分汉语大量的“同音异义词”问题,也可以采取削减汉字使用量的办法来解决。可以把常用汉字的数量限制在2000个左右。然后用这有限的汉字再组合“二级多音节词”或语句,来表示汉语。
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削足适履”,完全不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在不断的增加,表示新事物的新词就必须随之不断增加,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每增加一个单音新词,就必须增加一个新的汉字来支持;如果把汉字数量限制在2000个之内,很多新词的读音和含义,都得不到单个汉字、“二级组合词”和语句的准确表达。这样,汉字文章还能让人读懂吗?
三、文字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语言,决定着其对应的文字的最佳形式。
拉丁语言,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语言,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这种语言所对应的最佳文字是“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
汉语,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三阶段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这种语言所对应的最佳文字,是字形单载的“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当然,方块汉字,也不适于表示“拉丁语”。如果用一个汉字表示“拉丁语”的一个音节,汉字就成了拉丁语的“音节文字”,远比拉丁字母文字难学难记。这是一种倒退,因为“拼音字母文字”就是从“音节文字”发展而来的。
四、  汉字体式在历史上已经更新过多次了,但是能够实现顺利更新的条件,是新旧两种字体,必须实现“无缝转换”(即没有转换的时间缝隙,没有转换的经济成本,转换期间没有新旧文化断层)。而无缝转换的前提是:新体字系统是在旧体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旧体字系统的一切优点,甩掉了旧体字系统的一切缺点,并能与旧体字互当“异体字”混用。只有这样,才会被广大民众自愿地接受和很快地推广开来。
      而“拉丁化的汉字”,既不是楷体字的笔画形态的,也不是方块形的,更不能继承楷体汉字的一切优点。所以就不能与“楷体汉字”实现“无缝转换”, 自然就行不通了。
五、世界上使用拼音字母构建本国文字的国家很多,但是,这些国家的语言都是以“多音节词”为主的语言。并且出于语言的不同和国家尊严的需要,只要不是语言与别国完全相同的,就没有把自己的文字做得与别国的文字相同的。而中国的“汉字拉丁派”,却把“拉丁化的汉字”,做得与英文一模一样。岂不是把自己贬低为被英国征服的败亡之国吗?况且,这样的文字放到国际上,是让别人按英语读呢?还是按汉语读呢?
例如:“tan” 按英语读是“褐色”的意思; 按汉语读,就有“谈、坛、谭、探、弹。。。。。153个意思”。
再如:“张玉萍去贵阳出差”。“章宇平去桂阳出差”。这两句话,如果都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字母写成,就是“zhang yu ping qu guiyang chucai”。
中国人看了“zhang yu ping qu guiyang chucai”,能分清“张玉萍”、“ 章宇平”两个人和“贵阳、桂阳”两个地方吗?
在 “汉字拉丁派”的极力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2 年决定把“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化”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表示汉语单词的国际标准。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拉丁化的汉字”不能表示汉语单词的词义的本质。在国际交往中,用《汉语拼音方案》规则拼写的汉语单词,照样不能被中国人和外国人准确地理解。所以,这种“国际支持”,并没给“汉字拉丁派”,起到撑腰的作用。拉丁化的“汉字”,仍然不能在国内、国际上得到使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道理:       
人类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不同阶段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之间,就没有“先进” 与“落后”、“优”与“劣”之分,更没有世界文字顶峰之实。只有在同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字的不同体式之间,存在优、劣之别的。
“汉字拉丁派”,把“拉丁化的汉字”行不通的原因,归咎为保守者的反对和人民群众的传统习惯的阻碍,而不是归咎于他们自己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错误理论、错误观点和错误做法。
  “汉字拉丁派”,乘当时中国没有关于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的完整的理论的“空档”的机会,利用中国的教科书、字典、文稿、报刊、杂志、等等一切工具,大力宣传西方人搞出来的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观点”和自己随意编造的语言文字发展的谎言,并且又利用自己所控制的的社会公权力,在在2000年搞出一个“中国语言文字法”。千方百计地压制和封锁“反对派”的正确的言论,搞学术垄断,一家独鸣。致使他们的错误理论和谎言,能哄骗了很多的民众和“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由此使他们也得到了学术上、政治上的不少社会公权力和经济利益。他们成了推行“汉字拉丁化”的“既得利益者”团伙。这就是他们无视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凸显的4大缺点和九大弊病,不顾汉字的发展前途和中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危机,一直顽固坚持错误的“汉字拉丁化”不改,并且千方百计地反对任何非“汉字拉丁化”的“汉字升级更新方案”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百年前的“汉字罗马化救国”的初衷,在今天变质成“汉字拉丁化祸国”了。 今天的“汉字拉丁派”,已经成了“学阀”。
为了汉字的发展前途和中国的发展前途,就必须对他们的一些主要的错误“理论”“观点”和做法,进行拨乱反正。
1、“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否定了“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的最佳体式”和“文字与语言必须匹配的客观规律”。
很多民族的文字形状,都曾经有过多次的变化或更改。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一般都经过由“象形字”到“音节字”再到“音素字(即拼音字母)”的变化过程,拼音字母文字,也有体式不断更新的现象。
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把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体式不断改变的现象,以偏代全地得出如下的错误观点:“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实, “文字体系”与“文字体式”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文字体系”与“文字体式”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文字体系”是一种分类“概念”,它与“语言体系”、“文化体系”、“军事体系”“经济体系”。。。。。等类相对而言。“文字体式”是在“文字体系”之内,对于文字外表形式的分类,例如:“图符体式”、“符号体式”“甲骨文体式”、“隶体”、“楷体”。。。。。。
今天一些西方人,以“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谬论,又编造了一个“语言、文字普世说”,为巩固英语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编造“理论依据”;也有一些死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中国人,假借“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的“理论”,吹嘘汉字楷体是“登峰造极的、完美无缺的不必改变的”,它“纵贯古今、横通四海”,“定能成为世界文字”。
人类语言的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初级阶段;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第二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第三阶段。每一个阶段的性质和特点都是不同的,具有质的差别。
语音单载性质的语言,其对应的文字体式可以有无数种,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表音为主的,都是让人先由字形晓音,再由音知意的;但是,最佳的文字形式,是 “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所以,今天绝大多数的语音单载的语言都采用了“拼音字母文字”。今天,一些国家的语言,由原来的“语音单载”发展成“语音多载”了,出现了很多“同音异义”单词,例如英语。所以,原先的“纯拼音字母文字”就不适应了,他们就不得不在“纯拼音字母文字”里,加上“不拼音只表意”的“哑音字母”。这样以来,原来的“读写一致”的文字,就变成“读写不同”的文字;原来的“拼音”文字,就变成“表意”文字。例如,今天的英文,原本是直接表音的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可是,加了“表示词意的哑音字母”后,“读写不同”了,就不知道如何读音了,就必须用“国际音标”注音,才知道单词的读音了。这就是:语言性质变了-----由“语音单载”变为“语音多载”,与之对应的文字的性质也必须跟着转变-----由“拼音文字”转变为“表意文字”。
语音多载性质的语言,其对应的文字体式也可以有无数种,但其性质都是一样的,都是以“字形表意”的,都是让人由字形知意的。所以,从分辨率上看,最佳的文字形式,是方块式的文字。例如汉字,其体式很多,但是都保持“表意”和“方块”形式不变。语音多载的语言,最匹配的文字就是“意、音”都直接表出的方块文字。
懂得这个规律,就使我们认识到:不是“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而是“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的最佳体式”。
波兰人柴门霍夫就不懂这个道理,于1887年创制了一种不依任何语言为基础的“世界文字”,想推行给世界各国使用,但是,至今也没能被任何语言的民族当作文字使用。
并且,应当看到这样一个事实:文字是用来表示语言单词的(有的也附带语法)符号系统。单个的文字的功能,是通过文字的整体系统发挥出来的,不是单独发挥作用的,不象一般的“符号”单体那样,可以独立发挥功能。所以,世界上,从来没有脱离具体的语言系统,可以存在的文字。以纯拼音字母“表音”的文字,把可听的语言信息转换为可视的语言信息,起到对语言信息进行记录、存储、传递的作用;而以字形“表意”的方块汉字,除具有记录、存储、传递的作用外,还具有支持汉语单词的作用。汉语词汇的扩展。没有汉字的支持,汉语新词的创建就是不可能的。例如:演义、演绎、演艺、衍义、研议、扊扅、延意,。。。。。这些同音异义词,在文字环境里,用拼音字母“yanyi”是不能区分各个单词的含意的。所以,含意不同的单词,就必须用不同的字形来表示之。
   事实一再证明:符号可以不依任何语言而存在,而任何文字,都必须依靠其对应的语言而存在,并必须随语言的发展而发展;不以任何语言为基础的文字,是不会被任何民族所使用的。在世界各民族语言没有同一之前,是绝不会出现世界同文的情况的。1887年波兰医生柴门霍夫创造了“世界文字”,至今已经推行了100多年了,没有成为任何民族的文字。就证明了这一规律。
2、“文字总是按着表形文字、表意文字、拼音文字的过程发展的”。
“汉字拉丁”派,为了推行“汉字拉丁化”,编造了一个“文字发展三段论”:“表形文字阶段----表意文字阶段-----拼音文字阶段”。
一些被这种错误“观点”迷惑的人,就认为汉语是比英语落后的语言,汉字是比英文落后的文字,汉字发展的方向就是拼音文字。
   事实上,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单词,只有“词音”和“词意”。所以,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也就只有表示“词音”和“词意”的两个功能,哪里来“表形文字”呢?难道他们把“表事图画”也算做“文字”吗?
每一个语言单词,都是由“词音”、“词意”两个要素构成的。直接表音的文字,人们利用该字的拼音字母和拼音规则,就拼出该字的读音;间接表音(口授读音)的文字,人们通过回忆,想起教师教给的该字的读音。否则,就不能把“表意”的文字语句,变成“表音”的语句,让别人听到。 “文字”作为一种“表示语言单词(有的还附带语法)的系统”出现以后,它就同时含有两个要素----字义、字音。文字不论是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由音晓意)的,还是直接表意,间接表音(读音靠口传的)的,都是直接表示语言单词的,而不是直接表示事物的。语言单词只有“词音(包括元音、辅音和声调)”、“词意”两个要素。所以,这个“三段论”是不符合事实的谎言。
由于语言单词只有“词意”和“词音”两个要素,就决定了世界上的文字只有三种类型,即“直接表音、间接表意的文字”、“直接表意、口授读音的文字”和“意、音都直接表出的文字”。
“语音单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表事图画-----图符表示词意的文字---表词音的象形文字---表示“音节”的符号文字(音节文字)----表示“音素”的符号文字(即拼音字母)---意、音双表的拼音字母文字----“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语音单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形式,是线性的“读写一致的纯拼音字母文字”。

“语音多载”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其发展过程:表事图画------表示词意的图符)文字----表示词意的象形字文字---表示词意的符号字文字-----“词意、词音双表的符号文字”。

  “语音多载的语言”的最佳文字形式,是“意、音双表” 的方块形文字”。
这两类文字,中间隔着“不同阶段、不同性质的语言”这条“鸿沟”,不可逾越的。
3、1982年出版的《新华词典》上,对“文字”的第一种注释:“语言的书写符号,它是人类最重要的辅助语言的工具。”
   事实上,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书面符号,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符号集。所以“文字是语言的书写符号”的说法,是把“文字”和“文章”混同了。
因为,语言的基本单位是语句,语句是由“词音”、“词意”、“语法”、“语调”和“语气”五个基本要素构成的。其中“词音”和“词意”构成单词。文字,仅仅表示语句中的单词(有的单词附带有语法)而已。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有的直接表示词音间接表示词意(由音晓意),有的直接表示词意间接表示词音(靠口传的)。所以,“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
文字只是表示语言单词的符号。一种文字,要记录一种语言,必须按该种语言的语法组织起来,组成“语句”或“文章”才行。如果把语言比作“墙”的话,语言的单词犹如“砖头”,砖头只有按垒墙的法则组织起来,砖头才能变成墙,否则,就是杂乱无章的砖头堆。并且,不是任何一种文字都可以表示任何语言单词的。例如汉字,就不能表示英语或俄语的单词。从表示“语音”上说,英语里面的唇齿音v,汉字体系里就没有与此对应的字来表示它,俄语里面有颤舌音p ,汉字体系里也没有与此对应的字来表示它。即使有近似音的汉字,也使他们的“拼音字母文字”退回到“音节文字”的阶段上去了。
这种倒退行为,是绝对行不通的。一些人说“不直接表音只直接表意的汉字,将会成为世界统一的文字”。 这些人是把表示语言单词的“文字”与表示事物的普通“符号”混同了。
文字,对于语音单载的语言类,具有表示语言单词的作用;对于语音多载的语言类,既具有表示语言单词的作用,又具有支持语言创建新的“同音异义”单词的作用。
4、“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
“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的观点,把“文字”同一般的“符号”、“信号”混同了。一般的符号,如“交通符号”、“数学符号”、“图画标记”、“旗语”、“信号灯”、“警笛声”、“震动信号”等等,它们都是人们约定的表示一定的意思的可视符号、可听信号、可触信号、可嗅信号。这些符号,没有语言的属性,所以就能够越过语言的障碍,被任何语言的民族使用。
按照“文字是表示客观事物的”观点推论:事物是客观的,是无语言属性的,那么文字也是没有语言属性的,“同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了。依此推论下去,使用任何语言的民族,都可以使用任何文字符号来表示他们的语言了。按照这种观点,是找不到“汉字拉丁化”在中国行不通的原因的。
5、“文字是表示思想的书面符号”。
这种的观点,是把“文字”、“文章”、“语言”、“思想”四者之间的关系弄错了。“文字”、“文章”、“语言”、“思想”之间的实际关系是:“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文章”才是表示“语言”的一种工具;语言是表示“思想”的一种声音形式。“文字”只是文章中的一个元件,它怎能表示语言和思想呢?不信你试试,你如果不学习英语语法,即使你把英文字典中的单词全背下来,你也是不会说英语的。
6、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一种书面符号系统(也可以称作工具)。它虽然是有人制造的,但是,并不是随意制造的。制造任何一种工具,都必须根据工具的性能、作用对象、使用特点、现有取材、等等客观条件,才能制造出来。铲土的“铁锨”,其材料,为什么不用木头而用铁;铁锨的形状,为什么不造成“锯子”状而造成平板状?这不是由人们随意乱定的,而是由客观条件决定的。
与此相同,每一种文字的功能、体式,也不是由人们随意约定的,而是由其要表示的语言、文字书写工具、存储工具、等等客观条件决定的。
“语言和文字都是人们约定成俗的东西”的说法,完全否定了语言、文字产生和变化、发展的客观性和规律性,把语言、文字看成了纯粹的主观随意的产物。按照这种观点,两种语言就可以互相混合在一起使用了;汉字的各种字体的依次更替,纯属于人们偶然约定的了。既然从前的汉字体式可以约定,今天“约定”把汉字楷体改成“拉丁字母化的拼音字母文字”也可以了。但是,按照这种观点实行的“汉字拉丁化”的改革,经过100多年的实践证明,根本行不通。直到今天,一些人还是认为“语言文字是约定成俗的”,不按汉语、汉字的固有的客观发展规律,改进升级汉字楷体;还是在随意想出一些“汉字改革方案”,企图取代楷体系统。有人说,我可以一夜想出10个“汉字改革方案”来。从1892年至今,中国人和外国人想出的“汉字改革方案”近千个了,但是,没有一个能行通的,原因就在这些“方案”都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
  这种“约定成俗”的观点,也为保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保守派,提供了反对创建新字或者创建更新楷体系统的“理论依据”。他们可以用“没有约定成俗”这一堵墙,阻止任升级更新汉字楷体系统正确方案。
7、“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方案》,便于与国际接轨”。
搞“汉字拉丁化”,在1956年,以国家的名义,搞出了一个“汉字拉丁化文字方案”----《汉语拼音文字方案》。 但是,当时的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时任“文字改革委员会领导),在听取了很多反对观点以后,给以“搁置”了。
但是,“汉字拉丁派”并不认错,于是就“偷梁换柱”地把这个《汉语拼音文字方案》,该称为《汉语拼音方案》,说是给汉字注音用。
其实,给汉字注音的方案-----《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早在1939年,当时的国民政府就做出来了,并且一直实行到1956年。

   1939年民国时期制定的《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比《康熙字典》用“切音”给汉字注音,是一个进步。但是,这个《汉字注音符号方案》砍去《康熙字典》中的“入声”和中原汉语的三个“尖音”及多个“音型”:
-------《康熙字典》就不全是以中原汉语为标准,给汉字“切音”的,已经丢失了中原汉语的一些“声调”、“音素”和“音型”。这种肆意乱砍音素和音型的做法,完全违背了汉语的发展规律,导致汉语发生很大地退化。
1956年的用拉丁字母做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倒退得更严重,既不能全面表示中原汉语的语音,也不能完全表示北京方言的语音。是黎锦旭等几个人为了推行“汉字拉丁化”而拟定的脱离中原汉语更远的“方案”。
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用26个英文字母的反复组合来表示汉语的声母和韵母,就比1939年楷体笔画的“注音符号”,繁琐。并且,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砍去了现代汉语本来就有的“籍、漆、锡、鄂、尼”5个声母和“崖”韵母以及多个“音型”。
他们把声母“尼”,合并到声母“纳”里,造成舌面音“你、牛、年。。。。”拼音成舌尖音;把舌根声母“鄂”,合并到舌面音“哦”里,造成“暗”、“岸”不分;把原来是“籍、漆、锡(zi、 ci 、si)”三个尖音(舌尖音)声母的字,合并到(舌面音)j、q、x 声母的字中去,造成“酒”“久”不分、“清”“轻”不分、“惜”“希”不分;把韵母iai砍去,使“阶(jiai)、节(ziie)、 结(jie)”,都读为“jie”了;把音型gei砍去,使读音为gei的字“隔、革、镉、膈、秴。。。。。”都读为ge音;还砍去了dei、tei 、zhei、chei、shei、zei、sei、kei、hei、。。。。。。汉语的音型。
所以,这个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当作“汉字注音方案”也是不合格的,怎能用来构建替代“汉字楷体系统”的文字呢?
汉字拉丁派,也并不是真的把这个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文方案》作为“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来替换1913的民族笔画的《汉字注音符号方案》。他们从1956年起,直到今天,一直将《汉语拼音方案》作为小学课本的必须教材,全国的小学1、2年级班,一直在教小学生学习“英文字母的汉语拼音规则”,书写拉丁字母形式的“汉字”,而不是教小学生学习汉字“注音符号”。本来,小学生只要学会“汉语拼音原理”、“汉字注音符号”和怎样查汉字《字典》就可以了。学“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规则”是没有用处的。现在却还让他们学习“拉丁字母的汉语拼音规则”。只学“汉语拼音原理”、“汉字注音符号”和“怎样查字典”,用最多用8个课时就能教会的,现在却用4个学期才教完汉语拼音原理和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字母、拼音规则。让学生和老师都付出了大量的无效劳动,造成巨大的浪费。
搞“汉字英文化”的人们,拿出毛泽东在1952年的话(文字必须改革,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作为依据,来证明“汉字英文化”的方向是对的。
毛泽东说:“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但是,毛泽东并不没有说,要把汉字“拉丁字母化”。要知道,延安从1941年就开始搞“汉字拉丁化”了,到1952年,已经搞了12年了。如果成功可行,毛泽东就会说“汉字应当拉丁化”,而不会说“要走世界文字共同的拼音方向”。由此可见,毛泽东认定汉字今后的发展方向,应当是直接表音的,至于怎么直接表音,他并没有说明,留待“文字改革委员会”自己探索。今天,那些搞“汉字拉丁化”的人们,并没有真正理解毛泽东的这句话的意思。
今天,人们质疑:既然“汉字拉丁化”行不通了,为什么还要把1913年民国时期制定的《汉字注音符号方案》,改成“英文字母的汉字注音符号”?他们的回答是:这样改,是为了 “与国际接轨”,为了方便外国人学习汉语、汉字。这种回答,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因为,把拉丁字母A、B 、C。。。。。当作汉字注音符号,用A表示汉语的韵母“啊”,B表示汉语的声母“波”,C表示汉语的声母“此”。。。。。并不是拉丁文字母原来的读音。所以,英国人要学习汉语,仍然不能用英语的发声方式说出汉语拼音字母的声音。所以,用拉丁字母ABC......替换1913年“国音注音符号”,对于汉字注音,是毫新意的。并不能为外国人学习汉语减少丝毫的难度,更不能为中国人学习拉丁语提供丝毫的方便。根本起不到“与国际接轨”的作用。
实际上,任何两种语言系统都是不可融合的,任何两种文字也都是不可融合的。例如,英文,必须用英语的发音方法读音;汉字,必须用汉语的发音方法读音;其含意也不同:即使表示单词的字母相同,其含意也不同。例如:“pin”,英语的含意是“大头针”,而汉语的含意就有“拼、品、频。。。。。”等等多个含意。所以,它们是不会“接轨”的。
例如,“中央民族学院”的校门上的学校名称,2010年以前的英译文字为“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2010年后被改成这样的“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
英语单词 “Nationalities”翻译成汉语是“民族”,汉语单词“民族”的拼音“Minzu”,与英文单词“minzu”构造一样。“minzu”翻译成汉语是“大果、 风车、 玉芯木”的意思。
“University of China”-----翻译成汉语是“中国的综合性大学”。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如果按汉语拼音读,就是“民族 乌 你 儿 死 它 以 哦 法 吃 那”,这是什么意思?鬼才知道!如果按英语读,就是“中国大果大学”或者“中国风车大学”或者“ 中国玉米芯大学”。 “Minzu University of China”这组英文字母,只有中国人把它作为“中央民族学院”的符号,只有中国自己认可,英语国家的人是不认可的。因为“中央民族学院”,翻译成英文是“Central Academy of National Minorities”
所以,中央民族学院的这种“鹦鹉学舌”和“邯郸学步”的做法,是与“国际”接不上“轨”的。
每种文字在电脑上的使用,都有2种方法:
1、建立该种文字的构字元件的“人机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系统(例如美国电脑用的“ASCII码”),并制造支持这种代码系统的电路芯片,然后才能用这种“代码”指令,编制构字程序,从而实现在电脑屏幕上用元件构建该种文字。美国制造的电脑,就是这样用用26个英文字母来构建英文单词的。
2、英文以外的、其他任何文字和图符,虽然可以用在美国电脑上,但是,不具有“ASCII码”功能。使用它们的方法是:先把它们画成一个个小图片,然后給这些小图片,分别赋予一个不同的“源码”或“ASCII码”组成的英文代码,作为每个符号的命名,再存入“符号库”里。当调用这些符号时,编制一种程序,把这些符号的源码或英文代码命名,与键盘按钮上面的所标的符号一 一对应起来,就可以通过键盘按钮,调用这些图符了。
如果这些图符是外文的拼音字母,调到屏幕上就可以排列出外文单词来。俄文、德文、西班牙文、法文等等拼音类文字,就是这样在美国“ASCII码”电脑上使用的。
而汉字的结构是无系统性、规律性、规范性和标准性的,不能像法文、俄文那样在屏幕上组字,只能,把每个“汉字”整体,当作一个“图片”,用 “ASCLL码”,给每个“字”命名,然后存入“汉字库”,使用时,用英文键盘输入每个字的英文“命名”,从汉字库里向屏幕上调取每一个“汉字”整体。
这样,让就使美国以外的国家的“文字信息”,必须挂接在“英文信息系统”上,才能使用。这使美国以外的国家的电脑信息,完全丧失独立自主性。由此导致美国以外的国家,在现代信息、国家安全,经济利益、等等诸多方面,完全掌握在美国人的手里,既付出巨大的损失,又潜伏着随时被美国“信息炸弹”攻击的巨大危险。
    其实,从美国的电脑“符号库”里,调取任何符号,也不是非要使用美国的英文键盘码不可;只要编制一种程序,把“符号库”里的符号的“源码”与任何一种键盘按钮的“标名”一 一对应地关联起来,就可以用这种“标名”的键盘,从“符号库”里调用这些符号。
美国以外的使用各类拼音字母文字的国家,都是这样通过专门编制的“程序”,用本国文字标名的键盘,从美国的电脑“符号库”里,调用本国的拼音字母,在屏幕上现场组建本国的拼音字母文字的。
所以,如果编制一种程序,用1913年的“汉字国音注音符号” 作键盘按钮的“标名”,让这种“标名”组成的汉字注音,与“汉字库”里的汉字的“区位码”,对应起来,同样可以从“汉字库”里调用每个汉字。例如:“办”的区位码是“1676”,键入“  ”,就可以调出“办”字。
   推行“汉字拉丁化”的人们说:“把原先的楷体笔画形式的“汉字拼音符号”改为“拉丁字母”,是很有远见的,60年后,正契合着今天在美国电脑上使用汉字的方法”。这种说法,只能蒙骗不懂电脑工作原理的人们。
推行“汉字拉丁化”的人们说:“方块形的汉字不能‘与国际接轨’,只有用拉丁字母来组建线性的‘新体汉字’,才便于‘与国际接轨’”。这也是谬论。
首先,语言是不可兼容的,因为各种语言的语法各不相同,英语的语法与汉语语法不同,拉丁化的汉字,用汉语语法组织起来,英语人也看不懂。所以,用拉丁字母来表示汉语的单词,也与英语、美语“接轨”不了
其次,“与国际接轨”,和能否赶上先进国家,没有关系。100年前,非洲有十几个国家就用拉丁化的文字表示他们的语言了;50年前,亚洲的越南、印度尼西亚、土耳其,就实现了“拉丁化”的文字改革;新加坡全民使用英语英文。如今,这些国家,既没有消灭文盲,也没有一个赶上美国的。
只要汉语的性质不变, “汉字拉丁化” 就绝对行不通。只有把汉语从目前的人类语言的第三阶段,退化到第二阶段,即把汉语由“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退化成“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才能实现“汉字拉丁化”。所以,“与国际接轨”是幌子,真实目的就是骗着中国抛弃汉语、汉字。
况且,即使真的实现“汉字拉丁化”了,美国的电脑,也仍然不支持中国的语言和文字的。不信者可以看看,法文、德文、西班牙文、。。。。。。。这些拉丁系文字的国家的电脑文字信息,仍然必须挂接在美国“ASCII码”电脑信息系统上,成了美国的附庸。40多年以来,中国的电脑的硬件和软件,都一直跟在美国国屁股后边爬,成了“全球最大的信息机器组装厂”,落得个“外国吃饺子,中国喝汤”的“科技殖民地”的下场。
各种挖空中国的“与国际接轨”,导致大多数的高科技企业和科研机构,成了外国的附庸,大批的“人才”外流,或者成了外国的“信徒”、“帮办”、“第五纵队”。 60多年以来,没有出现过一个物理、医学“诺贝尔奖”的获得人。连2008年的奥运体育馆的图纸,还得找外国人设计!
1990年以后,中国加入了美国的“电脑互联网络internet”,这样就与美国“接轨”了吗?不是,而是成了美国的附庸,沦为美国的“网中之鱼”。-----中国的“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主要产品包括:2G/3G/4G/5G无线基站与核心网、IMS、固网接入与承载、光网络、芯片、高端路由器、智能交换机、政企网、大数据、云计算、数据中心、手机及家庭终端、智慧城市、ICT业务,以及航空、铁路与城市轨道交通信号传输设备)。只是购买了美国的“核心芯片”, 美国在“中兴”没有一分钱的投资。2018年,美国以“中兴”违反了美国的国内法----“不准把美国的专利技术卖给美国的敌对国伊朗”为由,就对“中兴实行”如下惩罚:完全按美国的要求大规模调整管理层和改换懂事会成员,派美国人对“中兴”直接监管10年,并被罚款7亿美元,交“保证金”10亿美元。“中兴”如果要是反抗,美国就不卖给“中兴” “核心芯片”,“中兴”就得彻底倒闭,不单“中兴”的几万员工立即失业,中国的现有“通讯网络”也彻底瘫痪。
中国只有自己设计、制造出支持汉字代码的电脑硬件系统和软件系统,才能建立起自己的“独立自主的电脑信息系统”,才能摆脱挂接的“美国电脑信息系统”上的附庸状态;才能逃出做美国的“网中之鱼”的灾难。
然而,无“规律性、规范性、标准性”的汉字楷体,是不能建立纯汉字的电脑信息系统的。但是,只要把汉字楷体系统升级为“意、音双表新体汉字体系”,再创建支持“意、音双表新体汉字”的78个“汉字信息交换标准代码”的电子芯片,就能建立起“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系统”了。
在中国创建出“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系统”以后,就有了中国自己的“轨”,然后,可以通过一种软件,对“英文信息系统”的“轨”和“汉字信息系统”的“轨”,进行互相“转换”,这才算是真正的“与国际接轨”。在中国这边还不存在“轨”的情况下,就喊着与人家“接轨”,除了“投靠”人家,还有什么?
只要创建了“独立自主的纯汉字信息系统”,汉语、汉字、汉文化的使用和传播,就无须挂接在“英文电脑信息系统”上了,汉语、汉字、汉文化的传播速度和传播深度和广度,将比现在大千万倍。民族化的优秀事物,被世界上多数国家所欣然接受,实现了国际化,让外国用我们的“轨”,这才是“中国龙”的本来的伟大气概。
“与国际接轨”,本身就对中国的语言、文字没有自信,向英语英文投降的做法。让中国的处在人类语言发展第三阶段的先进的汉语,倒退到人类语言第二阶段,与英语看齐。今天,“拉丁化派”,又为“与国际接轨”更换了一个更时髦的名片-----“语文现代化”。他们说:“中国语文现代化的含义是:语言通用化、文体口语化、文字简易化、表音字母化、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 。
他们的实际做法证明:他们所谓的“语言通用化”,就是向英语看齐,例如,音译英语单词,或者说英文缩写字母的读音,例如“的士”、“克隆”等等;“文体口语化”,就是在汉字文章中直接夹入“音译”英语和英文缩写字母,例如PH 、GDP、ICF等等;所谓“文字简易化、表音字母化、中文电脑化和术语国际化”,都是妄想用“汉字拉丁化”的办法来实现的。
“汉字拉丁派”的这些做法,就如今天赶时髦的无知小孩子一样,以为把自己的黑头发染成黄色,把自己的眼睛贴上蓝色眼膜,就成为英国人了。
“汉字拉丁派”的“与国际接轨”的做法,实际上接不了什么国际的“轨”,只是接了个,把汉语汉字推向死亡陷阱的“鬼”。
近400年来,世界上创建了现代自然科学理论和社会科学理论,有成百上千种,但是,没有一样产自中国,全都产自国外的工业先进的国家;今天中国人们所使用的东西,小到一根火柴棒,大到火车、轮船,没有一样是中国首先发明创造出来的,中国只是跟在世界先进国家后边“爬”。这种长期落后的状态,其原因当然不是中国人比外国人笨,而是从明朝以来的社会制度所造成的结果。这种社会制度,自然也造就了很多极具奴性和惰性的冒牌“学者”和“专家”。这类冒牌货,极度自私自利,都是外国人的“跟屁虫”。中国的语言文字方面的“学者”、“专家”也不乏这类“跟屁虫”。他们没有一个认真研究过汉语、汉字发展规律的,这些人“拿着鸡毛当令箭”,把西方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当作“圣旨”, 他们“邯郸学步”,极力推行“汉字拉丁化”;虽然经过几十年的社会实践,证明是根本行不通的,但是,这些人,既不承认事实上的失败,也不研究理论上的错误,仍然坚持继续推行“汉字拉丁化”并极力从一切方面压制和打击反对他们的人,更打压能够拿出正确的更新楷体汉字体式的理论和方案的人们。
从“中央电视新闻台”上看到一个中国山区的放羊的老农民,为了解决他爬山困难的问题,就要自己设计制造一个直升飞机。电视台解说员说,飞机的旋翼,是用三角铁焊上铁皮做成的,发动机是借用摩托车的发动机。由此可见,这个山区的老农民,根本不懂直升飞机的气动原理和直升飞机的机械结构原理,只是盲目模仿直升飞机的外形。所以,他制造的这样的直升飞机,是必定飞不起来的。
“汉字拉丁化派”,最初与这个造飞机的“无知又无畏”的放羊人一样肤浅,只是看到了文字外形,根本不懂“表示人类语言发展不同阶段上语言的文字的最佳文字形式是根本不同,也是不可互相替换的”这一规律。就盲目地用表示第二发展阶段的以多音节为基础的“拉丁语单词”的“拉丁字母文字”系统,来替换表示第三发展阶段的以单音节为基础的“汉语单词”的“汉字系统”。
历史事实也充分证明了汉字是不可“拉丁化”的:中国从2000多年前的“丝绸之路”开通以后,与西方使用拼音字母文字的很多国家都有经济和文化的交往;有很多西亚国家和西欧国家的文人和技术人才,都曾经在中国朝庭里当过大官,并且在中国一呆就是十几年或者一生。这类外国官员,既精通他们本国的语言和拼音字母文字,也精通汉语、汉字。为什么2000多年过去了,双方都互相“移植”了很多东西,唯独汉字和拼音字母文字不能互相“移植”呢?如果能“移植”的话,早在2000年前就实现了汉字拼音化了,无需今天的“汉字拉丁派”费心了。
 500年前我国部分穆斯林少数民族中曾经使用“小经”文字,这种文字是一种阿拉伯文字。用阿拉伯字母来拼写汉语,这可能是最早的用来拼写汉语的拼音文字,它不再带有汉字的痕迹,完全采用拼音字母。
 明朝末年西方传教士来中国传教,为了学习汉字,他们开始用拉丁字母来拼写汉语。1605年,意大利耶稣会传教士利玛窦(Matteo Ricci, 1552-1610)在北京出版了《西字奇迹》,其中有4篇汉字文章加了拉丁字母的注音。这是最早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出版物。
 1626年,法国耶稣会传教士金尼阁在杭州出版了《西儒耳目资》,这是一本用拉丁字母给汉字注音的字汇。注音所用的方案是在利玛窦方案的基础上修改的。
但是,在两三百年间,利玛窦和金尼阁的方案只是在外国传教士中使用,却不能在中国人当中广为传播。如果能传播的化,也用不着近代的“汉字拉丁化派”操心了。
上述历史事实,“汉字拉丁化派”,都是知道的。近代的中国“汉字拉丁化派”,也亲自看到或经历了“拉丁化的汉字”,经过近100年的实验,是根本行不通的,不但没有解决汉字楷体系统的任何缺点和弊病,反而白白耽误了近100年的发展汉字的宝贵时间。导致中国一直不能制造出汉字代码的电脑系统,使中文信息只能成为英文信息系统的附庸,使中国失去了“第五国防领域(信息化领域)”的安全。他们一不顾汉语、汉字的发展规律和特点,二不顾对汉字楷体的继承性,三不顾在国际交往时,出现相同文字的混淆问题,却一直顽固地坚持推行“汉字拉丁化”,就不是“无知和肤浅”了,而是为自己谋取私利的“阴谋”了。

“汉字拉丁化”为什么行不通?

中国对于汉字,实行“拉丁字母化”的改革,从1892年算起,至今已经100多年了,其间经过了清朝晚期、民国时期和共和国时期,各个时期,都有国家政府机构和官员以及“语言文字专家”参与极力推行,并且不断动用国家政策、法规、法令、法律,来强制推行。但是,至今仍然行不通。共和国初期的1955年,“汉字拉丁化”改革的带头人周有光,在2016年说:汉字改革,可能要500年才能实现。
连当年的“带头人”都说这样的话,可见“汉字拉丁化”的推行,是撞墙了。
为什么会撞墙呢?其实,根本的原因不是大多数人们的反对,而是太脱离汉语的实际了。就如让一头驴去当一匹战马一样。
中国从1840年鸦片战争失败以后,中国的一些先进的爱国学者认为,中国之所以受西方列强国家的欺负,原因就在于中国的武器太落后于敌国。要想制造出先进的武器,就必须从西方工业先进的国家购买先进的制造武器的的机器,开办武器制造工厂。开办这样的工厂,就要使用大量掌握科学制造技术的工人。而要大量的工人学会机器制造技术,这大量的工人就必须首先学会识字看书。
但是,楷体汉字,在结构上、读音上、表意上,都没有规律性,必须逐字死记硬背。所以,汉语人必须从7岁上学,经过5、6年的时间,才能学会2000左右的汉字,才能基本达到能够看书写文章的文化水平。此间要付出高昂的学费,相当于普通平民家庭10年以上的生活费用。所以,普通劳动大众的家庭,都无经济能力和给孩子充足的时间来学习汉字。由于学习时间很长,学习的经济成本很高,国家政府又不开办免费的公立学校,所以,中国的汉字文盲率就达到了98%以上。
能够供给孩子上学的富裕家庭,让孩子识字读书目的不是为了学习科学技术,干技术劳动活,而是为了当官发财,高人一等,荣宗耀祖。
所以,中国的机器制造工厂从社会上招来的工人,98%都不识字,不能学会机器操作的方法和制造武器零件的技术。因此,靠科学技术支撑的机器制造工厂就开不成了。
并且,他们看到,西方工业先进国家的文盲率很低,90%以上的普通民众都会识字看书,会科学技术工作的人员遍地都是。工厂从社会上招收的人员,进工厂后,很快就能学会制造技术。所以,他们国家的制造工厂到处都是。
两相对比,他们就得出如下结论:对广大民扫除汉字文盲,是复兴中国的第一要务。因此,就提出“教育救国”的口号。
   “教育救国”,谁来开办大量的基础教育学校,来扫除4亿中国人的汉字文盲?只有国家政府才能办得到。但是,当时的落后的中国政府,既腐败又虚弱,办不了大量的基础教育学校。怎么办呢?
此时一些“教育救国”派发现,西方工业发达的国家,使用的都是“罗马字母拼音文字”,这些国家,文盲率都很低。这就说明“罗马母的拼音文字”是一种很容易学会的文字。于是,这些“教育救国”派人士,就“鹦鹉学舌”地把“表意方块汉字”改成用罗马字母组建的线性“汉语拼音文字”(后来被称为“汉字罗马化”或“汉字拉丁化”),以便实现他们“教育救国”的理想。
有籍可查的最早这样做的,是福建厦门人卢戅章。他在1892年,发表了《切音新字》一文。文中是把罗马字母,当作厦门语的拼音字母符号。然后用这种拼音字母符号,来构建纯拼音的一种“新文字”,来取代“楷体汉字”。
从1892年至1958年,有籍可查的这类“汉语拼音方案”,多达二十七种。其中,影响较大的有:
1901年,王照的《官话合声字母》,其拼音字母是采用汉字的意符。
1906年朱文熊的《江苏新字母》和1908年刘孟扬的《中国音标字书》。
1926年中华民国教育部公布第一套法定的《国语罗马字》(简称国罗)----罗马字母化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中,除了表音的26个罗马字外,还加了标示汉语“四声”的4个符号。
1930年,共产党派的瞿秋白出版了《中国拉丁化字母》一书。1930年5月,苏联各民族新文字中央委员会科学会议主席团对《中国拉丁式字母草案》进行了审定,并批准了这个方案。还开展了“拉丁化新文字”运动。这种“拉丁化新文字”,也是“用26个“罗马字母”作“汉语拼音字母符号”的,只不过罗马字母所标的汉语“声母、韵母”,与《国语罗马字》方案的不同。方案的名称也改了,其实是“换瓶不换酒”。这个方案,在中国共产党控制的范围里,从1934年8月开始在上海推行。在1941年又在“陕甘宁边区”推行。这个方案,一直推行到1958年。
但是,所有这些以往的“罗马字母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都没能在社会上推行开来。
因此,195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布了第二套法定的拉丁化的《汉语拼音方案》。这个方案,删去了原先“草案”题目上的“汉语拼音文字方案”中的“文字”二字。这一“删除”,就等于宣告了100多年来“汉字拉丁化”运动的终结。
当然,在“汉字罗马化”派出现的同时,也出现了“反对派”。在“汉字罗马化”运动中,始终存在着两派的争论和斗争。但是,“汉字罗马化”一直推行不开,却不是“反对派”造成的。就如有人硬要一个1米8的成年男子,穿一个1米高的儿童的童装一样,不是这个男子不愿意穿,而是根本不合适。
搞“汉字罗马化”的人们问:为什么中国人能接受“1、2、3。。。。。。”,却不能接受“a、b、c。。。。。”呢?
  主要原因如下:
一、  文字是表示语言单词的书面符号系统。因为语言单词有“词音”和“词意”两个要素构成,所以,文字系统,就必须由两个子系统组成,即表意方式系统和表音方式系统。这两个子系统,各自必须单独遵循一个规则建成。这两个子系统,在字形上,合为一个总系统;所以,组建字形,也必须遵循一个规则,才能使这种文字系统具有完整性。如“一国不可有二主”一样,在一个子系统或一个总系统中,是绝对不可再有一个平行的系统存在的。否则,就会使文字,失去统一性和规律性,乱了套,给人们的学习、使用,造成无规律可循的局面,成为很难学会的文字。
文字的性能,不是取决于文字单体,而是取决于其系统的完整性;文字单体的功能,取决于文字的功能。所谓“系统”,是指在文字结构上,按一个规则构建的;在功能上,通过所有的文字单体的综合作用,发挥文字单体的功能。
就如汽车的各个部件单体一样,它们的“汽车”功能,只有在联合为一个系统----“汽车”时,才发挥出来。一个汽车的轮子,装在汽车上,就成了汽车整体系统中的一个部件,它就同汽车上的其他部件,构成有机的功能联系,使汽车正常运转起来,使汽车的运输功能发挥出来。这样,它就在汽车系统的运输功能上,起到了支持作用,它本身的功能就发挥出来了。所以,汽车轮子的功能作用,是通过汽车系统的整体正常运转体现出来的。如果它离开了汽车整体,它就对汽车系统起不到作用了,就成了一个孤立的没有功能的物体。
如此相同,文字单体,只有通过文字的整体系统的功能,才能体现出它的单个功能;它离开了它原来的文字系统,它就对原来的文字的功能不起作用了,它就是一个孤立的普通的书面符号或记号,怎么读它都行,让它代表什么都行。所以,不要以为,随便找一些任意的符号,夹在一种文字中,就可以成为这个文字的成员了。
汉语人是把阿拉伯数字符号“0123463789”,当作汉字的数字“一、二、三。。。。”的“异体字”使用的,其读音是汉语,而不是阿拉伯语,所以行得通。
二、“汉字拉丁化”的做法,是把26个“拉丁字母”,当作1939年中国设定的汉语拼音符号的替代品使用的。
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存在着大量的“单音同音异意词”。在两人对话现场,是利用对话现场的现实背景:实物、对话两人都知道的话语目标、知识、经历、历史、对话词串中的前后单词的关联、表情、语气、肢体动作、等等参,来区分对话双方说出的“同音异意词”的;而在书面文字环境里,因为失去了对话现场的背景条件,所以,区分“同音异义”的唯一办法,就是用不同的“字形”字来区分“同音异义词”了。
在书面上用“a、b、c。。。。。”当作汉语拼音字母符号,只表示汉语的词音,是不能区分汉语中存在着大量的“同音异义词”的。
例如:人名“邱晰”、“邱希”、“邱熙”、邱茜、邱羲、邱爔、邱曦、邱晞。。。。。。如果都拼写为“Qiuxi”。户籍登记处人员,只凭这些人的姓名拼音字母串,怎么区分“邱晰”、“邱希”、“邱熙”。。。。。这些人们?
有些“汉字拉丁派”,看到“拉丁化的汉字”不能区分汉语的大量的“同音异义词”,于是就仿照英文中夹上哑音字母来区分词意或表示语法的做法,企图在“拉丁化的汉字”中加上哑音字母,来区分汉语的“同音异义词”。
例如:“同音异义字”-----章、 张、长、涨、帐。。。。。。有56个 。在“zhang ”的尾部加上“a”,就变成“huang a”,来表示“章”;加上在“b”,就变成“huang b ”,来表示“张”。
1个 “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能区分26个“同音异义”字;2个“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就能区分676个“同音异义”字。3个“哑音拉丁字母”的词尾,能区分17576个。汉语积累1万年,也不会出现10000多个“同音异义”字的。
这种办法,在理论上似乎说得通,而在实际上是行不通的。为什么?
假如把“同 通 痛 痛 桶 童 统 筒。。。。。穜”改为“tong  tonga  tongb tongc tongd tonge  tongg tong。。。。。。tongaa ” 这些如数码一样抽象的哑音字母的词尾,会比楷体汉字更难让人们学会。
   还有人说:“用分词连写的办法,可以区分‘同音异义词’”。这种观点也是不符合实际的。因为汉语中也有很多“同音异义”的多音词和语句。例如:轻伤、情商、情伤、情殇、清商、轻商、轻伤,都写成“qingshang”,怎么区分?情伤难愈、清商难遇,都写成“qingshang nanyu”,怎么区分?
有人说,解决“拉丁字母汉字”不能区分汉语大量的“同音异义词”问题,也可以采取削减汉字使用量的办法来解决。可以把常用汉字的数量限制在2000个左右。然后用这有限的汉字再组合“二级多音节词”或语句,来表示汉语。
这种做法,是典型的“削足适履”,完全不符合汉语的发展规律。社会在不断的发展,新事物在不断的增加,表示新事物的新词就必须随之不断增加,汉语是语音多载的语言,每增加一个单音新词,就必须增加一个新的汉字来支持;如果把汉字数量限制在2000个之内,很多新词的读音和含义,都得不到单个汉字、“二级组合词”和语句的准确表达。这样,汉字文章还能让人读懂吗?
三、文字是以语言为基础的,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语言,决定着其对应的文字的最佳形式。
拉丁语言,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二阶段语言,是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语言。这种语言所对应的最佳文字是“读写一致的拼音字母文字”。
汉语,属于人类语言发展的第三阶段语言,是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多载的语言。这种语言所对应的最佳文字,是字形单载的“意、音双表的方块文字”。
当然,方块汉字,也不适于表示“拉丁语”。如果用一个汉字表示“拉丁语”的一个音节,汉字就成了拉丁语的“音节文字”,远比拉丁字母文字难学难记。这是一种倒退,因为“拼音字母文字”就是从“音节文字”发展而来的。
四、  汉字体式在历史上已经更新过多次了,但是能够实现顺利更新的条件,是新旧两种字体,必须实现“无缝转换”(即没有转换的时间缝隙,没有转换的经济成本,转换期间没有新旧文化断层)。而无缝转换的前提是:新体字系统是在旧体字系统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旧体字系统的一切优点,甩掉了旧体字系统的一切缺点,并能与旧体字互当“异体字”混用。只有这样,才会被广大民众自愿地接受和很快地推广开来。
      而“拉丁化的汉字”,既不是楷体字的笔画形态的,也不是方块形的,更不能继承楷体汉字的一切优点。所以就不能与“楷体汉字”实现“无缝转换”, 自然就行不通了。
五、世界上使用拼音字母构建本国文字的国家很多,但是,这些国家的语言都是以“多音节词”为主的语言。并且出于语言的不同和国家尊严的需要,只要不是语言与别国完全相同的,就没有把自己的文字做得与别国的文字相同的。而中国的“汉字拉丁派”,却把“拉丁化的汉字”,做得与英文一模一样。岂不是把自己贬低为被英国征服的败亡之国吗?况且,这样的文字放到国际上,是让别人按英语读呢?还是按汉语读呢?
例如:“tan” 按英语读是“褐色”的意思; 按汉语读,就有“谈、坛、谭、探、弹。。。。。153个意思”。
再如:“张玉萍去贵阳出差”。“章宇平去桂阳出差”。这两句话,如果都用拉丁化的汉语拼音字母写成,就是“zhang yu ping qu guiyang chucai”。
中国人看了“zhang yu ping qu guiyang chucai”,能分清“张玉萍”、“ 章宇平”两个人和“贵阳、桂阳”两个地方吗?
在 “汉字拉丁派”的极力推动下,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在1982 年决定把“拉丁字母(罗马字母)化”的《汉语拼音方案》,作为表示汉语单词的国际标准。但是,这种做法,并不能改变“拉丁化的汉字”不能表示汉语单词的词义的本质。在国际交往中,用《汉语拼音方案》规则拼写的汉语单词,照样不能被中国人和外国人准确地理解。所以,这种“国际支持”,并没给“汉字拉丁派”,起到撑腰的作用。拉丁化的“汉字”,仍然不能在国内、国际上得到使用。
由以上分析,可以得出如下道理:       
人类语言发展不同阶段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之间,是没有可比性的,所以,不同阶段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之间,就没有“先进” 与“落后”、“优”与“劣”之分,更没有世界文字顶峰之实。只有在同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字的不同体式之间,存在优、劣之别的。
“汉字拉丁派”,把“拉丁化的汉字”行不通的原因,归咎为保守者的反对和人民群众的传统习惯的阻碍,而不是归咎于他们自己违背了汉语、汉字发展的客观规律的错误理论、错误观点和错误做法。
  “汉字拉丁派”,乘当时中国没有关于汉语、汉字发展的正确的完整的理论的“空档”的机会,利用中国的教科书、字典、文稿、报刊、杂志、等等一切工具,大力宣传西方人搞出来的片面的、错误的“语言文字理论、观点”和自己随意编造的语言文字发展的谎言,并且又利用自己所控制的的社会公权力,在在2000年搞出一个“中国语言文字法”。千方百计地压制和封锁“反对派”的正确的言论,搞学术垄断,一家独鸣。致使他们的错误理论和谎言,能哄骗了很多的民众和“学者”以及政府官员。由此使他们也得到了学术上、政治上的不少社会公权力和经济利益。他们成了推行“汉字拉丁化”的“既得利益者”团伙。这就是他们无视汉字楷体系统在今天凸显的4大缺点和九大弊病,不顾汉字的发展前途和中国在信息化时代的危机,一直顽固坚持错误的“汉字拉丁化”不改,并且千方百计地反对任何非“汉字拉丁化”的“汉字升级更新方案”的根本原因。他们在百年前的“汉字罗马化救国”的初衷,在今天变质成“汉字拉丁化祸国”了。 今天的“汉字拉丁派”,已经成了“学阀”。
为了汉字的发展前途和中国的发展前途,就必须对他们的一些主要的错误“理论”“观点”和做法,进行拨乱反正。
1、“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
    “文字体系和具体语言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观点,否定了“一定性质的语言,决定着一定性质的文字的最佳体式”和“文字与语言必须匹配的客观规律”。
很多民族的文字形状,都曾经有过多次的变化或更改。以多音节词为基础的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一般都经过由“象形字”到“音节字”再到“音素字(即拼音字母)”的变化过程,拼音字母文字,也有体式不断更新的现象。
一些语言文字“学者”,把一种语言所对应的文字体式不断改变的现象,以偏代全地得出如下的错误观点:“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
其实, “文字体系”与“文字体式”是完全不同的两类“概念”----“文字体系”与“文字体式”的关系,是“纲”与“目”的关系。“文字体系”是一种分类“概念”,它与“语言体系”、“文化体系”、“军事体系”“经济体系”。。。。。等类相对而言。“文字体式”是在“文字体系”之内,对于文字外表形式的分类,例如:“图符体式”、“符号体式”“甲骨文体式”、“隶体”、“楷体”。。。。。。
今天一些西方人,以“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的谬论,又编造了一个“语言、文字普世说”,为巩固英语在世界的强势地位编造“理论依据”;也有一些死守汉字楷体不变的中国人,假借“文字体系固然要受语言的制约,但和具体的语言又没有必然的联系”的“理论”,吹嘘汉字楷体是“登峰造极的、完美无缺的不必改变的”,它“纵贯古今、横通四海”,“定能成为世界文字”。
人类语言的发展,至今已经走过了三个历史阶段----以单音节词为基础的语音单载的初级阶段;以多音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中国语言文字论坛

GMT+8, 2024-11-21 23:14 , Processed in 0.060648 second(s), 39 queries .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